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9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天津说廊坊 改开黄金期终结说是新时代遭沙尘暴 如出一辙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02: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午察:阿里和腾讯大裁员刮起时代的沙尘暴?


2022-03-17 22:12

阳春三月是中国企业的招聘旺季,应届生跑校招、往届生换工作都在3月和4月进行。然而在今年“金三银四”的求职黄金期,却传来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即将大幅裁员的消息,规模达到数万人。
“阿里裁员”“腾讯裁员”话题在3月13日双双登上微博热搜榜。内部员工猜测,阿里预计裁员30%左右,腾讯裁员预计达到20%。这是什么概念?阿里去年财报显示员工规模超过25万,而腾讯财报则称员工规模超过10万。估算下来,阿里可能裁掉7万5000人,相当于大半个腾讯,腾讯也要缩减掉约2万人。
不过,多家媒体从内部人士处得知,网传裁员比例不属实,不可能这么高。那么究竟要裁掉多少人呢?据路透社报道,了解阿里计划的消息人士估计,阿里可能最终裁掉约15%的员工,尽管低于网传裁员比例,但是裁员数字依旧高达3万9000人。
腾讯也计划在今年裁减一些业务部门的员工,有些部门的裁员比例在10%至15%之间。如果情况属实,这将是两家巨头在中国官方一年半前加强互联网监管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公司滴滴也计划将整体员工人数削减最多达15%。
阿里员工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留言,里面气氛一片惨淡。从留言来看,大厂今年整体收缩,是员工心里门清的事,唯一的问题是具体落到哪些部门和业务上。
中国科技评论公司36氪说,从去年底至今,阿里的部分事业群就在持续进行人员缩减,最近更是接到了集团分配的的裁员指令,裁员将按比例执行。变动最大的是生活服务板块,包括饿了么和口碑等本地生活业务以及飞猪事业部。其次,盒马、淘菜菜(社区团购业务)也有一定比例的裁员。
不过,淘系电商并未波及,其运营、研发等岗位还在招聘中。阿里云、菜鸟物流不在此次裁员范围内,但是阿里云主要部门的HC(Headcount,职员总数)已冻结。

裁员风暴下的中国互联网人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风向标,腾讯、阿里裁员传闻一出,整个行业人心惶惶。经济大环境整体下行、金融市场动荡、科技股市值大幅缩水,都加剧市场对大厂裁员消息的恐慌和悲观情绪。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消息便层出不穷。先是2021年年中,“双减”政策落地前后,好未来、高途、猿辅导、作业帮等众多在线教育大厂均大量裁员。腾讯9月启动小业务部门的裁员,爱奇艺12月被指裁员且比例高达20%以上,快手也传出边缘业务线被优化的消息。

   一名天猫员工2015年10月2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天猫物流中心工作。(路透社)

新年过后,互联网裁员潮范围扩大。仅在2022年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微博、小米、滴滴、知乎、拼多多等互联网头部企业,相继传出人员“优化”、业务线调整的消息。
有业内人士说:换血其实是互联网公司的常规动作,但如此大规模的频繁换血,就是这个行业发出的异常信号。事实上,用“换血”来描述已经不准确了,因为大厂裁员的同时,也减少了新鲜血液的输入。
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年春节后才市供需行情》显示,今年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新增职位量下降明显,从2021年的第一位下降到了今年的第四位。在薪酬没有显著增长的前提下,互联网公司2022届校招岗位总数比去年缩减15%至20%。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21年底开始,大厂的人才需求指数整体下降了26%。

为什么裁员?

谈起今年互联网裁员,人们各执一词。有人提到反垄断法、双减政策;有人搬出历史周期性运转;还有人认为是制度与决策的博弈。今年的裁员潮,可能是众多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
首先,腾讯、阿里等企业已经维持了十几年的高增速,现在增长速度下降是必然的,行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巨头也不得不面对增长减速的窘境。
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胡麒牧说,数字经济的一些细分赛道进入存量时代,这就要求互联网大厂必须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从这一轮裁员的结果也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厂裁员最多的业务部门,多是不赚钱的边缘业务,或是正在探索但却没有明显成效的新业务。
在以前,一些赛道只需要复制就行,是简单的外延式扩张,所以企业会提前搞人才储备,但到了发展的下一阶段,大家都要调整结构,导致之前为了外延扩张而储备的人变成了人才冗余。
当然,中国政府的严格监管也给互联网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压力。比如自2021年7月起,网约车巨头滴滴的应用已经下架了七个月时间,这意味着滴滴在这段时间里的用户零新增。
《中国企业家》杂志评论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互联网行业已经开始主动刹车。流量红利见顶后,无序扩张、烧钱的路径已然行不通。在难以开源、形势多变的2022年,节流成为大主题,谁能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撑过这段时期,谁才能拥有继续发展的机会。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里创始人马云2016年的演讲。他当时说:“十年以内我们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现在哪一个互联网公司真正能红三年?很难。”

时代的一粒沙 个人的一座山

值得一提的是,13日的微博热搜很有意思。疫情爆发,考研国家线暴涨,腾讯阿里裁员,考公务员人数增加,安徽初婚年龄破30均登上了热搜。这些大事件看似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好像又相互关联。有网友感慨:“别再说时代的一粒灰了,时代的沙尘暴要来了。”

   疫情爆发,考研国家线暴涨,腾讯阿里裁员,考公务员人数增加,安徽初婚年龄破30在13日均登上了热搜。(微博截图)

中国教育部估计,今年将有1000万人大学毕业,其中约有450万人已申请就读研究生,比2021年考研的人数增加了80万。在今年的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已有逾200万人报考,较去年增加了50万人。互联网企业薪资高,待遇相对好,如今也面临规模性裁员,可想而知其他企业的境遇。
除去考公和考研的年轻人,中国还有350万毕业生需要寻找出路,他们同时背负着买房和结婚生育的负担。而对于不幸在本次互联网裁员风波中被解职的个体来说,现在则是名副其实的寒冬。
在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中,企业和个人都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03:14:11 | 只看该作者
巨亏68亿后,B站拿什么搞钱?




子弹财经
2022年03月14日 10:39:3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 尹太白

编辑 | 蛋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搞钱这件事上,一直只顾蒙眼狂奔的B站似乎开窍了。

3月3日,B站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明确表态,过去用户增长和营收增长的权重是“七三开”,而在2022年,会将用户增长和收入增长的精力分配转换为“五五开”。

除了再度重申要在2023年完成4亿MAU(月活跃用户数)的目标之外,B站也给出了明确的盈亏平衡目标。B站CFO樊欣指出,将在2022年实现全年non-GAAP(非国际会计准则)运营亏损率同比收窄,中期目标于2024年实现non-GAAP盈亏平衡。

简而言之,用户增长和收入增长将是B站在2022年及未来数年的主要战略。不过,在B站大力描绘的宏伟蓝图背后,实则是一份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1年B站总营收为193.8亿元,同比增长62%,与此同时,净亏损也创下新高,达到了68.09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30.54亿元扩大120%。

具体到第四季度,B站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其营收为57.8亿元,同比增长51%,而净亏损为20.96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8.43亿元扩大149%。

或是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B站还宣布了将在未来24个月内回购至多5亿美元美国存托股(ADS)的回购计划,以及陈睿也表示将使用其个人资金在未来24个月内于公开市场购买总金额不超过1000万美元美国存托股,但仍旧无法抵消投资者的负面情绪。

投资者的负面情绪最终在B站的股价上反映了出来。

财报发布后,B站在美股和港股的股价均全线下挫。3月4日港股收盘,B站的股价最终跌去12.86%至207.4港元;在美东时间3月3日美股收盘时,其股价则跌去7.89%至27.78美元。

而受近日全球股市大幅震荡影响,截至3月11日,B站在美股报收19.02美元,在港股报收166.2港元——创下在港上市以来的历史新低。

自2009年6月26日成立以来,B站一直没能摆脱亏损的阴霾,在挨了资本市场“当头一棒”之后,B站最终决定放手一搏,毕竟还是要靠自己“赚钱养家”。然而问题是,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增长停滞以及B站的游戏及广告业务均受到严厉监管的情况下,B站还能顺利搞到钱吗?

1

广告业务能做

增长新引擎吗?

