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论大回避:公有制主体&共同富裕 市场配资源v两极分化 浙江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6:25:29 | 只看该作者
人均收入超19万 浙江公布去年普通高中在编教师工资
2021年07月04日 17:05:45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在答复省人大代表建议时提到一项数据——2020年全省普通高中在编教师人均工资收入超过19万元。

早前,数名浙江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优化教师研究生学历结构 加大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的建议》,浙江省教育厅经商省人力社保厅和省财政厅后答复称,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是评价教师总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浙江省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提升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2020年占比达到13.9%,“十三五”期间提升6个百分点。

具体是怎么做的?

据浙江省教育厅介绍,2019年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浙江省教师教育攀登计划(2019-2022年)》,提出“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计划”。经过努力,2021年浙江全省招收教育硕士1804名,比2019年增加600名,增幅49.8%。浙江还开展了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经过努力,2020年顺利完成首批招生任务,完整试点招收160名、推免试点招收30名,完整试点平均录取分数大幅高出一段分数线,达到了预期改革目标。

在提高高中教师岗位吸引力上,浙江多措并举。2018年推动印发《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各地在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时间、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省普通高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统计,2020年全省普通高中在编教师人均工资收入超过19万元。

另外,2019年浙江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通知》,普通高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到42%,正高级岗位2%,拓展了普通高中教师职称晋升空间,并在2020年实现普通高中高级教师及以下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全覆盖。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常态化,2020年通过评审的134名普通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普通高中教师58名,占43%。2020年首次聘任的30名中小学正高级二级岗位教师中,普通高中教师18个,占60%。普通高中教师的获得感逐步增强,岗位吸引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报考高中教师岗位,新录用普通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主体。

“正如你们在建议中提到的,我省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与上海市、江苏省等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浙江省教育厅本次在答复中指出,为此,我们把提升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浙江省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力争达到22%:

一是以落实教师教育“攀登计划”为抓手,重点打造2-3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加大对师范院校及教育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支持力度,扩大教育类硕博士培养规模,支持高校与国(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博士。

二是以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改革为平台,指导学校聚焦核心素养,逐步完善“重基础、重实践、重融合、重创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综合导师和科研导师,培养符合普通高中需要的优秀教师。2021年继续招录完整试点名额160名,并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扩大推免名额。

三是以提高高中教师岗位吸引力为目标,持续巩固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成果,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人事自主权,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报考普通高中教师岗位。同时,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联合高等学校扩宽教师在职学历提升通道,提升普通高中教师学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4:39:39 | 只看该作者
吉姆·奥尼尔:中国的经济长城
时间:2021-07-06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在2021年已过半之际,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我们正在回到疫情前的常态,至少在没有受到冠状病毒的危险新变种影响的国家是如此。世界许多地区的高频经济指标正在走强,对大规模失业的担忧正在让位给对通胀的担忧,而七国集团刚刚举行了一次面对面峰会。

但是,全球经济存在一个核心问题:由于疫情,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似乎进一步朝负面方向发展。

我在2001年提出了“金砖四国”(简称BRIC,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一词后,就密切关注中国的崛起,别人也将我视为看好中国的人士。1990年,我在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 Corporation)工作时第一次访问北京,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潜力感到振奋。当我漫步在首都繁华的街头市场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一切是那么的正常。这个所谓的“共产主义”国家,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支主要力量吗?

上世纪90年代,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部分原因是国际宏观经济学家一直对世界经济日益依赖美国消费感到担忧。自1980年代我成为一名职业经济学家以来,这些担忧就一直在加剧,当时我发现自己处于围绕广场协议(1985年)和卢浮宫协议(1987年)的政策困境的中心。

当时,美国决策者渴望刺激其他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的内需。在中国成功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把它看作是每个人都一直在寻找的全球替代引擎。

但是,刺激内需的目标给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个两难。大部分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支出可能仍不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早年),投资支出和出口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不温不火的消费占GDP的比率,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约为70%,而这可能过高了。就全球经济而言,其结果是,从技术上讲,中国的消费者支出仅为美国消费者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还有几点值得注意。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支出仍然相对较低,但在过去20年,原本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的这一数字已有所上升。此外,这种边际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远大于美国消费的变化。与美国相比,中国消费者的全球影响力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因此,中国消费需求继续增长,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虽然中国的消费支出不太可能达到GDP的70%,但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增长到50%是一个完全合理和理想的目标。如果中国的GDP(按当前美元计算)到2030年能够赶上美国,消费占GDP比率达50%,就意味着全球的消费者支出增加4万亿美元。

在最近一次审议中,中国领导人表达了在未来15年让家庭收入翻一番的愿望,这意味着经通胀调整后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约4.5%。鉴于中国劳动力老龄化,这个目标远比试图保持过去两位数的增长率的目标现实,也与中国经济增长至与美国平起平坐大体一致。但是,如果中国的消费占GDP比率不提高,我怀疑它能否实现其目标。

与任何其他国家一样,在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由生产力增长率以及劳动力的规模和构成推动。由于劳动力已经停止增长,额外的经济增长必须来自生产力的提高。

在这里,中国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矛盾。通常,一个经济体最具生产力的部门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而制造业是最容易实现额外生产力增长的行业。但中国必须同时提升个人消费的作用,这通常意味着对服务需求的增加。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是说易行难。

我怀疑中国决策者还没有充分考虑这一困境,以及它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其他国际挑战。即使在冠病疫情暴发前,中国的经济规模显然已经大到决策者无法忽视其决策的全球影响。从华为等中国科技巨头,到中国学生留学西方大学,这些问题已成为紧张局势的根源。当然,国际社会也关注中国的人权记录,以及它未能在国内控制住疫情,导致冠病升级为一场大流行。

归根结底,中国要想增加国内消费和生产力,就需要世界其他地区的帮忙。中国提高国际地位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软外交,尊重其他国家的偏好和愿望,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对抗的源头。如果不改变这种态度,中国将无法实现家庭收入在15年内翻一番的目标,而中国人民以及我们其他人的处境将变得更加糟糕。

作者Jim O'Neill是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前董事长,英国前财政部长,现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泛欧卫生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员

英文原题:The Chinese Economy's Great Wall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20:56:04 | 只看该作者
子午:从“鸡毛飞上天”到“满地鸡毛”,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2021-07-13 16:04:20  来源: 子夜呐喊   作者:子午




  2017年3月3日上映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被称作一部反映创业图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以后义乌商人的发家史,传颂了所谓的“浙商精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部电视剧的男女主角原型,就是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与其丈夫虞云新。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金华市相关部门将于下个月初(8月2日)开始,在4天内连续拍卖同一实控人名下4处豪宅,另外还有两处商铺也处于待拍卖状态,总评估价超1.2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豪宅的所有人就是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前女首富(2018年)周晓光与其丈夫虞云新,而新光控股集团在三年多前已经被曝出债务违约的消息,曾经的浙江首富成了被强制执行的老赖。

  “站在时代的风口,即便渺小如一片鸡毛,也有一飞冲天的希望。”作为一部讴歌时代主旋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斩获了多项大奖。

  电视剧热映之时的周晓光夫妇风光无限。据媒体报道,周晓光曾经被成为“最励志的女企业家”,从摆摊卖绣花开始,开饰品厂,成了义乌第一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中,周晓光夫妇以330亿元的身价居于65位,2018年,她也是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的前26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而,早在电视剧下映不久的2017年下半年,新光集团就被质疑存在流动性压力。当时新光集团迅速处置和转让了包括酒店、物业、股权在内的部分资产,回笼资金化解了危机,暂时防止了债务爆雷。但到了2018年9月25日,由于两笔债券到期,涉及金额本息总计约30亿元,新光集团无力偿还导致违约,结果将危机彻底引爆。随即,新光集团部分银行账户、部分资产被司法查封,上市公司及子公司、部分参股公司股权先后被冻结或轮候冻结。截至2019年3月,新光集团及其合并子公司的未能清偿负债总额就已高达225亿元,并且还在进一步增加。

  曾经的“鸡毛飞上天”,何以沦落到“满地鸡毛”的境地?不妨从讴歌周晓光夫妇奋斗发家史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说起。

  很多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认为这部55集的电视剧实际上是两部电视剧,并且认为前一部非常感人、非常成功,后一部非常“假”、非常失败;28集以前是描写小人物的底层奋斗经历的写实片,29集以后是描写成功商人驰骋全球的商战片以及爱恨情仇交织的商业情感剧。

  当然,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28集以前少不了对前三十年“贫穷”的描摹以及对左派“保守”官员阻挠商人经商的控诉。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中,江浙一代的农村社队企业、农民办工业搞商业其实在70年代就早已小具规模,华西村这样的典型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并且受到毛主席表扬;与之同时,江浙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状况在全国亦是处于领先水平,这也为80年代已经被私人承包的乡镇企业搞所谓的“星期六企业”从国企偷技术、偷人才、抢市场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注:“星期六企业”是指80年代江浙的私人乡镇企业以高薪从附近的国企聘请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平时在国企上班,星期六到私人小厂上班,直接将国企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了私企,然后私企以质次但极端价廉的同类商品迅速抢占市场而发展起来)

  不过,不管是媒体对周晓光夫妇最初奋斗经历的刻画还是电视剧本身的戏剧演绎,只要能把故事讲圆,还是能够收获观众泪水的,真实的历史没有几个观众会去深究。

  吊诡的是,前半段非常感人的电视剧到了29集,突然就跳到了“十年后”来到了2005年,主角手中的小工厂已经发展成了出海经商的玉珠集团。豆瓣上很多网友认为,如果能把1995年-2005年这十年间,企业如何发展壮大的“艰辛过程”拍出来,就能够成为一部“封神”之作,而非现在的“狗尾续貂”之作。

  然而,这毕竟是网友一厢情愿的幻想。私有企业如何发展壮大,从一个手工场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商业集团?其实并不神秘,无非就是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权钱交易、尔虞我诈。如果说后半段还能找到“中国崛起”的现实映射的话,中间这10年,按真实历史来拍多半是要“见光死”,否则,编剧只能硬着头皮不合逻辑地按照“爽文”的套路乱编了。

  实际上,前半段已经是“爽文”套路了,张译饰演的陈江河,简直就堪称“当代范蠡”,商业奇才,干什么成什么。不过直到28集以前,陈江河夫妇的身份总的说来还是在底层奋斗的小人物,这给了今天还在底层奋斗的芸芸众生希望和慰藉;走爽文套路的修仙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在今天之所以能爆火,大概也是暗合了底层奋斗、渴望成功的时代背景。至于后面的商战题材,对于底层奋斗的芸芸众生,那是遥不可及的。如此才造成了电视剧前半段好评如潮、后半段差评如潮的两极化局面。

  我们再说回到现实。从1995年创办新光饰品公司,周晓光夫妇用了将近10年时间通过原始积累逐渐把公司做成了中国饰品行业外向型出口的龙头企业。

  然而,开工厂赚取剩余价值,这样的财富积累速度还是太慢。新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已经爆发出强劲的态势,房价刚刚准备起飞。为了更快地赚钱,2004年,周晓光夫妇转战房地产行业,并很快实现了借壳上市。

  在与众多房地产大鳄共同推动中国房价起飞、无数人沦为房奴的同时,周晓光夫妇也在短短十余年间积累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巨额财富,登上了浙江首富的宝座。

  为了快速占领市场、积累更多的财富,不管是周晓光夫妇的新光集团,还是中国最顶尖的那几家房地产巨头,哪一家不是大举借债、疯狂囤地、圈占市场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房地产板块净负债率

  在印钞机还能疯狂开动的时候,房价的上涨完全是可以预期的;但印钞的速度一旦慢下来,对于房价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2017年登上人生巅峰的周晓光夫妇就经历了这样的转折,瞬间跌落神坛。

  没有更雄厚“背景”的周晓光夫妇,并没有如王健林那样成功地早早抛掉“重资产”转型升级,亦没有如潘石屹那样能够套现跑路,最终恐怕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草根”身份。

  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人家。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021年2月8日,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周晓光、虞云新夫妇,及其两个儿子虞江波、虞江明所欠下的5亿元债务及利息,发出“悬赏追债”,悬赏金额为所得款项的10%。悬赏条件为两个:一是能够提供被执行人虞云新、周晓光、虞江波、虞江明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二是提供被执行人虞江波、虞江明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规定的线索。讽刺不?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那些可能被新光拖欠了工资的建筑工人,是那些可能接盘了新光烂尾楼的房奴。而人们在为周晓光夫妇过山车式的神话经历嘘唏感慨时,谁又会关心那些为周晓光夫妇积累了第一桶金的新光饰品厂的打工妹们曾经经历了什么呢?

