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2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交辞令人命共体论刻意回避or浑然不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19: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思关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研究状况相关推荐·《理论视野》2017年04期·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共中央党校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蕴含的重要维度,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指认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揭示了马克思语境中"个人"与"个体"、"共同体"与"社会"等核心  (本文共4页) 阅读全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研究

个人与共同体关系问题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处于前提性、基础性地位,是贯穿社会历史发展始终的重要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被自觉把握始于人类文明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个人的产生。个人主义膨胀所致共同体弱化、个人与共同体走向分裂、人与人关系紧张成为一种现代性困境,引发人们的不懈思考。在西方个人主义日盛的背景下,马克思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系统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马克思对“旧世界”的批判,内涵着对个人主义和共同体主义理论局限的批判,以及对前现代共同体本位和现代个人本位的社会现实批判,对“新世界”的建构则旨在使人类跨越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现代性困境,实现二者和谐共生。深入挖掘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于破解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现代性危机、指导新时代中国个人与共同体共生关系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马克思经典文本,尝试对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问题何以成为人类发...  (本文共210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吉林大学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思想研究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克服个人与共同体的矛盾是马克思哲学的重大主题。这一问题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并延续着,却始终处于研究的困境之中。马克思在对前人思想的研究基础上,继承、延续和深化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寻求个人与共同体矛盾的辩证和解。马克思关于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的研究,贯注着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蕴涵着马克思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现实矛盾的反思、批判和超越,为当代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前提性反思。现代社会的重大矛盾是个人与共同体的分裂。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社会的共同体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个人还没有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或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直接统一的关系,或是以城邦为中心的共性对个性的消溶,总之在传统社会中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人对共同体的依附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个人从共同体中独立出来,产生了个人与共同体的两极对立...  (本文共152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研究

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共同体的发展。共同体是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共同活动的本性。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共同存在性”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人是共同体中的人,共同体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及个人实现变革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中轴线的地位。马克思一生都在认识、研究和探索人类共同体既有存在形式、共同活动方式、依赖关系及其历史进程的问题。他的探索和研究都集中于,何种共同体形式下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找到了出路,就是致力于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本文以“史”为线、以“论”为要,系统、整体、规范、严谨地梳理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按照理论渊源、演变及评论逐步展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思想史和科学体系的理论价值,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坚信共产主义理想的需要...  (本文共361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黑龙江大学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

毋庸置疑,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具有旨归意义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涉人类解放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致思逻辑,旨在通过理论生成与现实发展的双重考察揭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线索及发展走向,从而为探索和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向。马克思在吸收了西方共同体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同体思想。鉴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类生存境遇,马克思对共同体的思考始终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相连。在他看来,共同体即是一个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共同关系模式,它本身并非一个有待建构的特殊社会实体,而是一种根据经济生产的发展而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方式。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首先源自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共同体存在状况的考察,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以及人的异化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将共同体的发展演进置于利益和人的本质的生成逻辑之中,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共同体...  (本文共254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哲学研究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随着所有制形式的更迭所表现的共同体样态——自然共同体、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以及未来所要建构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思想所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人类何以创造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并以此为发展旨归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相对于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而言,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阶段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人类具备了超越人对物的依赖性的能力使自由劳动发展成为人的需要,并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以人为目的的共同体本质。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自然共同体和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认为两者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又共同表现为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和不自由状态。马克思在历史发展的视阈中找到了破解共同体发展局限性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真正共同体的立意出发,扬弃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克服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结构和资本逻辑的利己性质,以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  (本文共146页) 本文目录 | 阅读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0:45:25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探析
作者:未知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依赖性”的批判中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其特征在于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同体”的建立,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致的。
  关键词:马克思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致性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在旧资本主义社会崩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虚假的社会共同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全体利益和单个利益相脱离的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文中的“共同利益”只能代表极少部分人即“统治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虚幻性主要表现:一是政治上表面宣扬民主、平等,实际上只维护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次是经济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按资分配的分配方式,虽然创造了很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但事实上大量的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第三是在价值观上,表面披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外衣,实际到处充满着金钱主义、利己主义。最后是在生态上,资本主义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在金钱的诱惑下将生态环境问题置于不顾,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一)马克思共同体实现的前提条件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尖锐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不相匹配的,要改变这种状态的根本要求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更进一步的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的空间,在这之前,资本主义是决不会灭亡的。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之前,也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二)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特征在于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理想中“真正的共同体”是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其特点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公有制形式下,国民经济将有计划的发展,私有制被消除,劳动者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人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劳动类型的差别将不会引起不平等,个人付出的劳动是出自其自身内在的需要。其次是阶级和政权的消亡,随着私有制的消失,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阶级也将随之消失。国家是为了调节各个阶级的冲突,是以实现社会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来实现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形式。如果阶级消失,则自然社会中的对立面和冲突也将消失,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将实现高度的统一。那时,国家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三)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一生专注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是使个人向完整的人的发展。自由发展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且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不对立的范围内,个人可以不受外界限制的完善自己。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们得以自由的支配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方法,人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马克思指出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国家的暴力统治,才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所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國王和社会改革》一文[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作者简介:
  杨永颖(1995—),女,回族,云南曲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446.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0:50:04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与当代实践
2018年01月09日 16:02:15 求是网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徐世甫

  人类自诞生以来,不得不结成共同体,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来应对自然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滋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要利用共同体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生存所遇到的危机。共同体既是人类克服困境的武器,又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不同时期的共同体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史。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

  共同体最初来自于古代社会人们自发地生活在一起的历史事实,它先是以亲属化的血缘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交往实践的半径扩大,血缘共同体发展为更大的邻里化的地缘共同体。血缘与地缘的纽带关系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其主要形式有亚细亚式、古典古代式以及日耳曼式等。在这些共同体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希望通过共同体的力量来阻止自然的奴役,但实际上往往难以做到,共同体处在“人的依赖关系”的低级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关系的拓展,“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解体,人类共同体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虚幻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阶段。之所以虚幻,是因为在这个共同体中存在着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而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根本没有表达自己利益的可能。因此共同体的利益表面上看是共同体所有成员的,但实际上只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因而是“虚幻的”和“冒充的”。“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虚幻的共同体必然会被超越,进入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呈现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此时,组成共同体的成员不仅追求利益的真正实现,而且追求自我自由与全面发展,人人的利益与共同体的利益一致,人的本质由此得到真正实现。也正是如此,马克思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著名论断。真正的共同体最终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但是其生成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是其在21世纪的世界呈现出的新形态。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新时代下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但是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如何共处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好是一个出路。具体来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因此,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政治上,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些重大论断正是“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提倡的主体之间自由平等、自我利益与共同体利益合一、全面共赢式发展等思想在当代的具体实践。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反映了共同体中各国人民的期盼。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人类问题而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它在继承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关注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强调国家与国家的主体间性,聚焦国家之间结成的共同体如何运转,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回答新时代下世界各国在地球村这个共同体内部如何相处的国际难题,对世界和平发展与繁荣进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播了中国声音,标志着步入新时代的中国强起来。当前,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多项经济指标、科技成果位于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逐渐强起来,才会有那么多的共同体成员愿意聆听中国声音。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明,贡献中国智慧,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内容,又是地球村中爱好和平发展的人们对中国的呼唤与期盼,更是中国强起来的标志。事实上,近40年深度融入世界共同体的中国已完全有能力回应这种呼唤与期盼,有信心也有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责任与时代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地球村这个共同体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命运的未来前景提供了方向。当前处在地球村中的世界各国,由于彼此之间交流交往成了新常态,互动频繁,联系密切。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此外,经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而长期低迷,各种社会政治思潮激烈交锋,等等,由此可见各国之间交流增加的同时摩擦与问题也在增加,共同体内部充满了离心力。世界到底怎么了?人类该怎么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恰好为此提供了中国方案,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高频引用、广为赞誉的一个热词,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为人类命运的未来前景提供了方向,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它的巨大作用必将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越来越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0:53:06 | 只看该作者
“困在系统”是表象,“剥削”才是本质
赵皓阳 · 2020-09-12 · 来源:大浪淘沙



链接

与资产阶级相反 马克思'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市场规律 外卖
5 个回复 - 94 次查看
今天,我们都被困在了毛主席致力于砸碎的系统里 2020-09-10 11:41:47 来源: 子夜呐喊 作者:子午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4周年的日子,笔者的朋友圈被纪念毛主席的文字刷屏了,随着一轮又一轮“毛泽东热”在民间 ...
2020-9-10 23:59 - 焦典 - 焦点时评

