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疫情顺推伤痕经济滑入衰退期 资本互灭 壮资本保就业幻灭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15:26:58 | 只看该作者
特稿:疫情下失业率达新高 大城市觅职难中国青年纷返乡就业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黄小芳   邮箱: xfhuang@sph.com.sg
2022-07-06 05:00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各地6月开始加大力度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图为今年6月毕业生在在福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咨询如何申请免费住宿。(新华社)
[/url]




中国大城市的就业形势过去两年多来持续受疫情笼罩,今年首五个月就业市场更是在新一波疫情冲击下加速萎缩,中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达到2018年以来的新高,升至6.9%。
来自安徽宿州的陈淼淼三年前获得许多小城市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不过,她毕业时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返乡就业,薪资只有北京类似职位的一半。
中国大城市的就业形势过去两年多来持续受疫情笼罩,今年首五个月就业市场更是在新一波疫情冲击下加速萎缩,中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达到2018年以来的新高,升至6.9%;相较于2月上海疫情暴发前,增加1.5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16岁至24岁的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尤其严峻,失业率攀升至18.4%,是至少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不少刚毕业的青年而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返乡就业成为更实际的选择。25岁的陈淼淼(化名)去年毕业时已感受到这一波返乡就业潮,求职时直接锁定了安徽国企的岗位,完全不考虑工资较高、职业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岗位。
陈淼淼三年前为了尝试到大城市里闯荡,只身到北京读研究所,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她的人生观。
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疫情让我发现亲情才是最重要的,能在家乡附近找个稳定的工作,多陪父母比薪水更重要。”
不少青年和陈淼淼一样,冒险精神在疫情下被消磨,越是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里,越是希望求稳。回到家乡,到国企或政府单位里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成为他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安身的方法。
各省市加紧出招支持本地就业
海南一个青年返乡就业倡议组织负责人透露,从大城市回当地就业的毕业生过去两年来有增加趋势,今年的增幅更明显,返乡人数比以往多出约一成;他们大部分选择进入政府单位和国企,少数选择创业,比如开咖啡馆和当电商。
在大城市就业市场收缩的情况下,中国力图以地方岗位吸纳大城市里过剩的人力资源。
中国国务院今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和“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
进入6月高校毕业季后,各省市加紧出招支持本地就业。福州市上月宣布,毕业三年内计划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的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可申请免费住宿;重庆对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每人2000元人民币(约417新元)的补贴;河南发起“百日攻坚”,目标在9月底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带动和吸纳就业25万人以上。
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不少毕业生得投出数百份简历才能找到工作。但陈淼淼只投了四、五份简历,经过第一个面试,就轻松地找到了月薪5000元人民币、涵盖免费员工宿舍的宿州国企岗位;这大约是北京一名咖啡师的月薪。
和大城市的工作相比,陈淼淼的薪水不高。但她认为,安徽的生活步调较舒适、生活开销较低、工作较安稳,“这些是难以用钱衡量的”。
应届毕业生求职心态更务实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明显更加务实,更倾向相对稳定的国企。他们也更重视事业与生活的协调,“工作与生活平衡”成为仅次于薪资福利的第二大求职看重因素。
中国青年在原本应该雄心勃勃的年纪,降低要求返乡就业,是年轻人因生活观念改变而主动选择,还是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别无选择?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直截了当的答案。
陈淼淼说,她从不后悔返乡的决定,但若下来经济形势好转,大城市里出现更多更好的职业选择,她可能会再到大城市里打拼。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吸引人才从大城市返乡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
不过,此次青年返乡潮迎来了两极化的舆论反应。一些分析认为,青年返乡有助推动人才下沉到较小的城市;但大批硕士和博士等高等教育人才流入基层单位和国企,也引发人才浪费、大才小用的担忧。
浙江丽水市遂昌县4月底发布的《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就曾在网上引发“名校生扎堆小县城”的议论。当地招收的24个基础工作岗位入围人员大多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大多为硕士或博士。
学者:返乡就业是特殊形势下短暂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分析,返乡就业只能有限地舒缓青年失业问题。中国移民的趋势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往一二线大城市流动,这难以逆转,返乡就业只是在特殊形势下出现的短暂现象。
刘尔铎也不讳言,目前高学历毕业生应征地方基层公务员的现象“不是好的发展方向”,显示公务员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太大,人才仍然难以流入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他强调,健康的就业情况“应该是百花齐放”,人才应均匀分布在民企、国企、一线城市和地方。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18:24:13 | 只看该作者
路透: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正减少合作降低监管压力
2022-06-22 15:40

