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文学艺术

咏 慷:水乡抗疫战亦酣

发布时间:2020-03-08 来源:主人公网作者:陈永康

    2020年1月下旬,东莞麻涌镇东太村还像往年一样,彩旗横街而悬,家家对联飘红,户户灯笼摇动……毕竟春节就在跟前了。

    东太村是岭南一个十分普通的村庄。几百户的地界不算太大,但河涌环绕,街巷纵横。在中国如有人问:土地是从哪里来?回答或许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但那是神话。生活在麻涌镇这样岭南水乡的人,却多感觉脚下的土地是水里长出来的!的确,此地多水,几千年前或许还是一片汪洋。如今它因了毗连广州的区位优势,成了连接四方的要道。

    一进入村子,就能见到鸟飞鱼跃,气爽花香,自然、人文景观都目不暇接。凉棚边,常见苍苔满身的古树上挂着牌子,讲述其长达数百年历史。举目上看,树干曲虬,叶片繁茂,果实累累,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阳光、地盘,往往雨水没落地,就停歇在树冠上。村里的房子多有精心建造的,一直逶迤至河涌尽头。而且几乎家家门前都有花盆,里面琳琅满目,五彩缤纷。雨中在村里漫步,能恍兮惚兮地仿佛回归古代,一种穿越感油然而生。村民们温和地对待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自实行河长、湖长制,水乡保护治理开始,所有人家都必须完善污水处理,不得污染每一处水面,环境自然越来越漂亮,俨然花园一般。特别是河滨带生态修复后,名声还传扬出去,引得不少游人陶醉于此,常有大小车辆穿梭如流、人行如织。近来鸣响的车笛、爽朗的笑声、开怀的祝福,更不乏年的节拍、年的韵律。许多人家早已备好年货,肉、蛋、鸡、鱼,菜、果、糖、茶,全乎得很。菜单也已提前列好,腊肉、腊肠、大虾、白斩鸡……几凉几热,不怕剩就怕少。这也是多年惯例。乡亲们都把过年当成生命中重要的日子,毕竟一年难得一聚。


\

  然而,这一天上级的通知层层传下,顿时引起人们注意。

  “乡亲们,有火燎眉毛的事儿了。武汉、湖北发了病毒疫情,厉害得很。今年过年啊,都莫串门、走亲戚啦,告诉你们在外的亲戚、孩子们,都莫回来啦。一定要重视啊。我再说一遍……”

  有人看到一位老汉从院子里出来,不声不响,面无表情。

  “咋啦,大过年的?”老伴儿相跟出来。

  “今年不兴走动啦——”老汉扯着嗓子,生怕她听不见。

  “为啥?”老伴儿一脸惊愕。

  “村里传达上面的通知,武汉、湖北闹疫哩,怕传染……”老汉咳嗽两声,又抬高嗓门儿。

  “武汉、湖北和咱这儿什么关系,远着哩。”老伴儿似乎不以为然。

  “要是不严重,不会临过年急着通知。”老汉若有所思。

  “自个儿家的人也不行?”老伴儿问。

  “可不!不行。”老汉瞪着眼睛,目光坚定。

  “亲戚也不让走动了,还叫个年?”老伴儿的语气,埋怨加不解。

  “这个年,八成要这么过了。凭经验,这次防疫是场硬仗。”老汉道。

  果然,似乎一夜之间,“疫情”成为全村人的话题。原因来自两个字:防控。村上几条主道,无论陆路、水路,每个口子都先是拦了绳子,接着设了路障,再接着站了佩戴红袖箍的村干部、志愿者。形势播报、政策讲解、防护知识……轮番上阵,一遍又一遍地传播。

  人们当然坐不住了。最先热闹起来的是诸多微信群,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刷了屏,网站信息截图、短视频链接、安全防护知识、疫情定时播报……几天前与每个人还很遥远的事,一时间走进全村人的生活和日子,走进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春节。

  接着是悄没声跑出来站到门口的人们,观望,试探,以期通过街上行人的走动来判定信息的真实性。可不是嘛,大家都还等着走走串串相互拜年哩。

\

  这几天夜里,陈健新都是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这位几年来已经是第二次被上级派到村党工委任书记的中年人,有着满腔热情和丰富工作经验,善于利索、柔和地把各种大事小情都解决掉。他明白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为了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带领东太村的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强化责任担当,在防控疫情攻坚战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村民增强信心、战胜疫情。

    于是,他主持党工委立马号召下属6个党支部的党员加入到防控疫情队伍中,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落户派发宣传单、张贴海报、拉挂标语,引导村民齐心协力,共抗疫情。同时,协助全村做好辖区内湖北、武汉籍人员返莞情况排查、跟踪、信息采集登记,协助管理村医学观察室人员管控及后勤工作。

    九宅自然村66岁的莫庆祥虽是一名普通老党员,但他主动要求参与村疫情防控卡点值班,成为“领头雁”,为青年党员树立了榜样,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一时间,高速路车流止息,河湖里帆影难觅。联防起来,一个村就是一个堡垒。

  疫情生于武汉。对一个岭南水乡的村子而言,堪称遥远。有的人还是心存一丝希望。当然只是希望而已。那些大包小包准备出门的,都被村干部劝了回来,“管控起来不仅是为自己好,是为一家人好,更是为亲戚家的人好,万一有了事,连累一大片……”村干部的话,言简意赅,直戳要害。品品话里话外的滋味,说的确实是这个理儿,自个儿拿着命不当回事,不能说别人不当回事,更何况,还可能连累一大片呢……