  把周晓光夫妇这段40多年的完整经历,以及上述人物的遭遇结合在一起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问题是有人愿意真实地拍出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相关理论和若干政策问题
           《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 (1997年)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课题。这个课题包含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诸如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涵义和基本标志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怎样才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应当在怎样的范围和程度上发展非公有经济;以及怎样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等等。与之相应,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份的关系的一系列政策。这些问题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内容。本文就这些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发表一些原则性意见。
        一、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的课题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利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个课题之所以是全新的,首先是因为以往的理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完全废除了私有制的社会。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认为通过这种过渡,要“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9-480页)。通过这样的过渡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然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因而马克思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称之为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的这种理论,认为“整个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过渡时期”(《列宁选集》第4卷第416页),其任务是“消灭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同上书第3卷第434页)。因而他和马克思一样,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称之为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同上第200页)。至于人们可以称过渡时期的“苏维埃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同上第427页),而不是完成了这种过渡。他关于“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以及在改造私有制进程上先后有过的不同设想,都是属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而不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和所有制结构的构想。一些著作引用列宁关于“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论述来说明我们现时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多种经济成份,这并不符合列宁的本意。
  其次,从实践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都把彻底消灭私有制作为目标,基本上形成了完全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
  由于以往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从完全公有制出发来研究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因而,经历长期的发展之后,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既是理论上的一种新变化,又意味着已被消灭的私有制在一定范围的重新恢复,由此也就产生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一系列关系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首先,从理论方面来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问题是在改革开放起步之后才逐步提出来的,其理论准备是不足的,相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是明显滞后的。直到目前,人们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涵义和基本标志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上还不是很清楚的;至于应当在怎样的范围和程度上发展非公有经济,也还处于一种年年变化的状况。理论上的滞后,必然引起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和实践上的一些偏差,也为私有化宣传留下可乘之机。目前,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发展到了必须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再从改革开放的现实来看。十多年来,非公有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并使公有经济的外部环境改变,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国有企业的严重滑坡与非公有经济的“大基数、高增长”已形成明显的对照,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如果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就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步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发展范围趋于比较合理”(江泽民总书记庆祝建党七十周年讲话),这已是摆在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首先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公有制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优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和根据,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认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还直接和间接地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其他社会关系,从政治关系直到思想意识和道德关系等等。因而对于公有制优于私有制的问题给予全面的分析,涉及的范围是很宽的。但是,一种所有制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最根本的在于它适应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看,公有制是不是优于私有制,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人存在有模糊认识。例如,一些文章在反驳私有化言论时只是说:“并不是只有私有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并不是取决于所有制”等等。这些论证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不能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
  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有制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影响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据,在于私有制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为公有制所取代。只有达到这种认识,才有可能坚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信心。
  公有制是否优于私有制呢?这个问题已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今天完全可以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求得回答。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就又遇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连年不断地战争使苏联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历几年的恢复和发展之后,苏联于1929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只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仅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由原来的42%上升到70%。1933年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又是4年零3个月就提前完成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77.4%。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苏联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三分之一的机器设备靠进口。到第二年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就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和设备。两个五年计划实际只用了9年的时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了将近4倍,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把几年前还高于它的英、法等国抛在了后面。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这样的速度,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从农业国跃向工业国的呢?从来没有过。如果要寻找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快发展速度,一个是上一世纪最后30年的美国,另一个本世纪中期的日本。美国在上一世纪最后30年曾以工业生产年增5%的发展速度赶超了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的发展速度也与上述苏联的发展速度相差4倍多。日本从1955年到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7%,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这样的发展速度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不仅是夺冠的,而且是“奇迹”,但与上述苏联的发展速度相差甚远。
  再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也高于资本主义国家。据联合国《统计年鉴》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1960-1970年,社会主义国家为6%,市场经济国家为5%;1970-1975年,社会主义国家为6%,市场经济国家为3.6%;1975-1985年,社会主义国家为6%,市场经济国家为4.7%。
  从中国的发展速度来看,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50-1979年为13.3%,1979-1991年为12.2%。(《中国经济年鉴》1981、1992年)。据联合国公布,从1986年到1989年,资本主义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日本,其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3%,而中国增长了72.7%。1990-1994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9%,其中发达国家为1.7%,发展中国家为5.3%,而中国为11.7%,居世界之首(国家统计局:《“八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系列分析报告》)。由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总体上远高于资本主义,因而,仅仅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199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排序就都进入了世界10强之列。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地上起步,进入世界10强之列,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缩短了同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的差距。
  上述事实表明,无论就经济起飞时期的最高发展速度来看,还是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体系的总体发展来看,以及从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速度都高于资本主义。因而,连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官员和研究家们,在肯定日本是所谓“增长冠军”时,也必须说明它只是“在不包括共产主义阵营在内的各主要国家中,遥遥领先”([日]金森久雄:《日本经济增长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中文版第68页)。
  公有制优于私有制,这本是早已为社会主义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并且目前还在继续证明着的事实。可是,近年来,在我们的书报刊上频繁地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现在还没有显示出来这样一些宣传。对这些宣传决不可轻视,因它从思想深处动摇着人们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的错误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大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以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起飞时期的最高速度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期的最低速度相比较。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又发生了分裂,使原来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并行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面临威胁。当时,赫鲁晓夫想维系这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际分工论。可是他又搞霸权主义,结果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终于瓦解。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瓦解了,而统一的世界市场又没有形成,而且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和我国建交。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广为宣传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快于社会主义,全是以这个时期个别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与遭受挫折的社会主义相比较的结果。
  第二,撇开社会主义国家的起点落后,而以少数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水平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较。这种比较方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变化情况来考察。从差距的变化来看,原苏联成为第二大工业国,我国进入世界10强之列,赶超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
   就是最发达的美国,我国同它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197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美国的37%,1990年达到55%。20年间,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平均每年缩小一个百分点。
  第三,一些人把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归结为有了私有制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中国近二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并不是起源于私有制的发展。从粉碎“四人帮”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7年和1978年,史称“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分别为14.3%和13.5%,与1979-1992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13.2%的速度相比并不低,而这个时期根本没有提出发展私有经济的问题。
  1980年开始提出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但“六五”的前三年,各种非公有工业的产值总合起来还占不到百分之一。到1985年底,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经济也只占1.9%,而这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到1988年就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而1988年私营企业法刚刚公布,各种非公有工业的产值总合起来只占工业总产值的7%,这说明翻一番就是公有经济的产值翻了一番。
  1988年以后,非公有经济发展很快,而国有企业的许多经济效益指标大幅下降,于是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的言论也多了起来。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其实是极其片面的和非本质的。
  首先,非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并不是说非公有经济有那么高的效率,而主要是因其户数和从业人员的增加迅速。仅1990-1994年,非公有工业单位就增加了186.7万户。非公有经济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从无到有达到5690万人。其间垮掉的比例并不会比公有企业少,只不过它们是一些此起彼伏的无穷多个体,统计资料只是统计了它们发展的一面而已。
  其次,国有企业的产值增长率及其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也不是说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了那么多。因为产值并不是实物产品量,而是用货币计算的产品的价值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以产品的实际价值来计算产值,而是用产品的价格计算产值。由于受市场和国家价格政策的影响,会使价格扭曲,从而使产值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其它价值指标如利润利税率等也是这样。这就造成了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之间的矛盾。所谓增产不增收,就是说利润等价值指标与物质财富的实际创造相背离。以铁路为例,从1990年到1994年,客运量增加了1.3亿人,货运量增加了1.3亿吨,运输收入增加了171.7亿元。可是,其实现利润却由113.1亿元下降为负27.7亿元。这就是价值指标与实物指标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利润负增长并不是火车的生产能力下降了,而是因为同期的运输成本从253.9亿元增加到570.9亿元。再从煤炭行业来看,原煤产量1978年为6.1亿吨,1994年增加到12.4亿吨。但1994年的利润总额却是负5.42亿元。其原因同样是成本上涨,而煤炭价格一吨仅108元,还不及街头摊贩手中的一件中档衬衫。有的外国经济学家说,你们的煤炭全行业亏损,主要是煤炭产得太多了。石油工业也是这样,在调价之前,国家以每吨低于市场价格1000多元上调,造成巨额亏损。如果铁路运输价格也以成本推动而相应上涨,它就会成为制约其他产业的瓶颈。换一个角度说,如果国有铁路、煤炭、石油也和私营企业一样,赔钱不干,利小不干,私营企业的利润就不会有那么高了。多年来,私营企业正是借助国有企业作出的价格牺牲才起动、发展并获得高利润的。
  再从税负来看,1994年以前,企业上缴税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国有企业为70%,城镇集体企业为60%,乡镇企业为30%,三资企业为10%。
  上述这种不平等的价格和税负,本质上是国有企业的利润被分割。正是这种利润分割造成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矛盾。十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价值指标全都是成倍地下降的,而它的实物指标却又是成倍、成几倍地增长的。这表明,国有企业本质上并不是低效率的。当然,由于这种利润分割,也确实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有的地方党政领导人说,他们原来是下大力气抓国有企业的。
   可是,在上述价格、税收政策下,国有企业产出越多,赔钱越多。鉴于这种状况,地方只好被迫转而开辟第二战线,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可见,要搞好国有企业,作适当的政策调整是必要的。
  此外,在分析公有制与私有制时,特别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要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首先由于产业和投资领域不同,企业的自身利润效益也不同,期间有许多不可比因素。其次,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一国的经济发展决不是只决定于个别企业和单个人的积极性。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单个企业家的独资经营其积极性应该是最高的了,可正是那个时代危机连绵不断。那种认为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的观念,集中到一点,就是只看到私人的个人积极性。其实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发展,决不是靠私人的个人积极性能解决问题的。况且,私有制下的个人积极性只是少数有产者的积极性,而财富恰好是无产者劳动群众创造的。无产者不是靠受剥削的积极性来创造财富,而是受生活的逼迫和失业的威胁来为有产者创造财富。这就是私有制发展的本质。
  第二,尤其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到目前为止,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是私有制,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庞大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就那么几个,而贫穷落后国家则为数甚多。这些为数众多的贫穷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而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膨胀,正是以多数贫穷国家的存在为条件和补充的。
  众所周知,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最初从海外殖民而发达起来。殖民体系瓦解之后,又以富国与穷国之间的不平等交易聚积财富。第51届联大指出,富国更富,穷国更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联合国贸发组织的“1995发展报告”指出,贫穷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1994年只有1.4%。目前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赤贫中,比1990年增加了3亿。有的国家成了最贫穷国家的新成员。最为严重的是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有的穷国债务负担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1%。这表明,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两极分化和资本剥削已经国际化。乃至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也成了获利的手段。
   由美国1000余家企业组成的贸易团体--美国国际经济发展商业联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六七十年代美国给亚洲国家的数百万美元援助,已经使美国赚进了数10亿美元。并且由于这些援款的80%是以购买美国商品和服务为条件,因而为美国解决了出口和就业问题。仅1994年,美国的外援就保障了国内20万个就业岗位。试想,如果世界上多数国家进到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少数几个国家占领国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的格局还能维持吗?如果不能,到那时它们依然靠私有制和自由市场能解决失业问题吗?就是目前,少数发达国家在占领国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的情况下,失业问题也困绕着它们。美国的失业率近年来在7%左右,而欧共体各国的失业率高达11%,经合组织各国有3500万失业人口。而无法解决失业问题正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40页)。
  总之,两极分化和失业,这是私有制的内在规律。无论就一国来看,还是就国际来看,都是如此。就一国来看,因为在大工业条件下搞私有制就必须有巨富,没有巨富就意味着没有大企业;大私人企业的存在又必须有大量雇佣工人,而没有大量的失去生产资料的无产者就意味着没有雇佣工人。这就是说,富翁和雇佣工人的两极分化是资本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内条件。就国际来看,穷国与富国的两极分化则是资本生存的国际条件。目前极少数发达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只不过是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还没有熟透的表现而已。依据资本主义的这种国际性,未来社会主义革命还可能在落后国家发生。而当着大部分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矛盾就会在国际范围内全面暴露出来。到那时,社会主义运动就会在发达国家兴起。那种只着眼于极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当前的发展,从而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人类社会的顶点的观点,就当前来说也是片面的,而就长远来说,更是浅薄的和短见的。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理论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创立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关于所有制的一般理论,特别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规律。因此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待所有制的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03页)。因此,判断一个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改革是什么性质的,其基本标志就是看它们对待所有制问题上的态度。这是判断一个人、一个政党的试金石。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都在于他们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伯恩施坦说:“只要社会一充分行使它的监督经济关系的权利,那么经济企业向公共经营的实际转移就不象一般所认为的那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了。一部好的工厂法可以比一整批工厂国有化包含更多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的斗争和社会革命》)他抹煞阶级斗争和否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只是他放弃公有制的必然结果。
  伯恩施坦以其放弃公有制的要求背叛了共产主义,导致第二国际的瓦解。社会民主党中坚持共产主义的左派独立出来建立了共产党。伯恩施坦主义者们则继续在社会民主党的名称下活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恢复建立了社会党国际,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目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很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就是通过共产党变为社会民主党的道路实现的。我国的一些否定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论,也是从民主社会主义那里抄来的。