“创造了数十亿利润,却难分一杯羹”;“数千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谁饿了,美了谁?”。这不就是我们教科书里讲的“剩余价值剥削”嘛。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我看了,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在两年前的文章《劳动人民的命,金粉世家的病》就说过这个问题:资本凭借其优势地位,成功把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和骑手,本应反思大公司吃人吸血的问题,然而终究还是上演了“无产阶级斗无产阶级”的戏码。
  为什么外卖小哥频频违反交通规则,很简单——超时了要罚款。这就是大公司和其背后资本的强势之处了:从生产的维度上讲,通过控制成本,把外卖员的数量定在将将够用的水平,让他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冒着危险才能完成所规定的工作——这跟一百年前的血汗工厂是一个套路,把劳动者剩余价值榨到最大化,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管理”。从消费的维度上讲,大公司和资本可以转嫁风险和矛盾,比如超时配送,罚的是外卖员的钱;快递投诉,不用问直接罚快递员。反正资本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会吃亏:本应是剩余价值剥削过度、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转移到劳动者和消费者身上,让你觉得是外卖员服务不好,让外卖员觉得是你太苛刻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是背后的庞然大物在吸取双方骨髓。
  矛盾仅仅转嫁给了外卖骑手吗?并非如此,还要再加上餐厅商家。美团饿了么首先要收一笔“管理费”,其次要配合平台各种促销活动——满减、红包成本都是要商家承担。比如下面这个新闻就是标准的转嫁矛盾:
  你说消费者用红包有什么错?然而商家也很委屈,做生意又不是做慈善,哪有这样亏本的?然而很明显,这个商家就是拎不清被带了节奏,把矛头对准了用红包的消费者。那谁在背后笑嘻嘻的数钱呢?当然是平台啦。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最近商家集体抵制美团饿了么的新闻,从疫情开始以来层出不穷。这就是外卖平台凭借自己垄断霸权优势,建立了一套完全有利于自己的“霸权系统”
  所以外卖骑手与其说“困在系统里”,不如说“困在剥削”里。央视财经这段评论确实说到点子上了:
  “创造了数十亿利润,却难分一杯羹”;“数千亿美元的商业帝国,谁饿了,美了谁?”。这不就是我们教科书里讲的“剩余价值剥削”嘛。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我想起《我不是药神》上映时引起的一系列讨论,有人说科研人员研发新药救世济人,活该他们发大财挣大钱,凭什么要限制这么高科技新药的价格呢。其实这个观点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新药卖这么贵,钱是被科研人员挣去了。其实科研人员不过是医药公司雇佣的“外卖骑手”而已,赚得盆满钵满的永远是资本。就像当时讨论药神时,我微博下面的一条评论——“做科研发不了财,想发财请转business”
  类似的“系统”还有多种多样,比如说“困在智能手表”中的环卫工人——“最近,南京河西区域的环卫工人被配发了一款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表。工人们只要在原地停留休息20分钟以上,手表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声音……这声“加油”不是鼓励,而是警告。原地停留20分钟被管理人员定义为“违规停留”,一旦发现环卫工人有任何摸鱼的迹象,手表就会自动给环卫监控指挥中心报警,处罚也就跟着来了……不管是不是午休时间、不管工作做没做完,只要停留就等于偷懒的逻辑,也难免有一刀切之嫌。用这位环卫工人的话说:‘如果半小时内路上都干干净净的,难不成我还要专门来回跑不成?’”
  比如说困在“HR制度”与“绩效考核”中的程序员——华为HR胡玲实名在华为内部论坛发帖,内容直指部分HR领导、绩效考核政策以及华为的企业文化。其中一些言论发人深省:“奉劝各位兄弟,不要相信HR,他们没有诚信”“激励原则讲不清楚、绩效原则讲不清、退出原则讲不清,一切都是暗箱操作”“有谁对HR体系进行监督?有谁对HR的专业性进行评估?在绩效评价中HR说谁平庸谁就平庸?”。
  这位胡玲同志明显是一位好人,但她做不了一名“好”HR,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矛盾所在HR是一种去人格化的工作,一个对公司来说“好的”HR不能是人,只能是狗——因为HR工作的内在要求让他们成为了资本剥削的人格化代表(现在资本家连剥削这种事都可以雇佣人去做了,雇佣的这个人美其名曰“HR”)。
  所以说这里这并不是针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们,绝大多数人力资源工作者现实生活中都是很好的人。只是这个职业尤其特殊性,它设置之初的目的就是维护运营的效率与公司的利益——这句话的另一种描述就是让资本家成功剥削更多剩余价值,可以说这个行业从诞生起就带着对立的本质。
  胡玲洋洋洒洒这篇文章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很好地总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其中有很多细节都值得我们分析,比如说有员工的被清退理由竟然是这个“应该看看反馈问题的人是谁?天天有时间琢磨班车食堂的,清退算了?”再比如说“年轻化”政策的选择性贯彻:“研发32岁,绩效B都被认为是发展缓慢,被劝退,而HR为什么可以40岁的高龄,三连B却可以作威作福?”
  再比如用AI解雇员工:
  布雷弗曼认为技术的进步非但没有改变无产阶级的命运,反而成为了限制无产阶级的新枷锁。先进的技术让无产阶级工作更加“去技能化”,让他们丧失了与资方议价的能力;无论在工厂流水线上,还是在白领办公室中,劳动者的工作整体性在退化,工厂和企业需要的只是不用思考与反思、不停重复执行去技能化任务的“身体”而已。
  布雷弗曼指出,虽然管理学和技术进步都是“中性”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剥削体制下,它们都成为了助长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们根本无法享受到技术进步、组织优化所带来的福利,反而往往是受害者。
  布雷弗曼无不忧虑地指出,曾经劳动者们只是借助机器进行生产,在当今工人的技能转变为照料机器。他用一个非常俏皮的比喻,来解释在阶级不平等下技术进步的现象:“……‘平均’提高了,那就是接受了统计学家的逻辑——统计学家们把一只脚放在火中,而另一只脚放在冰水里,然后告诉你:‘平均而言’,他感到非常舒服。”
  归根结底,如果有什么“系统”,那也只有一种——“剥削系统”。
  我横竖睡不着,把《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把公司的《绩效考核,规章制度》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把钉钉APP的代码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把《科学管理原理》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
  为什么说这个话题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老生常谈了,因为两百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已经分析透了。1960年我国出版了一本科普类读物《资本家怎样剥削和压迫工人》算是面对政经小白的通识读本,这里就结合《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中的现象,带领大家再复习一遍。
  首先资本家为什么能成为资本家?任何一个有钱人都喜欢用成功学、励志毒鸡汤来包装自己的发家史,然而赤裸裸的真相是这样的——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总要经历某种“过程”,而绝大多数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无非具有以下四种共性:第一,官僚地主,摇身一变;第二,买办走狗,唇边分赃;第三,投机倒把,损人利己;第四,巧取豪夺,霸占民财。
  这就是书籍第一部分要告诉我们的观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本书的第二部分“利润滚滚万骨枯”则更加有趣,我们单独来看“数不清的剥削花样”这一节,可以与《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原文一一印证:
  第一,尽量压低工资。“拿一九二九年上海一些纺织厂工人的工资来说,男工每天平均才五角五分钱,女工每人平均才四角五分钱,童工每人平均才三角钱。可是那时候,一石米就得十来块钱,一个工人辛辛苦苦,没明没黑地给资本家干一个月,只不过挣到石把米钱。”
  第二,随意罚款。“比如解放前北平电车公司,为惩罚工人规定了一百三十九条条例,内中罚款一项,就占了四十条。资本家凭着自己随意定的罚规,随便罚扣工人工资。工人辛辛苦苦干一个月,本来钱就不多,左罚右罚,就没什么了。”
  “售票员工50号下班后乘二路25号车到公司交账,不按上下车规定,由后门下车,罚款一元;排车员226号,身穿制服大衣,内衬长大便衣……有碍观瞻。罚洋一元;司机生98、73号下班乘车,钮扣没扣、少扣。……各罚款两角。”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原文)
  第三,公开克扣。“上海许多纱厂,就有这样不合理的规定:发工资都以元为单位,不到一元的零头工钱,就不发了。有个工人,半个月里边做了五块九角钱的工资,按照资本家的规定,只发给他五元。浙江省宁波地方有个和丰纱厂,还规定:工人的工资都要打个折扣,一角一分折成一角,一元一角折成一元。”
  第四,名义上加钱,实际上减钱。“不错,有时候,资本家在工人坚决的斗争下,也不得不给工人加点工资。可是不管加多少,工资总是远远赶不上物价涨得快。比方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上海工人的工资,比十年以前增加了六万八千二百倍,可是物价却比十年以前涨了十五万倍。表面上看起来,工人的工资加多了,实际上呢,比起十年前还降低了一半多哩!”
  第五,强迫工人“储蓄”。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资本家编了一套骗人的鬼话,让工人参加他们的“储蓄”,把工人用来维持最低生活的钱,硬扣下一部分作为“储蓄金”。这样,既增加了一笔可以运用的资金,又节省了向银行借钱所要支付的利钱。资本家就这样用工人自己的血汗钱来剥削工人。
  第六,用新工人替换老工人。“老工人入厂时间长,工资一般的比较高,用新工人替换老工人,能少开支一笔工钱;老工人在常年繁重的劳动下,身子骨都被资本家折磨垮了,而新工人年轻力壮,能给资本家干更多的活,赚更多的钱;老工人有一定的阶级觉悟,人也比较熟,不甘当资本家的牛马,经常跟资本家斗,而新工人刚入厂,斗争经验不多,比较好管理。”
  资本并不仅仅是剥削无产阶级这样简单,它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增殖、自我膨胀的怪兽,整个经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要为之买单。
  譬如说,资本家不保障劳动者基本生产安全,逼着外卖小哥闯红灯,逼着煤矿工人下危险矿井,那么工人出了意外谁来买单?是社保。
  譬如说,高强度加班和熬夜摧毁了年轻人的身体,996让年轻人早早就埋下了巨大健康隐患,那么这样大规模的“过劳病”出现谁来买单?是医保。
  譬如说,年轻人被工作压榨到进入低欲望社会,不想结婚更不想生孩子,不想让孩子成为资本家的新韭菜,那么这样大规模生育欲望降低是谁来买单?整个民族。
  这些资本家就好像封建社会疯狂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地主们吞并农民土地,农民无法生活下去成为流民;地主凭借其士大夫特权不向国家纳税不服徭役;国家需要大量财政投入去解决流民问题……一方面税收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支出又越来越多,那国家不出问题才怪。基本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过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根基动荡这一命运,外族入侵、自然灾害只是直接诱因。
  所以说资本家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的寄生虫:吸血肥了自己,毁掉了整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1:02:20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恩格斯论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 ——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促成共同体的产生 生存和发展
一、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促成共同体的产生

