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50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本是剩余价值规律实现唯一主体 官媒被逼终露反马真面目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8 13: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不是不要资本人民日报官网
2022年02月08日 07:33:14





原标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人民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

应该看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5个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对于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是要逐利的,既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也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初见成效,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稳步向好。这说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和行业监管,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规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既要设置“红灯”也要设置“绿灯”,“红灯”是为了划定边界、加强规范,“绿灯”是为了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明确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目的是引导督促企业服从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支持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规范发展、加强监管,是为了促进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更为长远的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是为了资本能够有序发展、健康发展,对于支持相关企业实现规范创新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完善市场准入、行业监管、公平竞争等法律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能够为各类资本、各个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牢固的保障。

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应该看到,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就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9:02:00 | 只看该作者
市场社会主义、混合经济和蒲鲁东行善弃恶的好坏“综合公式”唯心史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8:57:18 | 只看该作者
郝贵生:不能用蒲鲁东的所谓“辩证法”解读今天的社会现实
2022-02-28 21:26:14作者:郝贵生来源:毛旗网

不能用蒲鲁东的所谓“辩证法”解读今天的社会现实
  郝贵生

  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革命的,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就是在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宣言》的形成和写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蒲鲁东(1809——1865年)特别是其所谓“辩证法”的矛盾经济体系思想。当今个别大人物和个别媒体竟然用蒲鲁东的所谓“辩证法”思想解读今天的社会现实,实则是历史的倒退。

  一、蒲鲁东依据黑格尔的辩证法构建他的“辩证的经济矛盾的体系”

  蒲鲁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家庭,少年家境贫寒,失过学,12岁就到过法国许多城市谋生。青少年的不幸遭遇使他痛恨资本主义制度,决心致力于发现某种能够改善穷苦人状况的途径方法。他刻苦自学过许多书籍,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1840年发表《什么是财产?》一书,开始批判资本主义,但他不主张无产阶级革命,而是希望保留小生产者的私有制。他提出了“财产就是盗窃”的著名论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这本书的积极价值,说“无疑是他最好的著作。这一著作如果不是由于内容新颖,只是是由于旧东西的那种新的和大胆的风格而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0页)它“向经济学中‘最神圣的东西’进攻的挑战性的勇气,用来嘲笑庸俗的资产阶级理性的机智的怪论,致命的批判,革命的真诚——<什么是财产?>就是以所有这些特性激动了读者,并且一出版就流下了强烈的印象。”(同上,第141页)但马克思也指出了这本书的严重错误。一是这本书“已经可以看到一个矛盾:蒲鲁东一方面以法国小农的(后来是小资产者的)立场和眼光批判社会,另一方面他又用他从社会主义者那里借来的尺度来衡量社会。”(同上,第142页)二是这本书的标题就表现出的它的缺点和错误、“问题提得非常错误,甚至无法给它一个正确的回答。”(同上,第142页)财产关系不应当从法律和人的主观意志来说明,而应该从经济关系来解释。蒲鲁东把财产关系这个经济范畴同“一般的法律概念”纠缠在一起是错误的。

  1846年,蒲鲁东又抛出了他自命不凡的著作《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从理论上系统阐发了他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19世纪40年代的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并借用黑格尔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解读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问题。蒲鲁东也是如此。他是如何借用黑格尔的“辩证法”阐发他的经济学范畴和理论呢?

  我们知道,黑格尔是一个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主张世界的本源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最初是以精神的状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以后被否定外化为自然界,再被否定产生人类社会。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矛盾斗争的否定之否定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最伟大之处就是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矛盾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同时这种唯心主义体系制约了他的辩证法,导致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同时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使之成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并用之解读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1—692页)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思想家不真正懂得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和缺陷,简单地照搬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词汇,也就不可能做出科学的结论来。蒲鲁东就是这样的一位思想家。

  第一,他用黑格尔的矛盾体系解读他的经济学体系。马克思谈到蒲鲁东的经济学体系时说:“他还企图辩证地说明经济范畴的体系。康德的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现在必须用黑格尔的‘矛盾’作为阐述方法来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3页))

  第二,他把经济学范畴看做与现实经济生活对立的先天的范畴。黑格尔哲学的本源是绝对精神,他的所有哲学或者说辩证法范畴都是与现实对立的先天的范畴,其变化也首先是精神范围内逻辑的自我演进。蒲鲁东也是这样,他把所有的经济和社会范畴也都看做“不依赖实际关系而自生的思想”,看成是先验的观念和思想的产物。现实的经济关系实质是先验的经济范畴的逻辑推演来构成的。

  第三,他对经济学范畴也进行“矛盾”的分析。黑格尔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矛盾即肯定和否定、是和非。它们之间的对立斗争,就形成辩证运动。蒲鲁东就照搬了黑格尔的“矛盾”思想,机械地把一切经济范畴划分出好、坏两个方面。通过对立范畴的“综合”,来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例如对“分工”的认识。“分工”好的方面是“实现条件上和智能上的平等方法”,而其坏的方面则是“分工变成了贫困的源泉。应当解决的任务是找寻“一种新的结合,一便消除分工的有害方面而保存与有益的作用。”“机器”好的一面在于减轻劳动,而坏的一面在于排挤工人。“竞争”是作为保存“机器”好的一面,消除其坏的一面的“综合公式”而出现的。“垄断”也有好坏两个方面。“垄断既是社会构成的根源,是财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同等程度上掠夺和贫困的根源;愈是要它产生福利,从它那里得到的祸害就愈多。没有它,社会进步就会停滞,有了它,劳动就将闲怠,文明将衰落。”为了保存垄断好的一面,消除其坏的一面,又过渡到国家和税收。……如此等等,蒲鲁东就这样把所有的经济范畴逐一取来,把一个范畴用作另一个范畴的消毒剂,用矛盾和矛盾的消毒剂的混合物,写出了两卷本的“经济矛盾的体系。”

  二、马克思对蒲鲁东的“辩证的经济矛盾体系”的批判

  针对蒲鲁东的所谓“辩证法”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于1847年出版《哲学的贫困》,以及《共产党宣言》等书中对其错误思想尤其是“辩证法的经济范畴”进行了系统批判。

  第一,指出经济学范畴和理论是现代经济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先验构成的。马克思这时已经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所有的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都是对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自觉不自觉的反映。所谓先验的理论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真正的哲学家蒲鲁东先生把事物颠倒了,他认为现实关系只是一些原理和范畴的化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141页)

  第二,用先验的经济学范畴解读现实的经济关系,必然导致对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割裂。马克思认为,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关系是多样的。经济范畴和体系应该研究这种现实的关系。如果离开现实,必然把现实的客观的经济关系割裂开来或简单化。“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同上,第141页)

