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即使到了最后无比衰落的情况下,想要将其覆灭也是很不容易的。明朝的灭亡仿佛是赶上了天谴,首先是百年难遇的小冰河期,然后是千年难遇的大瘟疫,再然后是史诗级的游牧民族外患,还有古今罕见的农民起义等等所有因素同时出现,累加在一起才灭亡了大明王朝。
但是真正让明朝走向衰亡的最主要因素,其实还是财政枯竭。到明朝末期,国库几乎就没存过钱,常年欠奉,也无钱养兵,更别提赈灾和救济了。崇祯皇帝想要给去世的贵妃修建坟墓都要求着底下大臣们捐款。就在这样的窘迫的环境下,几乎就靠着一些将领募集的军队,一次又一次打败了外敌入侵和农民军。
其实大明王朝的财政危机由来已久,早在嘉靖末年,财政就几乎崩溃,几乎年年赤字。还好隆庆新政时期开放了贸易,紧接着张居正改革增加了国库收入,勉强为大明王朝强行续命了几十年。
而明朝一个如此强盛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财政枯竭的恶性循环的呢?又有哪些值得今时今日深思的问题呢?
纳税的人越来越少
一个社会的阶层逻辑,基本都是底层供养上层,上层管理底层,底层负责创造财富,上层负责支配财富,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这套逻辑可以放在古今任何朝代,当然明朝也一样。
一个政权最重要的财政收入,自然就是税收,主要就是田税和人头税,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纳税。明朝就有着庞大的免税群体,其一自然是皇室和勋贵,这些人要么是皇帝亲戚,要么就是为王朝建立和维护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群体;其二就是士大夫阶层,这是明朝统治的根基,明朝是历史上文官政治最鼎盛的一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都有进取科场的梦想,一旦取得功名都能够享受相应的免税待遇;其三就是鳏寡孤独者,这是明朝为了彰显仁德,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保护;最后一种就是配户当差的群体,因为明朝实行的户籍制度,部分群体有特殊的职业,比如军户就要去当兵,在卫所种地就不需要缴税。
明朝最初建立的时候,勋贵和宗亲比较少,而且士大夫阶层也没有崛起,所以财政相对健康。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士大夫阶层不断壮大,再加上皇室宗亲和勋贵的大量繁衍,而这些享受免税福利的人群,会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导致全国一多半的土地都成为不需要纳税的土地,王化已经不能覆盖全天下了。即使明朝中后期的重新丈量土地,竟然不足朱元璋时期的五分之四,这还是贵族吐出来很多田地之后的数据,两百年新开垦了那么多土地面积,基本都被贵族兼并。
而田税越收越少,财政吃紧,就不得不增加税率,然后加重人头税,很多无力承担赋税的百姓就会卖田,然后四处流窜,成为流民,进而造成整个社会大动荡。
财政供养的人越来越多
财政,是一个收支杠杆,只有保持收支均衡,有所盈余,才能持续发展。如果持续赤字,就会陷入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向灭亡。一个王朝在上升阶段,财政情况总是很不错的,朱元璋时期勤俭节约,大力发展农业,积攒下了不少的财富,然后朱棣可以用这份财富对四面不听话的邻居大打出手。到了宣德时代,大明王朝积攒达到了最富裕的阶段。
但是,一个王朝达到了盛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那就是官员冗余严重,勋贵数量庞大,然后财政支出快速增多,而财政收入却开始减少。到了明朝末期,仅是宗室就有了数十万,需要朝廷花费一两个省的财政收入去供养这些勋贵。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政府人员,还有朝廷增长的各项开支,最终财政只能入不敷出。
到了嘉靖帝时期,大明王朝的财政就已经陷入崩溃,嘉靖帝手下历任最聪明的内阁首辅一直都在解决这个财政的问题,只有张居正时期,重新丈量土地,采用一条鞭法,开关做外贸,同时裁撤冗员,赤字迅速变盈余,财政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长。
外贸不振
影响中国千年发展的闭关锁国,就是从明太祖时期开始的,明太祖为了防止海盗袭击,于是禁了海,之后历任皇帝,因为外贸需要,逐渐放开。明朝不仅仅是禁了海,还禁边,因为明朝和北方的鞑靼自明初时期开始,两百年基本都处于敌对状态,所以也没有办法用好草原市场。
而外贸是华夏市场赚取利润的最好方式,毕竟我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外销常年都有着巨大的顺差。而与草原人做生意,因为我们掌握着所有轻工业产品的技术与知识产权,所以这个贸易基本就是一本万利。
