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27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逝去的家国情怀 主人公秀龙山人(杨德明) 九所 库布其治沙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0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隔60年专家揭秘“北京九所”:这里的大事曾经“跟任何人都不能说”
来源:新闻联播
2020-07-06 13:16




六十年前,中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同时面临着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一批科学家下定决心,为了祖国核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维新是原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三位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加入这项事业时,他们都还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近日,三位科学家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一起回忆中国核武器探索的峥嵘岁月。

“核武器”三个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

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里,一座名为“花园路3号院”的办公楼开始动工,“北京九所”就是在这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年8月,22岁的胡思得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九所。来九所报到的当天,他见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岁的邓稼先。 当时,邓稼先给年轻的大学生安排的工作是学习一本钱三强从苏联带回来的《超声速流与冲击波》。胡思得回忆,学来学去,为什么要学,成了大问题。一个月后,他“斗胆”向邓稼先提出,“能不能开一个党小组会,给我们讲一讲到底干什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胡思得回忆,邓稼先后来告诉他们要搞核武器,“讲完‘核武器’三个字后,又讲了很多不能跟任何人说我们是干什么的话,至少交代了二三十分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胡思得

饿到浮肿也没停止过计算

1957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1959年6月,苏联致函中国,表示不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所有协定和合同,苏联专家带着重要的图纸资料撤出中国。有一种悲观的说法是:“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但九所的大楼里,哪怕大家饿到浮肿,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噼啪作响也从来没有停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九次计算”。

“当时我们的党支部书记有一个任务,晚上十点钟一定到办公室来看看,把浮肿的同志赶回去,但很多浮肿的同志到外面转转,书记一走又回来了。”胡思得回忆,他们都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人强迫要这样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维新

李维新表示,由于当时中国用的计算机跟美国计算机相比,百万次每秒计算速度相差上百倍,为保证精准就得靠精确计算反复检查。李德元回忆说,这个事情很单调,但心里怀着宏大的目标。“很多记者、很多作家要想写我们的故事,我说你们不要写,这里面没有故事性、没有爱情,是很枯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德元

大胆质疑苏联专家给的数字 从理论上 推翻苏联数据

当时,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陈能宽、秦元勋、周毓麟等顶尖的科学家都在九所集结。但“九次计算”历时近一年,如同一个关口,卡在那里——其中一个重要数据和苏联专家讲课时提到的技术指标不符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直到1961年,周光召加入九所。“他从头至尾把我们的数据重复算了一遍,觉得没错。所以他当时就提出一个怀疑,会不会苏联专家的数字给错了?”胡思得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怀疑,一个没有搞过原子弹的人,否定原子弹专家给出的数据,这谈何容易?

1961年9月,周光召从炸药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药所做的最大功,从理论上证明了“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苏联数据的不可能。

“九次计算”持续将近一年时间,反复磨砺,厚积薄发,为之后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罗布泊腾起了蘑菇云 办公室里却不敢欢呼

1963年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邓稼先在这份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1964 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火球腾地而起,冲击波从地面上卷起粗壮的尘柱,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翻滚飞腾的蘑菇烟云。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表明,爆炸威力初估TNT当量在2万吨以上,科学家们确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一天,胡思得身在青海核武器生产基地,李德元和李维新依旧在北京的九所办公室里。“得知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后,当时大家都在鼓掌,不敢欢呼。”李维新回忆,因为会议室靠围墙太近了,怕声音传到外头,“那时候这个事情还是保密的。”

新中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震撼了全世界!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震撼再度降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李德元:“我对国家有贡献,这一辈子过得可以”

为什么中国人只用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家国情怀,是九所人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胡思得感慨地说:“这些老科学家从旧社会走过来,亲身感受到国家如果弱了,就会受帝国主义欺负,这口气很难咽下去。所以一有机会能够为国家服务,他们就要回来。‘我愿以身许国’,就这么六个字 。”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成为耄耋老人,他们依然怀念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只问科学不问人的讨论,是科学工作者最珍视的工作氛围。“科学就是简单的东西,一个人真正受用一辈子的东西,是科学态度。”李德元这样说。

