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71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幻'流浪地球'的科:人命共体两大前提=世界政府+消灭资本家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9: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贺岁片《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片里程碑

时间:2019-02-08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成为中国农历新年票房黑马。(杨丹旭摄)

舆论指出,中国近年来展现航天雄心,并在太空探索中直追领跑的美国,但科幻片在中国电影中却长期处于空白,《流浪地球》有望开辟国产科幻片元年。

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在农历新年贺岁片中异军突起,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有舆论指出,中国近年来展现航天雄心,并在太空探索中直追领跑的美国,但科幻片在中国电影中却长期处于空白,《流浪地球》有望开辟国产科幻片元年,打破科幻电影由好莱坞垄断的局面。

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在农历新年前三天实现票房逆袭。据《新京报》消息,该片大年初一在票房榜上列第四,初二上升到第二位,昨天截至傍晚已收获2.6亿元人民币(5200万新元)票房,跃居单日票房榜首。

影片更在口碑上傲视群雄,成为农历新年期间观众评价最高、网民讨论最热烈的贺岁片。

《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2000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在遥远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要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地球在经过木星时遇到撞击危机,引发一场拯救地球的行动。

被视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硬科幻”大片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曾在2015年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今年的贺岁片中,另一部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也改编自他的小说《乡村教师》。

《流浪地球》被视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硬科幻”大片,影片中末日来临前的北京、被冰川覆盖的上海、地下城中的年味、中国式的交规提醒,都让恢弘的科幻场景本土化。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游洁受访时向《联合早报》指出:“国产电影多年来很少有科幻片,少数所谓的科幻片,其实只是低端的科普,或者只是‘幻’,称不上‘科’。”

她说,科幻片要有一定科学根据,但又不能太脱离现实,对观众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层次都有较高要求,随着中国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提升,不再满足于面向低端受众的影片,科幻片在中国有了更成熟的受众土壤。

虽然《流浪地球》的剧情设定、台词、演技,以及影片中关于太空的科学逻辑受到质疑,但影片依然收获好评,有观众看完电影后甚至发出“终于不是美国人在救地球”的感叹。

上海白领邵朕君(27岁,客户经理)受访时说:“虽然不能说媲美好莱坞大片,但影片的特效、节奏、叙事完整性都可圈可点,国产科幻片达到这个水准已经超出预期。”

由于参演《流浪地球》的包括之前执导并主演《战狼2》的吴京,影片上映前有评论担心它会成为“太空战狼”,把爱国主义价值观输往宇宙。分析指出,《流浪地球》不像《战狼2》般宣传爱国,但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担当”等主旋律。

此外,《流浪地球》的故事契合中国近几年展现的要成为世界主要太空探索国的雄心。影片上映也恰逢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上个月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第一个造访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游洁分析:“和《战狼2》一样,这部影片也同爱国情绪粘连在一起,观众看到中国强大了,在太空中有了话语权。哪怕片子有一些问题,大家从感情上也会认同它。”

《流浪地球》是中国今年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随后上映的还有《明日战记》《上海堡垒》《拓星者》等,2019年因此也被众多电影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游洁认为,中国要拍出优质的科幻片,除了在制作精度上追赶,更重要的还是得看能否在境界和价值观上抗衡好莱坞。

她说:“中国人经常限于自己的小家,想着自己家好就可以了……《流浪地球》给大家的是一个价值观,不是中国好了,我们就好了,而我们要有承担,有了担当才会真正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9:19:17 | 只看该作者


兰台说史˙《流浪地球》是科幻外衣下的土味设定?

2019年02月05日 23:26:55
来源:凤凰网历史






年少时仰望星空,思绪天马行空间,耳边常常回响其某部科幻作品里的句子: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终将长大,将离开这个美丽的蓝白相间的摇篮,变为浪迹星辰大海的孤儿,或者带着地球生命绽放星汉……

这是各种传统科幻题材给大众描绘的最普遍的未来“大宇航时代”的宏伟蓝图,但《流浪地球》却给了我们另一个思路:原来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人类还可以带着“摇篮”成长?

笔者在为《流浪地球》故事中史诗级宏大叙事和各种硬核科幻想象拍案叫绝之余,更为“搬走”地球的星际旅航方式叹为观止,并觉得有了这个伟大的宇航故事保底,近期将上映的同名电影定会值回票价。相信很多爱好科幻故事的朋友们也与笔者有类似的期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仰望星空,感慨宇宙浩瀚,你会想到什么?

喜欢归喜欢,期待归期待,在暗骂“剧透党”剧透,却又忍不住好奇地看了原小说后说了声:真香之余,笔者对“开着地球去星海流浪”的设定又了更多的思考:

为什么这种惊天泣地的超级幻想会出现在中国科幻小说家的脑中,为什么作为读者或者观众的我们会为这样的卓尔不群设定感到如此的心潮澎湃?

在满大街的星际旅行幻想作品中,关于宇航一般会有这样的设定:诸如企业号、千年隼号等各具特色超光速宇航飞船,利用太阳风帆、弹弓加速、空间跳跃之类的方式,遨游太空,探索宇宙——这才是主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歼星舰之类的飞船才是科幻宇航故事的主流

当然,将某个星球改造成空间飞行器,进行星际宇航的设定,在西方科幻题材作品中并不罕见,但像《流浪地球》这样将地球这样巨大的行星改造成“逃生方舟”,并如作者刘慈欣自信地说“用写新闻稿”的笔触,对这个全人类的逃生仓进行细节描写的,给读者和观众以真足够的实感,确为鲜有,相当硬核。

毕竟所谓宏大设定很多时候只要敲几个单词,造几个漂亮的复句就能实现,但依据现实中的科技,进行合理逻辑推导、想象,构建出一套令读者信服的世界观设定,却是非常考验作者文字功底和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功力的事。从这方面讲,《流浪地球》是比较成功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地球》封面

暂且收回赞誉美溢,让我回到先前的两个“为什么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起源,并且杂糅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等等。作为人类的科幻文学作品,《流浪地球》自然也不能免俗。

很明显,由于现实中宇航技术的限制,大众对未来大宇航时代的想象,更多的是基于一代代科幻小说家们和科幻影视作品的引导:

骨灰级的《从地球到月球》中炮弹飞船的简单粗狂,到《星球大战》中万舰争锋的太空歌剧式浪漫;从史诗级的《2001太空奥德赛》中宏大时空的构建,再到《星际穿越》中硬核写实派的人类太空大逃亡……

西方的科幻大家们,无一不把未来的大宇航时代与曾经的大航海时代进行映照,以至于出现了宇航、星海之类的充满惯性联想意味的科幻词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01太空奥德赛》(《也译作《2001漫游太空》)中正在太空中被建造的太空城

这种惯性创作思维的源头,一方面的确来是他们的祖先曾经经历过的大航海时代:那个开着危险的小型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历经千难万险,进行洲际航行,在新大陆开辟殖民点,大败当地原始居民,将殖民点在变为殖民地,由此播撒西方文明种子的时代。

另一方面,宇航科幻充斥殖民思维设定,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则是源于那句老话“言历史必称希腊罗马”。

我们都知道现代西方文明源于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时期(百年后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时代)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重新发现与解构。

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起点,正是一个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微缩版的“大航海时代”,或者说海外殖民/海盗时代。

任何文明都不是无根之木。这个根,一方面发展传承这个文明的主体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就是支撑这个文化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

曾经光耀西方古代世界,余辉至今的古希腊文明,由于希腊半岛本身可耕地少而平脊,海湾半岛多的自然条件优劣原因,发展出了航海贸易和海盗行为并举的发展模式,支撑文明发展初期的种种消耗,而海盗行为更是其文明成长大有补益的“九转大还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类似洗劫特洛伊城的海盗行为,古希腊的半神英雄们可没少干