  社会党国际在其《宣言》中宣称:“社会主义的计划并不以所有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先决条件”,而是着眼于“对生产的公共管制与对其成果的公平分配”。
   社会党国际所主张的这种民主社会主义,把管理和分配看得高于所有制是从伯恩施坦那里继承来的。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把伯恩施坦称为导师。
  40多年来,已有30多个社会党在国内执政,其中10多个单独执政。它们在上台执政后,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其中包括扩大国有经济,即所谓国有化,但主要是依据其管理和分配高于所有制的理论,推行强化国家干预,建立福利制度等。一度时期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兴起的改革浪潮,就是从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为发端掀起来的。
  社会党的这种民主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很大,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中来。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改为社会党,推行私有化,演变了;原苏联先是派人到社会党执政的国家考察,回国后在报纸上肯定社会党的“混合经济”。继而组织社会党,公开提出私有化。
  以上分析表明,在所有制问题上持什么态度,是否坚持公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根本界限。可是,一些人既要当共产党员,又要发表反对公有制为主体的言论。近年来,一些人极力贩弄民主社会主义的管理和分配高于所有制的理论。说什么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并不一定要公有制,资本主义的税收和福利政策早已侵犯了私有财产。乃至认为公有制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因为不同的劳动所提供的积累是不相等的,但公有制下却只能按劳分配。请问,资本主义下积累起来的资本是属于雇佣工人的吗?至于税收和福利能解决公平分配,这同样是缺乏常识。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因而劳动者不可能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必需有积累。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和积累必然表现为有产者的私人财富的积累,而不是公平分配。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公平分配呢?
  近年来,把所有制看得“无关紧要”的观点很流行。诸如“所有制只是手段”,“不能对任何所有制产生迷信”,不能搞“国有制拜物教”等等。为了证明所有制无关紧要,有人还从西方引来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传统的“公有制-私有制二分法”,“仅仅是依据对物质资本即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所有制”,而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只要考虑到人力资本,“参加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凭其人力资本而成为资本的所有者,他们的人力资本与企业主的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企业财产”,“公有制-私有制二分法在当代就失去了意义”。按照这种理论,你有你的人力资本,就不必提出把公有生产资料据为己有的要求。可是,所有声称所有制无关紧要的人,都毫不例外地把改革的目标要求唯一地指向所有制。认为所有制是改革的“实质”和“全部问题的关键”。说明所有制无关紧要实际上是把所有制看得最关紧要,极尽全力向公有制争夺生产资料,这就是他们对待所有制的真实态度。可是,有人却硬说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私有化,都“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而只是从发展经济出发。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无论是现代产权理论还是私有化措施,只有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借鉴,这并没有什么可怕”。按照这种观点,“三个有利于”就是不讲公有制为主体的,是不讲意识形态的,即不讲姓“资”姓“社”的。但事实说明这只是一种虚构的图景。试问,在危机爆发的情况下,资本家能从发展生产力出发搞公有化吗?如果不能他不是死守姓“资”吗?姓“资”姓“社”这是客观存在,真正的问题在于对待公有制为主体的态度。只要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态度应是很明朗的:第一,首先必须讲姓“资”姓“社”,因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前提;第二,又不是处处讲姓“资”姓“社”,因为多种经济成份并不都姓“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讲姓“社”。江泽民总书记所讲的“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分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也就是要有坚定明朗的态度。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上,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是错误的,旗帜不鲜明,态度暧昧也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态度暧昧,都必然招致私有化思潮泛滥。
  (二)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理论看怎样才算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作过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归结起来,就是要“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其“目的就是完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第19卷第286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保证社会的经济生活主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和分配,使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关系中,不发生阶级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标志,并没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而是从资产比重优势和主导作用方面来理解和确定。然而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作这样的理解和确定,既没有揭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本质意义,也不能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比如说,有人以大中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占优势为由,提出了小企业私有化的主张。可是小企业虽然资产比重小,但却占全部企业的99%,其职工人数占80%。因而小企业私有化就会使绝大多数职工生活在非公有经济关系中,工人阶级的绝大多数就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雇工,出现普遍的阶级分化。这样一来,人们的生产关系,从而国家的经济制度就不是公有制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错误主张已为一些地方所接受。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据此提出了他们的改革方案:将小企业股份制一批、合资一批、出租一批、出售一批,并限期完成。这样改革下去还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吗?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指出,改革中出现一些错误是难免的,但有些错误是暂时性的和可以纠正的,尽管这些错误是很严重的;而另一些错误则是难以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所有制问题上的错误即属于后一种。首先,小企业职工人数多,因而小企业私有化就会导致阶级分化;其次,国有企业的地盘主要是小企业,因而小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也就没有地盘了。失掉了地盘、导致阶级分化,这都是难以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上述这些表明,目前最关紧要的,是党和国家应该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涵义和标志,必须很快给出一个准确而科学的解释和界定。
  (三)马克思是怎样揭示共产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并回击资产阶级对公有制的攻击的——共产主义重建个人所有制与私人股份制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理论,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资产阶级的攻击。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公有制是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一切人的所有制。用现时一些人的说法就是公有制名义上人人皆有,实际上人人皆无。《宣言》反驳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为一切社会革命只能废除所有制的特定形式,而不能废除所有制。至于共产主义所有废除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不是要保留劳动者的个人私有制,而是因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个人所有制“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资本主义以其生产资料的集中消灭了一切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使所有制关系简单化,成为资产阶级独占的“非劳动者的所有制”,这是对劳动者的所有制的第一次全面彻底否定。因而共产主义公有制下全体劳动者都获得所有制,也就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所有制。这是否定的否定。在这里,否定的否定的同一性,在于小生产者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下的所有制都是劳动者的所有制,而“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以往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只是夹缝里生存的一部分劳动者的所有制,而共产主义看来消灭了单个人的私有制,却使全社会各个个人都获得了所有制。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来意义。它既是对资产阶级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是消灭一切人的所有制的反击,又是对共产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的揭示。
  可是,近年来一些人却重复历史上资产阶级对公有制的攻击,说什么公有制是名义上人人皆有,实际上人人没有。从而提出把公有财产股份化为个人的所有权,并把这说成是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思想,这是对马克思的严重曲解。因为马克思使用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来意义,正在于指出只有公有制才能保证全社会各个个人都不再失去生产资料,也不再有凭借生产资料来剥削他人的权利。而股份化的目的恰好是要确立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平等权利,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凭借生产资料获得收入的权利。如果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平等的,就不会提出股份化的要求。不仅如此,而且股份化既然是确立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就产生了一部分人卖光自己的所有权,另一部分人收买更多的所有权的权利。可见这种股份化的个人所有制是同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立的。
  近年来,一些企图把中国的改革引向私有化道路的人,主要是散布公有制产权不明,并借曲解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论述来推行股份化。因为恢复旧的分散的小生产已不可能,完全拍卖又没有培植出那么多大资本家,也难以掩人耳目,股份化就成了他们推行私有化的主要选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反对这种股份化。
  (四)公共经营是公有制的一条基本原则——公有制下的私人生产与私有制的起源。
  近年来,一些人提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主张,并把这称之为是马克思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想。这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其实,马克思主义正是把公共经营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条基本原则。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的结尾中说,所有权与经营职能的彻底分离,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必然灭亡的最终表现。因为这种权能的彻底分离,表明资产阶级作为所有者完全丧失了管理经济的职能而成为多余的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把这种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转归公共所有,由公共来经营,使权能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就是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与社会化的经营即公共经营相统一。
   马克思所讲的未来共产主义下,“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并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的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就是讲公有制是由公共经营的。国有企业本来就是国营,集体企业就是集体经营。所谓责任制也依然是公有公营。责任制本是岗位责任,即企业、工厂、厂长、经理各自对国家和集体所承担的经营责任,而不是与所有者脱钩。如果象有些人所说的国有不能国营,而只能“国有民营”,这样的国有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完整意义,成为公有制下的私人生产。
  从事物的起源来判断其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氏族公有制的瓦解,并不是突然有一个土地私有化,而是氏族的公有土地先由家庭经营。
   年复一年,家庭便成了土地的事实上的占有者,形成了与氏族相分离的私人生产,这就是公有制下的私人生产。这种私人生产的发展,必然地提出了雇用劳动力和自由买卖土地的要求。这种要求他们达到了,一部分人便把他们的土地以实物形态出卖,变成了价值形态,结果,“他们也失去了新的土地所有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63页)。而另一些家庭则利用私人生产积累起来的价值形态的货币收买了更多实物形态的土地所有权。这样原来的氏族成员就从此划分为阶级,氏族公有制也就这样地瓦解了。
  氏族公有土地由家庭经营形成私人生产,与这种私人生产相比,“可以出售的土地所有权”,则是“完全的”私有权(同上)。这表明,经营并不是与所有权无关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私营化既可以形成事实上的私人生产,因而它完全可以成为向完全私有化过渡的中介。国有民营与氏族制度末期的私人生产不完全相同,国家也可以不卖掉国有资产。但是,第一,国有民营把国家这个所有者变成了本金的固定收益者,只是收取税金、管理费用和租金的角色,而把未来收益和剩余索取权让渡给了私人。近年来,一些承包人借“上不封顶”的政策,年收入达10到20万,几百倍于工人的收入,而国家也只是得事先固定了的上缴份额。这样的承包制,实际上把责任制变成了私人生产。如果搞不清责任制与私人生产的界限,其两极分化和侵犯公共所有权是必然的。第二、“私营化”把经营变成了私人的事,经营者便可以自筹资金,使企业资产组成发生变化。在这里,私人资本的渗入和剩余索取权全然是所有制,并不只是经营职能。可见,民营的结果必然是从摆脱国家这个所有者的意志开始,最终导致国有制变为混合所有制,形成有私人资本渗入并由私人经营的私人生产。最终导致公有制瓦解。因此,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反对“私营化”。
        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需建立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公有制体系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需建立一个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公有制体系。只有这样的公有制体系才有可能成为主体;才能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保证公有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公有制体系首先是公有制本身就是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独立体系。其标志有两个方面。第一,从所有制结构方面来讲,就是要以普遍的集体公有制为基础,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和纽带。在这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全民所有制这个纽带,既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生产和分配,也不能把各自独立的集体组织为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且离开全民所有制,各自孤立的集体也会两极分化。同样,没有集体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因为全民所有制只能建立在普遍的公有制之上,那种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国有制并不是全民所有制,而是与私营经济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说,一旦这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被破坏,公有制自身的生存也是无法维持的,更谈不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讨论什么只保留集体经济,或只保留国有经济这类问题。
  第二,从领域来讲,就是要保持公有经济在各主要生产部门和流通领域中都占优势。因为产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至于流通,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商业资本不仅在历史上的出现早于产业资本,而且,最早的、能同时控制生产和流通的并不是工场主,而是一些包买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业成为庞大而独立的盈利部门,并对整个经济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却提出公有经济退出商业流通的主张。这同样是瓦解公有经济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主张。因为公有经济一旦在商业流通中失去优势,不仅商业利润会大量流向非公有经济,而且社会主义的市场也会脱离国家的引导和调控,成为资本主义式的自由市场。进一步分析,如果商业流通被非公有经济占领,公有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就不再是公有制内部的联系,而被非公有商业所割断。这样,公有制自身的独立性就被破坏了。十多年来,公有经济在商业流通中的比重下降最快,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还有必要提到的是,一些国家主管部门的同志也认为:“中央已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流通就应该属于‘有的行业’之列”。以此看来,对哪些行业可以不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应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其次,建立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公有制体系,并不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取消一切非公有经济,但不能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只是公有经济的资产比重大一点、公有制的成份多一点,这样一种大部分与小部分的关系,而是要使非公有经济成份从属于公有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完整的经济结构。在这种全社会性的、统一而完整的经济体系下,公有制占居支配地位,起着领导多种经济成份的作用,而不是让多种经济成份独立于其外,使其成为冲击公有制的力量,即如有些人所说的“体制外”的第二种力量。所谓非公有成份为补充,就应当是这样的意思。只有坚持这种关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不会受到威胁。
  此外,全社会性的、统一完整的公有制体系,还包含有地域范围的意义。就是说,除台、港、澳之外,其他地方都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擅自搞“特区”,搞“一国两制”。如果每一个地方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局部,不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没有总体上的公有制为主体。即使是部分地方不以公有制为主体,也会带来国民经济的紊乱。因为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地方非公有经济是补充,是有限制的,而另一些地方放手私人经济发展,必然出现投资涌向“特区”的现象,形成全国办“特区”的局面,造成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也使金融、投资秩序紊乱,并使私有制和非按劳分配关系过渡扩展,从而使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可是,有些人提出,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应采取“一国多制,一制多式”。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就全国来说的。就全国来说,国家所拥有资产已经大大超过非公有资产的总和”,因而“不论地方非公有经济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地方私有化论”。由此可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上,一般地提出有的地方可以有所差别的政策是值得斟酌的。
        五、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正确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份共处于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中,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就要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既表现在日常经营方面,也表现在总体发展方面。
  从总体发展来看,公有制与私有制共同构成一个国民经济总体,其中一种所有制超过平均发展速度,必然意味着另一种所有制低于平均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就表现为一方的扩张与别一方的缩减。不管这种缩减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都必然引起二者之间比重关系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的趋势长此下去,到一定点时,主从关系就会易位,这就是矛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产值年年都是正增长,可以说是公有制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可是,它在国民生产总产值中的比重却是年年在下降。而公有比重的下降幅度,正好是非公有比重的上升幅度。这表明,只讲公有经济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并不一定能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表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际上就是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只讲公有制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之所以不能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因为主体与补充本来就是一种相对关系。设想不同所有制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独立并行地发展是不可能的。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研究报告对不同经济成份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作了具体分析:“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1979年,国有工业产值比重为78.5%,到1983年缓慢下降到73.4%;1984年由于我国经济改革步伐较大,这一比重一年内下降了4.3个百分点;1989、1990两年,由于治理整顿,这一比重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均1.1个百分点。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改革大潮再涌,这一比重当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国有工业比重的下降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快慢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就在于,每逢改革开放加快时,非公有经济就加速发展,“必然冲减国有经济所占份额”(《中国信息报》1994年7月8日,转引自《中国经济大论战》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73-74页)。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非国有工业的增长势头远远大于国有工业,使国有工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4年,非公有工业产值的比重从0.5%上升到25%,而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则从77.6%,下降到34%。从投资比重来看,1980年到1995年,国有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26.4个百分点,而同期非公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则增到29%。从商业来看,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成份所占比重既超过国有经济,更超过集体经济。尤其是,这种替代关系是加速度进行的。从1991年到1994年,非公有工业产值比重的逐年上升幅度分别为1.3、2.8、4.6、6.5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值比重的逐年上升幅度分别为1.7、4.8、5.0、9.1个百分点。如果这种加速度替代趋势持续下去,到1999年,非公有工业产值的比重就会超过全部公有工业的产值。
   这就是摆在当前的突出矛盾。
  如果进一步分析,问题还远不是这样地简单。因为国有工业的比重并不是在缩短战线的情况下下降的,而是在生产条件不减的情况下下降的。这就意味着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滑坡倒退。1992年与1978年相比,国有工业的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从24.8%下降到12.4%;资金利润率从15.5%下降到2.7%;资金利税率从24.2%下降到9.7%;产值利润率从24.9%下降到11.4%(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利润率税率的大幅度滑坡倒退,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0%,1990年上升为60%,1994年高达75%。目前,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为4万多亿元,而负债额高达3万多亿元。这3万多亿元债务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的钱主要来自居民的3万多亿元储蓄。可见,目前国有资产中,属于债务的部分占3/4。此外,还有少计折旧名不符实的问题。近年来公布的折旧率本来就低,就这还提留不足。在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金的实现值与应提值的比应大于100%。1984年以前都大于100%,属于正常。1985年开始降到100%以下。1988年之后降到50%以下,有的年份如1989年仅为19.1%。也就是将应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充当了利润,虚盈实亏,挖过去积累起来的老本。
