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94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底层'躺平'文化+执政基础中产对三孩生育政策爆苦水=幸福感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午察:三孩生育政策引爆的苦水

时间:2021-05-31 21: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5月31日)开会,会议指出中国“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且要促进三孩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

简而言之,过去几年来人口专家大声疾呼、近期社会话题热度很高的“三胎政策”,即将正式落地了!

众所周知,中国在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大约30年后,随着中国面的老龄化的新挑战,“一胎化政策”逐步放宽,政府先是在2011年全国实施“双独二孩”(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2013年再启动“单独二孩”(夫妻只要其中一人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到2015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然而,这些年来少子化问题非但不见好转,还更为严峻。几十年前许多夫妇是宁可被罚款都要生育,如今的许多育龄夫妇根本不愿意生。原定4月上旬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延后到5月11日才发布,就引发英国媒体各种关于中国人口形势严峻的猜测。

根据此次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亿人,较10年前人口普查结果增长5.38%,但年均增速0.53%创下纪录新低,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也双双上升。中国政府将放开生育第三胎的猜想,随后喧嚣尘上。

年轻网民大吐口水

“三孩政策”的官媒快讯今天下午一发出,网上马上炸开锅。不出各方所料,不乐意声音一面倒,网民将当代青年生活的难处叙述得淋漓尽致,感觉比黄连还要苦。

一个网民在微博写到:“哈哈哈哈哈,80后、90后,独生子女这两代人,一对夫妻养四个老人,再拉扯三孩子。然后干到65岁,还没领退休金,就挂了……专家能不能给这两代人,每人发给烈士证啊,为国家而生,为国家而死。”

另一个网民给他补上一句:“如果65岁没死,还要带九个孙子孙女。”

还有网民讥讽:“干脆生996,是福报。”996时许多科技公司压榨劳工式的上班时间,即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中国科技企业大佬马云曾说,996是福报。

政府推出的是放开生育三胎的政策,许多年轻网民想到的是余生苦日子和生命终结的问题。

一个网民还开骂了:“90后这么倒霉呢。当年计划生育是我们,养四个老人是我们,开放三胎还是我们。去你X的,嫌我们死的不够快。”

还有人提出具体的经济问题:社会最底层和最上层的都能放开生,唯有中产阶层不敢多生育,因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有车贷房贷,可叹自己文化水平不低,因此也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物质条件,“却没有这个经济条件,连躺平都不敢。”

新华社官方微博为此做了读者调查,“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准备好了吗?”截至昨天下午,选择“准备好了迫不及待”的有1485人,选择“已提升日程”的221人,选择“犹豫中很多问题待考虑的”862人,选择完全不考虑”的高达2万9000人。

有人更拿官媒的宣传海报出现的错别字开刷:“三孩生育的‘育’字故意少一点,是病入膏肓。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第二任妻子陈婷则发文:“提前完成任务”。2013年5月,张艺谋夫妇因“超生”,生育了三个子女,被罚款共计人民币748万余元(约150万新元)。

女网民则问:“建议能不能发展一下男性生育技术?既然不可能,就别老想着剥削女性。到时候三孩政策就是就业市场上的隐性风险。”这个女网民认为,二胎已经够糟糕了,如今女雇员有了生第三胎的潜在可能性,企业绝对不会想这种“风险”招聘女雇员,因此三孩生育政策会加剧女性在职场遭遇的歧视。

不担心职场歧视的妇女则担心,自己不愿意多生,日后如果面对丈夫或公婆希望“多子多孙”的压力,就少了“二孩政策”这个够硬的掩护。

生育是文化

生存压力大、育儿成本高、女性生育自主问题再遭威胁……这是网上最突出的声音。

其实,中国的人口专家与学者早看到了,在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要制订一揽子顶层设计。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今年中国“两会”期间就建议,要为青年夫妇生育创造条件,为青年夫妇减负,4至6岁学龄前教育实行普惠价格,全社会营造一个育儿友好型社会环境,建立人口预测报告制度,并建议将人口老龄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级别和地位予以升格。

今天的政治局会议上也具体要求,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此外,还有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等。

至于,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政治局会议说,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等等

可以说,网民提出的问题,政治局的会议都想到了,但是能否一一落实,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然而,要知道,就算是在发达国家,生育率低已是多年顽疾,不仅丁克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很常见,即使是物质条件很优渥的家庭,也不一定认为生儿育女是人生的必须。这说明,决定生育与否是文化因素,生儿育女是文化与价值观的选择,不是经济活动,当一个社会已然形成了“少生、不生”的文化时,政府给予的物质支持很难改变育龄夫妻的观念。

因此,也有分析认为,与其指望“少子化”现象能逆转,还不如提升中国偏低的退休年龄,这方面还比较有空间。

事实上,政治局会议也提到了:“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还有要“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等等。

综合起来看,中国的中产阶层可能会越来越“夹心”,育儿压力是否会减少他们还没把握,退休年龄却肯定会推迟。对中国中产来说,现实的物质生活或许已接近、甚至赶超发达经济体,但他们为此所承担的焦虑和压力却一点都没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26:46 | 只看该作者
人口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2021-06-02 15:21:34  来源: 子夜呐喊   作者:子午




  昨天的问题又被举报了。删就删了吧,其实网友们看标题就知道笔者想表达的意思。

  “五免”似乎是谈不得的。就拿“免费医疗”来说,连不是“左派”的北大李玲教授都要被“理中客”们拎出来痛骂;谁敢要求“免费医疗”,“理中客”们立刻举出印度和巴西的例子来反驳。

  然而,“免费医疗”只是一个形式,形式之下的“内涵”却是大不同的;连已经变质了的古巴全民免费医疗系统都退步了,不能真正称得上“社会主义的全民免费医疗”,私有制的印度和巴西又有什么资格被作为“免费医疗”的样板,拿出来做反例?换句话说,印度和巴西,甚至包括英国,空有“免费医疗”的外壳,却没有实质。私有制下,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都被资本垄断用于优先服务富人和赚取利润,能剩下多少资源投入到公共卫生系统?

  这个问题今天暂且不展开谈了,我们还是回到人口问题这个话题本身吧。

  姗姗来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不过是进一步佐证了很多公众已经有普遍共识的问题:

  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初步汇总结果是1200万,生育率降到了1.3,远低于满足人口正常更替的2.1。

  注意:1200万这个数字还是根据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之间出生的人口统计的,按照新生儿下降的大趋势,加上大流行的影响,2020年1-12月的新生儿数量只会更低!

