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共产实践

长征第十六章 彝海结盟

发布时间:2021-03-03 来源: 八角楼上作者:小庄

\
 
一、
 
汉彝一家
 
中央红军在会理统一思想以后,全军继续北上,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大渡河。
 
沿途之中,他们经过的第一个重镇叫德昌。
 
德昌是一个富裕的县城,里面住了不少豪绅地主,负责守卫德昌的是川军刘元璋手下的一个旅长,叫许剑霜。
 
此人在北伐时期,曾是刘伯承手下的一个团长,两人颇有私交。
 
刘伯承便给许剑霜写信,除了寒暄一下旧谊之外,顺便奉劝他不要与红军为敌,让出一条路来,以免两军之间不必要的血战。

 
守卫德昌的川军力量,原本只有一个营,后来又增强了一个团,这点力量着实不是红军的对手,权衡利弊之后,许剑霜干脆率军直接退出了德昌,一路直奔西昌而去,因为在那里是刘元璋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
 
 
送上门的县城,红军自然就要收下。
 
德昌城里物资极其丰富,红军除了补充自己必要的给养之外,自然不会忘记把打土豪得来的粮食、物资统统分给穷人,然后顺便宣传一波红军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军队。
 
 
红军沿着安宁河谷一带继续前进,过了德昌,再往北走就是西昌了,这里是刘元璋最后守卫的一个大县城,他把所有的兵力都调集到了西昌,并决定亲自与西昌城共存亡。
 
 
而在红军到达西昌的沿途之中,还需要经过另外一支队伍的防区,这支队伍就是西昌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邓秀廷的部队。
 
这支部队虽然不是正规军,可是在当地彝民武装中却有很强的号召力,邓秀廷此人祖上就一直盘踞在此,长期奉行“以彝制彝”的方针,挑拨彝民不同分支族系之间的冲突,自己从中操控,并以武力镇压反对他的彝民。
 
数年前,邓秀廷在“征讨”西昌附近的马家彝人的时候,竟一口气烧毁了三十多个彝寨,杀了反对他的彝民一千多人,从而奠定了他统治当地彝民的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土匪式人物,被国民党任命为“彝务指挥官”,长期盘踞在西昌城里作威作福。
 
 
这一次,他奉了刘元璋的命令,率领一个团和五千多彝兵,在红军从德昌到西昌必经的河谷一带,埋伏起来准备攻击红军。
 
 
虽然此人平时横行霸道,可是在他知道这次要面对的是红军的时候,心下也十分胆怯,尤其是在途中遇到从金沙江一路溃退到西昌一带的国民党军以后,心中也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恐惧。
 
 
因此,他做了一个决定:“一切谨慎从事,决不可贸然开枪,能打就打一下,如果发现不能打,就立刻撤退。”
 
 
当红军到达邓秀廷防区的时候,他就发现红军队伍密密麻麻的从河谷一带经过,自己那点兵力实在不敢贸然开战,心下只希望红军能安安静静的走过防区,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是最好的结局了。
 
可是不知道手底下是哪个不知死活的士兵,突然朝红军队伍里开了一枪,这样一来,不少彝兵也跟着开枪了。
 
 
邓秀廷怒火万丈的朝着队伍喊:“没有老子的命令不准开枪,不准开枪。”
 
可是那时制止却哪里来得及,就在他心下想着这次多半要吃大亏了,却听到红军队伍里传来了集体呼喊声,声音响彻山谷之中:
 
“汉彝一家,汉彝是兄弟”
 
“自己人不打自家人,红军不会向彝族兄弟开枪”
 
 
原来毛泽东早有命令,经过彝族防区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一切同彝族同胞的冲突,于是刘伯承又命令红军,在与彝族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没有接到命令决不可开枪还击。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刚刚这一幕,红军集体呼喊“汉彝一家……”的声音。
 
 
果然,几声枪响之后,整个河谷之间便安静下来,再也听不到枪声,只能听到红军齐刷刷的呼喊着“汉彝一家亲”的口号,然后红军大部队就在呼喊声中,安全平稳的渡过了从德昌到西昌一带的河谷之中。
 
 
邓秀廷的民团和彝族队伍也一路撤到了西昌城里。
 
 
刘元璋为了能保住西昌城,在西昌城外设置了好几道防线,其中一道防线的建构,必须撤掉城内一处商业街,这条商业街上的店铺民房,都是地主商人们的财产,为了不引起民愤,刘元璋极力渲染红军的厉害,说是要守住西昌城,就必须扫掉商业街。
 