客观来看,实现总营收同比增长62%的成绩,的确是B站在2021年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但不能忽视的是,和历年财报数据相比,B站的总营收增长仍面临着增速放缓的尴尬局面。

根据历年财报,B站在2016-2020年的总营收增速分别为299.49%、371.7%、67.27%、64.16%和77.03%,相比之下,其在2021年实现的同比增速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B站的业务构成主要分为直播及大会员、游戏、广告、电商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在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69.35亿元、50.91亿元、45.23亿元和28.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5.78%、26.27%、23.33%和14.63%。

其中,广告业务堪称最大的亮点。2021年,由广告业务带来的收入同比增长145%,并且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了三位数增长。樊欣在电话会议上透露,电商、游戏、3C、食品和汽车是B站广告投放品类的前五名,广告收入将在三年内实现翻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客观来说,B站实现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5%的成绩并不容易。2021年以来,互联网广告监管趋严,腾讯、百度、爱奇艺、知乎等互联网巨头的广告业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B站的广告业务增速更是从二季度的201%下滑至三季度的110%。

一位视频行业分析师向「子弹财观」表示,B站广告业务收入的占比从2020年的13%上升至2021年的23%,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用户的高活跃度和高黏性,“几乎可以预测到,B站的广告业务收入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并有望在2024年达到接近50%的水平,将成为B站的新增长引擎。”

用户增长及用户黏性是B站的底气和筹码。陈睿曾表示,让用户满意,是B站的价值所在,“只要用户站在B站这边,B站未来一定是战无不胜。”

2021年第四季度,B站的MAU达到了2.72亿,移动端MAU达到了2.52亿,均实现35%的同比增长。与此同时,DAU则超过了7220万,同比增长34%。而代表用户黏性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82分钟,较2020年同期增加了7分钟。

不同于广告业务,用户增长和用户黏性带来的最直接的价值,是直播及大会员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

2021年,直播及大会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0%,仍是B站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过,直播及大会员业务收入也存在着逐年放缓的情况。根据历年财报,该业务收入在2019年和2020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80%和134%。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基于用户增长而猛涨的广告业务也让B站面临着一个不小的隐忧。

“用户愿意付费,是因为认可优质内容,但随着广告投放越来越多,势必会让用户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破坏B站的内容生态,最后导致用户大量流失。”上述分析师认为,如何从中取得平衡,将是B站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事实上,B站自上市以来,一直在“如何保持原有的优质内容生态”与“如何在内容上突破挣到更多的钱”这两大问题上徘徊,在这两年策划了不少“出圈”的营销事件,比如B站跨年晚会,火爆全网的《后浪》以及《说唱新时代》等综艺,但人们对此褒贬不一。

这也充分说明了,想要获取更多用户的B站必须面对“众口难调”的现实,至于该如何在“优爱腾”和“快抖”的内容生态之外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流量池,也是B站面临的大考。

2

游戏业务停滞,

四处投资有用吗?

2021年,B站游戏业务收入仅同比微增6%,占总营收的比例也创下了历史新低。

在B站奔赴纳斯达克上市前,游戏业务曾独挑大梁。2017年,游戏业务收入为2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一度突破83%。B站在美股上市时,甚至被投资者解读为“披着视频平台外衣的游戏公司”。

然而,B站上市后,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根据历年财报数据,在2019年和2020年,游戏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3%和40%。不过,作为高毛利率业务,游戏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也让B站的毛利率进一步下降,2021年第四季度,其毛利率从2020年同期的24.6%下降至19%。

陷入疲软的游戏业务回暖依旧遥遥无期。

游戏版号是游戏的“准生证”,直接关系着一款游戏的命运。在没有取得游戏版号的情况下,不管游戏内容是否已经制作完整都无法正式上线运营。2月21日,有多家游戏公司人士称,为加强青少年防沉迷,2022年内都不再新发游戏版号,随后,音数协游戏工委相关负责人回应“没有这样的消息”。

游戏版号或许没被停止发放,但发放总量一直在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游戏产业媒体GameLook统计,与2020年发放1405个游戏版号相比,2021年的游戏版号总量减少了46.26%,从2018年开始,游戏版号的发放总量已连续四年递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站的游戏业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游戏联运发行,通过抽取渠道分成盈利;二是自研游戏,但成本与风险均不可控。可无论哪一种,对于将游戏业务作为第二大收入来源的B站而言,游戏版号的“阴晴”都将直接影响其业务收入情况。

但B站显然不可能直接放弃游戏业务。在游戏联运发行方面逐渐被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迎头赶上,而在自研游戏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短板,于是B站决定通过投资的方式重新整合其在游戏领域的布局。

动漫、游戏领域是B站的重点投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第一笔投资以来,B站共投资游戏公司48家,动漫动画相关公司49家,几乎涵盖了ACG(动画、漫画、游戏)上下游产业链。

B站对于投资的狂热程度在其财报中也有所体现。根据历年财报,B站在2020年的短期投资金额为33.57亿元,长期投资金额为22.33亿元,而在2021年,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150.51亿元和55.03亿元。

原本试图通过投资挖掘游戏业务增量的B站,在长达九年的投资历程中似乎只是做了一些无用功。截至目前,B站的亏损仍在持续扩大,四处投资也没能为游戏业务带来特别亮眼的表现,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B站的游戏业务停滞几乎已成定局。

3

视频平台走到

必须盈利的关头

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不只有B站。在B站发布财报的两天前,在线视频网站爱奇艺也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财报显示,爱奇艺在2021年的总营收为3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而归属于爱奇艺的净亏损为62亿元,2020年同期为70亿元。

在早期,视频平台的业务增长逻辑是“烧钱扩大市场规模”,但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烧钱的方式已经变得不可取,视频平台的业务增长逻辑需要重新梳理、建立。

爱奇艺将目光锁定在提升内容质量和运营效率上。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表示,“长视频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点是追求效率、追求减亏、最终追求盈利,重点已从从抢占市场份额向提升运营效率转变。”

陈睿也表示,“B站将重点提升组织执行力,提高各条业务线的运营效率,合理控制支出,以实现2022年缩窄亏损率的目标。”

视频平台已经走到了必须要盈利的关头,不过实现盈利的第一步还是止损,无论是B站、爱奇艺还是优酷,均纷纷向外界传递出了“收窄亏损”的信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比如B站的中期目标是于2024年实现non-GAAP盈亏平衡;爱奇艺将实现2022年全年non-GAAP运营层面盈亏平衡,并尽快实现季度non-GAAP运营层面盈亏平衡;优酷则表示将继续通过对优质内容的高效投资和生产,提升运营效率,收窄亏损。

“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视频平台的唯一出路。”前述分析师告诉「子弹财观」,“但这是一个相当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前提是要摒弃唯流量论和唯市场规模论的思想。”

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在2021年9月,Netflix出品的《鱿鱼游戏》上线,仅仅半个月,就在Netflix覆盖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夺下剧集热度冠军。在整个2021年,全球搜索量前十的剧集中有6部出自Netflix。

优质的内容也为Netflix带来了亮眼的财务数据。根据财报,Netflix在2021财年实现总营收297亿美元,同比增长18.81%;实现净利润51.2亿美元,同比增长85.28%。

在持续了数年的亏损期过后,视频平台决定不再为抢占市场斗得头破血流,而是回归内容主战场,踏实搞钱养家。对于始终不曾盈利过的B站而言,2024年真能实现盈亏平衡的预期目标吗?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13:24:33 | 只看该作者
南方市场有点难!诞生于东北的“面包大王” 十年来净利润首次下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3月18日 07:47:03






小生意也能成就大公司,例如卖面包。

3月16日晚间,烘焙龙头企业桃李面包(603866,SH)公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增长6.24%,净利润下滑13.54%,这是桃李面包净利润近10年来首降。

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毛利率同比减少了3.69个百分点。

在财报中,桃李面包将毛利率的下滑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包括人力成本、打折促销和原材料上涨,但不可否认的是,昔日“面包第一股”正面临更多挑战:疫情仍在反复、南下频频受挫、新兴烘焙品牌蚕食市场……在拥挤的烘焙赛道中,桃李面包如何突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339670435

净利润近10年来首降

桃李面包已经告别了自己飞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在2012年-2019年间,桃李面包的营收始终保持着双位数的高增速,净利润除2014年、2019年外,同样保持着双位数增长。

2021年,桃李面包实现营收63.35亿元,同比增长6.24%;净利润7.63亿元,相当于日均赚209万,和前一年相比下滑13.54%,Wind数据显示,这是桃李面包净利润近10年来首降。营收也仍未恢复2019年以前的双位数增长态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源:wind

醇熟等明星产品的面包及糕点业务,依旧是桃李面包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面包及糕点实现营收61.88亿元,同比增长6.01%,占年度营收的97.67%。桃李面包表示,2021年,醇熟等明星产品继续稳步增长,岩烧蛋糕、乳酪面包等新品呈现较高速增长;而月饼、粽子产品分别实现营收1.33亿元、0.12亿元。

从2021年年报来看,桃李面包各产品的毛利率也在走低。2021年,桃李面包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1.84%,毛利率同比减少了3.6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面包及糕点、月饼、粽子产品的毛利率分别减少3.53个百分点、11.77个百分点、8.96个百分点。

对此,桃李面包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上年同期受国家阶段性社保减免政策影响,公司人力成本低于本期;促销力度增大折让率高于上年同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但另一方面,尽管加大了打折促销力度,桃李面包的业绩增速也仅为6.24%,其中,主营业务面包及糕点的营收增速仅为6.01%,而在2016年时,这个数字是29.47%。

