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理论争鸣

赵磊 | 谁有毛病?——“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察网作者:赵磊

\
 

摘 要:这样的逻辑真有意思:“交换创造价值”——没毛病;“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没毛病;“商人全身上下都流淌着高大上的道德血液”——没毛病;究竟谁有毛病呢?难道,马克思?难道,“劳动创造价值”,有毛病?

 

(一)两个伟大发现
 

在马克思墓前,恩格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是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不懂得劳动价值论,就根本无法理解剩余价值论。
 

所以,下面这句话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基础不牢,地动天摇。
 

劳动价值论这块基石一旦动摇,剩余价值论就难以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危矣。
 

(二)掘墓人
 

我为什么要盯住“价值决定”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有人妄想着颠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价值论。
 

这源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相当多的人,其中有不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不再接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他们不仅拒绝劳动价值论,而且正在一锹又一锄地“挖山”不止,汗流浃背地干着“掘墓人”的活儿。
 

从此以后,在“要素价值论”的n色旗帜下面,聚集了一大批经济学界形形色色的学者和专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晏智杰和蔡继明等教授对劳动价值论的公开质疑和批判。
 

至于经济院校和经济专业的80、90、00后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呵呵,早就不知劳动价值论为何物了,久矣。
 

(三)谁有毛病?


不过,最近在著名的B站上,众多年轻人怒怼了某人的高论——《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
 

这令我多少有些意外。
 

那7000多条弹幕所展现出来的对劳动价值论的高度认同,与晚近以来马克思主义被打入另类的时尚主流,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
 

如何认识这样的变化,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在看到xx的高论在B站的遭遇之后,有位80后的经济学副教授告诉我说:“xx没毛病”。
 

言外之意,那些怒怼xx的年轻人才有毛病。
 

这样的逻辑真有意思:
 

“交换创造价值”——没毛病;
 

“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没毛病;
 

“商人全身上下都流淌着高大上的道德血液”——没毛病;
 

究竟谁有毛病呢?
 

难道,马克思?
 

难道,“劳动创造价值”?
 

有毛病?
 

于是,我用一条微信回了那位80后的副教授:“你老了”。
 

(四)真理的标准不是青春痘
 

那位80后的副教授乐了。
 

窃以为,他内心或许会说:“你才老了”……
 

不好意思, “你老了”的说辞,我是从断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那里捡来的。
 

在一次中特政治经济学的研讨会上,有位学者在发言中义正辞严地说:“《资本论》是19世纪的作品,在21世纪的今天早就过时了。”
 

我问他:“斯密的《国富论》是1776出版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的出版的。斯密的年龄比马克思大了将近100岁。请问,在你们信奉的经济学教科书里面,《国富论》过时没有?”
 

结果当然是“无言以对”。
 

不论是已经“老了”,还是正在“年轻”,衡量谬误的标准不是胡须和皱纹,衡量真理的标准也不是年龄和青春痘。
 

(五)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
 

晚近以来,在中国学界,人们要么回避“价值”这个范畴,要么以“要素价值论”的逻辑来理解价值,即:
 

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的。
 

这种学术取向和学术语境虽然与西方经济学的长期侵淫不无关系,但也是现实经济活动的客观变化在理论上的必然反映。
 

为什么“要素价值论”在当下的中国能够广为传播,并被相当多的人所接受呢?有人说,他们“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实,劳动价值论在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仅仅是有人“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之类的概念分歧,而是“自然力对人力的排挤和替代”所造成的现实困惑。
 

这才是“要素价值论”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的人支持的重要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中的人力贡献越来越小,而以机器为载体的自然力的贡献却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这种趋势)。面对这样的事实,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人提出了质问:“在人力贡献越来越小的科技背景下,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将如何证明‘劳动创造价值’,而‘机器并不创造价值’呢?”
 

劳动价值论的辩护者说:“这个质问说明,你们根本不理解商品二因素。请你们不要混淆价值与使用价值,好不好?”
 

问题在于,仅仅用“不要混淆价值与使用价值”来回应这个质问,似乎没有太多的说服力。
 

令人遗憾的是,争论的结果,是“机器创造价值”的结论越来越深入人心。
 

(六)自然力的贡献为何不被计入价值?


显然,要说明“机器并不创造价值”,不能仅仅停留于“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的概念阐释,而必须深入分析人力与自然力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不仅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

问题在于,既然自然界和劳动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那么为什么价值却只能由劳动(人力的耗费)来衡量,而与自然界(自然力)的贡献无关呢?

 

对于这个疑问,在拙文《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中,我从价值的“有偿性质”与自然力的“无偿性质”的区别出发,已经做了讨论——我的观点是:
 

【“自然力的作用和贡献是不能被计入‘价值’的,因为‘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耗费,而且是一种‘有偿’的耗费。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参见赵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学术月刊》2005 年第 4 期)】

 

(七)人力为啥不能免费使用?


然而,问题并非未到此结束。因为,即使知道了自然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无偿性质,很多人依然深感困惑:
 

既然自然力的耗费不能计入价值,那么为什么人力的耗费(劳动)却要计入价值呢?
 

言外之意:自然力也好,人力也罢,两者在生产过程的作用都是“力”的耗费。既然自然力的耗费不需要计价,那么人力耗费凭什么就需要计价呢?
 

一言以蔽之,人力为啥不能免费使用?
 

基于这个困惑,本文接下来将分别讨论四个问题:
 

(1)价值究竟有什么用?
 

(2)人力为什么不能免费使用?
 

(3)价值为什么不是实体概念?
 

(4)如何理解价值的历史性?
 

————————
 

特别说明:本系列博文来源于拙文《“劳动决定价值”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发表在《学术月刊》2019年第12期)。此处转发时,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如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未完待续)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林飞雪)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