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资本'为钱来为利往'宣战 回毛泽东思想 人民战争第2场大胜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3:5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场实录)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1-02-25 12:16:32 来源: 新华网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2月25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参与和支持脱贫攻坚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关心和帮助中国减贫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外国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民不聊生,贫困的梦魇更为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帮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赢得了最广大人民广泛支持和拥护,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重整山河,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2015年,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为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党中央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脱贫。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护林员,守护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新家园。许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告别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道路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有的村干部说:“只要我还干得动,我都永远为村里的老百姓做事!带上我们村的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必须带领群众,拔掉老百姓的穷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脱贫有盼头”,“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我在各地都看到,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倾情付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
  同志们、朋友们!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同志,以及这次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说:“脱贫攻坚路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我真的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石子。其实走到最后,走到今天,虽然有苦,还是甜多。”有的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有的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那才叫真本事。”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每一位牺牲者亲属,大力宣传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同志们、朋友们!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坚持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我们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我们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我们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我们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我们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44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等等。我们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
  事实充分证明,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我们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我们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我们组织开展定点扶贫,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和人民军队等都积极行动,所有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帮扶单位。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我们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我们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我们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建立了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我们要求下足绣花功夫,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我们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只要我们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一定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我们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我们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脱贫群众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
  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我们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我们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创新社会帮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
  事实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我们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脱贫攻坚一抓到底。我们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事实充分证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保证了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只要我们坚持实干兴邦、实干惠民,就一定能够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这些重要经验和认识,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同志们、朋友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同志们、朋友们!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党中央决定,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志们、朋友们!
  回首过去,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而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链接

无产阶级先锋队重建工农联盟 靠资本市场配资源扶贫必大败
12 个回复 - 1014 次查看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二集 精准施策2021-02-20 17:51:19央视网播放https://news.ifeng.com/c/841I7mYCsSL 【序】【字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解说词】湘西十八洞村,地处武 ...
2021-2-20 23:34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4:37:12 | 只看该作者
医疗领域纠偏,公立医院得到肯定



2021-02-25 10:52:06  来源: 超级学爸   作者:学爸蛋总

  全文共2900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社会力量办医,乱象丛生

  (二)产业化不可取,南辕北辙

  (三)公立医院发展,迎来春天

  (一)社会力量办医,乱象丛生

  本来想写G7,但想想也没啥好写的,因为无论是G7还是G8,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今天我就看到一则好消息,特意分享给大家,那就是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一份文件——《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这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事关全国人民福祉。更关键的,是对过去工作方向的一次很重要纠偏,更是对危险苗头的一次紧急扑杀。

  2019年,十部委曾联合下发文件《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文件的初衷,我相信是希望引入社会力量办医,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贡献,给老百姓更多的选择和服务,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同时还能拉高GDP,但我有异议和担忧。

  第一,社会力量办医,其实就是引入资本,而资本又是逐利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医院,如果管理跟不上,则是非常可怕的。

  虽然说有一些民营医院(诊所)管理规范、逐利克制、服务优质,对公立医院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是更多的民营医院尤其遍布各大城市的莆田系医院,可以说是劣迹斑斑。

  比如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极低的价格作为诱饵,把患者先骗到手术台上,然后就连蒙带吓唬开始了敲诈勒索,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几十万……

  比如切包皮的手术,正规医院可能要一两千,但是某些民营医院为了吸引顾客,敢开出一两百的报价,说不定还会承诺第二根半价。

  有的人就被骗去了,结果吃了大亏。比如2019年银川市的刘先生,被欧亚男科医院骗到了手术台上之后,就遭到了威胁。

  刘先生说,手术做到中间,医生和护士告诉他,由于发现了严重的情况,必须要加项(加钱)。他说他不想做了,但是他不交钱医生就不缝合伤口。就这样他被迫刷了5.8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王也是这家医院的受害者。切开之后,医生说这里头有节,有静脉曲张,必须要加项,不然影响生育,于是手术费从1580涨到了21000元……

  江西赣州的罗先生也是,手术做到一半就停了,医生告诉他,他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一并做手术,但是需要加钱。

  而且医院方面很懂大家的心思,故意让当事人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口。罗先生看着自己正在流血的伤口,立刻慌了神儿,为了保住自己的命根子,只好同意加钱。

  骗钱还算轻的,关键只以逐利为目的民营医院,很可能为了利润危害患者健康,甚至延误治疗时机,夺人性命。

  还说这个环切手术,很多人真把命根子丢了。用谷歌搜索(某度不行,你懂得),四川、上海、浙江、广东都发生过环切手术之后,医院乱推荐微波照射结果丁丁被烤焦的惨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乱打胎也是某些民营医院的劣迹之一。他们把人流的广告做得铺天盖地,把人流对人体的危害说得轻描淡写。真要做了,过程中还会用各种手段加项……

  但实际上,人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做人流。如果要孩子,就要做好准备。如果不想要孩子则一定要做好防护。

  利益当前,他们甚至连刚出生的孩子都不放过。比如沈阳的鑫享悦时光母婴护理中心,被曝光管理不规范,加上隐瞒病情,导致14名新生儿交叉感染病毒性肺炎。

  第一名被查出患肺炎的宝宝是在1月16日,但是该月子会所怕影响自己生意,隐瞒了情况,管理也没跟上,不但没有定期消毒,还继续共用多种用具,以至于许多宝宝发病。

  1月28日,有些宝宝的咳嗽加重了,甚至开始发高烧,月子会所也瞒不住了,才开始将宝宝送医检查治疗,其中有12个宝宝直接住进了IC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民营整容医院也是医疗乱象的重灾区,比如25岁的女演员高溜,在广州一家民营整形医院做整形手术,被推荐了一些项目,结果被整坏了,还耽误了治疗,导致鼻子坏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家整形医院劣迹斑斑,2020年3月至10月就遭到5次行政处罚。高溜之所以去这家医院,也是被无良医托(也是闺蜜)骗去的,医美行业的有的医托拿提成高达手术费的40-60%。

  还有的在莆田系丢了性命,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魏则西。他20岁查出滑膜肉瘤之后,按照莆田系医院专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找了家医院,结果耽误了治疗,人财两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产业化不可取,南辕北辙

  第二,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办医来减轻医疗负担,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甚至可能南辕北辙、负担加重。

  比如某些大药房,他们一边是超市,一边是药店,关键是可以一起刷医保卡。这些刷掉的钱,其实就是百姓看病的。

  这些套现行为,导致医保资金的流失,让看病贵现象雪上加霜,也给国家的医保体系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甚至某些民营医院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取得医保定点资格之后,通过虚构的治疗项目,直接套现国家医保基金。

