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世界历史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与阶级斗争的激化

发布时间:2023-08-09 来源:历史学习促进社作者:

\


14、15世纪西欧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经济方面农业生产一度下降,但工商业则有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较之前发达。政治上则一些国家王权强化,国家机构也更完备。阶级状况、阶级力量配置和前一阶段也有所不同,人民群众的斗争进入高潮,起伏不断。一般认为这是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01·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从社会经济组织和制度进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西欧经济无疑是在向前发展,然而在西欧许多地区所发生和延续的人口缩减、耕地废弃和粮价下跌等现象又使经济在某些方面呈现衰落的状态。
 
这一时期西欧经济变化的性质是史学界长期的争论的问题。一些西方史学家如波斯坦、拉杜里等人认为,14、15世纪西欧工农业生产都呈衰落,称它为封建主义的危机,而引起这种危机的原因,则是因为农业无法供养过度膨胀的人口。他们的观点和马尔萨斯相似,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在西方学者中,对工农业衰落的程度、地区、以至工业是否衰落,也都有不同估计。苏联学者如科斯敏斯基、巴尔格等人,则否认这时工农业生产的衰落,认为其中的一些变化乃由生产关系局部调整引起,而相对的人口过剩更是封建剥削的结果。
 
13世纪农村经济的繁荣里边潜伏着两个危险的因素,一是广大下层农民群众的贫困化,一是人口过多增长所造成的耕地不足。城乡剥削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榨取农民的血汗,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口粮少得可怜,刚刚能维持不饿死,他们吃不到肉食,还得经常以橡子这种猪食充饥。这些贫困农民营养不良,体质羸弱,是饥荒和传染病最易摧毁的对象。另一方面,人口增长率过高又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人曾举例说:“如果13世纪的人口增长率保持到20世纪初,德国这时的人口将多达2.5亿。”为弥补人口过多所造成的耕地不足,许多不宜农耕的土地被开垦,这种耕地耗费了很多种子,产量却很低。经营这种土地如遇歉收时,农民本来就不够吃的粮食还要留出不少当种子,因此更容易发生饥荒。
 
1314-1316年西欧连续三年歉收,造成了1315-1317年的大饥荒。买不到粮食的城市居民大批饿死。有的城市短短一年半内平均10人就死掉1人。丧葬费用暴涨,有的地方因死人太多,不得不实行集体埋葬。
 
战乱加重了人民的灾难。14、15世纪的很多战争是大封建主和国王发动的,规模较大,拖延时间较长,造成的破坏严重。雇佣兵制度越来越流行,雇佣兵不仅战时杀人放火,平时也纪律松散,四处抢劫奸淫,屠宰农民的牲畜,破坏磨坊、果园和水车等庄园设施。为筹措巨额的战争费用,政府增加税收,又发行劣质货币,造成通货膨胀。战乱和雇佣兵的骚扰既是饥荒发生的一个原因,又给饥荒后恢复生产增加了困难。


14世纪和15世纪前半叶,瘟疫和虫灾危害酷烈。1348-1349年横扫西欧的“黑死病”(腺鼠疫)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种传染病在各地不时爆发,使更多的人丧生。西欧的总人口急剧下降,瘟疫严重的地区失掉了1/4以上的人口,甚至更多。人口的变化不可避免地给整个经济带来一定影响。对粮食需求总量的下降导致了播种面积的减少,一些土质贫瘠的田地被废弃了,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和耕种,重新长满野草树木,恢复了开垦以前的景象。在饥荒时期,粮价可以一下暴涨几十倍,但若从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平均数字来看,14、15世纪的粮价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农民和封建主卖粮的货币收入大受损失。人口减少造成劳动力的短缺,雇工的工资因此上升。
 
1300年以后,在西欧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一些地方的工商业遇到了难题。佛兰德尔的毛纺织业主要依靠从英国进口羊毛。14世纪后半期,从英国得到羊毛越来越困难,许多手工业者无工可做,呢绒生产大受打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英国本国发展了毛纺织业。在14世纪90年代,英国呢绒的出口量是60至80年代30年出口量的3倍。英法百年战争前夕,英国政府下令禁止出口羊毛给佛兰德尔。15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业也一度衰落。佛罗伦萨的大银行家巴尔第家族和皮鲁兹家族在14世纪40年代因为英王欠债不还而破产,结果引起连锁反应,和他们有业务来往的其他意大利银行家也跟着破产。这一事变结束了意大利人独霸欧洲金融业的局面,英法等国的银行家趁机崛起。
 