就欧洲历史来说,先是在中世纪,由农村逃亡而来的自由民(农 奴)建立了新型的城市, 从而这些自由民成为新的单个的市民;出于自 卫和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反对农村贵族,于是就出现了 各种市民团体;又由于各个城市尚处于孤立的发展当中,这样的团体 必然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在每一城市中,各个市民的生活环境及其被 迫进行的劳动的方式,成了对他们来说共同的、不以每一个人的意愿 为转移的条件。市民同这些生活条件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关系, 即:“市民创造了这些条件, 因为他们挣脱了封建的联系;同时他们又 是由这些条件所创造的, 因为他们是由自己同既存封建制度的对立所 决定的。 ”随着商业的扩大和交通道路的开辟,使一些城市了解到有 另一些捍卫同样利益、反对同样敌人的城市。又随着各城市间的联系 的产生,这些对各个市民来说都是共同的条件发展为阶级条件。同样 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 同样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于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地域性的市民团 体中就非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 本身再度分化和重组。资产阶级本身只是逐渐地、随同自己的生存条 件一起发展起来的;由于分工,它又重新分裂为各种不同的集团;最 后,随着一切现有财产被变为工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它吞并了以前存 在过的一切有产阶级, 同时把原先没有财产的阶级中的大部分和原先 1 有财产的阶级的一部分变为新的阶级—— ——无产阶级。这样说来,出于 —— 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单独的个人组成了新的共同体。

二、个人隶属于共同体 个人隶属于共同体 随着商业的扩大和交通道路的开辟,使一些城市了解到有另一些 捍卫同样利益、 反对同样敌人的城市。 又随着各城市间的联系的产生, 这些对各个市民来说都是共同的条件发展为阶级条件。

同样的条件、 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 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于是经过漫长的过程,地域性的市民团体中就非 常缓慢地产生出市民阶级。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本身再度 分化和重组。资产阶级本身只是逐渐地、随同自己的生存条件一起发 展起来的;由于分工,它又重新分裂为各种不同的集团;最后,随着一 切现有财产被变为工业资本或商业资本, 它吞并了以前存在过的一切 有产阶级, 同时把原先没有财产的阶级中的大部分和原先有财产的阶 级的一部分变为新的阶级———无产阶级。 既然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 成阶级,只是出于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本身在竞争中既 是相互敌对的,又必须为反对另一个阶级而进行共同的斗争。这里更 为关键的情况在于,阶级对各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他们自己的生活 条件是预先确定的: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都是 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 象。马克思、恩格斯再次指出:“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 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 由逃亡的农奴→单个的市民→地域性 的市民团体→市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构成的这样一 种历史上前后相继的个人发展序列, 如果单纯用观念或哲学的观点来 考察,很容易设想为:在这些个人中,类或人得到了发展,或者这些 个人发展了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解释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 对历史的莫大的侮辱” ,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各种等级和阶级 看作是一个普遍表达方式的一些类别,看作是类的一些亚种,看作是 人的一些发展阶段” 。总之,“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 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 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 ”

三、共同体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共同体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个人由于共同利益组成了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只有 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 “只 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但是,由于这种共同体是具有阶 级性质的,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而形成的,那么,对于被统治 阶级统治的“个人”来说, “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 的桎梏。 ”个人的自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自由,也就是被打上了 阶级的烙印,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上 述差别只是在他们与另一阶级的对立中才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 “ 个性的个人”与“阶级的个人”之间是划等号的、无差别的。这里必 须指出的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体而隶属于 这个共同体, 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才隶属于这种 共同体;就是说,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处于 这种共同关系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36:09 | 只看该作者
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2020-09-24 ·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是掠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殖民者直接以暴力方式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在跨国资本时代,殖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往往披着文明的外衣隐蔽地进行,但本质仍然是掠夺。

  不断地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是资本的天然属性, 是资本的“命”。当这一要求无法在一国内部得到满足时,资本必然走上对外掠夺和殖民之路。资本来到殖民地,带来的是赤裸裸的掠夺。掠夺,就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资本的年代(1848—1875)》导言中谈到,资本主义的“进步的戏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千百万穷人;一个是资本主义世界以外的各国人民,要么进行注定失败的抵抗,要么掌握西方的“进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殖民史,绝不是要掌握所谓西方的“进步”,而是要认清殖民的本质。

  资本原始积累:掠夺基因的生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存在着大量靠自由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一是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从历史脉络索源,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是一个使用最残酷的暴力剥夺劳动者、消灭以个人劳动(以农民为核心的小生产者)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种剥夺、掠夺首先对国内的农民展开。

  在英国,圈地运动以其臭名昭著的残酷性而广为人知。据资料记载,1636年在沃里克郡有一块30雅格的土地,其中22雅格被圈,且被圈土地的价格每雅格是未被圈土地价格的2倍。另外,新的研究也表明,这场持续了300年之久的运动确实给广大小农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马克思说:“从15世纪最后30多年到18世纪末,伴随着对人民的暴力剥夺的是一连串的掠夺、残暴行为和人民的苦难”。

  在法国,主要是通过加强租税迫使农民出售份地的方式,来实现农民(直接生产者)与土地相分离。据亨利·施对1789年之前法国部分地区农民税负的统计:在博得莱王室税收占农民收入的36%;在利穆赞占较好地块收成的1/3;在圣东日占土地价格的1/4左右。而在1661—1662年、1693—1694年以及1709—1710年间,法国农村中有10%—15%的农民死于饥荒和疾病。甚至到了18世纪,法国大多数农民还“吃饭没有桌,睡觉没有床,夜间睡的是草垫,身上穿的是自己织的粗布加染色的衣服,足上穿的是木履或草鞋”。在18世纪60年代,约60万居民的巴黎有近12万人是乞丐。

  在德国,大致是通过“普鲁士式”的自上而下农业改革,来实现农民与土地分离的,或使地主经济缓慢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在“普鲁士式”的农业改革中,绝大多数农民经历了破产性的非农化和日益无产阶级化的过程,广大农民持久地遭受到新兴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奴役。19世纪60年代初,占德国农户总数71.4%的小农户只拥有耕地总面积的9%,而占农户28.6%的地主和大中农户却拥有耕地总面积的91%。甚至在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时,约占全国农户总数55%的下层农民仅得到10.9%的耕地,而占0.7%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主却拥有全部土地的29.7%。

  俄国尽管资本主义萌芽较晚,但也在19世纪时有了很大发展。由于遭到农奴制的阻碍,于是农奴主推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奴制改革。这场改革不仅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反而使其丧失了仅有的保命土地。通过废奴法令,地主割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农用土地,导致了农民生活困苦和对地主的依赖。列宁在评价这场改革时指出:“任何人都知道,1861年进行‘赎买’的时候,强迫庄稼汉付出了比地价高得多的代价。任何人都知道,当时迫使庄稼汉赎买的不仅有农民的土地,而且有农民的自由。任何人都知道,政府赎买的‘善行’,使国库从农民那里勒索来的地价(以赎买的形式)比它付给地主的要多!”因此,“1861年对农民的‘解放’使得农民一下子就落入了地主的圈套。农民由于土地被地主夺去而走投无路,以致不是饿死,就是接受奴役。”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它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充斥着血腥、野蛮、残酷,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力剥夺。由于国情不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参差不齐,表现的样态也各异,但都体现为对小生产者的直接暴力剥夺而使生产资料不断集中。正因为如此,剥夺深深烙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血脉之中。

  早期殖民:掠夺基因的外显
  
  资本能够自我增殖,这也是资本运动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资本不断扩大再生产,以至扩张到全世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扩张性。如果说对内盘剥是资本本性的国内显现,那么资本海外殖民就是其本性的国际显现。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西欧国家殖民政策的确立和对亚、非、美洲各国的殖民掠夺。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在16—18世纪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殖民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资本扩张的罪恶罄竹难书。例如,为了寻找和夺取黄金,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非洲和美洲大肆烧杀抢夺。据相关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而其中未经册就被私运到西班牙的金银估计占总数的10%—50%。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主义的荷兰,集中在东方和美洲掠夺。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殖民者在亚洲建立的集商业和行政于一体的殖民机构。它代表荷兰政府在海外从事殖民活动。“他们走到哪里,那里就变得一片荒芜,人烟稀少。” 1603年在爪哇,1605年抢占帝汶岛,1606年在马六甲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619年兴建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作为据点,等等。马克思痛斥道:“荷兰——它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 荷兰东印度公司还直接侵略我国台湾,在福建沿海一带从事海盗活动,烧杀抢掠。

  声名狼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它不仅享有从英国国王那里取得的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而且还享有建立军事武装、宣战、议和、设立法庭、委派官吏、征收赋税的政治特权,是西方殖民机构的典型样本。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当时的印度被称为“国中之国”、“国上之国”,是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杠杆。同时,它还把侵略扩张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正是其罪恶史的集中体现。