  比如长沙普济医院2019年就被曝光通过虚列就医人员名单、治疗项目、治疗时间、医疗材料、药品等行为,骗取医保基金达1529.25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通过社会力量办医搞医疗产业化,发展医疗GDP不可取。美国的GDP中,医疗卫生产业超过了金融、互联网,成为第一大产业,占了将近20%。

  但是美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却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美国中产的医疗保险费居高不下,成为美国中产的沉重的负担,不买保险更惨,那医疗将会是天价。

  医疗产业化,毫无疑问会成为拉动GDP的利器,但是人民群众的负担也会进一步加剧,韭菜割狠了不可取,无异于竭泽而渔。

  总之,从放开社会力量办医之后的实践来看,我们相关部门的管理并没有跟上,以至于社会力量办医乱象频出,弊端频显;甚至管理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江苏的宿迁,曾经为了减负,在本世纪之初,以医改的名义卖掉了124个乡镇公立医院和10个县级以上的所有的公立医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公立医院的地级市。

  宿迁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又叠加了看病贵,变成了看病又难又贵。于是2013年,宿迁悄悄又开始重建公立医院,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需要注意的是,操盘宿迁卖光式医改的几位官员之后全部落马,包括宿迁当时的市委书记仇和、当时的市长缪瑞林、以及当时的宿迁市卫生局局长葛志健。

  所以,我很担心社会力量对政府官员的拉拢腐蚀,也很担心医疗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左右,让改革变了味儿。

  另外就算是要放开,也应该一视同仁,让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场竞技啊。限制公立医院算什么事啊?是要腾笼换鸟么?

  (三)公立医院发展,迎来春天

  正当我疑虑重重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来了,文件下发仅仅半年,新冠疫情爆发,冲在前线的公立医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公立医院,毕竟在党的领导之下,一般都会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本身具有公益和福利的性质,在关键的时候更是能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充当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如深改委的这次会议中所说的: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立医院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会议还指明了方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是一次重要纠偏,是对公立医院的肯定和鼓舞,也是对医疗利益集团及其代理人的一次沉重打击。公立医院的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链接

告慰英雄 非毛势力多大 10部委医卫私有化今反正 4千余人命
4 个回复 - 832 次查看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 2021-02-19 20:25:53来源:新闻联播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 ...
2021-2-19 22:11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4:43:48 | 只看该作者
张文茂:一九七四年我国粮食人均超过三百公斤说明了什么?
2021-02-25 09:27:08  来源: 乌有之乡   作者:张文茂

  根据国家的统计资料,我国在1974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303公斤,1975年达到307.9公斤,1978年达到316.5公斤。这些都是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查到的历史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又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指标的含义。全国人均占有300公斤粮食,即人均占有600斤的原粮,如果按照80%的成品率来折算,那么,这就意味着人均年占有成品粮480斤,等于每个月人均可以达到40斤的成品粮标准。而当时城镇居民和职工每月的商品粮指标也就在40斤左右。我本人当时是工人,每月商品粮是42斤。这样的水平说明了当时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只是面粉和大米还有一定比例的限制,还要用面票和米票,说明吃的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副食品供应也还不充裕。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粮食问题,即吃饱的问题已经越过了安全线。

  有人会说,当时还有很多老少边贫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这也是事实。但是,达到了人均300公斤的指标,意味着更多的高产队能上缴更多的粮食,使国家有了返销救济贫困地区的能力。

  除此以外,这个指标儿还有什么经济学上的意义呢?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第一点,这个指标的实现,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逐渐调整了。过去为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政府都要下达粮田播种面积指标,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很难发展。而达到这个指标以后,随着粮食的进一步增产,粮田播种面积的压力减弱,使一部分土地向发展经济作物的调整具备了条件,可以拿出部分粮田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点,这个指标的实现,说明大农业的农、林、牧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可以逐渐调整了。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除了食用粮以外,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用于加工饲料,这就促进了鸡、猪、牛等养殖业的发展和肉、蛋、奶的供应。同时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耕地中适宜还草、还林的部分进一步增加,又为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林牧的结构趋于现代化。

  第三点,这个指标的实现,也为加快整个农村的产业革命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过去那种”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局面可以逐步加以扭转了,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这就加快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开始进入毛主席早就规划好的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地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工商并举的发展阶段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由陈永贵所代表的农业学大寨阶段向吴仁宝所代表的公社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这才是毛主席念念不忘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这里有什么崩溃的迹象吗?我们看不到。难道1978年的人均316.5公斤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时最高标准吗?难道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均207公斤和217公斤没有崩溃,到人均300公斤以上了却要崩溃了吗?到底是经济要崩溃了,还是政治要崩溃了?也许是一些政治势力在政治上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将其扩大化到经济领域了吧?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句话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这样说,1974年到1975年人均粮食超过300公斤,恰恰是后来一切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历史前提和时间节点。

  但是,我在这里要强调的还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这个时间节点。大家可以查一查,在1974年12月15日的《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在十个月以后又被人民日报转载。因为河南日报的调查报告在浙江省的一些银行干部中引起了共鸣,他们认为农村发展工业企业应该是当时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并且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信。这封信转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将这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文章一起批给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重视。于是人民日报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后,于1975年10月11日重新发表了《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节点,1974年到1975年,不就是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300公斤的年份吗?我们前面分析了人均达到300公斤的意义,标志着农村可以向大规模的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方向调整了。而在老人家去世以后的七十年代后期和整个八十年代,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潮不是如期而至吗?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难道还看不出伟人的远见吗?在这里,人们应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即农村改革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到底是集体经济的体制、制度问题,还是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集体经济的现代化?

  但是,我们有些自称历史高度站位很高的人,仍然在喋喋不休地鼓吹那18个手印的伟大作用,反倒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井底之蛙了,不知他们的历史高度高到哪里去了?目前,党中央正在推动全党学习党史的活动,这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好机会。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正视毛主席时代的历史成就,将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这样的伟大成就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召告天下,以正视听。不要再用”崩溃的边缘”之类的虚假宣传误导群众了。历史可以暂时被忽视、抹黑,但是后人总有一天会记起它,并还其本来的真面目。

  张文茂

  2021.0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4:53:29 | 只看该作者
双赢!民间中医状告当地卫健委案庭前和解,释放积极信号!

