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标题: 疫情顺推伤痕经济滑入衰退期 资本互灭 壮资本保就业幻灭 [打印本页]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00:22
标题: 疫情顺推伤痕经济滑入衰退期 资本互灭 壮资本保就业幻灭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刘元春: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
凤凰网财经
2022年06月17日 09:47:16 来自北京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刘元春: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

凤凰网财经讯 6月16-18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青花郎独家战略合作的“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明日的世界”为主题,盛邀近60位海内外政商学界顶级嘉宾,解读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路。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刘元春: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参加了本届峰会,并出席“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分论坛。他指出,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需要看抗疫和稳经济措施所产生的成效,在疫情和防控政策下和一揽子经济救助政策下,经济下滑的速度开始收窄。

刘元春表示,从目前的先行参数、高频数据来看,疫情期间各项工作停滞,特别是各类基建项目、大型项目的停滞,如果在五月底和六月初进行全面的复工复产,三季度将会有报复性的、加速性的恢复。一方面各个地方要求工程要赶工期,另一方面三季度的相关资金支持、财政支持经过五月六月的准备,应当会有非常充足的基础。

另一方面,各个地方分别出台了关于基础建设的一些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六月份专项债要发行完,八月份各类专项债要全面到位,所以按照这样的要求和相关督导,在疫情持续向好的假设前提下,七八九月特别是九月将呈现出报复性加速性的回转。

不过,在刘元春看来,短期虽然会有较大提升,但更多要考虑中期视角,也就是说超过两个季度之后,中国经济的复苏情况到底会怎么样。这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是稳经济措施是否具有持续性,二是稳经济措施力度是否足够大。

刘元春认为,如果中国不在赤字率和特别国债上面做文章,四季度政策支持空间会随着财政的支持力度减弱而有所减弱。叠加美联储加息加速中国降息降准的空间也基本上全面收窄,因此从政策延续性上来看,难以支撑四季度和明年一月份经济高速复苏持续反弹的态势。


