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苏东研究

阿尔巴尼亚,那盏曾经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现在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0-06-30 来源:豆瓣作者:Aloha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家。在中国人眼里,上世纪6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小时候,只知道那是一个很洋气的国度,报纸和广播里称它为“一盏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都说那里的人民对中国人民很友好。

往事如烟,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根本变化,当年因中美两国接近而产生嫉妒恨的阿尔巴尼亚,孤独地走着自己认为最纯真最正确的道路。在冥冥之中,我对那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毕竟它还有些封闭,且既不是热点,也缺乏存在感,就想亲眼看看,那盏曾经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现在怎样了?

\

从斯库台湖一路南下,行驶不久就进入阿尔巴尼亚了。这里同它北部的斯拉夫邻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山水相连的景色依旧,但清真寺逐渐增多。有“山鹰”之称阿尔巴尼亚,70%是山地,仅在靠近亚得里亚海这边有少量的平原,我们的汽车就行驶在这坦途道路上。不知为什么,路两边宝贵的耕地的无人耕种,荒废着长出了一人高的杂草。

经过阿尔巴尼亚的第二大城市斯库台,我们没有停车,只是穿城而过。除首都地拉那外,斯库台、都拉斯、发罗拉、爱尔巴桑等都是当年经常提及的名字。汽车沿着不宽的街道行驶,行道树将道路遮掩的略显昏暗。满大街的二手奔驰车在路上行驶,表明这个依靠港口资源,是个曾经大量走私和倒卖汽车的国度。沿街两边是店铺,但大部分都锁着卷帘门,路边有许多洗车房,不多的行人在有些脏乱的路面上行走。虽然是路过,没有经过斯库台市的主城区,但阿尔巴尼亚“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也能窥见一斑。

阿尔巴尼亚人普遍比南部斯拉夫人矮一截,是欧州少有的穆斯林国家之一,民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毕竟靠近西方世界,大部分已经基本世俗化了。1967年,阿尔巴尼亚宣布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宗教被禁止,革命之后才逐渐恢复。在类似于我们天安门广场的斯坎德培广场上有全市最高的宣礼塔,男人不戴帽,女人不包头。如果不是有高耸的宣礼塔,你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个穆斯林的国家,只是不吃猪肉罢了。一天之中,在首都地拉那,几乎没听到宣礼塔阿訇的祷告声。

到了阿尔巴尼亚,请了一位当地女导游Shpresoj,阿语发音没学会,中文的意思是“希望”。她的英语流利,用词准确,听着很舒服。

首都地拉那以斯坎德培广场为中心,宽阔的林荫大道呈放射状向四周延展。广场面积虽不及天安门广场,但庄重大气,能看出恩维尔·霍查这位当年的国家领导人,玩弄中国和苏联于股掌之上的魄力。

广场中间高,周边低,它把最壮观、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歌舞剧院、最高法院、五星级酒店、土耳其式的宣礼塔等,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征。尤其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门楣,仍高挂着那充满社会主义色彩的招牌让人印象深刻。广场周边是那些殖民时期五颜六色的建筑,如今是各部委办公的大楼。

\
\
\

在斯坎德培广场的显要位置,有一尊身穿铠甲、持刀骑马的古代人物铜像,他就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15世纪中叶他曾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抵抗奥斯曼的入侵。斯坎德培的伟大在于他在世的年间,抵抗奥斯曼帝国长达25年,而他死后,阿尔巴尼亚很快就沦陷了,从此全民皈依了穆斯林。Shpresoj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常识:战马抬右蹄,表明坐骑者是因疾病而亡,抬左蹄是正常死亡,而双蹄同时跃起,表明是因战争死亡。

广场的一隅,几组喷泉伴随着音乐,3米高的水柱有节奏地上下起舞,有小孩在玩耍嬉戏,有衣着时髦的中学生在拍照,有老人捧起喷泉水在畅饮……。

从斯坎德培广场出发,沿着南北走向的民族大道向南步行,有一座金字塔型建筑很醒目。它是当年领导人霍查的女儿设计的“地标”建筑,以标榜和纪念霍查的丰功伟绩。如今这座饱经风霜、历经变革的建筑早已被废弃。破败的门窗、满眼的涂鸦,游人可以随意地攀爬,却仍让它矗立在市中心。我欣赏这种不浮夸的民主意识,承认历史的同时警醒世人的做法。政府目前还在争论是修复还是彻底拆毁这座金字塔,导游Shpresoj说保留的意见占大多数,可能要改造成一个创新工场。

