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天骄:民国时期,上海工人究竟过得怎样?

发布时间:2021-06-11 来源:观察者作者:天骄

\

前些日子,一部《黄金时代》又让神州大地刮起了一股民国旋风,痴心不悔的民国粉们,引经据典地把民国说成了天堂;与之对应的是打脸一族,引用外国记者白修德的见闻录和蒋介石的讲话,把民国说成了地狱。

其实,要真正看民国时期的生活,尤其要和今天对比来看,不能随便选样本。因为时间跨度太久,地理差异太大,民国有很长一段时期是在战乱,地区不平衡比今天还严重,笼统来比是不客观的。
 

所以,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小样本,地理上选择民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和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时间上选择最黄金的时期(战乱较少,物价稳定)——1937年前的30年代。这基本就是民国平民生活的巅峰了,这个小样本和现在的大陆城市生活还是有可比性的。
 

钱有多值钱?
 

通常来说,我们用食品价格去对比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大米、面粉是主力,猪肉鸡蛋鱼做参考。
 

民国时期,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在逐年贬值。二十世纪头十年,也就是毛泽东去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买30斤好大米、8斤好猪肉,折合现在的人民币要100元-120元。毛当时月薪8块大洋,大约折800元-960元的月工资,虽然当年北京房价没有今天离谱,但这个收入也只能睡大通铺,好几个人合用一件大衣了。
 

到了三十年代,一块大洋只能买16斤大米、5斤猪肉了,折合的购买力在60元-80元左右,地区不同略有差异。在上海,因为物价贵,大约是60元-70元。江青当时在青岛大学(现在的山东大学,校舍是现在的海洋大学老校区)图书馆工作,一个月是30块,折合1800元-2400元人民币,其实收入还行。
 

当时上海工人赚多少钱
 

前几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用各地不同的工资物价证明民国工人好得不得了,工人工资比公务员都高,生活无忧。那纯粹是以偏概全,我们看看真实情况。
 

许多人不知道,民国居然已经有社会调查,对北京、上海这两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支出、物价都有详细的抽样调查。
 

1918年清华外国教员狄登麦(C.G.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元,才能维持最低生活。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100银元折合10000元到12000元人民币。可见当时最低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在上海地区的一项社会调查中,从1929到1936年的274家工厂24万名工人中选出10万人做样本,调查数据是为社会经济决策做参考的,可信度比较高。
 

1929年,男工一个月大约21.9元左右,女工只有13.2元左右,童工更惨,只有10.2元。这个数字是按照出工30天,每天干10个小时计算的。
 

具体到行业,造船、机械、印刷、丝织行业比较高,以实际收入水平最高的印刷业为例,最高的12月(含年终奖金)实际收入为72.85元,最低的7月实际收入仅为37.93元。
 

如果用印刷行业看民国工人的生活,自然是不错的。最低月份38元折合现在的人民币2280元,73元折合过来是4378元。高收入的基层工人日子是不错。
 

纺织行业的普通女工,特别是童工就很惨了,一个月只有不到10元(一个月平均开工27天左右,干不到30天),折合600元,工资还是很低的。
 

当年也统计过小时工资率,造船行业男工最高能达到一小时0.13元以上,男工普遍也有0.08多元。而女工大多低于0.05元,棉纺、缫丝不到0.04元。
 

按照男女双职工一个孩子的五口之家计算,一个月收入大约是40元左右,折合人民币2400元。这个钱如果两个人花还是可以的,但是加上老人孩子就比较困难。当年又没有退休制度,而且老人大多是农民,年老后基本没有任何收入,只能靠儿女养活。
 

上海工人的生活水平如何?
 

