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涛骇浪70年 迂回跨越卡夫丁峡谷 东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4:11:39 | 只看该作者
拼多多员工猝死


焦点新闻
分析评论
产生影响
热门评论


焦点新闻


23岁员工猝死背后,是拼多多的“开疆拓土”

57评



中国经营报:法律,不该对“996”坐视不管了

中国经营报25评



胡锡进:先“辟谣”又改口道歉,拼多多这次的PR表现真的不及格

2150评



网友爆料:拼多多知乎账号一度被永久禁言 现被禁言15天

258评



“听说拼多多有人猝死,我发微信问了前同事,没想到死的就是她”

崇九280评



胡锡进:网上对拼多多女孩猝死的强烈反应值得全社会深思

787评



央视评论:奋斗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

央视新闻4125评



家属已接受赔偿 拼多多猝死女孩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912评



拼多多23岁女员工加班离世 同学追忆:曾是校园十佳歌手,最后一条朋友圈分享年度歌单

703评





分析评论


媒体评拼多多23岁员工猝死:除了烧钱,还要赌命?

1092评



拼多多22岁女员工猝死:互联网公司陷入“加班文化”怪圈?

53评



网上对拼多多女孩猝死的强烈反应值得全社会深思

11评



猝死、大小周、996:当互联网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

28评



胡锡进评拼多多女员工猝死:应积极呼应公众对过度加班的抵触

787评



江宁婆婆:关于拼多多这事,给同行小编的8个建议

江宁婆婆130评



愿天堂没有007,互联网文化不应该是压榨文化

8评





产生影响


拼多多回应22岁女员工猝死 上海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

1071评



拼多多盘前跌超4% 此前对员工猝死不当言论致歉

2评





热门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6 00:23:0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有人总想要否定那个年代

2021-01-05 08:55:00  来源: 淮左徐郎   作者:胡新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在建党95周年的时候,2016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此书是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关于此书,官方还有如下介绍: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任务,并在编写工作启动后亲自审定编写工作方案,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本书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具体领导下,历时六年编写完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精华,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

  “这部权威通史类党史基本著作的出版,是党史学界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科书。”

  此书第二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小结《党在1949年至1976年的历史性巨大成就》列举了新中国前27年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例如“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等等。

  但是回到当下的舆论场,这种权威的声音往往被不少杂音所污染。

  2020年年末,英籍华人钢琴家傅聪去世,一些人又拿傅聪公费留学波兰于1958年叛逃(后来亦称“出走”)英国说事,称叛逃的原因是当时担心回国受其父傅雷被划为右派而受牵连。或许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因为傅聪的弟弟傅敏当时在读大学,毕业后受到的影响只是没有当成外交官而成为了中学英语教师。有人就拿出另外一条据说是傅聪自己说的原因:“我出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因为那个时候国内,没有艺术,而我没有艺术就没法活下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国内是什么样的艺术状况?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是一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铭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册上,弥足珍贵,永远不会过时。”当时的建设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知识分子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因此科技成绩“十分显著”,教育、出版、文化艺术的成就“相当可观。”

  似乎是一种巧合,2020年12月31日,国家大剧院官方微博发布如下消息:

  “2020最后一期#国家大剧院艺术微课堂#来了!预祝大家新年快乐呀~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8年,于1959年首演,是献礼‘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的音乐作品。乐曲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中国经典音乐作品之一。本期艺术微课堂我们邀请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作者之一:何占豪老师为大家讲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故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全世界的华人,不知道这首经典作品的,恐怕已经是很少了。不过,不了解这首经典作品创作经过的,肯定还有不少,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还相信那个年代真的是没有艺术的年代。

  值得点赞的是这部经典作品的主创者何占豪(另一作者陈钢负责配器钢琴的作曲)。

  2019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新华社报道:“这只琴弦上的‘中国蝴蝶’,代言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忠贞不渝的情爱,飞过了沧海,飞向了永恒,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符号,更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艺术经典。

  新华社记者采访创作者何占豪:“有人说,60年来,梁祝》的影响力依然代表着中国音乐的巅峰水平,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何占豪回答:“60年了,《梁祝》还那么红,其实我并不开心。如果10年能出一个精品,60年可以出6个精品。为什么好的作品出不来?真正的经典老百姓才会传唱。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最好的评委是人民大众。”“我们的专家要把眼睛放下来,教育界和专家要自问,青年为何写不出中国特色的音乐来。”