  第三,不能用道德上“好”与“坏”取代哲学上“肯定”、“否定”的矛盾关系。蒲鲁东运用“矛盾”观点分析经济现象,没有错误。但他把“矛盾”简单化了。黑格尔哲学讲“矛盾”经常讲“肯定”与“否定”,但这是哲学概念,指维护事物存在的因素和促进事物灭亡的因素。但蒲鲁东把它与道德上的“好”与“坏”等同起来,一律用好与坏分析经济范畴中的矛盾。如马克思说:“蒲鲁东先生自己的辩证运动只不过是机械地划分出好、坏两面而已。”“蒲鲁东先生认为,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他看范畴就像小资产者看历史伟人一样:拿破仑是一个大人物;他行了许多善,但是也作了许多恶。蒲鲁东先生认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在一起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同上)

  第四,蒲鲁东只是借用了“辩证法”的词句和用语,最终导致“形而上学”。马克思发现,蒲鲁东虽然一再声称他要自觉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并不真正懂得黑格尔的辩证法,“蒲鲁东先生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那里只借用了用语”。其结果最终滑入到形而上学中去。“尽管蒲鲁东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爬上矛盾体系的顶峰,可是他从来没有超越过头两级即简单的正题和反题,而且这两级他仅仅爬上过两次,其中有一次还跌了下来。”(同上,第145页)马克思还说,如果把蒲鲁东也当做一个经济学范畴,也有好与坏的两个方面,“与黑格尔比较,他的长处是提出问题并且自愿为人类最大幸福而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也有一个短处:当他想通过辩证的生育过程生出一个新范畴时,却毫无所获。”(同上,第144页)

  第五,蒲鲁东的“辩证法”否认矛盾的斗争。蒲鲁东的“辩证法”如马克思所说,他抓住第一个到手的范畴,随心所欲地给它一种特性:把需要清洗的范畴的缺陷消除。例如,如果相信蒲鲁东先生的话,税收可以消除垄断的缺陷,贸易差额可以消除税收的缺陷,土地所有权可以消除信用的缺陷。这样,蒲鲁东先生把经济范畴逐一取来,把一个范畴用作另一个范畴的消毒剂,用矛盾和矛盾的消毒剂这二者的混合物写成两卷矛盾,并且恰当地称为《经济矛盾的体系》。”(同上,第145页)。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实际是否认了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否认了运动。“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同上,第145页)

  第六,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是对蒲鲁东“好坏辩证法”的有力驳斥。按照蒲鲁东的“辩证法”封建社会也有“好”和“坏”的方面。“坏”的方面就是封建社会新兴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但“好”却最终为“坏”所战胜。马克思说:“可是,却没想到结果总是坏的方面压倒好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引起斗争,产生形成历史的运动。……资产阶级得势以后,也就谈不到封建主义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了。”(同上,第152页)

  第七,蒲鲁东主观主义地应用“辩证法”,是与他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哲学方法离不开一定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蒲鲁东也是如此。“蒲鲁东是天生地倾向于辩证法的。但是他从来也不懂得真正科学的辩证法,所以他陷入了诡辩的泥坑。实际上这是和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有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7页)马克思还说,每一种经济关系都有其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只有在这一点上蒲鲁东先生没有背叛自己。他认为,好的方面由经济学家来揭示,坏的方面由社会主义者来揭露。他从经济学家那里借用了永恒关系的必然性;从社会主义者那里借用了把贫困仅仅看作是贫困的幻想。他对两者都表示赞成,企图拿科学权威当靠山。“而科学在他看来已成为某种微不足道的科学公式了;他无休止地追逐公式。正因为如此,蒲鲁东先生自以为他既批判了政治经济学,也批判了共产主义;其实他远在这两者之下。说他在经济学家之下,因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自以为有了神秘的公式就用不着深入纯经济的细节;就他在社会主义之下,因为他既乏勇气,也没有远见,不能超出(哪怕是思辨地也好)资产者的眼界。他希望成为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结合的错误。他希望充当科学泰斗,凌驾于资产者和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一个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第155—156页)

  第八,蒲鲁东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好”与“坏”的分析,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从蒲鲁东的青少年经历看,他确实痛恨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只是痛恨资本主义“坏”的方面,保留资本主义“好”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不是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是对资本主义改良和修修补补。从根本上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党宣言》批判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包括蒲鲁东的这种理论。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它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这种社会主义的另一种不够系统、但是比较实际的形式,力图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硬说能给工人阶级带来好处的并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改革,而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改变。但是,这种社会主义所理解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绝对不是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才能实现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废除,而是一些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行政上的改良,因而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至多只能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它的财政管理。”(同上,第301—302页)

  三、批判现实中的蒲鲁东的“辩证法”思想

  毛主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自始至终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但矛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不能主观主义地把一种事物的对立两方面不分时间、地点、条件,简单套用到一切事物上。许多客观事物矛盾确实可以从“好与坏”两方面进行分析,但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这样划分。蒲鲁东的错误就是把“好与坏”主观主义地套用到一切事物中,因此就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做出客观的评价,最终的结果就是充当资本主义的辩护士。

  但是笔者最近发现,蒲鲁东的这种“辩证法” 竟然出现在我们国家一份重要的大报上。

  本月初,某大报以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问题发表评论员文章。其中就是要求我们“辩证”看待资本。一方面要看到资本的“坏”的方面,即资本的“无序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资本的“好”的方面即资本的“有序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消除“坏”的方面即“资本的无序性”,保存和发展“好”的方面即“资本的有序性”。消除“坏”的方面的经济范畴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读其之后,哑然大笑。没有想到,号称共产党人的某大报编辑们竟然照搬马克思早已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辩证法”的伎俩来。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适用于分析一切事物,当然也适用于对“资本”的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分析资本的典型著作和楷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的经济学范畴都进行了矛盾分析,如商品的二重性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分析(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资本的矛盾分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等),二是把“资本主义”看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灭亡的必然性。也可以从“好坏”方面进行分析,所谓“好”就是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马克思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积极作用。《共产党宣言》从六个方面详细阐发资本主义的“好”的方面。特别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100年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历史的总和都要大。但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由促进生产力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所以《宣言》中就阐述了“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结论。但资本主义的“好”作用只体现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初期。发展到今天的资本主义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坏”即破坏和阻碍作用。笔者2020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即《帝国主义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进步发展的最大阻力与障碍》,详细阐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对人类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破坏作用。那种还在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论调完全是胡说八道。中国40年的私有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问题数不胜数。

  需要指出,马克思运用“矛盾辩证法”不是主观主义套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词句,而是依据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考察基础上。这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反反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还应该继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愿,自觉应用唯物辩证法,把他们开创的“消灭私有制”的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但奇怪的是“改开”40年来,某些大人物却再次祭起蒲鲁东的“好坏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也进行“好坏”的分析来。他们置《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结论于不顾,说什么当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今天也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所以要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改革”,大力发展私有制。他们还说,社会主义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他们拼命揭露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坏”的因素,且轰炸式地到处宣扬和批判。今天的改革就是要消除社会主义“坏”的因素,用资本主义“好”的因素取代社会主义“坏”的因素。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就是有资本主义“好”因素“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坏”因素“计划经济”,主观主义地二者“合二为一”的结果。他们所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各自去掉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坏”的因素,取其“好”的因素,再“合二为一”的结果。

  最近某大报发表的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的这篇文章同样延续了这种蒲鲁东式的“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且有意识地把实践已经证明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和障碍物的“资本”再次进行“好坏”分析。充分发挥资本的“好”的方面,去除资本的“坏”的方面,使之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笔者完全可以说,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经济范畴”所做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诡辩”、“小资产阶级立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结论完全适用于某大报的大员们。可想而知,某大报的编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竟然低下到何种程度!