接受采访不久后,李德元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他们为核武器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因为保密,他们的相册中几乎没有壮年时期的照片,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不能对外公布 。

“我参加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李德元说,“我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辈子过得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08:33 | 只看该作者
激情的岁月 《激情的岁月》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白涛黄楠执导,黄剑东编剧,李光洁高露李健领衔主演的当代献礼剧[1]
该剧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者扎根戈壁、奉献青春的传奇故事 [1]
该剧于2019年9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同步播出 [2]



中文名激情的岁月出品时间2019年出品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片地区中国大陆拍摄地点嘉峪关首播时间2019年9月23日导    演白涛、黄楠编    剧黄剑东主    演李光洁,高露,李健集    数36集每集长度45分钟类    型当代、献礼制片人秦振贵、李向东、王浩、梁仁红在线播放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首播平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目录



剧情简介[url=]编辑[/url]
建国初期,只懂科研不懂生活的“傻子”物理学家王怀民留苏归国后不
剧照(13张)

久,妻子就因难产而亡,妇科医生杨佳蓉主动承担起照顾新生儿的责任。1958年二机部九所成立后,王怀民与科学家彭雄飞、黄凯华等人加入九所开始了原子弹研发工作。他们在研发过程中渡过了研发条件艰苦、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等重重危机。同时,军人陶志纲带领着军队在罗布泊无人区中建立起试验基地。解决了设计方案、浓缩铀提炼等难题后,科学家们自主研发的原子弹终在1964年成功引爆。可是王怀民却因为长年艰苦工作和核辐射患上癌症,在生命的最后,王怀民终于明白生活的真谛,与杨佳蓉结为夫妻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13:46 | 只看该作者
沉痛悼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杨德明同志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务委员、原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德明同志因患肺腺癌,经多方精心治疗,抢救无效,于2005年4月24日0时13分去世,享年68岁。

杨德明,男,湖南省邵东县人,1937年9月29日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现名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任世界经济理论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工作。1988年调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与学术交流组工作,任副主任,研究员,从事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工作。1996年任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9年调当代中研究所,任所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秘书长、当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

杨德明老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介绍研究西方经济学,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述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之一.近年来主持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利用外债问题、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中国国际收支政策问题、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策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他的一系列观点曾经引起国内政界思想界广泛关注.尽管对杨德明同志的诸多观点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但无论谁都钦佩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无比忠诚.他待人谦和,礼贤下士,许多青年学生都在他的敦敦教导中获益非浅.

曾获中国北方15省优秀图书奖、光明杯优秀社会科学图书奖、国家计委科技进步奖。
主要著作:
1、《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方法论和微观理论和》(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
2、《当代西方经济学──渊源、方法、理论、政策、流派》(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3、《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课题组组长,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出版)。
4、《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与借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出版)。
5、《震撼世界的东亚金融危机》(与袁木、孙学文同志合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出版)
6、《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模式—历史的国际的比较分析》(已完稿,正联系出版)
主要译作:
1、《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2、《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1985年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17:43 | 只看该作者
对人民和民族的挚爱 --- 杨德明同志临终嘱托
佚名 · 2005-04-29 · 来源:乌有之乡

