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当代青年

初中生挨耳光后跳楼,“爱的教育”不能变成“爱的放弃​”

发布时间:2020-09-19 来源: 红星评论作者:韩浩月

面对犯了点错的孩子,家庭与学校要多一点办法与耐心,让他们在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爱,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发生。
 
 
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与同学玩扑克,被叫了家长到校配合管教。在被母亲打了两个耳光后,该初中生从教学楼跳楼自杀。
 
\
 
 
一个年轻的、还带着些稚嫩的生命,就这样以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离开了。表面上看,可能是孩子的母亲在公共场合打耳光,导致孩子跳楼。但青少年自杀背后往往牵扯着诸多复杂的原因。
 
失去孩子,对母亲来说将是长久难以消弭的阴影,对于其他更多具有家长身份的父亲、母亲而言,要把这个悲剧当一面镜子,反思家庭教育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把孩子当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附属品。
 
家庭是孩子最后的避风港,如果孩子意识到从家庭中都得不到庇佑,最后一根稻草将会随时压垮他们。
 
也有网友指出,学生玩扑克的行为,是否有必要到非叫家长不可的地步。的确在近些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出现了不少问题。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通常会被“追责”到家长身上。倘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处理好这一事件,不将其扩大化,或者通过家访的形式,在一对一的小环境下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不是会将这起悲剧发生的几率降至很低?
 
人们常常渴望一种理想化的亲子关系与教育关系,在这种理想化的想象中,孩子永远听话、乐于学习,家庭与学校都轻轻松松、开开心心,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家庭有生存压力,学校有升学压力,除此之外,两者都还有千丝万缕、无处不在的其它压力,这些压力集中在一起的时候,会无意识地传导到孩子身上,尤其当某一偶发事件发生时,不排除这一事件成为全部压力的一个释放口,孩子难以承受这瞬间的重压,悲剧由此产生。
 
据报道,在上海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调查显示,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大多数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在这个令人感到无比沉重的数据面前,作为成年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难道不应该进行系统的、持续的反思吗?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杀固然有瞬间情绪失控的成因,但更多是长时间负面情绪累积的结果。如果在犯错后能够在一个郑重但却不是那么严厉的环境下接受批评,或许“叫家长”以及“挨耳光”并不足以致使一个人走上绝路。
 
世界名著《爱的教育》普遍被认为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但文学家夏丏尊却说:“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我们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时泪流满面,很多时候却忘了作为父母师长该怎么以身作则,把“爱的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
 
“爱的教育”当然不是溺爱,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教育才会让孩子变得坚韧,有承受力,有责任与担当。面对犯了错的孩子,家庭与学校要多一点办法与耐心,让他们在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爱,如此才会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剧发生。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