2021-02-25 09:27:42  来源: 人民健康论坛   作者:康和

  一个星期前,大年初四,系列报道民间中医事迹的大公鸡报晓杨东老师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2021年民间中医状告卫健委第一案。这个案子中的原告是很多关心民间中医的人士所熟知的孙继石老师,本号也在2020年撰文写过和孙继石老师相关的文章。这个事情从发出以来,得到了民间很多关心民间中医关心中医药发展的普通人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到了现在,在原定2月24日开庭前的2月21日晚间得到了【庭前和解】这样一个双赢的结果,真是值得欣慰的一个结果!

  (相关文章参考阅读:1、法与情理的思考:援鄂民间中医归来,14年诊所被取缔;2、后续,还记得那位援鄂归来诊所被取缔的民间中医孙继石吗?)

  民间中医孙继石,75年生,徐州人,成长于中医世家,自小受其父亲熏陶学习中医,16岁坐诊,后在徐州开设了一家诊所,名为龙麝堂,至今已14年,日常除了正常看诊,还会进行免费义诊活动,义诊人多的时候可能一天有七八十人。行医近20年,获得260面锦旗,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好大夫。

  为众人所知,源于2020年的武汉抗疫。

  武汉疫*情爆发之时,作为民间中医的孙继石老师,冒着风险奔赴武汉抗疫,他说:“林则徐禁烟的时候一句话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人家就这一句话!所以,武汉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身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就想,妈呀,我得去!”

  于是,他便义无反顾地去了。

  在武汉抗疫时,孙继石加入武汉好人圈志愿服务队,给武汉几个社区开展过志愿服务;用中医药治愈过200多人;通过网络微信网站等传播方式给大量人群提供了预防咨询心理疏导服务等等。孙继石还以当时当地能获取的药食制作了食疗方以及通方药包,尽其财力进行捐赠,前前后后捐赠近10万元。

  在武汉抗疫时,有两个传阅度很高的视频记录了孙继石老师的精湛医术:一是他一针让一位半盲患者复明,再则是他给一位50多岁女性下肢水肿患者扎针以及做了几个拉伸的动作,立竿见影,很快水肿就下去了,这位患者原本是不大相信中医的,经此亲身体验直呼神奇。

  然而,让众人十分之不平的是,抗疫归来后,孙继石大夫的诊所开门仅六天(2020年4月23日隔离期满,孙继石的诊所开门),4月29日,徐州市铜山区卫健委便来查“非法行医”,随之便将一纸“诊所予以取缔”的公告贴在了孙大夫诊所的墙上。

  民间基层中医护佑一方百姓,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当地老百姓的福音,但是,遭遇取缔的孙继石也慨然长叹:民间基层中医真难……

  有人为孙继石“打抱不平”,将此事公之于网络,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后来,在大公鸡杨东老师对孙继石老师的采访报道中得知,孙继石老师起诉了当地卫健委,他说自己不是为了输赢,输了也没关系,起诉是为了民间中医的一口气!

  孙继石在当地行医20来年,没有一个人说过他是骗人的,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医疗事故,没治坏过一个病人,相反,他在当地已经很出名了——因为一身精湛医术以及高尚医德。所以,因为这种不公而去起诉当地卫健委,此举合情合理,虽然几乎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一次似乎可以早早预见结局的举动,但这个举动本身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2021年2月15(辛丑年正月初四),大公鸡杨东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事情的发展:当地法院正式受理了孙继石对当地卫健委的起诉,而且将于2月24日开庭!

  且不说当时并不知道最后开庭的结果如何,仅说法院能在较短时间内正式受理这一起“民告官”的诉讼也算是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这一事件的出现和发展也算是对众多长期受压的民间中医的一种宽慰。

  杨东老师的报道,众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推动了这个事件的积极发展。

  2021年2月21日晚间22点39分,孙继石本人发布通知说:……今天,我和卫健委已经达成庭前和解。希望大家迅速适应新形势,民间中医和卫健委高度配合,共同为振兴中医,造福人类贡献力量,感谢法庭的有效工作,再次谢谢大家。

  2021年2月22日凌晨1点58分,孙继石本人发布了正式版的《孙继石致谢各界同仁书》,里面告知地方卫健委同意了个案的诉求,即当地卫健委对龙麝堂做出的取缔和罚款予以否定并撤销,真诚满足原告全部要求。

  在2月22日大公鸡发布的庭前和解细节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细节内容,从这些细节中,笔者能感受到经历2020年,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愈发重视,这种重视体现在各种对中医药发展有利政策的发布和执行中,当然,政策的发布和执行普通老百姓不一定去关注也多半不会那么快体会到。但是这一次民间中医起诉当地卫健委医案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是这种影响的一次具体体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种积极影响不再离基层较远,而是在慢慢落到实处,来到我们普通人的身边。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不会那么快,我们的感受不会那么明显,但它确确实实在发生着,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和进步。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面对不公事件,人们通过网络发声,形成舆论巨浪,使得不公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促进有利有效的变革,这是新的“战斗”形式。

  同时,团结就是力量!在这个事情中,孙继石老师的初心也是为了民间中医争一口气,他也收获了很多人的助力(包括一些民间中医同仁、一些媒体朋友、一些律师朋友、还有很多原本不相识的朋友),大家团结起来,共同促成了事情的良好解决。

  民间中医的传承发展是中医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孙继石个案的解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供借鉴参考的典范。

  希望2021年,民间中医的传承发展能够收获更多支持和保障。


链接

金钱社会丑闻不绝 左中舆论道德法庭联手 为人民追资本血债
7 个回复 - 4847 次查看
下午察:郑爽代孕弃养一夜凉凉 时间:2021-01-20 18:4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中国流量小花郑爽前天被曝代孕再弃养的丑闻后,引发中国十多家官媒齐声谴责,痛批代孕是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发指,并强调中国禁止以任何形式 ...
2021-1-20 23:50 - 焦典 - 坛友之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5:29:50 | 只看该作者
她叫张桂梅:这是一个好人在沉默的时代
2020-10-16 20:31:49作者:佚名来源:律侠普法



