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新浪微博

微信二维码

苏东研究

苏联也救不了的穷国: 1/10女性失足, 前脚被赎后脚又重操旧业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个人图书馆作者:cxqdsjfc

\
 

如今,俄罗斯和乌克兰这对老冤家在地球另一端的斗法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乌克兰扬言要给克里米亚半岛断水,俄罗斯针锋相对,说要在河流上游修水坝,让河流改变流向,让整个乌克兰都受灾。这样的状况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遥想数十年前,作为苏联两个最强大的加盟共和国,被网友们戏称为“大毛”和“二毛”的俄、乌两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令整个西方世界都畏惧不已。联盟分崩离析后,相当一部分国家向西方投怀送抱,彼此间又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
 

虽然乌克兰被视为“自甘堕落”国家的典型,但对于除俄罗斯外苏联其他的加盟共和国而言,该国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苏联解体后,失去了这个强大整体的支持,一些弱小的国家甚至连自给自足都难以做到,国民以自残般的方式在贫苦中挣扎着。我们这篇文章要讲的摩尔多瓦就是这样的存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青年居然把自甘堕落当成了潮流,吸毒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必修课”。被西方资本家们洗劫一空的社会转而又被迷茫、困惑和歇斯底里所填充,亿万人口的大国看上去死气沉沉,毫无希望。在那段时期,怎么形容俄罗斯的惨状似乎都不过分,然而摩尔多瓦却比这还要惨百倍。
 

俗话说“江山轮流转”,然而历史上有些国家从诞生开始,便注定要为大国充当陪衬。
 

摩尔多瓦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国家,13世纪,随着蒙古人和匈牙利人入侵,达契亚人发生分裂,摩尔多瓦人由此诞生。而纵观整个历史,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彼此间又是分分合合,纠缠不清。俄国似乎对这个弹丸小国情有独钟,1812年,沙俄帝国曾将其纳入本国版图;1859年,摩尔多瓦同瓦拉几亚合并为罗马尼亚,然而仅十余年后,俄国又把摩尔多瓦抢走。“十月革命”后不久,摩尔多瓦从旧沙俄体系中挣扎而出,迫不及待地同罗马尼亚再次合并。1940年6月,苏联将整个比萨拉比亚地区全部纳入版图,这块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即摩尔多瓦)合并,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新成员。
 

别看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向来都把摩尔多瓦捂得严严实实,生怕一不小心就给弄丢了,实际上,摩尔多瓦真算不上啥宝地。此处资源贫乏,又没有入海口,夹在诸多邻国间显得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位置相当尴尬。要说该国唯一比较拿得出手的“宝贝”,恐怕就是占据本国面积达2/3的黑钙土了。这种土壤相当适合种植葡萄、向日葵等“高端”作物,因此,摩尔多瓦生产的红酒备受追捧,该国一些旅游景点也成了欧洲人的“打卡圣地”。除此之外,摩尔多瓦几乎说得上是一无所有。
 

\

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摩尔多瓦同俄国没有多少历史渊源,即便是被强行纳入其中也很难做到同心同德。苏联的领袖们相当注重本国政权的稳定,对“分裂分子”那可是相当下得去手。一战结束后,摩尔多瓦好不容易获得独立,如愿同“亲兄弟”合并,谁知仅20多年后又被被人掠走,心里肯定有些难以接受,因此,该国也成了苏维埃联盟中的一个“刺头”。苏联高层曾用这样的手段驯服它:他们将大量斯拉夫人送进摩尔多瓦,希望以此改变其社会结构。然而事与愿违,不同种族的人并不能像两瓶染料一样混在一起,反而变成了“鸡尾酒”——摩尔多瓦人集中在德涅斯特河左岸,斯拉夫人则大多在右岸定居,这种“划江而治”的局面为该地区带来了短暂而微妙的平衡,同时也为后来的摩尔多瓦内战埋下了伏笔。
 

如今,不少人似乎有这样一种偏见:看到人高马大、皮肤白皙的欧洲人,就觉得对方一定素质很高,生活富足。其实,虽说中国也许在世界上算不上“最发达”的那一部分,但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真见不得就一定比欧洲人差。摩尔多瓦则是占着世界上最好看的躯壳,硬生生地过上了最差的生活。这个国家有多穷?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失去了援助,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日子过得举步维艰;1994年,该国举行全民公投,奇迹般地拒绝了同罗马尼亚抱团取暖,非要独享独立的喜悦。2017年,摩尔多瓦人均GDP约为2290美元,几乎是中国的8643美元的1/4,甚至还赶不上蒙古、老挝这些公认的穷国。
 