  外村稀稀拉拉走亲访友的,也被拒之村外。同样的话,同样的道理,村干部说得清楚,人们听得明白,疫情猛如虎,张着血盆大口去咬人。“回吧,回吧。”诸多亲友打心眼儿里认同了这句话。可不是吗?非常时期,谁还不理解其中的得失轻重,不走动,亲戚断不了,平安了,日子才会长。

  有当儿女的打来电话:“爸、妈,今年情况特殊,不过去了,电话里给您二老拜个年。”

  放下手机,老人心眼儿里不得劲儿,头脑却清醒得很。他们这一辈子,老实巴交,勤勤恳恳,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百姓过日子,要听党话,跟党走,要不然日子就走偏了。

  不走动,不串门,东太村却“火”了一批人。

  年轻人搞的短视频上,自编的段子、自找的乐子、地道的广东白话、浓浓的故乡音、滑稽的表演秀,发出去,不求多少点赞,求的是给认识的亲友们带来点儿笑声。

  看着、听着,他们的眼圈难免有些红润。

  管控还在继续,日子也在走着,走着走着,年就过去了,走着走着,春天就来了。

  的确,没了亲友相聚的热闹,没了作揖拜年的礼节,年却依然是年。待在家里不缺吃喝,没事儿看看电视关注一下国家大事,那些个传言,不该信的就当耳旁风,安安稳稳守好自己这个家。新时代的乡村之年,在一场突如而来的疫情中演变出另一种韵味,文明、简单,却又不失幸福与安康的年。

  疫情肆虐的火苗正在一点点被扑灭,最厉害的湖北、武汉也捷报频传。淅淅沥沥落了头春第一场雨,润物细无声啊,土松了,田绿了,路边的树杈枝条上都挂了叶苞和花骨朵,春天真的来了。

     春天来了,希望就来了。疫情暴发,我们从来不缺少希望,更不缺少力量。正因为如此,春天无恙、乡村无恙、城镇无恙、人民的生活和日子无恙,过不了多久,满世界都将是一片繁花似锦。

     东太村的乡亲都懂得,主战场设在武汉这座“九州通衢”的城市,我方是14亿中国人民,敌方是新型冠状病毒瘟疫,有多少铿锵的脚步毫不迟疑,

     有多少“白衣天使”成为“最美逆行者”,有多少亲人在战斗中逝去,有多少勇士前仆后继,如今前方“胶着对垒”战事正酣,打败敌人需要我们同心勠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来犯之敌看不清摸不着行踪鬼疑,需要全民披挂上阵共同御敌,凭的是人心齐泰山移,靠的是科学防治抓实抓细,医护人员是抗疫主力,全力以赴方能战胜顽敌,谁说有声的战斗惊险刺激,无声的战斗更加传奇。这是一场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战役,全国人民有了决战决胜的勇气,“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取得最终胜利”……

      武汉心跳,响起在数以千计的城乡社区,响起在数以百万计的寻常人家,响起在数以千万计的百姓胸腔里。当公共空间的蓬勃热烈因疫情而暂停,这些构成城乡肌体的微小“细胞”,却承载着深沉持久的生命律动,奏响起昂扬不屈的希望乐章。

  常年守护这些“城乡细胞”的,是一大批平凡如泥土的基层工作者,尤其是挺在前面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个春天,当一场疫病狰狞着向百姓直扑而来,正是这些并不强壮的身影应声立起,在党旗之下,站成一道阻击病魔的坚强防线。在他们眼中,家就在这里,心就在这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与岗位,就在这里。

  东太这静如河海的村庄,仍将在岭南水乡优雅着。村内还有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不辞辛劳,顶着寒风,自发地加入抗疫大军中,对进出村子的人员体温监测。村民陈永枝、谢桂贞就是其中的一员。

    每天下午,陈永枝都会带着热腾腾的糖水,来到村口体温监测点,为站岗的兄弟送上一点甜。用他的话说“虽然我并没有冲到抗疫的第一线,但看着村委会的兄弟,顶着寒风冷雨,坚持站在路口监测体温,保障辖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而我作为他们所守护的一员,也只是略尽绵力而已。”

      陈永枝不但为村口的值守人员送糖水,还不时向干部提出对抗疫情的办法、建议。每当发现路障被破坏的情况,他就迅速向村委会反映、及时修复。


 \
      陈惠泉东太村的老村长。他退休后依然每天到设在沧桑百年史的“乐野书舍”的村民组“上班”,总是把村民利益放在首位,经常利用闲暇时间找陈健新书记等商讨如何寻求发展契机,更好地利用闲置土地,为村民谋取更大利益。他了解群众心声,是村委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他听说村里人手紧张,立即加入抵抗疫情的一线工作,帮助派发预防宣传资料到每家每户。当他派发到独居老人家中时,总是耐心询问身体状况,嘱咐要开窗通风、勤洗手、出门要佩戴口罩,做好预防措施;在市场、公园、大街小巷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清洁;哪里需要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自东太村实行设卡封闭管理以来,年过古稀的陈惠泉和其他自然村的村长一起,每天都在检测点轮岗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在凛冽的寒风中通宵值守。当旁人劝他回家休息时,陈惠泉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说:“我只是想尽绵薄之力,共同守护村民的安全和健康,总比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强”。

      水乡抗疫的“组合拳”,不仅有力度,而且有温度。珠三角的“复工潮”来得较早。情势刚刚见好,村民们就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近日,不时会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客商到访,目的是了解水乡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情况。一名企业家考察后说:“患难见真情,东莞水乡的投资环境让人印象深刻。了解了现状,我们对投资水乡更加有信心了。”

      望着身边一条条清绿的河水,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责任编辑:黄明娥)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