在《荷马史诗》中,充斥着有关海盗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希腊英雄们也多都有海盗背景。奥德修斯(对,里程碑的科幻电影《太空奥德赛》片名正是来源于此君),就大言不惭的称自己的财富来源于“九次乘船劫掠”,之后他更是伙同阿喀琉斯、大小阿埃斯等人参与了对特洛伊城的“抢钱抢粮抢娘们” ……

伴随着西方文明一步步完成物质条件的原始积累,从野蛮步入文明,西方学者对其文化起源的海外殖民/海盗文化寻根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将其美溢为了“航海文明”或者叫“海洋文明”。而这个文明的发展模式正好与我们这颗叫错了名字的地球(其实是表面7成是海洋的水球)的地理地缘更为匹配,从而自名为“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进程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主流的文明体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空奥德赛》中史诗级的剪辑:原始人手中飞出的骨器,在半空中化为百万年后未来人类的飞船

作为一个主流文明,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让这些物质财富变得更为荣耀而伟大的精神财富,自然也充斥着各种形式的“水”元素。而作为精神财富中最具前瞻性质的科幻作品里面,海洋文明的基因自然不可缺席。

所以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有关星际宇航的科幻作品中,总是漫天飞舞着形形色色的飞船、空间飞行器,又将许多历史上的海盗、海战的故事超级化成为星际旅航的太空剧,即便是同样讲述人类逃离地球的故事,也是用乘坐有“伪冬眠”装置的宇航设备或者自带生态体系的太空城的方式进行。

反倒是标榜自身文化也是海洋文明,其本质却源于农耕文化的某位著名的日本架空历史/科幻小说家在某部每三个日本人就有一个看过的名著中,笼统地描述到了将行星改造成移动的太空堡垒进行星际战争的设定;而这部小说中太空战舰群的对战模式也更近乎拿破仑战争时代步兵们用滑膛枪进行排队枪毙的战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农耕文明视角下的宇宙战争,实际上是超级化的陆战,而非海洋文明想象中的太空海战。

行文至此,铺垫足够,我们终于可以顺势一并解答文章开始时的自问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成就的农业文明,在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更喜欢“脚踏实地”,这才是刘慈欣创作《流浪地球》时,大胆地开脑洞设定地球改造成“地球方舟”,开始征服星空的创作源头和文化根源。

中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王朝,甚至延长至早商时期(传说中的夏王朝的时代)。从历年考古出图的实物和文献记载可知,当时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级的状态,即所谓的“游耕”时代。打个比方,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了原始部落的“刀耕火种”,只是规模更大更有组织和效率。由于没有相应的施肥技术和轮耕休耕制度的出现,当然的农业生产走的是破坏生态、消耗土地肥力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于是每个一段时间,就需要从一个地方将整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地方,所谓殷商早起多次迁都的本质原因也就在此了。

伴随文明的发展,这种举国而迁的大手笔不再是迫于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上面提到的一系列涵养土地肥力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而是战争和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由于小冰河期而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持续数百年的大寒冷期,导致全球性的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和生存空间缩小,生存压力加剧。还没有彻底抵御自然之力的人类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西方文明所谓的青铜时代文明衰退(希腊世界的黑暗时代)和东方世界的“西周寒冷期”,以及稍后的周革商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牧野之战示意图。

西方文明靠着海盗行为大补其文明根基类似,商王朝的农耕文明也是靠着农业生产和对周边弱小部落的劫掠两腿腿走路,在商中期迅速步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毕竟各种文明模式的起点都是有黑点可寻的),也确定了农耕文明在大河南北的绝对优势。但遭遇到被寒风赶到中原地区,而且掌握了从西方传来更先进生产战争工具周人联合被自己压榨反戈一击的“五百诸侯”的打击之后,商王朝的遗族即所谓“殷顽民”除了留下了《诗经》中关于西人对东人压迫的吟唱,就是以及后来建立秦国的嬴姓部族大迁徙的故事——这又是一个故土难离开的农耕民族的悲情流浪传说,并被记录入了《史记》。

后来的考古让我们发现那支被西周王朝政治迫害而迁徙(流放)到今天甘肃宝鸡等地的嬴姓部族,几乎把他们在中原的一切可以带走的东西都搬运到了大西北。这样将原来土地上所有一切搬走迁移到新地方的做法,曾经在这片东方的地上发生过,并在未来一次又一次的发生过。占领开拓新的领土,周人在南方汉水流域“复刻”中原文的一切,建立起“诸姬之国”,秦人的南征大军背后是扶老携幼的移民队伍;这就是农耕民族开发新土地的方式——不计成本的复刻母体文明的一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春秋时代因晋楚两大国两次弭兵之盟,导致一个大约几十年的相对和平的时期,被称为“弭兵时代”。正是在这个诸侯间战事缓和的时期,诞生了很多至今都深深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当历史进入了文明大爆发的“零点”,也就是西方学者口中的“卓越时代”或者“轴心时代”即西方海洋文明的基础古希腊文明的黄金时期,与之对应,欧亚大陆的东部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模式被进一步用西周发明的“井田制”(虽然从未实现过)等相互嵌套的五种制度(还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爵位制,礼乐制)近一步规范的时代。

事实上,这个时代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同时逐渐培养出自身文明特质的大时代中,还夹杂着另外两个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小时代,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西方先哲活跃的“元典时代”和孔子、老子、墨子们纵横捭阖、奔走诸侯之间,宣传百家思想的“弭兵时代”,这是两个小时代分别原有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为两种文明注入了两种不同思想魂灵。

具体到文明的扩张过程的表现,海洋文明更为冒险进取,因自身文化更为单薄而更为愿意包容非同质的文化(即现代西方多种文化共存融合显示出的多元性);而大陆东亚的农耕文明更稳健保守,因自身文化更为强势而最求“大一同”与“大一统”(即东方式的同种文化在传播过程的中的异化而显示出的多元性)。

而科幻故事中的星际旅航题材,又正好是充分展现这两种不同文明视角下,文明扩张的绝好舞台。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就连“科幻”的定义,都是构建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之上的,所谓一个蕴含大量东方农耕文明思维模式下的星际旅航设定,就显得更另类且鹤立鸡群了。

西方讲述人类宇宙大逃亡的科幻故事设定,多半不离自带生态系统的太空城(超级化的殖民地移民船)或者携带所以地球生物基因的宇宙飞船(升级版的诺亚方舟),都没有脱离他们的历史文化所到来的大众认知领域的限制——毕竟科幻题材作品是通俗文化,即便是“硬科幻”也不敢把门槛抬地太高,硬核到咯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地球》的同名影片截图

《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去大逃亡”设定也没能离开中国人历史文化知识中的各种喜闻乐见。

除了先前讲述的千年的农耕文化下让我们故土难离,即便是被迫迁徙也要带走所有能带走的坛坛罐罐带走的乡土情结外,还有农耕文明(或者说马克思笔下的“治水形文明”)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和魄力,以及这种勇气魄力依仗的对个体小我的牺牲,对集体大我的成就。

笔者在敲出此文之前,曾比较主观而武断的认为《流浪地球》及其同名电影虽然是不错的想象和视觉上的奇观,预计观影后也能值回票价,但其基本科幻设定充满着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与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到了的“大宇航时代”的格格不入:放着“大航海时代”遗留下的移民经验和各种未来可能出现的宇航器不用,却怼天怼地怼空气地搬地球,这是有病还是有病?

