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5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党史重点 纠正改开中的斯密教旨方向性错误 医卫生态农业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30 23:5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的健康事业可以市场化吗?——基于新冠疫情对公共卫生的反思(二)

2021-04-30 14:11:58  来源: 激流网2021   作者:亿万神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医药工业生产能力差,居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素养,医护人员极度匮乏。但就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中国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迅速消灭、控制了霍乱、鼠疫、疟疾、天花等恶性传染疾病,居民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5岁。改革开放以后,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市场化改革,从预防为主转向疾病治疗为主,随着人民公社解体,原有农村三级卫生体系土崩瓦解,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成为长期无法去除的痼疾,农民婴儿死亡率一度出现上升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类传染病也随着农民进城出现明显反弹。卫生防疫部门基本解体,到2003年SARS爆发,恶果全部显现出来。此后,国家开始加大卫生投入,并重建了防疫部门CDC。新时期各类疫苗和特效药不断面世,医疗技术发展已经改变很多原来难以控制和治愈的传染病治疗,结核病、血吸虫病等均得到较好控制。但一切向钱看的方向并未扭转,医疗市场化仍愈演愈烈,公立医院追求赚钱,私立医院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穷人看不起病、过度医疗、医患矛盾尖锐成为新时期卫生医疗体制的痼疾。2020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暴发,医疗卫生体制到底应不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这个根本性矛盾再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卫生模式选择与建国初期卫生事业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缺医少药,疫病丛生,卫生防疫十分薄弱。国民健康水平低下,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左右。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是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无法有效控制的疫病流行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面对这些状况,必须发展医疗卫生体系以解决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困扰。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只有一种办法,就是采取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特点为:(1)严重依赖通过昂贵财力投入培养出来的高技术的专科医生;(2)非常强调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准;(3)治疗为主的导向;(4)关注个人医疗服务,而不是建设公共卫生计划。例如美国,学生在四年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位后,才有资格报考各类医学院。进入医学院这关是从事医生生涯最关键的步骤,通常的通过率只有10%多一点,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考生会被淘汰。四年医学院学习生活后,在第四年通常也是轮转学习,基本就是 “见习”阶段,只是学习,不会动手写病历和完成操作,接触病人。在毕业前后开始考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证,大多数医学院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第二关,获得面试住院医师位置的资格。医学院毕业后,向感兴趣的医院和专业发送申请,再不断参加各个医院和专业的面试,获得住院医资格。在不同的州,各种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不一样,有的内科专业3年即可,有的外科专业长达6年。住院医生基本上每天上班,整个白天都要在医院里,还要参加所有周日和夜晚值班,工作内容就是协助主治医师完成医疗程序,并获得培训和成长,接近合格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早年通常在大领域轮转,比如泌外住院医师要轮转普通外科等。在完成基本轮转和专科培训后,进入最后一年,就是“外科老总”阶段,这一年的住院医生临床经验已经比较丰富,因此都倾向从事交复杂疾病诊治或者手术操作,临床水平越来越接近独立行医的主治医师。在成为独立看病的主治医师前,多数住院医师还要完成1年到3年不等的“fellowship”即专科进修医生的阶段,选择专科学科的亚专业进行专门培训,并拟将来从事该领域的临床专业工作。比如如果是泌外专业的住院医结束后,可以选择泌外肿瘤专业,或者女性泌外专业,或者小儿泌外专业等。这样,经过进一步精细的专门培训,基本达到熟练程度,从技术和经验上可以成为合格的独立行医的医生了。所以,按照上述模式,从大学入学到最后成为独立看病的主治医师,需要12-17年的培养时间,新中国采用这种模式,首先要大规模建设各类医学院,扩充和培养医学教育人员,培养出几千万的大学生,从中遴选出几百万的医学院学生,然后再加以培养,最后他们获得专业医师资格,才能给病人打针吃药。单就培养出几千万大学生,在中国2000年以后才具备,也就是说,从建国之初开始算起,按照专业医师培养的方法,大约要60-80年,才能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普通打针吃药的服务。

  传统的医疗行业特别是西医,其主要的产品和服务都集中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但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有了病才去治,即便治好了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面向治疗为主的做法必然催生一个庞大的医疗产业。仍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医疗支出就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2020年将飙升至3.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8%,人均医疗支出将攀升至9990美元。其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越来越多,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金,全美医疗支出的85%花在了这些疾病身上。目前,将近一半的美国人患有慢性病,而这些病目前无法治愈,却耗费大量金钱和医疗资源。也即,美国身体最不健康的5%人口,花掉了50%的医疗支出;而身体最为健康的50%,只消费了3%的医疗支出如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普通人的生活负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会得到很大改善的,但医药垄断企业就不答应了,美国医疗政策是最极端体现资本意志的。利润暴涨的药企和居高不下的医保价格可以说是困扰美国社会的一个顽疾,美国的千亿美元级别公司中有40%与医疗相关。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美国的医药公司往往会派专业团队对国会议员进行游说,出台有利于医药公司的政策(例如扩大适用药品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制药公司还会通过广告和社会宣传促销药品,雇佣很多销售代表通过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等形式拉拢和贿赂医务人员,让医生多给病人开药。例如普渡制药公司一直以来向医生、患者和保险公司示好,让他们相信奥施康定是一种新型阿片类药物,不容易上瘾,也不容易滥用,随后,奥施康定的销售数量飙升;强生公司在阿片类药物成瘾危机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数年来推销止痛药时有意强调药物效用却弱化成瘾风险,致使医生过量开药,进而导致药物过量致死人数上升。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向患者开止痛片治疗疼痛比使用传统的物理疗法要划算得多,但实际上在1997年至2017年间,约40万名美国人因过量服用阿片类药物而死亡[ii]。世界上的成瘾性药物美国一家就消费了60%以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也让美国人望而却步,美国每年人均处方药花费约1200美元,比任何其他发达国家的人都要多。29岁的美国旧金山市居民安吉尔·斯科特去年5月突发胃痛,来到旧金山总医院治疗。她在医院总共待了不到3个小时,医生对她进行了抽血和CT检查,但当她离开医院时,账单显示诊断费总计达16089美元。斯科特购买的医保只能报销5694美元,她需自付剩下的10395美元。斯科特认为这笔收费不合理,她数十次到医院去,希望医生能给账单一个合理解释,她同时求助于旧金山市政厅,希望能够减免一部分医疗费,但是至今杳无音信。[iii]2018年有25%的美国成年人由于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必要的治疗,20%的成年人遭受过意想不到的巨额医疗费用负担。就拿这次新冠疫情来讲,美国人怀疑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去医院检测一次的费用是3500美金,特朗普只批了25亿美金用于抗疫,光是用于检测,也只够检测72万人。“意外医疗账单”是美国普通人很害怕的横祸,不敢去医院,很多项目都在保险之外,收到账单就破产了。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美国青年阿兹库因发热症状入住一家医院,虽然医院检测结果证明只得了流感,但他却收到了一张3270美元的医疗服务账单。由于其购买的医疗保险只能报销一部分费用,阿兹库需要自费1400美元。另一名返美后在医院隔离14天的美国男子同样受到关注,原以为政府会支付相关费用,在隔离结束后收到一张3918美元的账单,其中搭乘救护车去隔离点收费达2598美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0:Azcue被保险公司告知,需要为检测支付3270美元的账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1:美国人教育、医疗费用增速远超其他消费领域[iv]