与此同时,刘元春提醒,当前世界范围内还有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包括新冠疫情再次全球流行;全球滞胀导致世界经济出现第二次触底;中国头部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转型遇到问题;中美摩擦随着疫情的结束步入新阶段;俄乌事件带来的能源格局、大宗商品格局的变化,引起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地上扬;资本市场风险;很多房地产企业进入还款高峰期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刘元春认为,中国目前的政策储备还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目前的政策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阶段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能够保证6月份和三季度出现快速回升,但是很难保证四季度有持续的增长和明年一季度有进入常态化的政策基础。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00:37
中国“经济保卫战”怎么打?最前线的他们说……
【观察者网 文/童黎 编辑/马雪 隆洋】“过去两个月,我每天都忙着和各种企业打电话,处理问题。这次疫情后,工作量又大了很多。”经营会计事务所十年的张女士透露。
受疫情冲击,3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最受打击的,无疑就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秤砣虽小压千斤,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亿户,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们的生死存亡,决定着这场“经济保卫战”的胜败。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共计6方面33项,多处惠及各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海“50条”、北京“45条”、浙江“38条”等地方实施方案先后公布,进一步保障政策落地。
“想让经济恢复,企业首先要‘活起来’。”观察者网近日采访几位制造业、餐饮业等小微商户及业内人士。从疫情管控、成本上涨、资金周转到招工复工,他们聊了各自面临的困境与自救。
他们振奋于国常会那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感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及时调整,一边回忆90年代末年轻人对制造业岗位的热情,一边呼吁政策“再快点,再大胆点”,期待着夏天带来的旺季。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希望纾困政策能再快点再大胆点”
颜先生,广东中山,从事制造业采购工作15年
我大学毕业后来广东,至今快15年了,现在在中山一家企业担任采购部门管理岗位,公司规模约50人,具体经营非标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备相关产品。
坦白讲,现在企业经营情况不是很好。这既有之前就存在的问题,也有疫情因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一方面,各种三角债务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严重,这点在制造业尤为明显。国内外客户订单的利润也在减少,人工、材料、管理等企业成本却在增加。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了解到一些企业所在的园区、厂区,现在居然还涨租金。
近几年国内制造业成本飙升,导致一些企业搬迁到东南亚等成本相对低的地区。而每撤出一家企业,无论外资还是中资,就等于它放弃了国内整个供应链,牵涉它的大小配套厂家和就业岗位。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产业升级,但我觉得这样的课题应该是自上而下,在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之前,制造业更关注“活下来”。
除了成本上涨外,我感觉近十年来,国内风气有漠视制造业的趋势。我记得1990年代末、2000年初,我来广东找这边打工的亲戚玩,人人对制造业抱着很大的热情和期望。我那些长辈不怕工作累,就怕不挣钱。在这样的努力下,一笔笔来自沿海地区的汇款,换来了内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换来了如今95后和00后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平。那时候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对社会治安都有很大的贡献。
我知道会有很多优秀、拔尖的人才投身于高精尖产业,但中国人口庞大,不可能所有人都做这样的工作,而只有制造业,才能吸纳如此庞大的就业岗位,间接巩固社会治安。
这些是之前就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还担心疫情反复,停工停产,导致一些展会取消,要么有隔离或核酸要求,不方便去外地拜访客户和到现场处理问题。不过最近,情况有所改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疫情发生几年来,中山各方面控制得比较好,算是把对经济的影响降了最低。但据我了解的新闻,一些地区也有“一刀切”的现象。已经6月了,一年过去了一半。只能说,企业太不容易了。
我支持“动态清零”政策,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相信国家会根据最新变化做出适当调整。
我也有关注最近国常会及各地一系列纾困政策,用四个字来形容——欢欣鼓舞!尤其是听到会议指出的那句话——“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个人觉得太振奋人心了。
我能感觉到地方上正在落实这些政策,不过还是希望能再快点,再大胆点。
我觉得按照我们国家独有的体制优势,只要真的去执行了,这些措施一定能有效落地。就怕地方上前怕狼后怕虎,懒政,怕担责任,还在疫情防控中不能自拔。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疫情下的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促进与国外产业的竞争;形成适合我国的教育体制,比如国家正在推行的职业教育,真正为制造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培养年轻人成熟的就业观。
制造业为我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希望越来越多人能重视制造业,重视它的环境、生存和需求。
“能理解防疫严,制造业招工是个难题”
龚先生,江苏无锡,经营传统机械制造厂约10年
我继承了父亲的小微企业,注册资金500万,有18个员工,主要做炼钢厂连铸机上的结晶器铜管及总成,属于细小领域的产品,去年产值刚过2000万。
厂里目前经营状况还可以,与去年相比,产值会有所减少。我们的主要客户是国内炼钢厂,虽然2、3月份部分客户限产减产,但很多客户都是正常生产的。我自身的规模比较小,做几个客户就能生存,所以我们受疫情影响不是很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4月份的时候,常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入常通行证,但我所在的无锡只有白名单上的企业才能申请入锡通行证。那段时间无锡的供应链情况可以说很差,运费直接翻几倍。但从5月底开始,江苏这边车辆就不用查48小时核酸了,政策已经很实际了。
而且对于防疫严这件事,我完全能理解,因为我母亲就由于心脏问题抗拒打疫苗,如果像国外的做法,那是非常危险的。
除了疫情,从我自身经历来说,小微企业还面临着应收款问题、员工后继无人等几个难点。
首先,压倒一个小企业的,是现金流问题,尤其是应收款问题。原因包括甲方大企业强势,合同霸王条款,回款周期太长,还有一部分故意做老赖拖欠货款,这些我都有遇到。而资金问题与企业的经营理念有关,我家庭消费不多,每年企业经营利润都能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
融资方面我没有需求。但我认为目前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这方面支持很大,利率也不高。
招工是我目前遇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感觉年轻人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很少。车间有液压油、切削液、铁屑等,环境不是太好,工资300元/8小时照样没有年轻人来。能用自动化替代的就替代,没有的呢,靠一群50岁甚至60岁的老工人。工资与岗位产出相比,已经占比很高,也可能是我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房租方面,目前我使用的是父亲买的土地自建厂房。房租价格确实已经相当高了,无锡这边工业厂房的年租金在350元-400元/平方米。我需要使用约2000平方米厂房,租房就要缩减厂房面积,以平衡收支。可能我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这边可能要拆迁了,以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只是目前拆迁价格与市场还有差距。
至于疫情加码、物流运输、供应链这些,我自身体会问题不大。多花点钱解决下,只要不是长期的就没事。需求降低会有一点,我这个行业影响比较小,但对其他行业,估计影响很大。
我还有体会的是,因为要转型升级,存在高耗能等特点的传统制造业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我的产品需要电镀,但无锡只有一个电镀园区,所以要么去园区租厂房,要么选择外加工,自己企业不能搞电镀,增加了很多成本。
遇到疫情后,我们这里也有一些纾困政策,包括企业缓缴增值税和其他税项,有相关政府与企业人员建立的微信工作群,也有短信等宣传。不过我在这方面没有困难,缓缴反而增加工作量。
对于未来,我还是倾向于保守经营,不追求成长性,只要收支平衡,有盈余就好。如果市场变好,也会提高产能和追加投资,目前还没有规划。
“有些扶持政策,容易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L先生,广东深圳,经营营销策划工作室,从业7年
我在深圳开了一家工作室,目前只有我自己,主要做实体店营销策划及一些公司的线上营销策划。个人经营受疫情影响不大,未来主要维持现有业务线和继续开发新产品,有一定信心可以达到目标。
但在与实体店的接触中,比如与培训机构老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面临房租、员工工资等资金周转问题。培训机构虽然收到了预付款,但需要销课才能算是营收,所以不上课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成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1年3月3日,北京,东城区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常开学。 图自澎湃影像
去年,深圳、东莞、广州有房东减免了一两个月的租金,但也无济于事。所以这些机构希望疫情期间能够放宽上课条件,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直接叫停。
不过,对我个人而言,深圳的抗疫政策还是比较合理、人性化的。
关于纾困政策,我也收到过一些短信,包括企业服务“提诉求”通告,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扶持通告,30条帮助主体纾困通告,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封控区、管控区个体工商户给予最高2万元扶持通告等。
除了遵守防疫要求,其他无关的我没有去办理过,所以对政策的落地、手续都不太清楚。但是都可以网上办理,这点比较便捷。
而从一些平台评论、过去接触的企业人士及中介代理那里,我有这样的感觉:中小微企业要拿到补贴,是有一定条件的,往往经营不好的,却可能拿不到。
例如车企补贴、电子企业补贴、科技奖、创业奖这类补贴政策,我在接触科技型行业时了解到,这些扶持更像是面向有经营能力、资金并不困难的企业,等于锦上添花。这也导致一些企业“想方设法”去满足获得扶持及奖项的条件。
但对于很多中小微科技企业来说,虽然也有发明,但是比不上有经营能力的企业,而且通常对政策了解不足,也难以设立“董秘”去配合填表、写文件等繁琐程序。所以有观点认为,“救市”至少不该救那些能够生存的企业,特别是当地的大企业。这样容易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说回我自己,现在已经有了报复性消费的倾向。我希望不要出现哄抬物价的行为,也期待商家给出更多优惠,举办美食节等活动,来促进消费。
“租金补贴没法惠及我这种个体户,消费券是双刃剑”
李先生,浙江宁波,经营香港风味饮料小吃店铺约6年
我经营一家很小的店铺,目前两个人。
原先我也是上班族,2016年因个人原因离职,后来看餐饮业很火热,很多店门口都排着队,就和朋友商量想开一家。一番周折后,2016年底加盟的店铺开始营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由于初次创业,也不是特别会经营,目前生意确实一般。起初想着有机会再多开几家,但由于店址选到了宁波的地标办公楼,租金可能比较高,入驻率比较低,附近小区比较小,旁边又是一条江,所以覆盖的消费群体较少,创业激情有一点减退。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宁波这边一些外贸企业的上班族受到影响。不过,热门商圈的消费量还是比较大的。刚开始我有四五个员工,但现在餐饮行业5000元左右才能招到基本的服务生,我没有财力雇这么多人。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宁波路面上的商铺经常改头换面,空店铺有所增加,房租也跟着房价上涨。目前在餐饮行业,除了基础三餐外,如果品牌的营销和装修风格没有很出众,生意会比较差。
今年因为附近地区疫情持续时间比较长,采购和营业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现在宁波防疫政策相对来说没有太影响居民生活,目前除了商场、办公楼等人员密集场所需要严格管控以外,工作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我经常听新闻,看地方政府的公众号,所以纾困政策都是看过的。但是由于租的商铺属于个人,现在的租金补贴没有惠及我这种个体工商户。其他承租国有房屋的,据我了解租金补贴是可以落实到位的,有一些大型民营商场也会给补助。税费起征额还是很高的,大多数餐饮个体户本身就在免征范围。
和我有关的主要是促进消费的政策。现在,有关部门也在联合平台做活动,发放了不少消费券,效果不错。如果可以的话,或许市监局在创业者办营业执照前提供收费或者公益的创业辅导服务,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
话说回来,我对入夏以后的店铺经营还比较看好。不过消费券也是双刃剑,目前促进消费的政策挺全面的,只是大型商场和网红店有虹吸效应,普通店铺的流量会被削弱,也存在老顾客抢不到券消费频次降低的情况。
2021年的时候,外卖平台发了比较多的配送补贴,而且疫情之后堂食比较少,外卖比重就大了,所以这一年整体销量还算不错,让我产生一种满足感。
现在由于店铺位置还是不理想,所以我还是比较注重外卖,运营方面还在摸索,不太舍得花钱交给代运营。
由于我开店前投资过P2P,在2018年爆雷潮的时候,钱拿不出来,所以这几年没有魄力扩大经营。现在有计划和别人在其他城市尝试开自己的店铺,暂时还没有确定时间和店铺位置。
“想让经济恢复,企业首先要‘活起来’”
张女士,上海,经营会计事务所,从业25年
我的公司主要是帮助企业代理记账,税务咨询,也会帮企业处理一些工商方面的事宜,约有100户左右的固定客户,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此外,我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小微企业,有5名员工。
相对于2019年,我们去年的整体营收下降了约20%。过年是税务申报的淡季,4月原本是企业申报第一季度所得税的时候,但碰上了疫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受访者供图
我们面向的都是小微企业,能够感受到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力度。我想补充的是,很多政策初衷是非常好的,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却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据我所知,政策扩大了房屋租金减免范围,但主要面向房东。这就意味着,承租人可能没法享受到政策优惠。
还有“留抵退税”,可简单理解为对现在还不能抵扣、留着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予以提前全额退还。4月疫情开始后,这方面要求“应退尽退”,目的是让企业拥有流动资金,可以“活起来”。但对一些倾向于选择“留着将来抵扣”的小微企业来说,这反而增加了资金周转要求,以及收到退税、缴纳税金的工作量。
不过,随着6月复工复产,企业也可以选择暂缓“留抵退税”。现在不再推行“应退尽退”,我相信是因为有关部门了解到了企业这种情况。
这次复工复产,我们总体上还是很高兴的,复工的流程非常顺利。宣布复工后,公司就向街道防疫办提交了申请表格,以及设置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的承诺书。
还有上海5月29日发布的50条政策措施,现在这些文件非常透明,我们或者企业的财务,只要打开税务局的网络税务大厅就能看到。例如助企纾困的措施里,企业已经阶段性地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服务租金的减免也能感受到。“留抵退税”的力度也很大,有很多小微企业通过退税,解决了燃眉之急。
我觉得,国家想要让经济恢复,企业首先要“活起来”,供应链要完全流通,要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实质性的政策优惠。如此一来,企业才能恢复运行,消费者才能恢复信心。
(赵挪亚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13:04
美联储加息蝴蝶效应:高通胀倒逼货币政策调整,中国央行“以我为主”
2022年06月17日 19:00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进入2022年,美联储加大了抗通胀力度,加息风暴比预期来得更猛烈。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了6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声明,明确提出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至1.5%-1.75%区间。这也是自1994年以来,美联储加息幅度首次达到75个基点,为28年来最大幅度。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新75个基点的加息决定是“不同寻常”的大幅度,不会成为常态。但是为了使通胀恢复正常,下一次有可能加息50或75个基点。