四名知情人士称,面对来自中国政府的监管压力,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正逐步解除彼此的合作关系,并各自独立寻求开展新业务。过去蚂蚁集团在申请上市时,曾表态与阿里巴巴的协同效应是关键优势之一。
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称,在中国官方过去一段时间实施一连串的监管措施后,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转变。两家公司正逐步解除彼此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寻求独立建立新业务。
与此同时,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逐渐转变成竞争关系,这两家公司会限制对方使用自家的业务或支付系统、争夺彼此的客户、限制内部员工交流,甚至是与对方的竞争对手发展合作关系,“这是在两年前难以想象的”。
知情人士提到,蚂蚁集团寻求在海外扩张业务时,多次强调自己独立于阿里巴巴,因为蚂蚁集团不希望被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看作只是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阿里巴巴也正尝试建立一个可与蚂蚁集团竞争的跨境交易工具,并在今年4月推出自家跨境交易服务Alibaba.com Pay,为小企业提供跨境交易服务。
知情人士称,两家公司业务合作的分离是从去年开始的,起初是在组织合作层面上的分离,但很快就发展到两家公司的重大战略举措层面。
知情人士说,多年来两家公司都共享一个内部在线论坛,员工在论坛上会积极讨论公司业务,并与高层老板互动,两家公司也利用这个空间发布内部公告。但去年11月,蚂蚁集团员工被告知,蚂蚁集团将会建立一个阿里巴巴员工禁止参与的论坛;未来几个月,阿里巴巴也将成立自己的论坛,禁止蚂蚁集团员工参与。
此外,蚂蚁集团的员工过去也可以作为内部候选人申请成为阿里巴巴员工,但今年早些时候蚂蚁集团员工被告知这项计划将被取消,阿里巴巴员工将被视为外部雇员。
路透社报道称,两家公司的运营走向分离的现象,凸显了中国商业格局的新现实,因为中国官方不愿看到权力集中在私营企业的手中。尽管现在迹象表明中国官方的监管力度正在逐步放松,但中国官方仍对平台经济的垄断现象抱持谨慎态度。
虽然无法确定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分离是否是在配合中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但业内高管称,这样的转变符合中国金融活动与互联网运营分离的趋势。
报道还称,蚂蚁集团已经在海外取得了进展,显示出蚂蚁集团在没有阿里巴巴的情况下也过得很好。一名蚂蚁集团内部人士更说,"阿里巴巴不再是蚂蚁集团需要抓住的大树,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
报道指出,虽然蚂蚁集团在11年前从阿里巴巴集团分离出来,但两家公司仍持续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某些业务上“合而为一”,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在蚂蚁集团2020年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甚至提及“与阿里巴巴的协同效应是关键优势之一”。目前阿里巴巴仍持有蚂蚁集团33%的股份。
此外,两家公司的高层人员也有部分重叠,关系也相当密切。目前阿里巴巴的38位合作伙伴中有九位是蚂蚁集团的高层;蚂蚁集团董事会中则有两名阿里巴巴的高层,分别是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和首席技术官李程。
彭博社早前引述消息报道称,蚂蚁集团近期可能将要重新启动在上海或香港的上市程序,虽然中国官方和蚂蚁集团接连否认,但这个消息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04:18:27 | 只看该作者
杨虎涛:为什么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6-21 21:10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对此,我们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关键在于经济活动的质的提升,而不只是单纯的内外循环相对规模的变化。如果将新发展格局仅理解为内外循环的相对规模变化,那么从外贸依存度、净出口和内需贡献度等来看,我国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程度已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区间。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但是,绝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从经济活动的质的指标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并且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紧密相关。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从关键技术、核心知识产权、重要装备上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大量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还依赖进口,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虽然就整个经济循环总量看,这些关键部件、核心技术所占绝对比例并不高,但其供给若是出现问题,就可能会直接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卡顿、停滞,使经济循环过程难以持续,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使我们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可见,要安全、自主、可控地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不仅要构建更为多元、稳定的贸易体系,而且要实现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等领域在内的自立自强。唯此,才能真正统筹发展和安全。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内需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此目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实际收入的增长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要保持生产率、利润率和实际工资的增长,形成投资增长和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生产率提升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钱花、愿意花,就必须抓产业、抓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因为从根本上而言,收入增长必须建立在持续的就业创造和生产率提升基础上,进而才能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发挥好我国市场优势的根本保障。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一般而言,决定市场规模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分工水平和生产率的高低。既有的人口、地域以及其他可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结构等因素,只是市场规模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非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实现技术进步,才能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胜势。市场规模的大小、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新发展格局能否顺利构建、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缺乏这一支撑,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就难以实现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如果缺乏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市场资源转换为市场规模的主动权就会丢失,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在全球分工与贸易秩序中处于较为低端和弱势的地位,而且,无论是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还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都无法获得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虎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00:13:06 | 只看该作者
财政部:今年前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