  法国在海外殖民的道路上也不甘落后,在1599—1649年,在中、南美洲和安得利斯群岛、西印度群岛建立了22个“商业公司”作为殖民据点。它在东方也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同英国人争夺对印度的独占权。美国殖民者驱逐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至今家喻户晓。由于印第安人长期遭到屠杀、围攻、驱赶、被迫迁徙等迫害,人数急剧减少,到20世纪初,只剩下30多万人。直到1924年,美国国会才通过了《印第安人公民资格法》,宣布境内的印第安人获取公民资格。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在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汇丰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怡和商行、沙逊商行的创始人,都是鸦片贩子出身。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养肥了这些西方殖民老板。

  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新兴资产者通过对本国农民的暴力剥夺、在亚非美洲建立殖民制度、从事奴隶贸易和连绵不断的商业战争、国债重税和保护关税制度等不同方式,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但其最残酷的方法则数殖民主义。

  现代殖民:披着“文明”的外衣
  
  资本殖民的本质是掠夺,但这种本质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在全球化跨国资本时代,资本扩张的直接暴力掠夺形式已被“文绉绉的西服领带”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对“新殖民主义”的画像是: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

  不仅如此,跨国资本还试图以文明的外衣掩饰其掠夺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传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在这个领域,如同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和三好将夫在《全球化的文化》一书中所言,“全球资本主义的计划是:劝说人们进行超出他们‘生理需求’的消费;目的是为了将资本积累永久进行下去,以聚敛私有利润。换句话说,是为了确保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永远运转。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宣称,生活的意义就存在于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中。因此,消费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生机和活力,而要保持生机和活力,我们就得不停地消费下去。” 一句话,通过“引领消费者”过度消费以实现掠夺的目的。

  现代资本扩张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且具有隐蔽性。一是通过所谓的“新国际劳动分工”来剥削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资本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原材料等资源,雇佣本地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而获取高额利润。如一些跨国公司采用双重标准,进驻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后降低环境标准,大肆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等。这是跨国资本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新经济剥削方式。二是利用新技术赋予资本的弹性空间剥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垄断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新殖民主义扩张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部分专利权和最新技术都被跨国公司所垄断。世界上的技术转让80% 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供应的,其中美国占50%—55%。它们在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易时,总是把一些先进技术优先转让给本国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使之抢先占领当地市场。而在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让已经扩散的技术时,不仅索取高额费用,且拒绝转让关键技术,还附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性商业惯例,以保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上以及生产和销售上的从属地位。如中国修建港珠澳大桥时曾找荷兰的公司合作,让它提供海底隧道部分的技术输出,但他们索要1.5亿欧元的咨询费(相当于人民币15亿元)。三是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跨国资本是现代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跨国资本不仅采用多样化的隐蔽方式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追逐高额利润,而且还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渗透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攫取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现代资本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现代资本殖民仍遵循着资本原始积累的掠夺逻辑,尽管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掠夺本性从未更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01:58:39 | 只看该作者
杜华:奴隶制是美国历史抹不去的污点
杜华 · 2020-09-22 ·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强迫劳动和种族等级制度是欧洲殖民者统治世界的最强大的两个武器,也是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而这两者都鲜明体现在黑人奴隶制上,这意味着奴隶制与殖民主义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上都是高度契合的。
  1890年,22岁的杜波伊斯从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毕业,并成为首位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非裔美国人。他在演讲中提醒美国民众,虽然北部在内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失败的南部邦联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杜波伊斯特别强调,西方现代“文明”的核心就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美国的奴隶制正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2020年7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纪念活动中指出,时至今日,殖民主义依然遗祸无穷,西方社会中存在的系统化、制度化的种族歧视和白人至上主义,就是西方国家几个世纪以来殖民主义的产物。这一观点与美国著名的非裔学者杜波伊斯(W.E.B. Du Bois)130年前的观察遥相呼应。
  殖民主义造就奴隶制
  16世纪中后期以来,蔗糖成为大西洋世界利润最高、需求最旺的产品,于是,欧洲殖民者开始大范围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当时,印第安人因欧洲的传染病而人口锐减,白人契约工不愿从事艰苦而单调的蔗糖种植工作,殖民者便开始从非洲进口奴隶。17世纪初,以非洲奴隶为劳力的大型蔗糖种植园就已经出现在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随后,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纷纷在适宜蔗糖种植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殖民地,并大规模引入非洲奴隶,使奴隶制在新大陆快速蔓延。到17世纪末,大型奴隶制蔗糖种植园成为西印度群岛的主要经济形态,为欧洲宗主国攫取了巨额利润。
  与西印度群岛相比,奴隶制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相对缓慢。1619年,几个英国海盗打着荷兰的旗号截获一艘葡萄牙运奴船,然后将船上的20余名黑人卖到弗吉尼亚英国定居点詹姆斯敦,这被视为北美大陆奴隶制的开端。随后,陆续有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弗吉尼亚。不过,弗吉尼亚的经济支柱是烟草种植,主要劳动力是白人契约工,黑人价格昂贵且死亡率高,故而奴隶制种植园并未快速发展起来。
  1680年至1700年,黑人奴隶开始取代白人契约工,成为切萨皮克湾地区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这一转变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殖民者精心追逐利润的产物。从17世纪中期开始,由于烟草贸易陷入低潮,殖民地居民平均寿命又大幅增长,不少契约工熬过契约规定的劳动期限,成为年富力强的自由民。但是,他们无力购买土地,只能四处流浪,以打短工维持生活,有些人还时常逃税闹事,挑起骚乱,成为殖民地的“不安定因素”。进口黑奴成为殖民地精英应对这一问题的“良方”。而且,与白人契约工相比,黑奴既不会诱发不满情绪,也没有英国传统中所谓的自由和权利观念,奴隶主可以尽可能地剥削他们,而不用太担心他们会发动叛乱。这些奴隶几乎都是由西班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奴隶贩子从非洲贩卖而来。纽约、马萨诸塞和罗得岛的商人也积极参与了奴隶贸易。在独立战争爆发之前,英属北美殖民地从非洲进口的奴隶达40万—60万人。
  18世纪上半期,奴隶制在英属北美殖民地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到18世纪中叶,英属北美殖民形成了三种奴隶制形式:切萨皮克湾地区以烟草种植园为基础的奴隶制,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以稻米种植园为基础的奴隶制,新英格兰和中部殖民地非种植园形式的奴隶制。在南部地区,大型烟草和稻米种植园是经济命脉。而且新的研究表明,在小农场中,奴隶制同样盛行,一般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名奴隶。
  在北部地区,奴隶制并非无关紧要。美国著名奴隶制研究者戴维·戴维斯(David Davis)明确指出:“认为奴隶人口在18世纪的北部殖民地中所占比例很小的观点,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以纽约为例,18世纪中期,至少三分之一的体力劳动者是黑奴。在国王县(Kings County),也就是今天的布鲁克林,黑人占了34%;在纽约县(New York County),黑人占18%;在长岛、新泽西北部和哈德逊河河谷的乡村地区,黑奴也是重要劳动力。即便是那些生活充裕的白人佃户,也会购买一两名奴隶。在1770年,纽约黑奴数量甚至超过佐治亚。
  奴隶制打造出棉花帝国
  美国革命时期,奴隶制一度成为公众辩论的焦点,各种废奴思想迅速发展,但是革命者并未废除奴隶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奴隶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在马里兰以南地区,奴隶制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超过40%的人口是黑人。而在北部州,奴隶也广泛存在。1776年,当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时,奴隶人口已经有50万,相当于殖民地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奴隶和贩卖奴隶,是殖民者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潘恩之外,每一位美国的建国精英都曾在人生中的某一个时段拥有过奴隶。当托马斯·杰斐逊奋笔写下“人类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时,他本人正拥有着100多名黑奴。
  不过,宣扬所谓普遍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革命意识形态,确实给奴隶制带来了巨大冲击。从1777年到1804年,马里兰以北的各州均通过了渐进废奴法,逐渐废除了奴隶制。而且,一些白人精英认为,随着世界市场中烟草供应量持续过剩,烟草价格会不断走低,南部主要经济作物将由烟草转变为小麦,小麦生产不需要大量奴隶,经济效率本就低下的奴隶制会自动消失。但历史并未按照这些精英们预料的方向发展。18世纪末,轧棉机的发明和国际市场上棉花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棉花种植业在南部兴起。棉花种植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奴隶制的再次兴盛。在19世纪头30年,南部迅速发展为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棉花帝国。
  棉花帝国崛起的过程,就是奴隶制向西南腹地扩张的过程。在19世纪初,棉花种植园主要集中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内陆地区。美英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开始加强对西南腹地的控制,鼓励白人向那里移民。于是,大量南部奴隶主和农民从沿海各州向西长途跋涉,进入中西部的南方地区。到19世纪30年代,棉花生产的中心已经从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转移到亚拉巴马州和密西西比州。到19世纪50年代,南部移民继续向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东部推进。与此同时,奴隶制也不断在西南部地区扩张,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而且,最新的研究表明,北部民众在西进过程中,同样将奴隶制带到了西部。1830年至1860年,有近20万名奴隶在边疆地区从事各种工作。
  在这波殖民浪潮中,首当其冲的是印第安部落。从19世纪初开始,南部蓄奴州就不断尝试将西南部地区的印第安人赶走,以占领他们的土地来建立奴隶制种植园。20年代,南部各州相继制定驱逐印第安人的法律。1830年,在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和南部州的极力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将分别居住在北卡罗来纳、佐治亚、亚拉巴马和密西西比的五大部落,共计约6万人,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联邦政府甚至动用军队,先将印第安人集中起来,然后迫使他们踏上西迁的“眼泪之路”(Trail of Tears)。他们的故土很快就被奴隶主占领,发展成为奴隶制种植园。散居在佛罗里达地区的西米诺尔人抵抗迁移,与佐治亚州的民兵和联邦军队进行了长期对抗,最终在19世纪40年代被击败,大部分人被转移至西部地区。至此,奴隶制完全扩张至西南边疆地区。
  墨西哥同样是这波殖民浪潮的受害者。1821年,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当时,墨西哥的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相当于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墨西哥与美国接壤的北部省份,包括加利福利亚、新墨西哥和得克萨斯,成为美国扩张主义者的觊觎之地。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定居者就开始不断涌入该地区,并带来了奴隶制。由于墨西哥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因此移民与墨西哥政府之间矛盾不断。1846年,美国入侵墨西哥,夺取了墨西哥三分之一的领土(约50万平方公里)。传统上,一些学者认为,美国发动战争是受到“天定命运”精神的鼓舞,试图将美国优越的制度和文明传播到整个大陆。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战争的最主要推动者是南部的奴隶主精英,他们试图通过兼并墨西哥领土来扩展奴隶制,并增加其在全国政治中的影响力;而且,他们还试图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包括古巴、巴西等其他实施奴隶制的美洲国家在内的“拥奴国家共同体”。
  奴隶制在美国的再次发展,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浪潮的推动。众所周知,殖民主义在19世纪席卷全球,创造了全球性市场,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过去,学者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奴隶制无关,因为奴隶制是一种反历史的制度,正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工业化、大众民主等现代性因素的兴起,导致了奴隶制的消亡。但是,新的研究表明,黑人奴隶制是资本主义创造的制度,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英法殖民帝国内的奴隶制开始衰落,但是大西洋世界的其他区域出现了奴隶制的再次复兴,学者们将其称为“第二奴隶制”(the Second Slavery),其主要特征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工生产原料,以满足欧洲殖民帝国所主导的全球市场的需求,棉花取代蔗糖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美国的奴隶制正是“第二奴隶制”的核心。从1830年到1860年,美国南部提供了大西洋世界75%的棉花供应,为欧洲殖民帝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资源。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Edward Baptist)认为,奴隶制是美国的“发展、成功、权力和财富”的关键和动力,“正是受奴役的非裔美国人的商品化和苦难造就了美国的强大和富有”。
  有学者指出,早在19 世纪上半期,美国南部奴隶主精英就对殖民主义与奴隶制的关系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强迫劳动和种族等级制度是欧洲殖民者统治世界的最强大的两个武器,也是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而这两者都鲜明体现在黑人奴隶制上,这意味着奴隶制与殖民主义在思想和实践层面上都是高度契合的。
  奴隶制历史导致社会分裂
  作为一个持续将近两个半世纪的政治经济体制,奴隶制给美国历史留下了极为深远的遗产,而其最重要的负面遗产之一,就是严重撕裂美国社会。
  从革命时期开始,美国社会就存在严重分裂。一方面,美国主流政治话语宣称,美利坚民族的特性是所有人都享有自由、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美国很多族裔和群体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无法享有平等的权利。美国历史学者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奴隶制:“奴隶制帮助决定了所有美国人的认同和自我认同,从一开始就赋予美利坚民族一种鲜明的排斥性特征。”
  1790年,美国国会制定《归化法》,将美国公民身份和国籍限定在男性“自由白人”的范围之内,黑人、印第安人、亚裔和女性均无法获得公民资格。这种立法在19世纪中期遭遇危机。废奴主义者认为,美国应该实现《独立宣言》中所说的“人人生而自由”的原则,不分族裔地赋予所有民众以平等的权利;而南部蓄奴州则认为,种族等级制度符合科学精神和世界潮流,奴隶制不仅不是自由的威胁,反而是自由的长久保障。这种分裂,是导致内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内战结束后,奴隶制虽已消亡,却像个幽灵,不断撕裂美国社会。重建时期,南部白人至上主义者为了捍卫传统的种族等级秩序,以“智力测试”、恐吓、暴力等方式剥夺黑人选举权。19世纪80年代以来,南部各州相继通过法律,系统性地剥夺了黑人选举权,并建立起种族隔离制度。与此同时,南部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纪念南方邦联历史人物的纪念碑,宣扬内战是一项崇高的“未竟的事业”(lost cause)。在全国范围内,种族主义也在继续蔓延。南北之间为了达成和解,开始重塑内战记忆。内战被认为是美国白人内部的一次悲剧性争吵,双方都是为了“崇高的事业”而战,奴隶制只是内战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黑人更是无足轻重的角色。
  这种历史记忆虽然遭到不少有识之士的挑战,但是仍顽强地延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在国际局势和黑人民权运动的双重压力之下,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为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清理法律上的障碍。受此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开始兴起,它强调美国不同族裔在文化上是平等的,它们都为美国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7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参与、学术研究、公共媒体、高等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形成气候并站稳脚跟。
  但是,近年来多元文化主义实践也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批评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对群体利益和诉求的过分强调,对族裔和文化多元性的过分追求,会使美国民众丧失对基本观念的认同。这些批判直观地看或不无道理,但是从根源上讲,导致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多元文化主义,而是奴隶制及其遗产。近几年来,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奴隶制的历史遗产成为美国社会的争议焦点。2019年,《纽约时报》发起了“1619计划”,邀请多名黑人作家和学者撰写文章,从多个角度阐释奴隶制的负面遗产,比如美国建国理念和民主制度的种族限度,奴隶制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奴隶制和种族主义导致美国在医疗资源和财富分配上的巨大的不平等,等等。这些文章将奴隶制和种族压迫视为美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揭露了美国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黑暗面,且对种族平等的未来也持悲观态度,故而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不仅保守主义者对此大加批判,不少左派知识分子也持有异议。肖恩·威伦茨(Sean Wilentz)等五位知名历史学家公开致信《纽约时报》,认为这些文章将奴隶制视为美国立国和发展的根基,是以意识形态扭曲历史,误导美国公众。最近由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受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所激化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以及席卷美国的推翻奴隶主和种族主义者雕像的运动,凸显了美国社会的严重撕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持续发酵。当地时间2020年5月30日,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进行。图为非裔美国人历史文化国家博物馆前举行的抗议活动现场 陈孟统( 中新社美国分社) / 供图
  无论如何,美国要克服严重的社会分裂,就必须直面奴隶制及其遗产,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彻底反思。正如美国历史学会等72家学术组织在2020年6月发布的“关于美国种族主义暴力历史的声明”中所言:“我们在哀悼乔治·弗洛伊德之死时,必须直面这个国家的过去;在我们努力创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时,历史必须指导我们的行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8:40:45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诠释
2020年09月29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胡小君