当时上海统计过305户家庭的消费,平均收入416.51元(不是所有家庭的双职工都能就业),平均支出454.38元,很多家庭需要借贷度日。
 

从消费内容看,吃饭还是能吃饱的,平均一个人一天粮食445克左右,对中国人来说够了。但是鱼肉就比较可怜了,一家人一个月只能吃6斤猪肉、4斤鱼。而现在中国的五口之家一个月平均肉类消费是50斤左右,鱼类消费是21斤左右。
 


住房也比较惨,平均一家(平均五口人)面积在14平米左右,这个14平米是包含草棚的,大约6成住二、三层楼房的一个房间,3成住平房,剩下的住草棚。平均一家5口人,面积是有点小,配套也不能和今天比。

当年设施好点的房子,亭子间要10元一个月(所谓亭子间文学的文人就住这样的房子),一大间要20-30元,整套要30-60元,想租好房子更是100多元(徐志摩和陆小曼房租是150元以上),工人只租得起小间,或者去设施差点的房子。工厂宿舍要便宜的多,草棚就更便宜了。
 

当年的燃料、杂费也是大头,总体来说,一家月收入能达到40元基本刚刚收支平衡,没有什么余钱,上学看病都算是不小的负担,需要省吃俭用。
 

文化人工资都不低
 

在没什么文化的平民中,工人工资在社会上还算可以。同期的店员、苦工、车夫之类的不如工人稳定。保姆这类没门槛的职业工资更低,管吃管住给几个大洋零花就够了。
 

公务员、老师、编辑工资当年是挺高的,在文盲率高的时代,这些就是人才了。根据《民国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蒋介石这个级别的能拿到800元大洋的月薪,折合人民币48000元。市长级别的也有300-400大洋,相当于18000元到24000元。一等科员这种中低等公务员有140-180元,收入也不低,最低等的办事员收入在60元左右,也比绝大部分工人高,可见在民国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饭碗。
 

当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很值钱,一个大学教授动辄300元-500元的工资,折合人民币18000-30000元,中学校长也有140元的收入,相当于中低等的公务员。
 

当年的稿费和版税标准都不错,稿费千字2元-3元,著名作者到过7元。鲁迅30年代在上海靠稿费和版税年收入达到过1万元,折合人民币60万,堪比蒋介石的名义收入,日子其实是挺滋润的。
 

民国所谓文化名人多,实际是有经济基础的。这些人大多在大学任教,有一笔几百元的固定薪水,一周上不了几节课,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写作。当年的稿费和版税都是比较高的,所以还能有一笔不菲的副业收入。
 

而体力劳动,特别是保姆、厨师的工资低,一般大知识分子家庭都雇得起保姆、厨师、男仆,家务负担基本没有,有更充裕的时间来看书、写作、翻译。
 

厨师、店员的工资低,顺带的结果是下馆子吃饭很便宜。民国时代菜金与原材料的比例,相比今天要低得多,所以我们看文化名人的回忆录,经常有大吃大喝的记录。
 

民国时期生活水平真相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平民生活水平的真相。
 

抗日战争前30年代的上海,基本就是民国时期平民生活水平的巅峰。从收入水平看,当年的工人远不如现在,即使是在富士康之类的血汗工厂工作,也比当年的大多数工人要幸福;
 

而特殊行业高技术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很少,他们的生活相对还不错;
 

自雇劳动者、商业、服务业、店员之类从业者当年还不如工人,保姆之类的收入更是无法和今天相比;
 

当年的知识分子生活相对比较好,特别是高级公务员和教授。普通知识分子和低级公务员收入也远高于工人和自雇劳动者,这与今天的差异很大。今天一个普通文员薪水不如一线工人,一个普通公务员收入远不如华为的平均收入。这部分人相对当年的生活水平是下降了。
 

不过考虑到当年极高的文盲率,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当年的大学教授比现在院士还少,当年的大学生比今天的博士生还少,这种收入差距也算正常。
 

所以,民国平民生活的真相是:在最差的时候,它确实是地狱;在最好的时候,它也只是极少部分人的天堂。一个平民在民国最好的年代,也就是勉强温饱的水平。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