  花了这么多钱,收效如何呢?经合组织曾将其成员国(全部是发达经济体)从1970年至2014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医疗开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的人均医疗开支增长最快,但是人均预期寿命却增长最为缓慢。甚至在2014年以后,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出现了下降趋势[v]。与之相比,古巴的人均医疗开支只有美国的千分之一,实效却比美国医疗体制好很多,古巴是坚持非市场导向、预防为主的医疗体制;英国的人均医疗开支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取得的效果也比美国好,英国的医药体制是市场化的,不是预防为主的,但英国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2:经合组织成员国人均预期寿命与人均医疗开支的比较

  无论是专业医师培养的超长周期,还是治疗为主导向带来的高成本支出,都是新中国无法承受的。相反,苏联和苏东国家却提供了另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问题跟中国相似,十月革命以前几乎没有医疗体系,尤其是中心城市以外基本不存在。如果住在俄国农村,能碰上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那简直是撞上大运了。在农村行医的要么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人,要么是教会人士。虽说20世纪初俄国医学开始大发展,其仍然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美国和西欧。其医疗普及程度也相当有限。俄国人普遍缺乏医疗资源、卫生条件差。苏联确立卫生导向为:一是广泛地采取增强健康和预防措施,特别注重青少年的健康保护;二是在生产和生活场所提供必要的卫生条件,消除工伤、职业病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三是有计划的建立和发展卫生机构和工矿企业医疗网;四是保证水源、土壤和空气的清洁,使外界环境有益于人体健康;五是免费满足居民的一切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不断发挥公共卫生指导所的监督作用,依靠专家发展医疗服务;六是免费提供住院患者的治疗费和诊断费,逐步缩小其他服务形式的免费和减费条件;七是发展为劳动者提供的医疗和休息设施网,如疗养院、预防医院、休息之家、休养宿舍、旅游基地等;八是对居民进行体育和卫生教育,开展团体体育活动;九是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卫生领域的科技骨干和专家;十是在卫生机构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成果,不断更新和增添医疗设备;十一是对居民的营养,不断的建立科学的卫生基础;十二是发动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广泛地参加全面健康保护[vi]。采取上述政策,根本上是因为苏联执行社会主义制度,公共卫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不是为了赚钱。苏联卫生事业核心模式是中央主导、财政支持、全民享有,以预防手段为先,重在预防数十种常见传染病和流行病,并提供全民接种和免疫,医疗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市民和工人,医务工作者工资较低。苏联把重心放在简单廉价的预防手段(包括个人卫生),推行强制接种,并且开展强制年度体检旨在及早发现疾病,能够在不花大钱的前提下极大促进国家整体健康水平。年轻人少有死于慢性疾病,而多受各种小病困扰,只要有效治疗这些小病,年纪大了以后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很多。这一做法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普遍做法。苏联宪法明确保障公民的医疗权,这也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全体公民承诺从摇篮到坟墓的免费医疗的国家。这个体系以其缔造者命名为谢玛什科(Semashko)模式,这个模式的基础是区一级医疗卫生委员会和区一级的医生,各级医疗卫生工作者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苏联成立后的三四十年间,这个医疗体系与沙俄时代相比可谓是巨大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而人均寿命大幅提升,各类传染病(如霍乱、伤寒、肺结核)发病率也大规模下降。1960年苏联人均寿命达到70岁,其中男性64岁,女性73岁,同期法国是男性67.5岁、女性74.7岁,美国是66.8岁和73.7岁。苏联每万人中有33名到35名医生不等,在70年代末则高达37名。美国同时期每万人中则只有19到20名医生。直到今天,俄国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继承了苏联的这一遗产,依然保有较高的医生数量。俄国每万人中有33.06名医生,高于美国(25.54)和加拿大(33.27),与法国(32.27)相当。[vii]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模式其核心是:第一位的是要赚钱还是要维护健康。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要维护人民健康,就必须以底层劳动群众为核心,大力开展预防事业和群众锻炼运动,免费接种和体检,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并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其实不仅是经济落后条件下,即便是经济比较发达、传染病基本消灭,正确的做法也是提前预防,包括心血管疾病等都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区域饮食传统有关系,都是可以预防、控制的。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应该收集自己一部分日常数据,都能在医师的辅助下知道自身疾病的来源,知道自己平常应该怎么防护、保持健康。

  对于新中国而言,无论是专业医师的超长周期,还是专业治疗的巨额费用,都是无法也无力承受的。培养专业医师这种模式对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也许适合,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死亡率随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卫生设施的改善而下降。而对于落后国家,这种模式难以解决广大群众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问题。由于国家资源有限,发展中国家无法培训足够数量的高技能西医医疗人员,以满足群众量大面广的医疗任务。而且,在正常情况下,高技能医疗人员毕业后都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农民仍然得不到医疗资源;昂贵的医疗技术,多半也只有城市居民才能负担得起;以极少数高技能的医疗人员提供个人医疗以及个人卫生服务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在农村贫困人口中传染性疾病蔓延和营养不良疾病充斥的问题。

