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世界历史

1789年以来,2.4万英国女囚被流放澳洲,澳洲人:她们是开国之母

发布时间:2021-12-27 来源:今日头条作者:陶陶读历史

\

1789年,221名英国女流放犯在澳大利亚的杰克逊港(今悉尼)。作为第二批英国移民,她们注定将成为澳大利亚这个新兴国家的开国之母。直到1850年为止,已有24000名女流放犯到达了这片蛮荒的新大陆。

一、罪犯之国


18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和广大殖民地的加持下,大英帝国逐渐变得富有,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并不起眼的海岛。但与之相对,过分自由化的经济也造成了极大的贫富差距。
 

当时,英国本土的人口急速增加,但是其工业发展,却又不能为这些“过剩”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因此大量饥寒交迫的失业者只能在城乡间游荡。而那个时候,英国并没有建立一支能干的警察部队来维持治安,以至于整个社会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因此英国的监狱,从来都是爆满的。
 

早在1717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一项方案,那就是将在押罪犯流放到北美殖民地看押。这样一来,政府就不用为这些囚犯的看管费而发愁。与此同时,这些囚犯还将成为开发北美殖民地的生力军。
 

然而到了1775年,这项政策却持续不下去了,这是因为美国革命爆发了。一开始,英国人以为这场叛乱能够轻易镇压,于是先把罪犯羁押在本土监狱,等战争一结束再一并送到北美。
 

谁知经过8年的激战,美国竟挣脱了英国的控制。此时的英国就像是急着想上厕所的上班族,却发现厕所已经爆了。如今本土监狱人满为患,英国政府已经不堪重负。
 

177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讨论美国不能接受罪犯后,这些罪犯应该流放到哪?在他们眼中,流放地必须够远,不能轻易逃离。与此同时,那个流放地的条件也不能太恶劣,毕竟流放并不是死刑。
 

当年,英国曾试图将几百个囚犯流放到非洲。谁知没过几个月,这几百个囚犯就因为瘟疫以及炎热的气候死亡大半。
 

后来委员会邀请了一个名叫班克斯的博物学家。此人曾随著名的库克船长远航,并发现了澳大利亚。在会议上,班克斯向委员会极力推荐澳大利亚这个地方,他说那里的土地相当肥沃,都是黑土地。与此同时,那里的土著还处于石器时代,胆小如鼠、战斗力不强,比彪悍的印第安人弱多了。因此班克斯称,若能在澳大利亚东岸建立殖民地,只需要一年就能自给自足。
 

经过数年的认真讨论,英国政府最终于1784年拍板,决定在澳大利亚建立流放犯殖民地。1786年,东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被认定为政治犯和刑事犯的法定流放地。次年,英国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海军上校菲利普将军为整个南威尔士的第一任总督和驻军司令管。
 

同年,菲利普上校带领第一支“囚犯舰队”,踏上了航程,除了随行的海军、看守以及行政人员,还看押着736名罪犯。
 

值得一提的是,这736名罪犯没有一位是刑事重犯,也没有政治犯,相反他们都是一群可怜人。他们仅是因为饥饿,犯了一些小偷小摸的轻罪。根据当时的档案记载,一个名叫贝克福德的老婆婆,都已经70岁了,她的罪名不过是偷了12磅的奶酪。就是这样的轻罪,他就被判处了7年流放。
 

还有一个名叫哈维尔的男子,其罪名是“偷窃重罪”,但他偷的东西不过是一只母鸡。还有一个名叫查迪克的人更加离谱,他仅仅只是在一个菜园里偷了10根黄瓜,就被判处了流放重刑。不得不说,他们都是一群苦命人。
 

经过252天的辛苦航行,“囚犯第一舰队”终于在植物学湾停靠了。在这次航行中,“仅”有48人丧生。在那个年代,如此“少”的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完全可以说是大海饶了他们一命。
 

虽然在海上死里逃生,但这群囚犯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大陆。
 

二、男多女少


殖民者们到达澳大利亚后,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殖。当时殖民者们能用的工具少得可怜,而殖民者们之中也缺乏能工巧匠。他们住着最破的屋子,吃着最粗糙的食物,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其中,粮食是最需要囚犯们担心的事情。首先,植物学湾的自然条件并不像班克斯吹嘘得那么好。这里的气候阴晴不定,遍地都是毒蛇和毒虫。他们第一年播种的谷物,大多都进了田鼠的嘴里,牛羊的死亡率也极高。
 

后来菲利普又带着囚犯们到达了杰克逊港,这里淡水充足、土地肥沃,十分适合垦殖。而这个杰克逊港,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悉尼。
 

次年,一艘运粮船不幸沉没,殖民地立即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因此他们只能依靠抢掠土著以及捕猎那些呆头呆脑的本土动物为生。
 