  性别失衡依旧严峻: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其中25岁以下适婚以及即将适婚的性别失衡尤其严重。

  结婚登记数量持续下降:

  上图是将再婚登记统计在内的,而单纯统计跟生育直接相关的初婚登记数量的话,下降趋势会更加“惊人”:

  老龄化进一步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18.70%,比10年前高出了5.4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也比10年前高出4个百分点;而劳动力人口却下降超过6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从目前的2.8:1变成1.3:1。

  以上几个问题是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探究造成问题的真正根源,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数据。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一直维持在105左右的黄金值(女性=100);1978年以后女婴数量大幅增加,到1986年甚至出现女婴比男婴多的现象;90年代,性别失衡问题彻底形成: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毛主席就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问题。但受制于广大农村群众“多子多福”观念的束缚、人口预期寿命的大幅增长、医疗条件改善导致的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以及社会主义的福利兜底(城市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工厂兜底工人社会保障;农村则由集体统一安排,无后顾之忧),70年代以前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

  1965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基层的医疗条件迅速改善,节育观念以及各种节育药物、器械得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这为计划生育的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1973年国家提出的政策是“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不久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宣传口号,以消除旧的传统观念。毛泽东时代最后十年,总和生育率从6.0迅速下降到2.2,已经接近于满足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2.1的水平。

  应该说,以上水平(出生性别比105、总和生育率2.0-2.2)继续保持的话,人口总量增长到达16亿的预计峰值后将会保持稳定,人口结构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遗憾的是,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小农私有观念重新回归,“传宗接代、继承私产”的旧传统观念有了死灰复燃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的养老问题从社会集体保障变回了个体家庭责任,“养儿为防老”的观念又重新变成老百姓的“合理化需求”。

  由此造成一个现象,在上面的图标中已经有所体现:农村超生的问题反而凸显,越生不出儿子越想生儿子,这就是总和生育率在1980年-1982年出现反弹的根源,甚至一度出现女婴多于男婴的现象;一胎化政策实施以后,毛泽东时代改善起来的医疗条件反而被用于人工干预出生性别。

  尽管人工干预出生性别在我国是被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但随着医疗产业化的推进,公共服务性质的医疗事业变成赚钱的产业,私人诊所、私人医院,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基本是没有太大阻碍的,基本上加点钱做B超都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哪怕是那些基层公立医院,只要悄悄塞红包,他们照样敢顶风作案……这才出现了90年代出生性别比彻底失衡的问题。

  而市场是无孔不入的,婚姻也早已市场化,天价彩礼问题与其说是“恶劣的风气”而去怪老百姓,还不如说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性别失衡的大背景下,男多女少的局面就形成了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富人养小三、穷人却连媳妇儿都娶不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批判的现象变成了事实。

  当然,真正推高结婚成本的还是房价。即便是笔者老家刚刚宣布脱贫的小县城,现在丈母娘嫁女儿的最低要求也是县城里有一套商品房。

  结婚成本的上升成为制约底层结婚意愿的重要因素。

  底层即便能够结婚,婚后敢不敢、愿不愿要孩子也是个问题。2018年,《中国理财周刊》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至其大学毕业为止,至少需要花费50至130万元人民币。这还只是一个平均值,焦虑的中产精英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成本会更高;而子女踏入社会以后,还有更加昂贵的结婚开支和买房、买车开支……

  类似深圳这样的教育产业化已经高度“发达”的城市,中小学生上课外辅导班几乎成了标配;毕竟只有半数的初中生能够升高中,辅导班争夺的首先是这半数的机会,才能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此外,打工人辛苦把孩子养大之后,阶层固化的局面下,孩子依旧是打工人,依旧要面临买房子、结婚的问题,依旧要掏空“三代购买力”……这几乎成了无解的循环,所以,“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句话不无道理。

  在这样的局面下,底层青年结婚容易吗?结婚意愿能高吗?婚后生育的意愿能高吗?

  这是个三层递进的问题,放开三胎之前,至少还有这三步问题需要解决。

  在人均寿命增长空间不大、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生育率下降到远低于人口正常更替水平且还在继续下降的结果,必然是老龄化的加剧,这又将给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养老压力。

  大龄单身青年数量的增加、离婚率的上升、养老负担的加重,这意味着主流经济学家口中的“人口红利”的消失殆尽。虽然对打工人而言,这意味着生存状况的恶化,但打工人早已经被异化为生产工具和消费工具,对资本家而言则意味着没有了足够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倾销商品的庞大市场的萎缩。显然,后者应该更焦虑这个问题。

  穷究这一切问题产生的链条,激进的“人口政策”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真正的根源却是私有观念以及私有化导致的贫富分化,造成了不能结婚、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进而出现“少子化”、“老龄化”的局面。

  事实上,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财富不被少数人占有,如果不是悬殊的贫富分化,即便“少子化”、“老龄化”进一步加剧,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足够供养全社会的老人、抚养全社会的孩子,而这有赖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全面回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28:40 | 只看该作者
资本主义病入膏肓,《资本论》再次流行

2021-06-02 15:22:00  来源: 红墙往事   作者:红色卫士


  5月30日,日本NHK报道日本民众对马克思专著《资本论》的关注度高涨。一些日本读者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本出版社认为,贫富差距和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在新冠危机中更加凸显,这是日本民众开始关注《资本论》的重要原因,其他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书籍也比以往热度更高。

  曾经经济排行世界老二的日本,自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经济长期低迷,人口老龄化严重,据统计有100多万彻底“躺平”(不工作,不社交,不结婚,专心在家啃老,有的甚至沦为“网吧难民”)的青年。社会问题严重,犯罪率增高、自杀人数常年居高不下、校园欺凌问题严重、色情行业空前爆发等等。

  毫无疑问,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恶果,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但加班文化盛行,年轻人竞争压力大,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年轻人生存更加艰难,不得不选择“躺平”。

  然而日本也有着悠久的左翼和社会主义传统,日本共产主义的先驱片山潜在19世纪末就开始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并在国内组织工人运动,他还成立了日本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日本社会民主党。上世纪初,社会主义理论从日本流传到中国,像“革命”、“社会主义”等名词,也都来源自日本社会主义学者的研究和翻译。

  1922年,日本共产党成立,坚定地反对日本的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其总书记德田球一入狱18年。二战期间,不少日共党员或马克思主义者从事反战工作,最著名的是日本首相的秘书尾崎秀实,为延安提供了大量情报,后来在194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被日本法西斯杀害,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国际主义。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有大批激进的学生信仰毛泽东思想,反对日本的统治者和驻扎的美军。

  日本有着光荣的社会主义传统,所以在资本主义危机来临时,人们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寻求解放之道毫不奇怪。日本的年轻人已经躺平很久了,麻痹在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中只能不断沉沦,而《资本论》的重新流行,则说明日本的青年正在重新觉醒。

  金融危机之后长期低迷的经济逐步加深社会危机,而疫情的袭击更是使资本主义雪上加霜,美国、印度等国应对疫情的混乱使人们看透了资本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还有什么出路呢?

  人们为什么要看《资本论》?

  因为它告诉你老板为什么要强制加班,延长劳动时间;

  因为它告诉你老板为什么要拖欠工资;

  因为它它告诉你为什么穷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却仍然一无所有,而官僚和资本家为什么却能不劳而获;

  因为它告诉你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发生经济危机,以及为什么资本主义会走向灭亡。

  除了到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那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深受压榨和剥削的人们去哪里寻找解放之道呢?