  新中国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公共卫生坚持四项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第一,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要想为工农兵服务,就必须实行免费或接近免费的医疗制度。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这是一部主要面向企业职工即产业工人的综合性劳动保障法规,涉及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劳保条例》中关于企业职工医疗保障的规定主要是:(1)因工负伤的员工在医疗期间工资照发,其全部诊疗费、药费、住院费、住院时的膳食与就医路费,均由企业负担;(2)非因工受伤或生病的员工,在指定医院诊疗时所需诊疗费、手术费、住院费及普通药费均由企业负担;贵重药费、住院的膳食费及就医路费由本人负担,如本人经济状况确有困难,由劳动保险基金酌情补助;(3)员工供养的直系亲属患病时,可在指定医院免费诊治,手术费及普通药费由企业负担二分之一,其余费用自理。以《劳保条例》建立起的劳保医疗制度起先是以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及家属为保障对象的,后来城市大集体企业和部分乡镇企业也参照国有企业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1952年6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决定根据国家卫生人员力量与经济条件将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推广至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工青妇等团体、各种工作队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同年8月卫生部经政务院批准制定发布了《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对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范围,公费医疗的经费来源、管理和督导方法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1953年,卫生部在《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中将公费医疗的范围又扩大到大学和专科学校的学生和乡干部,1956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后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到1957年全国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由1952年的400万增至740万。1957年全国城市总人口数为9949万人,有740万人口享受公费医疗,约6000万人口被劳保医疗所覆盖。考虑到劳保医疗是惠及职工家属(小孩、老人等)的,因此基本实现了城镇居民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是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而发展的,尤其是1965年6月毛泽东同志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后,9月21日,中共中央以(65)586号文件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到1976年,全国有90%的生产大队举办了合作医疗。第二,坚持预防为主。新中国的卫生事业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包括预防免疫注射、整治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昆虫等。毛泽东还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主张对于没有严重疾病的人,提倡经常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第三,坚持中西医相结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医药工业,多数西药都生产不出来。当时全国西医仅有2万多人,中医虽有几十万人,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1949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1958年10月,毛泽东对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中国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六七十年代随着赤脚医生的普及,直接促成了中草药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民间土方的整理与出版,带动了中草药种植与加工。民众都说:“当地有百草,就看找不找,土方治大病,草药疗效高。” 1974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6万亩,中药材销售9亿9千余万元,比1965年增加了1倍。本地药材少的大队还要组织采药队到外地去集中采挖。采挖到的药物或出售给国家用以补充合作医疗资金,或自用以缓解药物的匮乏。第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到1954年第一阶段是以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运动,集中开展了治疫和防疫;1955年到1959年第二阶段进入到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主要内容,在群众中普及了卫生知识,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改变了落后的卫生状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把防治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作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首次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确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总方针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开始建立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到1952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147个,各类专科防治所 (站) 188个,共有卫生防疫人员20 504人,其中卫技人员19 750人。1953年,公共卫生局改为卫生防疫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和县设立卫生防疫站。自上而下的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以及防疫专业队伍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治。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内容拓展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等领域。195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和原中央卫生实验院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发挥预防医学科学技术的中心指导作用。第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放射卫生防护应运而生,全国城乡普遍创建托儿所和幼儿园,成立儿少卫生教研室、儿童保健所、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63年,卫生部颁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提出建立预防接种卡片,加强计划接种,我国预防接种逐步走入计划接种时代。1964年颁布《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规定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和放射防护等工作内容,卫生防疫站的质量明显提高。到1965年底,全国卫生防疫站共2499个,是1952年防疫机构的16倍,公共卫生医师(技师)6428人,较1952年医师(技师)增加11倍。[viii]覆盖全国的公共卫生体系雏形得以建成。

  新中国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1949年颁布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1951年后相继颁布了《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规定》,将危害职工健康比较严重的14种职业病列为法定职业病。1954年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业卫生会议,提出“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面向生产,依靠工人,预防为主”的职业卫生工作方针。陆续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职业性危害调查,如1974-1976年,卫生部、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煤炭、冶金等工业系统组织检查290多万接尘作业工人[ix]。

  新中国很快就控制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的多种恶性传染病。1952年和1955年我国开展了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持续不断的清洁卫生运动,对于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消灭疫病、移风易俗有良好的促动作用。以危害最大的鼠疫为例,1953年发病数比1950年降低了90%,到1956年底,鼠疫已经基本控制。为消灭天花,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做出在全国推行普遍种痘的决定。1949年至1951年接种牛痘人口已达全国人口的45%;1953年天花比1950年降低了95%。卫生部颁布《种痘暂行办法》,在全国推行免费普种牛痘,提前消灭了天花。随着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再未发现天花病例。1949年我国结核病患病率为1 750/10万,结核病死亡率达到200/10万,是我国成人传染病的第一杀手,建国后建立了结核病防治的机构,制定了“分两步走、以城市为中心、逐步扩大到农村”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方针,全面开展卡介苗接种、化学治疗和不住院治疗、因地制宜开展人员培训和防痨宣传教育。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消毒隔离等工作逐步开展,到1979年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已经下降到717/10万,估算患者人数为690万,较新中国成立前大幅度下降[x]。1959年,基本消灭性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乙脑、破伤风、丝虫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斑疹伤寒发病率1956年比1951年下降了89%,回归热下降了91%。从1949年起到1956年止,全国已治疗血吸虫病患者76万人,黑热病患者50余万人,钩虫病患者400万人。因伤寒、疟疾等疫病造成的死亡和损失也日趋减少,城乡人口快速增长。

  从1949年到1957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从35岁增加到57岁。仅8年时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2岁。

  注释

   都是医保闹的?很快,医疗支出在美国GDP的占比将接近20%[N]. 华尔街见闻,2017-11-0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9&wfr=spider&for=pc

  [ii] “美国医疗体系正在杀人” [N]. 观察者网,2019-12-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5&wfr=spider&for=pc

  [iii] 张梦旭. 7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医疗体系“处于危机状态”或“存在重大问题”——高昂医疗开支让美国民众发愁(深度观察)[N]. 人民日报,2019-11-2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b_20191125_1-16.htm

  [iv] 疫情之下通胀攀升?莫慌[N]. 新浪财经,2020年02月17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mxyqvz3493202.shtml

  [v] 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连续三年下降的背后 [N]. 2019-06-14.

  https://www.sohu.com/a/320659630_246081

  [vi] 储振华.苏联的医疗制度简介[J].中国卫生经济,1986(5):62-63.

  [vii] 储振华.苏联的医疗制度简介[J].中国卫生经济,1986(5):62-63.

  [viii] 吴俊,叶冬青.新中国公共卫生实践辉煌70年[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0):1176-1180.

  [ix] 陈卫红,邬堂春.健康中国,职业卫生先行——中国职业卫生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0):1169-1172.

