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国际视野

栾宝兴:对美国“逆经济全球化”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基于《共产党宣言》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栾宝兴

\
 
【提要】历史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相比,“逆经济全球化”注定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插曲。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坚定不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2017年以来,美国频频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表现出明显的“逆经济全球化”倾向。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通篇充满了经济全球化的语境,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市场”,为我们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蓝图。《宣言》重点描述的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全球化。认真研读《宣言》,对我们当下科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精准应对美国“逆经济全球化”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体现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宣言》说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迅猛发展,逐渐扩展到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内分工的规模化,对利润的渴望促使生产力逐渐脱离本国的基地,转而更加依赖世界市场。伴随着规模化投资和建厂,生产力迅速提升,古老的民族产业因原料掠夺、劳动力占有和产品倾销而渐渐垮掉。正如《宣言》中所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了文明中来了。他们生产的商品也不仅仅是供国内使用了,而是成为了全球的消费品。过去自给自足的生产环境就被相互往来的贸易所替代,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二)《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体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即资本尽可能多地增殖,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逐利的本性逼迫其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输出生产力,开拓世界市场,构建新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的联系愈加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持续不断地扩大。正如《宣言》所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从一定意义上看,造就世界市场、将整个世界经济连为一体,是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之一,没有对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疯狂追逐,就不会有经济全球化的兴起。
 
(三)《宣言》阐述了占领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就是“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过程。资产阶级打着“传播文明”和“共同开发”的旗号,用“价格低廉”的商品作为敲门砖,其目的就是要占领世界市场,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于不敞开国门的国家,资产阶级就会用坚船利炮去强行打开,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经济占世界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性的生产虽然带来了生产、资源等生产力要素的世界性调配和更充分利用,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也加快了全球治理方式的转变,更为资本主义加速向社会主义演进提供了可能。总之,如果说资本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那么共产主义则是经济全球化真正的历史归属,即人类进入大同世界。
 
二、美国推行“逆经济全球化”政策的起因
 
二战后,美国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相当长时间里,美国都保持了其垄断资本、美元霸权优势,通过对全世界资源进行配置,使美国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激化了美国的国内矛盾。
 
(一)内部利益分配不公平,引发底层民众“逆经济全球化”情绪
 
在美国,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主要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从业者和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技能就业群体,而人数占绝大部分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出现收入下降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的收入占全国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9%上升到近年来的20%;前10%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全国所有家庭财富的比重超过75%,后50%家庭拥有的财富占比仅为1%。贫困已经成为美国15%人口的生活方式,有近5000万人靠领取食物券过日子。这种国内各阶层之间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加尖锐,“逆全球化”被美国平民群体用作表达重建利益格局诉求的手段之一。
 
(二)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失业人数增加,加大了美国社会收入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本国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不断流失,引发大量失业群体的“逆全球化”情绪,马太效应显现。美国基尼系数由1986年的37.73%增加至2019年的48.5%,创50年来新高。失业工人纷纷抗议示威,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粹主义死灰复燃,成为“逆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美国社会出现种种问题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其自身难以调和的。正如《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然而,资产阶级做不到彻底的自我革命。
 
(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冲击了美国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过去四十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把握经济全球化契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的态势初步形成。2001年中国占全球GDP比重仅为4%,至2020年上升为17%;而美国则由2001年的31.65%下降至2020年的25%左右。从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看, 2016年至2020年的比重分别为60.02%,63.16%,67.66%,67.1%,73%。美国虽然保持着超级强国地位,但影响力相对减弱。据预测,2030年左右,中国名义GDP将超过美国,中美博弈也将迎来一个突破瓶颈的新时期。中国的相对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使美国逐渐陷入想象的恐惧与压力之中。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从本质上说,美国推行的“逆全球化”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美国版”的全球化。
 
三、美国推行“逆经济全球化”政策的影响
 
美国打着平衡贸易逆差、解决本国就业、改革国际贸易规则等旗号,强势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国优先”等一系列逆全球化政策,完全颠覆了二战以来美国自己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理念,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严重干扰了全球产业链的安全,影响了全球经济复苏,也给美国带来了损失。
 
(一)美国发动的贸易战,不仅没有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反而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伤害。
 