桃李面包也在尝试从新路径发力,一方面,在零售渠道上,桃李面包称,未来将在继续扩大与各大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基础上,积极拓展O2O线上业务,深度参与客户端社团合作,丰富合作形式、内容,强化桃李面包品牌在线上的优势地位。

此外,桃李面包在《关于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情况的公告》中也表示,为迎合线上消费的需求,公司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通官方旗舰店,设立专门电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销售品项日益丰富,进一步拓展网络营销在销售中的占比。公司还与国内知名网红主播合作,进行线上直播带货,并培养自己的主播团队,均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

而在新品研发方面,曾在招股书中表示“在面包的细分品类上,聚焦于少而精,不追求品种多,追求单品生产销售规模,大规模的生产可降低公司的单位生产成本”的桃李面包,如今调转船头,表示在加强新品研发和推广。2021年,桃李面包推出了岩烧蛋糕、乳酪面包、酥皮面包、蔓越莓切片等一系列新产品,以适应当前消费习惯和消费潮流的变化趋势。

全国化再遇阻

桃李面包诞生于东北,1995年,刚从学校退休的吴志刚在辽宁丹东开了一家面包作坊,取名“桃李”,这是如今“面包第一股”最初的雏形。

公开资料显示,吴志刚1935年出生,大学专科学历,曾任丹东市电信局电报员,丹东市丝绸一厂子弟学校教师,丹东市丝绸工业学校教师。

也就是说,退休开面包作坊时,吴志刚已经60岁。2015年,80岁的吴志刚带领企业成功登陆A股。

目前市面上的面包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像好丽友、蛋黄派、盼盼小馒头这样的长保面包;保质期在1-3个月的中保面包,代表品牌有盐津铺子、良品铺子;另外就是像桃李面包这样保质期在一周左右的短保面包。

桃李面包算得上是国内短保面包的创新者,在成立之初就创新性地缩短了面包的保质期,生产主打新鲜、品质和性价比的短保面包,供应给东北的商超、县乡商店、小卖部等。借力于彼时北方正在飞速发展的商超土壤以及烘焙市场,桃李面包迅速在北方市场站稳脚跟。

北方地区也一直是桃李面包的营收主力,2021年年报显示,华北、东北两个区域合力贡献着桃李面包接近50%的营收。

桃李面包采用的是“中央工厂+批发”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在各个城市都设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工厂,再以工厂为圆心,通过集中物流配送,把产品批发给本地及周边城区的商场、超市或经销商,最终卖到消费者手里。这样的模式帮助桃李面包建立起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同时降低公司的销售费用。

此外,桃李面包再辅以“以销定产”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生产计划,工厂组织两班人员生产,白天根据预估订单量进行生产,下午下班前统计客户提交次日需求的订单后,在夜间进行补单。这也保证了产品的产销量。

借助这样的商业模式,桃李面包成功跑通北方市场,并在2015年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一年,吴志刚带着桃李面包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同样是这一年,桃李面包开始发力南下,其大部分在南方市场的分公司几乎都是在2015年、2016年两年间成立。

不过,同样的模式下,桃李面包却在南方市场四处碰壁。

一方面,桃李面包南下时,南方烘焙市场早已发展得比北方更加成熟,同时大规模替下了小卖部的便利店们,已拥有自有品牌的烘焙面包。2021年年报显示,桃李面包39家子公司中,13家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大部分为南方公司,上海桃李、海南桃李、江苏桃李、福州桃李、厦门桃李均亏逾千万。

在发布年报的当天,桃李面包公告,拟注销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州桃李面包有限公司和厦门桃李面包有限公司,2021年,这两家子公司分别亏损了1270.72万元、1187.97万元。

短保面包还卖得动吗

比起南下遇阻,外部的竞争来得更加猛烈。

一方面,是短保面包市场正在面临竞争且产品也趋于同质化。好利来、味多美、曼可顿、达利食品等均已入局短保面包赛道。

尤其是在2017年,达利宣布入局短保面包市场,并于2018年发布短保面包品牌美焙辰低价狙击桃李。同样在2018年,与桃李面包一样采取“中央工厂+批发”模式的老对手宾堡,收购了北京曼可顿、上海曼可顿、广东曼可顿和四川曼可顿100%的股权,进一步争夺短保面包市场。

另一方面,烘焙市场迎来了一波投资热潮,但短保面包却未被青睐。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1-9月烘焙食品行业投资事件多达22起,投资金额达到57.0亿元,是2016年的3倍左右。同时据艾媒咨询预估,2021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达2600.8亿元,同比增长19.9%。疫情逐渐恢复,烘焙食品市场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将达3069.9亿元。

此外,消费者们的消费偏好正在改变,品质消费成为主题,“吃饱”“吃好”不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吃得健康”成为主题,这样的背景下,桃李面包的“性价比”王牌,威力已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烘焙赛道也变得越来越拥挤。

线下如好利来、巴黎贝甜等老牌烘焙店快速扩张,同时711、便利蜂、罗森等便利店也拥有自有烘焙产品;墨茉点心局、爸爸糖手工吐司等新兴烘焙品牌正在获得资本偏爱;在线上,也有轩妈蛋黄酥、幸福西饼等品牌。


桃李面包的市场,面临着被蚕食的危机,这考验着这家公司的新掌舵者。

2019年,桃李面包84岁的创始人吴志刚正式退休,两个儿子吴学亮、吴学群分别接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不同于父辈聚焦“少而精”的策略,新掌舵者提到,要加强新品研发和推广,在年报中桃李面包表示,“为了适应以90后及0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提供新产品来适应他们新的口味,这也将会成为公司下一个增长点。”

不变的是,桃李面包还要继续自己的全国化“战役”,桃李面包表示,2022年,公司在持续重点关注华东、华南市场基础上,积极拓展西南市场、新疆市场,进一步完善全国市场布局。毕竟对于桃李面包而言,在知名度更低的市场里,货架才是最重要的广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13:45:29 | 只看该作者
东阿阿胶原总裁被纪检调查,亏损两年,高管团队再“换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财经天下周刊
2022年03月17日 20:11:29






迄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阿胶,自古就被誉为滋补“圣药”。而在中国最负盛名的阿胶品牌,当属东阿阿胶。在产品没有被曝出重大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东阿阿胶的业绩在2019年发生雪崩式坍塌。经过两年调整,高管团队再度“换血”。近日,这家上市公司曾经的“灵魂人物”、前总裁秦玉峰在离职两年后,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面对增长乏力的窘境,主管单位华润集团也急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广袤的鲁西平原上,有一座叫东阿的小城。

这里东依泰山,南临黄河,隶属山东省聊城市。在这个总面积不足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当地男女老少津津乐道的,只有三件事:

一是东阿县乃中国阿胶之乡,二是这里埋葬着三国时期的大才子曹植,三是曹植酷爱吃阿胶。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东阿县“土生土长”的医药上市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阿阿胶”)成了这座小城的经济文化符号。

但近日,东阿阿胶原党委书记、总裁秦玉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的新闻,把这家企业再次推向舆论漩涡。

从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东阿阿胶的前身,是在1952年成立的山东东阿阿胶厂。1993年完成改制后,企业隶属央企华润集团。

2009年,“私募教父”赵丹阳斥资211万美元,跟巴菲特吃了一顿午餐。他给股神带去两件礼物,一瓶茅台酒和一盒东阿阿胶。

彼时,在资本市场,东阿阿胶也得了个“药中茅台”的称号。

上市26年来,在2019年业绩爆雷之前,东阿阿胶无论是每年的净利润、产品毛利率还是给股东分红,生意好到就像一台印钞机。

秦玉峰就是这台机器的最高掌控者。

然世局如棋,变幻无常。经历了2018年的“驴皮煮水”事件后,2019年东阿阿胶又遭遇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包括秦玉峰在内的多位高管集体辞职。

原本以为选择“主动躺平”,就能换来安全着陆,但秦玉峰没想到,时隔两年,晚节依旧不保。

《财经天下》周刊观察到,秦玉峰离开后,东阿阿胶内部开始“换血”整顿。但他掌舵东阿阿胶15年,烙下了太多无法抹去的痕迹。他留在这里的一地鸡毛,并不好收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混乱的销售渠道

“东阿阿胶甩卖了!都是临期产品,从厂家直接发货,质量绝对没问题。”在朋友圈里,一位自称是东阿阿胶的员工,经常不定期搞低价促销。

在她给《财经天下》周刊出示的报价中,一盒21年批号、净重250克的东阿阿胶块,售价只要750元。而同样的产品,在天猫旗舰店,全部满减折扣算下来需要1029元。

面对记者对货源的质疑,对方表示,自己不是经销商,价格便宜,是因为在东阿阿胶上班,货都是同事给的,质量有保障,可以随时查真伪。

据了解,东阿阿胶一直采用从批发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的三级分销模式,且零售商也分为药店、商超百货和医院三种主要类型。

而通过社交平台,个人销售东阿阿胶各类产品的行为,不免让消费者怀疑产品的真假。

在行业人士看来,从2019年开始,东阿阿胶就提出清理库存,到了2020年更将此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因此,以内部员工名义,私下售卖临期产品,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东阿阿胶这两年去库存的销售策略主要有两条,一是靠厂家销售主推线上;二是和少数优质渠道商合作,攻克线下。现在突然冒出私人带货,很容易让销售渠道陷入混乱。

《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东阿阿胶如此复杂的销售场面,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秦玉峰上位后,一直奉行提价策略。市场上,经销商和渠道商“囤货”屡见不鲜。每囤一吨阿胶,两三年后再卖,都能多赚100多万元。

后来,东阿阿胶还“刺激”经销商压货,经常选择一些大型连锁药店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与其约定进价可享受“团购低价”,只要一年能销1000万元的货,就能拿到15个返点。

靠着提价,秦玉峰一手创造了东阿阿胶的财富神话。2017年该公司股价创下了68元/股的历史最高价。但“高价格”带来的营收增长,让秦玉峰和经销商们忽略了,那些“消失”的货,只是从东阿阿胶的仓库,换到了经销商的仓库。

由于没有快速、直接地卖给消费者,整个销售链条无法形成完整的闭环,巨额存货逐步“吞噬”着他们的现金流,为2019年的亏损埋下了祸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5年,秦玉峰在活动上演讲,来源:视觉中国)

东阿阿胶做错了什么?