随后,囚犯们被一批接一批地运了过来。然而粮食收成却始终不太好。种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些罪犯原本就有很多游手好闲的“街溜子”,哪是种田的这块料。后来菲利普总督专门向政府写信,要来了50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这才让大片的土地得到开荒,粮食勉勉强强得到自给自足。
 

虽然粮食问题初步解决了,然而罪犯们的暴力犯罪却有增无减。前文也提到,流放澳洲的囚犯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之徒。然而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罪犯们开始更倾向于用“丛林法则”来解决一切问题。
 

谁凶、谁能打、谁兄弟多,谁就能占有更多的食物,住上最好的房子。反之,则成为所有人欺负的对象。而那些最弱的囚犯,又将自己所受的气,全部发泄在土著的身上,他们实在想找个发泄的窗口——找到一个比他们自己地位更低的阶级,以缓解自己身为罪犯而在这片不毛之地挣扎的不满。
 

在澳洲殖民地,罪犯们相互斗殴,抢掠甚至是杀人。菲利普总督认为,这或许也是因为流放澳洲的女性实在太少了,仅有191人。反观男性囚犯,随着一艘艘囚犯船的到来,已经激增到6000多人。
 

男性罪犯们空有一身精力却得不到发泄,只能诉诸于暴力。因此他们四处抢掠土著人的妻子、女儿乃至于母亲。但是土著人少,肯定不够分。长此以往,这群狂暴的罪犯非造反不可。
 

因此,引进一批女性犯人已经迫在眉睫。毕竟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了女人,男性犯人也能在殖民地安心
 

于是在1789年,第一支满载女性犯人的囚犯舰队向着澳洲方向起航了。
 

三、女性犯人们到了


1789年,221名女性囚犯乘坐“朱莉安娜夫人号”战船向澳洲驶去。与第一批犯人一样,她们也并没有犯上什么重罪,绝大多数都是小偷小摸。如果按照现在的判决方式,估计刑期不会超过三个月。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些可怜的女人却必须流放到澳大利亚这个蛮荒的世界。
 

她们的年纪较轻, “这些妇女平均比男人们(男罪犯)大一岁,大约是27岁,大部分是单身,其中已婚妇女最多不超过34%,其中还有人是寡妇。
 

战舰刚离开英国,船上的海员们就放飞了自我。船员们欢呼雀跃,每人都挑了一名女囚照顾自己,用来渡过这无聊而逼仄的航海生活。
 

“朱莉安娜夫人号”沿途停靠多地,用来补充淡水和新鲜蔬菜。在停靠期间,海员们解开了女囚犯们的镣铐,让她们享受久违的自由。
 

等补充好了补给品,“朱莉安小姐”便升锚起航。途径特内里费、圣地亚哥岛、里约热内卢、好望角等地,舰船穿越了整片印度洋,终于到达了澳大利亚。
 

在这次航行中,整条船“仅”死了五个人,大海再一次放过了这群值得怜悯的可怜人。不久后,澳大利亚的第一批殖民者婴儿就诞生了……
 

虽然离开了粗鲁的水手以及逼仄、闷热的船舱,但是女囚犯们的苦难并没有结束。相反,她们只是从一个火坑跳到了另一个。

这一批女囚犯的到来,虽然没有改变澳大利亚男多女少的局面,但总比之前的情况要好。

 

到达澳大利亚后,这些女囚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当时为数不多的自由移民当奴仆。在那个时代,澳大利亚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未开发之地。除非走投无路,不会有什么自由移民会选择这个鬼地方。
 

为了吸引更多新移民到来,英国颁发了很多优惠政策,利用他们可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就能购买大片土地。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殖民政府便将相对听话的女囚犯分配他们。帮助新移民种地、放牧以及浆洗衣物。
 

当更多的女性囚犯到来后,她们便被安置在“女囚工厂”,从事纺织类工作。作为改造机构,女囚工厂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妇女们要在里面制作细绳、缆绳,梳理羊毛和纺织,房屋的末端生有一个火炉供女囚们煮饭。房间里没有床,晚上她们就睡在羊毛堆上。
 

女囚的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变动: “起初劳动一整天,1796年规定犯人可以每天为自己劳动一段时间,1800年又规定每周一至五劳动9小时,周六劳动5小时,1810年又进一步改为每天从日出劳动到上午8时,再从上午9时劳动到下午3时。
 

不仅如此,她们还经常遭受体罚,如在脖子上锁上沉重的铁项圈。少数不听话的,还会遭受鞭笞。
 

从1788年到1852年,被流放到澳洲的女性约24000名,仅为男囚犯的七分之一。在残酷的澳洲大陆,女囚犯完全被物化了。
 

虽然这些女囚的道德程度并不高,然而在政府层面的任何一个报告中,都对澳洲女囚的堕落感到吃惊。有一些澳洲官员说:“男囚只要在殖民地好好改过就能获得拯救,然而女囚却是无可救药的。”
 