  毛主席生前一再告诫我们,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党章目前还写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主管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媒体的编辑大员们不懂马列、修正马列,“以其昏昏”,如何使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昭昭”呢?

  2022年2月2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2-20 01:00:18 | 只看该作者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国产Model 3和Model Y电动汽车
来源:@市说新语
2022-02-19 21:10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微博@市说新语 19日消息,日前,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即日起,召回2020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15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国产Model 3(12003辆)和Model Y(14044辆)电动汽车,共计26047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热泵电子膨胀阀定位时会有微小移动,因软件(2021.44至2021.44.30.6版本)没有纠正功能,长期可能造成阀门部分开启,热泵压缩机停止工作,车内制热功能失效。在上述状态下,尤其是车外气温低于零下10度时,挡风玻璃除霜系统运行达不到国家相关法规规定的除霜效果,除霜功能下降对驾驶员视野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车辆在寒冷天气行驶时发生碰撞风险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进行软件升级,用户无需到店即可完成召回;对于无法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实施召回的车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特斯拉服务中心联系相关用户,为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应急处置措施:车辆召回维修前,用户应谨慎驾驶车辆,并在召回开始实施后尽快联系特斯拉服务中心进行软件升级。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将以挂号信、电子邮件等形式通知相关用户。特斯拉服务中心也将主动联系相关车主,安排召回维修事宜。用户可通过手机和固定电话,拨打特斯拉客户服务热线:400-910-0707进行咨询。此外,也可登录网站dpac.samr.gov.cn、www.recall.org.cn,关注微信公众号(SAMRDPAC)了解更多信息,反映缺陷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9 21:31:55 | 只看该作者
郝贵生:马克思论资本的本性和运行规律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2-19 08:33:3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本性和运行规律问题,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国际国内斗争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及其有关著作对资本的本性、资本运行规律、资本的历史作用、资本对社会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等做了详细、深刻、科学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的本性就是赚钱、追求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无止境地剥削压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从历史发展角度讲,资本的产生是对奴隶制、封建制的否定,是历史的进步。但其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产生也必然有其灭亡。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其必然无序、盲目和野蛮的生长,由此必然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极其严重的破坏作用,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社会性矛盾的典型表现,最终必然为其内部成长起来的否定因素社会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的《资本论》实质是《共产党宣言》的延续,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和“消灭私有制”等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的近20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论断的真理性。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无数优秀中华儿女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潮流,流血牺牲,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论依据,当今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决不允许吃人肉喝人血的剥削压迫制度在中国大地重演。

笔者今摘录马克思的部分有关资本的论述,供共产党员和红色网友们学习参考。




一、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单纯从资本的物质方面来理解资本,把资本看成生产工具,完全抛开使生产工具变为资本的经济形式,这就使经济学家们纠缠在种种困难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594页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4页


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55-966页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455页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344页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难道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吗?难道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被用来进行新生产的吗?并且,难道不正是这种一定的社会性质把那些用来进行新生产的产品变为资本的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345页



二、资本的本性就是赚钱,也是运行的基本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267页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本质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产生资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974年版,第996页


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隶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页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纯产品,它实际上仅仅表现在剩余价值所赖以体现的剩余产品的形式上,这种情况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12页


关于纯产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的的这个学说,只不过是无情而正确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不顾工人死活地增殖资本,从而创造剩余价值,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113页


一旦劳动人口不再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不再出卖劳动产品,而是出卖劳动本身,或者更确切地说,出卖他们的劳动能力,那么,生产就会在整个范围内,在全部广度和深度上成为商品生产,一切产品都变成商品,每一个个别生产部门的物的条件本身都作为商品进入该部门。实际上,商品只有在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成为财富的一般的基本形式。……只是在劳动能力本身对它的所有者来说已经成为商品,而工人成为雇佣工人,货币成为资本的地方,产品才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53页


“产业资本家”迫使工人进行这种剩余生产(即超过工人本身生活需要的生产),并且运用一切手段来 尽量增加这种同必要生产相对立的相对剩余生产,直接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但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是为生产而生产,想为发财而发财。既然他是资本职能的单纯执行者,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承担者,他所关心的就是交换价值和它的增加,而不是使用价值 和它的数量的增加。他只关心抽象财富的增加,对别人劳动的愈来愈多的占有。他像货币贮藏者一样,完全受发财的绝对欲望支配,所不同的只是,他并不以形成金银财宝的幻想形式来满足这种欲望,而是以形成资本的形式即实际生产的形式来满足这种欲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一),第292页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 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 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 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1页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前者无论怎样劳动,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没有可出卖的东西,而后者虽然早就不再劳动,但他们的财富却不断增加。……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 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货币和商品,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这些情况归结起来就是: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1-782页



                                                                     三、资本的历史作用

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3页


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 础。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作为这样一种人,他同货币贮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富欲。但是,在货币贮藏者那里,这表现为个人的狂热,在资本家那里,这却表现为社会机构的作用,而资本家不过是这个社会机构中的一个主动轮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


一旦资本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资本不再从自己的前提出发,它本身就是前提,它从它自身出发,自己创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163页


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5卷下,第925-926页


在埃及、厄特鲁里亚、印度等地,人们用暴力手段把人民集合起来去从事强制的建筑和强制的公共工程。资本则用另一种办法,通过它同自由劳动相交换的方法,来达到这种联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页


由于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目的直接就是货币,所以一般财富就成为劳动的目的和对象。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生产一般财富,就是为了占有一般财富的代表。这样,真正的财富的源泉就打开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74页