外界有声音认为,东阿阿胶从数十年来业绩持续增长的“好学生”,到2019年成为一夜巨亏的“差生”,一切都是因为秦玉峰“只会提价,不会搞钱”。

在2006年正式掌权后,秦玉峰提出了“文化营销”与“价值回归”的理念。2006年至2019年,东阿阿胶共提价17次,阿胶块的零售价从160元/公斤一路飙升至6000元/公斤,涨幅近40倍。

但涨价真的有错吗?在秦玉峰看来,倘若阿胶价格维持不变,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市场上假货泛滥,最终使消费者无法甄别,成为受害者。而且涨价策略在上市公司的商业运作中并不稀奇,“酒中贵族”的茅台就是这样操作的。

只不过,秦玉峰忽略了一点,两家企业虽然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一个生产高端白酒,一个制造高端保健品,但二者不同的属性,注定了东阿阿胶频繁涨价的效果会不如茅台。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贵州茅台和东阿阿胶均多次上调产品出厂价格,但在消费者眼中,阿胶属于保健食品,市场中可选择的替代品很多。另外,茅台的成本低,原料就是粮食,而东阿阿胶的主要原料是驴皮,近些年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从毛利率上看,阿胶低于茅台。

在业内人士看来,提价策略的初衷或许没错,但秦玉峰忽略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盲目提价,导致流失客户,才是东阿阿胶从巅峰掉进深渊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文化营销”的影响下,东阿阿胶过分注重营销包装,导致销售费用高企。财报显示,2018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7.76亿元,其中市场推广费和广告费为12.48亿元。而2014年至2018年,东阿阿胶在研发上的投入总额才9.19亿元。

其实秦玉峰在提出“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以后,就开始担心渠道会出问题。他很清楚,提价后会引发渠道囤货,肯定会给东阿阿胶带来一波冲击。为此,2009年,他高薪聘请国内医药界的销售专家程继忠,希望对方能用“控制营销”的杀手锏,帮助公司杜绝以往营销模式存在的弊端。

程继忠在业内有“钻石打工人”的称号。他曾帮助葵花药业摆脱过价格恶战,也给包括云南白药、北京同仁堂在内的多家知名医药企业进行过营销培训。

2009年至2012年,在他任职东阿阿胶营销副总经理期间,公司的应收帐款和应收票据占比都在5%以下,低位运行。同时,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足10%。

但在控制营销的过程中,2011年东阿阿胶销量下滑。2012年初,程继忠以个人原因请辞。时任总经理的秦玉峰表示,程继忠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程总在任时,价格策略和营销体系都是由总经理敲定的,他并没有决策权限。”

据《第一财经》从知情人士处了解,程继忠与东阿阿胶高管在做大阿胶系列产品,发扬阿胶文化的发展思路上有分歧,导致前者辞职。

2018年,一则关于阿胶是“水煮驴皮”的负面消息,让居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东阿阿胶置于舆论风口。随着高端市场饱和,提价在那一年也不再奏效,整体营收较2017年下跌,净利润仅微增1.98%。

到了2019年,前些年盲目提价、透支利润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再加上医保管理趋严的因素,顾客购买阿胶不能再刷医保卡,导致产品销量和营业收入双双降低。

很多经销商承受不了压力,开始私下分销,以折扣价将阿胶分销给药房,但在药房的账本上,虽然发票还显示一盒阿胶“卖”出上千元,但顾客实际付款少了许多。东阿阿胶的价格体系开始崩溃。

再加上,驴的繁殖周期较长,驴皮产量跟不上阿胶的产量。供不应求下,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也拉高了东阿阿胶的营业成本。

种种因素叠加下,2019年,东阿阿胶的业绩遭遇雪崩式坍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刮骨换血

在中国阿胶博物馆内,至今还收藏着一份清代的“九天贡胶”,时隔180年,药性仍存。这是属于东阿人的骄傲。

但阿胶行业已不复往昔,厂商之间厮杀日趋激烈。同仁堂、太极集团和九芝堂等品牌纷纷入局,东阿阿胶的销售渠道被挤压,市场份额正在下滑。

2020年,东阿阿胶最大竞争对手福阿阿胶,产量超过东阿阿胶,坐上国内阿胶行业的头把交椅。

感受到市场的寒意后,2018年,一向走高端路线的东阿阿胶也表示,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向中低端市场拓展。

经过2019年、2020年的清库存行动后,东阿阿胶的业绩开始有起色。1月28日,东阿阿胶发布2021年的业绩预告,预计在报告期内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4.28亿元和4.75亿元之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对媒体表示,“近两年,东阿阿胶营销模式和产品结构有了调整,一方面开始降库存、控制发货、拉动终端纯销、线上线下渠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则选择孵化培育拓展新品类,布局休闲滋补产品,改掉‘中药老牌’的传统定位,使产品形态上更显年轻化。”

1月11日,东阿阿胶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原总经理高登峰辞职,改任董事长。同时,聘任程杰为总裁。

据悉,程杰来自华润三九,是华润系高管。在内部人士看来,华润集团自入主东阿阿胶以来,很少干涉管理层的各项决议。历任高管成员也都是东阿县本地人居多,且都在东阿阿胶工作过很多年。


此次“空降”程杰担任总裁,大股东华润显然对东阿阿胶有着更多的期待。

这次人事变动背后,是华润集团在给东阿阿胶管理层去“本地化”的一个信号。尽管东阿阿胶正在“刮骨换血”,但不可否认,秦玉峰带给这家企业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失。

在秦玉峰退休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阿阿胶包括财务总监、副总裁、公司监事在内的8位高层陆续离职。

不过,资本市场也对东阿阿胶的未来发展保持高度期待。秦玉峰被调查的新闻爆出后,二级市场没有大幅下跌,反而在新领导班子上任时,股价出现一波小高潮。

东阿阿胶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还需要时间来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5#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22:21:29 | 只看该作者


风暴眼|王文京的资本局:用友汽车登科创板不“科创” 募资却为买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风暴眼
2022年03月17日 20:14:41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文|高涵

科创板过审让用友汽车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然而,这家由新三板转战而来的“高科技”公司,似乎并经不起审问。

科创属性存疑、业绩增长乏力、连续大额分红、募资却为买房……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用友汽车尚未展现它未来的成长性。

用友汽车不造车

在造车势力浪潮汹涌的当下,名挂“汽车”二字很容易让人误解成用友系也来跻身造车赛道。实际上,用友汽车并不造车,而是为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云服务和软件等。

用友汽车成立于2003年,是用友旗下成员企业。招股书显示,用友网络系公司控股股东王文京通过用友网络、用友科技等公司合计控制用友汽车75.76%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用友汽车《招股书》

在二十年前的ERP时代,王文京和他创办的用友网络曾名噪一时。放牛娃出身的王文京依靠知识,跳出农门,并在2001年用友网络上市的那一夜,凭借50亿身价问鼎“中国软件首富”。

随着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等公司搅起一波又一波更磅礴的互联网浪潮,王文京“IT英雄”的光环逐渐隐去。

但云服务等底层技术带动的企业数字化变革让用友网络重回浪潮之巅。2020年,用友网络市值最高冲至约2000亿元,帮助王文京以630亿元财富荣登《2021年胡润百富榜》榜单第63位,并重回“江西首富”之位。

但王文京“江西首富”的桂冠戴得并不长久。2021年,用友网络市值缩水,来自赣锋锂业的李良彬一举取代王文京,夺得首富之位。

2019年初,用友网络30周年之际,王文京以高管任职年限之由卸任公司CEO。然而当外界以为这位创始人已退居二线时,王文京在2021年初再次出任CEO,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资本动作,动作之一就是分拆用友网络旗下的用友汽车至科创板上市。