同时也一度比较认同某位知名微博博主认为《流浪地球》充满“土味”的相关看法:刘慈欣的很多小说本质上就是《活着》,无非披了科幻的外皮,内核仍然是人类在各种苦难面前坚持着活下去并延续后代。这样的小说我们已经看到过无数本,《活着》也好,《白鹿原》也好,本质上都是这样的故事。拆开(小说《流浪地球》中)所有的科学,你说这是一个陕北或河南的家族迁徙的故事,也再合适不过了。

但随着对这个讲述人类宇宙大逃亡故事起源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对故事中“活着就是胜利,即便想蟑螂蚂蚁一样活着”的恶感降低了很多。正如生物的进化和生存模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文明的模式发展模式也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更多点是一种对文明诞生、发展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地缘的适应。

笔者和部分《流浪地球》的反对派之所以会一开始看到该作品的“土”,更多的是基于这两个原因:

其一,人类目前的宇航科技发展方向的确是向着飞船太空梭的“科技树”去,而点亮这支科技分支的正是那些祖先经历过大航海时代的人们。所以无论怎么看,我们总觉得《流浪地球》的科幻设定更像是农耕文明对未来“大宇航时代的意淫”,是反科技的痴人说梦。

其二,当今充斥所谓主流的科幻作品,也大多是经历过大航海时代的有着海洋文明背景的作者们创作的。大众接触到的流行读物、影视作品等也是不出此类。于是,在长期的洗脑式轰炸下,我们的思维被束缚、被惯性带到非星船巨舰无科幻故事的模式下了,再加上我们自身文化中那种对土地、对集体主义的特殊感情,两者叠加,很自然地就嗅到了《流浪地球》的土味元素。

事实上无论我们为《流浪地球》中的种种土味儿感到兴奋和欢心鼓舞,或者质疑甚至对这些土味儿感到不适,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思农耕文明带来的中式思维的内核,是否适宜这个时代的素材和契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地球》的同名影片海报

至于已经《流浪地球》的同名影片,作者无意尬吹或者恶意抹黑,毕竟从预告片和上映首日观影者的反馈看,该作的确是国产硬科幻电影走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作为一个科幻fans,笔者希望更多的承载着中国人思维方式科幻作品能够问世,为目前还在宇宙中还是孤立的人类文明添砖加瓦,丰富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9:22:09 | 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海盗、航海家与亚洲秩序

时间:2019-02-12 09: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是新加坡莱佛士开埠200周年,各方进行着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对新加坡来说,其意义在于认识过去、了解今天和知晓未来。

不过,历史地看,莱佛士开埠新加坡的意义则是大大超越了新加坡本身。人们完全可以说,莱佛士开埠不仅仅是近代新加坡的开端,而且也是近代亚洲秩序形成和发展的里程碑。这个历史遗产到今天不仅仍然影响着新加坡,而且也影响着整个亚洲秩序。

近代亚洲秩序是从欧洲的海盗活动开始的。这倒不是说近代之前亚洲不存在自己的区域秩序,而是说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亚洲秩序,是从欧洲人来到亚洲之后才开始的。或者说,欧洲人来到亚洲之后,就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亚洲秩序。这个新亚洲秩序的形成就是两“海”——即地中海和南中国海互动的结果,而印度洋则是作为两“海”之间的连接线。

最初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通过印度洋到东南亚,之后是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今天被人们称之为欧洲航海家的欧洲人其实都有海盗背景,但这些人的航海活动一旦有了国家(国王)的承认和支持,具有了国家(国王)的目标,他们的身份就从“海盗”转型成为“航海家”。无疑,这些航海家的活动便是欧洲人海外拓展殖民地的开端。

欧洲人的航海活动造就了近代最初的全球化,带动了全球层面(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交往。更为重要的是,跨洲际的贸易带来了诸多经济和贸易制度的创新。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等之间既有雷同,也有差异,但每一种形式都是制度创新的产物,很多近代制度包括股份、保险和政府企业关联等等都与此有关。

进而,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国际法,也和欧洲人到东南亚的贸易密切不可分。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近代荷兰思想家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就是根据欧洲诸国在东南亚的商贸经验发展出其“国际法”思想,今天人们仍然强调的公海航行自由的思想就是来自格劳秀斯。

尽管近代亚洲秩序和这么多的欧洲国家都有关系,但英国在这方面的地位非常特殊。英国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尽管其所建立的“大英帝国”是一个全球帝国,但在欧洲本身,英国从来就没有确立起其领导权。历史地看,英国人似乎对欧洲大陆没有多大兴趣,总是向欧洲之外的地方扩展。不过,这也是因为英国没有足够的能力向欧洲大陆发展,而是发现向欧洲之外的地方发展,较之向欧洲大陆发展更为容易。

海洋时代开始之后,英吉利海峡的存在使得英国避免了来自大陆的影响和征服。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想到,如果英国本土被德国所征服,英国也可以动用其海外大英领土和德国进行斗争。从这个角度看,今天英国的脱欧运动并不难理解——英国是欧洲国家,但其心态从来就不是典型的欧洲国家。

欧洲殖民者和亚洲的接触不仅造就了早期的全球化,更是影响了亚洲国家的内部制度模式。在这方面,英国也占有主导地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者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甚至后来的美国也没有留下什么,现在人们所见的大都是负面的遗产。唯独英国不同,李光耀先生在其回忆录中,就英国留下的遗产列了很长的一个单子。不过,笔者认为英国人有两项遗产对国家治理来说迄今极其重要,即“法治”和“植物园”。

英国人所到之处,都会发展这两个“项目”。从今天看,“法治”是为统治者所需要,而“植物园”则为老百姓所需要。当然,这不是说英国殖民地的所有遗产都是正面的,有很多方面是极其负面的,例如亚洲国家的很多“边界问题”(包括今天造成中国和印度边界纠纷的“麦克马洪线”)都是英国人造成的;

再如,英国殖民者对各民族进行的“分而治之”,严重地恶化了亚洲国家内部的种族问题,即使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也是因为英国人的“分而治之”政策(法律)而得到强化。

中国无能力形成近代亚洲秩序

与欧洲殖民者相比,中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尽管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并没有能力形成类似欧洲人那样的近代亚洲秩序。今天人们认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中国有自己的亚洲秩序,那就是“朝贡体系”。不过,经验地看,朝贡体系的历史和经验被夸大了,因为很难说这是一个“秩序”。

至少可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当时的“朝贡体系”不仅中国有,而且日本也有,越南也有,其他在次区域内稍大一些国家都具有自己不同版本的“朝贡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朝贡体系与其说是区域秩序,倒不如说是中国处理周边较小国家关系的方便安排(如果不是说无奈之举)。

其次,至少就中国而言,朝贡体系仅仅只是中国的单边开放政策,其他国家向中国皇帝“叩头”,就要求和中国贸易,中国皇帝基本上都会同意。但中国皇帝显然没有要求这些国家也向中国开放市场,不仅不要求,中国皇帝一直是禁止中国商人“走出去”的。

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朝贡体系”表明中国历史上的“扩张主义”,但这是西方人把自身的扩张逻辑加于中国之上而己,因为事实上刚好相反,朝贡体系表明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具有内敛倾向,毫无向外拓展的取向和文化。

但如果说中国的“国家”没有能力造就近代国家秩序,华人却一直是亚洲秩序的一部分。移民在中国国家内部形成和扩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移民同样在亚洲秩序形成和扩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已经发现的史料来看,中国早在唐宋期间,就和东南亚国家有紧密的商贸关系。元朝蒙古人出征东南亚,但以失败告终。

明清实行闭关守国政策,但朝廷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禁止中国商人的商贸活动,形成了王赓武教授所说的“没有帝国的商人群”(merchants without empires)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欧洲殖民者到东南亚之后,华人和华商仍然是地方商贸的主体,欧洲人往往寻求华人和华商的帮助和支持进行商贸活动;没有后者,前者在东南亚的商贸拓展会困难得多。

