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东北知青:读鲁迅《白光》有感

发布时间:2020-04-03 来源:红歌会网作者:东北知青

鲁迅小说《白光》,为什么叫做白光,而不是叫寒光,凶光,红光或者其他的色光?白光有什么特点?白光是小说主人公陈士成的白日梦。白光是陈士成幻想的光,在陈士成眼中看到的光,只能是白光,白茫茫一束,而不是金灿灿的一片。白光是他所追求的希望,寄托着未来的一切。陈士成的希望是一种暖意融融的,不是彻骨的寒气十足的。他还感觉不到未来会带给他怎样的寒意,所以他看不见寒意也体会不到什么寒意,在陈士成的眼光里真有些“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意味。只有白光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万家墨面没蒿来”的现实就在面前时,才会真正地意识到寒光存在的现实但为时已经晚了。
陈士成连续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是同一个县城,同一个考区同一个考点。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是全国统一出题的,出题、监考、批卷基本上应该都是同一伙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外来的监考的,尽管是科举考试制度,但是相对今天的洋科举考试在制度上、程序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个穷书生家庭有没有什么背景,也不知道如何打通关节,只能是相信考试是唯一公平的。参加考试的次数多了,自然考试院的这群人都是成了熟人了,一来报名人家就是知道这个穷小子又来了,所以答的卷子人家考官看没有看都是值得怀疑的,也不像现在还允许查阅试卷。即便是这样也照样有铤而走险的,年年高考都有因为舞弊作案而被投入大牢的。何况封建时代考试舞弊更是不可避免的。富家子弟达官贵人家的子弟溜须都来不及不可能不得高分,或许是陈士成的文笔更为出色,每一次考试试卷都被当枪手利用了,极有可能被达官贵族富家子弟冒名顶替了这些也都无从考证了,毕竟是小说,但是封建社会一定不比特色社会作弊的水平低多少,这是没有怀疑的。一个青灯苦读的书生连续复习科举考试十六年,而且还有教学实践,毕竟是七个孩童的老师,考试的能力和水平一定要远远胜过首次参加考试的,这是基本常识,因为古人读书考试就是八股那一套,考试内容和今天的大不相同。读书大半生基本有快成了为了圣人了连个县级的科考都通不过,只能说那时的科举考试弊端太多,逼得读书人往一条死路上走到底。
陈士成只是以为考官没有能读懂他的文章,聊以安慰自己,也宽恕别人,说明死读书,把人都读的呆傻成啥样子了,就那么相信有考官真地阅读了他的试卷?此外再无一点别的想法。
其实古今考试舞弊基本都是相同的,作弊高手都是在考场之外的。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是如此。考场内外层层保安考试如同刑场一般的威严,层层考场和考室,又是监考又是巡考,还有电子眼睛,安检仪器等等,基本都是虚设的,可是答案早已经提前走漏了。县长,校长,总监考来到某考场自由进出,这是工作需要,实际上也会利用工作之便帮做舞弊,舞弊无所不在。即便是警车押运试卷答案还是跑了,关键在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要想作弊神仙也没有办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洋科举下最高年龄的考生是南京的86岁汪某先生参加高考15次,也是屡试不第。洋科举下也同样有与陈士成相媲美的高考老前辈,成都就有那么一位,梁先生,前后经历了十五次高考仅次于陈士成,与陈士成不同的地方是此人还是肯于参加生产劳动的。
北大女博士因为抄袭被撤销了博士学位,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被舆论广泛炒作的,而在八十年年代,秘书代读文凭,代考试对于有背景的官员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有了权力就有了文凭,读硕士博士都不用亲自去读,自然有人代读,更有甚者奉送博士头衔的。惩治学术腐败的首先应该惩治权力腐败,权力腐败不除学术腐败不止。
古今的科举考试都把人逼疯了,范进中举就是典型一列,范进毕竟没有辜负他的名字,终究还是考取了举人。不如范进的高考落榜生多的是。全国首次恢复高考考生多达570万,只录取了30万,落榜考试就高达540万。后来就使劲地鼓吹那30万,而无视那540万。
鲁迅的笔下的封建时代只有陈士成,孔乙己这样的典型知识分子,是受封建科举毒害最深的,而在洋科举下考生因为成绩不佳的自杀的跳楼的、投河的、悬梁的几乎38年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的,这也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洋科举比封建科举更害人。
封建科举和洋科举从反面充分证明毛主席教育方针的无比科学和伟大。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不存在所谓知识分子受迫害,而是教育和挽救了千千万万个像陈士成、孔乙己和范进式的死读书的呆子。革命的知识分子眼中看到的不是白光,而是七彩色光,是社会主义的艳阳天,眼前是一片金光灿烂,光芒四射的锦绣前程。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