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苏东研究

斯大林同志与两个五年计划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苏联主义网作者:

\

苏联一直外于“红色孤岛”的境地,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颠覆之中,“斯大林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下单独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毕竟是二十世纪人类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当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等相继退出政治舞台后,苏联历史掀开了斯大林时代。
 

如今,斯大林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底,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同时拿出最低和最佳两个方案供选择,两个方案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最佳方案比最低方案各项经济指标高出20%。

斯大林力主采纳最佳方案,由1928年10月开始实施。

 

到了1930年6月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前夕,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了一年零八个月,取提了可喜的成就。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农业。

 

斯大林建议再提高原定计划的几个重要经济指标。钢铁产量由1000万吨提高到1700万吨,拖拉机由5.5万台提高到17万台,汽车由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此处,有色金星工业的农业机器制造业的产量,也比原定计划指标增加一倍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的劳动积极性,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
 

1929年3月,列宁格勒“红色维堡工厂”的工人们在《真理报》上下战书,向全国工厂倡议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广大工人的响应,掀起了工厂之间、车间之间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劳动竞赛热潮。
 

列宁格勒工人斯洛鲍德厅科倡议星期日自愿在生产岗位上义务劳动,将这一天的工资收入献给国家,作为发展工业的资金。这一倡议旋即得到各地工人的热烈响应。
 

与此同时,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工人提出“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口号。
 

可是,新工厂建造起来,新的机器设备安装好了,却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支启动运行。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布尔什维克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培养自己的专家。

各地党组织和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闻风而动,掀起了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热潮,涌现了大批“红色专家”。

 

1935年5月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作为对“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补充,强调在新的技术已经具备的条件下,培养掌握和精通新技术的人才,尤其是管理人员,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于1932年提前9个月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创办了1500个大型企业,建立起自己的钢铁工业、机械工来、汽车工业、化学工业、航空工业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体系。

工业总产值比计划实行前一年增长了119%,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2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长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计划实行前一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整个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期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68%。

 

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斯大林要求提高的经济指标却没有能完成,而且最佳方案的许多重要产品的计划也没有能够完成,倒是原先的最低方案规定的各项指标更接近于实际。这证明五年计划的指标偏高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接着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苏联“二五计划”期间,值得大为一书的是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8有31日,顿巴斯煤矿年轻的掘煤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在一个工作日6个小时内采煤102吨,超过普通采煤工作日生产定额的13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9月8日,斯达汉诺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一个工作日采煤175吨。
最高苏维埃政府抓住这一典型,加以总结推广,很快就在全国工业的交通输等行业普遍推行以斯达汉诺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术、改进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代而忘我工作、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在这一革新运动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
 

苏联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于1937年4月1日再度提前九个月完成。在这四年多中,全苏有4500个新的企业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

 

但是,苏联在两个五年让划期间都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以致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斯大林急于要改变苏联的落后面貌,尽快把苏联建高成工业化强国,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发动组织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在1928年之前,苏联的农村经济一直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参加各类合作社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一左右,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户数不到1%。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到中伏尔加边区和乌克兰等地视察,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
 

斯大林获悉这一消息当晚即打电话给莫洛托夫,兴奋地说:“……中伏尔加边区的实践说明,农民是盼望早日加集体农庄的。我们的工作落后于群众的实践。该想办法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了。”
 

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苏共中央于11月10日至17日召开全会,讨论集体农庄建设问题。会上,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
 

一场带强迫性的大规模的集体农庄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使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

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左的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对富农的政策也急剧向“左”转。
 

斯大林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目前党在农村中的政策,是从限制和排挤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的新政策方面的转变。”
 

一场暴风雨般的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在全国掀起。凡是被划为富农的,地方政权机关立即没收其财产,将他们“扫地出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

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

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千百万封发自全国各地的信飞到莫斯科,表示抱怨和抗议。

 

奥尔忠启则过去在许多问题上同斯大林保持完全一致的立场。这次他到各地农村考察后,对集体农庄运动提出了不同看法,对斯大林触动很大,加上其他中央委员的意见,令斯大林认真总结反思。
 

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我指的不仅是地方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别省委工作人员和个别中央委员。

3月4日,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反对歪曲党在集体农庄运动中的路线》的决议,决议要求坚决制止用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禁止强制性的实行住宅、小牲畜、家禽、自用产乳牲畜的公有化,重申集体农庄只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可是,在纠正过火行为中,出现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1930年6月,留在集体农庄的农户由原先的1400万户降为63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由60%降23.4%。
 

这时,斯大林眼看大批农民退出集体农庄,心焦如焚。毕竟,他是集体农庄运动的始作俑者,于是,在1930年6月底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改变了几个月前的态度,在政治报告中又提出了“你是支持还是反对集体化运动”的问题,提出要同时在城乡向资本主义成份展开全线进攻,促使个体农民联合成集体农庄。
 

1930年秋,集体农庄运动又重新大规模展开。至193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93%,集体化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全苏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应该说,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方向是对头的。

无产阶级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后,应引导、帮助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一贯思想。

但是,斯大林片面的认为农业集体化的公有制成份越高越接近社会主义,他按照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思路去组织和管理体农庄,搞统一经营、统购统销,否定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忽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打击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农村集体化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虽然有偏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它却把几千年来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经济基础;它基本上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苏维埃政权的商品粮供应问题,并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作出了贡献;它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提供了基础。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苏联实现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了大型的现代化工业基础,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十年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3.7倍,其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1936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在苏联社会阶级结构方面,一切剥削阶级都已被消灭,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

斯大林在1936年11月召开的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新宪法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基础是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苏维埃,它由全体人民按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主生,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苏联共产党是劳动群众所有团体和国家机构的领导核心。
 

苏联1936年宪法,在当时是世界上一切宪法中让绝大数人所享有的最民主的宪法。
 

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也无疑是正确的,这一结论既符合苏联当时的社会情况,也符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人类社会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它初步体现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的社会主义原则,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创立使四百多年以来无数社会主义者为之不懈追求的美好理想变成了客观现实,使社会主义从空想、从理论、从运动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制度。
 

遗憾的是,斯大林自己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家长作风,个为迷信日益抬头,再加上他本人思想、修养和性格上的缺陷,终于导致他走上破环党内民主和社会政治生活民主,践踏宪法,夸大阶级斗争严重性,在肃反运动中滥杀无辜,使他自己创立的“斯大林模式”遭受到众多的争议。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