在很大程度上说,近代国际秩序是海洋国家造就的。这一点直到今天对中国仍然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意义。中国沿海的“海盗”现象较欧洲至少早两个世纪,到了明朝更是达到顶点。在明朝,中国的海上力量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当时,东南沿海的海盗“猖獗”,这些海盗中有日本人(即所谓的“倭寇”),但实际上海盗的主体是浙江、福建的民间海商。

因为政府禁止他们的海上活动,他们永远都是“海盗”,没有像欧洲的海盗那样得到机会成为航海家。只有郑和是官方认可的航海家,因此才有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但郑和多次如此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并没有带来一个区域秩序,因为其航海的目的并不在商贸,而在于政治。官方主导的航海活动无论对中国本身的商贸活动,还是对东南亚诸国的商贸活动,并无任何实质性的贡献。更有甚者,身为穆斯林的郑和似乎有其自身的目的,因为他帮助当地的穆斯林打败了非穆斯林人口,促成了穆斯林在东南亚的扩张。(这当然是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不管怎样,明朝是近代西方海洋时代的开始,中国朝廷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失去了海洋时代。

实际上,中国既是陆地国家也是海洋国家。就海洋商贸来说,唐宋不可说不发达。就技术来说,无论是造船技术、指南针和火药,中国在很长历史时间里都是最强大的。在西方,正是这三者的结合造就了西方强大的航海能力,后来演变成近代海上霸权。

但在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中国本身,火药被用来放鞭炮,指南针被用来察风水,完全被日常生活化了。也就是说,最终,陆地文化战胜了海洋文化。统治阶层以农业社会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既得利益、朝廷政治斗争等因素,排挤和打败了原本可以兴盛起来的海洋文化。

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的不同

一种内陆文化是很难构建起一个国际秩序的。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近代以来,陆地文化往往轻易地被海洋文化所打败。经验地看,海洋国家和陆地国家具有不同心态、文化和发展取向。统治陆地更多的是依靠权力与等级。拓展陆地并不容易,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人的存在;依靠强力拓展出来的陆地需要一个高度等级的秩序,才能得到治理和获取安全感。而海洋文化则不一样。

拓展海洋比较容易,在拥有航海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没有多大的阻力;同时,海洋国家也比较容易防御外敌。较之陆地国家之间的关系,海洋国家之间具有更多的平等精神;在统治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更多地利用当地的秩序,而不是强行地把自己的秩序加于其他国家之上(例如上述英国的“分而治之”)。

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中国都表现出要向海洋发展的心态。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而大部分贸易都是通过海洋进行的。今天中国的海洋战略也迎合了中国作为商贸国家的需要。

不过,毫无疑问,直到今天,传统的陆地国家心态仍然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关系。在向海洋发展过程中,一旦遇到瓶颈,就很容易转向陆地。不管如何,如果海洋文化是新近的事情,那么陆地文化则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了,根深蒂固。并且就地理来说,陆地仍然对中国的稳定至关重要,甚至较之海洋更为重要;海洋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未来发展方面。

就是说,如果继续用陆地文化来应付海洋上所出现的问题,就会显得非常吃力,甚至没有效率。这些年来,中国在东海、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麻烦。这里的因素很复杂,但如何把握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则极其重要。例如如何有效处理南中国海问题?很显然,如果采用陆地主权概念来解决海洋问题,不仅解决不了海洋问题,反而为解决海洋问题创造阻力。

实际上的情况刚好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亚洲国家,都仍然在秉持西方近代主权国家原则来处理海洋问题。例如在南中国海问题上,无论是13海里的安全线还是200海里的经济区域概念,无一不是西方的遗产。但很显然,如果把这些西方概念机械地应用到南中国海问题,没有人可以说,能够解决海洋问题。

今天,美国等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印太”概念。这一方面具有对中国的“海洋国家梦”进行围堵的味道,同时又企图把中国“滞留”在陆地国家或者打回到陆地国家的状态。如何有效解决东海、南中国海和印度洋问题?如何在美国等国的“印太战略”过程中不被排挤?如何真正成为一个海洋国家?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表明,这不仅仅是实际能力问题,更是海洋文化发展问题。

一句话,如果没有海洋精神,就很难成为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如何“复兴”其传统中的海洋精神、如何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发展新的海洋文化?这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9:24:43 | 只看该作者
刘慈欣:《流浪地球》75%特效是国内团队做的

时间:2019-02-08 07: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著作者刘慈欣透露,《流浪地球》75%特效是国内团队做的。图为《流浪地球》剧照。(互联网)

中国春节假期,改编自刘慈欣著作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广获好评,不少业内人士都把它视作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作品。

据川报观察微信公众号消息,对于如何评价《流浪地球》,原作者刘慈欣的第一句话是,“这个确实和我想象不一样。”他说想象中这种质量的大制作电影,至少还得几年后才能出现,“《流浪地球》很成功,各方面都成功。第一次就有这样水平,当然是好事。”

大刘特别提到片中壮丽的特效,75%都是国内团队做的,“外国团队只参与了一小部分,主要还是国内团队努力的成果。”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国内科幻电影团队的成熟,“毕竟电影本身从创意、剧本到整体规划都得中方团队决定。这些事情再多外国团队来都没用,因为要你来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两年前,刘慈欣谈到《流浪地球》等电影改编时,以一贯直言的风格说,不要对国内首个大制作科幻电影有太多期待,“美国从上世纪初开始拍科幻电影,拍了100多年,真正有水准的作品两只手都数得出来。”

《流浪地球》讲述了在未来,太阳即将膨胀为红巨星会毁灭太阳系内所有行星,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在地表建起无数台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人类进入漫长而黑暗的集体大逃亡的故事。由郭帆执导的电影在小说基础上做了大幅改编,加入了一对父子携手化解地球危机、解开多年心结的故事。同时呈现了大量视觉奇观,包括末日冰封的上海和空间站救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3:36:42 | 只看该作者
林展霆:《流浪地球》末世危机中的中国狂欢
时间:2019-02-13 07: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早点

途京拾趣

中国今年春节最火爆的贺岁片一点都不“喜庆”,而是大半部影片都笼罩着愁云惨雾的《流浪地球》。尽管末日危机的题材黑暗了点,却无阻大批中国民众在春节期间买票捧场,影片票房截至昨天已冲破24亿元人民币(约4.8亿新元)大关。

今年春节,我在新加坡看了成龙主演的奇幻风贺岁片《神探蒲松龄》,闷得全程打瞌睡,返京后为弥补遗憾买票捧场看《流浪地球》,方能理解为何这才是春节票房最火的中国片:它披着好莱坞式特技外衣,讲述的却是中国视角的太空探险故事;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

作为科幻片与灾难片的综合体,《流浪地球》讲述人类为自救而将地球带到太阳系外的故事,叙述主体与角度都从中国团队出发,没有嬉笑怒骂的欢乐场面,倒是能提振士气和民族自豪感,这或许才是时下主流贺岁片的关键要素。

说《流浪地球》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狂欢并不为过。除了票房势如破竹,影片也激起中国国产科幻片实现巨大突破,乃至中国航天发展与国家实力崛起的大量讨论。甚至有观众形容,《流浪地球》冲淡了中美贸易战的阴霾与晦气,在当下中美博弈拉锯的艰难时期,确为观众提供了一剂强心针。

一些网友如此将影片情节与中美博弈的枝节对号入座:影片中没有美国太空人踪影,是刻意排挤美国元素的安排;“反派”太空机器人moss要求放弃地球,是隐喻美国放弃国际规则;扮演中国航天员的吴京与俄罗斯队友一起救地球,是中俄关系蜜月期的再现等等。

上述虽然是天马行空的过度解读,但确实,中美贸易战开打这大半年来,中国科技实力一些短板暴露,中国科技发展在国际上更步步被围堵。在这个节点上,一部关于中国航天团队主导拯救地球行动的影片,想必还是能发挥不小的精神提振作用。