听刘元璋说得十分可怕,士绅们也纷纷同意烧掉此街,还联名写了一封“请愿书”,表示愿意承担烧街的一切损失。
 
 
拿到请愿书的当晚,刘元璋就下令烧毁了商业街,可是那晚他们等了一夜,也没等到红军。
 
原来,刘伯承看到西昌城防守十分严密,知道这里是刘元璋最后的老窝,必然死守,与之开战实在划不来,因此当晚红军全军绕过西昌城,直接往泸沽方向而去。
 
红军绕道的消息传到西昌以后,刘元璋遭到了士绅们的猛烈抨击,要求他赔偿烧街的损失。
 
 
不过对于刘元璋来讲,红军没有攻击这座县城,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之至了。
 
 
二、
 
彝海结盟
 
红军绕过西昌,一路北上到达泸沽县城。
 
从这里再往北,就是大渡河了,但是此去大渡河,前面却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往东北方向,可直达大树堡渡口,从大树堡渡口渡河,对岸是富林,可直通成都。
 
 
而另外一条路则是小路,往西北方向,经过冕宁一带,需要渡过彝族集聚区,然后可抵达安顺场渡河,渡河以后是雅安地区。
 
 
自古以来,从川西南北渡大渡河,来往商旅之间,从来都是只走大路,不仅仅因为小路崎岖难行,而且因为小路必须经过彝族集聚区,常年来,从清政府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时期,都是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汉彝之间积累了很深的矛盾,因此彝族同胞很少跟汉人来往,他们也不许汉人通过彝族区,否则就有可能触发双方的激烈斗争。
 
 
而这一次,我军并不知晓大渡河对岸川军到底是怎么布防的,因此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和从前一样,以其中一支队伍调动敌人主力,然后我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则选择另外一条路行军。
 
 
因此,刘伯承建议,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沿着去安顺场一带的小路进军,而由左权和刘亚楼带领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佯装主力,继续顺着大路前进,以迷惑敌人。
 
 
如果按照刘伯承这个计划来执行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红军主力部队必须通过彝族区,才能到达安顺场。
 
 
毛泽东采纳了刘伯承的建议,并嘱咐刘伯承一定要执行好红军的民族政策,经过彝族区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一切冲突。
 
 
刘伯承派出先遣队,开始朝着通往安顺场渡河的小路行军,最先受到彝族攻击的是走在前面的工兵连。
 
这个连队在出发之前,曾经接到命令:必须以实际行动赢得彝族同胞的信任,无论如何不准向彝族人开枪,谁开枪就是违反了军纪。
 
 
因为工兵连沿途还要砍伐树木、竹林,以便到了大渡河以后,能作架设浮桥之用,因此在同先遣队一起行军的过程中,就耽搁了时间,结果落了单。
 
 
没过多久,他们就被一群拿着土枪长矛的彝人包围了起来,尽管工兵连长反复解释只是路过,但是彝人似乎根本听不懂一般,全部围了上来并开始抢夺红军官兵的武器和物资,最后还扒光了他们身上的衣服。
 
有人忍无可忍,想要开枪还击,但是被连长和指导员大声喝止了,无论如何,在没有危及到性命的情况下,是决不能开枪反击的。
 
 
被扒光了衣物的工兵连,只得光着屁股往回走,再被迎面而来的战友们玩笑一番,心中实在憋了一肚子火。
 
后来毛泽东知道了此事,半开玩笑的说道:“你们这是立了大功的,只要坚持和彝族同胞搞好关系,你们的衣服被扒一次,我们就给你们发一次。”
 
 
随后红军联系上来彝族区的一个首领,叫小叶丹。
 
 
原来,整个彝族区内部,也分为三个派系,有洛基家族、罗洪家族、洛伍家族,而小叶丹就是洛基家族的首领。
 
毛泽东知道以后,让部队准备了一些酒、枪支、衣物送给小叶丹。
 
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在当初毛泽东领兵上井冈山的时候,也曾经用过这一招,就是给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先送去了一些枪支。
 
 
在长久以来的民族歧视之下,小叶丹对于红军将领能够这样平等对待他们十分感动,愿意与红军之间达成协议,并帮助红军安全度过彝族区。
 
 
后来的历史证明,不管在多么艰难的环境里,平等、尊严永远都是人类最渴望,也最需要的东西。
 
 
刘伯承同小叶丹见了面,从解释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到红军要北上抗日等政治主张,以及红军如何度过彝族区的种种细节,他都对小叶丹作了耐心地讲解。
 
 
这小叶丹,也不知道是一时深受感动,情绪上涌,还是心下尚不敢完全信任,竟然提出了要和刘伯承结拜为兄弟。
 
 
原本共产党人绝不会搞这种斩鸡头、烧黄纸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刘伯承破例了。
 
结拜仪式按照彝族传统进行,两碗清水加上一只雄鸡的鲜血,双方宣誓。
 
 
刘伯承说道:“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意与小叶丹结为兄弟。”
 