01 一个早该上热搜的女人,被掩埋在娱乐明星的八卦之下。 她叫张桂梅,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没有家,没有孩子。 她长得也不漂亮,即便是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依然素面朝天,灰头土脸,看起来苍老而又落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她说:“贫困,对女孩子来说,是一种隐私。” 而张桂梅本人的贫困,却早已人尽皆知。 2007年,张桂梅被选为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 县里知道她穷,怕她丢脸,特意出了一笔钱,让她去买身像样的衣裳。 结果,张桂梅还是闹了笑话。 她穿着破了洞的旧牛仔裤,去了北京。
一位记者看到了,觉得不可思议。再仔细看看,发现她头上还鼓着一个包。 张桂梅笑笑,说:“这是肿瘤转移鼓出的包。” 记者再次愣住。 原来,张桂梅是一名山村女教师。 同时,她还是大山里一家福利院的院长,负责着36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2岁。 她用惊人的毅力,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拉扯着年幼的孩子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8年,张桂梅做了一件更令人惊讶的事—— 她创建了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这个钢铁般的女人,就是要让大山里的女孩都有学上,不仅要读高中,还要上大学! 02 提起张桂梅的肿瘤,要追溯到1996年。 那时候的她,刚刚经历过丧夫之痛,主动申请调任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 她以为会苦个一两年。 没想到,这一沉进去,就是一辈子,还好几次差点把命搭上。 1997年,张桂梅因为在教学工作出色,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并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 同年,她被查出得了子宫肌瘤,肿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
天真的孩子问她:“张老师,你为什么不笑?” 她说:“等你们考完了,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 孩子们终于完成中考,学校也知道了张桂梅生病的事,送她到昆明医院做手术。 见多识广的医生,打开张桂梅的腹腔后,心疼得哭了。 肿瘤已经有4斤重,腹腔的器官被挤得全部移了位,肠子都粘连贴到了腹后壁上! 这得多疼啊! 妇联听说张桂梅为了孩子们,每天只舍得吃9毛钱的饭菜,如今又得了重病,特意组织捐款,共计1.6万。 张桂梅很快花光了这笔钱。 她用这笔钱,给学校架起了电线,高兴地说:“孩子们不用再点着蜡烛上自习了。” 03 张桂梅“挪用公款”,早就不是一次两次了。 1998年,38名县政协委员听说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自发捐款6230元给她看病。 妇女代表们紧跟其后,又捐了6043元,给她做医药费。 然而,张桂梅“要钱不要命”,一转身,用这些钱维修了破烂的校舍。 县委书记听说后,下了死命令:“这笔钱必须全部作为张老师的医药费开支,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也不得捐给任何组织部门!” 可张桂梅“挪用公款”的毛病,却一点没改。
且不说工资、奖金,不计其数。 2007年,她去北京开会。 县里特意拨给她买衣裳的钱,同样被她“私自挪用”,给学校买了电脑。 她怎么可能拿来买新衣裳? 事实上,她连自己的旧衣裳都守不住。 在学校里,她看到一个小姑娘,衣服很长时间不换,整天闷闷不乐。便把丈夫临终前给她买的最后一件花衬衫,给小姑娘穿上。 她看到一个小男生,在冬天只盖了一条薄毛毡,冻得浑身发抖。又狠狠心,拿出丈夫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品——一件毛呢大衣。 另一个小男生,冬天躲在被子里,蒙住头不肯出来。 她一问才知道,原来男孩没钱吃饭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说:“我去给你拿钱。”打开钱包才发现,自己只剩20块。
她把这20块全给了男孩,自己另想办法,并在此后,每个星期都资助男孩30块。

04 原本,张桂梅无差别地帮助着大山里的男孩和女孩。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大山里的女孩想读书,比男孩要艰辛得多。 有一回,她去家访,发现这家人把上初二的儿子,送到县城补习,却让正上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活。 张桂梅气坏了,说:“你脑子有病?你姑娘高三要高考的,你不送她去补习,送儿子去补习?” 孩子的妈妈却说:“他是儿子啊!”
还有一个女孩,上着上着学,突然不来了。 张桂梅去大山里找,发现才十几岁的女孩,竟然被送去嫁人。 她联系村干部,恶狠狠地告诉家长:“这个女孩,我是一定要带走的,我不收你一分钱!”
为了创建免费的“女子高中”,张桂梅从2002年起,就到处张罗。 旁人听了一片哗然。——女子高中,不是上个时代的事情吗? 她不管,她就是要让大山里的女孩有学上。 她去各部门反映情况,找企业家哭穷,软磨硬泡拉赞助。 最终,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一百万,企业家们也纷纷捐款。 学校建起来了!
而在此期间,张桂梅远在东北的哥哥去世,她不能到场。之后姐姐又去世,人家干脆不告诉她。 后来她问亲戚:“姐姐走时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对方反问:“告诉你有用吗?” 05 为了保证女孩们都能上高中,张桂梅一次次深入大山。 山路崎岖,很多地方十分偏远,连包车司机都不愿去,她只好坐摩托,摔断了两根肋骨。 其中一对老人,听说孙女可以免费读高中之后,告诉张桂梅:“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 张桂梅问:“为什么?” 老爷爷说:“我孙女读高中了。”
张桂梅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回到学校命令老师们:“给我教出来!最少二本!”
她本人更是每天5点起床,12点睡觉。 结果,开学不到半年,17个教职工累跑了9个。 张桂梅把剩下的人召集到一起,说:“我们要付出的,不是一般老师所付出的。”
别人付出的,是汗水。 他们付出的,是命! 老师们拼命,学生也拼命。 有时候,张桂梅看到孩子们埋头刷题,觉得特别难过。 她说:“别人都说刷题不好。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张桂梅的强势要求,全体师生的坚守下,办学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 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06 有人问张桂梅:“你为什么那么重视女孩的教育。” 她说:“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这句话,很多人说过。 然而,大多数说这句话的人,想的是:女孩受教育,会怎样有修养,对老公好,对孩子好,对家庭好。 张桂梅却有自己的想法。 她说:“如果一个女人有文化,她会把自己生的女儿丢掉吗?她不会。”
教育一个女孩,挽救的是世世代代的女孩。 当她看到她教过的一个女生,结婚生女,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时,她非常感动。 因为,那个把女孩视为草芥,当做摇钱树、铺路砖的时代,终于要过去了。 而张桂梅也老了。 除了肿瘤之外,她早已肺纤维化、肺气肿严重,每天不离止疼片。医生多次断言,她活不过两年。 顽强的她,却一次次活了下来。 当全民追星,娱乐圈随便一点动态就能上热搜的时候。 这个敢想敢干,侠骨柔情,疯起来不要命的张桂梅老师,难道不是最该刷屏的明星?
我们所有人,都欠她一次热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6:04:43 | 只看该作者
《每月评论》:集体主义与中国乡村治理  独特的周家庄人民公社