过去一周,《流浪地球》引发不少关于中国科幻片终于等到“出头天”的讨论,不仅是电影技术的突破,也包括影片“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的传播。不少中国媒体分析,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但我想,即使拯救地球的精神与形式不同,《流浪地球》表达的大国野心和价值观输出的宏愿,始终还是相近的。影片最后高潮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地球即将与木星相撞的最后关头,中国拯救队女孩感性疾呼各界协同努力不放弃,多国队伍随即被感召掉回头继续拯救工作。

全球总动员是必须,但中国拯救队对于自身扮演的引领、倡导和担当者角色定位,这一点还是明确的,或许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之一。

和《厉害了我的国》这类大剌剌吹捧民族主义的影片相比,《流浪地球》精致委婉得多,但电影红是非多,舆论也不乏对《流浪地球》剧情不够扎实、科学原理出错、意识形态包袱过重的批评。但个人觉得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特效技术到位并娱乐性高的电影,而要在尺度日益紧缩的环境中拍出契合主旋律又可看的影片,实属不易。

春节就快结束,跳脱电影院的幻想空间,《流浪地球》的狂欢退潮后,中美本周还要在北京进行另一轮高级别磋商,中美贸易战“停火”期限也进入倒计时。全球合作的基调在影片中政治正确也起着提振作用,但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在现实中还有各种严峻难题待解,各方都在观望,难度说不定不亚于抱团拯救地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01:53:36 | 只看该作者


漫谈《流浪地球》:家国天下的温情叙事背后,究竟隐瞒了什么?

2019-02-13 16:31:51  来源:一颗土逗  作者:鱼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摘要:

  在文艺作品进行虚构的框架之内,危机越来越多地呈现为从外部袭击我们的一系列无可避免的天灾,而不是经济系统的固有矛盾在社会内部制造的结果。伴之而来的,也是对责任的逃避与在现实中进行社会参与应对危机的失能。

  基于阶级叙事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应该是解除危机的起点,但却在冷战结束后的彻底的革命退潮中遭到压抑与驱逐。

  在2019年的农历元月初一,《流浪地球》的制作班底在电影市场中以一部并不常见的太空题材类型片重新燃起了观众对中国商业电影的信心。虽然放映版中的瑕疵时时透露着这部电影艰辛曲折的制作过程,但基于成熟的好莱坞叙事风格与稳定的视觉特效制作,《流浪地球》仍然获得了市场与舆论的双重肯定。一度无以为继的资金支持,以及主演放弃片酬亲自注资的举动,都被结构为了一场中国电影人忍辱负重,重启科幻电影风潮的集体主义神话。

  与制作背景中的集体主义神话相对应,在电影情节的内部,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逃离地质灾难的主线索,还是主角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副线索,最终都汇聚在了超越个别个体与特殊家庭/国家的全人类的普遍集体团结之中。仿佛隐约之间,《流浪地球》唤起了一种潜藏在当代中国人心底,也未曾被时代变化所抹去的国际主义情怀。据说这种情怀甚至以“天下”的名义穿越了历史,成为潜伏在中华文明之中的一条内在线索。其在当下的复苏,正意味着日益强大的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参与全新的国际秩序,继承贯穿东西方的普遍主义理想。然而对《流浪地球》的这种昂扬解读,不得不面对的一条横在科幻虚构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难以跨越的鸿沟。

  “星际国际主义”究竟隐瞒了什么?

  对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解读来说,关键性的症候恰恰位在于电影情节所处的虚构与观众身处的社会现实之间无法弥合的脱节之中。在为《流浪地球》中所展示的国际主义团结所凝聚的伟大力量欢呼雀跃之前,我们绝对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在什么样的一种前提之下,这种国际主义团结才有可能被想象?

  首先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阅读”一部科幻设定下的灾难题材电影呢?根据罗兰·巴特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历史现状中,真正的理智著作反而是那些“不敢再说出自己名称的副文学”。 也就是说,对现实生活的诚实反映已经不再出现于主流文学甚至是学术著作中。他们如今只能栖身于曾经被大众所不齿的科幻文学、奇幻文学、推理文学等等的亚文化作品内。但对包括科幻作品在内的副文学中的这种“理智”不可能从文本的字面表象中直接揭示。

  为了理解这一点,绝对有必要动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资源。文本的政治化,文本与现实(或者用詹明信的术语,亚文本)间的关联,并非隐藏在文本直接呈现的内容之中。相反,它们隐藏在文本的“政治无意识”之中,隐藏在那些文本想要隐瞒,却因为文本的前提而不得不暴露的内在矛盾之中。

  因此,我们不是去发现文本在它自身的封闭自足中“说出了什么”,而是要寻找文本在它未被完成的位置上“隐瞒了什么”。这种精确地定位于阿尔都塞意义上搜寻断裂的“症候阅读”方法当然不仅仅适用于文学,其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应用于一切文化产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白鲨》电影海报

  这样的问题将我们带到了《流浪地球》与经典好莱坞灾难片的同构性面前。较为早先的《大白鲨》与较晚近的《2012》(还有一部经常被遗忘但在此无法忽视的1988年的《天地大冲撞》)都是这一类影片的杰出代表。它们的情节基本都可以概括为角色克服分歧,团结一致战胜某种从我们的社会外部轰炸我们的自然灾害(残暴的野生动物、地质或是天文灾难,甚至连“异形”的形象都可以被定位在这个系列的模糊边界上,代表着从外在灾难向内在分裂过渡的模糊地带)。有趣之处在于,这种电影似乎总是在引诱观众对情节中出现的灾难进行隐喻解读,同时却又拒绝为其隐喻内涵的根本所指提供明确答案。

  关于灾难片,最奇特的传闻无疑是菲德尔·卡斯特罗曾经盛赞《大白鲨》,他将之解读为象征着美国底层一般群众抵抗大资本家对他们的吞噬的优秀“共产主义作品”。抛开卡斯特罗的解读,大白鲨还可以象征着许多其他不同的形象:经济危机、生态灾难、核武器、战乱、移民……全部这些解读都会为影片赋予完全不同的隐喻内涵。也正因如此,齐泽克将《大白鲨》称作标准的“意识形态电影”,可以说灾难片通过灾难形象捕获了某种模糊的却又现实的焦虑,并在一个虚构甚至是完全幻想的场景中以一种想象性的方式将之解决。在这种意义上,虚构灾难的提出本身就在提供对现实焦虑的一种解决方案。

  现在回到《流浪地球》上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恒星衰退所引发的一场巨大生态/地质灾难反过来在情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因为灾难的降临,地球上的人类才终于抛弃成见与对立,向着共同的目标行动。这种带有施密特所谓“敌我划分”风格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与敌人相对抗的名义下将社会成员凝聚为一个集体),就是我们在推动地球飞向群星的浪漫狂想中所见证的那一种国际主义团结(只是施密特的敌我划分从社会内部的对立移置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电影情节为了获得这种团结而付出了显而易见的代价,在这场彻底超越直观认知能力的灾难之中,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被化约为了单纯的生存斗争而不是现实的多元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网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地球》里的“地下城”

  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地下城生活浮光掠影中,全部生产活动都围绕“流浪地球”计划展开,全部产品被投入以推进工程而不产生积累;原作小说中着重描写的政治斗争几乎被删减殆尽;更惊人的是电影对地下城社区文化生活的描写显示出了毫不掩饰的想象力匮乏:从节日装饰到电子游戏,大量“复古怀旧”视觉要素无机堆叠(这里显然是对《银翼杀手》视觉风格的模仿)。这种堆叠有如在一开始的课堂场景,“学生”机械复读的课文一般流于表面,仿佛地下城文化风貌完全停滞在现实的21世纪初。没有任何新内容得以生产,只剩下徒有其表的怀旧情绪。产生进步的只有技术,没有文化。更近一步对现实复杂性的回避也切断了《流浪地球》通往现实的肯定性路径,如今“现实”只能作为一种被拒认、被压抑的症状,出现在对它的进一步解读之中。

