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中国历史

“新中国决不允许黑道横行、娼妓遍地” 道门黑影与花船风尘,皆成云烟

发布时间:2021-01-21 来源:衢州新闻网作者:徐聪琳

\
 
如今,水亭门外,早已不见茭白船、花舫船的踪影。夜幕下,敞亮的街灯等待的是游客的欢笑声。


1950年11月5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衢县分会成立。在祖国需要之时,衢州人慷慨解囊。衢州青年勇赴战场,血洒江边。

然而,当时特务分子以及各种不满中共政权的旧势力散布起谣言,有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国民党反攻大陆”之类的政治谣言甚嚣尘上,令许多偏远地区和农村的民众惊恐不安。这些谣言的传播者主要是会道门,这促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加大镇反力度,进而取缔一切会道门及帮会组织。
 

“会道门”,亦称“道会门”,是“会门”与“道门”的合称。会道门形成于明朝中晚期,清朝获得发展,中华民国时期兴盛,组织名目达到数百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会道门中少数自行瓦解,多数继续活动,其中有的成为反对政府的组织。
 

1951年,衢州地委根据公安部第四次公安工作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次行政会议精神,部署打击各类反动会道门。
 

\

 

“愚者求福,黠者敛财”
 

彼时,衢州地区的反动会道门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长生道、九仙道、白洋教、三乘教、大刀会、无为教、白莲教、宗教哲学研究社、青红帮等,其中一贯道危害最大。
 

“一贯道”,这个名字取自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一种诞生于清朝初年,兴起于1930年代的宗教信仰。抗战期间,“一贯道”将大量汪伪政权高级官员发展进入组织。民国晚期,“一贯道”甚至一度发展到与国、共两党分庭抗礼的程度。
 

据《衢州风俗简志》记载,首先把“一贯道”传入衢州来的人,是个姓孙的外地人。当时,他任国民党县政府钱粮管理处主任。衢州的“一贯道”以“延年益寿”为道门宗旨,领头人被称作“点传师”。人们入道时必须拜见点传师,由他传授几句“咒语”,然后天天默念。入道费以米折钱或者以钱代米,多少不一。除了带领道徒天天念咒之外,“一贯道”还假借捐钱办道、考财、度大仙、功德费、“开荒” (即发展道徒)等活动,骗取和勒索无知人民的钱财。其中,还有少数分子暗藏武器。这是衢州所有“会道门”中作恶最多、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个道门。
 

至解放前夕,“一贯道”已发展道徒700余人,有点传师21名、坛主34名,在28个乡设立坛堂。上海有一名点传师于1948年进入江山县峡口镇,发展道徒93人,设坛1个、分坛3个。而在常山、开化、龙游,都有大小不等的各类道门活动。
 

其实,“一贯道”就像是现在的传销,是一种金字塔式的敛财体系——越是高层的领导人享受的财富越多,越是底层的人,资源越少。因此,要想获取财源就要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扩充教徒人数,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财源,这也是“一贯道”长盛不衰的原因。发展到了后期,有些老百姓家里就设有“一贯道”的道坛,供奉“师尊”和“师母”,每日都有各阶层的人前去叩首参拜。
 

解放初期,衢州的各式各样反动会道门主要道首,有的直接受匪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简称)掌控,有的本身就是匪特,其组织就是反革命分子的隐藏之所。他们以道、会作外衣,蒙骗群众,到处“开荒”,一旦春荒之际或国际形势变化之时,就四处活动,秘密集会,造谣惑众。如开化县马金区一带,就曾发现在群众中流传石印本《五公经》,内有“真主出在海岛上,草头将军坐天下”及“天下瘟疫三期未劫,人死一半,十室九空”等词句,严重扰乱人心和社会安定。
 

在中共衢州地委的领导下,各县先后发出取缔反动道会门及消除流毒工作的指示。取缔反动道会门的工作主要分四步进行,即培训骨干,组织材料,出击行动,登记瓦解。收录于《衢州公安志》的《取缔反动道会门运动总结报告》中有载:全地区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14种,摧毁大小坛堂375处,逮捕道首78人,登记点传师、坛主等小道首491人,道徒退道6281人。整个登记工作至1952年9月中旬基本结束。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再回看并不遥远的这段历史,对于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愚者求福,黠者敛财”,是近乎所有邪教组织的基本特征。洞悉此节,以作针对,对识别、削弱邪教组织滚雪球传销式的发展,应有裨益。
 

“钱江画舫、夙著艳名”
 

取缔一贯道行动,是新中国成立伊始,伴随着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而进行的一场广泛、剧烈、深刻的群众斗争。当时,一位外国记者写道:“共产党是一把铁扫帚,一扫帚把妓院扫光了,又一扫帚把一贯道扫光了。”在此之前,毛泽东曾指示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我们要把房子打扫干净。为了扫出一片新气象,净化社会环境,衢州地委结合社会民主改革,开展了禁娼、禁毒、禁赌工作。其中,衢州的禁娼运动自水面展开。
 

钱江画舫、夙著艳名”。清朝至民国期间,江南地区沿江的码头、河埠上,有一种融商贸、旅游、餐饮、娱乐、色情为一体的船只,称作花船或画舫,亦称茭白船、靠泊船、高棚船等,船头挂有红灯以作标志。根据船身大小,分为双开门、单开门、小八舱三种。船身无论大小,都有歌妓、女侍待客。其时,沿江码头花船林立,宾客们“如鱼贯,如燕序”,听歌妓们演唱滩簧调,歌管悠扬,裙翻酒污,一派繁乱景象。
 

解放前,衢县西安门外、龙游县官驿前等地的水运码头有茭白船、花舫船等20多艘,依岸停泊。船内有200多名船女,部分授以弹唱及应酬艺技,部分以卖淫为生。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加强对妓院和妓女、暗娼活动频繁的旅馆客栈等公共复杂场所的管理。1949年下半年,衢州专署公安处在市区结合清査户口查封娼窝20余处,江面上的各种花船一律取缔。公安、民政、妇联、卫生等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对妓女的教育改造工作。
 

当时,各县从举办学习班、识字班入手,对妓女进行政治、时事、政策教育和劳动光荣教育。帮助她们提高觉悟,弃旧图新,关心她们的身体健康,给予体检治疗。城市中生活无着者,相关部门安排就业劳动,动员嫁人。家在农村的,就动员回乡参加劳动。
 

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这群女性有了正确的生活态度,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50年后,全地区基本消除了卖淫嫖娼这一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本文参考资料:《衢州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衢州风俗简志》 《婺剧史话》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