实际上,2016年,用友汽车已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为“839951.NQ”。2020年11月25日,因做市商不足2家,用友汽车被强制停牌。至停牌前,用友汽车在新三板的股价报40元/股,总市值43.30亿元。

科创属性遭质疑

用友汽车登陆科创板之路可谓一波三折。除了客观因素,技术壁垒不高是其受到监管问询的重要因素。

2021年6月,用友汽车转板科创板的申请获上交所受理。2021年9月底,因公司财务资料即将过有效期,上交所中止审核。

在此期间,用友汽车经历了两轮问询。在第一轮问询中,排在首位的问题即用友汽车的科创属性。为了使科创属性更浓,用友汽车曾将车企营销系统归类为工业软件,这遭到了上交所的追问。

目前,用友汽车的产品以DMS(Dealer Management System、汽车经销商管理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系统为主。

而DMS、DCS和CRM等系统都是汽车销售领域的软件,分别用于经销商管理、仓储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上和工业制造关系并不大。

此外,上交所还要求其说明软件开发,是否主要基于开源平台开发。凤凰网《风暴眼》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基于开源平台开发的软件,其技术含量往往需要打上问号。

而在用友汽车最初提交的招股书申报稿中,提到了其云原生技术平台涵盖了包括微服务、Devops、持续交付、容器化等技术。该平台还采用了Hadoop+Phoenix 的大数据架构,这都是知名的大数据开源项目。

在2月24日提交的招股书上会稿中,用友汽车对云原生技术平台的介绍内容大幅缩短,这些涉及开源技术的内容均已删除。

技术壁垒外,监管问询还关注到:说明研发人员人均薪酬逐年下降且销售人员人均薪酬两倍于研发人员的原因。

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期间,用友汽车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为56.07万元、46.76万元和42.26万元;研发人员平均年薪则为25.40万元、24.15万元和23.80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用友汽车《招股书》

公开数据显示,其他诸如光庭信息、山大地纬等同行业上市公司,销售人员的年薪大多集中在2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用友汽车销售平均年薪不仅是自家公司研发人员的两倍,还是同行其他公司的两倍。

对此,用友汽车解释称,基于公司业务聚焦行业的特点,公司按区域或客户群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从业时间长,行业经验丰富,主要面向行业大客户。因此公司销售团队精干,人数较少,从薪酬总额上看,销售团队是低于研发团队的。

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四个报告期内,用友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7365.71万元、7430.89万元、7963.44万元和3876.14万元,占营收比分别为15.13%、15.26%、16.73%和14.62%。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2.09%、12.76%、13.13%、15.92%。各项占比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可投入效益如何呢?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用友汽车仅拥有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最近一项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日还是在2015年11月13日,而最近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日则在2012年11月21日。在近6年的时间里,公司未有新的专利申请被授权。

同样为汽车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启明信息(002232.SZ),虽然研发费用不及用友汽车,但启明信息2021年上半年即获得专利8项。至2021年年中,启明信息累计获得知识产权授权223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设计专利32项。各项专利指标均远远高于用友汽车。

除此之外,虽然用友汽车声称“各项专利均为公司原始取得”,但研究发现,公司自称“原始取得”的两项发明专利或为母公司受让所得。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用友汽车持有的“数据传输控制装置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专利号:ZL201110448730.4)和“文件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方法”(专利号:ZL201210477748.1)这两项专利权的申请人均在2013年8月发生变更,变更前申请人均为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即用友汽车控股股东用友网络(600588.SH)的前身。也就是说,用友汽车目前仅有的两项发明专利或全部受让自用友软件。那么,用友汽车应如何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呢?

另外,用友汽车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不稳定。2019年1月1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为陈小庆、王炜、高海龙、尹洪伟、袁家远。而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更换为为陈小庆、高海龙、林丽清、杨治国、王明怀。近两年,公司更换了60%的核心技术人员。

此外,公司最新的这5位核心技术人员均为本科学历,从简历上看,他们均未体现深厚的学术和技术背景。其中,较为稳定的技术人员陈小庆毕业于东华大学,高海龙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

2021年12月中旬,用友汽车招股书恢复审核。2022年,3月7日,用友汽车首发过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会,上交所依然要求发行人说明ERP+DMS+CRM是否形成数据闭环,该等模式中发行人与控股股东的关系,是否相互引流,是否开放使用或共用底层数据或平台等关键技术问题。

显然,提升科创板上市门槛,已是大势所趋。2021年4月,证监会进一步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旨在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业绩增长乏力

除了科技含量令人担忧,用友汽车的营收增长并不乐观。

2018-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四个报告期内,用友汽车营收分别为4.87亿元、4.87亿元、4.76亿元和2.65亿元;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8484.49万元、9265.62万元、8482.81万元和6690.41万元。两项指标在2020年都出现了同比下滑的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在招股书中,用友汽车着重介绍了汽车行业周期波动对公司造成的潜在风险。其表示,若未来汽车行业产销量下滑,则可能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实际上,自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产销量已开始下滑。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近三年内汽车销量分别为2808.1万辆、2576.9万辆、2531.1万辆,逐年降低。

反映在业务收入上,是其核心业务收入增速减缓,非核心业务收入后继无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用友汽车《招股书》

凤凰网《风暴眼》从招股书中获悉,用友汽车来自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务的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逐年提升,但增速下滑;来自系统运维服务和智能设备销售的收入则逐年下降。

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用友汽车的日子或将变得更加艰难。一方面,国内互联网巨头将来也有可能来“分一杯羹”,它们普遍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一方面,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都将自研软件放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以获得产品的体系化能力;另一方面,海外市场龙头若改变竞争策略,加大针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亦将加剧该领域的市场竞争。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受主要客户(大中型企业、国企央企等)的强势地位影响,用友汽车的应收帐款和坏账偏高。在用友汽车披露的四个报告期内,其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35亿元、1.69亿元、1.32亿元、1.61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27.63%、33.78%、25.70%、56.6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余额较大的应收账款和应收款账龄比例的提升,将严重拖累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募资却为买楼?

技术壁垒不高、营收增速承压的基础上,用友汽车却长期保持着高比例的分红。

从招股书及新三板公开信息中可以得知,2018年至2021年1-6月用友汽车分红金额占上一年度末(2017年年报未更正时的数据)未分配利润金额比例分别为99.64%、115.50%、53.33%、61.47%。在科创板上市前,用友汽车老股东已将多数利润收入囊中。

此外,用友汽车此次上市募资,有很大比例的资金将用于买楼。


根据招股书,用友汽车本次IPO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607.94万股股票,募资5.63亿元用于车企营销系统升级项目、车主服务平台升级项目、数据分析平台建设项目这三个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

其中,拟用于车企营销系统升级项目的投资预算总额为3.62亿元,包含场地购置投资1.25亿元,场地装修投资850万元;车主服务平台升级项目投资预算总额1.28亿元,包含场地购置投资2650万元、场地装修投资159万元。

也就是说,用友汽车IPO募资额的合计约1.62亿元将用于场地购置和装修,占总募资比例的28.70%。

用友汽车本次三个募投项目的实施地点皆是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希望路嘉定宝龙中心的办公场所,截至2021年5月26日用友汽车已签署购买办公室楼的意向协议。

种种迹象均未显示用友汽车的发展前景。未来,当用友汽车成功登陆科创板,它能给中小股民带来多少回报,实在令人存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6#
 楼主| 发表于 2022-3-18 22:45:19 | 只看该作者
三年亏损48亿人民币 零跑汽车将赴港上市
2022-03-18 17:02

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昨天(17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这也是“蔚小理”之后,第四家即将登陆港股的新造车公司。
据TechWeb报道,零跑汽车未披露此次IPO融资金额。根据招股书显示,零跑汽车计划将筹集到的资金40%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研发、25%用于提升生产能力、25%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10%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企查查信息显示,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12月,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亿新元),法定代表人为朱江明。朱江明是技术研发出身,曾为安防巨头大华股份的创始人之一,最初投身电动汽车领域,背后也有大华的支持。

零跑汽车主要聚焦于价格在15万元至30万元的中国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三年中交付了三款车型。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零跑汽车三款智能电动汽车共计交付了52832台车。
招股书还显示,零跑汽车2019年至2021年营收增长强劲,2019年收益1.17亿元增加439.7%至2020年的6.31亿元,2021年进一步增加396.1%至31.32亿元。毛利率由2019年的-95.7%改善至2020年的-50.6%,并于2021年进一步改善至-44.3%。
具体业务方面,零跑汽车的营收主要来自汽车及部件销售收入,2019年至2021年该板块营收分别为1.17亿元、6.16亿元、30.59亿元,尤其是在2021年,该板块受益增长迅速。
不过,零跑汽车在增收的同时并未实现净利润的增长。2019年至2021年,零跑汽车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分别为9.01亿元、11亿元、28.46亿元,三年共计亏损约48.47亿元,且呈现亏损逐年扩大的趋势。
零跑汽车在招股书中写道:“我们过去录得毛亏损及净亏损且经营性净现金流量为负,而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会持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7#
 楼主| 发表于 2022-3-19 21:21:04 | 只看该作者