  《资本论》再次流行,是社会心理变化的写照。人心思变,即使公知大V们一再污蔑这本经典著作,但资本主义现实的鞭打会让人们清醒过来,明白什么是真理。

  与此同时,中国的年轻人在深受资本压迫的同时,除了“躺平”,还有大批的青年拿起“毛选”去思考个人和社会问题。地铁上、公交上、图书馆里读“毛选”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在清华大学和北航图书馆发布的年度数据统计中,“毛选”都高居借阅榜榜首。

  年轻人读“毛选”和《资本论》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沉迷享乐或者绝望沉沦,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想,起码是觉醒的开始吧,资本主义那一套已经不怎么玩得转了。

  红色卫士

  2021年6月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31:07 | 只看该作者
开放“三孩”是治标,共同富裕是治本

2021-06-02 15:16:37  来源: 大浪淘沙  作者:赵皓阳





  昨天国家一放开三孩政策,把媒体激动的字都写错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生育的“育”,病入膏肓的“肓”,这一看就是用五笔或者手写板的老编太激动了。

  刚刚好,国家宣布这个政策的时候我正在大街上遛弯,看见了一个富佬带着孩子骑着高头大马,瞬间联想到开放“三孩”就是给这些人生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人来人往的居民区,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走在人行道上,简直为所欲为。这马还不带粪兜,到时候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还不是环卫工人来打扫。这就很真实了:富佬可以带着孩子宝马雕车香满路,春风十里火树银花,而我们只能跟在后面踩屎。

  生育问题是表象,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根本。我上周写了两篇文章,分别讲了“内卷”和“躺平”:《社会内卷的根源,在于资本家们太坏了》《资本家可以割韭菜,年轻人也可以“躺平”》。用最言简意赅的话概括一下就是:资本家因为掌握了社会资源,他们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制定分配规则,资本家要保证自己足够的既得利益,于是劳动者们的奋斗与努力的成果都被剥削了,于是他们的奋斗与努力反而变成了会让群体环境更加恶化的“内卷”,于是劳动者们宁可“躺平”。

  想要批判“躺平”,正确的姿势不是批判年轻人不努力,而是要批判背后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的问题。年轻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上升通道狭窄,社会资源和资源的分配依旧把持在少数人手里,奋斗并没有用,那还不如“躺平”呢。同理,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生,而是“生不起”。

  我去过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有一个算一个,都无比骄傲自豪地说过这句话:“我们公司啊,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这他妈又是男人又是牲口,都有生殖隔离了,能生出孩子来那是生物学奇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在的生育政策开放了三孩,但你要生三孩首先得有二孩,要有二孩首先得有一孩,要有一孩首先得结婚……也就是说“三孩”这个政策仅仅是为有二孩的家庭准备的,很明显这是一个治标的政策;如果要“治本”的话,就得考虑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或者大大推迟结婚年龄),与为什么不生育了。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其实这个“三孩”政策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但为什么大家在社交网络上各种群情激奋,以至于官媒都要关评论了呢?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能够从“我们”身上卸下担子、鼓励生育的政策。用互联网产业的话说,这就是只考虑深挖高粘性用户的活跃度了,不去考虑拉新——增加新用户了,“只促活不拉新”这可是运营的大忌,甚至代表这家互联网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作为一个适龄婚育的年轻人,可以结合我自身经历解释一下这两个问题。我在《我为什么坚决不打算买房?》这篇文章详细说过,我妈总是给我张罗相亲,但是因为“没有房”一条往往就直接一票否定了。所以我妈特别想让我买房,而我反对买房,简而言之:我肯定无法靠我个人实力承担一套北京的房子,肯定要靠父母支持的。我父母也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要支持的方式也是卖掉一套在家乡的老房子,那这样就会使我父母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我如果不靠父母支持,在北京六七环这些偏远地方买了房子,也会让我通勤时间巨增,让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我、要么我父母,二选一生活大打折扣。那我还不如现在继续租房子呢。

  以小见大,我的问题肯定是众多男男女女们共同的问题,他们或选择租房单身,或选择大大推迟婚育年龄(到能买得起房为止),生育率不下降才怪。我们国际靠房地产市场刺激了二十余年的经济,现在终于到承受“孽力回馈”的时候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于生孩子的问题,我之前讲过我一位朋友的故事:去年我写了篇骂钉钉的文章之后,刚刚新婚燕尔的大学同学跟我吐槽,钉钉已经成为了他们婚姻生活中最大的“敌人”。每当他们夫妻二人沐浴更衣、酝酿情绪、欲行和谐之事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要么他手机响了,要么他老婆手机响了。

  这不是静音不静音的问题,钉钉自带已读功能,谁@了你对方可以看见你有没有看这条消息,甚至你长时间不回这种消息,还会有群发短信和语音电话打过来提醒你回消息。关键处理这种信息不是你回复了就行,工作上的事情处理还需要时间,经常他们两个前一秒钟还“翠穿珠落索,香泛玉流苏”,后一秒钟就要打开电脑整Excel了。一边要践行工作的KPI,一边又要完成马云生孩子的KPI,真拿劳动者不当人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这位朋友微信给我的吐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给我展示的钉钉截图,@后面那个人打了对勾,就说明那个人看见了)

  2019年5月10日,马云又在阿里的集体婚礼上表示“婚姻的第一个KPI是生孩子”。马云现场金句不断:工作上强调“996”的精神,生活上要“669”——六天六次,关键要9(久);婚姻要幸福的关键多用“丁丁”,少用“微性”。这用一句俗语就可以概括:“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马云压根就不知道,工作上的996是怎样压榨人精神的。我这里讲一讲我自己的故事:我刚毕业来北京的时候,进了某互联网大厂做管培生,标准的996——9点是正常下班,但是往往还要加班,遇到项目上线的时候凌晨三四点下班都是家常便饭。就算9点正常下班,回家快十点了,收拾一下家再洗洗涮涮躺到床上十一点,只剩下随便玩玩手机的力气了。谁还闲着没事聊天啊,谁还有撩骚小哥哥小姐姐的精力啊?虽然那时候的确有很多感觉不错可以发展发展的姑娘,但是一想到明天差不多八点就得起床赶早高峰,算逑吧,还要动脑子想想话题,不如看看纸片人早点睡觉得了。

  生孩子需要结婚,结婚需要谈恋爱,谈恋爱需要培养感情,你工作整个996所有的脑细胞全都死在公司里了,精神已经崩到极限了,回家在床上除了躺平放空啥也不想干。聊天不想聊,周末不想出门约会——996一周就休息一天,昨天还上班儿明天又要经历脑细胞排队枪毙的煎熬了,约会你个大西瓜。年轻的男男女女只要在为生存和事业奔波的无一不是如此,恋爱对我们来说是奢侈品——无论是金钱层面上还是时间层面上。

  我是毕业之后就进大厂做了管培生,那年元旦放假的结束时候,家里有亲戚过世了,然后我给公司的HR请假,说家里有了白事希望能晚回去几天。然后HR说,元旦不是放了三天假吗还不够吗?我真是当时忍住了没有骂她祖宗,人走还能配合你选时间吗?刚好赶着放假去世?然后那个逼又跟我说,只有直系亲属去世公司能批丧假,你这个不能批丧假,只能请事假。我说行吧我就请事假,希望能请四天,因为老家习俗是停三天下葬,第四天赶回北京。

  更牛逼的地方来了,HR跟我说事假也不能请,因为元旦假期回来连着一周都是管培生轮岗培训,这个是提前告知你的你不会不知道吧?我说他妈的我当然知道了,这不是家里有事情么。然后这个逼就开始给我打官腔了,说公司很重视你们管培生啊,这个轮岗培训可是很重要的啊,请来的都是业界大牛和资深老员工啊,三十多个管培生都得到不让请假的你也知道啊,你如果耽误了培训以后没人给你补的啊……总而言之就是不给我批假。