  共同体是马克思在论述人类社会发展时使用的基础性概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从历史序列来看,马克思使用的共同体概念包括最初的“自然共同体”、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以及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着力批判了体现阶级统治、资本逻辑和物的依赖性的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阐释了走向“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与路径。


  共同利益是马克思阐释共同体产生发展的根本视角。从人猿揖别开始,人类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需要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因而在共同劳动过程中结合形成了氏族、部落等形式的“自然共同体”。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共同体”的依赖性比较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仅限于“自然共同体”内部,彼此利益高度一致。但“自然共同体”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步入阶级社会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自然共同体”,如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的农村公社、中世纪的行会、日耳曼所有制下的“马尔克”等。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们并未摆脱人的依赖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出现,劳动者与自己存在的客观条件相互分离,原先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生产工具所有者的关系走向解体。个人从自然共同体中解放出来,脱离了人身依附关系而成为“自由的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小共同体也随之消解。在这种情形下,人们进入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马克思之所以将资本主义国家指认为“虚幻共同体”,原因在于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阶级的“特殊利益”与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矛盾凸显。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但是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并不代表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利益,它代表的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通过宪法形式,名义上平等地赋予全体国民以民主、自由等权利,为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虚幻共同体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蒙蔽性,其实质依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


  共同体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环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成为共同体成员主要的交往活动,追求交换价值成为共同体成员进行物质生产的主要动力。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形式,它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成为偶然的东西。随着货币和“自由人”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成为现实,货币就取得了资本的形式。当货币成为资本,它就独立成为一个异于个人的“货币共同体”,在表现形式上凌驾于任何人。“资本是一种肯定与否定的消解的力量,不断否定着与其不相适应的东西”。正因如此,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人们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不再受人们控制,而为资本所控制,成为追求资本增值的工具。在货币共同体中,现实的个人拥有的只是一种抽象,因为它“对于个人只是外在的,偶然的东西……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个人在货币资本的统治下,逐渐沦落为依赖于物而存在的人。货币成为人们相互交换的直接目的,个人的生产和交换集中依赖于货币。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取代。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共同体所造成的种种异化现象之后,把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设立为价值目标。但是,从“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共同体”绝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仅必须消除使人异化的阶级压迫、资本控制、私有制和分工限制,从根本上讲,还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保障。“真正共同体”即人类获得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人的解放的首要前提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同时得到充分满足。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才能为共同体所有成员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共同体的物质财富才能惠及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否则,在共同体中就会出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现象,人们又会陷入为了争夺生活必需品而恶斗不止之中。然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并不会自动导向“真正共同体”。这是因为,真正共同体的实现,经济社会形态的改变,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为变革方向。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阶级对抗,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还是特殊的利益而不是普遍的利益,只要资产阶级社会还是私有制社会,那么,真正共同体就不会实现。