  [x] 陆伟,周扬,刘剑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与成就[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7): 754-7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5:57:21 | 只看该作者
江苏南通极端灾害天气已致11人死亡102人受伤
时间:2021-05-01 13: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江苏南通昨天18时至22时部分地区出现冰雹和大范围强雷暴大风天气,导致11人遇难,102人受伤。

“南通发布”微信公号消息,南通市自动站最大风力超过10级的站点有66个,海安城东镇和大公镇、通州十总镇、如东阳光岛等地出现直径1~3厘米的冰雹。

极端灾害天气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灾情。 据统计,截至目前,受灾人口3000余人,其中因大树倒伏砸倒房屋、电线杆刮断、狂风卷入河道等原因,造成11人死亡。

因灾受伤人口102人,正在组织医疗救治。因突遇大风,苏海门渔01728倾覆,11名船员落水,两人已成功获救,九人仍在紧张搜救中。受灾严重地区房屋倒损较多,已紧急转移安置3050人;多处电力设施受损,经连夜组织抢修,部分已恢复供电;树木倒伏、围墙倒塌、车辆受损、热水器掉落等情况较多,正在清理清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6:04:2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抓住窗口期做好“大扫除” 中国今年政策着力长期改革而非(短期市场效应—转帖补不完整句)

时间:2021-05-01 12: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路透社

备受关注的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周五召开,会议认为中国经济运行今年开局良好,因此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把重点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经济政策会着眼于长期、而非短期刺激,政策支持更多是结构性的、定向的,总量刺激政策出现的概率非常低。

同时从政府对房地产贷款设置“三道红线”、雷霆万钧反互联网平台垄断等一系列动作来看,今年也将是中国政府“大扫除”的一年,会着力解决之前一直想解决但未解决的经济痼疾,为未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做准备,也即是俗话说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至于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事实上就是希望通过数字经济、激发新的动能,为下一阶段转型升级寻找方向,包括积极发展新能源等,其实都是经济转型的要求和发力的方向。

“对增长本身并不是很担心,‘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就是说稳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稳中向好’的‘稳’已经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下一步重点是解决‘向好’的问题,也就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中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这是比较中期的目标,”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评价称。

他认为,整体来说就是短期问题现在大致已经解决,现在更注重解决长期的问题,政策更加正常化。

“所谓的‘窗口期’,是指现在已经具备条件去解决之前一直想解决但因为紧急情况而被耽搁的事情,如果在经济不稳的情况下去降杠杆或挤泡沫,可能会出现风险共振,”他说。

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也指出,中国政府过去半年多推出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其力度之大,在过去多年实属罕见,叫停蚂蚁集团上市并随即对重量级互联网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对房地产贷款设置“三道红线”、国务院明确提出不合格的融资平台必须退出等等,这些老大难问题多年议而未决,一些中长期重要的政策迟迟无法推出,可能是因为政府担心这些政策短期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2021年注定是中国经济政策不同寻常的一年,是难得的一个‘改革窗口期’,政府完全没有保增长的压力...将是中国政府‘大扫除’的一年,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正在一个个开始清理,”他表示。

是次政治局会议在房地产领域再度强调“房住不炒”,要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这应该是“学区房”首次进入中央最高层的视野。

会议再次提到了要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监管,促进公平竞争;还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着力长期改革,而非短期刺激

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但是也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宏观政策要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会议对于宏观政策的描述和之前相比整体上保持一致,继续强调“不急转弯”,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兜劳“三保”底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

丁爽认为,会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意味着后面的政策更多是定向的、结构性的,而不是整体的宽松;政策正常化的“弯”虽然不急、但还是要转的,也说明财政和货币政策是边际收紧的。

“积极财政的目的并不是促增长,而是保底线、调结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说明货币也不会收得太紧,政策利率不会上调,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也不会比政策利率高太多,”他指出。

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奇霖、孙永乐也称,因为稳增长压力较小,经济政策会着眼于长期,重点会放在调结构,而非短期经济刺激,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没有太放松的必要,最多只会出来一些结构性措施,总量刺激政策出现的概率非常低。

他们预计,未来对地产和城投的融资约束会不断加强,一定会遏制住二者继续做增量、继续扩张的冲动,但考虑到存量债务压力客观存在,不排除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些信用风险暴露。

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

“这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发力的方向,”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3月“两会”定的今年经济增速6%以上目标是比较保守、留有余地的,从一季度来看,争取更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条件的,所以要“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新冠疫情给去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砸出的深坑,今年填补了,此前公布的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18.3%创下历史新高,从两年平均看仍达到5%的较高增速,单月工业、投资、消费延续了恢复势头,显示中国经济已开始摆脱疫情影响,步入正轨。

在投资和内需方面,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国内需求加快恢复,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做好国家重大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

丁爽认为,从投资的三大领域来说,很明显倾向于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信贷要支持薄弱环节也是指向这两个方面,这同时也隐含了基建投资今年恐怕也不是重点;而在经济恢复不均衡的时候,对房地产更加要限制杠杆率提升得太快,会议重新强调了“房住不炒”,还特别提到了学区房。

至于制定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这是一个中长期的任务,非常值得期待,相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改革工程;事实上打通双循环最大的堵点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较慢,抑制了消费意愿,”王军称。


链接

捆住新自由主义斯密无形手圈地作乱 国土规划红-底-上3线
0 个回复 - 125 次查看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2021-04-30 18:56:47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听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情况汇报 审议《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
2021-4-30 23:31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7:42:25 | 只看该作者
江苏14级大风,南通兴东机场一飞机被吹得原地转圈…
6小时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4月30日晚,据江苏南通气象部门通报,江苏多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大风级别最高为14级。
大风将路边广告牌吹倒,倒落的树枝覆盖路面,南通兴东国际机场甚至有一架停泊的飞机被大风吹动,自行调头。据@沸点视频 报道,机场工作人员证实确有飞机受大风强风天气影响发生移位,没有财产损失及人员受伤,具体情况待相关部门公布。@东海航空 工作人员随后回应,称飞机不是网传的手刹没有拉稳,只是大风过强,导致波动,后续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已采取有效措施。
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发布 5月1日最新消息,截至目前,受灾人口3000余人,其中因大树倒伏砸倒房屋、电线杆刮断、狂风卷入河道等原因,造成11人死亡;因灾受伤人口102人,正在组织医疗救治。因突遇大风,苏海门渔01728倾覆,11名船员落水,2人已成功获救,9人仍在紧张搜救中。受灾严重地区房屋倒损较多,已紧急转移安置3050人。

4月30日晚,网友爆料称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机坪上一架停泊的飞机被大风吹动,自行“调头”。
视频画面显示,这架logo标志为“东海航空有限公司”的飞机在大风中原地转圈,一旁有疑似工作人员的声音称,飞机此时“突破轮挡的极限”、“(风)再大一点(飞机)直接侧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飞机机尾为“东海航空有限公司”logo