2022-06-21 22:37:10来源:@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财政部部长刘昆21日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70.41亿元,为预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长10.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935亿元,收入总量为93405.41亿元。
受国务院委托,刘昆21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刘昆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主要是受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
决算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0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3.1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120905.4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决算报告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决算报告中包括了今年财政运行分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刘昆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全年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完成预算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 “六稳”“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点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新华社记者 申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官媒:各地要多谋划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2022-06-21 16:15
标准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旗下刊物《半月谈》今天(21日)通过微信公号发文说,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多个一线城市相继出现疫情,影响到生产、投资、消费各个方面,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回归正常轨道,努力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成为当前一项中心工作。
文章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5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地方版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也纷纷出炉。在中央、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一些经济指标正在出现积极变化。但需要看到,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项比疫情防控更为艰巨的任务,必须保持充分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紧迫感。
文章说,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当前经济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在于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也要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脱离速度就谈不上高质量。这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太快肯定要出事,骑得太慢也容易倒下来。
文章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客观上给今年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带来困难,但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挖潜,努力完成今年的增长目标。
文章说,要把预期修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其中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预期如果不稳定,个人就不敢消费、企业就不敢投资,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在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碎片化执行,同时一些舆论信息也引发对政策的误读,对市场主体的恢复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修复和稳定市场预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形势讲清楚,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务送上门。政策和措施要体现超常规力度,惠企政策要加快办理速度,让资金转起来、生产线开起来,尽快达产稳产。
其次,要坚持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多出一些实招硬招新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要通过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各种措施,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给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可以拉动和房地产有关的消费,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文章最后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定要面对两重甚至多重考验。全体中共党员干部必须知责明责、知重负重,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受益主体应享尽享,充分释放政策效力,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59:53 | 只看该作者
下午察:今年618促销静悄悄?作者: 察客  
2022-06-20 19:02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14日,在中国北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外,一名市民走过京东“618”促销活动的广告。(路透社)
[/url]