  上述情况表明,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处于负债经营状态,其投资的90%靠贷款。可是,国有企业的资产盈利率只有6-7%;而贷款的利息率则为11-14%。这表明,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与上述国有企业的情况不同,目前的收入分配已倒向了非公有经济,这就决定了非公有经济既有可能,又有积极性去扩大投资。收入分配和投资环境的这种变化,决定了非公有经济对公有经济的替代趋势还将继续下去。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公有经济只有缩短战线,将中小企业拍卖,把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才能摆脱债务。可是,非公有经济所聚积起来的财富正等待着与更多的生产条件结合,这种结合必然是非公有经济更强劲的发展,公有经济所面临的会是更强的竞争对手,并不能摆脱困境。于是有些国家部门的报告提出,国有经济干脆只搞大型矿产开采、铁路、航空、军工和供水、供电等基础产业和公用产业。可是,这样一来公有制也就不是主体了。摆在当前的矛盾就是这样地尖锐。
  就日常经营来说,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利益不同的主体,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一些人认为,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只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其实,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经济成份正是一对矛盾关系,是无需回避和不能回避的。怕讲矛盾排斥了私有制吓跑了外资的担心也是多余的。有记者曾就合资企业中的矛盾和磨擦访问过外资代表。他们说:相互协调把企业办好这是合资双方的共同愿望。但双方又毕竟是利益不同的主体,各自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也是很明显的。我们愿意和这样有血性的人打交道。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利益也不晓得维护,很难设想他能把企业办好,这样的人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外资代表这种回答是实在的,他们不怕讲矛盾,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我们那些不敢讲矛盾的人也确实如外商所说的难以把国有企业搞好。近年来在引进外资,同外商合资、嫁接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只讲优惠,对外商唯命是从,致使国有资产和利权外流。据1995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部分省市的3万家中外合资企业调查,中方80%的企业丧失了90%的应得权益,国有资产流失上百亿元。
  中方与外资是利益不同的主体,各种不同的经济成份也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同样存在着矛盾。近年来,以严重损害公有经济的利益为代价,来“鼓励”和推动非公有经济发展的问题相当严重。
  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总的说来,就是要处理好鼓励、允许与利用、限制的关系。我们引进外资就是要利用。至于限制,补充就是限制。一些人反对提利用和限制,主张“平起平坐”和“无限发展”。由于他们把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看作是错误的。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固然与目前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那时的任务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而现在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非公有经济。但是,二者的这种差别,并不是本质上的对立。只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中完全消灭了私有制,因而现在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就表现为已被消灭的私有制在一定范围的重新恢复。也因此一些人便把改革开放中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与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立起来,说什么“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当初那有今天的公有制为主体,而今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正是要坚持当年所有制改造的成果。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本质上的这种一致,决定了处理矛盾的总原则应该是一致的。这个总原则就是改革应有利于公有制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前提下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当“各种经济成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范围趋于比较合理”之后,就应当保持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是解决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干部和群众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崇高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之所以是崇高的,其基本标志有两个方面:第一,它摆脱了私有制及其相应的个人主义的局限性,立足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彻底解放;第二,它致力于在公有制基础上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能是集体主义的。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是作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种对立不是要以集体利益来否定个人利益,而正在于保证全社会各个个人的利益。因为人们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们的生活活动自由,始终是受所有制制约的。只有在公有制下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获得生产资料,因而“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地从所有制的变革来寻求人的解放和发展,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公有制的建立则使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了现实性和直接实践性,实践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为了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二者是互相作用的,因而坚持公有制必须用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干部和群众。
  用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干部和群众,主要是要求干部和群众全面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尤其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社会环境下,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会相互撞击,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发展,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坚持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大多数,自觉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导向,在各条战线上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证明了只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才能巩固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中,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地方,都是在集体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坚持集体化的道路实现的。在工业战线也是这样。1995年报纸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自主权对鄢文松厂长意味着什么》、《权威的厂职代会和厂长的权威》等题连续报导了记者对贵州醇酒厂的采访。贵州醇酒厂原是一个地方国营小企业。1978年上级要贵州醇酒厂搞承包,年承包利税200万元。厂领导和职工们认为,国家的设备和投资由个人承包为个人赚钱,既不顾整体和长远利益,也不顾工人利益,收入差距悬殊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弊病多。至于股份制,他们认为不如职代会能体现工人的权利。就这样该厂拒绝了上级的承包指令,也没有实行股份化,而是实行了职代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结果,第二年就实现利税700万元,比上级原来要求的承包额超了500万元。鄢文松厂长到任时,贵州醇酒厂的固定资产只有150万元,而债务却高达210万元,是一个已资不低债的亏损小企业。而对这种情况,他们既没想过拍卖国有企业,也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更没有过解雇工人的打算,而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群众,以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导演了一曲社会主义的凯歌:短短十年,固定资产翻了200倍,成为仅次于茅台的全国第二大白酒厂,在贵州高原上创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奇迹。为了表彰鄢厂长,上级给他10万元奖金,他个人没有要,将这笔钱作了厂里的优秀职工奖励基金。在他的带动下,全厂职工爱厂如家,清正廉洁,就是派往外地的人员,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没有一个损公肥私的。
  报导在结尾时说:“记者尖锐地问鄢文松厂长:假如有一天你被撤职或提拔,这个厂还能继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吗?他回答:我不敢打这个保票。形势在发展,政策也在调整,但我相信,我们企业的全体职工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不移的。我为政一日,就要坚持真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认定社会主义制度是光明的,国有企业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地立足于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可是,近年来一些人与上述这种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对立,提出要“为个人主义正名”,主张提倡个人主义。在这种观点看来,集体主义是虚妄不实的,“人们无法仅仅在抽象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道德观念中寻找个体道德的安身立命之处”,因而只能以“个人本位”为道德原则。这种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的个人主义既是当前私有化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也是几千年私有制形成的成见。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就把国家看作是人们为了实现最合乎道德的生活而联合起来的集体。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也就是把它们的阶级国家说成是代表普遍利益的。可是在现实中这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个人与“集体”相对立的观念;而“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同上)。由于几千年来的私有制一直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的,于是一些人便以为一切人必定都是自私自利的。加上当前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存,尤其是私有化思潮的影响,必然产生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领域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现存关系中已经发生了这种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力图把改革开放的方向引导到私有化的道路上。因而,在每一步改革开放措施出台的同时,总有人力图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灌注于其中。
  改革起步的时候,我们批判了“四人帮”无视物质利益的谬论,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推行责任制经营管理。所谓“责任制”,本来是个人对集体,企业对国家责任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可是,一些人却把物质利益原则偷换成个人主义的个人利益原则,认为只有这种个人主义原则才能调动积极性,由此出发,力图将责任制变为个人与集体脱钩、企业与国家脱钩的私人生产。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人又乘机从经济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那里引来了个人主义的“经济人”理论,以此来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在成为经济学家之前,首先是一个伦理学家。他的“经济人”本来是相对于道德领域里的“道德人”来说的。在道德领域里,他主张“热爱公益的精神”要“甚于尊重个人的特权”。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这种幸福而引起的快慰以外,一无所得”(《道德情操论》第342、343页)。这种仁爱就是“道德人”的处事准则。
  可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里,他认为人全然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但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然调节,对个人利益的最大追求,也是为全社会创造最大的利益。因而他主张放任让人们去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经济领域里的这种个人主义者就是与“道德人”相对立的所谓“经济人”。最高的道德就是要能把二者和谐起来。
  可是,斯密根本无法把“道德人”和“经济人”统一起来,而且伦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因为无产者既然失去了生产手段,因而他们除了能看到资本家的幸福之外便一无所得。结果“道德人”最终只是教导无产者面对企业主的幸福不要犯“红眼病”而已。由于现存关系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思想领域里也难找到它的影子,因而,斯密的“道德人”和“经济人”只能是一个矛盾。而当前的“经济人”鼓吹者也遇到了同样的矛盾:他们无法在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中找到个人主义的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干脆抛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只留下“经济人”的个人主义,以消解这个矛盾。也就是把“经济人”当作就是“道德人”。由于经济关系和伦理原则本是统一的,因而“经济人”总是在提出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地提出私有化的要求。结果,从经济领域到伦理道德领域,都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的所有制,集体主义是全体劳动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全体劳动者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下,形成集体的力量,造成全社会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私有化主张决不能容忍这样的氛围,才能维护住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有执行正确路线的国家政权作保证
  一切国家政权的最根本目的都是维护一种所有制不受侵犯,并获得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1页)。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力不是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逐步减弱,而是与私人资本的积累成正比地不断强化。它不仅要维护资本在本国的统治地位,而且要维护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地位,并不断地向社会主义进行主动出击。即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再宣布不干涉别国内政,资本主义也从未放弃在“地球上消灭共产主义”的打算。可以说,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既是私有制度不断完善化的历史,也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断完善和强化的历史,而不是逐步减弱的历史。这是到目前为止,保持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与人民对立的,而是属于人民的,但它同样需要人民政权来保卫。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可能靠自发性建立起来并巩固和发展,而且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公有制会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敌视和破坏。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国内私有经济的兴起和外资的引进,必然产生私有化思潮。在这种环境下,旧的小生产者的私有观念还会在一部分群众中重新滋生起来,为私有化思潮所利用。所有这些都要求有执行正确路线的国家政权作保证,才能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执行正确的路线,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如果有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正确贯彻,就会使本来正确的路线在实践中走样。例如,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很正确的方针。但是,如果把主体仅仅理解为资产比重占优势和起主导作用,由此提出小企业私有化和地方私有化,这样一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无法保证。
  所谓全面地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路线方针政策诸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些方面。比如说,在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中,改革开放是形式和手段,四项基本原则才是“总目的”。作为目的,它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和指导,又是灌注到改革开放中的实在内容,而不是独立于改革开放之外的抽象原则。我们进行改革的实在内容就是要完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抽掉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内容,改革开放这个形式和手段谁也可以用。可是,一些人却把四项基本原则说成是反对改革的四根棍子。其实,没有内容的改革根本不存在。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对立起来只是说明有人要进行不同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而已。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灌注到改革开放中,就有怎样改和改与不改的矛盾。如果说坚持不改的方面就是保守的话,辩证法本来就有“保守的方面”。他要把国有制改为个人股份制,你反对,这就是“保守”。这种保守就是不改不动,即不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不动摇基本路线。这样的保守正是基本路线和以公有制为主的方针的要求。即使是在公有制范围内也不是一切都改,因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是有相对稳定性的,不能凡事都持不断改革论,否则就会陷入否定一切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上述正确路线的执行,要通过国家政权和各级地方政权,尤其是对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说,国家政权和各级地方政权有着直接决定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不仅具有一般国家经济职能,而且它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经济直接行施所有权,是集政权与所有权行施于一体的,可以直接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加之改革是在现政权领导下,自上而下推行的,因而对整个改革的方向具有直接决定性的意义。只要有执行正确路线的国家政权,一部分人掀起的私有化思潮完全可以被制止。反之,如果出现执行错误路线的国家政权,还会违反人民的意愿作出私有化的决策。一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也并不是广大人民的意愿,而是当政者违背人民意愿凭借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
   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是清楚的。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里他利用把改革的目标模糊化的方式放手让私有化思潮泛滥,以形成气候。苏联演变之后,他在同《莫斯科新闻》主编谈话时亮明了他的骗局。他说:“我毕竟比其他人更清楚改革的构想,政治文件所描绘的一切并不囊括所设想的改革的整个规模和深度。应该改革制度,我当时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如果一开始,社会还没有作好准备,就这样提出问题,那将一事无成”(《国外理论动态》第30期第4页)。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改革策略是不是西方国家提供给他的,我们不能随便下判断,但他所描述的全然是西方国家提供的改革策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享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这样写道: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说,理论上有两种大战略可供选择”。其中的“一种是所谓藏而不露的战略,隐匿自己的目标,把改革分开来实现一事一办”。“一旦时机成熟,就尽快地逐一解决,以便乘反对派措手不及之际,把问题从政治议事日程上抹去,免得节外生枝”。这“是一种渐进的”、“或费边式的战略”(《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第318页),戈尔巴乔夫正是利用这种隐瞒目标的改革策略把苏联演变了。
  在我国,也有人想推行这样的费边式战略。例如,一份国家级报纸的文章这样写道:如果“一开始改革就涉及到产权的改革,现在看来是不容乐观的”。“较为明智的思路和是探索此间的过渡形式”,“暂不改变原有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围绕企业资产经营权的调整来促进资产的重组和流动,暂时回避了由产权变化而带来的种种敏感问题”,“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准备和过渡”。
   “经营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再购买其全部或部分产权,最终实现产权的彻底让渡”。近年来公开表白他们讲的放手让私有制在体制外先行大力发展、抓住“放小”的机遇、利用地方政府、把私有说成公有等手段,是为私有化作准备者并不少见。但由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从而才保证了我国的改革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这里,不仅放任私有化泛滥不行,就是政府的任何态度暧昧都可以使人们怀疑、动摇、失去对公有制的信心,招致公有经济滑坡。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是有偏差的。例如,有的地方个体、私营经济从产值到职工人数都已超过了公有经济,但这些地方还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本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却丝毫不提公有经济全面滑坡应当如何扭转。还有一些同志,在以政府部门领导人的身份发表谈话和接受记者采访时,随意发表违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言论,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严重滑坡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上述这些动摇人心的政府行为和言论不无关系。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有执行正确路线的国家政权作保证。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既是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主体),又要对集体经济和各种非公有经济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国家并不是站在各种经济成份之外的第三者。
   可是,一些人却把社会主义的国家职能描述为你是公有,他是非公有,政府给你们二者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把社会主义的国家置于这样的地位,共产党还执什么政呢?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使改革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并把各种经济成份引导到为公有经济配套服务的轨道上来,这也就是国家政权是否执行了正确路线的根本标志。
         结束语:坚持公有制的两条基本要求
  (一)坚持公有制必须冲破资产阶级的思想境界、坚持创新的改革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新事物,从西方资本主义那里是学不来的,必须由马克思主义者自己来创造。如果自己失去了创造能力,只能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旧事物,公有制是搞不成的。因为不同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借以进行的不同形式,各自都有其特殊的运行方式。比如说,股份制原本是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要求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而生产资料又在私人手上,于是,股份制便成了资本集中的形式。股份制既达到了资本集中的目的,又没有破坏私有制。这是其一。其二,在私有制条件下,股份制同时是市场竞争中争夺投资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资料本来就是集中的,因而一些人提出股份化只能是把集中的公有生产资料再分解为个人的私有权。诚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有从居民手中吸收社会游资的问题,但通过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更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适应市场需求。因而,一国的经济如果是公有制,它在本国内部就不一定都得股份制运作。人类总是向自由王国迈进,设想人类只能由看不见的手来控制,设想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运行方式已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顶峰,恐怕是太保守了。
  (二)搞公有制必须由国家和集体组织经济
  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最初是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提出来的。但是,通过非公有经济解决就业问题只能是补充。目前,国有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共1亿人;城镇集体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共3000多万人;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690万人。据分析,目前国有经济单位的富余人员约有2200万;城镇每年还有1000多万新增劳动力;农村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目前,公有单位把富余人员的出路都寄托于进入非公有单位。近年来,公有单位的下岗人员已有150万转到了非公有单位。现在非公有经济的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口已达到1亿多了。可是,国家和集体不是着眼于组织公有经济来解决就业,而是大量减少国有小企业。如果把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的出路寄托于非公有经济,到2000年,非公有单位的从业人员至少超过2亿,加上其相关人口,将达到5亿。可见,如果国家和集体不积极组织经济,让新增劳动力和富余人员“自谋职业”,便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失去了公有制的本来意义。建立公有制的本来意义,正在于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权利和劳动权利。从劳动者方面来看,他们也并不是都热衷于搞私有制,而是公有经济中容纳不了他们。他们只好自谋生路搞私有了。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家和集体必须积极组织经济,而不能把大多数劳动者排斥于公有制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0 14:43:45 | 只看该作者
浙江: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