Lau Kin Chi · 2021-02-25 · 来源:译者供稿
    乌有之乡




该文详细介绍了周家庄从建国前至今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周家庄乡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叙述了雷金河等人物在保留周家庄生产方式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美国杂志《Monthly Review(每月评论)》2020年10月份期刊刊登了研究我市周家庄的近万字学术文章《Revisiting Collectivism and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The Singularity of the Zhoujiazhuang People's Commune (重新审视集体主义和中国的乡村治理 独特的周家庄人民公社)》,作者为香港岭南大学副教授Lau Kin Chi及其课题组,文章为英文版,详细介绍了周家庄从建国前至今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周家庄乡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叙述了雷金河等人物在保留周家庄生产方式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作者认为在1982年周家庄体制的保留,没有经过巴黎公社、俄罗斯革命和1968年法国学生起义之类的斗争而一直在国家权力和利益驱动的市场夹缝中生存,是非常独特的。文章说,周家庄的实验为人类提供了经验财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受国家统治、操纵和宣传的。很多人都对新的社会关系和集体主义显示了渴望,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有影响,而且也是人类为集体利益进行斗争的一部分。
  《每月评论》,美国一家有影响的期刊。1949年5月,由美国经济学家保尔·斯威齐和休伯曼成立,宣称是一家不属于任何政党的、致力于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独立社会主义者”的杂志。刚刚创办时由私人资助资金,订户只有400,而目前发行量据说已达40万份,并在罗马出版意大利文版。《每月评论》出版社主要出版有关美国和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历史、文化与社会学方面的著作,现为世界上出版英文马克思主义和激进书籍的著名出版社之一。
  Lau Kin Chi 是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项目协调员,也是中国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的兼职副教授。她是全球和平妇女国际委员会的成员,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创始成员之一。
  (工商联 李宗广)
  (作者:香港岭南大学Lau Kin Chi,
  翻译: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工商联副主席 李宗广)
  译文:
  集体主义与中国乡村治理  独特的周家庄人民公社
  周家庄是独特的,是当今中国唯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乡镇,在河北省晋州市,距离省会50公里,有人口13922人,4506户,8270劳动力,土地面积17860亩(12.03平方公里)。今天,周家庄保持着1956年以来基本形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六十多年来——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十年,到1982年几乎所有人民公社被解体后的三十八年——周家庄作为一个特殊组织,在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的一片土地上存在下来,除非熟悉1949年以来中国动荡的历史,否则这似乎并不重要。
  追寻周家庄的发展轨迹,其个体和集体的主观性,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冲突,让我们得以窥见在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多重因素。历史上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使我们能够理论上了解,周家庄的集体主义在今天的中国的国家权力和利益驱动的市场夹缝中生存。“集体主义”一直是国家话语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以集体主义的名义进行的,而周家庄地方集体的制度化日常运作体现了下层对组织原则的思考,以及一种以维护集体为导向的地方治理模式。
1982年:保留人民公社
  1982年周家庄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断裂事件”,阿兰·巴迪欧(法国哲学家、作家,译者注)曾经提出了这个术语。巴迪欧认为,当被排除在外的人突然出现在社会舞台上时,才可能发生“断裂事件”。它打破了常态的表象,为从现实基础的多重性重新思考现实开辟了空间。断裂事件是的相对于主导秩序,出现新的主题。1982年,周家庄的三千户人家大胆地选择不实行国家颁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19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一项改革,其实质是个体化生产,农户作为“自由人”来经营。
  阿兰·巴迪欧分析了与国家有关的事件:“国家经常以武力组织和维持可能或者不可能,只有在国家权力被削弱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断裂事件’。”
  不同于巴迪欧列举的巴黎公社、俄罗斯革命、文化大革命和1968年法国学生起义,周家庄1982年的事件是低调和几乎看不见的,不过,周家庄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断裂事件”,它与席卷全国的进程背道而驰。虽然全国几乎所有的人民公社都像雪崩一样被解体了,但周家庄坚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延续人民公社,而不是国家强加的家庭责任制模式,也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公社模式。周家庄的选择对国家权力政策的监管是一个削弱。
  这个时刻的国家正积极地脱离农业化,没有像建国后的前三十年那样,从农村取得价值来支持工业,而是把就业、食品、卫生、教育和住房的负担转移到了个体农户身上,形成了家庭责任制,于1990年代进行了村级选举,最终取消了农业税。国家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尽管社会越来越被“私有化”所支配,国家仍然保持着其最终的监管和干预权威。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人民公社制度的退出,是一个曲折的过程。1978年底,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只有个别例外,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徽省小岗村。1978年12月中央明确规定,禁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这一制度的党的领导人杜润生回忆道,1979年,副总理兼农业部长王任重不反对把家庭联产承包作为过渡形式,但强调要坚持集体主义。1979年中期,只有贫穷和偏远的乡镇才获得特殊许可,可以解散集体,重返家庭农业。1980年5月,邓小平果断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坚持“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在实行家庭责任制的地方,只要提高生产力,可以发展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最终使低层次的集体主义就会发展成为高层次的集体主义。”1980年1月至12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所占比例从1.1%提高到14.9%。决定性的突破是在1982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改革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解散了人民公社。到1984年,99%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官方为大规模改革辩护的言论是,国家是在顺应农民的情绪,他们在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从上而下的人民公社集体主义。1978年12月,小岗村村民的指纹宣誓成为全国范围内公开的历史例证,显示了农民的决心,只有十八个农民,代表二十户人家,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所谓的高效率的家庭生产模式而分割集体资产,但它却预示着8亿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1982年11月,周家庄3055名农户代表以相反的精神宣誓,要求保留人民公社。小岗村誓词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周家庄誓词却一直在不为众人所知,改革的部分原因是农民对人民公社形式的国家集体化的不满和普遍抵制,改革允许农民主张其家庭的土地使用权,结果,在中国所有的60万个村庄中,几乎2亿农户都获得了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90%以上为集体所有和管理的农村资产被分割,尽管在不同的地方,集体的碎片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所有权和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改革选择了把农民转化成个体户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周家庄所坚持的集体主义在公社一级的自治是否可能是国家的另一条道路呢?“削弱国家权力”的威胁太大,不能冒险。