造福人民造福人民造福人民 --- 杨德明同志临终嘱托
作者: 小水滴
日期:   2005-04-28 16:57
杨德明同志临终前的嘱托
时间: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20分4时35分
地点:北大医院急诊科留观病房
在场者有:德明同志的爱人吴昌余、儿子杨邵川及弟弟、妹妹、外甥、德明同志所在单位当代中国研究所秘书长杨凤桥同志和离退休干部管理处梁处长、徐副处长‘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毛国华、副会长谢善骁。
杨秘书长代表当代中国研究所领导向杨德明同志表示慰问。德明同志伸出双手握住杨秘书长的手表示感谢。对常见面的毛国华、谢善骁同志流露出战友之请。
德明的弟弟匆匆从湖南赶到医院,坐在病榻旁。德明病情虽急转直下,但神志一直很清醒。他握着弟弟的手说:我本来不想叫你们来,现在来了也好。家事、后事一切听从毛局长安排。
接着,德明断断续续地对毛国华说:库布其沙漠和恩格贝示范区要继续搞下去。那里是沙尘暴的源头之一,风沙很大,危害也很大。要治理,花钱不多。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可造福人民。我连做梦都在想那里。我本想与大家一起共同奋斗,现在不行了,我死不瞑目!死不瞑目!
毛国华宽慰他说:你2000年与我一起第一次到恩格贝去考察,此后你一直关注着那里的治理。那次回来后,曾给朱镕基总理写过报告,总理作了指示。也向宋平同志作过汇报,他也很支持。请你放心,不要牵挂。我们会按照朱总理、宋平同志的指示和你的意愿去努力工作,尽我们所能。我们正在请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来推动这件事,请他们拨点款。治理十大孔兑,一期工程大概需要十亿人民币左右,已有报告报水利部。
稍停片刻,德明嘱托说:我妹妹在农村,经济条件不太好,在可能情况下,给予一点资助。
毛国华对德明说:我会同大家商量的,也请你放心。
杨德明同志已于4月24日凌晨3时与世长辞,终年67岁。
毛国华追记
2005年4月23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23:19 | 只看该作者
厚德明礼笃学尚行一一怀念恩师杨德明教授

时间:2019-01-16 16:07:00 来源:


文/李雄辉


  自从2005年4月25日在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杨德明教授,斗转星移十三年多过去了。这么些年来,我的工作从北京到辽宁、湖南,然后又返回北京,竟然一直没有觉得杨老师不在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0年杨德明教授工作照

  杨老师是我的恩师,但并非我的授课老师。

  2000年6月,我采访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湖南省地税局计算机中心主任高桂初的访谈文章。同年7月,高桂初来北京,住在华北大酒店,第二天我陪同他一起到西城区旌勇里8号当代中国研究所拜访杨德明教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杨老师,当时大家都称呼他为“杨所长”,我以为他就是这家经党中央批准成立、由陈云同志题名的宁静而古朴的副部级研究机构的掌门人。

  杨老师个子不高,精神饱满,说话语速较快而坚定,是典型的湖南人的脾气性格。杨老师告诉高桂初,关于会计监管软件开发的报告,朱镕基总理已经知道了,近期会批转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阅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后,我跟杨老师的交往逐渐增多,越来越多。

  2001年5月,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在京西宾馆举办“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高级研讨会”,我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遂邀请杨老师参会并主讲国际经济与政治形势。杨老师对我们组织的会议高度认可,还推荐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易风教授主讲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帆教授主讲美国“赌博经济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随后,杨老师邀请我参加他主持的一些课题研究,并参与筹组当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1年9月,以杨老师作为法人代表兼所长的北京天行健经济技术研究所成立,我被聘为所长助理。

  其实,“杨所长”的称呼自1995年在国家计委工作时开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杨德明教授签发的聘书

  1988年5月,杨老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调到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任国际组副组长(副司级)。1995年,他被指定为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筹备小组负责人,并于1996年5月任该所所长(正司级)。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授予他博士生导师资格。1998年,他先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分别任常务理事和副会长。他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期间所主持的“国际经济和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外资问题研究”两个课题,获得国家计委科学进步三等奖;在东南亚金融风暴迅猛袭来时,他及时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999年4月,杨老师调到当代中国研究所任所务委员。随即参与了为解决我国西北、华北干旱和黄河断流问题的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方案的建议和实地考察的组织工作。2000年初,他与吉林省委原书记李德仲等一批老同志召开研讨会并向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从2000年开始,他一直关注我国北方沙尘暴主要源头之一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综合治理及恩格贝示范区的建设。从2001年开始,他积极支持并参加大飞机项目的调研、座谈等,多次撰写调研报告呈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为大飞机重大专项的立项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老师长期从事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模式等研究工作,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介绍研究西方经济学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述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之一。当年他主持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利用外债问题、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中国国际收支政策问题、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策研究等课题,公开发表的一系列观点曾经引起国内政界和思想界的广泛关注。杨老师厚德明礼,笃学尚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许多中青年教师和授业学生在他的敦敦教导下获益匪浅,受教终身。杨老师精研学术,著作等身,主要著述有:《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一一方法论和微观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一一渊源、方法、理论、政策、流派》《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与借鉴》《震撼世界的东亚金融危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模式一一历史的国际的比较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伟人毛泽东丛书》;主要译著有:《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宏观经济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8:28:00 | 只看该作者
杨德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理论界的影
杨德明 · 2005-04-27 · 来源:环球视野