视频引发网友惊呼,知名航空博主@航空物语  质疑航空公司及机场的大风应急处置预案准备不足,未及时对停场飞机采取加固系留措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月1日,据@沸点视频 报道,机场工作人员证实确有飞机受大风强风天气影响发生移位,“这个在视频上我也是没什么好隐瞒的。”他还表示,事件未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受伤,具体数据不便告知,情况细节待相关部门公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东海航空 工作人员今天上午对此回应,称飞机不是网传的“手刹没有拉稳”,飞机的各项措施都是正常的,只是大风过强导致飞机波动,后续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已采取有效措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昨天(4月30日),江浙沪“包邮区”以及安徽,一边气温大刀阔斧迈进30℃如入初夏,一边猝不及防迎来了今年最猛烈的强对流天气,遭大风、冰雹、雷电等恶劣天气正面“群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浙江嘉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安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江苏
其中,江苏南通的受灾情况较为严重。据江苏省南通市气象局通报,受东北冷涡影响,4月30日傍晚起,南通市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最大风力达14级。
狂风来袭,大风导致树倒砸车、高空掉物砸车伤人等警情不断。据南通市公安局消息,截至30日22时30分,南通市区已接到因大风引发的警情100余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中国新闻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南通州”
大风将路边广告牌吹倒,倒落的树枝覆盖路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西安商报@漩涡视频 报道,从昨晚开始,南通市政府工作人员已经组织力量进行清理,交警、交通、住建、城管等部门,纷纷上路清理路障,以最快速度恢复交通。各镇区园街道也正积极组织防风救灾,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南通州”
另据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南通州”今早消息,昨晚狂风过后,前往通州区人民医院急诊室的就医伤者暴增,医院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紧急调集医护人员投入救治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发布 最新消息,截至目前,受灾人口3000余人,其中因大树倒伏砸倒房屋、电线杆刮断、狂风卷入河道等原因,造成11人死亡;因灾受伤人口102人,正在组织医疗救治。因突遇大风,苏海门渔01728倾覆,11名船员落水,2人已成功获救,9人仍在紧张搜救中。受灾严重地区房屋倒损较多,已紧急转移安置3050人。
此外,多处电力设施受损,经连夜组织抢修,部分已恢复供电。树木倒伏、围墙倒塌、车辆受损、热水器掉落等情况较多,正在清理清障。目前,社会秩序平稳,生产生活有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迎来五一假期,全国大部仍降水稀少,多地将在晴好天气中度过五一假期第一天。但一波大范围降水正在酝酿,预计明起至5月4日将覆盖南方大部地区,江南等地有暴雨,此外冷空气将携大风、降温影响北方,局地降温超12℃。
出门在外,注意防护,勤看预报,安全出行,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自@中国天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5#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7:48:39 | 只看该作者
黄山太平湖违规开发项目整改不力调查:拆除违建预计花费60亿


2021-05-01 11:53:01来源:新华社
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
安徽黄山太平湖流域违规开发项目整改工作推进不力
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黄山太平湖位于秀美的皖南古徽州
被誉为“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太平湖风景区一景
2017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经指出相关问题
安徽省整改方案明确要全面排查清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面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2019年省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11个违规项目
仅完成整改5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年里 黄山区整改打折扣、急销号
有的公共岸线成了开发项目“私家领地”
甚至一些违规项目直接建在湖面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整改不严不实、不敢动真碰硬
验收审核不严、销号流于形式
本次督察进驻后,黄山区根据省林业部门暂定的湿地范围排查发现,湿地范围(涵盖风景名胜区规划红线范围)内存在30个违规项目,涉及建筑面积达63.5万平方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平湖情况非常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违建项目涉及群体庞杂”……采访中,当被问及太平湖流域违规开发项目整改不力如何破解时,黄山区相关部门表示“十分头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平湖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骏华坦言,如果将30个违规项目涉及的建筑全部拆除,预计需要花费资金超过60亿,这笔费用是黄山区无法承受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太平湖问题后,安徽省成立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派驻省指导组进驻黄山区,展开全方位、深层次排查并依规严肃处理,制定实施整改总体方案和问题清单、标准清单、时限清单、责任清单。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成立的调查问责组正依据《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太平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对太平湖区域违规项目进行依规、科学、精准的全面排查。
5月初梳理出分别属于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的违规项目清单,逐一制定整改方案。通过整改把公共资源岸线让给群众,切实做到还岸于民、还绿于民、还生态于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月26日,黄山区已组织对太平湖码头综合服务中心(茶餐厅)、太平半岛休闲度假村项目和黄山御景假日山庄共计近1万平方米明确为违规的建筑实施拆除。
采访中,当地群众和游客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问题根源搞清,依法依规推进整改,否则整改难以“断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整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
(金剑、姜刚、水金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0:58:16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年05月01日 19:24 央视
  原标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近平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习近平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习近平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习近平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7#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3:47:33 | 只看该作者
1983年:一页不该永久误读下去的历史
2021-05-08 10:04:31  来源: 酌月楼002   作者:陈先义

  先讲这样一则故事,我的老首长、共和国开国上将李聚奎,曾经是井冈山的红一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党中央任命他当了国家石油部部长,这个打了一辈子仗的工农干部,从此开始为国家开创油田的石油生涯。

  但是1959年,当诸如大庆油田那样的大油田眼看最后一搏就要出油的时候,党中央一纸命令,又要李聚奎重新穿上军装回到总后勤部工作。但是,让他遗憾的是,刚刚离开油田不久,油井就开始出油喷油了,这对国家来说是天大事情。很多人觉得这因该有李聚奎大部分功劳。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表述这段历史时却常常遗忘了他,包括近些年拍的电影电视剧,几乎连我这个老首长的名字也不提了。好像他的继任者一下就能打出一个石油金娃娃似的,于是人们渐渐不记得还有李聚奎这样一段带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历史了。

  但是,李聚奎那一代老革命家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即使在世也不可能因为这些问题计较的。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起码要有唯物主义的态度,要实事求是。

  这对某一个具体人,某一个事件,尚可以理解和原谅,如果叙述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被误读,那就影响大了,就难免会误读了历史,给后代造成对历史错误解读和理解。

  我就想给大家说说关于1983年的故事。

  什么是1983年的故事?1983年,是全国实行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的标志年。

  比如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中国人什么时候吃饱饭了,什么时候,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算吃饱了肚子。这个话其实没错,但有些学者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发表讲话,却把有些话强调到了很不适当的程度,比如说什么“要吃粮,找什么阳”“要吃米,找什么里”,什么“一分就行,一包就灵”,将单干和包产到户,强调到了神话的程度,说成了灵丹妙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最近,著名学者司马南做了一期谈话节目,我认为讲的非常好,对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司马南引用国家年鉴和重要档案材料还原了1983年的真实的历史,证明对于1983年在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误读了,并且误读到了完全不合于历史的程度。他经过大量调研和考证后认为,说什么1983年分田单干,1984年便立刻出现卖粮难的普遍性大问题。一分就灵。乍一听这个说话显得很神,但是只要跟真实历史一对照,便会发现满不是这回事,这个说话有大问题。第一,当年分地第二年就出现卖粮难,稍微有点农业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种地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有个基本的过度阶段,分田和地力肥力的培养都不可能出现一招就灵那种夸张的情况。