四、资本的对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 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把积蓄、更新和恢复生命力所需要的正常睡眠,变成了恢复精疲力尽的机体所必不可少的几小时麻木状态。在这里,不是劳动力的正常状态的维持决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地,是劳动力每天尽量的耗费 (不论这是多么强制和多么痛苦)决定工人休息时间的界限。资本是不管劳动力的寿命长短的。它唯一关心的是在一个工作日内最大限度地使用劳动力。它靠缩短劳动力的寿命来达到这一目的,正像贪得无厌的农场主靠掠夺土地肥力来提高收获量一样。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94-295页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

其次,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3页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货币贮藏者竭力把货币从流通中拯救出来以谋求价值的无休止的增殖,而精明的资本家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却达到了这一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3-175页


资本主义生产比其他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更浪费人和活动,它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90页


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资本在怎样程度上具有限制生产力的趋势。 这一规律(指剩余价值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向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59页


资本成为人世间一切“匮乏和穷困、愚昧和罪恶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25页


一旦这一转化(指封建社会私有制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 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


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是这种仅仅作为独立的个体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亲自校订修改的法文版《资本论》第1卷,1983年版,第826页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17:24:01 | 只看该作者
彻头彻尾封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店小二全心全意为资本服务的自白书——转帖注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2022-02-13 14:08:01作者:蔡之兵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2月22日第2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助于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更大、更好、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要求。从资本的形成背景与作用方式看,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竞争等社会生产全部环节的二重性是资本的根本特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要立足于发挥资本在五大环节的积极性而抑制其消极性。

  从生产环节看,资本的扩张具有二重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会遏制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与工业革命的孕育和爆发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激发整个社会生产积极性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在利润目标驱动下的大规模和快速扩张,极大释放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逐利本性使然,资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扩张往往不受行业边界束缚而呈现无序和过度扩张态势,这直接导致大量涉及基本民生行业出现了过度商品化现象,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行业理应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公益行业类型,其功能定位是服务和满足普通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发展需求,但在资本过度扩张的利益驱动下,这些行业服务人民的功能定位也异化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长此以往,整个国家的生活与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感不仅会快速下降,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也将面临巨大冲击。

  从分配环节看,资本的构成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做大“蛋糕”,又会阻碍“蛋糕”的合理划分。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而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前者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而后者为价值构成。马克思将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关系称之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为了追逐尽可能多的利润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和击败对手,资本家总是竭力改进生产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设备,这使得代表技术和设备的不变资本比重以及资本有机构成会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生产效率和最终的产出总量也会随之提高,这是做大“蛋糕”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变资本比重的提高意味着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增强,生产过程对劳动力总体需求逐渐下降,资本要素在分“蛋糕”环节的支配地位会越来越强,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也会逐渐拉大,最终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如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提出的那样,由于资本要素的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自由市场经济导向的分配制度将导致固化的贫富差距格局。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会使得“蛋糕”的份额不断向资本要素倾斜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

  从流通环节看,资本的周转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畅通加速经济体系循环,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决定资本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产循环时间的长短,生产循环的时间越长,资本完成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就越长,固定期限内能够实现的循环次数和得到的总利润就越低。在这种背景下,资本会通过不断扩大产业协作的空间范围、提高产业不同环节的分工程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交通技术来减少生产循环时间,从而完成更多的循环次数并获得更多的利润总额。然而,从资本周转的本质看,上述手段并不能无限度地压缩生产循环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决定生产循环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如果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大,生产循环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用来购置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固定资本比重大,生产循环的速度就慢。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资本进入了需要投入大量固定资本的实体行业,无论采取何种协作、分工模式和生产技术,相比于几乎不依赖于固定资本投入的虚拟经济行业,其在同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循环次数和得到的利润总额将小于虚拟经济行业所得。因此,资本为了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固然会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经济体系梗阻、加快经济生产循环从而降低生产循环时间。然而,固定资本对生产循环时间下降空间的限制最终会诱导资本选择“脱实向虚”的发展路径。

  从消费环节看,资本的积累具有二重性,既会为新产品的消费普及提供阶层基础,又会因为降低大多数人的收入而抑制整体消费。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且不会将所有的剩余价值投入扩大再生产,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很容易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先富”阶层。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看,这部分群体对新产品的消费普及往往会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整体消费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然而,由于资本积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大再生产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资本家不仅会将获得的绝大部分剩余价值继续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还会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劳动力的正常工资水平都会面临巨大的下降压力。可见,虽然资本家能够通过攫取剩余价值来确保甚至大幅提高自身的消费能力,但资本积累追逐利润的根本目的和具体实现路径都决定了作为社会主要阶层的劳动者群体会陷入收入不足的困境。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绝对少数的资本家的消费提升份额不足以抵消处于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的消费下降份额,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将面临持续萎缩和长期不足的风险。

  从竞争环节看,资本的集中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完善,又会引致高度垄断导向的竞争格局。与单个资本的壮大依靠资本积累这一过程不同,资本集中形成于多个资本的竞争过程,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效率较高的资本会通过战胜并吞并生产效率较低的资本来不断变大变强,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资本也会通过信用工具来联合对抗大资本。因此,在大小资本的持续和反复竞争过程中,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健全的市场信用环境就会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也会日益成熟。然而,资本集中不仅会出现于同一个行业内部,还会出现于多个不同行业之间,这就意味着大资本不仅会追求行业内部的绝对垄断地位,甚至还会试图实现对所有行业的垄断。就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因此,无论是上述理论分析,还是大资本在现实世界中的高度垄断竞争策略,都在证明这种资本的集中导向会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格局产生扭曲影响。

  面对资本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竞争等社会生产全部环节的二重性,总体原则应坚持“用其利、去其弊”,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具体而言,在生产环节,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清晰界限,赋予资本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域内的高度自主权,同时也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过度扩张至民生行业;在分配环节,既要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及时和广泛应用,同时也要加快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不同类型要素的分配差距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从流通环节看,既要加快完善税制结构,降低实体经济税负,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利润关系,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规划实体产业的空间梯次布局,避免“脱实向虚”的现象过早和普遍出现;从消费环节看,既要允许和鼓励资本要素拥有者的超前和引领消费,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扩大内需战略、房住不炒战略,培育更加健康的内需动力;从竞争环节看,既要允许和尊重资本在市场中展开合理竞争,围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而实施的并购策略,也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选择“为了垄断而垄断”的野蛮生长模式。

  总之,资本并非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但资本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和最终效果仍然会对国家发展的质量和成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的二重性,引导资本更积极、更有效、更合理地发挥作用。(蔡之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17:23:48 | 只看该作者
彻头彻尾封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店小二全心全意为资本服务的自白书——转帖注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2022-02-13 14:08:01作者:蔡之兵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2月22日第2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资本特性与行为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助于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更大、更好、更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要求。从资本的形成背景与作用方式看,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竞争等社会生产全部环节的二重性是资本的根本特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要立足于发挥资本在五大环节的积极性而抑制其消极性。