  周家庄是如何脱离国家政策是一个大胆的故事,在一个不确定的水域航行,雷金河发挥了关键作用。雷金河1921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少年时代起,他就一直与日本人斗争,1944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48年,他打赢了与当地地主的斗争,为本村234户贫困农户取得了土地。
  1949年,28岁的雷金河不会想到,他为把农民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地方地主的剥削中解放出来所作的努力,只是一场使农民获得来之不易的成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开始,在接下来的52年里,直到2001年80岁去世,雷金河和他的乡亲们在解放的道路上经历了曲折。
  1982年,周家庄集体经济发展良好。雷金河在文革期间下台,在1978年12月恢复了公社领导的地位,他看到棉花供应不足,说服社员们种植更多棉花和更少粮食,1978年至1980年,棉花产量增长了4.8倍,1979年底,公社收入丰厚,还清了欠国家的十八万元,社员们从公社分得前几年的财产补偿十六万三千元,还盈余一百六十一万元。
  雷金河以这种显示集体主义优越性的经济表现,主张保持集体主义制度,然而,这种选择与国家政策相悖,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2002年,作家、前河北省省长李尔重在他的《雷金河讣告》中回忆了1982年发生的一件事:“雷金河同志担心家庭联产责任制会对周家庄的生产制度产生负面影响,破坏周家庄的综合灌溉、机械化、集体工业和社会福利,但还是不敢实行家庭责任制,也不敢抗拒党中央的政策,他们向一些领导人请愿,但这些领导人不敢表明立场。”
  雷金河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在中央政府的文件中寻找措辞,发现诸如“当地人民的愿望应该得到尊重”和“政策应该因地制宜”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是空洞说教,但雷金河引用这些词语来解决当地的问题。他游说一些中央和省级政府领导人,并作出承诺:如果公社经济不能超过那些家庭承包制地区,它将放弃集体主义模式。彭真,一位中央政府领导人,同意给他一年的宽限期,观察等待,一年后,公社在经济上证明了自己,它获准保留其结构和经营,但不得不在1983年3月更名为周家庄农工商公司。过了一段时间,公司更名为合作社,实质上,直到今天它一直是一个人民公社。
  国家政策影响力的削弱,构成了个人和集体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意志主张的一个断裂事件,但不是对国家形象的抹杀,相反,这只是在以国家为中心,占据了一个边缘位置。国家的优先地位高于一切,但不能为自己的实现意愿而放弃。因此,周家庄人民公社把国家的形象文字转化为自治的合法性,即“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因地制宜”。
  雷金河体验到了集体的优越性,并坚持了他的承诺,建立了一种能维护农民利益的农村组织形式,追求这一目标使他与通过优化控制资源和劳动力来从农民和农业中提升价值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产生了冲突,这是一个农民领袖召集村民与国家谈判的事件,他的公社集体在面对强大的当局时很容易被推翻。在对雷金河不利的情况下,在公社一级需要集中大多数的意志,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意志,因此,必须建立高度的多数派内部民主,既要阐明选择,又要制定详细计划,政治表达的基础不是个人主张的"权利",而是信任与合作。在对抗性的时刻,如反抗国家强加的原子化,政治表达是直接表达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它走的是合作和共同生产的道路,信任与合作的基础是通过一段持续的共同生活和工作时期的人际相互依存,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的模式。
农村组织形态的三十年摇摆
  1982年,是在过去30年中周家庄集体与国家在谈判中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候,周家庄在国家的惊涛骇浪中追求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实行自发的动员,1954年2月,周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由10个合作社和13个互助小组组成,425户加入合作社,占该村家庭总数的87.8%,其他家庭没有加入,因为合作是自愿的。1956年,全国各地都在兴办村际合作社。1956年2月,周家庄村际农业合作社成立,共有6个村1635户,人口6896人。
  这种组织上的进步对发展周家庄的农业是有益的,从1957年农历新年开始,周家庄的社员用三年时间把一千亩沙地变成可耕地。1949年,只有7%的耕地得到灌溉,到1965年,有了79口深井使100%的可耕地得到了灌溉。这时国家为了推进各种政治进程而把某些组织形式强加于农民,周家庄开展了群众性的合作化动员,做出了与其他乡镇不同的回应。1956年6月,国家颁布了小合作社合并为大合作社的政策。1956年底,出现了退出合作社的行动,许多非自愿合作社把霜冻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为向当局施压的机会,要求当局允许它们缩小规模,以便于管理,这是对收入减少、管理不民主和生产资料使用不当的反应,在整个晋县,只有周家庄和东里庄两个村际合作社保留了下来, 在周家庄的六个村庄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所有的成员都参加了辩论,从上往下,县政府向所有合作社施压,要求它们分成较小的单位,但周家庄合作社最终决定不分裂,雷金河对当局的解释是,一个公社与另一个公社是不同的,你不能把核桃和栗子算在一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久之后,在1958年8月,国家指示成立人民公社。周家庄按要求与另外两个乡镇合并,组成东风人民公社,由10000多户人家组成,整个晋县形成了六个特大人民公社。在1959-61年的三年饥荒之后,上级下达了一项命令,要求解散特大人民公社,并将生产组织缩小到20户人家,周家庄脱离东风人民公社,但拒绝分户到小集体,而是恢复到1956年6个村下10个生产大队的结构,平均每个大队160户。
  1949年至1961年,周家庄的命运与中国的许多村庄一样,由于国家试图通过行政和组织机制来控制劳动和生产,农民的积极性逐渐减弱,政策剧烈摇摆,无论是一万户的大规模还是二十户的规模,都是通过上层施加压力来实现。
  农业政策的动摇需要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去理解。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指出,国家为了振兴工业,迫使农村适应农业机械市场,将小型合作社合并成大型合作社,然后合并到人民公社,适应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是合理的,这是国家政策上工业优先于农业的一种方式。农业产业化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工业增长的支持,相应的一套信念——进步、发展、现代化、科学、增长、生产力和贸易与市场效率——也被使用和宣传,这些都是资本主义驱动力的基本要素,尽管中国批判罪恶的资本主义,但很早就接受了资本主义的引擎。
  在整个文革时期,周家庄仍是1956年的人民公社组织结构,只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期间采用了强加在农民身上的特大人民公社的官方模式,虽然雷金河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共产党员,但他反对自上而下的国家强加。1958年,当人民公社强制实行集体化的时候,雷金河发表了一个被认为是异端的声明:“理想是同时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服务,但是,如果三者发生冲突,后两者应该优先。”尽管雷反对,公社还是接到了荒谬的命令,比如猪产量从1958年的1985头到1959年的18397头,或在一年内将每亩粮食产量从450公斤增加到6500-8500公斤。到1960年5月,县级以上机关共征用周家庄财产192302元,特大公社征用周家庄财产18866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对工人和农民的全部劳动产出实行全面控制,雷金河和他的90%以上的领导团队都被撤职了,他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行”而入狱。