受鲍威尔表态影响,美股在16日尾盘大幅拉升,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然而17日美股低开低走,三大指数全天几无反弹迹象。截至收盘,道指跌741点或2.42%,报29927.07点;纳指跌4.08%,报10646.10点;标普500指数跌3.25%,报3666.77点。这是2021年1月以来,道指首次跌破三万点重要关口,沉重打击了当前的市场信心。

不过在美联储宣布加息前一天(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量续作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并维持操作利率在2.85%,这已是连续第5个月保持不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6月MLF利率保持不变,这表明中国央行在“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下更加关注内外平衡。

“对于我国央行来说,稳增长是主要的政策目标,我国通胀率并不高,所以美联储加息对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没有形成太大影响。”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三次累计加息150个基点

今年前三个月,美国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表现强劲,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失业率下降。但受疫情、供需失衡、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美国通胀全面上涨,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再叠加俄乌冲突升级,短期内对美国通胀造成更大的上行压力,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不得不把今年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抑制通胀上。

3月17日,美联储调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25个基点,新一轮加息周期的首次加息正式落地。随后一段时间,市场越来越担心通胀和美联储激进地收紧政策,将引发进一步的经济衰退。然而意外并没有出现。随着供应链紧缩、需求强劲的矛盾仍然突出,叠加薪资增速持续上行,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在5月议息会议后,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50个基点。

加上此次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今年已经加息三次,共计150个基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本轮通胀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端冲击,紧缩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治理通胀效果有限。因此,美联储只能抑制需求端以及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通胀预期。

温彬认为,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持续推进,或将导致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有陷入滞胀风险,货币政策也将面临两难境地。

“通胀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现实,食品和能源价格进一步攀升,共同推升了CPI通胀的上扬,如不采取更激进的政策,食品和能源价格攀升可能逐步传导到核心通胀,造成通胀继续失控。这也是美联储加息如此频繁且步子越来越大的宏观基础。”康楷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也认为,“控制通胀成为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否则美国经济有滑入滞胀状态的可能。”

关于未来的加息进程,在会后公布的利率点阵图显示,2022年底前将加息至3.25%-3.5%,大幅高于3月预计的1.75%-2.0%;2023年底前将加息至3.5%-4.0%,大幅高于3月预计的2.5%-3.0%;但2024年将降息至3.25%-3.5%。

全球进入“央行超级周”

在美联储加息的刺激之下,全球掀起新一轮加息热潮。

6月16日早间,中国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步伐,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2%;同日晚间,阿根廷央行宣布加息300个基点至52%;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25%;此外,从6月13日到17日,瑞士、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央行都将面临新一轮加息的决策挑战。其中,为了应对热钱的回流和通胀的压力,利率已经高达12.75%的巴西有可能再度加息100个基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9日,目前全球已有超2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加息逾50次。其中,加息幅度最大的是乌克兰,达1500基点,次数最多的是秘鲁,高达6次。

可以预见的是,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加息,皆在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胀过快上涨。

简基金首席研究员张竹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加息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非美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影响,日元近期的疯狂贬值与日本国债的崩盘就是明证,美联储的加息影响绝对不限于新兴经济体,对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一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对本报记者坦言,利率中枢不断抬升和流动性收紧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压力,在避险情绪和跨境投资组合调整影响下,美股波动将波及传染至全球,随着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回升,全球资本将回流美国,非美货币面临调整压力。

温彬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带来外溢效益,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导致部分经济结构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货币贬值和债务危机的风险。

反观国内,我国货币政策则是在“以我为主”的基调下兼顾内外平衡。

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不变。

这是继今年3月增量平价续作之后,MLF在4月、5月和6月均保持等量平价续作。从操作利率上看,MLF操作利率已连续5个月保持不变。

王青指出,就国内货币政策而言,考虑到国内经济已进入触底回升过程,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会更侧重于已出台的各项措施的落地执行;加之美联储会继续保持较快收紧步伐,国内政策面也会更加重视内外平衡。

影响哪些领域?

因美联储大力加息,全球跨境流动性规模扩大,股票、债券、外汇、信贷、大宗商品等市场走势也受到波及。

在汇市方面,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大幅飙升,一度涨超800基点,刷新日内新高至6.6669元,创出2017年以来最大涨幅。

6月16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在连续4天调贬后单日大幅升值419个基点,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双双在6.69附近波动。

同时大宗商品市场已倍感压力。以原油期货为例,近期布伦特原油、WTI原油已经连跌三日。由于市场担心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后需求下降,15日布伦特原油期货、WTI原油期货双双跌逾2%,16日再度下跌。

而在国内资本市场方面,美联储加快加息及缩表,主要通过资本流出及情绪传导对我国债市、股市产生间接影响。

债市方面,今年以来受中美政策分化、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倒挂等因素影响,外资连续4个月从我国债券市场净流出。不过数据显示,5月新增4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03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另外股市方面,6月15日,沪深两市震荡收涨,收盘前出现了跳水,也被认为是对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有所担忧。但在6月16日,A股三大股指微幅高开,沪指涨0.04%,深证成指涨0.07%,创业板指涨0.03%,A股则走出独立行情。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海外紧缩利空分母端,使A股承压,但国内货币在经济下行期保持“以我为主”的一贯作风,以及近期明确的加码宽松信号能够形成有效对冲,使无风险利率维持低位,更多的影响可能来自于市场投资者风险溢价的波动与调整。中长期看,经济复苏与企业盈利改善利好分子端,将为A股的反转行情提供“源头活水”。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13:08
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 主要央行严阵以待应对通胀
2022-06-17 14:02

“油价都快翻倍了。我昨天加油的价格是4.6美元1加仑(约9.37元1升),一年前还不到3美元1加仑。”前几年移居到达拉斯的陈女士对记者表示。达拉斯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重要经济城市,所属州的油价在美国属于较低水平。记者查阅美国汽车协会数据发现,6月15日,全美普通汽油平均价格为5.014美元1加仑。而此前一天,该价格曾经创下了历史新高:5.016美元1加仑。在美国油价最高的加利福尼亚州,普通汽油的平均价格是6.435美元1加仑。