2021-07-20 12:04:27字号:[url=]A-[/url] [url=]A[/url] [url=]A+[/url]来源:浙江日报
7月20日,《浙江日报》全文发布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到,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适时修订《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方案》第15项“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指出,“制定实施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意见,适时修订《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就近托育服务覆盖城镇小区,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动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推广‘安吉游戏’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此前,今年6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原则通过《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系统研究部署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以下为全文: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四大战略定位”,按照到2025年、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坚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吊高胃口、不搞“过头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创造性系统性落实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特制定“十四五”时期实施方案如下。
一、全面细化落实发展目标
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率先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实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率先基本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努力成为共同富裕改革探索的省域范例。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省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社保、转移支付、金融、土地等政策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经验。
——率先基本形成更富活力创新力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努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省域范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创业创新创造动能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00万户,人人享有尽展其才、梦想成真的发展机会,新时代活力浙江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高水平交通强省基本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省高质量建成。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调共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互促的良性循环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基本建成,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努力成为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省域范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超过5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设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
——率先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努力成为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省域范例。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更高水平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卫生、养老照料、体育健身等“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实现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达到4.5个,二级以上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75%、90%以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系数持续缩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高到35%;健康浙江基本建成,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6%以下,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布局更加均衡,县域就诊率90%以上;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基本养老触手可及,优质养老全面推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加快推进,租住困难有效解决,老旧小区需改尽改,未来社区、乡村新社区全域推进,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3%;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低保标准增幅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人文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精神普遍富足的省域范例。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深入实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新风尚更加鲜明,基本建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践行,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全域高品质现代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覆盖率100%,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100%。全域文明创建覆盖率达到100%,11个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提升,50%以上县(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最美浙江人”金名片更加闪亮,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达到90%以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
——生态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的省域范例。美丽浙江建设取得新成效,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稳居全国前列,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提高到95%以上,城市步行10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形成。
——和谐之美更加彰显,努力成为社会和睦团结向上的省域范例。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建成,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一体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显著优化,全面从严治党成效进一步彰显,基本形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公民法治素养大幅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全覆盖、高水平完成,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犯罪率、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更加完善,实现富民与安民有机统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国领先。
二、打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组合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
1.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形成浙江特色全域创新体系,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千亿工程,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组织方式,推进“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加快取得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集中力量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推进甬江、环大罗山、浙中、G60等科创走廊建设,支持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体系核心支撑,加快良渚、西湖、湖畔、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建设,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千亿工程,高水平建设杭州、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推动设区市国家高新区全覆盖、工业强县省级高新区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1000亿元以上。加速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协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企业共同体和知识产权联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以“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为核心的重大应用场景,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发展国防科技,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县域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一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2.大力建设全球数字变革高地。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形成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具有全球影响的数字产业集群,实现百亿以上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形成新智造企业群体。基本建成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实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335”行动,全省域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持续推进“店开全球”万店培育专项行动,筹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积极争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探索制定数字贸易规则和标准。深入开展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开展千家企业云化、百万商家上线行动,引进培育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充实丰富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体等线上消费业态,建成数字生活新服务强省。实施全民共享数字红利行动,制定消除数字鸿沟的政策机制。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实现5G和千兆网络基站乡镇以上全覆盖。推动各类数字化平台开发适应弱势群体需求的功能模块和接口,降低公共服务领域新技术使用门槛,推广移动微法院等数字惠民载体,提升数字技术普惠功能,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探索开展数字化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数据资源权属、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内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3.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迭代升级体系化实施方案,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培育“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培育一批“新星”产业群,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创建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和“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高水平建设特色小镇。争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建一批试点区域和企业。深化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实施“品字标”拓面提质行动,打响“浙江制造”“浙江服务”品牌。
4.打造全球高端要素引力场。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推进“三大人才高地支持行动”和高素质人才“六大引培行动”,搭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平台,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全球人才蓄水池。建设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市场化评价、增加知识价值、人才协同创新、人才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体系,加大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政策力度,打造网上技术市场3.0版和“浙江拍”品牌,促进技术要素跨国界跨区域流动。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深化移动支付之省建设,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构建“金融大脑”,加快建设新兴金融中心,打造数智金融先行省。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开展首贷户拓展行动,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改革,争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构建金融服务共同富裕政策制度。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联动,打造国家级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和商贸枢纽型市场,形成互联互通、智慧绿色的数字化流通体系,增强现代流通竞争力。
5.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社区商业、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零售,拓展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打响“浙里来消费”品牌,建设新型消费中心,争创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城市生活成本竞争力,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顺滑切换,建设快反供应链产业示范园区,争取增设离境退税店、免税店,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支持出口转内销优质产品参展销售,推动消费回流,打响“国货新潮”品牌。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和“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扩大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等领域多元投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
6.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提升数字创新、贸易物流、产业合作和人文交流四大枢纽功能,迭代推进标志性工程和重大支撑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打造亿人次级国际化空港门户,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油气全产业链开放高地,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依托,创新推进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石化基地、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建设,打造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基地和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深化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能级,实施“丝路领航”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系列站和国际产业合作园联动发展网络,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和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推进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首创性和差别化改革探索,实施油气储备体制改革、新型国际贸易监管、通关一体化改革、数字贸易制度机制建设等系统集成化改革,争取赋予四个片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修订《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实现联动创新区全覆盖,推进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省域推行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新业态,高效推动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发展,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打造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重点进口平台。
7.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功能结构调整,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一策”规范有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上市,高水平推动杭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探索省域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强化国有资本推动共同富裕战略功能,加大社会领域投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生态最优省,鼓励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在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上发挥更大作用。深化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和宁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试点,深化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升级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完善“雏鹰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培育体系,滚动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培育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和“链主”企业,打造“单项冠军之省”。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8.打造创业创新创造升级版。大力弘扬浙商精神、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创新创造支持政策体系,探索让数字经济、创新经济、生态经济、现代服务经济成为新时代老百姓经济的有效路径。实施“品质浙商提升工程”“浙商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深入推进浙商回归。提升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各类载体综合功能及带动作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促进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发展。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高质量打造现代商品市场示范省。坚持放水养鱼、富民导向,建立健全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制度。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提升准入和退出便利度,打造极简审批。
三、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
9.实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计划。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高校毕业生来浙就业创业。多措并举减轻中等收入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稳定中等收入群体,优化中等收入社会结构。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规范招考选拔聘用制度,保障不同群体发展机会公平,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依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0.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质量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导向,完善就业工作督查激励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力争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率先构建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整合盘活各类就业补助资金,健全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实施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项目,支持企业开发爱心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率先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持续推进“浙江无欠薪”建设,完善和落实工时、休息休假制度。
11.实施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工资指导信息发布制度,鼓励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完善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创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和绩效定薪酬的机制。全面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鼓励依法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使民众分享增值收益的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鼓励上市公司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实施农民致富增收行动,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培育10万名农创客,激活闲置农房10万幢以上,推进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深入实施乡村百万屋顶光伏工程,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企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12.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赋予科研机构和高校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和收入分配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奖励体系。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设立数据交易所,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知识产权数字化运营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探索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
13.创新完善财政政策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和中长期规划管理,提高各级财政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中长期保障能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解决好民生“关键小事”,强化可持续保障机制。创新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加大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探索深化收入激励奖补、分类分档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统筹发展等方面改革。扩围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完善26县发展实绩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土地出让收入省级统筹机制,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加精准高效直接惠企利民。
14.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实施“崇善行善、扶危济困”公益慈善先行计划,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兴办社会公益实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公益慈善组织,提升公益慈善基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慈善信托,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公益慈善组织设立信托专户,对慈善信托给予政策支持。打造全省统一的慈善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蜂巢式”浙商公益慈善机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公益和社会救助的渠道。发扬“人人慈善”的现代慈善理念,打造以“慈善公益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动。推动互联网慈善,打造智慧慈善,规范网络募捐活动。完善慈善组织监管制度,借助区块链技术对慈善捐赠开展全流程智慧监管,打造为民慈善、阳光慈善。
四、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
15.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制定实施率先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意见,适时修订《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措施,探索建立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加强生育妇女就业、工资待遇等权利保障,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就近托育服务覆盖城镇小区,乡镇(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动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推广“安吉游戏”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9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16.争创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省域推行“教育大脑+智慧学校”,迭代升级“互联网+教育”,构建未来教育场景。推动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实现全覆盖,探索推行县域集团化办学,力争60%以上县(市、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实现城乡孩子同标教育、一体成长。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动普职融通实现重大突破,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合作机制,推进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积极向研究生教育拓展,拓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和普职学生相互转学通道,实现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提升到50%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提升教育品质,推进“融合教育”。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争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数量明显增加,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探索用新机制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全力支持西湖大学等新型大学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小而精”的高水平特色高校。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加强浙江特色高水平开放大学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办学能力,健全“学分银行”制度,实现终身教育丰富便捷,满足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学习的需要。率先开展教育领域人事制度改革。
17.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推进“技能浙江”建设,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育“十百千万”新时代工匠骨干队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5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5%,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参加培训人员平均提升一个技能等级。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建设一批一流技师学院,将符合条件的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审改革试点,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建成全省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统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形成市场培训和政府补贴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18.深入实施健康浙江行动。全省域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疗”,迭代升级“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服务,率先推进健康多跨场景应用,使人人享有便捷化、智能化、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加快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加快建设省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平台,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健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序推进三甲医院从中心城市向县市延伸,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医,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县级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床位占比达60%以上。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挡升级。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努力打造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搭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及医学应用一体化新平台,争取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基本实现大病诊治不出省。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争创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省,实现中医特色服务专病专科市级全覆盖、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全覆盖。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面提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80%以上,调整优化全民健康体检项目、提高体检精准性,推进重点疾病早筛早诊早治,推进残疾预防工作,加强以老年人群为重点的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管理,实施青少年明眸皓齿工程,完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降至8.5%以下,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44%以上。基本形成全覆盖、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县(市、区)体育“一场两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办好亚运会、亚残运会,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
19.推进社保制度精准化结构性改革。制定完善适应新型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促进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规范执行全国统一的社保费率标准。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鼓励多缴费、长缴费的激励机制,探索提档补缴政策,大幅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缴费补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省级统筹,健全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实现低收入群体政策性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探索建立困难人员大病医疗家庭支付封顶制,健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
20.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实施“养老机构跟着老人走”行动计划,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办好老年食堂,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发展普惠养老和互助养老,完善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智慧养老,推广应用智慧技术,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场景。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康养联合体覆盖所有县。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技能认定和信用管理制度,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提高到25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探索解决失能失智人群护理难题,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数的58%以上。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关爱制度,加大农村、海岛养老服务供给,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倡导养老孝老敬老,促进老有所乐。完善老年人优待制度,实现老年优待证全省通办通用。有效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老有所为。
21.打造“浙里安居”品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压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促进地价、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机制。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等方式建设租赁住房,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万套(户),多途径有效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建立人口净流入与土地供应联动、地价与房价联控机制,对租赁住房用地实行计划单列,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探索“限房价、限地价、竞品质、竞租赁住房”土地出让方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基本实现城镇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建设棚改安置住房(含货币安置)13万套。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消除危房安全隐患,完善常态化长效治理改造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在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前提下,深入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提升住房设计水平,打造现代宜居型“浙派民居”,塑造新江南水乡风貌。
22.全面建立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新时代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创新智慧大救助模式,健全以专项救助为重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时代社会大救助体系,推进各类救助政策综合集成。健全统一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推进实施“积极主动、精准高效”智慧救助先行计划,持续迭代升级大救助信息系统,实现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绩效精准评估,确保“不落一人、不落一户”。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人群,完善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和兜底保障机制,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有基本保障。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拓展救助对象范围,实现应救尽救、应救即救。实施助力困难群众共同富裕“七大行动”,推进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推进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转型。实施人文关怀和社会救助幸福清单全覆盖行动计划,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100%,救助家庭关爱率100%,救助幸福清单问题联办解决率100%。建立困境妇女、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特殊群体的福利保障政策,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制度,强化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确保每位儿童健康养育成长。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推行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新模式,切实加强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深入开展“双拥”活动。