  马克思认为,“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未来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要基于私有制的消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将消失,二者将趋于统一。这时,共同体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由整个社会直接占有,共同体的成员将作为自由的个人联合起来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共同体的生产将不再遵循商品经济的原则来追求交换价值,而是根据共同体成员的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进而最大化实现使用价值,最终实现共同体所有成员共有共享。由于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因此真正共同体能“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12:57:29 | 只看该作者
胡懋仁:所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只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口号
2020-10-04 11:01:25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作者:胡懋仁

  在我讨论关于人才应该为国家和民族效力,这的人材才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可用之材。有网友评论说,人家那是为全人类服务,不是为某一个单一国家服务。所以这就是指我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些事做出来,可以说是为人类的大多数的利益服务的,比如,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还有这次解决共同防疫抗疫的问题,是需要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或者也可以说是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携手来解决的。只是需要说明一点,为大多数人服务,并不等于为全人类服务。

  如果严谨地说,说这就是为全人类服务,也不是很准确。全人类者,人类全体分子也。可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什么时候有过所谓对全人类每个个体都有利的事情吗?你说气候变暖是危害全人类利益的,但是美国从小布什那时候起,就对参加巴黎协定没有兴趣。而特朗普更是悍然退出巴黎协定。为什么?因为这个巴黎协定,对气候变暖的管控,损害了美国能源财团资产阶级的利益。有人或许会说,对气候管控的巴黎协定,实际上,对这些人的最终利益也是有利的,有好处的。他们的反对没有理由。问题在于,你认为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但在这些大资产阶级那里,这个所谓正确的事,却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减少了他们金钱上的收入,那他们就一定认为是错误的,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今天的事实。在今天的世界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横行天下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事情。对于气候变暖,实际上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如果不是现实的威胁,也是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威胁,或者是对人类子孙后代生活的威胁。然而在资产阶级看来,这都算不了多大的事。资产阶级有钱,有手段,让他们自己过得很舒服。至于人类的其他部分,那些人们的死活他们根本就是不在乎的。

  这次疫情,应该说是对全人类的巨大威胁了吧?可是,在美国,大资产阶级要的是股票价格不要下跌,股市指数不能下降。在美国大资产阶级那里,无论什么时候,所谓经济状态是最重要的。这里的经济状态只涉及到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至于其他低收入群体,大资产阶级根本就是冷漠的。美国穷人有很多收入都是日工资,或者是周工资。而这些穷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储蓄。所以一旦因为疫情而导致停工失业,他们的生存立刻就成了大问题。可是这一切与美国的大资产阶级有什么关系呢?这种情况碍不着美国大资产阶级的一根筋疼。虽然美国政府呼吁要提高就业率,那也不过是为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并不真正是为那些失业的劳动者着想。

  前面提到的那类网友,认为不为国家效力的所谓科学家是在为全人类的利益工作,这样的鬼话是骗不了人的。你不为社会主义的祖国服务,就一定是为资本主义的国家服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第三条路。有人会说,在国内工作,也是要挣钱的。在国外工作也是要挣钱的。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在这样的劳动形式方面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而且从现实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之间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在国内工作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其中大多数人在现实中感到了祖国在不少领域还是落后的,至少他们从祖国以及个人的荣誉来说,他们很希望改变这样的状态。所以在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这里不需要空谈爱国主义之类的口号。现实中,这些领域的落后,会让我们在某些方面为外人所制,在很多方面,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来购买人家的技术或装备。特别是一些国外的厂商有意提高价格,卡我们的脖子,让我们特别难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工程师,产生那种强烈地意愿,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难道有什么不正常的吗?在IT产业,操作系统,核心的芯片,都是我们的软肋,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然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业者的奋斗和努力。而科技工业者的奋斗与努力,离不开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的那颗热血心脏。

  为自己的祖国服务,为自己的民族效力,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民服务和效力的。虽然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那种喊着空洞的口号,但是我们最后工作的成果却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发达国家把他们自己掌控的技术,以极高的价格卖给发展中国家,从中谋取暴利。当中国自己也掌握了这样的技术,而且是大批量地进行生产,投放市场,使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这也就逼着发达国家的同类商品再也不能维持那些昂贵的价格。那么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原来不得不花高价才能买到的技术,算不算是一种受益呢?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当今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为全人类服务的事情。有的只是在为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事情。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讲究合作共赢,讲究人类共同体,这其中当然需要保护中国自己的利益,但这样的做法,这样的观念,也使其他国家受益。中国的做法至少从结果上看,是为多数人服务的,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做的几乎都是损人利己。他们也打着合作的旗号,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除了吸那里人民的血,薅那里的羊毛,还要扒下人家的一层皮。不把发展中国家啃得爪干毛净,他们是绝不会放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至今还存在着严重的贫困现象,还不是拜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拜这些资产阶级所赐?

  那些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做科学研究就是在为全人类服务的观点,实在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不会否认,发达国家里的那些科学家,包括曾经是中国人的那些科学家,他们所研究的成果对于人类的未来还是有可能有些益处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雇佣他们做研究,肯定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做对全人类都有好处的事。客观结果是一回事,主观意愿又是另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7:20:40 | 只看该作者
只是领土纠纷?百年血恨下的纳卡危机其实是半部欧亚史

2020年10月11日 20:46:3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约一个世纪前的地中海东部, 奥斯曼军队士兵持枪抵着帝国东部亚美尼亚居民的头,将他们向南押送至叙利亚的荒漠。大迁徙的途中,亚美尼亚男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海上、路边,都是他们的尸体,女人们则沦为了奥斯曼士兵蹂躏甚至贩卖的对象。自1895年开始,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帝国东部的亚美尼亚居民却迎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族群屠杀。

1915年的这场大迁移造成至少6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1916年,时任德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威尔赫姆·拉多维茨在给柏林发送的报告中写道:“奥斯曼帝国的250万亚美尼亚人仅剩30万,其他人不是被杀就是被放逐;一些幸存者向东逃亡到高加索或别处。”百年之后,2015年4月24日,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俄罗斯总统普京、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参加仪式,纪念100年前发生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这场针对亚美尼亚族群的“大屠杀”。可惜这些都无法改变地区争端的本质,当年埋下的血恨种子仍在不断发酵……

尽管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覆灭,众多参与族群屠杀的奥斯曼帝国官员均被处以死刑或死于刺杀,但新生的土耳其至今仍就“大屠杀”一事与亚美尼亚存在巨大分歧,奥斯曼时期土亚之间的民族矛盾也延续至今。

宗教 种族 领土 屠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奥斯曼帝国军队屠杀亚美尼亚人

在“大屠杀”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个地区风云变幻。亚美尼亚参与了俄国“十月革命”,并成为苏联的一员,与其一道加盟的还有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合称为高加索三国。“我怎么能够忘掉那峻峭的峰峦,淙淙的流泉和荒漠无际的平原……”,在普希金笔下,这里有如画的美景和纯朴的生活。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获得独立的亚美尼亚与东部邻国阿塞拜疆的领土纠纷——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愈演愈烈,并从冲突不断发展到大动干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加索山麓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乡村生活

2020年9月27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并升级为全面战争。在持续了14天的战争后,俄罗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外交部长关于纳卡局势的会谈结束。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将就纳卡问题进行实质性谈判。双方同意从10月10日00:00开始在卡拉巴赫地区停火,并同意停火后交换战俘和阵亡将士遗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接触线上的战斗仍在继续。战斗损毁了当地居民的房屋,大量难民流离失所。

浴血坎坷的现代之路

从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人建立的阿契美尼德帝国开始,亚美尼亚正式进入欧洲版图。由于地处亚欧交界,亚美尼亚成为多个帝国相互征讨的对象,先后经历了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期间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痕迹。尽管统治者不断交替,但自公元300年亚美尼亚王梯里达底三世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后,亚美尼亚人在之后的千百年里都是基督教的坚定信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油画,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将之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1453年,拜占庭帝国在首都君士坦丁堡一役中战败,奥斯曼帝国一跃成为地中海沿岸的霸主。次年,亚美尼亚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漫长岁月中,由于信奉基督教,亚美尼亚人一直被穆斯林为主体的奥斯曼帝国视为二等公民。尽管有保障一定程度宗教自由的米利特制度,但仍造成亚美尼亚人与同为奥斯曼帝国子民却信仰伊斯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割裂。