 
双方随后将两碗血水一饮而尽,两军部队在一起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
 
在饭间,小叶丹说道:“之前扒光红军工兵连的并不是他家族的彝兵,而是隔壁罗洪家族的人,如果他们再敢袭击红军,我就去把他们山寨给烧了。”
 
 
刘伯承劝解到:“彝人之间必须要团结起来,一起反抗国民党对你们的压迫和歧视。”
 
 
刘伯承的话让小叶丹很折服,只觉得这支军队实在是前所未见,恨不得当下就带着自家的彝族兄弟们加入红军。
 
 
两军的结盟,对于红军全军顺利度过彝族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打消了另外两个家族对红军的怀疑和恐惧,小叶丹家族还亲自派出武装力量护送红军先遣队到达安顺场。
 
 
三、
 
小叶丹之死
 
在度过彝族区的时候,红军在这里留下了一个负伤的团政委,一来是为了加深共产党人在彝族中的影响,二来是应了小叶丹的要求,想要红军将领帮助自己建立起一支同红军一样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
 
随后这名红军团政委,同小叶丹一起先后联络了彝族同胞的另外两个家族,洛伍家族和罗洪家族,几个家族之间竟然放下以往成见,组织起了一支类似于红军游击队的武装力量。
 
 
当薛岳率国民党中央军到达这一带的时候,原本也计划要给彝族区送去大洋和礼物,可是他却很快发现,这里的彝民已经深受共产党的影响。
 
 
前后不过十几天的时间,这里的彝民却动不动就是口中呼喊着平等、尊严、反对剥削、反对歧视,言语中只要提到红军,那都是称赞不绝。
 
 
因此薛岳命令这里的国民党地方民团,也就是之前在德昌往西昌方向伏击红军的邓秀廷队伍,逮捕了红军留下的那名团政委,小叶丹家族几乎倾家荡产,凑齐了1500块大洋,四处打点方才救了这名红军政委。
 
 
可是,后来邓秀廷还是以“通共”的罪名,将小叶丹杀害了。
 
 
在被害之前,小叶丹曾经对自己的弟弟说:“只有红军是把咱们彝人当人看的,刘伯承这样的大人物是守信用的,红军是守信用的,我死以后,你要告诉我那位结拜兄长,咱们彝人永远相信共产党和红军。”
 
 
小叶丹死了,他是为红军死的,也是为那个结义兄长刘伯承死的,更是为了已经被红军唤醒的尊严和平等的理念而死的。
 
 
红军到底做了些什么?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对彝族同胞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是送了那几条枪吗?是因为双方斩鸡头、烧黄纸吗?
 
 
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最本质的原因小叶丹已经说了:“只有红军把彝人当人看。”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那么多年以来,国民党军阀对彝族的残酷迫害,对彝族的极度歧视,才使得他们在感受到被尊重,被当成人竟然是一件可以为此付出生命也要维护的信念。
 
 
然而,又仅仅只是彝族同胞如此吗?
 
那些当他们看到一面红旗在飘扬的时候,便决心从此跟着这面旗帜远去的红军战士们,有多少人都是有着完全相同的阶级背景和人生经历?
 
 
在他们眼里,这面红旗代表着的仅仅是胜利吗?很多战士们可能想不到那么远,但是他们知道,跟着这面红旗,它至少无时无刻都在维护着他们共同的平等和尊严。
 
 
五月二十四日,红军主力部队陆续到达安顺场,而沿着大路进军的佯攻部队,也提前一日到达了大树堡渡口。
 
 
这段时间以来,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看到了同样一本书——《庸庵文续编》,这本书是在“龙云献图”的时候缴获的物资。
 
 
书里记载了七十二年前,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历史事迹。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互相残杀开始,石达开受到洪秀全的猜忌,于是被迫率领20万大军离开南京,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流动作战。
 
 
这支没有后援和保障的队伍,因为始终处于流动之中,而逐渐走向崩溃,他们途径了浙江、福建、湖南、广西、湖北、云南、贵州一带。
 
 
直至1863年春天,石达开率余下部众4万余人,也是渡过金沙江,一路北进来到大渡河畔。
 
 
石达开原本是要渡过大渡河以后,攻占四川平原一带,可是最终却全军覆没于此。
 
 
七十二年之后,红军同样是北渡金沙江,来到了大渡河,而红军选择的那条去往安顺场的小路,竟然和当初石达开选择的路一模一样。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