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180年:我们为什么要怀念林则徐?

发布时间:2020-06-28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作者: 周渝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在赴戍登程途中,怀着忧患与苦闷心情,写下我们更熟悉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40年6月下旬,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彼时之中国处于逢千年未有变局之开端,枪炮声打破宁静夜,也让林则徐成为近代史上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
 
林则徐
 
 
 
为什么选择林则徐?
 
 
道光十八年(1838)夏季,广州虎门之外惊现不速之客——两艘体型巨大,装备精良的英国战舰。这两艘英舰的指挥官是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伦,此行是应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的请求,为应对当时在大清政坛呼声日高的禁烟主张,他们打算用舰炮向大清国展示武力,达到保护鸦片走私活动之目的。
 
与此同时,北京紫禁城内,正在为白银外流而苦恼的道光皇帝陆陆续续收到关于禁烟问题如何处理的奏折。针对屡禁不止的鸦片问题,大多数人还是主张维持从前“严禁海口”的老办法,但这次鸿胪寺卿黄爵滋的奏折却让道光皇帝眼前一亮,这份奏折中,黄爵滋提出针对所有瘾君子制定法律,限期一年戒烟,超过期限而复吸者,直接砍掉脑袋。
 
 
\

 
中国的鸦片烟民,19世纪西洋版画。西方各国鸦片商人获得暴利,采取走私、贿赂官员、武装偷运等手段,向中国倾销鸦片。在中国各地的鸦片烟馆中,有着各种各样精神萎靡、吞云吐雾的烟民
 
 
后来,道光皇帝发出征求意见的奏折已收到28份(最终收到29份)反馈,这批奏折中大多数都主张只对吸食鸦片者进行惩戒,不宜过于严厉,只有8份奏折主张严打,这8名主张严厉禁烟的地方大员中就包括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
 
此时道光仍未下定决心,但没想到两日后,庄亲王奕、镇国公溥喜吸食鸦片之举东窗事发,鸦片已侵染皇族,事情就变得严重了,对于禁烟气氛也一时为之紧张。11月8日,琦善上奏称在天津缴获鸦片13万两,这是1729年清政府颁布第一条禁烟令以来,一次查货鸦片最多的大案,而这些鸦片的来源正是广东。这两件事令道光皇帝感到无比震惊,第二天便下了一道特别的谕旨——“林则徐着京陛见”。
 
 
\

 
珐琅彩银鸦片盒,晚清,烟民用于装鸦片之物
 
 
这是因为,道光帝收到关于对鸦片问题处理方案中,主张严厉禁烟的奏折只有8份,所以赴粤人选必然在这8人中选择。以大清官场现状而言,鸦片贸易和禁烟问题不仅牵涉到吸食者,还涉及官商各方利益。处理此事的官员必须为官清廉,正直不阿,并且有一定地位,同时还要具备与“外夷”沟通的能力,万一爆发军事冲突,也要具备军事统帅的决断力。
 
从各方面来看,林则徐无疑都是最适合的人选。
 
 
鸦片问题的症结何在?
 
 
 
 
林则徐因禁烟而成为民族英雄,这是在历史教科书中早已有的定论。但近二十年来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林则徐在禁烟一事上的处理方式过于激进,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爆发,因而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的确,不爆发战争固然对清王朝是最好的结果,但在当时,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真的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吗?
 
首先,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闭关锁国已久,整个清朝对于西方世界的认知都处于一种蒙昧迷糊的状态。就说禁烟问题,虽然最大的难题在英国人那儿,但当时几乎没有人认识到这点,上至道光皇帝,下至地方官,都将此看作是大清国内部的问题来讨论。彼时的清朝也没有国际贸易的观念,所谓开放口岸进行通商是大国对于番邦夷狄的一种恩赐行为。所以自1729年第一个禁烟法令颁布以来,清政府采取方法无非是先关闭“窑口”,然后抓捕烟贩,收效自然也不怎么样,尤其在广州,烟土一直屡禁不绝。即使是这次看似重拳出击,其重点仍然放在对瘾君子的捕杀上,对于1838年夏季英国人的挑衅行为,广东地方官员也轻描淡写,欺上瞒下一笔带过。
 
 
\

 
道光皇帝画像
 
 
其次,当时的清朝不存在近现代的外交模式,对待“化外”之地的事务,依然在吃大明朝的遗产,即找一个对“外夷”了解,能够折冲樽俎的官员。从当时留下的史料来看,朝野频繁使用“边衅”一词,的确有不少人意识到禁烟可能会引发战争。但是,他们所意识到的战争,是类似于历史上蒙古部落入境劫掠这一类武装冲突,和后来的鸦片战争并非同一概念。虽然道光帝八次召见林则徐所密谈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从后来林则徐留下的书信只言片语的透露,可知他们也谈到了“边衅”问题。而道光对林则徐的要求也可以确定:禁烟运动要真正的搞,但“边衅”也要避免。
 