  从生产环节看,资本的扩张具有二重性,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会遏制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与工业革命的孕育和爆发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激发整个社会生产积极性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在利润目标驱动下的大规模和快速扩张,极大释放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逐利本性使然,资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扩张往往不受行业边界束缚而呈现无序和过度扩张态势,这直接导致大量涉及基本民生行业出现了过度商品化现象,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行业理应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公益行业类型,其功能定位是服务和满足普通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发展需求,但在资本过度扩张的利益驱动下,这些行业服务人民的功能定位也异化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长此以往,整个国家的生活与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感不仅会快速下降,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也将面临巨大冲击。

  从分配环节看,资本的构成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做大“蛋糕”,又会阻碍“蛋糕”的合理划分。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而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前者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而后者为价值构成。马克思将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关系称之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为了追逐尽可能多的利润和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和击败对手,资本家总是竭力改进生产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设备,这使得代表技术和设备的不变资本比重以及资本有机构成会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生产效率和最终的产出总量也会随之提高,这是做大“蛋糕”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变资本比重的提高意味着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增强,生产过程对劳动力总体需求逐渐下降,资本要素在分“蛋糕”环节的支配地位会越来越强,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也会逐渐拉大,最终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正如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所提出的那样,由于资本要素的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自由市场经济导向的分配制度将导致固化的贫富差距格局。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会使得“蛋糕”的份额不断向资本要素倾斜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

  从流通环节看,资本的周转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畅通加速经济体系循环,又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过度虚拟化。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决定资本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产循环时间的长短,生产循环的时间越长,资本完成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就越长,固定期限内能够实现的循环次数和得到的总利润就越低。在这种背景下,资本会通过不断扩大产业协作的空间范围、提高产业不同环节的分工程度、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交通技术来减少生产循环时间,从而完成更多的循环次数并获得更多的利润总额。然而,从资本周转的本质看,上述手段并不能无限度地压缩生产循环时间,其根本原因在于决定生产循环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如果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大,生产循环的速度就快;反之,如果用来购置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固定资本比重大,生产循环的速度就慢。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资本进入了需要投入大量固定资本的实体行业,无论采取何种协作、分工模式和生产技术,相比于几乎不依赖于固定资本投入的虚拟经济行业,其在同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循环次数和得到的利润总额将小于虚拟经济行业所得。因此,资本为了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固然会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经济体系梗阻、加快经济生产循环从而降低生产循环时间。然而,固定资本对生产循环时间下降空间的限制最终会诱导资本选择“脱实向虚”的发展路径。

  从消费环节看,资本的积累具有二重性,既会为新产品的消费普及提供阶层基础,又会因为降低大多数人的收入而抑制整体消费。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家能够无偿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且不会将所有的剩余价值投入扩大再生产,这就意味着资本家很容易成为整个社会中的“先富”阶层。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看,这部分群体对新产品的消费普及往往会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整体消费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然而,由于资本积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扩大再生产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资本家不仅会将获得的绝大部分剩余价值继续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还会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劳动力的正常工资水平都会面临巨大的下降压力。可见,虽然资本家能够通过攫取剩余价值来确保甚至大幅提高自身的消费能力,但资本积累追逐利润的根本目的和具体实现路径都决定了作为社会主要阶层的劳动者群体会陷入收入不足的困境。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绝对少数的资本家的消费提升份额不足以抵消处于绝对多数的劳动者的消费下降份额,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将面临持续萎缩和长期不足的风险。

  从竞争环节看,资本的集中具有二重性,既有助于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完善,又会引致高度垄断导向的竞争格局。与单个资本的壮大依靠资本积累这一过程不同,资本集中形成于多个资本的竞争过程,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效率较高的资本会通过战胜并吞并生产效率较低的资本来不断变大变强,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小资本也会通过信用工具来联合对抗大资本。因此,在大小资本的持续和反复竞争过程中,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和健全的市场信用环境就会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也会日益成熟。然而,资本集中不仅会出现于同一个行业内部,还会出现于多个不同行业之间,这就意味着大资本不仅会追求行业内部的绝对垄断地位,甚至还会试图实现对所有行业的垄断。就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因此,无论是上述理论分析,还是大资本在现实世界中的高度垄断竞争策略,都在证明这种资本的集中导向会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格局产生扭曲影响。

  面对资本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竞争等社会生产全部环节的二重性,总体原则应坚持“用其利、去其弊”,在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具体而言,在生产环节,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清晰界限,赋予资本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域内的高度自主权,同时也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资本过度扩张至民生行业;在分配环节,既要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及时和广泛应用,同时也要加快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不同类型要素的分配差距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从流通环节看,既要加快完善税制结构,降低实体经济税负,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利润关系,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规划实体产业的空间梯次布局,避免“脱实向虚”的现象过早和普遍出现;从消费环节看,既要允许和鼓励资本要素拥有者的超前和引领消费,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扩大内需战略、房住不炒战略,培育更加健康的内需动力;从竞争环节看,既要允许和尊重资本在市场中展开合理竞争,围绕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而实施的并购策略,也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选择“为了垄断而垄断”的野蛮生长模式。

  总之,资本并非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但资本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和最终效果仍然会对国家发展的质量和成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资本的二重性,引导资本更积极、更有效、更合理地发挥作用。(蔡之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9#
 楼主| 发表于 2022-2-13 17:02:41 | 只看该作者
大报作者还需加油,接下来写好初心使命就是促资本发展的重头宣传文——转帖注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促进“资本”的发展?——评某大报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2022-02-13 14:35:58作者:郝贵生来源:橘子洲头






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促进“资本”的发展?
——评某大报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郝贵生
  笔者近日读到某大报2月8评论部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见附录),中心是强调社会主义中国要发挥“资本”作用,促进“资本有序发展”。这种观点正确吗?