除了油价,陈女士还告诉记者,当地超市的食品价格也涨幅惊人,一瓶普通果汁从2.69美元涨到3.99美元,只用了1个月时间。

陈女士的直观感受也符合美国官方公布的物价数据。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5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8.6%,同比涨幅创40年来新高。其中,能源价格上涨34.6%,创2005年9月以来的新高;食品价格上涨10.1%,是1981年3月以来的新高。

罕见加息75个基点

宣称不会引发经济衰退

为了应对高通胀,当地时间6月15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投票决定将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

FOMC的声明认为,在当前的通胀水平下,持续加息可能是合适的。在加息同时,美联储还将按照《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计划》,持续减少其持有的国债、机构债以及MBS。FOMC声明强调,会坚定致力于将通胀恢复至2%的目标水平。

在当天议息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自5月份会议以来,通胀水平出人意料地上升。为了应对新形势,委员会因此决定更大幅度地加息。他还强调,单次75个基点的罕见加息不是常态。从当前视角来看,下次会议加息50个基点或75个基点都存在较大可能性。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认为,美联储若要成功抑制高通胀,特别是通胀水平高于5%左右时,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必须与通胀水平相当,才能有效抑制通胀。但在现阶段美国经济转弱、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美联储很难激进加息至8%左右水平。因此高通胀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通胀将持续受地缘政治、供应链紧缩以及劳动力短缺问题扰动,抬升通胀黏性。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高通胀不仅抑制企业盈利、提高成本,并且导致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从估值和流动性角度冲击美股。

中金公司分析师刘政宁则认为,不宜低估美国利率上行空间,对美国经济前景则需要保持谨慎。美联储持续的紧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并以此为代价换取物价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美联储的政策将加剧市场波动,并带来更高的风险溢价。

美联储持续加息是否会引发经济衰退?鲍威尔声称,美联储非常关注消费者支出,看到了消费的变化,总体支出非常强劲。美联储看到经济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健康的增长水平。消费者正在消费,没有迹象表明经济出现更大范围的放缓。鲍威尔还强调,美联储不会引发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对加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但鲍威尔也承认,想要实现“软着陆”并不容易,单靠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够做到。鲍威尔认为,导致通胀上升的因素中有许多外生因素,比如油价大幅上涨以及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瓶颈。对于这些因素,美联储无法掌控,所以“软着陆”还需要运气。

各国央行严阵以待

除了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同样在承受高通胀的压力。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欧元区5月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HICP)同比上涨8.1%,继4月该指数同比上涨7.4%之后再次刷新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纪录,也超出了此前外界预测的7.7%。其中,能源类价格同比上涨39.2%,是欧元区通胀的主要来源。此外,构成欧元区通胀数据的四大品类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了4月的数据。

英国央行率先行动,在6月16日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1.25%,符合市场预期。事实上,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已先后4次加息25个基点。根据此前公布的数据,英国4月CPI同比飙升了9%,为1982年以来的最快增速。

欧洲央行同样开始动用加息来抑制通胀,计划在7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将关键利率上调25个基点,并在9月再次加息25个基点。欧洲央行表示,如果欧元区通胀形势未见好转,9月份的加息幅度可能会更大。

欧洲央行还上调了通胀预期,并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目前,欧洲央行预计2022年的通胀率将达到6.8%,2023年将降至3.5%,2024年将降至2.1%;GDP增长方面,欧洲央行对于2022年和2023年的GDP增长预测分别大幅下调至2.8%和2.1%,而2024年略微上调至2.1%。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称:“根据我们目前的评估,在9月份之后进一步渐进且持续的加息是合适的。我们调整货币政策的速度,将取决于最新的数据以及我们如何评估中期通胀的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15:41
安生:怎么理解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下降10.1%

2022-06-18 10:01:35  来源: 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   作者:安生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下降10.1%。

  许多人问,这事什么意思?

  我希望我的读者应该有较强的领悟力,我点到为止就可以。但是,目前看,大多数做不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近这一段,一群蠢货拿着放大镜抓50万,只能讨论“小赢中赢还是大赢”,否则就是1450。已经有很多财经类的博主中招了,所以,我本来也不想写东西,想安静渡过这一段特殊时期。

  不过,求助的读者太多,还是冒险写一下。

  首先看2022年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数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来自税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去年同期的数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1-5月是86739,去年同期是96454。按照自然口径,也就是不考虑通货膨胀涨下降10.1%。

  考虑通胀的话,下降更多。

  有人说,收入下降,主要是抵退税造成的。扣除抵退税因素以后,还正增长2.9%。

  但是,应该注意到,一般来说,税收增长都是领先于GDP,以往的税收增长都是两位数,比如去年同期是24.2%。

  也就是说,就是扣除抵退税因素,税收增长的放缓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比一下今年1-4月份的数据,就更明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4月份,自然口径同比去年下降4.8%,扣除抵退税以后增长5%。

  也就是说,5月一个月,就把1-5月份的数据,拉低5.3个百分点(自然口径)和2.1个百分点(扣除抵退税口径)。

  如果考虑2.1%的通货膨胀,那么下降的更快。这里姑且认为通货张是2.1%。

  那么5月到底下降了多少?

  今年1-5月的86739减去1-4月的74293等于1244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去年1-5月的96454减去1-4月的78008等于18446。

  也就是说,今年5月的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大约相当于去年5月的67.5%。这还没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

  再看支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1-5月的支出99059减去1-4月的支出80933,可以得出今年5月的支出,18126。

  18126真不算多,因为去年5月的收入是18446,支出是17157。(不列图了,太麻烦,大家自己可以去财政部自己查原文)

  问题是,今年5月的收入只有12446。

  也就是说,今年5月的财政收入比支出,只有68.7%。

  这是一般性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下降也很严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21948减去17565,为4383。

  去年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是29704减去24277,为5427。

  今年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只相当于去年的80.8%,这里没有抵退税的影响。

  5月的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为7177,收入比支出为61.1%,相比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更加收不抵支。

  这些数据用图表看更惊人,为了能存活,不上图表了。

  有兴趣的还可以查查原文,按照税种逐一做图表。

  此时此刻,地方财政比中央更困难。

  因为中央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是百亿至多千亿数量级,而地方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是万亿数量级,几乎就是第二财政。中央有一个缺口,地方有两个。

  无论是一般性公共预算还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比达到这种程度,必然不能持久。

  贯彻任何意志都需要物质资源,财政收支比的下降,就意味着政府贯彻意志的强度的下降。

  财政收支比降低到一定程度,政府就无法贯彻意志,维持基本的运转。

  说深了,绝对犯忌。

  所以,要么让经济迅速增长起来,要么就要增收节支。

  让经济迅速增长起来,这事并不容易。

  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居民负债累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欧洲在打仗,剩余产品卖给谁?美国?