各种套路与促销令人麻木“618”不敢任性花
疫情反复,供应链和物流受阻,倒闭裁员潮席卷,市场消费情绪低迷,今年“618”,恰好赶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节点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不少网购订单都显示:“受防疫措施变化影响,您的订单可能有所延迟,请见谅。”(互联网)
商家谨慎促销 消费者捂紧钱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18日是电商巨头京东的店庆日,京东自2008年发起首次“618”促销,后来各大电商加入。往年铺天盖地的广告、热闹的动员会、民众“剁手”“买买买”的冲动消费,今年都有所降温,不见疫情趋缓后的“报复性消费”高潮。
上周六结束的“618大促销”是中国年度网购盛会,规格与“双十一”不相上下。然而,今年的“618”失去了昔日光辉,显得格外冷清。
“618”狂欢不起来,原因是多重的。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企业家》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与分析,今年“618”静悄悄的一个主因,是很多商品打折力度不大。
有北京消费者告诉中新财经:“因为5月份我们这属于管控区,快递几乎受影响一个月。6月份,快递逐渐恢复,但北京疫情断断续续,现在也不敢频繁下单。”
事实上,主播并不只是抄气氛,提高大家的购买欲,他们的精准推荐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在头部主播纷纷消失的“618”,一些网民直呼“不知道买什么”“主要是没有他们,买啥都觉得贵。”
在新浪微博话题讨论度上,2022年“618”话题阅读次数仅为4.4亿,与2018年时10.8亿的阅读次数相比,已经减少六成。这显示大众对“618”活动的热情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消费者因大环境及个人的经济条件不明朗,选择收紧腰带,理性消费,甚至减少或延迟消费。《界面新闻》前天刊登的一篇评论抛出了疑问:“谁会在收入下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大肆购物呢?”
带货达人不在线在中国北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外墙,可以看到京东“618”促销的广告。(路透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MollyBox电商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今年‘618’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供应链端口和物流方面,尤其是备货阶段,很多外省的货由于疫情原因进不到我们仓库,需要走很多流程,通行证和送货码等。”
一些公司与代理商透露,计划今年减少折扣,是因为卖家这边实在负担不起。
除了薇娅、李佳琦,还有不少头部主播如辛巴、雪梨等也淡出大家的视野。
经济学家刘兴亮说,如今的电商平台几乎天天有让利,隔三差五有促销,减少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次数。
表面上,天猫推出“满300减50”,是近五年来促销的最大值;京东是“满299减50”,也比去年“双十一”的力度更大。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平台推出各种促销礼券,但商家为了利润不被压缩,在商品单价上的促销并不大。
有媒体发现,目前不少网购订单都显示:“受防疫措施变化影响,您的订单可能有所延迟,请见谅。”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物流不通畅或充满不确定因素,那就不知道何时到货,甚至有货品被卡在某处的风险。这将大大减少购买欲望。那些已经下单却迟迟等不到货的消费者,也会要求退货或赔偿,这也反过来提高商家的成本,降低它们参与的欲望。
消费者侯婷说,今年“618”她就买了一箱纸和两瓶洗衣液;另一名消费者王滨说,她身边到处都是裁员、降薪的消息,让她更是捂紧了钱袋子,不敢随意消费。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起“今年‘618’下单吗?”的话题,收到的回应是:“没钱了呀,这还用问???”“封城丢了工作,活着就很辛苦,还购物?”“口袋里都没钱了,想买什么都买不起。”“疫情说来就来,谁敢大手大脚花钱?放身上最保险。” 
供应链与物流的不确定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数据上看,京东交出的战报显示,“618”活动期间累计下单金额3793亿(人民币,下同,约786亿新元),同比上涨超过10.3%。尽管如此,与去年27.7%的涨幅相比,今年的表现逊色不少。
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商家为了参与“618”,会在3月、4月就开始做促销,一是要把“618”前的历史数据积累好,二是为了提前测一测哪些货品在今年真正有爆发力,能够在“618”进行针对性备货和营销。但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多地反复的疫情,尤其是供应链集中的江浙沪地区疫情不断,把整个“618”的预备节奏都打乱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5月份则同比下降6.7%。此数据与“618”热度大不如前的现象吻合。
“带货一哥”李佳琦,参与了“618”第一波预售直播,但在6月3日的一场直播中,疑似因画面中出现貌似坦克的冰淇淋,直播被中断。随后数天,李佳琦没有再开直播,淘宝搜索“李佳琦”时,已没有任何与他名字相关的产品,似乎已经被封禁。
此外,现在有大大小小的购物节,“618”的吸引力一再被稀释。消费者郑小姐已经连续五年参与“618”,她说,先前只有“618”和“双十一”购物节,这两个时间节点有优惠折扣。但现在,各大品牌和商家经常会进行促销活动,再加上电商直播间还会提供比“618”更大的优惠。
“618”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每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判断的风向标。但今年买家与卖家意兴阑珊。原本的狂欢变得静悄悄,不止反映电商购物节的热度不在,也折射中国经济与消费市场的疲态。
事实上,其中一些问题在去年底就存在。去年的“双十一”已经显现出增长疲态,销售额增幅8.5%,为其增幅最小的一年,被称为“硝烟味最淡的双十一”。各电商巨头也出奇的冷静,从预售开始,战报就比往年少了很多。
购物节的热闹,少不了头部主播带动。但今年的“618”,耳熟能详主播都不在线。
一名北京消费者称,他在京东“618必买榜单”中看到,一款原价3600元的天梭手表,“618”活动促销价是3420元,也不过只有9.5折折扣。
一方面,不少消费者被平台的各种促销方式、策略搞得昏头转向,“被套路麻了。”费时费力钻研各种攻略,最终价格也没减多少,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值,索性不参与。
“带货女王”薇娅,去年12月20日被曝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薇娅的微博账号、抖音账号,以及淘宝店铺和淘宝直播间,均被各平台封禁,至今复出无望。
中国的疫情反复,不断有零星确诊病例出现。在“动态清零”的防疫方针下,各地的政策与措施经常变更,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与物流。
据中新财经观察,一些商品最终价甚至比平时还要贵。有消费者申诉,5月19日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的羊肚菌,显示每盒单价是97.7元,买两盒领20元优惠券后,共消费175.4元。而在“618”活动期间,同一商家同一产品显示单价是99元,加上平台优惠,买两盒要消费178元。
网红主播李佳琦(左)与薇娅都不在线,使今年“618”格外冷清。(互联网)
消费者因大环境及个人的经济条件不明朗,选择收紧腰带,理性消费,甚至减少或延迟消费。(路透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7:50:48 | 只看该作者
平均利润率是资产阶级整体剥削无产阶级、由市场决定自设的部门竞争红绿灯开关机制,主要产业链上-中下游利润率大分化,还妄议什么对资本开红绿灯?——转帖注