  第一,该文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含义。

  该文论证的第一个根据是“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但文章对此认识是错误的。“资本”概念对人们太熟悉不过了,但熟知未必真知。马克思认为:
  1、资本不是物,而是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产生,就产生了“资本”概念。但资本家包括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家都没有没有认识到资本的特性、本性。他们只是把“资本”看作参与生产过程中的“物”和一切生产资料,如英国自由主义者约翰·穆勒说:“所谓资本是手段与工具”。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他说“资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品上,给这个物品一种独特的社会性质。”“纺纱机是织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但该文把马克思思想又倒退回去,把“资本”只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是错误的。

  2、资本不是任何生产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也讲得清清楚楚,“资本也是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确实是货币,但不是任何货币都是资本,只有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剩余价值不是流通中产生的,而是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的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过程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的结果。资本的行为规律就是把劳动力和土地作为商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才能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就是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二者完全划等号。但该文只字不提“资本”的资本主义属性,而把“资本”看做一个中性概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3、资本不是一般的“逐利性”,而是唯利是图。马克思讲过,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同利益有关,没有利益就没有任何的生产实践活动。但追逐利益包括两种:一种是合理正当的利益,它主要是依靠劳动者的自身劳动实现的利益。另一种是不合理不正当的利益,它主要是更多的占有他人的劳动实现利益。资本的“逐利性”不是任何的追逐利益的行为,而是追逐占有他人的劳动即剥削他人的利益,而且这种“逐利性”是残酷的、血腥的。马克思有两段形容资本的“逐利性”的脍炙人口的名言即:“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 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 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该文大谈特谈资本的“逐利性”,而只是抽象地谈“逐利性”,没有区分“逐利”的正当性与不正当性,实际抽取和否认了“资本”的“剥削”本性、特性,把任何“逐利性”都看做正当合理而加以利用。这是在社会主义招牌之下,理直气壮地公开鼓吹“剥削有功”,鼓吹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二,该文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论证推理的大前提是错误的。

  文章的第二个根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章多次提到这一概念。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科学概念还是错误概念?本文不是论证该问题的重点。笔者在以往的多篇文章中已经发表了对该命题的认识。这里简要说三点:

  1、市场经济不等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只是把劳动产品推向市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不仅把劳动产品也把生产中的一切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等也推向市场。没有劳动力和土地的商品化,就绝对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只是部分劳动产品推向市场。从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概念,本质上完全等同。

  2、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是生产力发展的高低,也不是是否有商品经济,而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所有制问题。

       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发展的最后阶段。人类当今一切社会问题和贫穷、苦难、战争等根源主要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 《共产党宣言》中才讲,共产党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主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本质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所有制和社会制度。

  3、既然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绝对不能合二为一、混为一谈。那么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确实是一个“创新”,但绝对不是科学的创新,就如同捏造出一个“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概念。恩格斯批判杜林的主观主义“综合”思维方式时说,意识之所以能够把不同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是因为思维的对象的“现实原型中,这个统一体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我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它决不会因此就长出乳腺来。”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型,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概念?主观主义地“创新”出这一概念,就如同恩格斯所说,让“哺乳动物长出乳腺”的荒谬结论来。这种错误的混乱的逻辑前提论证社会主义要促进“资本”的发展显然也是极端错误的,是要开历史的倒车。

  第三,“资本的逐利本性”本身必然导致“资本”的无序发展,企图把“资本的发展”纳入到有序的有计划的发展中,完全是痴心妄想。

  该文在讲中国当今“资本”发展时承认其“野蛮生长”、“无序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承认这种发展的消极和破坏作用。但该文也反对这种状况,主张应该让“资本有序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于是又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等等。办得到吗?根本办不到。“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无序的、盲目的、野蛮的生长过程。这种发展根本不可能形成“公平”、“平等”、“有序”。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离开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根本不可能实现。《资本论》及其它马克思主义著作对此也已经做了极其深刻的结论和批判,它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社会性矛盾的突出表现。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经济发展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克服了这种缺陷。只有公有制才能有这种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吹者疯狂批判否定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里又把“计划经济”中的“计划”字眼拿来,去有计划有序地发展“资本”,为“资本”大开绿灯,促进“资本”的发展。真是天方夜谭。评论员的理论水平高、高、高,实在太高了?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资本”的发展是中国当今一切丑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官员腐败现象的深层次的根源。

  上个月,中央电视总台播放的《零容忍》片中揭露了官场上众多的官员腐败现象。所有这些现象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理性思考:实质是什么?根源是什么?究竟如何根治等等。笔者作为一名理论学者也写了几篇论文,其中特别强调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就是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也就是“资本”的发展。这也是当今几乎所有红色网友的共识。从该大报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继续鼓吹发展“资本”经济,实质是把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顽固坚持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号称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官方和主流媒体的“写手”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如此低下,实质是在用他们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理论武器为中国的“特色”资本主义摇旗呐喊,为中国的腐败推波助澜。他们对如此严重的社会和官员腐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的绊脚石和历史的罪人。


  2022年2月13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8#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2:43:2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人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2月09日 08:57:3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博主在河北崇礼云顶滑雪场录制视频。

新华社记者 吴 壮摄

视频制作、网络主播、文案写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

求职者选择更丰富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事业正是从灵活就业开始的。”已经毕业5年的柳蓁是一名视频特效制作员,她所在的团队在业界小有名气。毕业之初,柳蓁选择以视频“UP主”(上传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她制作的各类特效视频深受网友喜爱,播放量节节攀升,最终拿到进入专业团队的“敲门砖”。

中国灵活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思维活跃、擅长创新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成为灵活就业的主力军。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选择灵活就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随便‘打零工’,而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柳蓁认为,灵活就业给了求职者选择“单飞”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兴趣,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和成果,为自己搭建展现能力的舞台,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摸索职业发展方向。

灵活就业不仅成为毕业生的一个就业途径,也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便利。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等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企业倾向于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求职者而言,灵活就业获取工作机会的门槛更低,不合适也可以随时离职;对企业来说,在选人用人以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也都比较灵活。因此,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灵活就业都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和选择机会。

“多面型”人才副业途径多

“人类目前对火山还知之甚少,我们虽然明白火山爆发的原理,但准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需要持续推进研究工作的原因。”1月14日,汤加火山爆发的消息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主播李东祺制作的一条科普视频回答了网友们关心的问题,播放量突破2万次。

“做短视频只能算是副业,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地质研究员。”李东祺告诉记者,搞地质研究需要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勘测,他便会借机制作视频来展现工作日常,没想到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也获得了可观的额外收入。“后来我就开始做简单的科普视频,同时把相关联的专业性内容以文章形式在知识平台发表,为网友尤其是学生群体了解地质相关知识提供一个窗口,播放量和阅读量都还不错。”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灵活就业的方式也为李东祺这样的“多面型”人才提供了副业创新、创造价值的新途径。目前,越来越多人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一些人还凭借一技之长在新经济领域进行创新,创造出一系列有价值的作品、产品,为自己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副业创新。

“我希望通过做视频、写文章把地质研究的相关知识和心得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激发在校学生的兴趣,让更多人加入科研队伍,一起来探索未知。”李东祺说。

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干劲

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近年来逐步完善,2021年7月,人社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休息、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作出明确要求。此次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将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针对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社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运用社保补贴政策,支持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对有意愿、有能力创业的毕业生,人社部将给予倾斜支持,精准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服务,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政策。

此外,也有高校推出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支持学生选择灵活就业。部分高校还设立了“种子基金”“学生创业园”等计划和平台,为选择灵活就业、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专家表示,在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下,各种新型就业模式将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干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5
7#
 楼主| 发表于 2022-2-9 12:34:34 | 只看该作者
赵磊:哀小微之多艰,叹竞争已内卷

