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主席研究

毛泽东的战术:赚钱就来,蚀本不干

发布时间:2021-01-15 来源: 东方红啦作者: 葛长银

1927年12月下旬,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后,毛泽东深入连队安定部队情绪,同指战员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在讲到怎么打仗的问题时,毛泽东提到,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的那套战法,更不能硬拼。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朱聋子,同官兵打了几十年交道,总结出一条经验,叫作“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儿”。“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他们“打圈”只为保存自己,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改他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等他晕头转向暴露出弱点后,就抓准狠打,打得干净利索,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缴获武器。最后,毛泽东概括道: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

 
1949年的毛泽东
 
“赚钱就来,蚀本不干”是一句商业用语,毛泽东拿来用作说明工农革命军的战术,一是指出商业经营和军事斗争的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要赚钱或打胜仗;二是证明毛泽东的知识系统是有商业根基的。父亲毛顺生打小就想把他培养成“经商高手”,毛泽东也学到了商业的精髓;三是证实毛泽东虽然是用常识来进行军事斗争,但他所用的常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验,也是最基本的理论或最管用的方法。
 
例如秋收起义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敌强我弱,不能用鸡蛋碰石头。这就是常识。而朱聋子“打圈”的生存法则,提醒毛泽东要避实就虚,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瞅准机会再狠狠打。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在这种务实战术指引下,如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1928年初,赣军第一次“进剿”井冈山,攻占了宁冈新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圈”撤回井冈山。经过周密侦察和准备,毛泽东率部决定攻其不备,在2月18日拂晓,趁国民党军队出来架枪做徒手操时,发起猛攻,攻克新城,全歼敌军一个正规营和一个靖卫团五百多人,击毙守军营长,活捉宁冈县长,粉碎了赣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
 
朱毛会师后,1928年5月13日,赣军五个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进剿”。毛泽东和朱德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在高陇消灭敌人半个团,后在草市坳歼灭敌军一个团,把敌人姓刘的团长也打死了”;接着趁敌不备,再次攻占永新县城,击伤敌师长杨如轩,缴获迫击炮7门、山炮2门、银元20余担,彻底粉碎了赣军的第三次“进剿”。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韩伟曾回忆:“这次打高陇是毛主席领导和指挥。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是毛主席的一贯原则。”
 
也是在1928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等根据敌强我弱、以弱胜强、只能采取游击战术的原则,总结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革命军多次作战的经验,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术,为后来红军整个作战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是“赚钱就来,蚀本不干”战术的系统升级。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反动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总共进行了四次“进剿”,即赣军为主的进攻;三次“会剿”——湘军和赣军等联合进攻;五次“围剿”——调集全国的国民党军队进攻。除第五次反“围剿”外,用毛泽东“赚钱”战术的打法都打了胜仗。
 
取胜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毛泽东在打仗前,会仔细“算账”——全面推算“反动势力的账”,然后再“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 
 
\
 
毛泽东
 
据当时在宁冈古城区苏维埃政府“做文书和收发工作”的苏兰春回忆:“1928年6月底毛主席在古城文昌宫召开过一次军事人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00多人,都是一些穿黄衣服的军官。毛主席作报告,我坐在靠窗户底下作记录;杨开明、杜修经也参加了会议。我记得毛主席的报告主要是分析敌情,算了一下赣南的反动势力的账……我还记得毛主席算敌人的势力账时还说了湖南的鲁涤平、何键等人。算来算去是湖南的反动势力大,是敌强我弱;又算了江西的反动势力账不如湖南强。” 
 
这一段来自现场记录者的回忆,跟《毛泽东年谱》的记载大致吻合:
 
1928年6月20日,毛泽东、朱德、陈毅在宁冈古城召开红四军连以上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赣敌的第四次“进剿”。“连以上干部”参会与苏兰春“都是一些穿黄衣服的军官”的回忆吻合;杜修经当时在井冈山,到会情况也与史实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兰春的回忆中,毛泽东是用“算账的方式”分析敌情——“算来算去”“江西的反动势力账不如湖南强”。尽管这是1967年的回忆,距离1928年已过去近40年,但毛泽东用“算账”的特殊方式指挥打仗是有鲜明特点的,让当时的会议记录员苏兰春记录下这个独特的“算账方式”。这跟毛泽东当时的知识储备也十分吻合,跟“赚钱就来,蚀本不干”合辙押韵。 
 
把敌人的“势力账”算清楚,胸中有数,决策的正确性就有保障了。这次会议制定了牵制湘敌、消灭赣敌的策略。结果也如所算的“账”一样:经过新、老七溪岭战斗和龙源口大捷,歼灭赣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乘胜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彻底粉碎了赣敌的第四次“进剿”。而且赚大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区发展到7000余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在后来的第一次反“围剿”中,毛泽东也是“算来算去”,最终决定“诱敌深入”,把敌人放进根据地再打。一开始,苏区会暂时丢掉一些地方,但放进敌人后,红军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主要战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强敌。最后的战果也证实,红军不仅战胜敌人,收复失地,还扩大了根据地。对于这场“先舍后得、得大于舍”的战斗,毛泽东总结道:“这是赚钱的生意。”在毛泽东的战争账里,“亏本的生意”是不做的,尤其是当时也做不起。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个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引人民军队从弱到强,逐步将“军事的天平”扭转过来。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依然遵循“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战术,不过这就不是“打圈”了,而是“圈打”,解放军要用数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打敌人,打歼灭战,一打一个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总之,要打有绝对把握的胜仗。不论战争条件如何变化,都要胸中有数,保证“不亏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2]黄仲芳,罗庆宏主编. 井冈山斗争口述史 下[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4.
 
[3]陈果吉等主编. 重大事件中的毛泽东[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02.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等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