\
 

不过客观地说,摩尔多瓦人民也是相当无奈,贫穷对他们而言似乎更像是一个“历史惯性问题”,毕竟国小人口有限,人才和资源匮乏,根本没办法建立完整发达的经济体系;没有经济体系就没有足够的岗位,大多数人就觉得读书没啥意义,脑子里根本没有“建设祖国”这样的概念,国家也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伟大领袖列宁同志就曾高呼:要让红旗之下的每一位人民都接受优质的教育。苏联存在的几十年里,发达到变态的教育制度一直被坚持到了最后。如此可怕的制度都没能拯救摩尔多瓦人,其骨子里的自甘堕落可见一斑。
 

在家乡挣不到钱,稍有点进步意识的年轻人就盘算着到欧洲发达国家打工。不少摩尔多瓦女孩非常向往意大利、法国这些浪漫的邻居,无奈他们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想去也不知道咋去。有些不法分子居然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跑到摩尔多瓦的乡村和城镇中,告诉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只要他们愿意,这些人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去发达国家奔赴的机会。能在巴黎的餐馆中面带微笑地当服务员,下班后跑到埃菲尔铁塔或是塞纳河畔静静地等待落日,哪个女孩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呢?因此,欣喜若狂的摩尔多瓦姑娘们欣然选择背井离乡,走上了追梦之路。然而,她们并没有被带到巴黎或是罗马,而是被带到了威勒斯塔。
 

威勒斯塔是位于南斯拉夫、马其顿和保加利亚三国交界处的小城,它曾经是座繁华干净的欧洲旅游胜地,后来却沦为一处地狱。据统计,每年都有数十万年轻的女孩被押送到这里,世界失踪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都能在这找到踪迹。当摩尔多瓦女孩们被哄骗至此时,她们会被收走钱包、手机和证件;反抗的人会遭到暴打甚至是强暴,直到女孩们再也没有反抗的力气。紧接着,被驯服的女孩会接受短暂的“培训”,由于摩尔多瓦姑娘颜值高,身材好,因此在行业里备受追捧。她们最终的归宿是乌克兰、匈牙利夜色下的昏暗小巷,运气好点的会被送到斯威格(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著名红灯区)。
 

有朋友可能会问,难道就没有人去管这些丑恶吗?当然有人管,但即便是这些女孩被拯救出来,她们很快就会主动选择“重操旧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围绕着威勒斯塔,欧洲形成了一整套顽固而肮脏的黑暗交易网络。它诞生于部分穷苦百姓的无奈和人的欲望,似乎已很难被摧毁了。国际警察组织曾不止一次地对其展开围剿,甚至也造成过致命打击。然而,它却能一次次地化险为夷,很快便恢复如初。曾有记者冒死深入,采访当地女孩。他们表示想帮女孩们重获自由,后者却不屑地说:“100个像你们这样的记者,恐怕也干不过当地的一个蛇头。”
 

曾有一名“顾客”对一个21岁的女孩动了恻隐之心,自掏腰包花了2500美元将其赎出。女孩开开心心地回到了摩尔多瓦,发现时隔这么多年,家乡居然仍一贫如洗,甚至还不如从前。回想起在威勒斯塔的日子,虽然有些痛苦,但却是吃穿不愁。经过轻微的挣扎后,女孩主动回到了威勒斯塔,再被送到西欧某国,一切恢复如初。因此,即便是许多站在街头等待客人的摩尔多瓦女孩满身淤青,胳膊上布满针眼,一身的各种疾病,眼神空洞,但她们出现在这儿,多多少少有点“自愿”的成分。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这样的国家就陷入了如此的病态之中,这种病是深入骨髓的;除非来一次壮士断腕,否则几乎无药可治。

 

\
 

据统计,如今约有40万摩尔多瓦女性出走家乡,跑到外地“打工”。这个数字占到了该国女性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每10名摩尔多瓦女婴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她们其中就有一人,日后注定陷入深渊中。1994年3月,摩尔多瓦拒绝同罗马尼亚再次合并,人民因为这次“真正的独立”而欢欣不已,然而,他们却再也没能达到苏联时代的水准。
 

(责任编辑:山鹰)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主人公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我们会更加努力,宣传红色文化。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
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