风波中的民生银行:18亿股遭冻结 甩卖“踩雷”信托,股价近一年跌超25%

银行财眼
2022年03月19日 08:01:38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丨出品

文丨远山

3月17日晚间,民生银行公告称股东泛海集团持有的近18亿股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发现,近期民生银行风波不断,除了股权被质押,近日还在甩卖“踩雷”的信托收益权,但其超7亿本金或无法足额收回。此外,该行2021年曾收银保监会针对商业银行的最大金额罚单;去年三季报显示该行营收、归母净利双降,盈利能力有所恶化;股价在近一年时间跌25.43%,在A股42家上市银行近一年的跌幅中排第六位。

民生银行18亿股份被冻结

3月17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海集团”)持有的近18亿股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占该行总股本的4.11%,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股份比例的70.46%。

根据民生银行公告,根据北京金融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因前海人寿保险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泛海集团发生公司债券交易纠纷,涉及案件债权金额及执行费用总额为53750万元人民币,北京金融法院对泛海集团持有民生银行的18亿股进行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

其中,1股被司法冻结,14.10亿股被司法标记,3.888亿股被轮候冻结。司法冻结和司法标记的期限自2022年3月16日起至2025年3月15日止,轮候冻结自转为正式冻结之日起至36个月期满之日止。上述冻结、标记及轮候冻结的股票产生的孶息一并冻结、标记及轮候冻结。

公告显示,截至3月17日,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25.54亿股无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为5.83%,其中,质押股份25.51亿股,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比例为99.86%。此次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的股份占民生银行总股本比例为4.11%,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股份比例为70.46%。

民生银行方面表示,此次股东股份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和轮候冻结不会导致该行第一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发生变更,不会对该行日常经营管理、公司治理产生重大影响。若本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股份被司法处置,亦不会导致本行第一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发生变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值得注意的是,“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持股比例正在持续收缩。

2021年7月15日,泛海集团因与平安信托的债务纠纷被诉至法庭,其持有的3.888亿股民生银行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申请强制执行,险些摆上拍卖台。后来,经泛海集团与平安信托协商一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撤回了上述拍卖。此后,这3.888亿股民生银行股份一直处于冻结状态,并在此次泛海集团与前海人寿保险的纠纷中被轮候冻结。

2021年,从7月15日至7月30日期间,泛海集团控制的隆亨资本累计被动减持民生银行H股约2.61亿股,原因是隆亨资本因触发贷款协议约定,在半个月内连续两次被动减持其持有并质押的民生银行部分H股股份。经过这两次减持,“泛海系”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数降至约27.78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比例由减持前的6.94%降至6.35%。

2021年年底,民生银行再次公告称,泛海集团将其持有的该行2.16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厦门国际银行。此次股份转让后,泛海集团及其关联方在民生银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下滑至5.83%。

此外,民生银行公告披露,该行董事会于2021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统一授信的议案》,同意给予泛海集团最高授信额度人民币216.05亿元,支用限额人民币216.05亿元,额度有效期2年。

“本次核定的授信额度并非新增,且不涉及具体业务,仅是出于集团授信整体额度统一控制管理需要而作的减额续授信。”民生银行方面表示,此次最高授信额度及支用限额较上期集团统一授信减少人民币7.95亿元。

目前来看,“泛海系”的债务危机仍未解除。泛海控股于1月的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亏损90亿元到110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基本每股收益亏损1.7320元/股到2.1169元/股。

甩卖“踩雷”信托

超7亿本金或无法足额收回

民生银行风控不足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发现,近日,民生银行正在转让三笔“踩雷”信托的受益权,合计本金余额7.28亿元,这批收益权或许无法足额收回。

根据阿里法拍网信息,本次民生银行拟转让的三笔标的分别为“国通信托·汇通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下称“汇通1号”)、“中原信托·资管计划投资(第二期)单一资金信托”(下称“中原信托资管投资二期”)和“粤财信托·民京1号单一资金信托”下称“民京1号”。

具体而言,“汇通1号优先级投资信托计划”份额对应的信托资金本金余额为人民币4.67亿元,信托收益含违约金约3.31亿元,相关费用151.2万元;“民京1号”本金余额人民币0.83亿元,信托收益含违约金约0.46亿元,相关费用14.96万元;“中原信托资管投资二期”本金余额为1.78亿元,信托收益含违约金1.67亿元,相关费用37.73万元。本金余额合计7.28亿元。

上述三只信托均计划投资于桑德集团的相关方,如桑德集团有的启迪环境公司、或方正证券金瓯44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该定向计划与桑德集团开展有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另外,上述三只信托均成立于2017年,并于2019年逾期后大规模违约。值得一提的是,桑德集团、桑德投资共对3款信托产品质押了启迪环境7131.6万股流通股股票,其中“民京1号”质押742万股、“中原信托资管投资二期”质押1470万股,“汇通1号”质押4919.6万股。

据媒体报道,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金的价格肯定没人要。现在本金不可能全部收回了,因为质押物不足值。我们希望打包一起卖,如果单笔卖的话,出价合适也可以讨论。”

另外,民生银行亦打算跟桑德集团划清界限,欲转让该行对桑德集团”的债权本金5391.63万元,利息含违约金3532.16万元,相关费用6.23万元。

频收监管罚单

去年被罚超亿元

纵观2021年全年,据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统计,民生银行共计收到22张罚单,罚没金额超一亿,共计1.28亿元。

其中,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去年7月16日曾报道,民生银行因“三十一宗罪”被罚1.145亿元,其中涉大量理财违规业务。这也是2021年度银保监会开出的商业银行行政处罚中,单笔罚金最高的罚单。

具体而言,民生银行的“三十一宗罪”中理财业务违规事项包括:理财产品收益兑付不合规,违规调整理财产品收益,违规调节理财业务利润,使用内部账户截留理财产品浮动管理费收入和承接风险资产,理财产品间相互交易资产调节收益,理财产品未实现账实相符、单独托管,理财产品投资清单未反映真实情况,合格投资者认定不审慎,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投资杠杆水平超标,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市值比例超标,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流动性资产持有比例不达标,理财产品信息登记不规范,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发行虚假结构性存款产品。

而今年截止目前,2022年仅过四分之一,该行已经收到12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496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注: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统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注: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统计

去年三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股价近一年跌超25%

除了风控漏洞,多次踩雷,频受监管处罚,民生银行业绩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该行2021年年报尚未披露,根据最新的三季报,报告期内,民生银行资产总额7.02万亿元,较年初仅增长0.9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达到428.60亿元,较年初下降5.2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达到354.87亿元,同比下降4.9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1前三季度,该行不良贷为1.79%,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6.43%,较年初增幅了7.05个百分点。

截止3月18日收盘,民生银行报3.73元/股,微涨1.63%,但近一年的时间里,该行股价已跌25.43%。根据wind数据,A股42家上市银行的近一年跌幅中,民生银行股价跌幅居前,排在第六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数据来源:wind

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统计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01:24:22 | 只看该作者
海底捞“沉底”:去年日亏1140万,闭店276家