八次召见之后,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于1839年3月抵达广东省城广州,继而发布一系列公告,雷厉风行地展开禁烟运动。其实对于广东人而言,所谓禁烟运动早就不陌生,以往禁烟之地无不在广州,重点无不在海口。操作上无非就是缉拿中国的鸦片贩子,通过对境内毒贩的严打来达到禁烟目的。但这种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只要政策一松弛,鸦片贩子依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次林则徐来搞禁烟,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以往禁烟运动截然不同的手段。
 
具体来说,林则徐的扫毒计划分为两方面,其一是针对广东境内中国瘾君子和鸦片商贩进行严打,这块具体仍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负责。其二是针对外国商人的行动,这也是林则徐这次禁烟运动的重点。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勇气与求知欲去向外面的世界虚心学习。早在担任两湖总督期间,林则徐就开始广泛收集关于海外的资料,并召集通晓英文的翻译人才作为其幕僚群中。
 
\
 
 
《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魏源在林则徐所编的《四洲志》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从1839年开始,林则徐利用其强大的翻译团队,组织翻译了大量港澳及南洋报刊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并装订成册。在广东搞禁烟运动的同时,林则徐还发现了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于是亲自组织人力翻译,并亲笔润色,编撰成《四洲志》一书。此书简述世界4大洲30多国的地理、历史、政情,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的作用。作为大清建国以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非常清楚鸦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他亲自指挥处理的外国商人问题。
 
 
 
 
虎门销烟
 
 
林则徐直奔主题,找洋人麻烦。不过依照当时的规定,清朝官员不能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凡事都要通过行商在中间斡旋。3月18日,也就是林则徐抵达广州的第8天,他召来负责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行商,颁布一道严谕,要他们传谕外国商人,三天之内将船上数万箱鸦片全部上缴,并签字做出承诺,如果以后再夹带鸦片,只要查出“人即正法,货即没官”。这一直捣黄龙的方法是此前清政府禁烟都不曾使用过的,而且之前广州当局嚷嚷着禁烟也不是一天两天,外国商人早已看破,故而也将这次林则徐的谕令当作雷声大雨点小的恐吓,根本没有理会。
 
 
\

 
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反映虎门销烟场景的蜡像及油画。反映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现场,台上居中者为林则徐。劳工们将鸦片倒入销烟池,再以石灰粉进行搅拌,待到鸦片被腐蚀后,打开闸门冲入大海
 
这些洋人没想到,这次林则徐不仅来真的,而且还要来票大的。三日之期一过,马上派人紧逼,先把一两个行商抓起来问斩,洋人一看势头不对,赶紧交出1037箱鸦片,希望息事宁人。次日(3月22日),林则徐下令传讯鸦片走私犯颠地(Lancelot Dent),此人与查顿(WilliamJardine)、马地臣(James Matheson)都是当时英国著名的鸦片走私贩子,背景强大,实力雄厚。林则徐知道此人为祸首之一,大有要将其“审办”之意。颠地接到传讯谕令后,则针锋相对提出要林则徐颁发亲笔护照担保他能24小时内回来作为条件。最后自然不了了之,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十九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向道光帝所上之奏折。在这份奏折中记载“有将洋馆工作之中国人撤退,添兵防守,不许洋人出入”,即封锁商管区事件

 
林则徐为了彻底解决鸦片问题,下了最大决心,于3月24日下令中止一切中外交易。随后立即采取行动,派人将位于广州城外西南角的商馆重重封锁,同时撤退仆役并断绝供应,这样一来,整个商馆区成为孤岛,约360名外国人相当于全被变相拘留。此事很快惊动了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他冒险进入商馆区与被困的英国人交涉,封锁持续到第三天,义律向清朝政府表示愿意以英国政府之名义,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交给他,再由他交给中国。3月28日,义律如约将20383箱鸦片上缴,次日林则徐也逐步开始恢复对商馆区的供应,允许仆役回商馆区工作。
 
持续到5月2日,鉴于收缴鸦片工作顺利,林则徐下令撤销封锁,除了16名鸦片商贩大佬,其他外国人都可以离开广州。至5月22日,鸦片收缴工作如期完成,林则徐也没有对这16人严惩,只是要求他们写下保证书,以后不再踏足中国,在义律提议下,颠地等人皆具结。5月24日,最后一批英国商人在义律的陪同下离开广州。林则徐则令人将收缴鸦片清点,准备集中销毁,但由于5月底广州一直连降大雨,销烟工作直到6月初才得以进行。
 