  当时我也血气方刚,不批就不批吧,家里有至亲去世我甩甩手走了,那不是畜生行为吗,反正我不回去你给我算旷工好了。结果回公司之后丫又给我阴阳怪气,说什么你们90后真是自由啊说不来上班就不来上班,我们打死都不敢想啊;说什么你这个刚进公司就旷工,领导都不知道怎么处罚你啊,最后我还给你说了点好话决定给你的处罚是1234这几条。

  当时我虽然很刚但是毕竟刚刚毕业进入社会,打算把家里事办完了就在公司认个怂,毕竟也是个大公司还是挺珍惜这第一份工作的。结果这个HR一直想拿这个事压我,因为我们管培生各部门轮岗,领导很多但一直换,最后都是给人力资源部门汇报,她老阴阳怪气说我这么自由散漫绩效不能给我打高分,到时候分配部门有限制。最后我还是掀桌子了,辞职走人。

  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遇到,看我遇到了白事就被HR这样刁难,就是请个假就仿佛要他命了,而需要生育的女性在就业、职场上会遇到怎样的歧视,那就不言而喻了。在CCTV2制作的一个关于“互联网+”的纪录片中,展示了京东集团一位怀孕四个月的副总,向刘强东请产假的情形。这样高级别的精英女性,高龄高危产妇,在老板面前通报这一喜讯时,还要强调“不会耽误工作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直把员工的当“兄弟”的东哥可能无法体谅“姐妹”们怀孕的辛苦,女高管还没有提请假的事情,东哥的“敲打”马上就来了:先说什么你们请假也是给“兄弟们”机会,不要以为你们不在公司就散了;又说我们有老员工休息了三年了,你也知道;最后话锋一转“你休息啊,赶紧休息,我没有让你不休息”。这里话中有话背后是什么意思,稍微有点职场经验的人都不会不明白。

  说实在的,本来怀孕这样一个值得庆贺的事,在饭局上气氛陡然凝重,并且两分钟对话只有十几秒在谈论怀孕、身体、孩子、健康、喜悦这些正常人思维最直接想到的问题,剩下一分多钟全部都围绕着“工作”“请假”展开,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重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女性每歇一次产假,就是给“兄弟们”一次机会;女性每一次怀孕,都要看大老板一次臭脸。女性黄金生育年龄与她们在职场上的黄金奋斗年龄高度重合,她们生一次的代价都如此之大,那愿意生三孩的得是什么家庭呢?基本上这个女性就脱离主流社会的生产劳动了,只能靠丈夫供养,在婚姻与事业中完全成为附属品。

  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进退维谷,是当代劳动者困境的一个缩影。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理来分析,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越狠,女性生孩子的预期损失就越大,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女性生育欲望就越低。男性虽然情况要比女性好得多,但是对无产阶级男性劳动者来说,抚育下一代的机会成本依然可以类比,因为资本家们终究要把失去女性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转嫁到男性头上,道理是相通的。这就是当代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育的根本原因。我发现人们在分析低生育率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把原因往资本剥削与压迫,那都是没有触及到问题核心的。

  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多督促一下“先富带后富”,而不是谴责“后富”为什么“躺平”,生孩子的问题也是同理,这不是生育政策的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是财富分配问题。

  再给大家科普一个数据,先别看下面,按印象流,大家觉得北欧生育率是高是低?下面公布数据:据2017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瑞典生育率1.85,丹麦1.79,冰岛1.74,挪威1.71,均高于中国的1.63;2019年同样机构统计的数据,中国还是1.63,冰岛1.92,瑞典1.90,挪威1.82,芬兰1.78——北欧诸国全部都有所提升。现在日本韩国研究北欧的福利模式已经成了一种显学。

  关于人口和生育率的问题我说累了,前后得写了少说十万字了:

  年轻人不是不愿生孩子,只是他们单单养活自己,就要用尽全身的力气了

  不结婚不生孩子、家里宅、低欲望社会——当代年轻人反抗资本的“卢德运动”

  我们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年轻人身上

  忠言逆耳,我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算命先生就指着我娘的肚子说:“这孩子将来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装糊涂”。生孩子的问题,根源永远是经济、生产关系、财富分配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开放三孩政策,也可以研究男人和牲口交配生育的科学命题,但这些对于提高生育率来说仅仅是表面文章。

  现在不是装糊涂的时候了,真正让这个社会陷入低生育率危机的,是吸血的资本家啊——经济发展的果实其中大头都被他们享有,劳动者想要生儿育女就得竭尽全力了。这些资本家就好像封建社会疯狂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地主们吞并农民土地,农民无法生活下去成为流民;地主凭借其士大夫特权不向国家纳税不服徭役;国家需要大量财政投入去解决流民问题……一方面税收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支出又越来越多,那国家不出问题才怪。

  基本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过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根基动荡这一命运,外族入侵、自然灾害只是直接诱因。经典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推行缙绅一体纳粮当差,为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然这一政策自然招致了特权阶层的反扑。我这里有个预言,当代的“士族阶级”也早晚要露出自己的獠牙,与国家和人民争夺资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说我们现在这社会也类似,资本家疯狂压榨劳动者,但是就连足额缴付社保这种问题都要怨声载道。劳动者身体早早被摧毁,承担医保成本的是整个社会;劳动者无力抚育下一代,这个代价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资本家就是当代的士大夫,鲸吞蚕食肥了自己,受损的是广大人民和整个国家。年轻人生育意愿高低只是一个表象,背后则是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34:18 | 只看该作者
孙立平:想让生三胎?请先给他们一个理由
2021-06-02 09:19:14  来源: 孙立平社会观察   作者:孙立平

  【生三胎,是昨天最热的话题。但问题是,现在还是用生育政策调节生育行为的时代吗?一句流行的俏皮话是:你以为我不买劳斯莱斯,是因为限购吗?现将年初的一篇文章重新发表】

  1、这几天,有关2020年全国或部分地区生育率断崖式下降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现在甚至已经有人在讨论中国能不能走出低生育率陷阱的问题。还有人再发出呼吁:请为祖国生个娃。现在看,这确实是个问题,并且是个大问题了。几年前,我就说,养老和生育将会是中国未来两个最大最棘手的问题。

  2、但问题是,呼吁有用吗?提倡生爱国娃有用吗?很现实的问题是,你想让人们生娃,总得先给个理由吧。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驱使的,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说明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了陡然的变化?因此,要解决中国的生育问题,首先要把人们为什么会生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才会生孩子这样最基本的问题弄清楚。

  3、人们为什么会生孩子?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本能的因素。就像动物一样,凭着本能就生,即依靠本能使生命延续,无需别的理由。第二是文化的因素,即本能观念升华为观念并在观念的层面上凝固。比如,我们有个邻居就十来个孩子。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生育动力?因为当地的文化就是如此,孩子越多越受尊重。第三,功利性的目标,如养儿防老,如财产的传承等。在有的国家,多生孩子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甚至成为获得收入的重要来源。

  4、逻辑上接着的问题是,无论什么理由,都得和一个叫做成本或代价的东西撞车,也就是得把理由与成本或代价综合起来加以权衡和考虑。而在当今的社会,生育尤其是养育、教育的成本在明显提高。不仅仅是经济、时间、精力上的绝对成本在提高,机会成本也在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生孩子,你就要放弃很多东西。在综合权衡之下,只有生育的理由和冲动足够大,或是成本不至于过大,生育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5、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外界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家庭的压力。意愿、成本、压力,如果涉及的这些因素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来捋一捋他们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关系,以及在这些逻辑关系之下,人们可能会有的选择。

  6、生育的意义与意愿。如前所述,本能、文化、功利性考虑,是形成生育意愿的三个重要因素。但在城市化、受教育和理性化程度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以及生活方式变化的大背景下,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从最简单的功利性因素说起。在当今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有关的制度安排之下,养儿防老的功能已经基本丧失。即使是在农村,这种功能也在弱化。而通过生育实现财产的传承,也许只有在极少数富人家庭才会有这种考虑。请问,你现在如何在一个功利性的意义上给人们一个生育的理由?