2022-02-08 17:27:50  来源: 乌有之乡   作者:赵磊




  一、抱 怨

  “小微”不是人名,而是小微企业的简称。

  新冠疫情以来,小微企业压力山大,焦头烂额,叫苦不迭。

  不少小微企业主抱怨:“税负太重,撑不下去了”。尤其是说到疫情期间“员工收入比我的还高”,小微企业主就愤愤不平,并把原因归咎于“国进民退”……

  晚近以来,官府想方设法为小微排忧解难,但小微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内卷,生存越来越艰难,几近成了无解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经济学有一个反映企业生存状况的指数,叫PMI指数(注1)。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1年以来,大企业的PMI指数有95%的时间高于“50%荣枯线”,而小企业的PMI指数却只有12%的时间高于“50%荣枯线”。二者的差距在2016年底达到最大值,直到最近二者的差距依然高达3个点左右。(注2)

  “50%荣枯线”是啥意思?简单说,PMI指数高于50%,企业就活的比较滋润;PMI指数低于50%,企业就活得很惨。所以,50%被定义为经济状况的“荣枯线”。

  近十多年以来,小企业只有12%的时间高于“50%荣枯线”,那么微型企业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且不说小微企业的“两高两难”了(即“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融资难”),即便是“员工收入比我还高”的反常现象,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小微企业中恐怕也不是个例。

  所以,当小微企业主因“员工收入比我的还高”而愤愤不平时,我就想起了《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是一部幽默的电视连续剧。剧中同福客栈老板佟湘玉虽然是掌柜的,但却经常被她的伙计“欺负”和“要挟”。佟掌柜与伙计们的八卦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小微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的真实关系(不过,今天小微企业的竞争环境远比同福客栈恶劣多了)。

  也就是说,小微企业主的身份虽然有幸忝列“资产者”队伍,但其地位与其说更接近资本家阶级,不如说更接近个体户和劳动人民。

  有趣的是,将小微企业竞争越来越内卷的原因,归咎于“国进民退”,归咎于官府对“民企”(其实就是“私企”)的歧视政策,这不仅是主流经济学的定论(注3),也是很多小微企业主的看法。

  我认为,这样的“定论”把人们的认识带入了严重误区,有必要给与澄清。

  二、根 源

  公允地说,在疫情的压力下,“税负太重”以至于“撑不下去了”,是很多小微企业的真实感受,并非虚言。但是,小微企业越来越内卷的根源,却并不在于“国进民退”。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12至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

  也就是说,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资本竞争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国进民退”,而是“国退民进”。把小微企业生存越来越艰难的本源归咎于“国进民退”,显然有悖于事实。

  那么,小微企业越来越内卷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必须学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自由竞争必然走向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必然导致资本垄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什么是垄断?垄断就是“大资本进,小资本退”。

  谁是大资本?所谓大资本,当然是“资本”,但不是所有资本。比如安邦保险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仅个人资产就高达857亿。857亿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笔钱存银行,一天的利息就是将近1000万!

  有人算了一笔帐,假如你每天中彩票500万,大概47年才能挣到857亿(857 / 0.05 = 17140天)。也就是说,假如你一出生就开始中彩票,每天中500万,中到你快50岁的时候,才能赶上吴小晖。

  总之,只要你实力足够雄厚,你就是大资本。这里的“大”,与资本所有者的归属无关,它是指实力雄厚的资本:既包括实力雄厚的“国有资本”,也包括实力雄厚的“私人资本”。比如安邦保险集团是典型的“民企”,它的资本大不大?海大!

  那么谁是小资本呢?就是小微企业呗。

  列宁同志告诉我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规律。

  只要有竞争,那就必然是大资本吃掉小资本,不论吃掉小微企业的大资本是“民有”还是“国有”,结果都一样。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2年半,且越来越内卷的趋势就是明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只能是众多小微企业加速关门倒闭,这就是所谓“民退”的真相所在。

  顺便说一句,即使在“民企”发达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小微企业的命运也大抵如此。

  所以,在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中,大资本的“进”与小微企业的“退”,乃是资本垄断的必然结果,而并非什么“国进民退”使然。以为“国退民进”就能根本扭转小微企业内卷的命运,大谬不然也——进一步的“私有化”并不能拯救小微企业于水火之中,只能制造出新的吴小晖。

  由此可见,把小微企业越来越内卷与“国进民退”挂钩,其实只是事情的表像。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所致。

  三、操 心

  我很惊讶,对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马恩指出,在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中,小市民(其主体是众多的小微企业主)活得很内卷,他们的普遍情绪是充满了焦虑的“操心”:

  ——“‘操心’不过是受压迫和受抑制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小市民中间是劳动的,即为了保障自己微薄薪金而从事的乞丐式活动的必然伴侣。‘操心’在德国善良市民的生活中间以最纯粹的形态盛行着,在此它是慢性的、‘老是一样的’、可怜的和可鄙的”。

  马恩用“操心”这个词,不仅生动地揭示了小微企业主的生存状况和阶级地位,而且也击中了当下时代的痛点。

  据统计,我国现有小微企业约5000万个。与大资本不同,小微企业主的身份介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属于“半资产者、半劳动者”的灰色地带。尤其是微型企业主,他们也要剥削雇佣劳动者,但雇佣工人的数量十分有限,自己必须参加劳动或能勉强维持下去。所以,他们常常表现出受压迫和受抑制的“操心”的心理特征。

  这就好比《武林外传》中同福客栈的老板佟掌柜,她的收入比有技术含量的员工或许高不了多少,但“可怜的和可鄙的”操心,往往比她的员工白展堂、李大嘴、郭芙蓉和吕秀才要强烈得多。

  四、定 性

  同福客栈佟掌柜的经营行为,与伙计们的雇佣劳动毕竟有别。佟湘玉的操心,当然不同于白展堂的跑堂、李大嘴的做饭、郭芙蓉的扫地、吕秀才的算账。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给佟掌柜的“操心”定性呢?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既不能把小微企业主的操心等同于无产者的贫困,也不能把小微企业主的操心与大资本的豪横混为一谈。

  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操心’不过是受压迫和受抑制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小市民中间是劳动的,即为了保障自己微薄薪金而从事的乞丐式活动的必然伴侣。‘操心’在德国善良市民的生活中间以最纯粹的形态盛行着,在此它是慢性的、‘老是一样的’、可怜的和可鄙的;而无产者的贫困却有急性的、猛烈的形式,它推动他们去进行生死的斗争,使他们革命化,并因此产生热情,而不是产生操心。如果共产主义想消灭市民的‘操心’和无产者的贫困,那么,不言而喻,不消灭产生这二者的原因,即不消灭‘劳动’,这一点它是不能做到的。”