\


地堡是阿尔巴尼亚的一大景观。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70多万座地堡,这便是地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为了抵御华约和北约可能的轰炸,就在全国范围兴建大量的地堡,一座地堡的造价相当于一套豪华两居室。当年我们援助的优质钢材和水泥,被用来建造了这些地下工事。这些地下工事建造不易,拆除更难,能抵抗战争的地堡坚固难拆,据说现在有的用来做仓库,有的用来当临时住所或工棚,还有的甚至被老百姓用来养羊。在行驶的公路两边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许多露出地面一米多高的灰色地堡。

\

如今地拉那最大的地堡已改为博物馆,当年可是用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藏身之地。几公里长的地道连接无数的房间,地面上有的设施地堡里也全有,展出的实物和展板向人们展示了霍查当政时期的故事。地拉那原有80座地堡,目前也仅存位于市中心的这一座了。

我们住的酒店在地拉那西北方8公里的一个开发区里,周边是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厂房,为保证供电还自备了发电厂。清晨,酒店边的马路上,三三俩俩的工人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去上班,多么熟悉的场景。

阿尔巴尼亚物价绝对便宜。我们下榻的酒店也许是涉外酒店,酒店内的设施非常全面,有室外泳池、健身房、酒吧、歌厅,还有条件很不错的餐厅。正好这一晚的晚餐是自理,我们索性就在酒店餐厅用晚餐,四人的花费相当于人民币240多元,都有什么呢?牛排套餐、鸡排套餐、汤、沙拉、若干特色菜、一扎啤酒、一杯红酒、面包甜点等,还包含了20%的消费税,相当丰富,真是物美价廉。

阿尔巴尼亚和塞尔维亚两国因科索沃问题而关系非常紧张。在阿尔巴尼亚有些地方共同悬挂阿尔巴尼亚国旗和科索沃“国”旗,是在替科索沃宣誓主权。有北约的庇护,科索沃的阿族也是有恃无恐。临来之前的6月初,科索沃阿族警察逮捕了住在科索沃北部的许多塞族人,造成了塞尔维亚和科索沃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塞尔维亚甚至还宣布了动员令和紧急状态,当时还真怕形势若继续恶化,我们的行程就要泡汤了。

鲁米亚小镇,清泉小镇的意思,地拉那北部山区的小镇,海拔约600米。当年交通不便时,是扼守首都的重镇,也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故乡。当年就是在这个山城小镇,抵抗了奥斯曼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2007年小布什曾到访鲁米亚,在街边的一间咖啡馆小憩并品了咖啡,对这个小镇那可是件大事。为纪念这次访问,特在那间咖啡馆前立了一尊铜像。十几年过去了,余波仍未停歇,来这里体验、拍照的人每天络绎不绝,俨然成了一个景点。

克鲁亚城堡里的民俗博物馆里,展示了从古到今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其中有一铺满地毯的房间,是穆斯林男人吃饭、聊天的地方。在房间的上方有数个人脸大小的瞭望孔,是女人们用于观察下面男人们的用餐情况,以听候吩咐或随时补充食物。Shpresoj说著名的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的名字就取自这里,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
\

站在克鲁亚小镇的古堡最高处,环顾四周,红顶小屋错落有致地沿山坡而建,小镇巴扎一条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晒太阳的老人带着白色的羊皮小帽,小镇上清真寺的宣礼塔传来了阿訇咏经的声音,在这样的山村小镇,穆斯林还是很虔诚的。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山峦和开垦的良田。

特蕾莎修女(1910-1997)可能是小小的阿尔巴尼亚最知名的世界名人了。她因无私奉献而自带的光芒,被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和科索沃三地争抢荣誉。她是阿尔巴尼亚裔,出生在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而她出生那年斯科普里还属于科索沃,所以三地争抢也是有原因的。她是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曾长期在印度扶贫,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今天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机场,就取名为“特蕾莎修女国际机场”。

\

怎么评价现在的阿尔巴尼亚呢?经济发展,人民友好,风景优美。如今倒向西方阵营的阿尔巴尼亚,只能是秉承小国的生存法则,有奶就是娘,抱美国大腿,唯美国马首是瞻。国内有些愤青义愤填膺地骂阿忘恩负义,其实环伺我们周边,有几个不是这样呢?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