在危机和衰落现象背后,西欧封建经济正经历着一系列自发的调整和发展。在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在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铁制农具的使用更加普遍。耕地面积的缩减为畜牧业腾出了草场,西欧的农业开始同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结合在一起,英国的养羊业、尼德兰的奶牛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产品成为大宗出口货物。人们也开始较多地食用肉、奶、蜂蜜等食物,谷物的人均消费量随之下降。粮价的长期低落同人们饮食习惯的逐渐变化有关。当时肉类价格下降幅度较小,奶制品和酒类一直涨价。因豆类作物可制羹,作牲畜饲料,又利于恢复地力(固氮作用),于是人们更多地种植豆类。葡萄、亚麻、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大为增加。14、15世纪是西欧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点在这时逐渐萌芽和形成。
 
工商业的新发展十分引人注目。社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手工业产品的价格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城市居民的相当大一部分是手工业者,常常占一个城市总人口的50-60%。虽然行会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手工业者分化,仍有一些人积聚了较多的财富。需要较多资本的矿冶业日益发展,它远离城市,多不受行会规章的束缚。由商人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多从事呢绒生产)在意大利城市、佛兰德尔等地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经济关系,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之一,它使手工业者失去了同市场的直接联系,在商人的控制和剥削下贫困破产,完全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但它本身“并没有引起旧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如说保存了这种生产方式,把它当作自己的前提予以维持”。而且,手工业生产还以这种方式向农村转移和发展,这是当时城市人口很少增加的原因之一。饥荒、战乱和粮价的下跌是不利于农村中商品经济成长的因素,然而并没有长期遏制住贸易活动在农村的蓬勃发展。大量谷物向远地输出的情况仍然存在,如法国南部朗格多克购粮食被贩运到意大利热那亚等城市。农村地方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标志着商品关系更深入更广泛地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农民同市场的直接联系比以前更加频繁密切了。国家税收负担的加重迫使农民更多地出售农产品或当雇工,以换取货币纳税;商人利用农民的困难进行剥削,例如德国纽伦堡的大商人每年总是在意大利阿布鲁齐山区农民交税的前夕到那里去收购番红花(用于食品着色和调味),以便压低收购价格。
 
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在原来比较落后的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比较多的新城市。德国北部、东部的许多城市财富增加,经济和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汉堡、卢卑克、施特拉尔松等城市结成的汉萨同盟,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德国中部的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等城市也十分繁荣。消费结构的变化,城市对酒和肉需求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钱的城市居民购买郊区的果园、牧场经营谋利,或购买耕地出租给农民,还有同农民合伙经营养羊等事业的。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了。通常起乡村市场作用的小城镇在14、15世纪继续增多。

小城镇主要是地方性交易的场所,但一般总有少数大商人或中等商人居住,他们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远地去,从而把乡村小规模交易转变成规模较大、路途较远的贸易活动。

 
银行业受到大规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刺激而日益发达,并向开支日益庞大的国王提供现金借款,为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税收和财政服务。意大利银行危机曾使一些银行倒闭,但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仍保留下来。法、德等国也出现了全西欧闻名的大银行家,如法国布尔日的雅克·科厄尔家族,德国奥格斯堡的福格尔家族。英国的大商人也经营金融业务,常常借钱给封建贵族和国王。
 
14、15世纪是西欧科学技术发明不断涌现的时代。风车、水车上使用了齿轮、凸轮和皮带传动装置。中国传来的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海员已经有了观测星象确定经纬度的初步知识,并且装备了甲板密封、甲板上有塔楼的大帆船,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开始成熟了。盔甲、刀剑的制造推动了矿冶技术的进步,通风、排水等采矿工程技术有一定提高,炼铁时用上了水力鼓风机。西欧人14世纪开始使用火药和火炮,在实战中日渐重要。13世纪从阿拉伯引进的中国造纸术被广泛采用。德国美因兹地方的工匠改进了活字印刷术,1456年古腾堡用活字排版印刷了《圣经》,这是西欧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先进的造纸和印刷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02·农奴的解放和城市居民的分化
 