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澳洲自然环境恶劣,危机四伏。舍弃人性而选择兽性,是她们唯一的选择。舍弃人性,失去很多;舍弃兽性,那就将失去一切。
 

四、风气的转变


在男女罪犯们的改造下,澳洲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很多地方都种植了牧草,澳大利亚赖以成名的畜牧业在此时开始孕育出萌芽。
 

然而由于澳大利亚的主要人口均为罪犯,因此许多英国观察家和政治家非常担忧,他们非常害怕这片具有极大潜力的殖民地,将成为道德败坏的垃圾堆。因此,英国和澳大利亚殖民政府决定移风易俗。而首要一点就是鼓励男女囚犯结婚,保证社会秩序,结束这种不道德的、混乱的男女关系。
 

澳洲政府宣称:“女囚犯一旦结婚,就能获得自由!”女囚犯们为了被释放,纷纷向往结婚,婚姻成了“自由”的代名词。
 

就这样,澳洲的女囚犯们大多都嫁了人。当时的“女子工厂”既是女囚犯们重要的改造地,同时也是当时最大的婚姻市场。女囚们穿上粗糙的裙子装扮好,排成一排站在工厂内,等待男人来挑选。每个男人手中拿着围巾或者手绢,如果看中哪个就把它拴在女囚的脚上,这样他们的婚姻关系就立即生效了。
 

虽然看起来有些随便,但是她们别无选择。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实际仅有少数女性能够结婚,其比例不超过42%。对于这些女囚犯,甚至连男囚犯也看不起她们,认为这些女人“堕落,不配结婚”。因此被剩下的女囚犯们,依然作为苦命人,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女囚犯们结婚后,没有真正地奔向自由。她们需要为殖民地增添人口。根据统计,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6个以上的子女,而澳洲殖民政府也鼓励她们这么做。除了婚内生育以外,婚外生育也非常普遍。因此,女囚们经常被描述为“粗俗的夏娃”和“私生子的制造者”。
 

在女囚犯们的“努力下”,到了1850年左右,当地出生的人口数超过了自由移民的数量。“在淘金人潮到来之前的新南威尔士,当地出生的孩子已经略微超过了移民。在18.7万人口中,本土出生的有8.1万,自由移民人数为7.7万。”
 

虽然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在不断得到解决,然而在部分地区,这种问题依然严重。在城市里,男女比例是4:1,然而在丛林的工地里确实20: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澳洲殖民政府急病乱投医,甚至鼓励下属到太平洋的岛屿劫持一些妇女,为此还引起了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的冲突。
 

随着澳洲环境的好转,大批自由单身女性开始随着家人移民澳洲。要知道在以前,澳洲就是地狱的代名词,经常被母亲们用来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送你去澳洲。 ”
 

1850年后,英国出现了女多男少的局面,女人数量大约比男人多了100多万。在这个背景下,大量无法嫁出去的英国女性奔向澳洲,也奔向了自己的幸福。
 

与此同时,随着本土自由女性的出生,也极大缓解了澳洲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到 1850 年,澳大利亚南部的男女比例已经达到 10∶8,而整个澳大利亚也达到了 10∶7。
 

有了家庭,有了儿女,移民们开始乐于居住在莽荒的澳洲,并将这里视为自己真正的家。从澳洲去往英国,一路上凶险异常,何必再冒这个险呢?移民们相信他们在新环境中生活得比较安定和幸福,而且相信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在这儿更健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更加舒适。
 

到了1856年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迫在眉睫。由于需要大量就业人口,英国的罪犯便不再被送往澳洲,而是在本地服刑。
 

而在澳洲,随着英国老移民的逝去,澳洲土生白人开始占据整个社会的主体。这些新澳大利亚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本的英国精神,澳大利亚本地的精神开始形成。他们也逐渐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英国人,而是澳大利亚人。
 

现如今,澳大利亚早就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然而有些不愿明说,但至今仍有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她们的“开国之母是罪犯”。但是我们不应歧视这些女性,她们只是时代与环境的牺牲品。澳大利亚的开国史,不仅有男犯人的业绩,也有女犯人的功劳和付出。
 

或许是作为补偿,如今澳洲女性的社会地位颇高,已经完全消除了两性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有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作为澳洲男星,普遍有“三不敢”,第一个就是不敢打老婆。按照澳洲法律,如果因为家暴而导致离婚,不但家庭财产的70%要判给女方,还得负责孩子抚养费的三分之一。更严重的,还可能因为这一巴掌而坐牢半年。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