  直面危机,重新寻找解决方案

  有人也许会说,“电影只是对现实的想象性反映,为了便于观众接受,适当的简化是必要的。”这样的辩护自然有一定道理,但一些对象被简化排除,往往并非由于其“过于复杂”,而更是因为他们提示着电影叙事合理性之下蕴藏的固有矛盾。电影叙事中化约这些矛盾的尝试,反而会轻易地将其暴露,而这恰恰就是电影的“政治无意识”。把握这些被化约,被掩盖的对象正是理解虚构电影作品的现实意义的钥匙。于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如何把握在《流浪地球》中以虚构灾难替换现实焦虑的移置过程中所遗失的东西?或者说,被压抑而缺失的现实对象是什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红灯记》海报

  为此我们需要回到这部电影的家庭伦理线索,并可能有些出乎意料地指出其与红色年代的经典电影《自有后来人》(更广为人知的是其京剧版《红灯记》)在家庭伦理主题上的平行性。无论《流浪地球》还是《红灯记》,故事都涉及到了传统血缘家庭与现代集体之间身份认同乃至利益分配上的张力:对于《流浪地球》来说,通过对父子矛盾的释怀与三代人对集体责任的无条件履行甚至父亲角色的自我牺牲,血亲间的情感纽带超越了特殊家庭认同,被重新安置在了集体主义的“人类大家庭”中;

  而对于《红灯记》而言,同样的从家庭到集体的身份认同变化也出现在了脍炙人口的“痛诉革命家史”情节之中(对应京剧版本中“血债定要血来偿”唱段)。李奶奶、李玉和与铁梅三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角色通过对无产阶级身份的认同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建立了坚不可摧的联系。两者的不同在于,推进身份认同向着非血缘新家庭与集体主义变化的根本动力,已经在从红色时代向后革命氛围的转变之中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流浪地球》中,被虚构的生态/地质灾难替换了陷入失语的《红灯记》中现实的阶级叙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十四城记》里的420厂(成发集团)

  在文艺作品进行虚构的框架之内,危机越来越多地呈现为从外部袭击我们的一系列无可避免的天灾,而不是经济系统的固有矛盾在社会内部制造的结果。伴之而来的,也是对责任的逃避与在现实中进行社会参与应对危机的失能。在当代中国,贾樟柯的影片《二十四城记》最为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相互关联的失语与失能。在这部半是虚构半是纪实作品中,“扮演工人的演员”情感充沛的演出与现实工人的呆滞木讷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而无论是现实的工人还是扮演的工人,在新市场秩序对国营420厂所代表的另一种现实可能性的全面胜利中,都彻底表现出了事不关己式的无动于衷。正是通过这种从现实目标向着虚构威胁的话语转型,一种在社会现实之中实现集体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可能性同样被排斥到了电影文本想象力的边界之外。

  吊诡之处更在于,《流浪地球》中虚构的全球生态/地质灾难并非完全没有一种明确的现实对应物。现代社会在其相对短暂的历史中不仅仅创造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庞大生产力,更制造了生命演化历史上绝对绝无仅有的生态灾难。根据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之上。资本盲目的自我循环运动与支撑着它的一切自然与社会根基之间,存在着最终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相比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或许更有可能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敲响丧钟,但那对于人类自身来说也将是一场浩劫。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应当是现实存在的。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基于阶级叙事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应该是解除危机的起点,但却在冷战结束后的彻底的革命退潮中遭到压抑与驱逐。当代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遭遇的全球困局,恰恰是在资本主义霸权的自我合理化运动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被问题本身给排除出去了。而《流浪地球》恰恰就是这一困局的直接产物,这部电影已经把握到了生态/地质灾难的临近并意识到只有全体人类跨越国家、民族、语言、宗教与地域的界线达成普遍的联合才有可能应对灾难。然而在力图在现实中实现这一联合的阶级叙事早已失语。于是,电影只能通过将其感知到的现实危机移置为虚构危机,再借由想象性的解答缝合阶级叙事空缺所留下的断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流浪地球》剧照

  所以,《流浪地球》的悲哀在于,它自身就是它试图去解决的那个问题的产物。在这种意义上,它与太空歌剧类型的科幻作品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同构性。太空歌剧通过将资本积累的动力重新转译为太空探索的动力,在广阔的宇宙背景中为资本积累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市场,从而缝合了有限资源与资本无限增殖欲望之间的矛盾。它们都暴露了科幻文本创作中的一种想象力的缺失:我们能够想象与魔法无异的新奇技术与色彩各异的外星文明,乃至以上全部的彻底毁灭,但却总是无法想象一种前所未见全新社会制度。

  但作为好消息的是,在当代,《流浪地球》与它所代表的科幻作品仍然没有放弃扬弃当下社会状况,也保留了现实中走出困境的的希望。为了证明这样一种希望的诚挚性,《流浪地球》在虚构与现实断裂的症状中以否定性空缺的方式为我们指明了通向一种可替代世界的道路。或许借影片中的一个说法,这种希望,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本文首发于一颗土逗,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作者:鱼板

  编辑:Desperado

  美编:太子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01:56:0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好莱坞来拍《流浪地球》......

2019-02-13 11:15:54  来源:平原公子  作者:申鹏





  如果由好莱坞来拍《流浪地球》,那就有意思了。

  在白左价值体系中,政府都是邪恶的,军队都是脑残的,体制是僵化的,总统都是愚蠢的,副总统都是大BOSS,俄罗斯人丧心病狂,疯狂搞破坏,中国人麻木无知,只会默默无闻打下手,日本人才是工匠精神技术顶梁柱,黑人才是顶级科学家,印度人是超级天才,美国主角虽然什么都不会,但他是充满爱的超级英雄啊!体制由他来打破!世界由他来拯救!正义的呼声由他来发出!天才的灵感由他来点燃!

  他一个人,穿上莫名其妙的紧身衣,想着自己心爱的人,默念人世间的爱和正义,就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按照好莱坞一贯的思路,主角可以是个白人,但最好表面上是个白人穷屌丝,但实际上是个二战英雄军人之后,猥琐流氓之下,压不住他对自由光辉的追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好主角团队四个人,一个白人浪子卡车司机,一个黑人小哥科学家,一个白人妹子会功夫,一个印度小哥程序员.....简直完美。

  主角本是个街头混混lower,每天开卡车泡吧撩妹酗酒,走私盗窃抽大麻,和黑社会称兄道弟,说得一嘴黄段子,打得一手王八拳,每天穿梭于地面和地下城之间,做的都是见不得人的小生意。

  在这个世界里,政界精英大多自私无耻,警察军队蠢笨如猪,公务系统贪腐成性,唯有市井之间才有真豪杰、真英雄,黑社会义薄云天,卖淫女贞烈无双,看AV的黑人肥宅智力超群,落魄潦倒的白人老酒鬼算无遗策......