美国提高关税并没有减少贸易逆差。2020年美国贸易总额为4.942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2.26%,贸易逆差达6787亿美元,较2019年增加17.7%,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高。2020年美国GDP萎缩3.5%,这是自1946年以来美国经济交出的“最差成绩单”。中美贸易战给美国带来了系列经济损失。中美制造业相互依存度很高,许多美国制造商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最后只能由美国企业承担。进口中国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是美国通胀率长期保持低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征关税后,抬升了美国国内物价,实际上美国消费者进行了“买单”。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未来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减少640亿至910亿美元,如美国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未来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累计减少1万亿美元,就业岗位将减少216万个。贸易战没有赢家,中美脱钩只能是两败俱伤。
 
(二)以“制造业回归”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损害了国际分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全球产业链上,不同国家的企业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协作,达到优势互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民生福祉,驱动了全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由于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推行“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将全球产业链布局由“效率至上”向“安全至上”转变,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迁出中国,重新带回国内,实现“制造业回归”。事实上,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政策是难以为继的,在美国经济构成中,85%集中在服务业,工业只占13.5%,抛开投资建设工厂的成本不说,要找到有合格的工人更非易事。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产业链分工格局的确立、生产能力的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它们所决定的制度、规则体系,是在长期博弈、优化中“沉淀”起来的,要改变已经形成的全球产业链闭环布局体系绝非易事。“制造业回归”是对现存的全球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三)美国的行径损害了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机制的权威性,使多边贸易体制和秩序面临险境。
 
二战以来,GATA/WTO多边机制一直是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平台。美国为继续拥有制定全球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并通过新规则维护和增进竞争优势,放弃多边规则,奉行单边主义,抱着“输家需要改变规则”的心态,无端指责世界贸易组织的“弊端”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以“退群”裹挟WTO进行全面改革,阻扰WTO上诉机构大法官遴选,致使WTO的三大功能,即“谈判、政策监督和争端解决机制 ”运转失灵,多边贸易体系面临生存的危机;美国还提出了重新修订“发展中成员”的认定标准,旨在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成员剔除,迫使其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同时,美欧日一起倡导构建“零关税自贸区”,试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外另起炉灶,此举一旦付诸实施,众多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二次入世”的挑战。随着大国间持续冲突的加剧,全球治理格局主导性领导力量将严重缺失,世界将进入一个国家间多领域、宽战线、多维度竞争新时代,多边合作机制面临的挑战更加紧迫。
 
四、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势相比,“逆经济全球化”注定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插曲。我们要统揽两个大局,顺势而为,加快改革开放,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巩固扩大改革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力量。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是决定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些生产要素为我们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建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承担全球治理责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的第二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提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扩大和升级的国内消费更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几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对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的利益愈发紧密相连、相互依赖,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自古崇尚“万物相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和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切认同全球化理念的力量,努力扩大朋友圈,共同应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挑战,这是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缩短了中国与所有国家的经济距离,协调推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二)适应形势主动应变,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我们要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内需“基本盘”,另一方面要面向外部市场,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循环”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大循环既可以为“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也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我们既要用自己的市场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也要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贡献中国力量,这也是应对“逆经济全球化”,实现安全畅通发展的主动之举。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如果说过去的经济全球化是利用西方市场进行的“客场”全球化,那么当前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基于国内市场内需的“主场”全球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我们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更不是一意孤行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而是戮力同心更好地坚持开放合作,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快车”“便车”,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实现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破解西方打压中国战略图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全球化,而是如何管理全球化?如何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失序、失效?现行的以“西方中心论”的全球治理体系弊端日益突出,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的“资强社弱”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但资本主义应对全球化问题的治理能力日渐捉襟见肘。随着国际力量消长变化,完善全球治理机构代表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变革后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治理格局,在经济贸易方面将呈现以区域贸易协定为载体的新秩序。去年,中国等15个成员国成功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它的签署有效地保护了以中国为平台的东亚地区产业链安全,避免了“中国链条”被整体切割剥离的风险,有力地回击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边缘化中国的西方战略图谋。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在大国博弈、世界百年变局未定的情况下,重构过去那种一元化“大而全”的全球贸易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盛行的经济区域化本质仍然是扩大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区域内壁垒的消除不以对区域外壁垒的增加为代价,以“小多边”推动“大多边”,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有益补充,更有助于促进规则酝酿和区域领导力的培育。谁目前主导的经济区域化数量越多,谁才有可能取得未来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类从区域和民族国家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出的科学预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坚定不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逆经济全球化是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作者系国家能源集团财务部主任)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