西欧封建庄园的衰落和瓦解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左右的缓慢过程,各地区的情况也很不同。13世纪后半期,西欧许多地方劳役负担已大为减少,典型的庄园经营日见消退。然而在英国和德国,仍有不少典型的封建庄园。另外,每个庄园都有它自己的生成、发展和兴衰的历史,所以即使在庄园传统牢固的地区,也有一些封建主为适应庄园所在地的具体经济条件,随时部分修改甚至完全放弃封建庄园这种经营方式,另一些封建主则继续维持甚至强化封建庄园。但总的说来,14、15世纪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动在西欧许多地区造成封建庄园的衰落和瓦解,并使庄园土地上农民的地位有一些变化。
 
农村中商品经济发展在13世纪已经比较明显地影响到封建庄园的经营。封建主更多地使用雇工耕种自营地,更多地出卖谷物,纷纷开辟果园和葡萄园或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为讲求经济效益,封建主不得不加强庄园的管理,这方面的开支随之增长。14、15世纪,许多封建主离开庄园出外作战,到国王宫廷服务,并且在追求享受的欲望支配下定居城市。于是农奴利用封建主不在的时机拒服劳役,庄园管家则趁机中饱私囊。战乱频仍,人口减少,造成劳动力短缺,工钱上涨和粮价下跌等,进一步加重了庄园经营的困难,同时也减少了封建主得自庄园的收入。在这种形势下,封建主不得不缩减自营地的面积,甚至完全不经营自营地,在这一变化中,庄园组织以及与之相联的劳役农奴制走向瓦解。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自营地的浪潮席卷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其主要形式是先把位置偏僻和土壤贫瘠的自营地划成小块租给农民,而后逐渐把整个自营地都分割出租,有时甚至把葡萄园也租出去,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领主自营地的缩减和消失必然导致庄园组织的松散和瓦解。庄园上农民的家奴地位本来根源于封建主控制农民人身以进行劳役地租剥削的需要,随着这种剥削形式的过时,农奴制不再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农奴获得解放。农奴解放的途径多种多样,有的是被封建主释放的,但更多的是农奴出钱赎得自由,或者逃亡而争得自由,这是一个长期演变过程。
 
庄园、农奴制瓦解后,许多封建主靠收取货币地租过活。由于手工业品价格上涨,封建主的收入难以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有的封建主利用已经衰落的农奴制对农民加强剥削,甚至恢复劳役租。有的封建主则侵犯农民对公共土地的权利,把大片草场、森林划归己有,禁止农民使用。也有的封建主凭借其领主权向管辖下的农民征收各种捐税,取得货币收入。农民的负担不断增加。
 
由于商品经济、领主剥削、天灾等的影响,农民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加剧了。不少农民被迫丢弃土地,流落他乡,或到城中谋生。少数富裕农民则趁机取得更多土地耕种,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或经营商业以谋利。但富裕农民也受封建主和封建国家的压迫剥削,他们也不满现状,曾参加起义反对统治阶级。
 
城市里的阶级分化在这一时期也更加剧烈,其主要特点是在少数富裕师傅地位上升的同时,其他许多行会手工业者的情况恶化。多数行会日益成为封闭的集团,师傅资格世袭,帮工、学徒地位固定,无法上升为师傅。他们遭受行会师傅的压迫与剥削,境况不佳。有时组织成帮工兄弟会,和师傅展开斗争,捍卫自己的利益。城市贫民增加,包括不能上升的帮工、学徒,受雇佣的工人,踯躅街头的流浪汉,以及贫困破产的手工业师傅等。这些人被排斥于行会这一传统组织之外,成为城市人口的大多数。
 
城市内部的矛盾、斗争有所发展。有行会与少数城市贵族的矛盾,也有城市下层和上层的矛盾。有些城市中的行会因不满城市贵族垄断市政,曾利用下层人民的不满,展开斗争,争取参加市政权。也有的城市爆发下层贫民反对城市贵族的起义。城市的斗争还和乡村的斗争相呼应,构成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画面。
 
03·人民运动的高涨
 
14、15世纪西欧各地人民大众的阶级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是中古西欧社会前所未有的现象。所以如此,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广大农民情况恶化。部分地区恢复农奴制反动企图的压迫,政府苛捐杂税的加多,封建主雇佣兵的骚扰,以及疫疾流行,均使广大农民情况恶化。商品经济的日益深入农村,不仅加剧农民分化,而且也使农民更多地受到商人的中间盘剥,贫困愈甚。在城市中,城市贫民也为自己的环境恶化而不满,不断开展斗争。而富裕农民,行会师傅、以及城市上层,也和封建主、封建政权有矛盾,这些矛盾在阶级斗争爆发时都会表现出来。
 
