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胡星斗:小农经济的宿命

发布时间:2024-07-18 来源:真森罗万象作者:胡星斗

\
 

 
中国数千年来,社会经济形态虽经原始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以及近代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但始终脱离不了小农经济的模式。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固化,社会也停滞不前。可以说,小农经济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官营官有、极权专制、散漫安贫现象等无不与此紧密相关。
 
中国的这种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土地块小而散乱;生产资料分散;土地私有并不断发生兼并和分割;经营方式趋于分散;沉重的租税剥削和超经济的压迫;脆弱的佃农、自耕农如汪洋大海;极易涌现破产逃亡、背井离乡之潮;小农业辅之以家庭小手工业,等等。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很容易响应“均田地”、“打土豪”的号召,揭竿而起,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又分得一些土地。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部官府剥削与土地兼并分割史。土地兼并本来是土地的集中过程,意味着经营的规模化,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将分散的土地合并,诞生了产业化经营的农业资本家,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由于佃农和小自耕农忍受沉重的剥削(主要来自于官府),实际地租率在二分之一以上,另外还有大量的苛捐杂税,使得农民贫困不堪,至多只能小片经营,维持简单再生产;佃农无力多租,也不敢多租土地,天灾人祸、横征暴敛可能使他血汗白流,更加衣食无着;自耕农已磬其所有购买田产,因而也就没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了,相反,许多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全部或分割变卖已有的田地。中国古代还实行多子平分继承田产的制度,这样即使父辈有些规模的田产,经过多子分割,也就更加块小了;即使是地主官僚,有不少的土地,但由于专制政治的严酷、变幻不测,他们很容易失势、衰落,土地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转让、变卖、兼并和分割了。这样在中国,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进行,经营规模反而可能变小,经营方式趋于分散。
 
如上所述,小农经济在中国虽然长期延续,但它的基础却异常脆弱,分散的土地经营、残酷的剥削、对自然的依赖,使得农民普遍陷入贫困,只能维持一年不如一年的简单再生产了。这种小生产方式本身就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它排斥任何先进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有资本的社会积累,不可能出现社会化的劳动、协作,不可能采纳先进的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但如此,当遇着灾荒、战争时,这种简单的再生产也要被打断,于是出现“饿殍千里”、“人与人相食”的悲惨局面。而中国又是一个灾荒、战争频繁的国家,据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统计,在过去2200多年间,中国总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1300多次,这还不包括区域性的小灾,所以,外国有人称中国为“灾荒之国”。
 
 
 
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内战之国”,出于并不复杂的原因–––––––极权统治;权力本位;权力与富贵的紧密联系而导致对权力的渴望和角逐;残酷的剥削压迫而使农民揭竿而起;统治者疯狂而血腥的镇压……等等,使得中国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血与火中度过的。这些灾荒、战争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大倒退,有时要几十年、上百年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末元时都曾出现“赤地千里”、“白骨蔽野”的全国性经济崩溃。而且,小农经济是之所以成为“灾荒之国”、之所以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它的脆弱的再生产基础,简陋的生产条件,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单个的劳动者不能联合,以及农民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没有余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等,使得社会经济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一遇到灾害或战争的打击便很快土崩瓦解,滑向了灾难的深渊。
 
小农经济还是延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阻碍中国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中国小农经济以小农业为主,辅之以家庭小手工业,是所谓的“农工互补型”或“家庭耕、织结合型”,“男耕女织”,即是典型的小农生产形式。正因为农工的紧密结合,自给自足,既没有商品生产的能力,又没有较大的市场,也没有对商品的大量生产和需求的渴望,即使有这种渴望,更没有资本投入,没有资金购买,因此,早已萌芽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不可能发展到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由于没有广大的需求市场,到了近代,连外国廉价的商品也难以侵入,不能开拓中国的市场。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一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最顽强的抵抗。
 
实际上,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是很早的,只不过一直没有什么发展,大部分时期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即使偶有繁荣,又遇到王朝更替,便摧残净尽。春秋战国时,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出现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和商人阶层,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得很详细……。
 
但到秦末汉初、东汉之初、东汉末年,战争和抑商政策都使商业趋于凋敝;到魏晋南北朝,前后四百年动乱,使“钱货无所周流”,商品经济更是陷入毁灭之中。唐朝初中期,商业繁荣,出现了兼营金融业务的邸店和代替金属货币的汇票––––––“飞钱”、“便换”,对外贸易也大量发展,可是,安史之乱后便日趋衰微。又经过黄巢起义及统治者残酷的镇压,过去繁华的商业都市如广州、扬州等,便“焚荡殆尽”了。后来又是五代十国,导致“人烟断绝”,“饿死者千万计”。
 
宋时商业又趋繁荣,并且有所发展,那时大街小巷,店铺鳞次栉比,庙会兴起,钱庄兴隆,纸币也出现了。但是,随着畜牧掠奴的元人的入侵,商品经济再遭严重的破坏,直到形势稳定下来,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局面,但与宋时相比,已是江河日下。明时商品经济再度活跃,明末更是商贾如云,清时康熙开了海禁,可实质上闭关锁国仍是主流,商品经济仍然受到压抑,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仍然强烈地抵制着外来的市场经济,近代之落后、挨打也就不可避免了。(完)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