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郝贵生

郝清杰: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发布时间:2022-01-10 来源: 思想火炬作者:郝清杰

 编者按: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掌握了作为一块整钢的科学理论体系,就能够避免在理论研究中产生不良的研究倾向,切实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即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仅仅从经典著作中寻找某个方面的重要论述,以支撑和论证自己的学术研究。这种现象又表现为两种对比鲜明的形式:一种表现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一方面如经济和文化的论述很多,那么在开展这方面研究时,就把这一方面的重要论述全部拿过来用上,其结果是整篇文章成为经典论述的堆积,恰恰缺少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另一种表现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一方面如生态环境、人工智能、风险社会等论述较少,甚至没有相关论述,所以为标榜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绞尽脑汁、牵强附会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只言片语作为标签,但因为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支撑,最终自觉不自觉地跑到了西方思想理论或中国传统文化那里去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虽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但导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一样的,即都是没有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纠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全面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块整钢来运用,从而有效指导我们研究面临的各种现实和理论问题,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集中表现在文化研究领域。一般来讲,开展某方面的理论研究,把经典作家这个方面的重要论述梳理清楚,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P231)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但又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三大领域固然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各有特色,但又有贯穿其中的根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某一方面的研究,既体现在深入其中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又体现在跳出问题看问题,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有效路径。因此,在当前的文化研究领域中应该坚持这样的研究思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来指导全面系统研究容易被人误解或曲解的现实问题,如坚定文化自信。
 
  当前,围绕坚定文化自信这个热点话题,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立场出发各抒己见,学术争鸣不绝于耳,提出了不少值得肯定和关注的思想见解。但是在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这个根本问题,专家学者们在思想认识上莫衷一是,理论观点上大相径庭,甚至提出针锋相对的思想主张。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产生的诸多争论,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争论者常常局限于文化本身来谈文化。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135-13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我们可以明确的认识到,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不是在文化领域本身,而是在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思,在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制度的态度。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里的“实践”是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进而言之,在众多的思想理论学说当中,哪一种理论指导中国人民解决了近代以来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哪一种学说指导中华民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那么,这种理论学说就应该成为文化自信的主体,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干,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主线。
 
 
  那么,这种理论学说是什么呢?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反抗被动挨打的局面,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提出这样那样的主张,进行过这样那样的探索,但都没有真正改变中华民族被动挨打的局面,没有找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正确方向。俄国十月革命唤醒中国人民,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3](P1516)这种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在精神层面超过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判断,体现的正是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坚定而强烈的文化自信,不是学院式的孤芳自赏,而是历史的总结与反思:不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流派众多的西方文化思潮,哪一个都没有真正解决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百年课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正确方向,指出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复兴之路。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应该从历史中来寻求支撑,因为鲜活的历史是增强文化自信最丰富的思想源泉。换言之,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尊重与敬仰,是坚定文化自信最有力的支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资本家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共产党军事上可以得100分,政治上只能得80分,经济上恐怕是0分。这种说法表明了当时一部分人对作为革命的武器——马克思主义能否成功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着深深的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军事上可以得100分,政治上、经济上同样也能够得高分!当然,我们讲的高分,不是向西方国家要的,而是中国人民给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指导我们获得这些高分的科学思想武器,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自信,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坚定信心。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根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339)这里的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但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这是在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值得关注。比如,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山大”,孤独、苦闷、忧郁、迷茫,成为很多人面临的严峻挑战。古人云“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人们追求成功,但更多的是面对失败;人们向往顺境,但常常面临挫折;人们渴望幸福,但苦难往往不期而至……对于这些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比较少,相关的论述也比较难以找到。于是,人们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常常是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作为标签,略加引申之后,就自觉不自觉或者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转向西方社会的所谓心理学、励志书等,恰恰丢掉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古人讲到关于人生无常的这些话,反映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变化不居的无奈与迷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但鲜有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发掘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指导我们深刻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可以得到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5](P592-593)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深入剖析这一重要论述,可以给我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历史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共同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在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占据着最主要的比例,由此产生的历史合力和结果也是由人民群众最终决定的。因此,不论历史和社会的表层如何风云变幻,但深藏在其中的、长期发生着根本性作用的,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所以,应该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反映最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才能真正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大道理。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所以,它也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个人的人生发展。
 
  具体而言,在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你的期望、理想和计划,同样常常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它也会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时代发展的整体水平,社会进步的总体阶段,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家庭出身的前提基础,个人以往的生活阅历,个体的性格特征,等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你的意愿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由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形成的历史合力,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常常是最初从来没有想到的,甚至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这也就是古人讲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等名言的科学内涵。
 
  了解了社会发展的这个大道理,理解了人生前行的这个小道理,那么,我们就可以理性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努力实现最终结果与最初设想的最大一致性。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关键是应该努力把个人的意志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把个人的设想与集体的目标统一起来。一个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得越准确,对时代根本特征地认识越深刻,对历史演进规律体会地越深入,与人民的共同理想越契合,那么,个人的理想就越容易实现,个人的目标就越容易与最终的结果相一致。
 
\
 
 
 
 
  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块整钢转化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是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由之路。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依靠这一看家本领,用革命的暴力打碎一个旧世界;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依靠这一看家本领,用发展的力量建设一个新世界。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看家本领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应该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不论是用革命的力量打碎一个旧新世界,还是用发展的力量建设一个新世界,其根本的力量不是某一个英雄人物,也不是某一个小团体,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也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对于这一重要论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实践问题,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指广大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又是指人民群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各行业的建设发展,指导个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从更深层次讲,后者更为根本。由此可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既需要对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又需要对实际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分析,还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也正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彰显其科学魅力,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马克思主义。
 
  进而言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决不仅仅是语言风格、民族形式和时代话语等表层问题,也就是对中国化不能仅仅理解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时代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所谓的运用当今时代的技术手段和语言形式,大众化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字语言,而是应该从其科学内涵层次加以理解和把握:
 
  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丰富的。
 
  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解释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提出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正确途径。通过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重大时代课题。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掌握话语权的目标。
 
  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但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更要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是自己的救世主,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通过对以上三种现象的剖析,我们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的思想:“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6](P112)毫无疑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认识,可以拓展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识。只有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它转化为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能够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7] (P404)掌握了这样的看家本领,我们就能够作好一切工作,始终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和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郝清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