不仅如此,奥斯曼帝国采取的包税制实质上也难以对亚美尼亚人聚居地区产生有效的政治治理,除了军事统治,奥斯曼帝国对其治下的大多数异族、异教区域仅仅维系着名头上的统治,这也是最终导致奥斯曼帝国分裂覆灭的原因之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奥斯曼土耳其的最后时光,这期间他们输掉了第十次俄土战争 。战败令这个在地中海沿岸叱咤了近千年、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走上了灭亡之路。为了激起民众情绪避免国家覆灭,1908年崛起的青年土耳其党打出“博爱和共同家园的口号” ,取得了奥斯曼帝国的实权,并改组政党“联盟与进步党”,但5年后的一场政变让青年土耳其党的民族主义政策愈发极端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奥斯曼帝国报刊《努力报》(İkdam)1918年11月4日头版,报道青年土耳其党的三位领导人在一战结束后逃离国外。学界普遍认为,此三人是“亚美尼亚大屠杀”的主谋。<常年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被公开称为“内部多余而危险的因素”,遭到帝国政府强力打压。 自1914年开始,青年土耳其党开始号召抵制亚美尼亚人的商业,组建特别行动队攻击、抢劫和焚烧了数千家亚美尼亚人控制的商店。据史料记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土耳其开始酝酿将亚美尼亚人从土地上“连根拔除”。最初是商业,紧接着是危及亚美尼亚人的生命。奥斯曼帝国内阁下令解除亚美尼亚军人的武装,随后将其投入劳动营,最终进行屠杀,并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亚美尼亚村庄解除武装,由帝国军队收缴其武器。1915年3月,帝国当局决定在全境内消灭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凡城、毕特力斯、姆契、杜亚尔别基尔等多地都发生了惨烈的族群屠杀。惨绝人寰的“亚美尼亚大屠杀”1915年4月19日,时任凡城省长杰夫戴特·贝(Djevdet Bey)从全城征召4000名士兵入伍。由于此前奥斯曼帝国已经发生了多起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凡城的亚美尼亚人对此十分抵制并采取武装抵抗。时任美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亨利·摩根索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杰夫戴特·贝指责亚美尼亚人是在“叛乱”,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粉碎“叛乱”,还公开声称“ 如果‘叛军’胆敢开枪,我将杀死每一个基督徒男人、女人和(指着他的膝盖)比这高的每个孩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5年,凡城的亚美尼亚人组成武装,抵御来自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在被奥斯曼帝国围城的36天中,共有5.5万亚美尼亚人丧生。凡城的屠杀绝非地区个例,1915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出台了《特西尔法》(Tehcir Law),给予了奥斯曼帝国政府和军队将“感觉”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任何个人驱逐出境的权力。一名美国传教士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在从马拉蒂亚到锡瓦斯的9个小时旅途中,马路两边抛弃着不计其数、面目全非的亚美尼亚人尸体。有的尸体被抛入了幼发拉底河。在特拉布宗,数千具亚美尼亚人的尸体被沉入海中…… ”迁徙途中首先丧命的是亚美尼亚的男性,但亚美尼亚女性的命运可能更加悲惨,美国斯托克顿大学教授伊丽莎·冯·乔登·福吉在她的研究报告《性别与种族灭绝》中写道:奥斯曼帝国的军官们告诉士兵“对女人们随心所欲”,导致押运迁徙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性暴力。大量的亚美尼亚女性赤裸着被押往大马士革、摩苏尔并作为性奴隶被贩卖。据时任德国驻阿勒颇领事沃尔特·罗斯勒称,大约1/4的年轻女性经常被奥斯曼帝国士兵强奸,而“姿色出众”的亚美尼亚女人会遭受10至15人的侵犯。不同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世纪20年代初,大屠杀与驱逐政策结束时,有约60万至150万亚美尼亚人丧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5年,联合国依据《惠特克报告》将1915至1916年发生在亚美尼亚的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1985年,联合国将此事件定性为“种族灭绝”。直到2009年,亚美尼亚与土耳其才就结束敌对关系推进双边关系正常化签订《关于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协定》和《关于亚美尼亚同土耳其双边关系发展的协定》,但双方仍在“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上存在重大分歧,两国议会也均没有通过相关协议。2018年3月,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签署法令,宣布终止有关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协定的核准进程。纠缠不清的领土争端在族群大屠杀之前,常年处于大国争斗前线的亚美尼亚,其疆域一直都在变化。公元16世纪,亚美尼亚被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瓜分,其中“东亚美尼亚”被波斯占领,纳卡地区被纳入波斯成为一个行省。为了打压亚美尼亚基督徒,当时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波斯帝国扶植阿塞拜疆穆斯林在“东亚美尼亚”定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26—1828年,沙俄战胜波斯帝国,将东亚美尼亚地区和北阿塞拜疆地区(今阿塞拜疆的国家雏形)割让给沙俄。但进入17世纪后,沙俄为寻找波罗的海出海口,跨越了大高加索山,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起了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到18世纪时,随着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中不断失利,奥斯曼帝国在大高加索山脉以北的领土接连被沙俄蚕食。在1787年—1792年的第六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占据了亚美尼亚北部的格鲁吉亚地区。此后的第八次俄土战争,沙俄占据了东亚美尼亚地区,彻底控制了高加索地区。为了便于管理,沙俄实施民族分离政策,以宗教信仰为划分,支持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打压以穆斯林为主体的阿塞拜疆人。纳卡地区的阿塞拜疆人因此被驱离,该地区人口构成再次反转。在历史渊源与时代现实的反复纠缠中,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的矛盾日益加深。无独有偶,与纳卡地区类似,在亚美尼亚的西南也有一块名叫纳希切万的飞地。同样由于复杂的大国争端,它实际是被阿塞拜疆所控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高加索地区民族分布图,其中浅绿色为亚美尼亚族聚居区。在纳卡地区,大面积的浅绿色表明,该地居民主要为亚美尼亚族人。亚美尼亚西侧的阿塞拜疆飞地纳希切万呈现淡蓝色,表明该地主要由阿塞拜疆族人构成。当时间来到1917年,此时饱受奥斯曼土耳其种族灭绝摧残的亚美尼亚人将希望投向了东方,参加了俄国二月革命。八个月后,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中也有亚美尼亚人的身影。同年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攻克冬宫,宣告克伦斯基联合政府被推翻,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作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参与者,亚美尼亚人民因此获得了民族解放的良好条件,同时与新生的俄罗斯结下革命情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18年至1919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获得独立后因纳卡地区的归属发生冲突。1918年5月18日,亚美尼亚宣布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建立独立共和国。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刚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两年后签订的《色佛尔条约》既承认亚美尼亚的独立,又进一步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与亚美尼亚类似,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也在这一时期先后独立建国。但在9月,由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克领导的土耳其军队无视《色佛尔条约》,进攻亚美尼亚并几乎占领了后者近2/3的领土。正是由于高加索三国相继独立,之前同属于奥斯曼帝国时期所掩盖的领土、种族矛盾也进而爆发。主体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与基督教信仰为主的亚美尼亚之间有着深刻的宗教矛盾,双方在历史和文化上也长期不和,亚、阿的领土冲突由此而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中大面积橘黄色部分为亚美尼亚占领的本应属于阿塞拜疆的纳卡地区。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卡拉巴赫地区(包括现代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亚美尼亚族人成立了国民议会和政府并宣布该地区自治。不料战胜了奥斯曼帝国的英国政府却横插一脚,接管了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卡拉巴赫地区。1920年,英军司令部通过阿塞拜疆政府对任命了卡拉巴赫和赞古耶祖尔地区总督。然而,统而不治的英国政府此举招致卡拉巴赫地区亚美尼亚族人的强烈反对。不共戴天的“新仇敌”自1918年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后,纳希切万大量的阿塞拜疆族人要求独立或回归阿塞拜疆的呼声愈来愈高。此前犯下种族屠杀罪行的奥斯曼土耳其在一战的最后一年继续在纳希切万实施着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清洗。奥斯曼军队屠杀了至少一万名亚美尼亚人,夷平了45个亚美尼亚族人的村庄,并占领了大片纳希切万的土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塞拜疆政府官方网站上存留的亚美尼亚人屠杀阿塞拜疆人的相关照片。历史往往存在惊人的相似,亚美尼亚境内的阿塞拜疆族人聚居区纳希切万就印证了这一点。在阿塞拜疆人的历史中,也有着与亚美尼亚人相似的惨痛经历。根据阿塞拜疆方面的官方记述,仅1905年至1906年,就有超过20万阿塞拜疆人遭到种族屠杀,其中不乏老人与孩童,遭到破坏的阿塞拜疆族居民点多达200余个,而加害者正是亚美尼亚人。20世纪初,深受奥斯曼土耳其迫害的亚美尼亚催生了民族主义政党——达什纳克楚琼党。该党为实施党纲提出的所谓“大亚美尼亚”构想,开始展开进一步活动。为了把阿塞拜疆人从这片土地上驱逐出去,亚美尼亚人开始对其实施种族清洗和大屠杀政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里·哈桑诺夫在阿塞拜疆新闻社官网上,就亚美尼亚发动针对阿塞拜疆族人的大屠杀发表文章,并被翻译为中文。据当时亲历屠杀现场的英国记者彼得·霍普柯克记录,“亚美尼亚人在逃脱了旧时敌人的迫害后,开始对新仇敌展开报复。”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社会政治问题助理阿里·哈桑诺夫的研究报告显示,从1918年3月31日到4月初,屠杀规模越来越大。仅仅因为自己的民族属性,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亚美尼亚人在巴库残杀了12000名阿塞拜疆平民。他们或被活活烧死、或被以极端残忍的方式杀害。尽管各方统计数据显示,遭受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人总数远远高于阿塞拜疆人,但双方大量死难者均遭受了非人的虐待,大量平民在屠杀中身亡,大量难民流离失所。一战战败后,奥斯曼土耳将纳希切万与纳卡地区等一并转交给了英国。