工信部召开上半年形势专家座谈会,提了4点看法
2022-06-20 16:26:20来源:观察者网

据工信部6月20日消息,2022年6月17日,为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高质量做好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单位的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围绕当前工业经济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增加政策供给、推动复工达产、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经济在经历了4月份触底之后,5月份工业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呈现恢复性增长。
专家们指出,总的看,工业经济的增长、恢复都先于整体经济,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工业要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保持平稳运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一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二要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三要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四要深入研判全球经济滞胀外溢性进一步加剧带来的风险,预先做好相关准备。专家们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研究出台超常规稳增长政策举措、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7:19: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工信部研究出台超常规稳增长政策
2022-06-20 14:20 联合早报

中国正研究出台超常规的新政策,以帮助因原材料成本高企而利润受损的下游工业企业。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受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当前制造业上下游的利润严重分化,有可能引发投资内生动力不足等连锁反应。针对这一风险,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出台超常规的稳增长政策,具体内容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等。
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提到了制造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专家说,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已经比较严重。数据显示,4月上游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47.4%,处于历史高位,而中下游尤其是下游行业,利润占比处于持续压缩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如果中下游企业始终增收不增利,企业就不会再加大投资。
刘向东认为,倘若不能有效遏制,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的内生动能将会明显不足,这对稳经济和优化供给体系都会造成负面冲击,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刘向东说,新一轮稳经济政策要聚焦供给侧,尤其是要稳住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账款逾期、补贴拖欠等遗留问题,提高资金周转率。
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则认为,下半年的稳增长任务非常艰巨,工业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超常规政策工具应该尽快落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1:24:55 | 只看该作者
经济低迷 美国民众对政府不满与日俱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18 14:32

《今日美国报》和萨福克大学17日联合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总统拜登的总体支持率仅为39%,接近其任期内最低水平。其中,47%的受访者强烈不认可拜登的工作,超过70%的受访者称,美国正走在错误的发展道路上。相比之下,在该机构今年2月发布的民调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和65%,美国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正变得更加悲观。

此外,社会舆论对美国经济政策以及美国政府避重就轻的处理态度也表示强烈不满。高盛前总裁加里科恩表示,美联储现在的经济政策明显落后于形势,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正越来越低。另一位华尔街高管则表示,不仅美联储误判形势,美国财政部和白宫经济专家也没能制定一套明确的计划以有效抑制通胀。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政府淡化了自己的巨额支出政策,转而将通胀归咎于企业操纵价格,实为推卸责任。《纽约时报》16日援引一名评论员的话称,美国在抑制通胀过程中很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15:41:38 | 只看该作者
安生:怎么理解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下降10.1%

2022-06-18 10:01:35  来源: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作者:安生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下降10.1%。

  许多人问,这事什么意思?