  垄断形成以前,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可以导致大量的盲目投资。垄断一旦形成,就倾向于压缩投资,提供利润。所以,大厂裁员。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那么千万数量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容易消耗掉。现实显然不是这样。

  事实上,如果能让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也不会出现经济明显放缓的趋势了。

  今天的事情,不是今天形成的,不过是在今天表现出来而已。

  财政剩下的选择,就只有增收节支了。

  大致几条路,先举债后印钞,加税,印钞,拍卖国有资产,削减福利,机构改革……

  不展开讲了,没有一条不犯忌。

  以上内容说的只是财政,点了点宏观,更深的关于宏观的分析更不敢讲了。

  我冒险讲这些,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我也没法了。

  有人说,为什么最近不写长文了。说这话的人,不是真傻就是装傻,没有一个打过赏,让人怀疑是在存心钓鱼。真正的读者都能理解公众号现在的困境。

  大家保重吧。

  以上内容,纯属假语村言,我们的未来只有三个可能:小赢、中赢和大赢。

  祝大家工作平安,收入平安,求职平安,公众号平安,身体平安,家宅平安,小区平安,健康码平安,存款平安,吃烧烤平安……



链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18 21:24
经济低迷 美国民众对政府不满与日俱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18 14:32

《今日美国报》和萨福克大学17日联合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总统拜登的总体支持率仅为39%,接近其任期内最低水平。其中,47%的受访者强烈不认可拜登的工作,超过70%的受访者称,美国正走在错误的发展道路上。相比之下,在该机构今年2月发布的民调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和65%,美国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正变得更加悲观。

此外,社会舆论对美国经济政策以及美国政府避重就轻的处理态度也表示强烈不满。高盛前总裁加里科恩表示,美联储现在的经济政策明显落后于形势,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正越来越低。另一位华尔街高管则表示,不仅美联储误判形势,美国财政部和白宫经济专家也没能制定一套明确的计划以有效抑制通胀。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政府淡化了自己的巨额支出政策,转而将通胀归咎于企业操纵价格,实为推卸责任。《纽约时报》16日援引一名评论员的话称,美国在抑制通胀过程中很有可能带来经济衰退。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0 17:19
中国工信部研究出台超常规稳增长政策
2022-06-20 14:20 联合早报

中国正研究出台超常规的新政策,以帮助因原材料成本高企而利润受损的下游工业企业。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受疫情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当前制造业上下游的利润严重分化,有可能引发投资内生动力不足等连锁反应。针对这一风险,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研究出台超常规的稳增长政策,具体内容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等。
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提到了制造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专家说,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已经比较严重。数据显示,4月上游行业利润总额占比达到47.4%,处于历史高位,而中下游尤其是下游行业,利润占比处于持续压缩状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如果中下游企业始终增收不增利,企业就不会再加大投资。
刘向东认为,倘若不能有效遏制,预计下半年制造业投资的内生动能将会明显不足,这对稳经济和优化供给体系都会造成负面冲击,需要尽快采取措施。
刘向东说,新一轮稳经济政策要聚焦供给侧,尤其是要稳住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账款逾期、补贴拖欠等遗留问题,提高资金周转率。
博览财经首席经济师李宏图则认为,下半年的稳增长任务非常艰巨,工业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超常规政策工具应该尽快落地。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0 17:50
平均利润率是资产阶级整体剥削无产阶级、由市场决定自设的部门竞争红绿灯开关机制,主要产业链上-中下游利润率大分化,还妄议什么对资本开红绿灯?——转帖注



工信部召开上半年形势专家座谈会,提了4点看法
2022-06-20 16:26:20来源:观察者网

据工信部6月20日消息,2022年6月17日,为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高质量做好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来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单位的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围绕当前工业经济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增加政策供给、推动复工达产、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经济在经历了4月份触底之后,5月份工业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呈现恢复性增长。
专家们指出,总的看,工业经济的增长、恢复都先于整体经济,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工业要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保持平稳运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一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二要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三要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四要深入研判全球经济滞胀外溢性进一步加剧带来的风险,预先做好相关准备。专家们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研究出台超常规稳增长政策举措、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参加会议。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1 21:59
下午察:今年618促销静悄悄?作者: 察客  
2022-06-20 19:02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14日,在中国北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外,一名市民走过京东“618”促销活动的广告。(路透社)
[/url]