  第二,为什么出现1984年卖粮难要分析,这有历史原因。翻开包括国家年鉴记载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农业从1973年开始到1983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连续大丰收的十年,因为连年丰收,过去对库容设施准备不足,造成粮食储藏困难,并非因为1983年,因为连年丰收才出现卖粮难的问题,与分田单干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这个阶段处在文革的历史阶段,大多采取不说或回避,但是回避不能违背历史说反话。历史事实反而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实行单干分田后,根据共和国年鉴的记载数据,全国粮、棉、油的产量却是连续数年下降,并且有的下降幅度还不小,而这个情况少有人提及,这才是真实历史。

  为什么1973年到1983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这更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司马南依据专家研究和历史史料,总结了大概这样几条。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号召全国大兴水利建设。前三十年大小水库共修了8.6万座。加起来可容水4200多亿立方米。除此之外,毛主席号召,对大江大河等全国各类河流展开治理,总长度达300多万公里。还有全国开挖配套机井220万眼。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水利工程,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基础。到了1973年以后,这些基本建设,逐渐显现了它的巨大功效。因此从此开始连年丰收。这个阶段,全国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基本完成。至今,我们还在继续享受着毛泽东时代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水利红利。

  第二、在毛泽东主席的精心布局下,全国开始大办化肥。化肥是提高产量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全国大化肥厂上马三十套,并且集中在1973年建设,1974年全部建成,全国各县还建了数以千计的小化肥厂。这些化肥工业,在1975年开始大见成效,建国以来出现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因此出现连年丰收新局面。

  第三、关于种子问题。为了发展农业,党中央开始下大力气抓农业优良品种培育。今天我们只记得袁隆平,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名在种子领域出色的像袁隆平那样把毕生智慧献给中国农业的科学家。只是因为他们产生于前三十年,大多后来不大提这些科学家们了。小麦、水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种子重点工程。

  第四、大力倡导了农业八字宪法。毛泽东主席亲手领导制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样从土壤、肥料、到合理密植等一系列农业举措,作为宪法颁布,可见党中央对农业是何等重视。从五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县大办农业科学站,直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前三十年毛主席党中央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了1973年开始的农业逐年丰收。所以才出现了1984年卖粮难的突出问题。笼统说是一分就灵、一包就行,这不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而是因为前三十年国家做了巨大的投入,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确保了改革以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果简单归于单干,这恰恰不是一种客观的按照历史真实看待问题的正确态度。

  当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历史举措,给中国农业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

  什么意义呢?正如一些专家总结的,最为重要的它包产以后,腾出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适合自己的务工劳动。这些进城大军,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财富收入,也极大改变了农民仅仅靠农业种植谋生的命运。今天如果我们对农村农民生活做一个统计,恐怕相当一部分生活发生质变的农民,外出务工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在一定时期内分田包产给农村带来的重大变化。至于,今后农村发展如何进行,联产承包、合作社、多种经营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民正在跳出单干模式的新探索。

  但是,不论怎么说,我们在研究分析1983年这段历史时,还是要实事求是。

  因为直到今天,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关于农业水利的基础设施,还是依赖的前三十年的基础。特别是分田单干以后,建设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另外,在前三十年,基本的水利配套已经基本就绪。倒是今天,因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成为老人小孩留守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已经摆在全社会面前,怎样让亿万农民把粮食种好,端稳手中这碗饭,已经在三农问题上显得日益突出。

  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党中央一再提醒我们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是一个整体,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走过来的创业历程。用前三十年否定后四十年,或者用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简单地把吃饱饭归于某个人某件事绝对不是科学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把1983年说成“一分就行、一包就灵”是一种违背历史真实的非常简单化的说法。这种说法等于一说前三十年就一无是处的言论的一种泛化和延续,我们应该科学地来叙述这段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来评价历史和人物功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给后辈留下一个真实的历史表述。

  我们不能把一个被误读的历史留给后人,要对历史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8#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3:47:49 | 只看该作者
1983年:一页不该永久误读下去的历史
2021-05-08 10:04:31  来源: 酌月楼002   作者:陈先义

  先讲这样一则故事,我的老首长、共和国开国上将李聚奎,曾经是井冈山的红一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党中央任命他当了国家石油部部长,这个打了一辈子仗的工农干部,从此开始为国家开创油田的石油生涯。

  但是1959年,当诸如大庆油田那样的大油田眼看最后一搏就要出油的时候,党中央一纸命令,又要李聚奎重新穿上军装回到总后勤部工作。但是,让他遗憾的是,刚刚离开油田不久,油井就开始出油喷油了,这对国家来说是天大事情。很多人觉得这因该有李聚奎大部分功劳。但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表述这段历史时却常常遗忘了他,包括近些年拍的电影电视剧,几乎连我这个老首长的名字也不提了。好像他的继任者一下就能打出一个石油金娃娃似的,于是人们渐渐不记得还有李聚奎这样一段带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历史了。

  但是,李聚奎那一代老革命家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即使在世也不可能因为这些问题计较的。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起码要有唯物主义的态度,要实事求是。

  这对某一个具体人,某一个事件,尚可以理解和原谅,如果叙述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被误读,那就影响大了,就难免会误读了历史,给后代造成对历史错误解读和理解。

  我就想给大家说说关于1983年的故事。

  什么是1983年的故事?1983年,是全国实行分田单干和包产到户的标志年。

  比如现在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中国人什么时候吃饱饭了,什么时候,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才算吃饱了肚子。这个话其实没错,但有些学者在叙述这段历史时发表讲话,却把有些话强调到了很不适当的程度,比如说什么“要吃粮,找什么阳”“要吃米,找什么里”,什么“一分就行,一包就灵”,将单干和包产到户,强调到了神话的程度,说成了灵丹妙药,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最近,著名学者司马南做了一期谈话节目,我认为讲的非常好,对他的话我非常赞同。司马南引用国家年鉴和重要档案材料还原了1983年的真实的历史,证明对于1983年在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误读了,并且误读到了完全不合于历史的程度。他经过大量调研和考证后认为,说什么1983年分田单干,1984年便立刻出现卖粮难的普遍性大问题。一分就灵。乍一听这个说话显得很神,但是只要跟真实历史一对照,便会发现满不是这回事,这个说话有大问题。第一,当年分地第二年就出现卖粮难,稍微有点农业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种地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有个基本的过度阶段,分田和地力肥力的培养都不可能出现一招就灵那种夸张的情况。