  笔者相信,中国总有一天会出现超越《梁祝》的音乐作品。

  在毛泽东的“百花齐放”和“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导下,那个年代还诞生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管弦乐序曲《红旗颂》。后来又有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等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音乐作品,都是至今没有被超越的。

  笔者同样相信,这些作品总有一天会被新的作品所超越。

  笔者希望,那些总想要否定那个年代的人的市场能越来越小。

  笔者同时希望,那些总想要否定那个年代的人早点有自知之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23:26:25 | 只看该作者
不谈起点是农业社会,回避工农联盟主力军,忽略公有制主体,用部门关系“串联”“并联”,说不清与资本为中心西化路的根本区别——转帖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7-11 11:4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研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是中国社会学界要完成好的重大任务。今天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1日 08 版)

从社会学角度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术圆桌)

张 翼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社会学研究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实践的肥田沃土中深化研究,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上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上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我们党又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学研究者应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等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党领导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历史上,资本主义扩张到哪里,就将侵略战争、残酷剥削与野蛮殖民带到哪里。现实中,资本主义现代化产生了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等一系列顽疾。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平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学研究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立场,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不断推进现代化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学研究者要高度关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深入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等重大关系,提高发展的整体效能,增强发展整体性;准确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发展趋势,为提高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提供智力支持;密切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发展变化,努力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学术圆桌)

洪大用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推动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社会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在对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中划分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由传统到现代的现代化发展“一般”路径;另一类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的研究,在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与冲突中分析非西方国家现代化面临的问题。这两类研究凸显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以西方为中心,把西方现代化作为参照。

经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但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也充分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富矿”。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党坚持发展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上,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以“后发”起点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就。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这是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不同的“并联式”过程;我们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加强对现代化领导力量的研究,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对于我们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观的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现代化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近现代史上,旧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政权都曾试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但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增进自身利益,那样的现代化并没有让广大人民得到实惠,最终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难以为继。西方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两极分化。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不仅为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也有利于将其更好地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任何一种现代化都是在传统基础上推进的,没有截然脱离传统的现代化。西方一些现代化理论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客观联系,其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是片面的,照搬到其他国家也是有害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避免了西方现代化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缺陷。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一方面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丰厚滋养。

深化对以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世界的研究。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推动发展,在推动发展中促进世界和平。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主张“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这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国与国关系,深刻重构了现代化未来图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过程中,社会学研究者应当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探讨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如何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学术。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实践自觉,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现代化研究领域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不断开创现代化研究的新范式,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同时,发挥社会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学术圆桌)

麻国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化对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为其他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在现代化道路上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也是深化对各民族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纲”。从历史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推动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社会学研究者在现代化研究中要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正确把握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明确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明确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贯彻体现到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中。

加强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研究。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老一辈社会学研究者研究民族地区的出发点就是为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服务,提出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考虑民族因素,需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态等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需要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力点。这就要求社会学研究者加强对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等。

加强对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会学研究者需要梳理国际国内乡村发展理论,梳理总结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积极参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政服务、进展评估工作,为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研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学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把文化研究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结合起来,努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加强对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各民族跨区域流动日益活跃,民族分布交错杂居的趋势进一步发展,改变了城乡社区原有的邻里关系和交往方式。今天,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顺应这一趋势,社会学研究者应加强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互嵌式社区的研究,深化对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1日 08 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23:36:4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存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之间的错综变化关系,而更复杂的社会主义阶段矛盾序列关系,突然简化为一对仍有待检验的主要矛盾嬗变?——转帖注

【光明论坛】善于“举网以纲”推动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2-07-11 11:36
作者:夏锦文(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百年来,我们党正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把握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进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并取得成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为此,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相继确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等中心任务,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心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狠抓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就是当时的中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新特点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判断,认为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新要求,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着力从各方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把握及应对,应及时转化为实践举措。因此,当前要从多方面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取得进步。

把准确研判形势作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基础、前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因此,要理性地看到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形势,各种矛盾交织叠加是无可回避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头脑,对各种矛盾的状况特点、相互关系和走向趋势了然于胸。同时,还要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因此,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力求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

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出发点、落脚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源泉动力。无论社会矛盾发生怎样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终不会改变。这就意味着,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要把人的需求作为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维度来把握人民的自然物质需求、社会精神需求,进而在政策制定与实践探索等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获得感。

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作为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键、重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照这一目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解决一些领域存在的失衡现象,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客观分析矛盾、准确研判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是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我们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叠加,唯有对各种矛盾了然于胸,同时又紧扣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才能准确识变应变,我们才能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推动事业发展、取得事业成功。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2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