  7、再说文化与压力。文化压力大体来自社会与家庭两个方面,而压力的程度则取决于文化的特质与人们关系的紧密程度。首先,社会中生育文化在明显发生变化。更重要的使,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个人自主性的扩大,是人与人关系的松散,甚至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具有隐名匿姓的特点。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外部压力的作用在减弱。现在,尤其是在城市中,谁还在看别人的眼色决定自己生不生孩子?这当中还要注意到的一点是,由于种种原因,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在减弱。

  8、实际上,在过去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要生孩子?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为什么。生育就是一种本能,就是一种无需理由的天经地义。由此,实现几乎与动物一样的传宗接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命延续的意义。而现在,恰恰就多了个为什么。而为什么的其中之一,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人生的无意义感或不满意感越来越强。不止一个人说过,我不想有一个孩子,让他和我一样过这一生。这也可以不分地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宁可养猫养狗而不养孩子?

  9、在人们越来越找不到生孩子理由的同时,成本的压力却在不断加大。这个成本是什么?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生养的成本,教育的费用,甚至男孩还得给准备房子。关于这个成本,我现在只想说两点。第一,这个成本不能简单从金钱的意义上来理解,就一部分人来说,成本更多是精力上的。别的不说,仅孩子上学后的接送、课外班、平时作业的监督和辅导,要占去多少时间和精力?第二,对于哪怕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在成本的负担上可以轻松。因为条件越好,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需要的投入就越大。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要么别生,生就要负责。

  10、所有这一切的矛盾或张力,会集中体现在中产阶层身上。在生育问题上,中产阶层的特点是,他们的理性化程度更高,而承担成本的能力却非常有限。不仅仅是金钱意义上的。这从996们那匆忙疲惫的身影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你既可以把它理解为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动力,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生育意愿低下的群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41:13 | 只看该作者
到底谁躺了?2021-06-02 09:18:51  来源: 新潮沉思录   作者:黄三思





  最近几天,不少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突然开始密集的批判起了“躺平”青年。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任何仔细看过这些文章/言辞的人,都应该不难判断出他们其实并不怎么懂得自己在讨论的是什么——与其说在批判某个现象,不如说是百度了五分钟然后就开始靠想象力创造一个稻草人虚空打靶。

  在这些想象力匮乏的小说家们辛苦编造的故事,以及他们义愤填膺的指责里,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所谓的“躺平“青年其实更像是某个生活在日本或者美国的地下室青年——害怕社会,害怕竞争,所以选择不出门,不社交,不婚恋,不工作,不生活。

  然而实际上,正如相对正常一些的社评里说的那样:年轻人在网上喊完躺平,明天难道不也还是要在闹钟响起时起床吗?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真的躺得平?

  事实上,整件事情的可笑之处就在于此:真正可以选择躺平(特指上文语境中的躺平)的人,要么什么都有,以至于不需要再费心去做点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要么毫无牵挂,什么都不做都可以无所谓。而网上的青年群体,绝大多数都不符合这两项条件——他们已经有的不够多,但身上的责任与牵挂不够少。

  换言之,网上的青年群体们喊“躺平”时,其含义也重来都不是要大家从此回家再不出门啃老一辈子。网上的“躺平”热潮,只是青年们想抵抗加班福报以及消费主义蛊惑等等付出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的资本主义文化侵蚀。同时,青年们所指的“躺平”,是不要再无限付出,是适当的把时间分给自己,不要为了工作而牺牲自身的健康与正常生活。

  诸多媒体们在这里犯的最大错误或者说他们最大的傲慢,就是把年轻人们想得太蠢了——作为单独的个体,青年群体里当然会有不那么聪明的人,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青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资本的毒打里把自身的位置与身处的环境看得非常清楚。

  而一个理性人在做决定时,他们都会思考什么?当然是付出-收益比。用更简单,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付出10分努力能够换来10分甚至12分的报酬时,任何理智的人都会选择尽可能的多投入,而如果付出10分努力只能换来7分8分甚至5分6分的回报,那只有脑子不清楚的人才会愿意继续在这种事情上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剥开福报神话,实际上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要你上工就会按时按量发工资,并且随时有空缺职位留给奋斗者升职加薪的完美雇主,事实上现实中的雇主绝大多数时候只会在口头上宣布过一段(永远不会到来)时间提拔干得最多的那个傻子,同时在利润和劳动法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利润。

  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年轻群体们,也非常生动的展示了为什么年轻人不再继续按照原有的“正常”生活轨迹前行:按照所谓的“正常”规划,他们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劳动时间与收入都已经被提前规划好了,而按照这份清单,他们必须一直工作,同时不断的消费,消费,消费才能保证自己能够获得家庭,子女以及“退休”生活。而如果他们提前下车,不购房,不奢侈消费,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过上工作强度与生活压力都小得多的生活。

  所以,青年群体们应该有这样的判断力,给资本家创造价值道路上的很多大饼并不值得他们去抢夺,同时他们面对不合理现象时的议价能力也不高——我们都可以有一个同学、朋友、亲戚博士毕业就进了雪湖基金年薪百万,他/她从来都不怕遇到这种事情,因为他/她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走上人生巅峰BlaBlaBla。但是年轻人这个总体里,有多少人有足够的底气在遇到不合理要求时转身回家?

  我们这个社会里,有很多人愿意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辛苦劳动,有很多为了维持社会运转在无偿付出的岗位,然而这样的精神近年却屡屡被拿来与给资本无偿劳动进行等价,进而把这种对资本的反抗塑造成“躺平”,并与它们篡夺过去的“奋斗”概念对立起来。然而,面对资本舆论对无偿加班劳动越来越肆无忌惮的鼓吹,面对35岁被裁员的操作,任何一个不傻的人都可以轻松的判断出自己到底该选什么——

  与其说年轻人们“躺平”了,不如说他们开始想明白了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是在给自己创造价值,给社会创造价值,还是在给资本创造价值?努力也好,奋斗也罢,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多少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干更多的工作?多少人工作的目的是以后可以不用再工作?媒体们绕着圈子说了半天,有没有哪怕一家真正意义上讨论过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青年群体们选择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又有哪里不合理呢?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这种方式对抗呢?既然这种劳动既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多价值,也谈不上什么社会荣誉,与其浪费时间在给资本家的市值创造价值上,为什么不活得轻松一些,定时在社交媒体里提醒大家已经是下午三点该起来喝茶?为什么不能逃离消费主义的陷阱,为自己和家人多存下一点应对风险的积蓄?