  第二,为什么出现1984年卖粮难要分析,这有历史原因。翻开包括国家年鉴记载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国农业从1973年开始到1983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连续大丰收的十年,因为连年丰收,过去对库容设施准备不足,造成粮食储藏困难,并非因为1983年,因为连年丰收才出现卖粮难的问题,与分田单干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这个阶段处在文革的历史阶段,大多采取不说或回避,但是回避不能违背历史说反话。历史事实反而是另外一种情况,在实行单干分田后,根据共和国年鉴的记载数据,全国粮、棉、油的产量却是连续数年下降,并且有的下降幅度还不小,而这个情况少有人提及,这才是真实历史。

  为什么1973年到1983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这更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司马南依据专家研究和历史史料,总结了大概这样几条。

  第一、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号召全国大兴水利建设。前三十年大小水库共修了8.6万座。加起来可容水4200多亿立方米。除此之外,毛主席号召,对大江大河等全国各类河流展开治理,总长度达300多万公里。还有全国开挖配套机井220万眼。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水利工程,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基础。到了1973年以后,这些基本建设,逐渐显现了它的巨大功效。因此从此开始连年丰收。这个阶段,全国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基本完成。至今,我们还在继续享受着毛泽东时代给中国农业带来的水利红利。

  第二、在毛泽东主席的精心布局下,全国开始大办化肥。化肥是提高产量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全国大化肥厂上马三十套,并且集中在1973年建设,1974年全部建成,全国各县还建了数以千计的小化肥厂。这些化肥工业,在1975年开始大见成效,建国以来出现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因此出现连年丰收新局面。

  第三、关于种子问题。为了发展农业,党中央开始下大力气抓农业优良品种培育。今天我们只记得袁隆平,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多名在种子领域出色的像袁隆平那样把毕生智慧献给中国农业的科学家。只是因为他们产生于前三十年,大多后来不大提这些科学家们了。小麦、水稻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种子重点工程。

  第四、大力倡导了农业八字宪法。毛泽东主席亲手领导制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样从土壤、肥料、到合理密植等一系列农业举措,作为宪法颁布,可见党中央对农业是何等重视。从五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县大办农业科学站,直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前三十年毛主席党中央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了1973年开始的农业逐年丰收。所以才出现了1984年卖粮难的突出问题。笼统说是一分就灵、一包就行,这不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而是因为前三十年国家做了巨大的投入,为后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确保了改革以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果简单归于单干,这恰恰不是一种客观的按照历史真实看待问题的正确态度。

  当然改革开放这个重大历史举措,给中国农业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意义。

  什么意义呢?正如一些专家总结的,最为重要的它包产以后,腾出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进城务工从事适合自己的务工劳动。这些进城大军,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财富收入,也极大改变了农民仅仅靠农业种植谋生的命运。今天如果我们对农村农民生活做一个统计,恐怕相当一部分生活发生质变的农民,外出务工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在一定时期内分田包产给农村带来的重大变化。至于,今后农村发展如何进行,联产承包、合作社、多种经营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民正在跳出单干模式的新探索。

  但是,不论怎么说,我们在研究分析1983年这段历史时,还是要实事求是。

  因为直到今天,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关于农业水利的基础设施,还是依赖的前三十年的基础。特别是分田单干以后,建设大型农业水利设施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另外,在前三十年,基本的水利配套已经基本就绪。倒是今天,因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成为老人小孩留守村,土地撂荒的问题已经摆在全社会面前,怎样让亿万农民把粮食种好,端稳手中这碗饭,已经在三农问题上显得日益突出。

  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党中央一再提醒我们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是一个整体,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走过来的创业历程。用前三十年否定后四十年,或者用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都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简单地把吃饱饭归于某个人某件事绝对不是科学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把1983年说成“一分就行、一包就灵”是一种违背历史真实的非常简单化的说法。这种说法等于一说前三十年就一无是处的言论的一种泛化和延续,我们应该科学地来叙述这段历史,而不是简单的来评价历史和人物功过。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给后辈留下一个真实的历史表述。

  我们不能把一个被误读的历史留给后人,要对历史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9#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3:49:09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这条“致富经”,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再次提起2021-05-08 12:13:0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3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3:51:36 | 只看该作者
从五一民工返乡潮,回望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金光大道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 红色江山作者:秦明


摘要:在今天内需不足、外需不振、企业停产、农民返乡的困难局面下,毛主席“五七指示”的伟大精神不啻为破局的一把金钥匙。面对今天的困境,一切有良知的人都该意识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并未过时,毛泽东思想并未过时!


五一小长假前夕,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报出很多工厂裁员、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的新闻。2月下旬全国陆续复工,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然而,从3月下旬开始,珠三角、长三角的很多企业开始停产、半停产,员工放假或被辞退,返乡潮就已经开始出现。按照法律规定,五一小长假企业也要支付员工工资,很多企业为了逃避责任,在五一之前就将工人遣散回家……国家对私企老板的纾困资金的发放前提是不辞退员工,但显然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保就业成了比稳增长更加紧迫的事情。

“进不去城市,回不去农村”就是对这三亿农民工群体特殊生存状况的刻画。东部地区加工企业的状况继续持续下去的话,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生计怎么办?

相比全国绝大多数农村,闻名遐迩的华西村、南街村则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苦恼,因为在这些村本身就有大量的集体企业,村民根本无需外出打工。对比这两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毛主席“五七指示”以及毛泽东时代“社队办企业”的历史。

五月七日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表54周年,在“五七指示”中毛主席写道:“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五七指示”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描摹出了一份壮丽的蓝图,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而“集体办小工厂”、搞“社队企业”的构想,毛主席更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就已经提出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照毛主席办“社队企业”的伟大构想——人民公社要有农业,还要有工业,公社内部不但要生产粮食,还要搞工业消费品,既能吸引当地人口就业,还能够提升社区现代化的水准,农村搞得跟城市一样好。

试想,如果按照毛主席的这份蓝图发展下去,又怎么会产生三亿农民工背井离乡?又怎么会产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又怎么会有“死掉的农村”的哀叹?又怎么会有今天“保就业”的难题?我们进一步展望一下,按照毛主席指引的发展道路,又怎么会有春节前的大量人口流动造成的防控压力?

面对今天的困境,一切有良知的人都该意识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并未过时,毛泽东思想并未过时!