在中世纪西欧,人民运动往往受宗教影响。参加斗争的群众盼望“弥赛亚”(救世主)来拯救他们,相信至福的千年王国终会降临人间。害怕人民斗争的教父和西欧封建教会说这些观念仅仅是寓言,断然否认“千年王国”会真的到来,而广大下层人民群众却始终盼望着这一幸福和平等的王国,以此寄托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渲泄他们对教会统治的仇恨;群众领袖则经常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这种人民运动因为有上述宗教色彩,被教会和宗教统治者看成是异端猖獗的表现。其实,这种异端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社会平等的要求,在大规模的人民运动中起着鼓动人心的作用。某些低级神职人员、城镇手工业者和失意的中小封建主,具有一定的文化,善于利用“弥赛亚”和“千年王国”等非正统的宗教观点发动组织群众,成为运动的领袖。
 
13世纪法国的“牧人起义”就是受宗教影响而发生的。1250年,参加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到叙利亚的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写信给国内的封建主,要求他们派兵支援并运送物资,农村中的牧人和农民趁机骚动起来。一位被称作“匈牙利来的导师”的老人向群众宣传说,骑士们完成不了解救耶路撒冷的任务,只有穷人阶级才能完成。人们拿起刀剑棍棒,成群结队跟随老人向巴黎进发。他们进入巴黎后,杀死和淹毙一些教士和修士。后来在奥尔良和都尔也攻击教会。同时在宗教狂热的驱使下烧毁犹太教会堂、杀死犹太人。惊慌失措的封建主很快清醒过来,镇压了这次起义,许多人遭到屠杀。
 
1304-1307年,意大利发生了多里奇诺农民起义。多里奇诺本人是13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各地的宗教异端使徒兄弟会的成员。使徒兄弟会宣传千年王国不久会真的在人间实现,而多里奇诺号召为实现这一千年王国,要用强力推翻现存政权,消灭教皇、主教、僧侣等。他的宣传吸引了许多群众,在意大利西北部的皮埃蒙特的阿尔卑斯山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起义群众开始破坏寺院和庄园,修筑防御工事。教皇派遣十字军讨伐起义农民,但被击败。后来封建主把起义军堡垒附近的农民强迫迁走,使他们得不到补给,陷入饥饿之中。1307年,这次起义终被残酷镇压,多里奇诺及许多他的同伴英勇牺牲。
 
04·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14世纪中期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
 
“扎克雷”起义发生在巴黎周围地区。这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中古法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但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不发达,粮价下跌使这里的农民很难挣到现钱,因此农民特别惧怕国王税吏的勒索。继1348年和1349年黑死病横扫法国之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又加重了法国人民的苦难。法国封建骑士在克莱西(1346年)和普瓦提埃(1356年)两次大败,声誉扫地,后一次战役中法王约翰二世(好人约翰)和许多封建主被俘,人民不仅要为战争负担沉重的捐税徭役,还得为战败的国王向英军交纳巨额赎金,又受到英军和法军的蹂躏,痛苦不堪。
 
法国太子查理(查理五世)为了继续维持统治,于1356年召集三级会议,以解决政治、经济和战争问题。由于法国贵族大批被俘,第三等级在会议上占了优势,他们趁势提出国王的行动须受三级会议设立的特别会议监督的要求。查理拒绝这一要求,并解散了三级会议。巴黎人民在市商会会长、富商艾田·马赛领导下发难,迫使查理于1357年重又召开三级会议,并颁发“三月大敕令”,确定三级会议有权自行召集,每年开会两次;国王征税须由三级会议批准,并由它监督税收的使用;三级会议有权委任国王顾问。其他还有整顿吏治,禁止封建混战等条款。此后艾田·马赛挟持查理,掌握了巴黎的权力,实行统治。
 
以艾田·马赛为代表的巴黎城市上层掌握政权后,把赋税的重担转嫁到平民身上,并且向其他城市多征税收,引起不满。太子查理利用这一时机,辞退了三级会议派给他的顾问。1358年2月,武装的巴黎手工业工人在马赛领导下闯入王宫,杀死太子信任的两名大臣。查理被迫再次批准“三月大敕令”,但不久伺机逃出巴黎,并召集军队,切断了给巴黎运粮的道路,使巴黎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
 