  甚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只有年轻人们不再盲目低头无效“奋斗”,不再沉浸在消费主义和成为人上人的幻觉里,而是停下来抬头四望,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与奋斗的目的,并且将自身的判断付诸行动时,他们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脱离了思想上的躺平状态。因为只有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青年们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勤奋、精神上也最为强大的一个群体。”

  反之,最符合那些媒体所言“躺平”定义的,其实是那些只想拿大家的钱去放贷,利润归自己风险归其他人的公司。任何人应该都不难看出,这些不愿意冒风险,不愿意挑战未知,不愿意与国外大厂竞争,却要用平台绑架全社会,让所有人替他们承担成本的公司,才是媒体们“躺平”定义最完美的描述对象。

  而这些坐拥大量资源,却一门心思想着在传统赛道上靠体量优势去赚没有风险的利润,不想创造增量只想猛吃存量的家伙,与美国日本那些住在父母地下室里,靠父母养老金生活的废物何其相似?与其指责那些哪怕真的什么都不做,也不过影响自己和自己身边为数有限的部分人,不如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资产千亿万亿级别的大公司,毕竟当它们躺平时,会受到影响的可不止一家一户,一城一地。

  所以,如果真想反对躺平,那首先就要从这些已经变成寄生兽的大资本平台和他们的代言人身上开始反起,先从不断试图践踏和篡改劳动权益的人身上反起。说到底资本自欺欺人的搞舆论压制并不会一直有用,需知我国青年是一向具有优良的觉醒传统的。

  PS:最近会再出一些关于互联网巨头和消费主义的话题。


链接



5.1调休放长假 保资本大循环价值实现'惊险跳跃' 人海'休闲'?
16 个回复 - 6717 次查看
迎春:从文化与经济的区别说起——再批国内生产总值指标 2021-05-07 09:22:12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迎春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无论是各个景点的门票收入,或者是电影院、剧场的收入,比去年同期都有较 ...
2021-5-7 18:58 - 焦典 - 坛友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46:48 | 只看该作者
李光满:对三孩望而生畏?六方面入手,切实减轻生育重负,让大家愿生敢生!
2021-06-02 09:53:28  来源: 李光满冰点时评   作者:李光满

  5月31日,《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出台,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提出相关配套支持措施。

  我曾在今年2月21日撰文《人口问题影响国运!建议尽快调整生育限制政策!》,时隔三个月,放开三孩即成国家政策,深感欣慰。

  我在文章中建议,应尽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或先期放开三孩政策,尽快阻止出生人口下降趋势,保持我国人口在全球人口中的占比。我以为人口危机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事关国运的大问题,我们不仅要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而且还要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做好生育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坚决扭转出生率下降趋势,使我国能够继续保持人口大国地位,保持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保持制造业大国优势,保持和发展强大国防。

  尽管放开三孩是一个被大家期待已久的政策调整,但三孩政策一公布,公众似乎并不买账,网上的一个调查显示,坚决不生三孩的占绝大多数,我们不禁会问,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生孩子了?

  第一,从1982年将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强制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人们从强烈要生到不愿意生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受西方家庭观、生育观、教育观、文化价值观入侵及影响,四十年计划生育对中国社会形态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观念已经被彻底摧毁,一是家族被摧毁,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家族、宗族已经开始退出人们的意识。二是家庭少子化、小型化成为趋势和习惯。三是异地工作、乡村衰败、留守儿童等现状出现并持续无法扭转。四是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错误观念以及其它的西方丑恶观念越来越深地影响中国青年人的行为。以上这些都是影响当今即使生育政策调整、人们也不愿意多生孩子的现实。

  第二,一方面是不愿生,另一方面是不敢生。因为生育一个孩子成本太高,或者说生育一个孩子承受的生活压力太重。现在的青年人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且不说资本家们搞的996,就说一对有稳定工作的夫妻生养一个孩子如果不靠父母老人帮助,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甚至资金完成孩子的抚育、教育,更别说那么靠不上老人、没有稳定工作、收入水平很低的青年家庭,虽然并不是大多数青年都会躺平,但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太大而使和部分青年失去生活激情、看不到未来希望,已经成为影响生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第三,中国人的观念里有存钱养老和自持住房的观念,以前是无论多穷都有一个穷家和破房,要存几个钱救急。现在首先打破中国人传统观念的是买房,由于房价快速上涨,青年人为了买一套房而用光一家几代人的存款,并成为房奴,有些地方的人奋斗几十年也买不起一套房,甚至房子已经成为奋斗目标和婚恋的前提,高房价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观、幸福观,深陷高房价和成为房奴状态的青年人已经无力生孩养娃,更别说生二孩、三孩了。

  第四,教育内卷正在成为人们不愿生二孩、三孩的另一个绞索。从上幼儿园开始就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小学、初中、高中,每一阶段都需要投入高额的成本和激烈的竞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使得大家都去参加培优,一方面是时间和精力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压力,生育和培养一个孩子已经让整个家庭精疲力尽,谁还敢要第二个、第三个孩子?

  第五,现在这批面临生二孩、三孩选择的都是独生子女,这批年轻人在生育、教育下一代的同时还将面临即将到来的照顾老人的沉重负担。不像前几代人,不管生活状况如何,都有几个子女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这批长大的独生子女结婚后夫妻双方加在一起有多个老人要照顾,如果再要加上生育两到三个孩子,这份压力和责任会让他们望而生畏。

  改革开放对我们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改变太大,在看似一个繁荣的社会里,已经存在着许多难以填平的鸿沟和深坑。以前大家以为我国人口减少主要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实施二孩政策后人口减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这时候大家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出台任何鼓励生育的政策,现在放开生育三孩政策,如果我们仍然抱着靠政策效应就可以提高生育率的话,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低生育率、老龄化更加严重、人口进一步减少的不可逆状态。

  我以为当前要改变我国出生率降低、人口减少、老龄化加重的状况,急需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中央所要求的,出台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现金奖励、税收减免、住房补贴、产育假、破除生育妇女在工作中的歧视等等政策,形成政策体系,特别是对生育二孩、三孩的青年夫妻实行平民买得起的特价房制度,切实减轻生育负担,让年轻人想生、敢生,没有生育的后顾之忧。

  第二,全面减轻子女教育负担,全面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彻底打破优质学区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公,做到优质教育平民化,幼儿园全面公立化,彻底解决学校早放学问题,实施12年义务教育制。解决了教育负担就解决了生育二孩、三孩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问题。对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工实施特殊政策,让他们能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公平待遇。

  第三,我反对青年人躺平,青年人不应失去激情、追求和责任,但我们要为年轻人的生活减轻负担,解决青年人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能够精神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要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只有让他们有幸福感才能使他们进一步追求家庭的幸福和多子的快乐,如果我们所有的青年都成为了一个工作的机器,成为了资本家赚钱链条中的一个工具,完全没有了幸福感、愉悦感、轻松感和成就感,那么他们躺平就会成为一种必然,如此如何让他们去承担社会、家庭和生活责任?