各种套路与促销令人麻木“618”不敢任性花
疫情反复,供应链和物流受阻,倒闭裁员潮席卷,市场消费情绪低迷,今年“618”,恰好赶在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节点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目前不少网购订单都显示:“受防疫措施变化影响,您的订单可能有所延迟,请见谅。”(互联网)
商家谨慎促销 消费者捂紧钱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月18日是电商巨头京东的店庆日,京东自2008年发起首次“618”促销,后来各大电商加入。往年铺天盖地的广告、热闹的动员会、民众“剁手”“买买买”的冲动消费,今年都有所降温,不见疫情趋缓后的“报复性消费”高潮。
上周六结束的“618大促销”是中国年度网购盛会,规格与“双十一”不相上下。然而,今年的“618”失去了昔日光辉,显得格外冷清。
“618”狂欢不起来,原因是多重的。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企业家》杂志等媒体的报道与分析,今年“618”静悄悄的一个主因,是很多商品打折力度不大。
有北京消费者告诉中新财经:“因为5月份我们这属于管控区,快递几乎受影响一个月。6月份,快递逐渐恢复,但北京疫情断断续续,现在也不敢频繁下单。”
事实上,主播并不只是抄气氛,提高大家的购买欲,他们的精准推荐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在头部主播纷纷消失的“618”,一些网民直呼“不知道买什么”“主要是没有他们,买啥都觉得贵。”
在新浪微博话题讨论度上,2022年“618”话题阅读次数仅为4.4亿,与2018年时10.8亿的阅读次数相比,已经减少六成。这显示大众对“618”活动的热情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消费者因大环境及个人的经济条件不明朗,选择收紧腰带,理性消费,甚至减少或延迟消费。《界面新闻》前天刊登的一篇评论抛出了疑问:“谁会在收入下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大肆购物呢?”
带货达人不在线在中国北京的一家购物中心外墙,可以看到京东“618”促销的广告。(路透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MollyBox电商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今年‘618’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供应链端口和物流方面,尤其是备货阶段,很多外省的货由于疫情原因进不到我们仓库,需要走很多流程,通行证和送货码等。”
一些公司与代理商透露,计划今年减少折扣,是因为卖家这边实在负担不起。
除了薇娅、李佳琦,还有不少头部主播如辛巴、雪梨等也淡出大家的视野。
经济学家刘兴亮说,如今的电商平台几乎天天有让利,隔三差五有促销,减少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次数。
表面上,天猫推出“满300减50”,是近五年来促销的最大值;京东是“满299减50”,也比去年“双十一”的力度更大。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虽然平台推出各种促销礼券,但商家为了利润不被压缩,在商品单价上的促销并不大。
有媒体发现,目前不少网购订单都显示:“受防疫措施变化影响,您的订单可能有所延迟,请见谅。”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如果物流不通畅或充满不确定因素,那就不知道何时到货,甚至有货品被卡在某处的风险。这将大大减少购买欲望。那些已经下单却迟迟等不到货的消费者,也会要求退货或赔偿,这也反过来提高商家的成本,降低它们参与的欲望。
消费者侯婷说,今年“618”她就买了一箱纸和两瓶洗衣液;另一名消费者王滨说,她身边到处都是裁员、降薪的消息,让她更是捂紧了钱袋子,不敢随意消费。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起“今年‘618’下单吗?”的话题,收到的回应是:“没钱了呀,这还用问???”“封城丢了工作,活着就很辛苦,还购物?”“口袋里都没钱了,想买什么都买不起。”“疫情说来就来,谁敢大手大脚花钱?放身上最保险。” 
供应链与物流的不确定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数据上看,京东交出的战报显示,“618”活动期间累计下单金额3793亿(人民币,下同,约786亿新元),同比上涨超过10.3%。尽管如此,与去年27.7%的涨幅相比,今年的表现逊色不少。
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商家为了参与“618”,会在3月、4月就开始做促销,一是要把“618”前的历史数据积累好,二是为了提前测一测哪些货品在今年真正有爆发力,能够在“618”进行针对性备货和营销。但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多地反复的疫情,尤其是供应链集中的江浙沪地区疫情不断,把整个“618”的预备节奏都打乱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5月份则同比下降6.7%。此数据与“618”热度大不如前的现象吻合。
“带货一哥”李佳琦,参与了“618”第一波预售直播,但在6月3日的一场直播中,疑似因画面中出现貌似坦克的冰淇淋,直播被中断。随后数天,李佳琦没有再开直播,淘宝搜索“李佳琦”时,已没有任何与他名字相关的产品,似乎已经被封禁。
此外,现在有大大小小的购物节,“618”的吸引力一再被稀释。消费者郑小姐已经连续五年参与“618”,她说,先前只有“618”和“双十一”购物节,这两个时间节点有优惠折扣。但现在,各大品牌和商家经常会进行促销活动,再加上电商直播间还会提供比“618”更大的优惠。
“618”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每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判断的风向标。但今年买家与卖家意兴阑珊。原本的狂欢变得静悄悄,不止反映电商购物节的热度不在,也折射中国经济与消费市场的疲态。
事实上,其中一些问题在去年底就存在。去年的“双十一”已经显现出增长疲态,销售额增幅8.5%,为其增幅最小的一年,被称为“硝烟味最淡的双十一”。各电商巨头也出奇的冷静,从预售开始,战报就比往年少了很多。
购物节的热闹,少不了头部主播带动。但今年的“618”,耳熟能详主播都不在线。
一名北京消费者称,他在京东“618必买榜单”中看到,一款原价3600元的天梭手表,“618”活动促销价是3420元,也不过只有9.5折折扣。
一方面,不少消费者被平台的各种促销方式、策略搞得昏头转向,“被套路麻了。”费时费力钻研各种攻略,最终价格也没减多少,一些消费者感到不值,索性不参与。
“带货女王”薇娅,去年12月20日被曝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薇娅的微博账号、抖音账号,以及淘宝店铺和淘宝直播间,均被各平台封禁,至今复出无望。
中国的疫情反复,不断有零星确诊病例出现。在“动态清零”的防疫方针下,各地的政策与措施经常变更,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与物流。
据中新财经观察,一些商品最终价甚至比平时还要贵。有消费者申诉,5月19日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的羊肚菌,显示每盒单价是97.7元,买两盒领20元优惠券后,共消费175.4元。而在“618”活动期间,同一商家同一产品显示单价是99元,加上平台优惠,买两盒要消费178元。
网红主播李佳琦(左)与薇娅都不在线,使今年“618”格外冷清。(互联网)
消费者因大环境及个人的经济条件不明朗,选择收紧腰带,理性消费,甚至减少或延迟消费。(路透社)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1 22:05
中国官媒:各地要多谋划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2022-06-21 16:15
标准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旗下刊物《半月谈》今天(21日)通过微信公号发文说,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多个一线城市相继出现疫情,影响到生产、投资、消费各个方面,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回归正常轨道,努力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成为当前一项中心工作。
文章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挑战,5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地方版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也纷纷出炉。在中央、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一些经济指标正在出现积极变化。但需要看到,当前稳经济的根基还不牢固。从“企稳”到“复苏”,中间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信心修复、元气修复过程。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项比疫情防控更为艰巨的任务,必须保持充分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紧迫感。
文章说,必须把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工作应有的底线。当前经济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在于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也要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脱离速度就谈不上高质量。这好比骑自行车,骑得太快肯定要出事,骑得太慢也容易倒下来。
文章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客观上给今年实现5.5%的年度增长目标带来困难,但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挖潜,努力完成今年的增长目标。
文章说,要把预期修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其中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预期如果不稳定,个人就不敢消费、企业就不敢投资,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过去一段时间,各地在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碎片化执行,同时一些舆论信息也引发对政策的误读,对市场主体的恢复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修复和稳定市场预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形势讲清楚,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务送上门。政策和措施要体现超常规力度,惠企政策要加快办理速度,让资金转起来、生产线开起来,尽快达产稳产。
其次,要坚持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多出一些实招硬招新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稳住经济大盘,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特别是针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要通过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各种措施,加大对企业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把一揽子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可结合实际拿出“自选动作”。各地各部门要开动脑筋,多谋划一些一箭双雕、立竿见影的稳增长项目。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给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可负担的住房,可以拉动和房地产有关的消费,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文章最后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定要面对两重甚至多重考验。全体中共党员干部必须知责明责、知重负重,切实把二季度经济稳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受益主体应享尽享,充分释放政策效力,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链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2 00:13
财政部:今年前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

2022-06-21 22:37:10来源:@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财政部部长刘昆21日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70.41亿元,为预算的102.3%,比2020年增长10.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935亿元,收入总量为93405.41亿元。
受国务院委托,刘昆21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
刘昆表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主要是受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涨幅较高等因素拉动。
决算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02.3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13.11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120905.4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决算报告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决算报告中包括了今年财政运行分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刘昆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全年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完成预算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 “六稳”“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点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新华社记者 申铖)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2 04:18
杨虎涛:为什么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来源:经济日报
2022-06-21 21:10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对此,我们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关键在于经济活动的质的提升,而不只是单纯的内外循环相对规模的变化。如果将新发展格局仅理解为内外循环的相对规模变化,那么从外贸依存度、净出口和内需贡献度等来看,我国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程度已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区间。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已基本确立。但是,绝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从经济活动的质的指标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还任重道远,并且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紧密相关。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从关键技术、核心知识产权、重要装备上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大量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还依赖进口,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虽然就整个经济循环总量看,这些关键部件、核心技术所占绝对比例并不高,但其供给若是出现问题,就可能会直接导致产业链和供应链卡顿、停滞,使经济循环过程难以持续,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使我们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可见,要安全、自主、可控地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不仅要构建更为多元、稳定的贸易体系,而且要实现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等领域在内的自立自强。唯此,才能真正统筹发展和安全。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内需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此目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实际收入的增长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要保持生产率、利润率和实际工资的增长,形成投资增长和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生产率提升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钱花、愿意花,就必须抓产业、抓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因为从根本上而言,收入增长必须建立在持续的就业创造和生产率提升基础上,进而才能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发挥好我国市场优势的根本保障。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一般而言,决定市场规模大小的关键因素是分工水平和生产率的高低。既有的人口、地域以及其他可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结构等因素,只是市场规模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非决定因素。只有不断实现技术进步,才能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胜势。市场规模的大小、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新发展格局能否顺利构建、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缺乏这一支撑,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就难以实现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如果缺乏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市场资源转换为市场规模的主动权就会丢失,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在全球分工与贸易秩序中处于较为低端和弱势的地位,而且,无论是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还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都无法获得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虎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6-22 18:24
路透: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正减少合作降低监管压力
2022-06-22 15:40