  雷金河是合作化的促进者,在1957年和1961年曾抵制合作社的解体,他与国家政策的对立,产生于他为提高生产力和提高集体经济的现实考虑,而不是国家为实现工业化而征用农民劳动价值的优先考虑。如果说1957年和1961年的两次拒绝是艰难的,那么周家庄1982年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是长期努力维护农民利益的历史中的一个时刻,1982年的事件为周家庄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规划其独特的道路奠定了基础,1982年后,周家庄不仅要继续面对国家的政策,而且还要面对市场日益增强的冲击。
集体管理:“三包一奖”制度
  为组织形式而进行的斗争,是根据社区自身的规则、社会和习俗传统、规范和惯例而进行的——换句话说,是为了管理其社群资产——保留和管理当地的资源、经济和文化生活。社群资产不仅指商品或财产本身,也指关系:所有权、使用、管理、权利和利益的关系。
  周家庄,1958年以前命名为合作社,1984年以后又命名为合作社,建立了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人民公社组织模式。“三包一奖”是集体于1953年创造的,在1966年至1978年的文革期间被禁,在文化大革命后得以恢复,既体现了集体自治的创新性,也体现了互相制约。
  早在1953年成立合作社时,雷金河大概还不知道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之间潜在的关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热衷于探索提高生产力的途径,与国家关于通过提高生产力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的话语相一致。雷和他的同乡们一起想出了一个大多数人认为公平、民主和有效的经济生产管理方案,他们试图弄清楚,在不被教条式的平均主义所束缚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能够认识到能力和参与度的差异,同时试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不平等。无论是乌托邦式的还是务实的,“三包一奖”在生产时重新核算了劳动力、产出和成本,并提供了盈余奖励。
  该制度区分了372类农业工作,仔细记录每个集体成员的日常劳动贡献,这是由劳动时间和产量来计算的,多年来,对分类方法进行了修正。简而言之,领导制定总体战略规划,总会计监督,地方单位负责确定生产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当地单位的所有成员将分担责任并受到惩罚,而盈余将得到奖励。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比传统的计件或按工作时间付款的办法更为复杂。在集体成员之间就该制度的细节达成共识之后,工作方式和报酬都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被接受,因此,避免了薪酬标准化,承认并监测了各类工作之间的差异。
  “三包一奖”运行了十年,这一统筹规划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方案受到了乡、县、甚至省级积极评价。1960年至1962年,《河北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现象,但1963年遭遇挫折,河北省委书记在火车上向毛泽东主席报告了这一方法,作为回应,毛竟然称这个方法为“由不切实际的知识分子设计的琐碎哲学。”毛泽东显然把“细节”等同于“琐碎”,并把共产主义农民斥为“不切实际的知识分子”。“这个负面评论决定了“三包一奖”的命运,这个制度在文革起十二年间被搁置,在此期间,周家庄的运作方式与其他的人民公社相同。
  1978年,雷金河恢复公社领导职务,恢复了“三包一奖”作为人民公社体制的必要工具,主流模式并未被接受。
  国家政策的威权主义在1980年代初期以各种形式继续存在,改革时代的市场要求,特别是个人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文化心态,也对“三包一奖”的平等精神造成了巨大压力。作为暴风雨中的孤岛,周家庄不得不设法将规划(一般战略选择)和效率(通过当地团队的努力)结合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上层的最低限度的压力,以及来自底层的最大程度的自愿,虽然“三包一奖”并非毫无疑虑或挫折,但它至今仍在运作,因为它被认为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政治和文化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三包一奖”作为公社本身的一项地方倡议,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胁迫和同意之间、领导斗争和基层努力之间构建一种相互作用,进行协调。
  “三包一奖”的岗位系统,通过不同的测量和工作任务分类运作,远远超过基于效率或竞争逻辑的经济系统,调整责任和任务,目的是缩小公社内被视为“强“和“弱“的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土地与农业生产:对集体的改进
  周家庄对集体的改进包括公社在文化、社会和经济项目进行的试验,以实现其共产主义的愿望。
  公社管理资源施政成功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1年,共建造了180口电力深井。2003年,投资156万元,在农田中安装10万米防漏管,以改善灌溉系统,节省出 110亩耕地,每年节约用水100万立方米,同时将灌溉效率提高一倍,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三十到四十人的专门队伍,其中至少有一名技术员,以协调应对问题。该公社的农业生产力很高——每亩小麦产量高达480公斤。1990年代初以后,公社为农业发展提供的贷款是无息贷款,这与工业部门的贷款不同。
  周家庄的规模,是它的一个优势,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周家庄乡的人口不到一万四千人,有六个村庄,最大的一个被分成四个生产队,最小的没有与其他村庄的成员合并,地方治理单位是生产队,由223至577户家庭组成,人口在703至1729之间。这使得政治管理和经济生产可以同时进行,保证了生产队一级的文化认同,对治理和监测的制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社,因此,作为一个土地、政治、经济和社会实体,生产队单位是稳定的。每个生产队都有明确的领导、人口、地理界线、生产目标、耕地、农业生产资料(每个生产队有自己的大型收割机和大、中、小拖拉机),是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单位。
  保证农业生产的十个生产队半自治,确保了他们规模小到足以促进有效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在公社一级,规模足够大,足以规划和协调各个环节,并通过2008年成立的信贷联盟运作公社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据估计,5亿亩耕地被受到污染,影响耕种,三千万亩撂荒,几百万亩耕地只种了一季作物,而不是原本可以种植的两三季作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家庄的农田没有撂荒,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16000亩增加到2008年的21000多亩,虽然在2015年下降到16441亩。
  周家庄的主要作物是粮食和水果,2016年种植了10000亩小麦、3000亩葡萄、2000亩梨、2000亩温室蔬菜和1000亩树苗。2004年投资1400万元开办的奶牛场,拥有1200头奶牛,年产鲜奶4000吨,年收入2000万元。
  坚持种植粮食自给自足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选择,以货币计算粮食的农业回报率很低,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用现金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和食品。然而,在周家庄,人们对土地和农业的感情深厚,“失去我们的土地就是失去我们的根!”周家庄坚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土地、农业和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
集体提供生活保障
  1982年,当周家庄确定了公社的延续模式后,就开始了利用公共资源来平等地改善全体社员的生活。公社管理着三个基金,其总额每年都在增加:占净利润分配的10%的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积累基金;占净利润分配的5%用于12个项目的福利基金,所有社员都能享受;占净利润的5%分配给风险基金,用于自然灾害救济或补贴成员收入的大幅下降。2018年,这3个基金累计达到了7.053亿元。同1978年相比,农村资金增加了140倍,社员生活水平增加了189倍,工农业总收入增加了247倍。
  向所有社员提供的福利和安全包括基本的生计项目——住房、教育、保健、娱乐、养老金和其他方面的特别照顾,最引人注目的是,公社能够进行长期规划和执行。