  第四,转变社会观念,要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大力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化中国传统家庭孝养文化教育,培养家族、家庭观念,培养多子女家庭观念,培养子女与老人一起生活、共享天伦之乐观念。

  第五,在生育问题上,既要有家族人丁兴旺、家庭其乐融融的思想,又要有为国分忧、为国担责的思想,国家和家庭、个人是一个整体,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国家强大了,家庭和个人也会幸福,中国人一向都讲家国情怀,响应国家号召,生育二孩、三孩,既是一种家族和家庭责任,也是一种社会和国家责任。

  第六,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国家生育政策要做到公平,也就是生育的公平性,不能让三孩政策演变成有钱人家的政策,社会中低阶层的家庭仍然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只有做到了公平性,才能调动社会整体、社会大多数人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生育,唯此才以彻底扭转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的局面。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著书立说,鼓吹人口爆炸论、资源有限论、粮食危机论和能源危机论,认定地球人口最多只能够承载35亿等等,而现在全球人口已经突破70亿,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想方设法鼓励生育,唯有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着眼于中华民族未来50年、100年甚至500年和1000年的发展、繁衍和在全球大国竞争中的地位的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我国人口问题一直存在,人口总量减少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除了一二线大城市、省会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是净流入,全国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大都是人口净流出和净减少,我国的人口危机和大城市病正在逐渐显现。由于未能及时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或调整力度不够,我国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我国未来100年甚至千年的国运和兴衰。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永续传承、在世界上保持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实现全产业链、保持强大制造业、保持庞大市场规模的重要基础,一旦失去人口大国地位,一旦失去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一旦失去庞大的青壮年劳动力优势,我国的大国地位将不保,我国的竞争优势将不保,特别是我国一旦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未富先老、失去竞争活力、陷入严重衰退,我国的国运将出现危机。

  现在国家开始实施三孩政策,我以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战略上鼓励人口生育,不能出台具体的鼓励和奖励政策,要想摆脱人口继续减少、出生率继续下降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因此,把推进三孩的生育政策做实、做配套、做成体系,实现全社会公平、社会主体民众享受可及的鼓励和奖励。

  三孩政策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我们要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和时间耐心。我以为,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随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回归,中国的出生率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回落之后,重新回升,最终回到正常的生育率和正常的人口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51:25 | 只看该作者
【极为罕见】毛主席冲上微博热搜,网友评论看哭了!

2021-06-02 15:21:52  来源: 红色小兵   作者:红色小兵1226




  真没有想到,在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我们的@人民日报 微博发了一条关于毛主席亲自集结,新中国成立时最顶尖的学者编教材的视频。

  这个视频,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点赞量已经突破30万。

  并在发表后短时间内,就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个事情,真的太罕见了!

  有网友说,毛主席居然能这么光明正大的冲上热搜,活久见了!

  此前微博的小编管理员,不是一直在这个方面动手脚吗?今天到底怎么了?

  毛主席亲自集结最顶尖学者编教材的话题,阅读已经突破1.6亿了:

  值得网友们高度注意的是,@人民日报 这次也是光明正大的用“毛主席”三个字,而不是用“毛泽东”,更不是此前的在纪念原子弹爆炸时绝口不提毛主席的伟大功绩!

  真的,形势真的在变化!

  不信,请看一看广大网友们的评论吧,小兵看着看着,就看哭了:

  我不想毛主席

  再为国为民

  呕心沥血了

  看到这条评论,小兵泪流满面,心潮澎湃!

  有人说,看到现在咱们年轻人都推崇毛主席,好开心,好开心!

  有人说,毛主席就是高瞻远瞩,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真的太重要了,“三十个编辑太少了,增加到三百人也不算多”,只有毛主席才有这样的格局啊,他是真真正正的伟大领袖。

  有人说,请多报道一些毛主席的事迹吧,毛主席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直到今日也是如此,毛主席一直指引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有个90后说,毛主席时代,国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搞原子弹,真的太不容易了。去年到北京,我有幸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一代伟人。

  有网友,直接在评论高喊:毛主席万岁!并且通过了微博审核,正常发出来了!

  毛主席说,四个伟大通通不要,只留一个teacher——毛主席就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教员,他的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践行!

  有人说,对毛主席我是越了解越敬畏,越了解越能懂得为什么他能成为那个时代人民的信仰。能气吞八荒,光耀千古的,唯此一人——毛泽东!

  有人说,毕业后去了基层,接触了更广大的社会和人民,才真的明白毛主席!毛主席对中国的理解是那么深刻,毛主席的一切政策都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的。

  有年轻人说,我最近在看毛选,毛主席真的好好啊,他说年轻人就该蹦蹦跳跳,就应该要让年轻人多睡觉、多娱乐,他还说,课程太多、太繁重,用对付敌人的办法考学生,真是害死人!

  有人说,看到此前香港的事情后,更能感受到教材的重要性了!可是,当年毛主席亲自当教材编写的领导,而今天那个把《谁是最可爱的人》删除教材的王旭明就把这么重大的事操办了。

  还有新疆的那个使用了长达13年的毒教材,我们一定要把他们的流毒清理干净,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绝对不能让内鬼再混进来了!

  毛主席向来重视教育工作,他在井冈山时期,就兴办了大量的“列宁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极度重视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工作。

  1949年9月10日,毛主席为《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

  1951年,“六一”儿童节,毛主席在接见八一学校的少先队员代表时说,你们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革命的下一代!

  毛主席对韶山的师生们说:“要努力学习,争做三好学生”。




  这张照片折射出毛主席对祖国下一代充满着的无比期待:“千万颗红心向着北京,千万张笑脸迎着红太阳”!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对留学生发表了影响深远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勇前进!

  尤其是针对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毛主席要求“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主席在著名的“五七”指示中,更是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要学文、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毛主席曾在给周总理的信中写到:应该全部接管私立学校,废除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这是《毛泽东年谱*第一卷》第564页的记载:

  今天,我们看看遍地开花的私立学校,再看看这些私立学校的各种诸如收费高、虐童、性侵等乱象,难道不想起毛主席当年的指示吗?

  特别是再想到我们的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毛主席要把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的教导,更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冲击: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我们反对一切特权,我们要始终和劳苦大众在一起啊!

  毛主席的事迹能冲上微博热搜,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也不要盲目乐观!

  在百度中,当我们搜索关于毛主席的内容时,依然会受到很多限制:

  在抖音上,我们在发表评论时,依然不能出现毛主席!

  这个局面的彻底改变,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但,人民对毛主席的热爱,特别是年轻人的觉醒,90后、00后们读起了毛选,已经成为任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大势了!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毛主席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红色小兵

  2021年6月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7:58:18 | 只看该作者
奋斗无门:“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不行”的悖论

2021-06-02 09:13:31  来源: 遥望黎明   作者:子午




  前几天,一篇题为《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不行,年轻人的思想或走入误区》的自媒体文章毫无意外地引发了网友的群嘲。

  相比那些装糊涂的师爷们,把年轻人不愿意再喝资本家“奋斗者”鸡汤的“躺平”自嘲歪曲成“啃老”、“不干活”,把“躺平”说成是阿里的品牌造势,甚至说成是美帝为了瓦解中国奋斗精神、耽误中国崛起的舆论战,“误区”文的作者比师爷们做起资本乏走狗来,要坦诚地多。

  “诚实”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品质,师爷们连这个基本品质都不要了。你看那些喊着我们要“躺平”的年轻人,哪个不是苦B加班狗,哪个不是在“拿命换钱”,哪个真的已经“躺平”了?反倒是那些指责年轻人“躺平”的老家伙们,他们钱已经赚够了,他们的子女都已经实现了“躺平”——例如新东方的那位老总,早就把子女送到加拿大“躺平”去了。

  然而,资本家的“吃人”想要照旧下去,“信息差”、“意识形态欺骗”是必不可少的,如此“诚实”反倒是“必不能有”的事物了。所以,在资本家面前,抛出“误区”论的周铂通实属猪队友了,真怀疑他是“深海”同志,一篇文章能让网民如此团结一致地反对,反倒是充当“裱糊匠”的师爷们总能把水搅浑。

  微博上的pink小将们有一个说法:“爱国不需要理由”,所以面对周铂通抛出的“误区”论,他们不需要论证地直接给出了回答:“为国捐躯可以,为资本家真不行”。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样才算为国奋斗?怎样才算为资本家奋斗?