  我希望我的读者应该有较强的领悟力,我点到为止就可以。但是,目前看,大多数做不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近这一段,一群蠢货拿着放大镜抓50万,只能讨论“小赢中赢还是大赢”,否则就是1450。已经有很多财经类的博主中招了,所以,我本来也不想写东西,想安静渡过这一段特殊时期。

  不过,求助的读者太多,还是冒险写一下。

  首先看2022年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数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去年同期的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1-5月是86739,去年同期是96454。按照自然口径,也就是不考虑通货膨胀涨下降10.1%。

  考虑通胀的话,下降更多。

  有人说,收入下降,主要是抵退税造成的。扣除抵退税因素以后,还正增长2.9%。

  但是,应该注意到,一般来说,税收增长都是领先于GDP,以往的税收增长都是两位数,比如去年同期是24.2%。

  也就是说,就是扣除抵退税因素,税收增长的放缓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比一下今年1-4月份的数据,就更明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月份,自然口径同比去年下降4.8%,扣除抵退税以后增长5%。

  也就是说,5月一个月,就把1-5月份的数据,拉低5.3个百分点(自然口径)和2.1个百分点(扣除抵退税口径)。

  如果考虑2.1%的通货膨胀,那么下降的更快。这里姑且认为通货张是2.1%。

  那么5月到底下降了多少?

  今年1-5月的86739减去1-4月的74293等于1244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去年1-5月的96454减去1-4月的78008等于18446。

  也就是说,今年5月的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大约相当于去年5月的67.5%。这还没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再看支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1-5月的支出99059减去1-4月的支出80933,可以得出今年5月的支出,18126。

  18126真不算多,因为去年5月的收入是18446,支出是17157。(不列图了,太麻烦,大家自己可以去财政部自己查原文)

  问题是,今年5月的收入只有12446。

  也就是说,今年5月的财政收入比支出,只有68.7%。

  这是一般性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下降也很严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21948减去17565,为4383。

  去年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29704减去24277,为5427。

  今年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只相当于去年的80.8%,这里没有抵退税的影响。

  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为7177,收入比支出为61.1%,相比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更加收不抵支。

  这些数据用图表看更惊人,为了能存活,不上图表了。

  有兴趣的还可以查查原文,按照税种逐一做图表。

  此时此刻,地方财政比中央更困难。

  因为中央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是百亿至多千亿数量级,而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是万亿数量级,几乎就是第二财政。中央有一个缺口,地方有两个。

  无论是一般性公共预算还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比达到这种程度,必然不能持久。

  贯彻任何意志都需要物质资源,财政收支比的下降,就意味着政府贯彻意志的强度的下降。

  财政收支比降低到一定程度,政府就无法贯彻意志,维持基本的运转。

  说深了,绝对犯忌。

  所以,要么让经济迅速增长起来,要么就要增收节支。

  让经济迅速增长起来,这事并不容易。

  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居民负债累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欧洲在打仗,剩余产品卖给谁?美国?

  垄断形成以前,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可以导致大量的盲目投资。垄断一旦形成,就倾向于压缩投资,提供利润。所以,大厂裁员。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那么千万数量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容易消耗掉。现实显然不是这样。

  事实上,如果能让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也不会出现经济明显放缓的趋势了。

  今天的事情,不是今天形成的,不过是在今天表现出来而已。

  财政剩下的选择,就只有增收节支了。

  大致几条路,先举债后印钞,加税,印钞,拍卖国有资产,削减福利,机构改革……

  不展开讲了,没有一条不犯忌。

  以上内容说的只是财政,点了点宏观,更深的关于宏观的分析更不敢讲了。

  我冒险讲这些,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我也没法了。

  有人说,为什么最近不写长文了。说这话的人,不是真傻就是装傻,没有一个打过赏,让人怀疑是在存心钓鱼。真正的读者都能理解公众号现在的困境。

  大家保重吧。

  以上内容,纯属假语村言,我们的未来只有三个可能:小赢、中赢和大赢。

  祝大家工作平安,收入平安,求职平安,公众号平安,身体平安,家宅平安,小区平安,健康码平安,存款平安,吃烧烤平安……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