23.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兴办普惠性非营利性的幼儿园、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老年学校和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社会资源,培育高质量和国际化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品牌,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完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监管体制建设,健全准入、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促进公办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
五、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有效路径,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
24.率先形成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省域统筹机制,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四大建设”,全力推进省级新区、钱塘江金融港湾等战略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标志性工程,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优化省域空间布局。深入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加强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深化主体功能区政策,完善分级分类型、全域全要素、全程全方位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逐步实现同规同网。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实施“内畅外联”攻坚行动,全面改善山区、海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交通设施条件,实现高铁、通用航空“市市通”、高速公路基本覆盖10万人以上城镇、三级以上公路覆盖90%以上乡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陆域县县全覆盖,推进省域内高铁网、轨道交通网、大城市地铁网三网融合、互联互通,基本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智慧化、均等化公共交通服务,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省,推进通村客运加密提质、客货邮融合和渡运公交化改造,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85%以上。深入推进快递业进村进厂出海“两进一出”工程,培育现代物流业,构建城乡贯通、内外融合的现代快递物流网。大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发展,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提高到98%,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同质、同服务。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规划建设省际毗邻区、省内一体化先行合作区,建设数字长三角,促进长三角全域一体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
25.开展新型城镇化“十百千”行动。加快四大都市区建设,形成空间规划“一张图”、轨道交通“一张网”、同城服务“一个圈”。唱好杭甬“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推进“十城赋能”,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未来城市实践区和现代化郊区新城,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支持衢州、丽水加快打造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完善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制度,率先在地铁城市开展“隐形城市”建设试点,实施地下空间分层式、综合性开发,加强地下空间数字化管理,开展城市重大地质安全风险防控试点,切实提升城市地下空间感知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深化城市综合治堵工程,推行数字治堵,健全“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网络,推动职住更加平衡适宜、出行更加便捷舒适。推进“百县提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实施“千镇美丽”工程,滚动打造600个以上省级样板,深化小城市培育试点,深入推进龙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探索由镇村到城、建设新型城市的新模式。
26.大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全省域推进城市未来社区建设,全面实施创建制,实施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推进行动,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按照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动,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社区精致生活场景。全域推进乡村新社区建设,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微改造,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核心功能配套标准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建设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迭代升级未来邻里、现代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文化、特色风貌、绿色低碳、乡村善治等场景,建成一批引领品质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乡村新社区。
27.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以公平为基石,开展户籍、农村土地、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综合集成改革。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杭州调整完善以居住和社保缴纳年限为主要指标体系的积分落户政策,全面落实杭州市区以外城市租赁房屋落户政策。深化新型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积分入学政策,逐步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探索积分入住保障房制度。深化“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探索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坚持稳慎原则,探索推进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全面推行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类管理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适时推进山区县乡镇撤扩并工作。
28.率先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率先探索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系统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入实施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探索农房财产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机制。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建立全省一体化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动长三角互联互通。
29.大力实施强村惠民行动。统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现代乡村产业、村级集体经济等协同发展,梯次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健全农业价值拓展实现机制。实施稳粮保供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加快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行动,全面推进“肥药两制”和现代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渔业、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5.5万元/人。推进“农业+”行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乡村产业“一县一平台”建设。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实施新乡贤带富工程,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推进农业农村投资集成示范改革试点。健全涉农金融机构和涉农金融产品体系,推广实施“整村授信”模式。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强村公司,完善“飞地”抱团机制,投入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产权按相应比例划归村集体所有,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0%以上。强化村集体经济富民惠民功能,积极发挥支持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推动养老、救助等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作用。
30.创新实施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紧盯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制定实施“三同步”行动方案,系统化建立先富带后富的帮促政策制度,集成建设省域帮促数字化系统,建设新型帮共体。实施绿色发展重点县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对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11个县(市),推行“GEP论英雄”改革,实现生态质量、绿色发展、幸福宜居全国领先,与全省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左右。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建立县村户一体帮促机制,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省市县联动每年向全省乡镇派遣各类科技特派员1万人,开展千个单位扶千村、千个企业结千村、千个侨团(企)帮千村帮扶行动,健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开放式共同帮促的激励机制。以全面推进全域党建联盟为牵引,推广“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探索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和路径。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开发覆盖城乡、多跨协同、政策集成的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数字化重大应用场景,建立标准化清单化帮促制度,建立分类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的精准政策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化开发式帮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劳动增收能力较弱的,强化“帮扶+保障”,探索建立低收入人群个人发展账户,逐步改善生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强化兜底保障,提高生活幸福感。
31.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制定实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优化新阶段山区发展政策体系,坚持分类施策,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全面推进跨山统筹发展,推动小县大城向名县美城转型。发展“绿色+智慧”特色产业和生态工业,培育“丽水山耕”“三衢味”等山区名品,实施消费助农计划,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高标准创建“四沿”美丽富裕干线路,探索推行市场化推动山区发展新模式,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向山区26县倾斜,加大省直机关、经济发达地区与山区26县干部人才交流力度。全省域增强海洋意识,全省域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深化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2.0版建设,深入推进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加强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探索省市共同设立海洋发展基金,推进海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制定新发展阶段升级山海协作指导意见,强化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按照产业链协同需求精准结对、合作共赢,深化拓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协作内容。探索完善山海协作“飞地”建设机制,高水平建设“产业飞地”、山海协作产业园,支持山区海岛在省内外中心城市探索建设“科创飞地”,推行共享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打造助力山区发展高能级平台。更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加强对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后期扶持,支持建设“生态飞地”。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深化景宁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
32.打造对口工作升级版。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体系化、体系品牌化,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省外欠发达地区帮扶,全面提升对口工作绩效。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重点做好与四川等地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丰富创新协作方式,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体系。长期全面精准开展与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对口支援,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交流交往交融、文化教育支援,助力受援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浙吉对口合作,推进深化开放、产业转型、创业创新、要素流动和人文交流等五大合作任务。
六、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
33.打造学习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制度体系,开展中心组巡听旁听制度、重大决策前专题学习制度。深入实施溯源工程,推进百年理论创新研究工程,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研究,建设好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启动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系统构建理论溯源体系。实施浙江人文学科振兴工程,提升基础理论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水平。深入实施走心工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宣讲体系、基层理论宣传宣讲工作体系,打造“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基层宣讲品牌、重大政策和理论发声平台。实施传承红色基因薪火行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文化,组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浙江印记研究,构建浙江红色精神谱系,推进浙江革命军事馆建设,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守好红色根脉。
34.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秉持和弘扬浙江精神,培育“浙江有礼”省域品牌。实施全域文明创建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覆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最美浙江人”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关爱礼遇机制。实施全民人文素养提升行动,建立常态化人文素养评估体系。弘扬诚信文化,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探索实行文明积分制,擦亮礼让斑马线等文明实践品牌,推进文明好习惯养成。持续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厚植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35.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应用转型,打造“文E家”“文化礼堂家”等应用场景。深入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加强重大主题作品创作的组织规划,建立重大文艺创作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完善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精心打造之江编剧村、中国网络作家村等文艺创作新平台。深入实施百名文化大家引育工程,推进浙籍文艺名家回归计划。实施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公共文化高标准设施、高品质服务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社科中心、浙江音乐厅新馆等新时代浙江文化地标,启动建设浙江电影学院,打造之江艺术长廊。深入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创新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开展艺术振兴乡村计划,实施书香浙江提升行动,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实施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探索推行浙江文化保障卡制度,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拓展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服务有效途径,推广“文化管家”等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提高现代传播能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新型主流传播平台,构建精准触达的现代传播体系,建立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实施浙江文化“出海计划”,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传播窗口。
36.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诗路文化带建设,推进文明之源大遗址群和世界文化遗产群建设,加强西湖、良渚、大运河(浙江段)保护利用,推进上山文化申遗,加快实施“千年古城”复兴,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实施百张文化金名片打造工程,加强传统工艺、传统戏曲艺术等保护传承,积极申报人类非遗、国家记忆遗产等代表作目录项目,建设中国越剧博物馆,积极打造中国越剧文化中心。推进美术书法艺术繁荣,创办浙江书法院,提升浙江画院、浙江油画院水平。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解码浙江文化基因,推进浙东学派、永嘉学派、阳明心学、南孔儒学、和合文化等创新转化,建设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开展当代浙江思想史研究,编纂浙江文库,系统提升浙学品牌影响。
37.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国家数字出版、短视频、音乐、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支持横店创建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先行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创新中心和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实施百家文化名企创优工程,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纵深推进“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省,推进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海洋旅游、山地旅游重要目的地,争取开展出入境游便利化改革试点。
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38.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构建数字化生态环保综合应用系统,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处置及举一反三闭环管控机制,完善环境司法制度机制和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持续推动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85%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全面建成城镇“污水零直排区”。构建安全美丽“浙江水网”,新增美丽河湖500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提标”行动,行政村治理覆盖率和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统筹推进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启动省级“蓝色海湾”整治,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稳中向好。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建立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加强固体废物闭环监管、医疗废物非接触式智能监管,严格落实禁塑限塑制度,实现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所有设区市和6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无废城市”,建成全国“无废示范省”。
39.实施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按照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实行用途管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严格规范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探索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支持宁波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达到9.8%。全面开展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完成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太湖、千岛湖等跨省界水体协同治理,推进太湖蓝藻防治和新安江—千岛湖流域共建共保。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建设具有长三角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特色的标本馆和基因库,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5%。
40.高标准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科学编制实施碳达峰总体方案和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及科技创新“6+1”重点领域行动方案,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确保完成能源“双控”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4%。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成绿色低碳园区50个、绿色低碳工厂500个。推动建筑、交通、农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支撑,以最小碳排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推行大型活动碳中和制度,开展“零碳”体系试点建设,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和综合应用场景,推进低碳转型立法。
41.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具有浙江特点的常态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制定发布陆海GEP核算标准,全域推进GEP核算应用体系建设,完善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推进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深化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优质水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构建数字化和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生态资源大数据库,探索建设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加快推行“两山银行”建设,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培育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交易市场,率先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高标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深化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争创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
八、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社会治理先行示范
42.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统筹领导,做实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强化对平台经济、平台企业的政治引领,加强新兴领域和新就业形态群体党的工作。全面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县域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县乡治理权责明晰化、组织模块化、事项集成化、手段智能化、协同高效化,推动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增强乡镇(街道)管理社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健全完善“一肩挑”后村社治理体系,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村社班子高效运转。健全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机制,完善矛盾调处、分析研判、应急指挥功能,充分发挥解决信访和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作用。大力推行信访代办制度,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深化诉源治理。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县级以下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到95%以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创新社区与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推广村民说事、民情恳谈、“民生议事堂”、“契约化”共建等多元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持续深化党群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升行动,着力打造政治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基层执政阵地。深入实施万村善治工程,全省5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善治社区(村)”目标。
43.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坚持立法与改革相衔接,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率先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地方法规规章政策体系,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全面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率先破解执行难问题。发挥行政争议调解中心作用,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加快构建规范高效司法监督体系,健全执法司法机关之间工作衔接机制,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快构建依法治网体系。加强全域数字法院建设,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数字检察建设,建立健全大数据检察监督体系。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快建成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普法力度,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创新“信用+”治理体制,深入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推动全方位诚信、全数据入信、全社会用信。
44.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建立消防、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海上船舶、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和金融等全链条精准化的行业监管体系,建立完善“遏重大”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工作。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强化资源、能源、粮食安全保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消除海塘病险,深化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防控试点,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发展社会救助力量,推广巨灾保险。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构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推进网络空间社会共治。
九、构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保障措施和推进机制
45.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落实“七张问题清单”亮晒整改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深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深入实施“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常态化实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探索省域层面抓城市基层党建新机制,推进两新党建“三年创优、整体跃升”,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选人用人“一体系三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和干部工作系统性重塑。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干部领导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的新能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先试。
46.深入推进清廉浙江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着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清廉浙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统筹推进清廉单元建设,打造清廉机关、清廉村社、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国企、清廉民企、清廉交通等一批清廉标杆,建设清廉文化高地。强化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治“四风”、树新风,坚持和深化“后陈经验”,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组织和村级监察联络站作用,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健全大监督工作格局,完善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强化纪检监察与组织、司法、财会、审计、统计、群众等监督的贯通协同,探索建立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构建权责透明、权责统一的体制机制,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在浙江实践。
47.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驱动制度重塑,在共同富裕场景下重塑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率先形成与数字变革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建设一体化资源系统和应用数据仓、专题库,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建设,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建设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现代化党政机关。推进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建设,迭代升级“浙政钉”“浙里办”,加快建设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整体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和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全面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掌上治理之省”。推进数字经济综合应用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业务场景,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推动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和产业发展高效协同。推进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建设,以“城市大脑+未来社区”为核心业务场景,实现社会空间数字化、社会服务共享化、社会政策精准化。推进数字法治综合应用建设,全面提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科学性、高效性、整体性。构建数字化改革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数字治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改革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8.强化政策制度创新。按照共同富裕导向,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政策制度系统性变革。聚焦重点领域,研究出台省级相关配套政策。主动承担全国性的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努力在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形成创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
49.建立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抓落实机制。省委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省委、省政府建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建立健全大成集智机制,搭建国际、国内、省内和企业等多层次智库平台,聘任省委智库顾问,为推动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扛起使命担当,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
50.建立争先创优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和相关部门就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进行集成式创新和专项试点,打造更多最佳实践,以点带面推进整体突破。建立最佳实践总结推广机制,及时总结普遍性经验,反馈体系效果,形成浙江标准,及时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深化“两个担当”良性互动,进一步建好用好省直单位厅局长和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等赛马平台,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干事创业、改革突破争先,建立健全全面立体透视察人识人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
51.构建推动共同富裕的评价考核体系。结合“八八战略”实施综合评估,坚持定量与定性、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深化统计改革,科学设立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评价体系和目标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共同富裕实现度测度标准和方法,探索建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评价指数,全面反映示范区建设工作成效,更好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认同感。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调整。将推动共同富裕有关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考核,提高考核工作质量。建立定期督查机制,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52.凝聚全社会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坚持群众主体,旗帜鲜明地鼓励勤劳致富、率先致富,旗帜鲜明地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侨联等人民团体引领服务联系群众功能,充分激发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共同富裕的直接参与者、积极贡献者、共同受益者,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团结互助,走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00:43:55 | 只看该作者
赵磊:哪家的“共同富裕”?
2021-07-26 21:22:59作者:赵磊来源:红歌会网

