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工人农民

申纪兰:我的级别是农民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农民日报

6月28日,申纪兰永远告别了她所深爱着的土地……
 
留齐耳短发,穿一身深蓝色衣服,脚上一双黑白布鞋,申纪兰质朴而鲜明的形象,定格在人们的记忆力里,也定格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册中。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这位来自太行山区的老人颁授“共和国勋章”。66个字的颁奖词浓缩了她光荣而不凡的一生——申纪兰,初心不改的农村先进模范,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60多年来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为老区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

 
大姐申纪兰
 
 
西沟村不少村民和熟悉申纪兰的同辈人,习惯称她“大姐”。按说,申纪兰是个“大人物”。她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在周恩来家中做过客,与邓小平合影,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叫她“大姐”,习近平亲自到西沟村去看望她。
 
同村人却说,申纪兰永远是西沟村的“申大姐”。大姐和他们一起唠嗑,聊的是村里的事,今年地里的土豆、玉米长势,明年谁家娃娃要考大学。村里哪家婚丧嫁娶,办红白喜事还是要找她来主持,有她在场,就什么困难都不怕。
 
西沟村民的大姐,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妇女的大姐!
 
\
 
 
新中国成立之初,男女平等的概念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女性权益在不少方面还得不到充分保障。
 
1951年,22岁的申纪兰被选为平顺县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合作社劳动力短缺,申纪兰便发动村里的妇女下田劳动。
 
那时,山西农村流传一句话:好男走到县,好女不出院。绝大多数妇女觉得,出去劳动挣不了几个工分,倒不如在家给男人们做饭。
 
生产合作社记工分换报酬,一个男性劳力可记10分,而妇女只能记5分。“同样牵牲口,凭啥工分不同?”男女间的同工不同酬,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妇女们的劳动积极性,也让申纪兰感到很不公平。
 
那就从记分员眼中最难的技术活开始干!合作社的难活累活,申纪兰抢着干,干得比男人还快、还好。几番下来,记分员口服心服,同意给妇女记10个工分。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里炸开了锅,妇女们感激她,村里的男人也无不佩服。
 
申纪兰组织男女比赛劳动,鼓励妇女处处争先:放羊、耙地、间苗……妇女们做得又快又巧,并不比男人差。秋后社里评出21个劳模,其中妇女占了9个,社务委员会认真讨论决定,重新确定分配方法,男女同工同酬!
 
就这样,“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在这个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里率先实现,而后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1954年,“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了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这一年,25岁的申纪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代表中国妇女参加在丹麦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
 
 
\
 
△图片为新华网资料图。

 
农民申纪兰
 
曾有人问申纪兰有没有级别?
 
她答:“我的级别是农民。”
 
面对媒体,申纪兰多次表示:“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脚下的布鞋就是见证:这么多年来,不管走到哪儿,申纪兰脚下都是一双黑帮白底布鞋。“穿着布鞋才能下地”,她说。
 
自18岁嫁到西沟村,申纪兰就把根扎在了这个小山村里。曾经的西沟村,山高土薄,高寒多旱,农民辈辈苦,打一担粮交八斗租,十冬腊月换不上衣,糠菜一年糊不住。
 
要改变穷苦局面,就要踏踏实实去干!上山栽树、下沟垒坝,申纪兰和一群“小脚女人”摸爬滚打在十几里高低不平的山沟里。
 
1956年,西沟“旱涝风雹”连串来袭,她是唯一一个用身体堵洪水的女人,即使“山上的羊让洪水卷下来了,她也与男人们手挽手冲进湍急齐腰的洪水中”。洪涝过后,村里要为7条干沟修理拦河大坝和水库,她又像男人一样抡大锤、背石头……
 
1973年,申纪兰任山西省妇联主任,级别为正厅。这个别人眼中的“官”,却和西沟村农民并无两样:穿的还是布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外出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低价旅馆。在申纪兰的眼中,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
 
54岁的申纪兰从省妇联主任的岗位上卸任后,立即回到西沟村,还做她最喜爱的农民。这些年,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
 
几十年来,她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平顺县提水工程、平顺县二级公路建设、平顺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改善着当地群众的生活。
 
如今,申纪兰家乡当年光秃秃的石头山,已成绿水青山。松柏种在山头,杨树长在沟壑。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当年的合作社承担起新的功能,申纪兰带领村民植树、开厂,培育新型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把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

 
人民代表申纪兰
 
“我是个农民代表,每天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想甚、盼甚。今年我还是关注农业和农村方面的内容。”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年过九旬的申纪兰说的还是农民要说的话。
 
没想到,这竟是她最后一次作为人民代表发声了。
 
 
\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正在认真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农民日报记者 张建堂 摄)
 
1954年,申纪兰带着全村人的嘱托,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从西沟到北京,申纪兰走了整整4天。西沟到长治没有路,乡里给她找了头毛驴。大山里坡太陡,石头山上的小路太险,申纪兰跟在毛驴后面,走了7个小时到长治,再从长治倒“班车”去太谷,坐火车到太原,一路辗转到北京。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1226名,其中妇女代表147名。从这一次会议开始,中国人民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实行。
 
会上,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和来自各地的代表们在同一个大厅里就着白水啃着干粮等待计票结果……
 
“党给了我多高荣誉啊,一个妇女能当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多大一件事情!”申纪兰说,20多岁刚当上人大代表时,不认字、开会听不懂,连话都不敢多说。“记者问我有啥想法?我说就一个,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要把圈画得圆圆的。投完票后,他们又问我。我说要能见到毛主席就好了。等真瞧见主席,我心里那个感动呀,泪都流淌下来。只感到他的手很厚,脸下面还有一颗痣。我下过茅房掏过大粪,上过天安门,还能被主席亲自接见,跟他握过手。要说起苦,我也真苦过。可我一想到那次握手,还有什么想不通?什么苦不能克服?”
 
从1954年的中南海怀仁堂,到如今的人民大会堂,申纪兰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从当年的小毛驴,到今天的高铁、飞机,从平顺到北京,这条路越走越顺,她越走越明白,“人民代表就是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她说:“当代表就是代表群众的利益,当代表是代表群众说话,不是代表个人,个人就不用当代表。”
 
\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右一)和郭凤莲(左一)手拉手讨论农村脱贫。(农民日报记者 戴军 摄)
 
2010年两会,她回答媒体采访时说“从未投过反对票”,一时在网上引起热议。对此,申纪兰回应,她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民,能当一届人大代表就了不得了,没想到连续当了这么多届。“当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我文化低,说不清楚。但这么多年,内心拥护的事,我就投票,不拥护的事,(我)就不投票”。
 
什么是她内心拥护的事?申纪兰毫不犹豫:“我始终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也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
 
 
(本文参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检察日报、南方周末等相关报道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