编者按: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情告诉读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务委员、原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网络政论家杨德明(笔名秀龙山人)同志因患肺腺癌,经多方精心治疗,抢救无效,于2005年4月24日0时13分去世,终年68岁。
    在杨德明同志病重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领导同志,以及很多革命老前辈、中青年学者,青年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表达问候。本刊编辑部的同志也多次前往医院看望。人民网强国论坛、毛泽东旗帜网、主人公论坛等网站纷纷发贴对杨德明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
    杨德明同志对于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坚定的信念;对于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为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对自由化思潮横眉冷对、嫉恶如仇,是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斗士。杨德明同志的去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大损失。我们一定要继承杨德明同志的遗志,学习他对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继续奋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理论界的影响
[杨德明] 
   
    近年来,特别是90年代初期以来,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泛滥国际理论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某些学者提出一系列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大都来源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其中不少直接来自西方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变种——东欧新自由主义学派。这类观点流毒全国,为害甚烈,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掉以轻心。
    1、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宣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有的人写道:“国有制垄断一切的计划经济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70年间上演了一出‘懒——穷——垮’的悲剧,也宣布了以国有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破产。20世纪社会主义史表明,以国有制为基本形态、以计划经济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不能真正为民众谋利益。”
    2、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特征
    有的人写道:“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用的是‘社会财产’。马、恩著作中译本中的‘公有制’是原著‘社会所有制’的误译。”“社会主义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财富的性质至今未被阐明”。“关于私有是否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同公有是否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一样,也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把公有认作产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不确切的,道理很简单,公有就是共有,至于是哪些人共有和怎样共有,在公有这个概念本身产不包括的,……把公有制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的说法也不确切,……适合于社会主义 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我考虑是社会所有。”
    有的人写道:“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下,传统形式的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几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上述三个被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信条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模式严重地限制、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即作为劳动者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经济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本身都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有的人写道:“ 小平同志并没有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三者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长时间内把这三点作为本质特征来捍卫,主要是为了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比较,……现在看来,它们并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因为资本主义也有国家所有制,在工资分配上也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食的原则,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有的人写道:“公有经经经济就一定比私有经济好吗?这个争论又得回到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春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三条标准……同样适用于判断产权形式的优劣。”“其实,公和私的界限在产权上是模糊的。一国的国有制对内可谓是最大的公产,而对外,在国与国之间无非是大私对大私。”
    3、宣扬所有制、社会主义手段论
    有的人写道:“社会主义本身并不是目的……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加有效地促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那么,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手段、措施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的,反之,一切被实践证明是不利于目的的东西,不论曾经贴上怎样的标签,都应在变革之列。”
    4、从根本上否定国有制经济
    有的人写道:“由于历史传统现实条件等诸因素,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首先主要采取了以非人格化的国有制形式,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其远未成熟的初始形态。”
    有的人写道:“恩格斯说过,当无产阶级国家代表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国家就应立即消亡,形成社会所有制。社会主义现实说明。国家不仅不能消亡,还应当不断强化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制只能从国家分离出来,逐步形成社会所有制。”
    有的人写道:“传统体制下不存在真正的企业。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与市场的要求相悖,是属于同一主人由政府垄断地占有,因而不可能具有竞争性。”
    有的人写道:“国家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的根源,也是企业改革一再陷入困境的根源,是成功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障碍。”
    5、鼓吹非国有化,使国有经济蜕变为集体制经济甚至私有制经济
    有的人写道:“要使企业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除大量发展非国有的工商企业之外,还要对原有的国营企业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对小型国营企业来说,多数经济学家主张分别用‘包’、‘租’、‘卖’的办法,将它们改造为民有民营或国有民营的独立自主经营者。”“在笔者看来,就小型企业而言,‘包’不如‘租’,‘租’不如‘卖’。”“对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我主张通过法人化(corporation)实行股份公司制度”。“把原来由政府掌握产权和直接经营的公有制企业,改造成为以各种法人组织代表公众持股为主、公众个人持股为辅、实行股权分散化,允许股权自由转让和委托专业人员全权经营的法人化企业(公司)”。“有一种意见,主张股份制以政府持股为主、由主管机关直接任命高级主管人员,以确保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结局可能是政府与企业‘父子关系’的格局依然如故。”
    有的人企图援引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用语作为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口实,说什么关于公有制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是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来说明的”,主张“一切劳动者个人普遍、平等、直接地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财产、资产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0-7-8 15:40: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享年87岁
来源:澎湃新闻
2020-07-08 14:35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明健