社队企业——毛主席的伟大构想


毛主席社队企业构想不是源于书本而是源于实践,是中国农村集体化过程的产物,是中国亿万农民实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萌发、充实、成型的过程。

1954年春,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毛主席一面大力推动合作化运动,一面密切注视合作化运动遇到的新问题新苗头和新进展,及时加以指导。《人民日报》刊登了《肥东芦陈乡青春、陈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多余劳动力的解决办法》一文,介绍了安徽省肥东石敬塘区青春村两个合作小社为解决多余劳动力出路而开办粉丝坊、豆腐坊、养猪组、养鱼组的做法,毛主席将该文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把题目改为《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还亲自写了300多字的批语。

在按语中毛主席写道:“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这里还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以后,劳动力更会大量节省,是不是有出路呢?” 这是毛主席最早提到涉及社办工副业的论述。

1956年4月,在讲述十大关系时,毛主席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农民生活的改善,要靠自己生产,国家不能给他们发工资”。他提倡要组织农民“发展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要帮助农民成立“各种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社”。

从1958年起,毛主席把发展农村工业从增加农民福利上升到消灭所有制差别和工农差别,实现公社化和农村工业化,巩固工农联盟,推进国家工业化的高度上来认识。毛主席的社队企业构想逐步成型,成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构想。毛主席认为:“不完成两化(指公社化、农村工业化)商品不能丰富。”也只有“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联盟”。因此,毛主席要求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把农民变成工人,“使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创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1959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把办好农村工业归结为办好社队企业,“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主席关于社队企业构想对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到1978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共有152.4万个。其中社办企业32万个,平均每个公社6个;大队办企业120万个, 平均每个大队2个。全国已有98%的公社、82%的大队办了企业。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由1975年的169.4亿元增加到达550亿以上。占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总收入的29.7%,社队企业工业产值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1.7%。

社队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农村建设的进步。在国家的计划统筹加商品经济的灵活交换下,社队工业已成为国营工业的重要补充,它既能生产许多配套的零部件和辅助设备,也能生产一些优质精密的产品。


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社队企业道路的消亡


社队企业这个名称一直用到1984年,才被乡镇企业所代替。

乡镇企业除了包含毛时代及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创办社办企业、队办企业,还包括单干以后逐步加入的农民个体户办的企业。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是乡镇企业得到大发展的两个时期,乡镇企业当时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

因为毗邻上海这个新中国的商业及工业中心,农村改革之前,苏南、浙江的社队企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费孝通将苏州、无锡、常州为中心的这种乡镇企业模式概括为“苏南模式”,并设想在此基础上发展小城镇,实现消灭“三大差别”以及农民的城镇化。

(说明:这里笔者围绕“苏南模式”展开讨论,但社队企业在毛泽东时代的存在绝不仅限于苏南地区。笔者前些年在一些三线建设的城市调研,也走访了当地的农村地区,社队企业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广泛存在的。)

到了90年代后期,苏南模式却遭遇了巨大危机。关于危机产生的根源,学界论述颇多,笔者只提出个人的一些观察及看法。笔者认为,其核心原因是内部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产生的无计划的恶性竞争。

苏南模式在80年代诞生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名词“星期六工程师”,一大批上海及周边的国营工厂、科研单位的工程师在每周的休息日,被高薪聘请到这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将国营工厂的产品、技术私自带到了这些小型乡镇企业。这一方面带来了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计划体制逐渐消亡,毛时代两种经济互补、配合的模式不复存在,苏南乡镇企业与原来的国营大厂形成了恶性竞争,功能相同、品质低下却价格低廉的工业品很快冲击着原来的国营企业的产品市场,导致很多国营企业濒临绝境,而苏南模式此时开始隐隐向温州模式看齐。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当时与苏南模式形成鲜明对照的温州模式。所谓的温州模式,就是指一种在浙江温州地区发育成型的不依赖国家投资、不依靠政府组织的由农民自发自生的非农化发展模式。与集体化企业稳扎稳打截然不同的是,靠着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很快让一大批温州个体农户发家致富,诞生了第一批“温商”。

到90年代后期,长三角、珠三角的这种小型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产品却相互雷同,挤垮了原来的国营大厂,这些小型加工企业又开始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再加上,中国市场已经完全对外开放,利润率高的高端品质需求的小商品被进口产品替代;同时更具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已经杀入大陆,给了乡镇企业更加致命一击。

面对危局,为了检讨乡镇企业出现的问题,本应对作为手段的“计划”与“市场”进行辩证分析,及时调整路线,然而,后面的事实却是在错误的路线下越走越远。在当时的主流话语下,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被描述为产权不清的、依赖能人的、政企不分的。在相关立法和政策的引领下,从1997-2002年的5年时间内,全国159万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其中20万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39万家变成了个体私营企业。苏南模式退出了历史,毛主席设想的社队企业走到这一步也基本消亡。

当年的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带有明显的向原经营者倾斜的特点,即压低企业资产的估值,转让给原来的控制人。转制后,乡镇集体企业消失殆尽,但乡镇企业仍在,只是性质变成了私营企业。

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实际上彻底改变了毛主席设想的、农民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参与集体工业、提高收入的发展方向,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至此,“春运”、“农民工”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回看苏南模式,毛泽东时代通过先进国营企业带动社队企业的方式,完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飞跃式发展;而横插一脚的“星期六工程师”,固然为苏南模式打了一针“强心针”,让苏南模式出现了短期的灿烂,带来的结果却是非常恶劣的。“星期六工程师”醉心于小企业的高额外快,已经无心于国营企业本身的技术累积和进步;乡镇企业“劣币驱逐良币”式的恶性竞争,挤垮了国营企业领头羊,很多毛时代累积起来的以品质著称、出口世界的国营老品牌消逝于历史的记忆中,这些国营老厂被迫破产改制,完全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降维打击”。


结语


时至今日,在全国将近70万个行政村中,仍然有7000-10000个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农村集体经济,全国的百强村绝大部分是集体经济村。人们所熟知的江苏华西村、河南漯河的南街村、新乡七里营的刘庄,均是出现了“带头人”在80年代初的单干潮中,顶住了来自上面的层层压力,将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办社队企业的道路坚持了下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在这些集体经济村明星村,村集体包揽了村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村民也不需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相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甚至出现了大量周边村民去这些集体经济村打工的局面——如果全国一盘棋,仍然在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这种局面完全没必要出现。

在今天内需不足、外需不振、企业停产、农民返乡的困难局面下,毛主席“五七指示”的伟大精神不啻为破局的一把金钥匙。

附:1976年河南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回郭镇的春天》片段,谢小庆老师2013年10月25日翻拍于河南回郭镇展览馆 点击视频http://zhurengong.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id=135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