  主角在一次酒吧火拼中,干翻一群会武术的中国人,打倒一群胸大无脑的老毛子,被傻X警察们不分青红皂白抓进了局子。同牢房的还有个莫名其妙的印度小哥程序员。一番逼逼叨叨的尬聊之后,有人来捞人了。

  这是个政府高官,军方的大佬,白头发德高望重的将军,说有个秘密任务,官家不方便出面,麻烦你去跑一趟。主角狂拽炫酷屌炸天,说你算老几?凭什么让老子跑腿?老将军深情款款地说:

  【“我是你爸爸.....不对,我是你爸爸的好兄弟......当年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你爸爸是美利坚的骄傲......虽然他牺牲了,但是美帝人民一直记得他......现在地球处于危难之中,你有着你爹的天赋,也应该有你爹的责任......你先去俄罗斯,救一个关键科学家,再去中国,拿一套图纸,最后去苏拉维西发动机,就能拯救世界了.......”】

  主角冷笑一声:

  【“我爹死了,连个抚恤金都没有,这样的辣鸡政府,不值得老子卖命.....这样的辣鸡地球,还是亡了比较好......”】

  老将军说:

  【“是是是,但是这个辣鸡政府,事成之后,会给你一千万美刀,还会赠送一套纽约地下城核心地段的学区房,以后你就可以和洋基队大明星XXX做邻居啦......”】

  主角:

  【“你也支持洋基队?待我考虑一下......”】

  老将军:

  【“壮士,事不宜迟,我知道你多年单身,寂寞无聊,我女儿年方二八,丰乳肥臀,美艳无双,还兼武艺超群,精通枪械,足以侍奉君子......特派她来护送......”】

  主角:

  【“真香!”】

  于是三人小团队形成了,屌丝白人浪荡子,枪炮萝莉美少女,蠢萌印度IT哥,出发——你要问我为啥印度IT哥要一起出发?剧情需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他们的目的地同样是苏拉维西发动机,但路线更加复杂,经历更加丰富,需要经过更多的地下城枢纽,在莫斯科地下城,他们和邪恶的俄国官僚、军人斗智斗勇,破坏了毛子毁灭世界的阴谋,救出了黑人天才科学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广州地下城,他们进入了蒸汽朋克时代,和最大的中国黑帮大打出手,全程跑酷、街斗、飞车、吃饺子、用筷子,中国人个个中文都说不利索,动作花里胡哨,黑社会色厉内荏,警察军队反应迟钝,其实根本不堪一击,终于主角团队在一段欢乐的冒险之后,从一个被迫害的中国工程师那里,得到了苏拉维西发动机的结构图纸,同时隐约了解到一个更大的阴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他们赶到苏拉维西行星转向发动机,才发现那个美国将军,糟老头子也到了,他说来不及了,赶紧干活,结果在黑人科学家和印度IT小哥干活的时候,主角却无意中发现,这里有一个废弃已久的太空通讯站,主角找到了一串通讯码,是他父亲和糟老头子将军的对话。

  原来,整个”流浪地球“计划,都是一个大骗局,太阳根本不会死亡,地球也根本不需要流浪,一切只源于糟老头子和美国副总统的野心,这是一次”人类清除计划“,领航者号空间站,其实是一座太空监狱,主角的父亲,和所有善良的异见者,都被囚禁于深空之中,地球联合政府,也一直被谎言欺骗,各国首脑,更是早已被某种邪恶势力挟持,要的就是借助流浪地球计划,正大光明清除一半的人类,并且建立全球性的极权统治,让每个人都活成机器的零件.......这个阴谋的创始人,是个黄种人,叫做刘慈欣博士,他还有个外号,叫做“傅满洲”,他现在的身份,是美国副总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主角知道了这一切的时候,糟老头子出现在他的身后,拿枪指着他,并且发表了一通毫无人性的谬论,大意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傻X,为了文明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你看流浪地球计划开展之后,我们的社会变得多么高效......技术变得多么先进......

  主角坚定地摇头:

  【“不自由,毋宁死!”】

  于是双方展开殊死搏斗,女主角背叛父亲,为了爱和自由,大义灭亲,印度小哥在混战中领便当,最后时候和黑人科学家一起破解领航者号的电脑,主角的父亲率领囚徒们起义,控制领航者号,父子隔空对话,充满爱和正义。

  最终主角觉醒,从一个浪子,变身为超级英雄,肉身冲进核聚变发动机关键部位,和黑人科学家一起,手撕反应炉,强行启动转向发动机,改变地球航行方向;主角的父亲老夫聊发少年狂,驾驶领航者号,点燃木星,帮助地球返航。

  女主角全球直播,揭露父亲和政府的肮脏阴谋,人民觉醒,军队起义,大家唱着《星条旗永不落》冲进地下城中的白宫,活捉副总统,解放特朗普......

  而主角设定了地球的航行之后,大功告成,美女在怀,幻想着许多年之后,地球回到原先的位置,他和女主角一起,你侬我侬看夕阳......

  史称《地球回家运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旁白:这是人类的落日啊.....

  (全剧终)

  PS:

  看到这里,你们一定会骂我,什么玩意儿,太离谱了!

  其实啊,我这个剧情并不离谱,你要知道,很多年以来,我们都被好莱坞电影的价值观狂轰滥炸,以至于习惯了一群穿着紧身衣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习惯于那些桀骜不驯的浪子孤胆英雄拯救世界,习惯于自由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终极的危机面前,能够拯救世界的,永远是个别的英雄和智者,剩下60亿人,都是围观群众,什么政府、军队、国家机器,反而是邪恶的,帮倒忙的,俄罗斯人一定是坏的,中国人一定是工蚁一般庸庸碌碌的,黑人里面一定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爱一定能够化解一切矛盾。

  我们看了这么多年,一点都不觉得离谱!

  好莱坞的套路,一定是主角团队拯救世界。其他的什么地球联合政府,什么军队,肯定都是“一核有难,九核围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一般都是拖后腿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际上,《流浪地球》中的主角团队在重启发动机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卵用,死了很多人,拼了老命赶到杭州,然而杭州地下城几十万人已经葬生熔岩之中,拼了老命赶向苏拉维西发动机,结果还没到,其他救援队已经成功重启苏拉维西发动机。电影放了一大半,主角团队的各种努力,竟然毫无意义,这是很罕见的思维方式——个人英雄主义在集体主义宏大历史场景面前,微不足道!

  “饱和式”救援,是好莱坞大片中从来没有的东西,这是中国式的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幽灵,全世界的救援队,都义无反顾地冲向行星发动机,去做最后的努力,你会想到什么?想到大洪水的那一年,人民子弟兵饱和式救援,想到大地震的那一年,人民子弟兵饱和式救援,全社会动员!你还会联想到更早的时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数万年轻的苏联红军冲向那死亡之地,进行“饱和式救援”,在切尔诺贝利将近两年的救援行动中,总计有60万苏联人被征召,包括数千种职业与岗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实中的资本主义世界,根本没有这样的情怀,福岛核泄漏的时候,日本自卫队不去,日本政府不去,派了几个老态龙钟的社会边缘人进入福岛送死;加州大火烧死人的时候,美国政府袖手旁观,蓝星无敌的美国军队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人民群众的家园成为废墟......

  那时候,既没有奥特曼、也没有超人、更没有美国队长来救苦救难。

  最后,好莱坞来拍,甚至根本就不会同意流浪地球的设定,资本主义废柴们,没有人定胜天、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观。他们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个救世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13:02:01 | 只看该作者
郭松民 |《流浪地球》:需要拯救的是地球,还是人类?