    2022-03-23 22:53:01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 文/卢思叶 编辑/庄怡)疫情打击和盲目扩张影响下,海底捞交出了自2018年上市以来的首个亏损年报。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2021年,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2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1亿元,日均亏损1140万,较2020年同期的盈利3.09亿元大幅转亏。        
这是海底捞上市后的首次年度亏损,海底捞表示,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
净利润连年下降,股价缩水八成…2021年,海底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去年11月,海底捞终于踩下高速扩张的刹车,宣布关店300家,创始人张勇于本月初卸任CEO,这一系列自救措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年度首次亏损,盲目扩张是内因
餐厅经营收入是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公司总收入的96%,2021年,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为394.64亿元,同比增长43.9%,主要由于新餐厅数量增加及营业天数增加。
其他业务中,外卖业务因受到疫情影响收入下降,从2020年的7.18亿元减少至2021年7.06亿元,对总收入的贡献从2.5%下降至1.7%。
从餐厅的核心指标来看,翻台率和人均消费两项数据再次下降。财报显示,顾客人均消费从2020年的110.1元,减少到2021年同期的104.7元。
2021年,海底捞餐厅的总体平均翻台率为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5次/天。相比2021年上半年年报所披露的总体及同店翻台率分别为3.0次/天及3.4次/天,基本持平。但相比2020年同期已经大幅下降,2020年这一数据还是3.5次/天。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翻台率均下降至3.1次/天,餐厅数量占比最高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从2020年的3.6次/天跌至2.9次/天。翻台率持续下降意味着,海底捞逐渐接近行业的平均值,品牌优势减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过去一年的经营表现,海底捞公告称,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就外部环境而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有反复,未来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餐饮收入46895亿元,与上年相比由负转为正增长18.6%,两年平均下降0.5%,还未恢复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水平。
疫情的影响餐饮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过去两年的快速扩张战略则是海底捞亏损的内因。疫情开始的2020年,海底捞门店猛增544家,年底门店总数达到1298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仍在保持平均一天开出1.6家门店的高增速。
而门店高速扩张带来的经营和管理压力倍增,2021年11月,海底捞决定调整扩张策略,推出“啄木鸟计划”,关闭部分餐厅并计划适当减少未来资金投资。
今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260家海底捞餐厅在“啄木鸟计划”下永久关闭,32家餐厅暂时停业休整。2021年全年,海底捞新开业421家餐厅,关闭276家餐厅,其中16家因租约到期等原因关闭。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全球共有门店1443家,其中1329家位于中国大陆地区,114家位于港澳台地区及其他11个国家。
同时,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并未因餐厅关闭而裁员,受影响的员工有机会继续在集团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员工数量为146584人。
海底捞自救:收缩、换帅
2021年11月推出的“啄木鸟计划”可以看作是海底捞自救的重要开始。
彼时,海底捞在公开信中反思了因快速扩张造成经营未达预期的几个表现: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啄木鸟计划”采取关停部分门店、持续推进和打磨门店管理体系、重建和加强职能部门以及强调企业文化、完善员工培训等举措。
计划中尤其指出: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若餐厅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
为配合内部架构调整, 3月1日,海底捞发布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43岁的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调任首席执行官,负责监督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并继续负责“啄木鸟计划”的落实与推进。
据行业人士透露,作为“啄木鸟计划”领导者的杨利娟,一直扮演重要的运营管理角色。服务员出身的她,在海底捞任职超27年,是海底捞走出四川、开拓全国市场的关键人物,也是海底捞推行“连住利益,锁住管理”制度的负责人。
同时,36岁的李瑜出任海底捞中国大陆地区首席运营官,38岁的王金平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区首席运营官,将协助首席执行官提升集团不同地区的运营效率,加强对公司管理及执行的监督和实施。
新一代年轻化的管理团队上任体现出,海底捞正在试图通过管理层对门店运营进行监测和监督,持续改善运营效率。
此外,海底捞产品上新策略的调整,也是其寻求变化、改变经营未达预期的方式之一。2022年元旦起,海底捞改变以往单品单店零散上新、区域逐步推广至全国的做法,从全国、区域双体系推进产品上新,从锅底、菜品、小吃及体验等全方位更新产品,且保持全国至少一年两次的上新节奏。
实际上,加快上新节奏是吸引年轻客流的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Z世代”消费力量的崛起,其追求多元化、个性化、注重体验感的特点,愈发受到商业市场的重视。就在3月20日,海底捞对外宣布,在线注册会员数破亿。
多元化业务的发展带动了海底捞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的提升,财报显示,该项成本从2020年的122.6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79.8亿元,增长了46.6%。
去年2月,海底捞股价曾达历史最高点85.75港元,市值一度接近4700亿港元,而3月23日港股收盘,海底捞股价报13.24港元,跌幅近85%,总市值约738亿港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01:25:43 | 只看该作者
腾讯“降调”:去年净利同比微增1%,称互联网行业将回归初心
2022-03-23 23:59:35 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文/胡毓靖 编辑/庄怡)数实经济收入首度超越网络游戏,成为腾讯第一大收入来源。
3月23日下午,腾讯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腾讯实现营收5601.18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Non-IFRS)1237.88亿元,同比微增1%,是近十年来公司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其中,2021年Q4腾讯净利润(Non-IFRS)248.8亿元,同比下降25%,这是继三季度净利下跌2%后,腾讯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单季净利负增长。
总体来看,腾讯三大板块营收来源中,增值服务(包括本土游戏、国际游戏、社交网络收入)和广告收入增速大减是腾讯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但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收入同比大增,首度超越网络游戏,成为腾讯第一大收入来源。
活跃用户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腾讯QQ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5.52亿,同比下降7.2%;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帐户12.7亿,同比增长3.5%。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表示,互联网行业已经迎来经营范式转变,从过去专注于竞争、鲁莽的扩张,以及过度地争取份额,变为专注于科技创新、用户价值和社会责任等,“互联网行业将回归初心”,他说道。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虽然收入增速放缓,但公司在业务上继续取得战略性进展,相信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结构性地迈向更健康的模式,回归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
本土游戏收入增速慢于海外
国内合规,国际扩张,或许能总结腾讯游戏业务的2021年。
腾讯的游戏收入包括本土和国际两部分,2021年这两项收入分别为1288亿元和455亿元。同比去年的增速分别为6%和31%,整体游戏业务增速约为12%。四季度,腾讯本土游戏收入增长仅为1%,海外游戏收入增速则达到34%。海外游戏增长动力更为强劲,本土则相对疲软。
财报称,本土游戏收入增长主要受《王者荣耀》《使命召唤手游》《天涯明月刀》收入增长推动,但部分被《DnF》和《和平精英》收入减少抵销。海外游戏增长则由《PUBG Mobile》、《Valorant》、《荒野乱斗》及《部落冲突》等游戏拉动。
未成年人游戏限制方面,财报称2021年四季度未成年人总游戏时长同比减少88%,占本土游戏总时长的0.9%,未成年人总流水同比减少73%,占本土游戏总流水的1.5%。
本土游戏增速放缓更多受新游戏收入延递影响。安信证券研报认为,由于《英雄联盟手游》递延周期较长,其收入贡献将更多体现在 2022 年,而于 2020 年 Q4 上线的《天涯明月刀》 递延周期较短也带来了一定的高基数压力。
对此,刘炽平在财报电话会中表示未成年人保护对收入增长的影响将在2022年内消化,新的游戏版号发布后,也会获得对应新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7月开始国产网络游戏版号审批名单就未更新,这对腾讯的新游戏上线也有明显限制。
刘炽平也表示,目前由于新版号尚未公布,国内游戏业务收入并没有太高的可预见性。但腾讯会加快国际游戏投资和发布脚步,增加现有IP的渗透度,并持续发布新的游戏。
国海证券研报指出,2021 年 7 月以来国家新闻出版署版号发放暂缓,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出台,进一步严格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完善原本的版号审批规则和流程。2021 年腾讯共获得 11 款游戏版号,第四季度无新版号获得,或对游戏业务开发与上线进程造成一定影响。
国际游戏的高增速是财报亮点之一。据App Annie去年12 月《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排行榜》显示,腾讯位居榜单第三。
腾讯游戏海外投资动作频繁,其中包括《饥荒》《缺氧》开发商Klei Entertainment、《麻布仔大冒险》开发商母公司Sumo Group,以及曾开发《喋血复仇》、《求生之路》等知名游戏的工作室Turtle Rock Studios的母公司Slamfire等。
此外,腾讯还在去年年底成立了海外游戏品牌 Level Infinite,同时公布《王者荣耀国际版》、《饥荒:新家园》手游、《重生边缘》、《GTFO》等多款游戏产品,Level Infinite 将发行腾讯游戏旗下工作室及其它第三方工作室出品的游戏作品,并为海外合作工作室提供技术和研发支持。
广告面临更强劲逆风,数字经济成第一大收入来源
由于监管趋严和宏观经济及部分广告主行业的疲软,腾讯2021年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7.8%,而2020年这一增速为20%。
其中,社交媒体及其他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1%至753亿元,媒体广告收入则下降7%至33亿元。财报介绍,前者由微信朋友圈小程序广告主增长带动,后者则受宏观环境和内容发布延迟等。
在线教育是腾讯广告主要客户,双减政策大幅影响该部分收入。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在电话会中表示,“过去几个季度里,相比整个行业而言,腾讯的广告业务受到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跟我们的广告客户构成有关”,“尤其是在线教育行业,一年之前在腾讯广告营收中的占比为10%-15%,而目前去年四季度只有1%-3%,这也解释了四季度广告营收同比下降的原因”。但他预期,随着对新的监管环境的适应,广告业务将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增长。
申万宏源香港认为,广告业务低迷态势或延续到 22 年上半年后逐步改善,但仍需关注消费景气度变化以及政策监管对广告业务影响,但期待视频号广告变现带来中期新增量。
腾讯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首次成为腾讯最主要收入来源。该板块的收入2021年同比增长34%至1772亿元,其中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增长主要反应商业支付金额增加,企业服务同比快速增长,主要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互联网行业的视频化驱动。
刘炽平称,过去一年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的企业领域得到拓展,进入零售、健康、教育等领域。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腾讯宣布融合打通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三大产品,他认为,这将有利于与微信提升互联网,和企业用户的互动也将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入成本也快速增长。财报显示,2021年腾讯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的收入成本为1208亿元,同比增长32%,在多个板块中增速最快。
整体研发成本上,腾讯2021年同比增长33%,达到518亿元,在三年内翻倍,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底层能力是投入重点。
刘炽平提到,过去一年云业务市场竞争激烈,腾讯云价格方面打折,并给部分企业定制的云业务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增速和毛利率都较低。此外腾讯还支出了较多的市场营销费用,以获得相应业务。
他表示,在价格打折和牺牲毛利率的基础上,腾讯云业务达到了一定规模,服务不同行业客户,可以把研发成本分摊到更大的客户基础之上,SaaS业务长期来看变现潜力较大。
回应组织优化:核心板块将继续投资
此前有消息称,腾讯将在CSIG和PCG两大事业群进行人员优化,此外对外招聘计划正在紧缩。刘炽平在电话会中回应称,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的挑战和改变,腾讯作为其中参与者也会主动进行调整。
“过去,行业是竞争驱动型,投入较大。现在,相比短期收益大家更关注长线业务发展,更健康地投入,尤其是对营销成本、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优化。我们也对亏损业务进行了成本优化动作,以便保持更加健康的增长”,刘炽平说。
他表示,腾讯的专注点将放在核心业务板块的增效和成本控制,非核心业务会控制员工数量,特定领域会进行简化,腾讯的员工流动和增速将放缓,整体更青睐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年轻的应届毕业生,提高整体组织结构能力,但在核心领域会继续投资,人员控制不适用于核心领域。
除组织优化外,股价和市值的波动也是腾讯备受关注的市场议题。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表示,腾讯会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会注重投资未上市的私有化公司和自身投资,同时对部分公司撤资。
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推动股票回购,阿里昨日就宣布上调回购规模至250亿美元,是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腾讯今年1月进行了一波密集回购,从1月5日至1月20日共计回购了11次,合计回购483.14万股。
减持京东是腾讯“主动”战略的另一侧面。去年年底,腾讯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将其持有的近4.6亿股京东集团A类普通股发放给合格股东,持有京东的股权将从16.9%降至2.2%,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James Mitchell称,腾讯过去几年有几百亿不同方向的投资,“撤资并不是大事”。他表示,腾讯投资会更偏向于选择没有上市的私有化公司,帮助他们扩张上市。
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腾讯于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的权益公允价值为9828亿元,接近万亿规模。
2021年财报发布后,腾讯的利润率成为分析师关注重点。年报披露2021年腾讯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1237.88亿元人民币(Non-IFRS),同比增长1%,是近十年来公司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对此,刘炽平称,2020年和2021年都是腾讯的转折之年,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腾讯采取了“激进的市场营销措施应对竞争”,但随着互联网行业出现的范式转变等根本性变化,腾讯会进行全盘的成本优化,他预测2023年的利润率会好转。
游戏的增速带来赢利性担忧问题上,刘炽平认为这是周期性表现,增速放缓不会成为“新常态”。只是“(短期内)受制于不同的监管周期,出现增速或降速”。他举例称,2018年腾讯和行业的游戏收入也出现增速下降,但随着新游戏的面世,这些担忧也随之消失。目前来看,娱乐行业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国际游戏亦增长强劲。
截至3月23日收盘,腾讯股价微涨,报389港元,港股市值为37391亿元。美股方面,腾讯股价46.88美元低开,截至发稿拉升至47.70美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1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6 01:31:11 | 只看该作者
新业务烧钱不止连累亏损235亿,王兴:美团追寻长期价值