当时英方派遣的高加索地区专员奥利弗·瓦尔德普提出了一套划分领土的解决方案,计划将赞古耶祖尔和卡拉巴赫划给阿塞拜疆,将纳希切万划给亚美尼亚。这样的领土划分方式立刻遭到了双方的强烈不满,领土纠纷与民族矛盾让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爆发了激烈冲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亚美尼亚人而言,阿拉拉特山一直是其精神象征。1921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卡尔斯条约》(Treaty of Kars),将阿拉拉特山划给了土耳其。双方的冲突一直持续到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加入苏联前夕,直至1921年,通过苏联政府的调停,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署了《卡尔斯条约》,卡拉巴赫和赞古耶祖尔等地区的领土纠纷暂时得到了解决。根据条约规定,作为亚美尼亚主要象征的阿拉拉特山不包括在其领土内,卡拉巴赫地区被划入阿塞拜疆,此前有争议的纳希切万地区也被划给阿塞拜疆。尽管亚美尼亚方面对此十分不满,但由于同处于苏联内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纠纷暂时告一段落。为缓解亚美尼亚的不满,1923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升级为阿塞拜疆境内的自治州。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阿塞拜疆人与亚美尼亚人得以相对和平地共处,直至1988年。愈演愈烈的纳卡危机此前独立的纳希切万,受苏联时期多届自治政府与阿塞拜疆人口迁移政策的影响,亚美尼亚族人的人口比例从1926年的15%下降至1979年的1.4%,而阿塞拜疆族人口的出生率还在不断提高,纳希切万呈现出“去亚美尼亚化”的趋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8年2月13日,卡拉巴赫首都斯潘捷纳克特举行第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当地亚美尼亚人反对阿塞拜疆对卡拉巴赫地区进行“去亚美尼亚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采取的激进式经济改革引发了整个苏联的社会动荡,苏联对纳卡地区的控制相对减弱。亚美尼亚族人试图将纳卡地区重新划归亚美尼亚的呼声愈来愈高。1988年,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开始进行示威游行,反对阿塞拜疆的“去亚美尼亚化”,并主张将纳卡地区移交给亚美尼亚。当时的纳卡地区人民代表大会以110票对17票的高票通过了该决议。然而试图回归亚美尼亚的主张立刻遭到了阿塞拜疆的强烈反对。1988年2月22日,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直接对抗,大量阿塞拜疆族人进入到亚美尼亚族聚居的小镇阿斯凯兰并对该镇进行暴力破坏,以示对该主张的不满。这次冲突导致两名阿塞拜疆族人死亡,多名亚美尼亚族人受伤。此后,双方的暴力冲突更加频繁,此前生活在两国的少数族群开始各自离开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8年2月27日,阿塞拜疆萨姆盖特暴发了针对当地亚美尼亚群体的暴力事件。1991年12月10日,在苏联濒临解体的前夕,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族人举行公投,要求纳卡地区独立建国。1989年纳卡地区人口调查显示,当时该地区人口76%为亚美尼亚族人,阿塞拜疆族人仅占23%,公投对阿塞拜疆族人有着巨大的先天劣势。这次公投因违背了阿塞拜疆宪法,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承认,但此举足以令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双方进而在纳卡地区爆发了全面战争。随着苏联的解体,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相继脱离苏联获得独立,双方针对纳卡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因为阿塞拜疆的多数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大量的中东穆斯林武装人员参与其中,充实阿塞拜疆方面的战斗力。而苏联解体导致的权力真空让亚、阿双方都获得了大量苏联时期的军事装备,这无疑加剧了双方交战的激烈程度。左右为难的俄罗斯在纳卡冲突的初期,本身地处内陆的亚美尼亚并不占据优势。阿塞拜疆在与亚美尼亚进行军事战争的同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封锁了亚美尼亚东部的出海通道。亚美尼亚西侧的土耳其也由于历史和宗教原因支持阿塞拜疆在纳卡问题上的主张,堵死了另一侧的出海口。苏联解体后,留给亚美尼亚的选择只有依附于俄罗斯。1991年12月29日,俄罗斯与亚美尼亚签署《友好合作与相互安全条约》。虽然该条约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其中规定了双方应建立在彼此安全利益受到外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互助的机制,帮助两国明确了日后的关系走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4年,在俄罗斯的调解下,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签订了《比什凯克协定》,实现停火。在苏联解体后,高加索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俄罗斯的影响日益增大。由于高加索三国中,格鲁吉亚与阿塞拜疆表现出对俄罗斯的排斥和疏远,亚美尼亚成为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支撑。1992年,当土耳其威胁要加入阿塞拜疆一方对抗亚美尼亚时,俄罗斯发表声明表示,如果土耳其干涉纳卡冲突将有可能招致俄罗斯对其使用核武器。尽管没有直接介入纳卡地区冲突,但俄罗斯在斡旋中实际上仍然采取了对亚美尼亚偏袒的举措,并促成了1994年5月的停火。当时,亚美尼亚不仅完全控制了纳卡地区,而且夺取了纳卡地区周边原本属于阿塞拜疆的7个地区,这进一步加深了亚、阿两国间的矛盾。在1994年签署停火协议后,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仍然不时爆发武装冲突。由于阿塞拜疆在此前与亚美尼亚的战争中失利,面对亚美尼亚背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俄罗斯,阿塞拜疆逐渐转换策略,倾向通过外交、经济等手段解决纳卡问题。时任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封锁亚美尼亚边境的同时,转而亲近俄罗斯,并不断向西方靠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5年,阿塞拜疆绕过俄罗斯,建设了连通土耳其东地中海沿岸城市杰伊汉的原油管线,即BTC管线。2003年小阿利耶夫继任总统后,继续延续其父的安全战略。同时,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成为阿塞拜疆一张不可或缺的底牌。因为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阿塞拜疆自身在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同时,还掌控着中亚油气资源西输通道的重要战略位置,这成为阿塞拜疆与俄罗斯谈判的重要筹码。不仅如此,在9·11事件发生后,阿塞拜疆迅速表示支持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向美国开放领空,并允许美军飞机在巴库机场加油。此后,在伊拉克战争中,阿塞拜疆也选择站在英美一方,除开放领空,其位于巴库附近的机场也被作为联军物资运输的中转站。2003年,阿塞拜疆被列入驻欧美军指挥部负责区,并且美国从当年开始在阿塞拜疆进行双边联合军事演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阿塞拜疆巴库卡拉空军基地卫星图片2005年,阿塞拜疆甚至绕过俄罗斯建成向欧洲输送石油的BTC管线,该管线的主要投资方除了阿塞拜疆国有石油公司,还有西方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康菲石油、挪威国家石油海德罗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以及法国道达尔。而作为在纳卡问题阿塞拜疆的支持者,土耳其更是与阿塞拜疆保持着战略伙伴的关系。但与西方国家和土耳其的良好关系并没有令阿塞拜疆完全倒向欧美,2008年9月,时任美国副总统切尼对阿塞拜疆进行国事访问时,向阿塞拜疆方面提出美国试图绕过俄罗斯推进“纳布科”能源项目,向欧洲铺设能源管线,遭到时任阿塞拜疆总统小阿利耶夫明确拒绝。2008年,高加索三国之一的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交恶并爆发战争,阿塞拜疆再次收获与俄罗斯快速发展关系的机会。尽管阿塞拜疆与格鲁吉亚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但阿塞拜疆却没有公开支持格鲁吉亚。原先在纳卡问题上对亚美尼亚表示支持的俄罗斯,也逐渐在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转向中立。2008年3月,俄罗斯拒绝邀请纳卡地区参加俄杜马关于分离主义冲突特别听证会。此后,在亚美尼亚积极要求俄罗斯对纳卡地区独立予以承认时,俄罗斯也明确拒绝。武力介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自9月27日在纳卡地区爆发武装冲突至此次签署停火协议已逾半个月。期间双方持续交火,地区冲突不断升级。29日,亚阿冲突爆发的第三天,土耳其派遣4000名士兵进入阿塞拜疆以协助对抗亚美尼亚。尽管土、阿两国矢口否认,但世界航线监控网络显示,利比亚的黎波里与阿塞拜疆的巴库之间的航空线路比以往更加繁忙,多家报道媒体称土耳其将在利比亚与叙利亚服役的武装人员调往亚阿冲突前线,此举令纳卡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卫星图像显示,阿塞拜疆甘加国际机场出现至少两架F-16战斗机据The Drive网站“战区”专栏报道,卫星图像显示,本月早些时候在阿塞拜疆的甘加国际机场出现了至少两架F-16战斗机,几乎可以肯定这些战斗机就是土耳其空军的。截至目前,土耳其方面仍然否认在阿塞拜疆部署F-16战机。尽管亚美尼亚多次向俄罗斯求援,但比起主动介入、试图坐上亚阿冲突谈判桌的土耳其,俄罗斯却没有贸然介入这场区域战争,只是按兵不动,采取积极斡旋的姿态以期通过政治方式解决纳卡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土耳其在此次纳卡冲突中,大量使用无人机。图片为贝拉克塔-TB2无人机发射的MAM-L小型激光制导空对地导弹。由于亚美尼亚本身在人口和军事上处于劣势,加之土耳其支持以及大量中东地区武装人员的介入,亚美尼亚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10月7日,阿塞拜疆国防部声称亚美尼亚使用了俄制战术弹道导弹“圆点-U”对阿塞拜疆军队进行了打击,双方的战事不断升级,直至10日达成停火协议后,双方依旧爆发交火。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自1988年纳卡问题爆发以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冲突尽管偶有停止,但一直持续至今无法彻底解决。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场景,一句句互相攻击的指责,在2020年的纳卡地区仍在周而复始。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记者贝克霍弗·罗伯茨(Bechhofer Roberts)的描述如出一辙,纳卡问题成为了“一系列恶性循环”。尽管这次的冲突因停火协议暂时中止,但没人知道和平会维持多久,双方的争斗会如何收场。恐怕唯一可以预知的结果就是,双方还会有更多的士兵和平民在这片已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失去生命……
链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再爆冲突 吉尔吉斯斯坦政变 中亚丝路10 个回复 - 1445 次查看与阿塞拜疆再爆冲突,亚美尼亚宣布戒严令和全国总动员
  • 赵挪亚 2020-09-27 20:12:43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讯)当地时间9月27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Nagorno-Karabakh)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 ...2020-9-27 22:50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