澎湃新闻记者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方面获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7月7日上午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公开资料显示,王明健出生于1933年6月,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国家级劳模,发明了从矿石中提取重铀酸铵的方法,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水冶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决了原料问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1955年,王明健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57年3月至1958年6月在北京专家组学习;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在北京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组组长,期间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王明健1964年4月至1995年5月在741矿、00251部队工作,先后任202厂厂长、708厂技术组组长、高级工程师等职,期间1977年11月出席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88年被中共中央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1995年退休。

据“湖北宣教”微信公众号去年11月刊文《“荆楚楷模”王明健:40年献身国防 85岁奋斗不止》介绍:1956年7月,刚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王明健被一纸调令秘密分配到309大队,主要从事原子弹研究。当时,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二机部决定在广东某村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制取出原子弹所需的二氧化铀原料。

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1958年底,家中发来电报说奶奶病危,但那时正是科研生产紧张时期。“我没办法回去,我面对的是国家大事。”王明健说。第二封电报发来时,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又投入到工作中。“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这些年,王明健一直深感愧疚。

1959年8月,王明健在试验中,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1964年4月,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彻底解决了原子弹的燃料问题,当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撼世界。

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的贡献闭口不谈。直到2014年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14:38:38 | 只看该作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来源:新华网作者:李云平
2022-02-21 10:45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0日电(记者李云平)沙海披绿装,荒漠变绿洲。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状况实现“整体恶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壮美。

库布其的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790万亩,犹如一根弓弦横亘在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市西北部,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是京津沙尘天气策源地之一。

在库布其沙漠深处一个名为“那日沙”的地方,一根高十多米的标尺立在沙丘上,标尺上每隔一两米悬挂一个年份标牌,每个标牌反映了当年的沙丘高度,最高点是2009年,向下依次为2012年、2014年、2016年……

亿利集团治沙专家张吉树告诉记者,他们采用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大幅降低沙丘高度。这项技术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确定流动沙丘所在地的主风向,然后在迎风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种植林木,未造林的坡顶便会被大风逐渐削平,栽植林木的地方得到固定。“10年来,我们利用此项技术治沙160万亩,使库布其沙漠治理区的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张吉树说。

据介绍, 当地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研发运用容器苗造林、迎风坡造林、水气种植法、甘草平移种植、无人机飞播等治沙“黑科技”,科学有效推进库布其沙漠治理。

目前,库布其沙漠已完成修复治理87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总体趋势向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生态保护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郝影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是内蒙古整体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的缩影。“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治理沙化土地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约等于3个北京的国土面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项目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内蒙古科学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草)等综合措施,促使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张根喜说,内蒙古现已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赤峰市翁牛特旗集中治理土地沙化危害程度较重的区域,形成百万亩综合治沙基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集中人、财、物,建成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阿拉善盟利用产业拉动建成百万亩梭梭林基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进行飞播治沙造林。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出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沙漠景观旅游等产业,走出一条“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实现“双减少”,重点沙化土地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部分地区荒漠变绿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据悉,内蒙古现已将一半国土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规划到2035年,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