    2022-03-25 22:53:03
    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美团对新业务有长远的打算,追寻长期的商业价值,会继续改善新业务的单位经济性和营运效率,新业务的亏损未来会减少。



(观察者网讯 文/卢思叶 编辑/庄怡)受新业务“烧钱”和34亿反垄断罚单的影响,美团中断连续两年的年度盈利,2021年由盈转亏。
3月25日,美团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第四季度,美团营收495.2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0.6%,增速再次放缓;期内亏损53.4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2.4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2021全年,美团营收1791.3亿元,同比增长56%;年内亏损235.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盈利47.1亿元大幅转亏。
同时,财报显示,美团外卖平台骑手已经达527万人,在监管要求下,美团正在推进保障骑手劳动权益的系列措施,和帮扶中小商户经营的多项举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业务年亏384亿,称将严格遵循监管发展
亏损的一大原因是新业务仍处于烧钱投入阶段。第四季度,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经营亏损由2020年同期的60亿元扩大至102亿元,经营亏损率增加4.6个百分点至69.5%。
2021年,美团在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经营亏损高达384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亏损109亿元大幅扩大,经营亏损率同比扩大36.6个百分点。
财报显示,亏损扩大主要是在零售业务的供应链和用户激励方面投入所致,具体投入的业务主要是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和美团闪送。
为支持新业务起步阶段的营销需求,美团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幅增长,由2020年的209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07亿元,同比大增94.8%,占收入的百分比由18.2%上升至22.7%。
其他成本也有较大增幅,2021年,美团销售成本增长69.2%至1367亿元,研发开支增长53.1%至167亿元,一般行政开支增长54%至86亿元。
2021年,美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2020年的流入85亿元转为流出40亿元。
自2020年下半年全面进入新业务投入期后,美团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而新业务“烧钱”的目的是换规模,巨额投入下,新业务是营收增长最强劲的板块。
2021年,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达503亿元,同比增长84.4%,对总营收的贡献比从2020年的23.8%增长至28.0%。
不过,其中受到严格监管的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在2021年的增长低于预期。据晚点latepost此前报道,美团优选2021年完成了约1200亿元交易额,并未达到年初定下的1500亿元的目标。
对此,美团创始人王兴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美团对新业务有长远的打算,追寻长期的商业价值,会继续改善新业务的单位经济性和营运效率,新业务的亏损未来会减少。
王兴强调,社区电商业务将严格遵循监管,维持稳定的增长,保持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随着监管的发展,社区电商市场变得更加理智,整个行业将有长期健康的成长。”
王兴指出,将在改善物流网络、供应链能力、丰富商品品类等方面提高社区电商的竞争力,同时向低线城市开辟更多渠道,发展农村地区的社区电商。
从财报来看,美团还有较充足的资金弹药支持新业务扩张。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25亿元及短期理财投资843亿元,对比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相应结余分别为171亿元及440亿元。
平台骑手达527万,称正筹备保险试点工作
除新业务外,餐饮外卖和到店、酒店及旅游两个板块的收入则是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到店、酒店及旅游仍是利润最高的板块,2021年,该板块收入同比增加53.1%至325亿元,经营溢利由2020年的82亿元增加至141亿元,经营利润率由38.5%提升至43.3%。
2021年,到店酒旅业务境内酒店间夜量增长34.5%,在高星酒店领域,夜量占比超16.5%。美团表示,这得益于行业复苏以及聚焦境内旅游市场、本地住宿及短途旅游场景,
核心业务美团外卖方面,2021年实现营收963亿元,同比增长45.3%;外卖交易金额达7021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3.6%;交易笔数达144亿笔,同比增长41.6%。
据财报,2021年餐饮外卖年度交易用户数及人均交易频次均创下历史新高;单日订单峰值于2021年8月突破5000万单,并于12月再度创新高。餐饮外卖年度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13%,年度交易用户平均交易频次同比增长25%。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板块上,骑手和商家方面都有相关的监管政策出炉,对美团的运营产生了影响。
截至2021年底,美团平台骑手人数达527万人。同期内,美团外卖骑手配送成本为6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3%,骑手成本占餐饮外卖收入比例达71%。
与之对比,2021年,美团从商家、用户处收取的餐饮配送服务收入为 542 亿元,这意味着,餐饮配送服务收入尚未覆盖骑手成本,美团全年用于直接补贴骑手的费用达140亿元。
财报显示,在外卖骑手权益保障方面,美团继续推进“同舟计划”,2021年举行了136场骑手恳谈会,结合骑手的意见和建议,优化算法规则。
同时,美团正在有关部门指导下,配合职业伤害保险的试点筹备工作,项目按计划时间开展,并为参与试点的骑手承担全额参保费用。
商户方面,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的佣金收入为285.5亿元,完成订单笔数为143.7亿笔,平均每笔订单佣金收入为2.0元。对比全年交易金额,外卖平台佣金率约为4.1%。
今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
3月1日,美团外卖正式发布六项具体帮扶举措,包括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困难中小商户佣金优惠、提升小商户线上运营能力、提供外卖智能硬件等,从降本和增收两方面为受疫情冲击、经营陷入困境的中小商户提供帮助。
王兴在今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2022年,美团会更密切地和商家合作、听取反馈意见,提供给商家多元化的服务,同时用数字化工具帮助商家改善经营,使其在宏观挑战下获得更多营收。
对于外卖业务整体增长有所放缓,王兴表示,新冠疫情的影响确实存在,尤其今年3月份,主营业务受到显著影响,且预计影响还会持续,但总体来说,美团更关注高质量的增长和营运效率的改善。
“我们的主营业务一定会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在2022年实现稳定增长。”王兴说道。
美团CFO陈少晖则表示:“美团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广大中小商家以及骑手等相关的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继续把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目标,努力带动消费和行业转型升级,让所有相关方都能从中受益。”
截至3月25日收盘,美团报135港元,当日下跌8.16%,总市值约8285亿港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