四名知情人士称,面对来自中国政府的监管压力,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正逐步解除彼此的合作关系,并各自独立寻求开展新业务。过去蚂蚁集团在申请上市时,曾表态与阿里巴巴的协同效应是关键优势之一。
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称,在中国官方过去一段时间实施一连串的监管措施后,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转变。两家公司正逐步解除彼此之间的业务往来,同时寻求独立建立新业务。
与此同时,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逐渐转变成竞争关系,这两家公司会限制对方使用自家的业务或支付系统、争夺彼此的客户、限制内部员工交流,甚至是与对方的竞争对手发展合作关系,“这是在两年前难以想象的”。
知情人士提到,蚂蚁集团寻求在海外扩张业务时,多次强调自己独立于阿里巴巴,因为蚂蚁集团不希望被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看作只是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阿里巴巴也正尝试建立一个可与蚂蚁集团竞争的跨境交易工具,并在今年4月推出自家跨境交易服务Alibaba.com Pay,为小企业提供跨境交易服务。
知情人士称,两家公司业务合作的分离是从去年开始的,起初是在组织合作层面上的分离,但很快就发展到两家公司的重大战略举措层面。
知情人士说,多年来两家公司都共享一个内部在线论坛,员工在论坛上会积极讨论公司业务,并与高层老板互动,两家公司也利用这个空间发布内部公告。但去年11月,蚂蚁集团员工被告知,蚂蚁集团将会建立一个阿里巴巴员工禁止参与的论坛;未来几个月,阿里巴巴也将成立自己的论坛,禁止蚂蚁集团员工参与。
此外,蚂蚁集团的员工过去也可以作为内部候选人申请成为阿里巴巴员工,但今年早些时候蚂蚁集团员工被告知这项计划将被取消,阿里巴巴员工将被视为外部雇员。
路透社报道称,两家公司的运营走向分离的现象,凸显了中国商业格局的新现实,因为中国官方不愿看到权力集中在私营企业的手中。尽管现在迹象表明中国官方的监管力度正在逐步放松,但中国官方仍对平台经济的垄断现象抱持谨慎态度。
虽然无法确定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分离是否是在配合中国监管机构的要求,但业内高管称,这样的转变符合中国金融活动与互联网运营分离的趋势。
报道还称,蚂蚁集团已经在海外取得了进展,显示出蚂蚁集团在没有阿里巴巴的情况下也过得很好。一名蚂蚁集团内部人士更说,"阿里巴巴不再是蚂蚁集团需要抓住的大树,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
报道指出,虽然蚂蚁集团在11年前从阿里巴巴集团分离出来,但两家公司仍持续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甚至在某些业务上“合而为一”,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在蚂蚁集团2020年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中,甚至提及“与阿里巴巴的协同效应是关键优势之一”。目前阿里巴巴仍持有蚂蚁集团33%的股份。
此外,两家公司的高层人员也有部分重叠,关系也相当密切。目前阿里巴巴的38位合作伙伴中有九位是蚂蚁集团的高层;蚂蚁集团董事会中则有两名阿里巴巴的高层,分别是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和首席技术官李程。
彭博社早前引述消息报道称,蚂蚁集团近期可能将要重新启动在上海或香港的上市程序,虽然中国官方和蚂蚁集团接连否认,但这个消息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7-6 15:26
特稿:疫情下失业率达新高 大城市觅职难中国青年纷返乡就业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黄小芳   邮箱: xfhuang@sph.com.sg
2022-07-06 05:00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各地6月开始加大力度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图为今年6月毕业生在在福州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咨询如何申请免费住宿。(新华社)
[/url]




中国大城市的就业形势过去两年多来持续受疫情笼罩,今年首五个月就业市场更是在新一波疫情冲击下加速萎缩,中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达到2018年以来的新高,升至6.9%。
来自安徽宿州的陈淼淼三年前获得许多小城市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机会,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不过,她毕业时毅然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返乡就业,薪资只有北京类似职位的一半。
中国大城市的就业形势过去两年多来持续受疫情笼罩,今年首五个月就业市场更是在新一波疫情冲击下加速萎缩,中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5月达到2018年以来的新高,升至6.9%;相较于2月上海疫情暴发前,增加1.5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16岁至24岁的青年人口就业情况尤其严峻,失业率攀升至18.4%,是至少三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不少刚毕业的青年而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返乡就业成为更实际的选择。25岁的陈淼淼(化名)去年毕业时已感受到这一波返乡就业潮,求职时直接锁定了安徽国企的岗位,完全不考虑工资较高、职业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岗位。
陈淼淼三年前为了尝试到大城市里闯荡,只身到北京读研究所,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她的人生观。
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疫情让我发现亲情才是最重要的,能在家乡附近找个稳定的工作,多陪父母比薪水更重要。”
不少青年和陈淼淼一样,冒险精神在疫情下被消磨,越是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里,越是希望求稳。回到家乡,到国企或政府单位里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成为他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安身的方法。
各省市加紧出招支持本地就业
海南一个青年返乡就业倡议组织负责人透露,从大城市回当地就业的毕业生过去两年来有增加趋势,今年的增幅更明显,返乡人数比以往多出约一成;他们大部分选择进入政府单位和国企,少数选择创业,比如开咖啡馆和当电商。
在大城市就业市场收缩的情况下,中国力图以地方岗位吸纳大城市里过剩的人力资源。
中国国务院今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和“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
进入6月高校毕业季后,各省市加紧出招支持本地就业。福州市上月宣布,毕业三年内计划在福州求职、创业和实习的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可申请免费住宿;重庆对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每人2000元人民币(约417新元)的补贴;河南发起“百日攻坚”,目标在9月底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带动和吸纳就业25万人以上。
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不少毕业生得投出数百份简历才能找到工作。但陈淼淼只投了四、五份简历,经过第一个面试,就轻松地找到了月薪5000元人民币、涵盖免费员工宿舍的宿州国企岗位;这大约是北京一名咖啡师的月薪。
和大城市的工作相比,陈淼淼的薪水不高。但她认为,安徽的生活步调较舒适、生活开销较低、工作较安稳,“这些是难以用钱衡量的”。
应届毕业生求职心态更务实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明显更加务实,更倾向相对稳定的国企。他们也更重视事业与生活的协调,“工作与生活平衡”成为仅次于薪资福利的第二大求职看重因素。
中国青年在原本应该雄心勃勃的年纪,降低要求返乡就业,是年轻人因生活观念改变而主动选择,还是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别无选择?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直截了当的答案。
陈淼淼说,她从不后悔返乡的决定,但若下来经济形势好转,大城市里出现更多更好的职业选择,她可能会再到大城市里打拼。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吸引人才从大城市返乡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
不过,此次青年返乡潮迎来了两极化的舆论反应。一些分析认为,青年返乡有助推动人才下沉到较小的城市;但大批硕士和博士等高等教育人才流入基层单位和国企,也引发人才浪费、大才小用的担忧。
浙江丽水市遂昌县4月底发布的《2022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就曾在网上引发“名校生扎堆小县城”的议论。当地招收的24个基础工作岗位入围人员大多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大多为硕士或博士。
学者:返乡就业是特殊形势下短暂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刘尔铎分析,返乡就业只能有限地舒缓青年失业问题。中国移民的趋势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往一二线大城市流动,这难以逆转,返乡就业只是在特殊形势下出现的短暂现象。
刘尔铎也不讳言,目前高学历毕业生应征地方基层公务员的现象“不是好的发展方向”,显示公务员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太大,人才仍然难以流入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
他强调,健康的就业情况“应该是百花齐放”,人才应均匀分布在民企、国企、一线城市和地方。
链接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8-22 03:59
这家公司董事长上任10天被免、董秘上任5天辞职,电费都交不起,咋回事?
证券时报


2022年08月21日 09:31:16 来自江西省








高管频繁变动

8月19日晚间,*ST文化(300089)发布了多则公告,表示董事会3天前全票通过了多个议案,其中包括免去李晓光董事长职务、选举彭科润为董事长并由其代行董秘职务的议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显示,李晓光是8月7日的公司董事会上推选出来的董事长,至今履新还未满10天。 而与其说是被免职,其实或许用“主动不干”会更合适些。因为此次免职议案的审议,李晓光自己也投了一票。

而在李晓光之前,*ST文化的董事长一职一直处于空缺状态。代理董事长上任20天就毅然辞职。

新任的董事长是何许人也?从简历上来看,彭科润拥有多年金融从业背景,现在是新三板公司清北芯片(430099)的董事长,也是*ST文化的副总经理。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彭科润又能坚持多久呢?