  马恩为啥要将小微企业主的操心与无产者的贫困进行对比呢?因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小微企业主距离无产者阵营其实并不遥远,“一不小心”,小微企业主的操心就会沦落为无产者的贫困。

  马恩为啥要把小微企业主的操心定性为“可怜的和可鄙的”呢?这倒不是在贬低小微企业主的社会地位,而是因为小微企业主“慢性的” “老是一样的”内卷心态,是绝不会像无产者的贫困那样,会“推动他们去进行生死的斗争”的。

  在我看来,马恩对小微企业主的定性,与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有同样的问题导向:“哀其不幸”。

  不同的是,鲁迅在“哀其不幸”之后,是“怒其不争”;而马恩在“哀其不幸”之后声明:我们是不会让小微企业主个人对造成不幸的生产关系负责的。

  五、消灭“劳动”

  我要提醒大家,马恩不会让小微企业主个人对造成内卷的生产关系负责,并不等于马恩主张“逆来顺受,听天由命”。此话怎讲?容我慢慢道来。

  在马克思、恩格斯上面的论述中,有四个关键词值得大家琢磨一下。这四个关键词分别是:

  (1)“劳动的”——虽然小微企业的利润中包含有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小微企业主必须参与和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维系生存。因此,小微企业主的操心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属于“劳动的”范畴。

  (2)“乞丐式活动”——马恩为什么把小微企业主的“操心”等价于“乞丐式活动”?因为小微企业主“一不小心”就会沦为无产者。与无产者的贫困一样,小微企业主的“操心”是竞争的伴侣,不论是无产者的贫困还是小微企业主的操心,都跟“乞丐式活动”没有什么不同。

  (3)“可怜的和可鄙的”——虽然都是“乞丐式活动”,但小微企业主的操心与无产者的贫困仍有区别:小微企业主的操心具有“慢性的”和“可怜和可鄙的”的特征,而无产者的贫困则凸显出“急性的、猛烈的”的特征。正因为这不同的特征,小微企业主缺乏改造现存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力,往往寄希望于改良而不是革命。而无产者却不乏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动力,这个动力“推动他们去进行生死的斗争”。

  (4)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消灭“劳动”,才能消灭“操心”和“贫困”。那么,马恩要消灭的是什么“劳动”呢?从生产力的角度讲,“消灭劳动”是指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自然力对人力的逐渐替代;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讲,“消灭劳动”是指用社会主义公有制来逐渐替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也就是说,所谓“消灭劳动”,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一言以蔽之:

  ——“过去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反对活动的旧有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

  六、出 路

  马克思、恩格斯为小微企业摆脱内卷指明了根本出路:消灭雇佣劳动。

  一听说“消灭雇佣劳动”,有人就流鼻血,就着急上火:“消灭了雇佣劳动制度,不就消灭了劳动自由吗?!”

  “劳动自由”是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的“政治正确性”。然而对于所谓的“劳动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

  ——“劳动的自由是工人彼此之间的自由竞争……。劳动在所有文明国家中已经是自由的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解放劳动,而在于消灭这种自由的劳动。”

  与前资本主义社会“人身依附”关系下的劳动相比较,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当然是“自由劳动”,这种“自由劳动”已经给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内卷与躺平的劳动异化,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分化,恰恰是“自由劳动”的必然伴侣。其实,雇佣劳动的“自由”仅仅是“选择雇主的自由”,而并非“拒绝雇佣的自由”。一旦离开交换过程而进入生产过程,“自由劳动”就像一张皮一样,只能任由资本搓揉。这样的劳动能是“自由”的吗?

  把小微企业的未来交付给雇佣劳动制度,寄托于进一步的“私有化”和“自由化”,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只能导致小微企业越来越内卷。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特定经济形态的内生困境,是绝不可能在该经济形态中得到解决的。正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绝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到解决一样,资本主导的经济形态只能导致小微企业越来越内卷。

  要想彻底消除小微企业主的内卷和操心,消灭无产者的贫困和躺平,那就必须逐步消灭雇佣关系下的“自由劳动”,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自由人联合体”。

  七、现 实

  对于“消灭雇佣劳动”的愿景,不仅西方经济学拒绝接受唯物史观的结论,即便是在当下马克思主义学界,也颇有争议。我注意到,在“两个绝不会”的呼声中,“两个必然”已经日益淡出(注4)。

  按照“两个绝不会”的逻辑,如果消灭雇佣劳动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在竞争和垄断的趋势下,内卷和操心就必然是千万小微企业的宿命。

  问题是,在资本主导的生产关系中,小微企业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若一个小微企业有4个人,那么5000万个小微企业就容纳了2亿人就业。

  虽然小微企业在大资本面前就如同蝼蚁一般不堪一击,但是,若没有千万个小微企业的前赴后继,充当竞争的“炮灰”,就不会有赢家通吃的垄断资本。这就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随着千万个小微企业的不断“退出”,还会有千万个小微企业不断“进入”。也就是说,“生命不息,内卷不止”——这,或许就是“某某创业,某某创新”的无奈和迭代效应吧。

  面对小微企业日益内卷的生存环境,官方强调“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发誓要“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就成为缓解小微企业主焦虑和压力的实操手段——当然只能是治标手段。

  雇佣劳动的消亡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微企业在中特社会将长期存在下去。基于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存在,中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减税降费”以及“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必须要投赞成票。

  八,越来越

  离开“两个绝不会”来谈小微企业的出路,当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用“两个绝不会”来回避甚至否定“两个必然”,那绝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阉割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与狭隘的资本私有制越来越不相容的程度。换言之,雇佣劳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生产力的性质了(请参:赵磊,赵晓磊《AI正在危及人类的就业机会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期)。

  在我看来,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越来越不相容”的历史背景下,小微企业才会越来越内卷。

  遗憾的是,面对“越来越内卷”的社会现实,主流学界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 “越来越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道理,要么高调指责“国进民退”,要么高声吟颂“两个绝不会”。

  人们应当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1)雇佣劳动消亡的条件究竟是什么?(2)难道只有内卷化的竞争或者只有异化劳动,才是激励的唯一动力吗?(3)雇佣劳动消亡的条件是否已经出现,是否正在具备或已经具备?(4)代替雇佣劳动的将是什么性质的劳动?

  (2022年2月8日)

  ————————

  注1:PMI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即“采购经理指数”,是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用来反映经济变化趋势。如果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扩张的讯号。低于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接近40%,则有经济萧条的情绪。PMI大于50,表明经济在前进,PMI小于50表明经济在衰退。

  注2:转引:刘海影《中国内需不足的成因》,《FT中文网》2022-01-19。

  注3:比如,发表在2022年1月19日《FT中文网》的《中国内需不足的成因》一文,就仍在重复着这个“定论”。

  注4:“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是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