链接

毛泽东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治理环境 库布其沙漠塞罕坝精神
10 个回复 - 4134 次查看
塞罕坝涅槃重生,不是巧合而是注定2017-08-30 11:35 著名作家魏巍这样评价塞罕坝:“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塞罕坝半个世纪的建设历程是承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 ...
2018-8-6 22:22 - 焦典 - 前中后三十年


塞罕坝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伟力

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1-06-24 08:50中国教育新闻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从不毛之地到茫茫林海,塞罕坝不仅见证着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神奇,更见证着一种信念和精神的崛起。




塞罕坝精神源自荒原变林海的壮举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之地。清朝康熙皇帝曾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就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清朝末期,木兰围场开围放垦。原有的林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曾经的原始森林迅速退化成了一片荒山秃岭,呼啸的沙尘暴频袭北京,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京津水源。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了绿化山河、改造荒原的时代重任。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塞罕坝人挺身而出。自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交付的重托,用心血浇灌大地,用生命呵护绿色,代代坚守,薪火相传,最终战胜重重困难,使塞罕坝从不毛之地变成茫茫林海。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塞罕坝精神体现共产党人精神品格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林场人时刻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始终保持敢于担当、拼搏进取的勇气,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塞罕坝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奋斗史。




林场的第一代职工、“六女上坝”的主人公陈彦娴说:“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正是怀着这种“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的简单质朴而真诚的信念,塞罕坝人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这是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留下的动人心魄的话语。王尚海原本在承德市区工作,接到组织调令,他立即带着全家上坝,不留一点儿后路,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如今,遵从王尚海生前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当初开展造林大会战的马蹄坑,一片茂密的“尚海林”成为他忠于党、忠于使命的永恒见证。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几代塞罕坝人迎难而上,在荒原中植树,在沙地上建设,斗严寒、抗冰雪,用心血和汗水营造出浩瀚林海,也锻造了可歌可泣的艰苦创业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初期,职工生活异常艰难。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土豆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没有房屋居住,就搭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解决住宿问题。“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当时塞罕坝创业者所处的艰苦环境。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塞罕坝人也没有退缩,他们说:“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




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在塞罕坝传承不息。第一代林场人在风沙蔽日、草木稀疏、人烟稀少的荒原上,直面恶劣的自然条件,战胜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干旱,让沙地变成绿洲。第二代、第三代林场人与艰苦和寂寞为伍,护林营林,埋头苦干,大大提升了林场的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奋发拼搏的精神状态,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进取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最终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绿色诗史。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创造绿色传奇,是因为他们想要绿色、相信绿色,始终坚信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绿色发展这一理念深植于塞罕坝人的思想深处。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视林场为家园,将绿化当事业,几十年如一日,造就了百万亩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多年来,塞罕坝的林海阻沙涵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评估,如今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近些年,林场实现了从单一的林业产业到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森林碳汇等多业并举。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塞罕坝人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精神引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内涵的塞罕坝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拼搏进取,永不懈怠;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奋进者砥砺前行,干事创业,百折不挠。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忠于职守,勇往直前。塞罕坝的广袤土地,寄托着广大林场干部职工的初心,承载着广大林场建设者的使命。他们用“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守、“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执着,耕耘出一片绿色生命之林。塞罕坝创业史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为广大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使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就是最好的教材,它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理想信念能够产生何等精神力量;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誓言落实在行动中,能够创造出怎样的人间奇迹。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矢志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这是著名作家魏巍当年在塞罕坝留下的诗句。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林海,背后是三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今天,在河北、在全国,在林业战线、在各行各业,塞罕坝精神都在推动着工作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在恶劣的环境中,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塞罕坝人都能创造人间奇迹,我们只要坚持奋斗,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何事不可为?何事不可成?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造林的辉煌成就启示我们,绿色发展是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塞罕坝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道路,打破了过去把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今天,美丽高岭上的百万亩林海激励更多人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助于加深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理解,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培育植绿护绿、保护生态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4日第6版




作者:戴建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