而大明王朝禁海禁边政策,导致了国家外贸不振,而一般大规模外贸都是由国家主导,这就使得明朝政府少赚了很多钱,财政收入也就因此锐减。而外贸到现在仍然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三架大马车之一,对于振兴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抓住外需,是一步重要的旗,也是激活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不过大明王朝在隆庆开关后,外贸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和北方游牧民族做生意,以低廉的布匹、铁器和生活日用品,向草原民族换来价值较高的牛羊和马匹,那简直不要太赚。不仅如此,因为戚继光在浙江和福建一带荡平了倭寇,海上丝绸之路重新打通,中国瓷器和丝绸再度流通到西亚和印度等地区,给大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才让大明王朝的财政起死回生。
国际金融市场的猛烈冲击
明朝一直以来就是银本位国家,其实最早之前,朱元璋也尝试了发行纸币和其他货币,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明初的高层统治者没有经济学常识,毕竟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而明朝发行纸币没有计算黄金和白银的储备,以储备的价值发行等价值面额的纸币,才能保证市场货币的价值,明初大面积发行纸币,结果纸币迅速贬值,反而破坏了经济市场。
在纸币崩盘的情况下,明朝又回到了银两直接作为货币的原始,这样的金融市场虽然比较稳定,但是也缺少调节机制。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航行到了全世界,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发现了银矿,然后开采了大量白银,导致了国际市场的白银迅速贬值,而西班牙的廉价白银,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很大,西班牙商人用廉价白银购买了大量明朝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西方,直接赚取了大明王朝出口的大部分顺差。
在这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下,明朝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因为用白银作为货币等价物,导致了中央财政没有调节货币市场的手段,只能坐视市场的白银贬值,通胀率越来越高,除了闭关锁国之外,几乎没有办法。
商业税没有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商业税是现代税源中最重要的来源,在社会市场繁荣时,商业税的份额远大于农业税和人头税。商税自古以来就有,汉朝称为关税和市税、宋朝的叫法是过税(关税)和住税(交易税),明朝在流通环节征收“钞关税”,但是各个时代的商业发展水平不一样,宋朝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所以衍生而出的商业税就超过了农业税的份额。
但是在明朝,前期因为社会固化严重,导致商业没有达到空前的繁荣的状态,而随着农业税不振,明朝只能抑商,明朝时商业税收的多样化和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对商人不断增加苛捐杂税、盘剥消耗商人资产。因为税收过于繁重,商人没有利润空间,所以商品流通性大大降低。因此产生了恶性循环,明朝的商业和商业税一直都没有发展起来。
为了抵制朝廷的盘剥,后期商人甚至在朝中扶持了代言人东林党,要求朝廷减免商业税。但是奈何中央财政缺钱,所以这种发声,只能是不了了之,这严重降低了明朝的财政收入上限。
系统性贪污腐败、土地兼并横行
前文已经讲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因为明朝是农业国家,土地自然就是最为值钱的资产,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来源,就像现在工业和农业并重一样,这两个行业是国家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为土地珍贵,而且贵族还基本不用缴税,所以土地兼并在所难免,明朝哪个朝廷大员和勋贵宗亲在老家地方没有几千上万亩良田的,比如嘉靖朝徐阶家中有上十万亩田地,一个宗室亲王随随便便都是几十万亩良田,这上哪说理去。
而明朝实行的是官吏低俸禄制度,也就是说,明朝的官员收入很低,随着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一个官员的收入根本养不活自己一家还有衙门的所有吏差。这就让大明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走上了贪污之路,也就是明朝市场上的大部分白银,都被各级官员埋在了自家房子底下,进一步引发了财政危机。所以到了明朝末年,朝廷里,除了皇帝和户部没钱,所有的官员都有钱。
国库常年赤字,政府公信力全面下滑
财政收入一年年减少,而需要供养的人又越来越多,财政很难做到收支平衡,只能说是寅吃卯粮,勉强度日。但是一个国家,绝对不可能没有个自然灾害什么的,而财政赤字,国库空的,哪里要爆发个叛乱,哪里要救灾,朝廷却拿不出钱来,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百姓不相信朝廷,自然会酿成更大的混乱,比如爆发一场大面积叛乱什么的,进一步恶化财政枯竭的状况。而政府没了公信力,长期拖欠俸禄,那官员们自然就想着自己挣钱,进一步助长了财政乱象,直接导致经济崩溃。
(责任编辑:山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