这时,巴黎北部博韦地方爆发了扎克雷起义。扎克雷意为乡下佬,是法国贵族对农民的贱称。起义发生在1358年5月,开始时人数不到100人。起义农民捣毁封建贵族堡垒,并杀死封建贵族。队伍迅速扩大,席卷法国北部地区。农民推举吉约姆·卡尔为起义领袖,并提出“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人”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对贵族的深恶痛绝。
 
一些城市的贫民也起来响应农民的战斗,但大多数城市为城市贵族所控制,并不支持农民。吉约姆·卡尔曾竭力与巴黎取得联系,派出代表请求艾田·马赛支援农民。艾田·马赛想利用农民军打通运粮到巴黎的道路,曾派一支小队伍前去,但不久又复撤回,使农民军处于不利地位。这时封建主集结力量,对农民军实行镇压。在斗志昂扬的起义农民面前他们不敢贸然进攻,假意邀请吉约姆·卡尔前来谈判,却背信弃义将他扣留。然后封建主对失去领袖的农民军发动袭击,大肆屠杀,牺牲的农民达2万多人,吉约姆·卡尔也被残酷杀害,扎克雷起义宣告失败。在农民起义失败后,巴黎的艾田·马赛更难支持,不久他在夜间出巡时被人杀死,太子查理重新控制了首都。
 
扎克雷起义是中世纪法国农民反封建的一次大发动,但组织得不好,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起义的农民旗帜上绘有瓦罗亚王朝的百合花徽章,说明他们对国王缺乏认识。而城市也未与农民形成有效的联合,这些导致扎克雷起义迅速失败。但起义打击了封建势力,有利于促成法国的统一。
 
05·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发生瓦特·泰勒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前夕,以约翰·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英国低级教士通过传教抨击封建秩序,保尔曾说道:“英国的情况糟透了,将来也绝对好不了,除非一切东西都成为公有的,而且再没有农奴和贵族的区别,我们所有人都地位平等。”他还引用一句当时在西欧各地流行的谚语说:“在亚当种田、夏娃织布的时候,谁是贵人?”约翰·保尔的宣传在农民中引起反响,一些农民毅然参加起义。
英国社会这一时期有许多不安定因素。封建主在国会里抱怨说,各地都有拒绝服劳役和交租的农民闹事。由于黑死病和连年灾荒,城乡劳动力极感缺乏,工资呈上升趋势。1349年,国家颁布劳工法令,规定12至60岁的成年男女,如没有生活来源,应按黑死病以前的工资受雇。这一压低工资的法令使贫苦的劳动人民不满。另外,英法百年战争进行到后来,战局变得对英国不利,英王加紧搜刮金钱物资装备军队,以便抵挡法国的攻势。1377年,国会决定征收人头税,14岁以上的英国男女,每人4便士;1379年又征收一次人头税。1380年国会决定将人头税增加到每人1先令,由于人民的抵制,这次交纳人头税的人数仅及1377年的2/3。
 
1381年3月,国王不得不派官吏到四乡去调查纳税情况。5月底6月初,埃赛克斯郡和肯特郡的农民先后起义,赶跑税吏,捣毁庄园,许多城镇居民也参加斗争。起义群众的首领是肯特郡的瓦特·泰勒,后来这次起义被称为瓦特·泰勒起义。6月,数万起义群众向伦敦进军,在伦敦居民的支持下轻易进入城区,主张征收人头税的兰开斯特公爵住宅被农民烧毁,大主教苏德伯雷、财政大臣海尔斯被处死。国王查理二世慌忙躲进伦敦塔。6月14日,国王被迫接受瓦特·泰勒提出的条件,同意废除农奴制,赦免起义者,每英亩土地只收4便士地租,自由贸易等。部分起义群众在国王做出这一让步后率先离去。另一部分群众继续在伦敦塔外围困国王,提出废除反劳动人民的法令,没收教会地产等进一步的要求。伦敦市长在这次谈判时当众杀死瓦特·泰勒,接着在查理二世的威胁诱骗下,起义队伍四散,返回乡下。各地农民起义仍在接连不断地爆发,但国王军队和地方封建主的武装挥舞屠刀,追踪而至,击破了分散的起义者。
 
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比扎克雷起义更有组织,斗争目标也较明确,给封建制度以很大打击。但起义农民仍认为国王是自己的代表,反对封建贵族而拥护国王,在胜利的情况下不能发展大好形势,反而与国王谈判,结果上当受骗,导致起义失败。不过这次广泛的农民起义在英国历史上仍具有伟大意义,有助于农民争得自由,农奴制加速瓦解。14世纪末,英国已成为独立的自耕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