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7年初,正义者同盟派约瑟夫·莫尔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
同年6月2日~9日在伦敦秘密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马、恩的建议下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新口号代替有基督教义色彩的“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
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审查并批准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
一、有革命需要,但是缺乏理论指导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开展了独立的政治运动,法国里昂丝织工人的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从正面意义来看,工人运动体现了无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反面意义来看,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理论奠基
1842~1844年间,马、恩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1945年恩格斯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主义原理》,1947年马克思著作《哲学的贫困》。在工作实践和理论奠基两个方面有了充分的准备。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危机
1、生产过剩危机,资产阶级建立了以自由市场为条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采用“私有制度”来维系体系的运转,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自然经济随之解体。追逐利益的资本家在无限制的扩大生产的同时,并没有改善工人的地位和劳动所得。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出商品越来越多,可是工人的工资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并不能参与到消费商品环节,导致大量商品生产过剩。海外倾销只能缓解商品过剩压力,不能保护生产力。
2、人口过剩危机,一方面是资本经济吞噬了自然经济产生大量流民,另一方面生产过剩导致商品滞销,企业难以为继只有将工人赶出工厂来应对危机。大量无产、无业的流民被排除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之外,给社会造成治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海外移民只能短暂缓解压力生存空间压力,不能解决分配不均导致的两极分化问题。
3、自由理论危机,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理论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无法实现,私有制并不是以自由劳动为前提,事实上劳动者是被捆绑在机器上的奴隶,资本家在“自由市场”的驱逐下沦为金钱的奴隶,“资本”成了社会的绝对主导力量,客观上支配着每一个人。除了采取追逐资本和权势,然后靠资本和权势支配他人,用别人的不自由来换取自己表面上的自由之外,没有人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家庭不在以亲情来维系,而是以家长私有制来构建家庭,妻子从实质上成了丈夫赚钱的工具。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国家不以公平正义为担当,而是以资本家的脸色为统治原则。
“自由原则”理论的“两个决裂”,一方面私有财产不是建立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被迫劳动基础上;另一方面对私有财产的占有不能满足自由原则的需要。自由原则从私有财产的根源,到私有财产的结果两个方面与“私有制关系”完全决裂。自由的资本主义理论失去了理论根基。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行性
资产阶级没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海外倾销、海外移民只能起到缓解效果,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超出自己所能承受的剩余商品反扑回来破坏了生产力,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剩余人口组织起来反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创造了自己无法控制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不仅造出了“杀死自己的枪”,还孕育出了“杀死自己的人”。
从革命条件来说,私有制的问题不解决,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会趋势资本家无限的扩大生产力;劳动成果分配问题不解决,大量的剩余商品便无处消费。直接结果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资本经济体系。资产阶级无法继续维持生产现状,劳动者无法维持生存现状。从客观上来看无产阶级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从主观上来讲无产阶级逐渐具备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能力。
目的:取消阶级的实际存在条件,因而取消阶级统治。实现真正的自由。
原则:
无产阶级革命一定是先进行政治革命,后进行社会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在理想条件下发生的,不是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只要有工人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来,共产主义者应该及时介入并且给予支持,即使社会条件不成熟,即使工人参与的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根据斗争条件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灵活调整斗争策略,为实现“消灭私有财产”做必要的准备。
1、无产者联合起来组成阶级力量
2、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消私有财产
3、建立无产阶级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
4、通过国家组织社会大生产,消灭阶级存在的客观条件,从而消灭阶级
5、改造国家政治职能为社会服务职能
6、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国家,没有压迫。
1、无产者能不能联合起来,转为无产阶级?
2、无产阶级能不能消灭反动势力,巩固无产阶级统治?
3、无产阶级统治能不能完成社会革命,建立公有经济?
4、公有经济能不能消灭阶级?
5、暴力统治机构能不能转化为社会服务机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规律是必然会发生的,必然到来的危机不一定会必然引发革命。其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已经没有能力容纳其生产成果。2、工人已经联合起来了,组成了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定”下:工人和工人是竞争关系,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条件下,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工人必须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主动的转变竞争关系为“自由人的联合关系”,通过统一组织,统一的领导来实现阶级跨越。从工人到无产阶级,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巴黎公社的反思,无产阶级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在反动势力还未清除时候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改造,统治权还未巩固即被反动者颠覆,继之而来的是血腥屠杀,残酷镇压,无产阶级力量“被清洗殆尽”。
苏联解体的反思,无产阶级完成了社会革命的改革,但是没有履行消灭阶级存在的客观条件,反而孕育出了“特权阶级”,特权者重新霸占了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导致消灭阶级的既定任务无法进行。在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引诱下,特权者抛弃了无产阶级转而做了资本家。
改革开放的反思,无产阶级完成了社会改造,建立的公有制经济体系无法与当时生产力匹配,不得不进行“二次革命”,把全面禁止了的私有制重新放开。只要有私有制存在,阶级就会不断的冒出来。社会主义成了不断孕育阶级,又不断消灭阶级的“怪物型存在”。
私有经济能否被消灭?阶级能否被消灭?国家能否被消灭?国家天然的属性是暴力专政,阶级天然的属性是剥削压迫,私有制天然的属性保护既得利益。无法消灭这些,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责任编辑:山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