  一、袁书记的定义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得到了舆论的一致点赞。

  人们普遍认为,中央提出“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得民心,此举充分展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宗旨”的坚定决心,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因此,“共同富裕”示范区很及时,很必要,很给力。

  然而,对于“什么是共同富裕”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人们的看法却存在着不少争议。

  2021年6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发表了讲话。

  在谈到“什么是共同富裕”时,袁书记说: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

  二、离开公有制,共富可能吗?

  袁书记对“共同富裕”的定义,引发了学者们的热议:

  A:“共同富裕”成了现在非常時兴的热门概念,对这个概念,各有各的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浙江书记的大作,我看了半天,也抓不住它要说的要领。我以为,“共同富裕”应该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即生产决定流通,决定分配,决定消费。当然,也不否认后三个环节对生产的反作用。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分配。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决定了生产过程创造的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属于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部份价值。劳资对立双方,没有“共同富裕”的基础。技术创新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提髙劳动生产率,可以推动社会总产品的增加,可以做大蛋糕。但只会使资本家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劳动者,在计件工资条件下,或许能增加点工资。但在新创造的价值中,劳动所得占的比例却来越小。这也就是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那里有什么“共同富裕”的影子呢?因此,56789的生产条件、分配状况若不根本改变,就没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B:文章里的指标很多,其中讲到“居民”、“常驻人口”,唯独没有讲到流动性极强的“打工族”,而浙江省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的人口净流入省之一。《财经》的解读标题:“更不是杀富济贫”,实乃耸人听闻之语。官宣浙江已经没有贫困,全国也没有贫困,何来以及何必“杀富济贫”?

  C:要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当务之急是制定切实措施,振兴公有制经济,使公有制经济依宪恢复主体地位,使国有经济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对私营经济一味歌功颂德,实在是南辕北辙。

  D: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谈“共同富裕”,只能是扯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于是乎,袁书记的“试点创新”,也只好在“差别共富”“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杀富济贫”上抠字眼了。

  E: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分析,离开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空想而已。

  F: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的所谓“公平分配”进行了严厉批评。只是围绕分配兜圈子,那是庸俗社会主义。

  G:我没看懂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有何不同。是不是直接宣布已实现共富就行了?说一些让人读不懂的话,或者就已经共富了?这表明,在56789的基础上不可能共富。离开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谈共富只能说说而已。难道在现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分配是不公平的吗?分配关系能不能靠文件、靠宣传,而不是靠调整所有制关系来解决?一方面高喊共富,一方面又不敢触动造成无法共富的现实经济条件,这与要商品而不要货币有什么区别?