2019-02-15 09:57:50  来源:昆明湖畔电影公社  作者:郭松民





  01

  在《流浪地球》中,吴京操纵空间站撞向木星,引爆了木星大气,由此形成了速度达1000马赫的冲击波。

  可以想象,这股冲击波在拯救地球的同时,也会像超级风暴那样在地球表面横扫一切,甚至地球大气层也会“像帽子一样被吹掉”,消失在茫茫太空,幸存的地球只能光着脑袋,在绝对零度中踏上4.2光年的漫漫长途。

  同样,《流浪地球》在舆论场也引爆了一场冲击波,这股冲击波将影片推到了“里程碑”的高度,并横扫一切批评。

  任何胆敢对影片略有微词,甚至不肯热烈赞美的人都被指为“PTSD患者”(即创伤应激障碍,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

  这其实也是一种PTSD,至少是不那么自信的表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2

  当然也必须指出,对《流浪地球》持批评态度的人群中,确实有些人是为喷而喷,他们还不太能够接受中国人拍出一部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的电影。

  这样的人和那些制造“《流浪地球》冲击波”人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理由,使得严肃的电影批评几乎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中国需要严肃的、建设性的电影批评。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之所以长时间呈现出溃烂的症状,和严肃的电影批评缺位,只有以营销为目的的娱评有直接关系。

  严肃的电影批评和电影主创人员的良性互动,才是推动电影事业进步的主要方式。

  这篇影评,无意讨好任何人,我手写我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03

  说科幻大片,就不能不说好莱坞。

  美国是科幻电影的大国,拍摄了最多的科幻大片,其重要的主题之一是“末世拯救”,其设定大致是:由于某种灾变(地球变暖或外星人入侵)等,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于是人类需要移民到其他星球,如《星际穿越》、《深空失忆》等,或者造一些“方舟”让一部分人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如《2012》。

  《星际穿越》这几天经常被人拿来和《流浪地球》做比较,两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区别仅在于解决方案:一个要人类迁移到其他宜居星球,另一个则要带着地球一起走。

  《星际穿越》中,气候变暖使小麦、玉米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在沙尘暴的肆虐下以倒计时的方式等待最后末日的降临。在家务农的前宇航员库珀不甘心坐以待毙,参加了前NASA成员秘密进行的拯救人类计划,和其他几名宇航员一起飞往太空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他们穿越了遥远的星系,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的壮伟与神秘,最后借助黑洞的力量和地球上的女儿进行了沟通,终于挽救了人类。

  另一些以“末世拯救”为主题的科幻/灾难片中,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好莱坞开始想象失去了美国与西方文明之后的“荒凉世界”,残存的人类只能聚集在沙漠中的小片绿洲上,接受武装恶霸的暴虐统治。而在凯文·科斯特纳执导的影片《邮差》中,地球上残存的人类则把重建美国当成了唯一梦想,高高飘扬的星条旗让剧中人热泪盈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4

  如果我们耐心分析一下好莱坞的“末世拯救”影片,就会发现,这类电影真正“硬核”是一种福山牌号的“历史终结论”,其所传递的暗示是:

  ——做为“元社会”的美国,已经终结了历史,美国及其一整套制度,不再会因为无法克服的内部矛盾而毁灭,不再会被革命所推翻,也不能想象还会有更好的社会制度,对“元社会”即美国来说,唯一的威胁来自外部灾变。

  同时,这些美国科幻片也在很大程度了塑造了中国观众的口味。

  说起来有一点点讽刺,那些血脉贲张,不许别人对《流浪星球》说半个不字的人,理由通常是“中国好不容易有了一部不亚于好莱坞电影工业水准的科幻作品”。

  其误区在于,以好莱坞的标准为标准,本身就是问题,中国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准。

  05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可以说说《流浪地球》了。也许用四个字来形容《流浪地球》比较好:中规中矩。

  近些年来中国的商业电影,水平太低了,《流浪地球》比它们要高出一截——画面比较震撼,故事也还顺畅,主创人员不像张艺谋那样不能讲一个流畅的故事,也不像冯小刚那样感觉总憋着一股坏水,他们希望传递的是正能量,这就是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流浪地球》的进步,但也不必无限拔高,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流浪地球》让许多观众感到激动,原因是“以前是美国人拯救地球,现在是中国人拯救地球”,因此这体现了“中国自信”,但是,恰恰在这方面,《流浪地球》其实是有一点底气不足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6

  好莱坞的“末世拯救”电影中,拯救者的身份是清晰的——美国,美国英雄!这实在是一种狂妄但不失坚硬的“美国自信”——美国是“山巅之城”,拯救人类,舍我其谁?

  但在《流浪地球》中,拯救者的身份被刻意模糊了,“刘培强中校”也好,指挥救援小队的“王磊上尉”也好,尽管都是中国军人,但都是以超国家的世界“联合政府”雇员身份在进行活动,他们制服的左臂上,都有两面旗帜,上边是“联合政府”的旗帜,下边才是“五星红旗”。

  有人说,这体现了“人类的团结”,但很难想象在主权国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联合政府”会有如此强悍的组织能力,看看现在的联合国就知道了。

  如果在影片设定的地球开始流浪的时刻,民族国家都已经不存在了,人类只有“地球人”这唯一的身份,那么再强调“中国自信”,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为什么要让“中国”隐身到“联合政府”背后呢?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告诉观众,拯救者就是中国,是中国英雄呢?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面对西方带有明显有罪推定色彩的“新帝国主义”强势话语时,一种本能的“自证清白”,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一种文化上的韬光养晦。

  这样做也许不无合理性,但距离真正的“中国自信”就比较远了,有点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趑趄。

  “解放全人类”,这是一种自信;“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也是一种自信;但配上“联合政府”的臂章才敢于展开拯救地球的行动,这就不算一份成色十足的自信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7

  不过,自信不自信,还不是主要问题。

  《流浪星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承袭了好莱坞“末世拯救”题材中关于“历史终结”的设定,把对人类生存威胁的关注引向“太阳”而不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而给出的方案是让地球在银河系跋涉2500年,“换一个太阳”。

  难道人类现行的秩序——其主体是“私有制+市场经济”——要永世长存,太阳系都装不下了,还要带到“比邻星”?

  对好莱坞“历史终结”设定的承袭,使得《流浪星球》不可能成为一部超越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电影,而只能成为好莱坞的致敬者!

  有一篇激情洋溢的题为“《流浪地球》必须吹爆!中国人的信仰力量!”的文章这样写道:

  “如果你想找到令你怀念的,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那种天下舍我其谁,我们来拯救世界的感觉,那么这就是《流浪地球》给你的感觉!”

  很明显,文章的作者触摸到了《流浪星球》的本质,但这段话,真不知道是对《流浪星球》的“吹爆”,还是贬低。

  影片中,关于“地下城”的一段镜头,非常令人惊讶:这是一个类似今天城乡结合部一样混乱的所在,充斥着小混混、卖假证件的、打麻将的,整个氛围乌烟瘴气,无聊而麻木。

  很难想象这些人能够一代一代地在5000米深的地下生活2500年(地球飞出太阳系,进入外太空之后,将完全失去阳光,并暴露在强烈的宇宙射线之下,除了极少数拥有特殊装备的宇航员,绝大多数人将不再有机会上升到地面,人类将演变成彻底的洞穴动物)而不会抓狂、自相残杀、甚至人吃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8

  在上一个2500年,单就中国而言,我们经历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统一,经历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终结,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下一个2500年,人类社会竟可以停止演变吗?

  难道人类居然可以将今天的社会原封不动地搬到地下?难道人类进行这样一场彻底的迁移,不需要彻底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不需要更严密的组织,更有效率的执行,更井然有序的秩序,不需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不要一大批具有高度觉悟的“新人”?

  如果从停止地球转动、安装行星发动机、引爆木星大气等桥段的角度来说,《流浪星球》的想象力堪称瑰丽雄奇;但从超越历史终结论的狭隘眼光,追寻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角度来看,《流浪星球》的想象力已经枯竭了。

  在此无意苛责影片的主创人员,因为这是后冷战时代人类面临的普遍困境:不知不觉中,新自由主义已经严重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但不突破新自由主义对我们想象力的限制,则我们将永远不能超越好莱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9

  《流浪星球》的主题是拯救地球。为了拯救地球,甚至在出发之前就因为停止地球转动而损失了人类总数的二分之一。

  科幻电影,以宇宙灾变为主题想象未来是可以的,但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不能让太空遮蔽了视野。

  真正有可能毁灭人类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球不需要我们拯救,需要拯救的仅仅是人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