  《年轻人的思想或走入误区》一文截图

  周铂通的观点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本家,这是明摆着胡扯。2020年,我国新注册企业80万家,破产超100万家;如果说2020年特殊的话,可以看看往年,新注册与破产的数量大致相当,都在100万家;8000多万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换言之,中国超过98%的中小企业成立十年内都会走向死亡。

  这就是说,真正能实现阶层上升、成为资产阶级的少之又少,否则贫富差距也不会越拉越大。一小撮人剥夺绝大多数劳动者,这才是私有制社会的“常态”。

  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和不断加剧的阶层固化充分说明,指望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实现均贫富是不可能的。在资本企业里“奋斗”的劳动者,除了拿到那份已经被榨取了剩余价值的工资,他的“奋斗”都只能是为资本家的,而不是为社会、为国家的。

  所以,现在这种情形下,最浅显、最容易理解的“为国奋斗”、“为国捐躯”,那就是去国企、去参军或者去当公务员。

  然而,现实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流行的说法是“民营企业56789”,也就是资本家的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按照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劳动力总数81104万人,而国有企事业单位总共容纳的就业人数才5473万人,只吸纳了6.7%的就业,即便国企变质也搞雇佣制,总体也好过私企。

  国家统计局网站截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实体经济领域的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在急剧锐减,只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有单位就业人员”一项是在持续增加,但也仅仅能容纳2.4%,无怪乎国考这么难考了。

  所以,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不想“为国奋斗”,而是“奋斗无门”啊。80%以上的劳动者只能去给资本家打工,或者就是待业在家、或者就是自己当农民、做个小生意之类。

  那些指责“躺平”是帝国主义阴谋、妨碍中国崛起的师爷们,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年轻人不肯“为国奋斗”,师爷们真正的责任和义务,难道不应该是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公有制企业,帮助年轻人广开“为国奋斗”之门吗?


链接


民间'躺平'说否认'站起来' 美帝来了谁来保卫站起来富人?
4 个回复 - 1122 次查看
子午:当“躺平”遭遇“美帝来了”2021-05-27 11:11:18 来源: 子夜呐喊 作者:子午   前不久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联系到最近被年轻人追捧、被精英痛斥的“躺平”,笔者想到另一个问题,“年轻人躺平了 ...
2021-5-28 02:06 - 焦典 - 坛友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8:01:57 | 只看该作者
郝贵生:不能偷换“改革开放”的科学含义
2021-06-01 20:23:47作者:郝贵生来源:昆仑策网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但近日见到某大报刊登评论文章,题目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笔者读后,对文中的某些基本观点的论述,实在不敢苟同。

学过“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形式逻辑中有一条原理,即任何概念都有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使用“概念”绝对不能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固然,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任何“概念”可能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有所变化。但在相同的历史条件、相同的学科范围内,使用“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不得使用主观任意或对立学说的不同含义。如大家所熟悉的“社会主义”,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逐步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资本主义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和剥削方式,但并没有根本消灭剥削方式,而是用一种新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另一种剥削方式。有剥削压迫,就有反抗斗争,于是社会中出现一种要求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要求用平等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去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个思潮就是“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最初的含义有三点:一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二是主张自由、平等;三是主张消灭私有制。如最早出现的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就是如此。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基本是在上述三种含义基础上使用“社会主义”的。但19世纪初期也产生了形形形色的“社会主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批判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他们不同程度地也批判了资本主义,但他们不主张消灭私有制,或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或用封建主义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这实质是偷换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程度不同的反动。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时不主张用“社会主义”概括自己的学说,而使用“共产主义”概念,但到19世纪60 、70年代之后,也开始用“社会主义”概念表述自己的学说。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序言》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社会主义”并没有否定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他们否定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和现实基础,而主张用唯物史观解读“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做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现象,看做对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斗争现状研究的结果,看做依靠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实践才能实现。这种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消灭私有制”,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和消灭阶级,最终实现没有剥削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本质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大党纲确立的初心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和消灭阶级”。任何离开“消灭私有制”、离开“无产阶级专政”、离开“消灭阶级”使用“社会主义”,都是偷换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含义,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偏离或背叛。

同理,我们使用“改革开放”同样如此。“改革”、“开放”概念马克思主义之前就已经存在。但马克思主义者使用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读之。中国共产党人讲的“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开放”。所谓社会主义“改革”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公有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做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政治制度,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不断改革的过程,但这种改革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绝对不是把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改为私有制度,把人民当家作主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改为取消削弱人民当家做主和剥削阶级意识形容占主导地位。目前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籍中讲到“改革”时大都是这样讲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全国大学通用公共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说:“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革,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如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在维护集体经济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公社所有、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及分配制度,1960年的“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强调“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60年代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文艺改革等。毛主席亲自树立的工农业两面旗帜即大庆和大寨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和政治制度改革的产物。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强调“对外开放”是正确的,但它是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开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非“资本”。毛泽东时代也开始了“对外开放”,尤其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且毛泽东时代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毛主席去世之后,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任何错误。但在实践中“改革”“开放”的内涵被某些人曲解,“改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而是改革社会主义公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虽然官方讲还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但在实际过程中,原先70%、80%的工业企业已经私有化了,除国家还保留部分大型的国有企业外,各省市中小国企几乎都私有化了。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更是破坏严重,很多地方的集体经济名存实亡。这是社会主义“改革”吗?这实际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改制”,把公有制改为私有制。不仅在所有的私人企业,劳动者完全变为雇佣地位,即使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工人当家做主人的权利也被削弱。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还写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被严重淡化,以自私自利为核心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已极其严重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腐蚀了干部,腐蚀了知识分子,腐蚀了青少年。近几十年愈演愈烈的腐败现象就是这种观念泛滥的必然结果。此外,把市场经济规律盲目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住房市场化、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其社会危害性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中国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根本标准。几十年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私有观念泛滥、社会道德观念沦丧、社会矛盾加剧等客观事实,已经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邓小平同志讲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事实一再证明,“改革开放”走什么路是有根本性质的区别的,那种“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只会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中国绝不能走上这条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如果对改开以来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也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武器来辨析两种“改革开放”的根本区别,理直气壮地阐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正确立场和正确原则,仅仅以当下中国外资企业数量又增加多少、外国资本又增加多少为标志,便一味地抽象地鼓吹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那么请问:这个“底”指的是什么?怎么才算“到底”?究竟是要把中国拉向何方?

(作者系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