6月3日,天气放晴,林则徐将这一天定为销烟之日。是日,广州虎门山下搭建的观礼台上戒备森严,旗帜招展。午时一过,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礼炮响起,销烟开始。工役们将一箱又一箱的鸦片逐一切割,放入事先挖好的巨大销烟池中,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后,将石灰倒下,再以铁锄、木耙反复搅拌,销烟池沸腾如锅,鸦片尽数被销蚀,最后一步是工人们打开闸门,将剩余的泥浆冲入大海。紧接着再放入第二批鸦片,如此反复,到当天日落之时,已销毁鸦片170余箱。此后硝烟工作持续二十天,至6月23日,已经销毁全部鸦片19187箱子又2119袋。
 
这一历史时刻被永远载入史册,今天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第一块浮雕就是“虎门销烟”。不过近些年也有观点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虽是壮举,但操之过急,甚至认为林则徐没有遵从道光帝不要起“边衅”之嘱咐,对后来的鸦片战争负有责任。这种说法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指控林则徐禁烟手段过激,可自清政府颁布禁烟令到虎门销烟已有110年,此前种种手段都“不过激”,结果如何有目共睹。
 
其次,指责林则徐封锁商馆是为战争导火索。但按照大清法律,贩卖鸦片当处充军、流放等惩罚,而且“化外人”犯罪同例。按照这个标准,林则徐完全可以将这些外国商人全部逮捕问罪,但实际上林则徐仅仅将16名大鸦片商驱逐出境,而没有逮捕和惩罚任何英国商人。林则徐的做法不仅不激进,而且非常宽容。虽然在封锁商馆过程中,林则徐打击面过大,连英国政府代表都被抓起来,但事后调查的结果看来,封锁的所有商人或多或少都与鸦片有关系。也就是说基本没抓错(何况只是封锁,并未抓人下狱)。
 
 
\
 
《天津销烟》,油画
 
 
至于指责虎门销烟太过激进,打破了包括义律在内很多洋人的幻想,把他们逼向战争。但实际情况是,当义律以自己名义将鸦片交给清政府时就已下好套,因为义律身份特殊,经其转手,这些鸦片就不再是鸦片商的私人货物,而是属于英国政府。这样做的险恶用心在于,它日后可以作为英国向中国政府的指控,榨取更多利益。
 
中国方面来看,从封锁商馆到虎门销烟,林则徐的一系列操作不仅没有不妥,而且也非常冷静和稳重。林则徐在此期间的所作所为,并未有超出大清法律的过激行为,换而言之,大清的官员在大清的土地上,依照大清法律处理大清国内的禁烟问题,指责者却以洋人的规则和法律为标准来衡量林则徐禁烟运动,不知是何道理?尤其是认为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刺激英国人发动战争的,实际上无视了“舰炮外交”大行其道的英国。彼时大清无外交,一贯以传统的“天朝逻辑”对待洋人,这是事实。但英国也绝对谈不上“文明”,他们完全是以帝国主义那套“殖民逻辑”应对,双方不在同一频道,而“天朝逻辑”中,洋人应对方式与未开化的“蛮夷”无异。
 
\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等奏虎门销烟一律完竣折》。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林则徐等将销烟经过上折奏报道光帝,道光帝看完奏折后,红字批示“可称大快人心一事”
 
 
 
 
我们为什么怀念林则徐?
 
 
鸦片战争爆发,大清一败涂地,8月9日英军直指大沽口,朝野震动,惊慌失措的道光帝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而此前因禁烟而闻名天下的林则徐反倒成为“替罪羊”,官场中各种指责、批评甚至诬陷不绝于耳,道光也翻脸无情,下旨将林则徐革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道光二十一年(1841),林则徐又被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然而攻击和诽谤仍未停止,同年6月28日,道光帝再次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将他“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赴戍途中,在西安与妻子分别时,满腔悲愤的林则徐写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从此有了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经过几年艰苦的戍边岁月,林则徐于1845年重新被清廷起用。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则徐因病辞归,但就在第二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再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只是此时林则徐已病入膏肓,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病逝,谥号文忠。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的谕旨
 
 
当然,林则徐的名望不仅来自后世推崇,即使在鸦片战争爆发,谤满朝中的道光年间,他仍是很多军民心中的神话。广东民众将鸦片战争军事失败,归结于林则徐被革职。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无疑也有失误,尤其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对于英国态度的误判,没能在第一时间拉响战争警报,延误了备战时间。而他对英国兵不善陆战的误解和偏见,也是导致清廷疏于陆上备战,战争一起即迅速崩溃的原因。可是,这种误解与偏见,并非林则徐一人,而是整个清朝对外国人的普遍认知。
 
何况在晚清大变局的开端,林则徐无疑是先行者。身为封疆大吏,他没有选择故步自封,而是对新世界不断探索求知和学习。他的《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之作。也正是林则徐的忘年之交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也是林则徐、魏源等近代中国第一批先行者为振兴民族、变法图强而发出的时代先声,足以令后人万世敬仰。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