  从1982年到2002年,有一项长达20年的改善住房工程,公社以工厂价格向住户提供建筑材料,公社建设队免费施工,每栋房屋均占地0.298亩,每栋房屋250平方米,总共建造了3426座两层的房屋,每座都有一个小庭院和大门,住宅总面积为64万平方米,家家户户都有房子,该住房项目共投资3亿元,收回了842亩用于农业的居住用地。公社2009年新建住宅楼41栋,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户居民,2015年人均住房面积为65.14平方米。
  在日常生活中,公社一直向所有社员提供免费自来水和电费补贴 (每人每年100元)。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垃圾收集站,有中央垃圾处理站,还有园艺队,免费服务社员。周家庄的房屋井然有序,树木林立,街灯灯火通明,环境整洁,与周边公共事业管理混乱的大多数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卫生和教育方面,每个生产队开办了一个诊所,每个诊所有1至2名医生,共10个诊所和16名医生为14 000人服务,这种近乎免费的医疗制度早于国家2002年颁布、2009年确认施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就已经存在。
  自1982年以来,周家庄向所有社员提供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政府在1986年才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法,2005年开始实行。
  周家庄还解决了农村地区的一个重要问题——确保老年人的生计。自2016年以来,为支付所有社区成员的社会保障福利,公社承诺每年提供3000万元。随着工业收入的减少,2014年公社投资1.5亿元建设了50000平方米的集体所有制商业综合体,并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抵制腐败力量
  与其他乡镇相比,周家庄的固定资产、集体资金和人均收入均高于平均水平,2018年,其工农业总收入为12.269亿元,净收入为3.0253亿元,其中2.4401亿元分配给社员,人均纯收入为21730元。
  作为一个集体,面对改革大环境的特权个人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货币主义,周家庄努力保持它的公正,周家庄在领导层面上有遏制腐败的制度机制,例如,所有生产队不得将200元以上现金隔夜保存,需要每天晚上将现金收入上交给公社会计办公室,生产队的收入由公社保留到年底,公社提取5%作为留存资金,在计算收入和支出后,其余部分返回生产队,以便他们计算成员的工作,分配相应的收入。
  公社也有防止在中国大多数村庄都很盛行的奢侈的规定,例如,在婚礼上,最多可以举办八桌宴席,彩礼最多6000元,礼金最多20元。
  在改革和个性化的洪流中,周家庄接受了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外部冲击。借用费利克斯·瓜塔利(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译者注)的术语“心理生态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家庄采取了一种相对自由主义的模式,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在公社外工作或创业的村民可以选择保留公社社员资格。然而,自由主义模式也有其不利之处,导致公社内部的紧张和矛盾,公社坚持的相对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越来越难以维持,允许村民外出工作或经营他们的私人企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公社成员之间明显的收入差距。
  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成员开始要求分割集体资产,特别是可耕地,为了减少这一压力,自2016年起,公社每年向每位社员发放500元的现金补助,这个数额大约等于农民耕种一亩主要作物的净收益,虽然这一措施有助于缓和一些成员的不满,但这种不情愿的让步本身并不能消除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对立。控制和制裁本身不足以捍卫集体,共同的主观性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社员之间的社区关系、他们对公社的认同和自豪感是决定性因素。
集体制的经验理论
  周家庄的管理集体实验,既不是国家发起,也不是个人发起,显示了社会主义实际存在的可能性,为自治指明了道路,它的形式是人民公社,名字却不被官方承认,它是一个基层农民社区的创造性设计,在当前的中国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管理土地、劳动和社会福利。它首先是一个社群内的关系,同时受国家和市场力量所左右。
  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内格里在阐述社群资产的概念时提出,社群资产不仅代表除了自然资源之外还包括知识、传统和文化,而且还代表社群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类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社群是关系,这与瓜塔利在《三种生态》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生态哲学的基础:社会生态学、心理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
  埃斯特瓦借鉴了土著思想和习俗来表达社群,引用来自墨西哥瓦哈卡的两位土著思想家弗洛里贝托·迪亚斯和詹姆·马丁内斯·卢纳的话,他们创造了“社群性”这个术语,他将这种社群定义为“既是对旧传统的创造性改造,以抵抗新旧方式的入侵,又是一个可理解的空间。你如何看待和体验作为一个“我们”的世界。”据埃斯特瓦说,在大多数土著社区的做法是,“每一个我组成一个我们。”
  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社群,社群不是被视为一个预先存在的或独立的实体,而是我们世界的组成部分——开放的可及性的关系,在知识、技术、影响、欲望、社会关系、语言中实现的人的潜力,共享生产和再生产条件。
  周家庄经验为这些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阐明了农村自治的可能性和潜力。周家庄一直处于大环境的阴影之中,一方面,西方的冷战话语往往把“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下的经验诋毁为是国家宣传和国家操纵,另一方面,同样的道理,自1979年以来,与先兆时代有关的一切都被抹杀了,然而,周家庄的实验为人类提供了经验财富。在苏联和中国,私有制被停止了几十年,并且实行了不同的集体主义模式。以前,甚至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受国家统治、操纵和宣传的,数百万人以不同方式参与的革命点燃了对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集体方式的渴望。雷蒙德·威廉斯(英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译者注)在思考一个超越实际存在的社会主义时说,问题不在于“人类新秩序在斗争中是否能够实现,而是作为其成功的条件,我们有足够的人可以合理地相信,建立一个人类新秩序是可能的”。
  随着个人主义、自私和贪婪在更大的社会中出现,在受限制的背景下看待,周家庄的经验并不浪漫,对周家庄公社的这种解读,有望为集体合作理论做出微薄的贡献,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有影响,而且也是人类为集体利益进行斗争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6:26:54 | 只看该作者
俄专家: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巨大进步 © AFP 2021 / MARK RALSTON
社会
16:10 2021年02月25日缩短网址 0 01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2月25日电 俄罗斯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亚太地区的俄罗斯”项目负责人亚历山大·加布耶夫认为,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巨大进步,其未来任务可能包括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习近平
© AP PHOTO / JU PENG
习近平: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近八年来近一亿贫困人口脱贫。
加布耶夫向卫星通讯社表示:“这就是说取得了消除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绝对贫困的胜利。显然,取得的进步是相当大的。”
他指出,战胜绝对贫困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家称:“我认为,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下一个努力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