  H:在私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下,共富之说是自己糊弄自己。

  I:是不是只需给共同富裕下个新定义就行了?

  J:“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K:资本家若能和雇佣工人共富,可编入新天方夜谭。

  三、应当鼓励示范区的探索

  除了上述困惑之外,也有看好浙江示范区前景的,比如有学者在讨论中提出:

  ——淅江日报全文公布了省委实施方案决定,共52条。浙江方案在五年内完成可能性很大,关键是公共产品再分配调节作用。所需资金,一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二来自税收,浙江富人多,应没啥大问题。深圳、小岗村靠输血都成了先进示范区。但在全国推广很难。

  ——对于农村所有制问题,浙江报告中也有涉及。现在浙江集中力量去做,与江宇的书、王宏甲报告,大方向并不矛盾。

  ——要把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无视消极或积极因素都不对,习惯的线性思维或单一因果论,简单地主张“打倒一切”,都不是认识总体极具高度复杂性的大动荡格局的正确方法。

  四、不要混淆两种“差别富裕”

  上述争议孰是孰非,可以进一步讨论。

  我不否认,中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而不是“同等富裕”。

  但是,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共同富裕即使是“差别富裕”,这种“差别”,也只能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差别”,或者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差别”,而绝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差别”。

  我们决不能将这两种“差别”混为一谈。

  须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差别”,是社会主义阶段难以避免的“资产阶级法权”,它必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逐渐趋于消亡;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差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痼疾,它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而日趋尖锐。

  在我看来,若按袁书记对共同富裕的解释,那么所谓“共同富裕”,最多也只能像北欧国家推行的福利社会那样,政府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其目的,是在确保资本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尽力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这样的“共同富裕”,说白了,也就是践行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

  五、结 语

  由此可见,有关“共同富裕”的争议,其症结在于:我们谈论的究竟是哪家的“共同富裕”?

  换言之,我们谈论的究竟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呢,还是民主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共同富裕”?

  鼓励示范区的积极探索,我举双手赞成。

  但是,如果既要坚持雇佣劳动制度,又要实现“共同富裕”,那么窃以为,与其说这是“共同富裕”,不如说这是“缩小收入差距”或者“抑制两极分化”。

  恕我直言,中特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共同富裕”,而不能是别的“共同富裕”。

  否则的话,“共同富裕”这个概念只能引发歧义,徒增笑料而已。

  (2021年7月23日)
  【作者:赵磊,工作单位系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红歌会网专栏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02:19:17 | 只看该作者
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因何落马?多名浙江官员为何被查?

2021年08月22日 20:43:54
来源:财经杂志




周江勇在主政杭州期间,曾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出要将杭州打造成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他的家族是否涉嫌在当地一家公司IPO前突击入股,有待查实。此外,周江勇和此前被查的褚孟形等宁波籍官员的密切关系,亦广受关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消息,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当晚,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对周江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主持会议,并强调浙江省委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

周江勇究竟因何被查?纪检监察部门尚未公布详情。但从8月21日至22日,有关周江勇家族涉嫌在当地一家公司IPO前突击入股的说法流传甚广,有关周江勇和近期被查的其他宁波籍同乡官员的密切关系,亦广受关注。《财经》记者就此多方求证,但未获正面回应,具体情况尚待权威部门查实。

在外界看来,周江勇落马并无征兆。8月20日下午,作为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周江勇主持了杭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周江勇在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以壮志断腕的决心,持续推动低碳发展,全面引领绿色转型,率先探索形成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国全省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杭州力量。

8月17日至19日,在浙江省代表团赴新疆学习考察期间,周江勇看望慰问了杭州市援疆干部、人才和在阿克苏投资兴业的杭州企业代表。

周江勇在主政杭州期间,曾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出要将杭州打造成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过去几年,他与当地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有较多工作接触。这也引发了外界诸多联想。

2019年9月7日,为表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为杭州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杭州市委、市政府举行公开仪式授予马云“功勋杭州人”荣誉称号,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为马云授证书和印章。马云则表示,杭州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定义了一种全新的政企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周江勇曾多次对阿里巴巴长期以来扎根杭州、奉献杭州表示感谢,并曾于2019年“双11”当天深夜奔赴阿里巴巴集团,考察天猫“双11”指挥中心、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安全中心、媒体中心,看望并慰问了阿里巴巴员工,并再次对阿里巴巴集团为杭州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外界还关注的一件大事,是2021年5月,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金钱豹外逃事件。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金钱豹外逃事件引发关注后,周江勇曾多次赶赴富阳区、西湖区就金钱豹外逃处置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精神,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搜捕外逃金钱豹,确保居民群众人身安全。但截至目前,第三只金钱豹仍未被找到,其去向依旧成谜。

周江勇是一名浙江本土官员,仕途起于宁波,并在此地工作27年。2012年2月,周江勇在宁波市委常委、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任上离开,调任舟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此后六年间,周江勇步入快速晋升通道,先后担任舟山、温州两地的市委书记。2018年5月,周江勇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到达了仕途顶峰。

除了周江勇,浙江省还有多名干部于近期被查。

8月19日,浙江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副书记马晓晖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官方履历显示,马晓晖1966年1月出生,浙江省慈溪人,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曾任浙江省宁海县政法委书记、县长;温州市委副书记;杭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湖州市委书记。就在其落马前不久,2021年8月马晓晖调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副书记。

更早一些的2021年6月1日,浙江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宁波市海曙区委原书记褚孟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与周江勇一样,褚孟形长期在宁波市任职。

有信息显示,浙江一家律师事务所负责人与褚孟形关系亲密,而周江勇则与褚孟形及上述律所负责人等同乡存在密切关系。

官方信息显示,褚孟形1966年9月出生,浙江省宁海人,曾任宁海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宁海县委常委、副县长;宁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宁海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宁波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宁波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宁波市海曙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宁波市海曙区长;宁波市海曙区委书记。

此外,宁波市鄞州区司法局副局长徐光耀、湖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党组书记、主任沈小龙、温州市瓯江口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祥崇等人目前均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周江勇简历:

周江勇,男,汉族,1967年9月生,浙江宁波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

1982年9月起,在余姚师范学校学习

1985年7月,任鄞县姜山中学教师、校团委书记

1988年12月,任鄞县团委常委、副书记、书记

1997年5月,任鄞县鄞江镇党委书记(1996年3月-1998年2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

1998年4月,任鄞县鄞江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2000年3月-2000年11月,在宁波市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究班学习,并赴美国培训)

2001年1月,任鄞县副县长

2002年2月,任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

2002年9月,任中共象山县委副书记

2002年10月,任中共象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县长

2005年7月,任中共象山县委书记(2003年3月-2006年1月,在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10年5月,任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


2012年2月,任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

2013年3月,任中共舟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2014年2月,任中共舟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2015年8月,任中共舟山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党工委书记

2016年1月,任中共舟山市委书记,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党工委书记

2017年2月,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

2017年6月,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

2018年5月,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02:21:07 | 只看该作者
蚂蚁集团:网传相关人员入股蚂蚁集团不实

2021年08月22日 22:08:06
来源:[url=]蚂蚁集团[/url]







蚂蚁集团:网传相关人员入股蚂蚁集团不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17:35:23 | 只看该作者
杭州市委书记落马 打破了浙江的一个纪录
2021年08月23日 09:54:22
来源:团结湖参考

杭州市委书记落马 打破了浙江的一个纪录

今年6月初,宁波海曙区委原书记褚孟形落马的时候,我和当地朋友就此事私聊了一些话题。其实当时我脑海里一直冒出的是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名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有种说法认为,海曙区正得名于此句。这个地方虽然此时已并非宁波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它作为老宁波的重要载体,在当地仍然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力。果然两个多月后,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落马后,人们仍要追溯到褚孟形这里。

周江勇落马后,人们很快整理出近期落马浙江官员的“路线图”。褚孟形与周江勇都是宁波人,而8月19日刚刚投案自首的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也是宁波人,曾在褚孟形的老家当过县长,更与周江勇一样都在温州、杭州等省内重镇先后任职过。此外,2014年就退休的浙江省委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接待办主任张水堂近日也主动投案。虽然“打虎”节奏一直不停,但是浙江近期这一波操作,仍然值得特别关注。金钱豹和大老虎,都是人间猛兽,焉得不关心。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正风,曾经让多地成为舆论焦点,比如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南方的广东、云南、江西。而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浙江,虽然动作一直不断,但是并没有成为众人瞩目之地,“当量”并不大。2015年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斯鑫良落马、2016年由浙江副省长转任宁波市长的卢子跃落马之后,周江勇是浙江五年来第一个、十八大以来第三个副省级以上的“老虎”。

而这一段时间以来,浙江尤其是杭州,频频因各类事件被关注。金钱豹逃逸未归,旅游胜地的管理能力,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差距。帝王陵被盗,两年后公众才知情。而杭州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重镇,其风吹草动更时时被人盯着。这几天,又迎来了久违的“老虎”。

“第三虎”现身,对浙江官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周江勇、马晓晖、褚孟形三人都是典型的“本土政治精英”,尤其是周江勇作为省会城市一把手,影响力颇大。他们深耕多年,枝蔓横斜,短时间内接连落马,势必要连带倒一批树木,散一堆猢狲。这一点从此前落马的省会城市书记身上,无不得到印证。

此外,你可能注意到了,在浙江的落马图谱中,宁波是一个高频词汇。在这一长串宁波相关名单里,其实还要加上从宁波市委书记转任天津的黄兴国。某地如果频繁出现在热搜里,在巧合之中一定存在某些必然因素。近代以来,作为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曾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多年的重工业城市,如今的宁波又面临着转型升级。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宁波帮”又有些什么故事,看起来还有得讲。


坦率地说,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的干部很多在经济发展上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其中一些佼佼者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一些干部因此也被给予了更高的位置和更重的责任,成为一股清新的改革力量。但是商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往往应该特别注意将商业交换逻辑运用到行政之中的苗头。长期无虎的浙江,反腐正风的弦又紧张起来了,这再次昭示了“反腐无禁区”的刚性原则。无论你曾经有过什么成绩,都不能成为免罪金牌;无论你身上有什么华丽的标签,都不再是权力的通行证。否则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确实连声招呼都不打。

大家可能注意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理念频繁被强调。今年浙江被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意味着,曾经是发展效率最高地区之一的浙江,在发展方式和分配方式上被赋予了探索新方向的重任。与之相应,也就要求当地干部转换思路,更新头脑。但承担重任的第一步,当然是要有一个清新的政治生态。从这个意义来说,被赋予的使命越重,浙江接下来被审视得也会越严厉。

(文/于永杰)
链接

嘲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天津市长黄兴国职务难保
5 个回复 - 3524 次查看
时评人:大爆炸追责 天津市长黄兴国职务难保 联合早报2015年08月28日
  • |
  • 赵琬仪 北京特派员teowy@sph.com.sg针对8月12日晚上发生的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作出第二次指示时要求落实“党 ...
  • 2015-8-28 11:26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8-23 17:54:13 | 只看该作者
    杭州开展政商关系治理 覆盖全体在职官员
    时间:2021-08-23 10: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中国浙江杭州开展影响亲清政商关系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据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专项治理覆盖全体在职以及近三年以来退休、离职的市管领导干部。

    治理期间,杭州市重点明确了可能存在的10种利益冲突情形,要求领导干部进行自查检视,采取即时报告、书面呈交的方式反映问题,并于3个月内主动完成纠改。

    之后,市纪委监委根据自查申报的内容,结合信访举报和巡视巡察等反映的相关问题线索,以抽查人数不少于自查人数的10%,对市管领导干部问题纠改完成情况进行再检查。据统计,自开展专项治理以来,各地各单位共组织24849名相关干部进行自查检视。

    纪委网站上写道,纪检监察机关根据核查结果开展随机抽查、重点查核,对未如实填报、未按规定纠改或纠改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予以问责,涉嫌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的一律严肃查处,并加大案件查办曝光力度。

    链接




    官商勾结黑社会 '清'民法 赠护身符保驾护航 法治国
    9 个回复 - 236 次查看
    昆明“造城运动”留下40多个烂尾楼 时间:2020-07-30 09:04内容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自工地停工以来,业主持续维权,今年是业主们等待复工的第6年。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昆明“别样幸福城”的别样困局本刊记者/黄孝光 ...
    2020-7-30 13:30 - 焦典 - 前中后三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