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晚潮|宋朝时的春节

发布时间:2024-02-07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作者:杨晓杰

 \
 


宋朝时期,经济繁荣,相较于隋唐和元朝,宋朝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多彩,这使得宋朝成为历史上老百姓幸福指数较高的朝代。如今,我们在春节期间遵循的许多传统习俗,其实源自宋朝,这进一步证明了宋朝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
 
在宋朝,人们过的是元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直到民国时期,我国才开始采用阳历纪年,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随着时序进入腊月,宋朝的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年货,街市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时蔬)、勃荷(薄荷)、胡桃(核桃)、泽州饧(饴糖)。”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年货,可见当时的年货市场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而宋朝春节又有哪些年俗呢?根据宋朝孙惟信所写《水龙吟·除夕》“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故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春节的年俗:
 
(1)挂桃符
 
宋朝挂桃符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人们会在两块木板上画上两个辟邪的神仙,然后挂在门口,用来镇住邪秽之物。而为什么用桃木画符,这源于古代时候人们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宋朝时期王安石的《除日》诗中记录了宋朝时人们在除夕之夜更换桃符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外,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更是对桃符的制作方法和用途进行了详细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可见,宋朝挂桃符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后人常以“桃符”借指“门神”“挥春”。根据袁褧《枫窗小记》的记载,在靖康以前,门神形象多为武士装扮,戴虎头盔,王公贵族之门还会用浑金来装饰。然而,到了北宋末期,门神的形象发生了变化。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画像所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门神的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版本。如今,每家每户依然会在门口张贴门神,寓意着驱邪避凶、守护家宅平安。
 
(2)清洁神龛、厨灶
 
在宋朝,灶台上的神龛是供奉灶王爷的神位。每逢新春之际,百姓们会进行擦洗神龛的习俗,以示对灶王爷和祖宗的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腊月二十三或是二十四便是送灶神上天,这一天按我的家乡的习俗(浙江嘉兴)会烧南瓜糯米饭,并且在神龛的香炉上三炷香。而腊月二十四或是二十五则是除尘布新。除尘布新的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打扫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寓意着去除旧的不好的事物,为新的一年开启新的篇章。这种习俗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还寄托了他们对家人的祝福和祈愿家人平安顺遂的愿望。
 
(3)祭拜祖先
 
在宋朝祭祖的仪式中,两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摆春盘”和“斗柑橘”。摆春盘是将新鲜蔬菜摆放于盘中,并插上顶着纸花的线香,以此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而斗柑橘则是将柑橘垒成一个小金字塔,寓意着吉祥如意,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个祭祖的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汉族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在除夕,人们会进行祭祖活动,不仅仅源于古代祭祖的传承,也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表达对祖宗先辈的孝敬和怀念之情。同时,人们也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而曾经的摆春盘在我的家乡(浙江嘉兴)演变为“馈春盘”习俗,比如我们时常会放一些糕点,特别是自己家亲自炸的春卷。


\
\

 
(4)爆竹驱傩
 
爆竹驱傩说的是两个事情,一为放爆竹,二为驱傩。说到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在《水浒传》中,我们得以窥见宋朝春节的热闹场景。书中甚至描述了一位放炮高手——凌振,他的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呼延灼赞誉他“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远近,石炮落处,天崩地陷,山倒石裂”。这足以说明宋朝的爆竹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在宋朝的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伏,通宵不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宫廷之内,高墙深院,爆竹声响彻云霄,连宫外的大街小巷都能清晰地听到这热闹的声响。据说,宋朝的爆竹品种繁多,不下百余种,有单响、双响、连响等各式各样。其中,飞上天空才爆响的二踢脚爆竹,正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而驱傩,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源于东周时期,其目的是为了驱逐疫鬼,保佑人们的健康平安。在仪式中,人们会进行特殊的装扮和化妆,手持面具和法器,跳着特别的舞蹈,以此将疫鬼逐出村庄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当时的人们通过夸张的妆容和吓人的装扮来达到驱逐疫鬼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驱傩仪式现在几乎已经很难再见到,尽管如此,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5)食消夜果
 
在南宋时期,“消夜果”一词被首次提及,并在诗人的诗词作品中频频出现。例如,薛泳在《青玉案·守岁》中写道:“一盘消夜江南果。吃果看书只清坐。罪过梅花料理我。一年心事,半生牢落,尽向今宵过。”再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当时的消夜果儿包括各种精美的时令水果、蜜饯、糖煎食品以及市面上的各种小食,如十般糖、细沙团子、枣儿糕等。其实,在很多历史的绘画作品中都有画下宋朝时期食消夜果的场景,比如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以及南宋时期的一幅《十八学士春宴图》。如今我们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比如过年吃各种蜜饯、糖果、枣子、冬瓜糖,都是由这一习俗改变而来。



\
 
 
(6)守岁
 
宋仁宗嘉祐八年的春节,苏东坡在陕西当地方官,不能回乡与父亲团聚,为抒思乡之情,曾经写诗三首,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诗前有一段小序:“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按照苏东坡的意思,宋朝过年有馈岁、别岁、守岁之风。所谓馈岁,是亲邻之间互送年礼;所谓别岁,指亲朋好友互请赴宴;所谓守岁,指的是除夕一夜不睡。就宋朝大部分地区而言,除夕守岁的规矩都是小孩值夜而大人休息。《东京梦华录》对于“守岁”有这样的记载:“是夜禁中宝珠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故此,在宋朝一直流传着一条民谚:“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因此,孩子们往往通宵达旦不睡,为娘守岁。


\

 
在春节期间,宋朝人还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祥瑞之气。此外,他们还会举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化活动,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些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朝人还会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和各种美食,如饺子、年糕、糖果等等,寓意着团圆、吉祥、幸福。
 
总的来说,宋朝人的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瑞和文化气息的节日。通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美食,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同时,这些活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