值得注意的是,*ST文化近期与董事长一样频繁变动的高管职位还有董事会秘书。 此次董事会的审议结果,是彭科润将兼任董秘一职。在此之前,原董秘黄德丰于8月7日上任、8月12日辞职,前后仅5天时间。

除此之外,公司董事、独立董事也相继辞职,导致董事会人数不足,特意通过此次董事会额外增补了多名成员,包括非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候选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欠薪停工

为何高管团队纷纷“摆烂”?这或许从*ST文化的一份欠薪停工的公告中可窥一二。

8月15日,*ST文化公告表示,原董事长、原实控人孙光亮被罢免董事之前,公司与关联方中联放心酒有限公司持续借入无息借款为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才得以维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孙光亮被罢免后,*ST文化目前因电费拖欠,公司外部供电已被停止,自备发电机组只能短暂性维持供电,无法持续提供生产用电需求。

另外,*ST文化目前已拖欠员工薪酬四个月,主要业务生产已停工,管理部门大部分员工仍坚守岗位。在停电及欠薪问题解决前,公司主要业务将处于停滞状况。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居然连电费都交不起了吗?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ST文化的账上货币资金仅剩900万元,而应付职工薪酬就达625万元,更何况还有短期借款3.6亿元要还。

这引起了监管的注意。交易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ST文化说明停工涉及的具体业务、停工开始日期、对业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为解决主要业务生产停工问题已采取和拟采取的 具体措施。

麻烦不断

*ST文化是国内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创意艺术陶瓷企业,主要从事各式高档工艺瓷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堂堂一家上市公司,缘何走到如此地步呢?

这要从多年前该公司的高调跨界投资说起。

在2010年上市后不久,*ST文化所在的陶瓷行业就走向下坡路,导致公司业绩开始滑坡。正因为如此,*ST文化开始考虑转型,在试图进入网游行业失败后,就宣布转型布局教育行业。

2014年-2016年,*ST文化接连并购联汛教育、智游臻龙,前后花费超过9亿元。2018年,更是斥资15.75亿元高溢价收购翡翠教育100%股权。一系列并购完成后,*ST文化的商誉高达20亿元,这是公司噩梦的开始。

就在收购翡翠教育的同一年,*ST文化就先后表示已经对联汛教育、翡翠教育失去控制。

正因为如此,*ST文化开始计提大额商誉减值,2018年计提接近15亿元,导致当年亏损达16.7亿元。之后的2019年、2020年,继续受商誉减值、坏账损失的影响,公司两年亏损超过4亿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ST文化未经决策审批,就向当时的董事长蔡廷祥等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约4.52亿元。

连年亏损、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款、对子公司失去控制,*ST文化已经连续三年的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经过监管的调查,蔡廷祥等人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上市公司也被披星戴帽。

蔡廷祥等一致行动人的股票已经全部质押,目前已经被法院冻结及轮候冻结,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人员。上市公司陷入债务泥潭,诉讼缠身。

矛盾还远不止于此。后来,一位叫孙光亮的人出现了。蔡廷祥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交给孙光亮,也表示将在未来将股份转让给孙光亮。

孙光亮旗下拥有三家企业,入主后想力挽狂澜,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然而却举步维艰。

这是因为,蔡廷祥交出了股份表决权,却不肯放手公司的管理权,也拒绝向新管理层移交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所有印章、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财务账册及凭证等资料,导致新管理层的日常生产经营受阻。


“蔡孙之争”僵持不下,*ST文化更加在公告中直言“不能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公司业绩更是江河日下,持续亏损。这才出现了上述所说的董事长和董秘不愿意接管、公司连电费都交不起的情况。

如今,孙光亮也离开了。8月13日,*ST文化还表示公司临时停工的原因是孙光亮没有配合完成公司交接工作。而两天后,公司的说法就改了,称孙光亮积极配合交接工作并未阻碍公司生产经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公开信息来看,蔡廷祥的股份至今没有转让给孙光亮,最新持股比例为20.1%,仍然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孙光亮离开后,上市公司又将何去何从?



新任的董事长是何许人也?从简历上来看,彭科润拥有多年金融从业背景,现在是新三板公司清北芯片(430099)的董事长,也是*ST文化的副总经理。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彭科润又能坚持多久呢?

值得注意的是,*ST文化近期与董事长一样频繁变动的高管职位还有董事会秘书。 此次董事会的审议结果,是彭科润将兼任董秘一职。在此之前,原董秘黄德丰于8月7日上任、8月12日辞职,前后仅5天时间。

除此之外,公司董事、独立董事也相继辞职,导致董事会人数不足,特意通过此次董事会额外增补了多名成员,包括非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候选人。



欠薪停工

为何高管团队纷纷“摆烂”?这或许从*ST文化的一份欠薪停工的公告中可窥一二。

8月15日,*ST文化公告表示,原董事长、原实控人孙光亮被罢免董事之前,公司与关联方中联放心酒有限公司持续借入无息借款为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才得以维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而孙光亮被罢免后,*ST文化目前因电费拖欠,公司外部供电已被停止,自备发电机组只能短暂性维持供电,无法持续提供生产用电需求。

另外,*ST文化目前已拖欠员工薪酬四个月,主要业务生产已停工,管理部门大部分员工仍坚守岗位。在停电及欠薪问题解决前,公司主要业务将处于停滞状况。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居然连电费都交不起了吗?一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ST文化的账上货币资金仅剩900万元,而应付职工薪酬就达625万元,更何况还有短期借款3.6亿元要还。

这引起了监管的注意。交易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ST文化说明停工涉及的具体业务、停工开始日期、对业绩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为解决主要业务生产停工问题已采取和拟采取的 具体措施。

麻烦不断

*ST文化是国内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创意艺术陶瓷企业,主要从事各式高档工艺瓷的研究、开发、制造和经营。堂堂一家上市公司,缘何走到如此地步呢?

这要从多年前该公司的高调跨界投资说起。

在2010年上市后不久,*ST文化所在的陶瓷行业就走向下坡路,导致公司业绩开始滑坡。正因为如此,*ST文化开始考虑转型,在试图进入网游行业失败后,就宣布转型布局教育行业。

2014年-2016年,*ST文化接连并购联汛教育、智游臻龙,前后花费超过9亿元。2018年,更是斥资15.75亿元高溢价收购翡翠教育100%股权。一系列并购完成后,*ST文化的商誉高达20亿元,这是公司噩梦的开始。

就在收购翡翠教育的同一年,*ST文化就先后表示已经对联汛教育、翡翠教育失去控制。

正因为如此,*ST文化开始计提大额商誉减值,2018年计提接近15亿元,导致当年亏损达16.7亿元。之后的2019年、2020年,继续受商誉减值、坏账损失的影响,公司两年亏损超过4亿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ST文化未经决策审批,就向当时的董事长蔡廷祥等关联方提供非经营性资金约4.52亿元。

连年亏损、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款、对子公司失去控制,*ST文化已经连续三年的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经过监管的调查,蔡廷祥等人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上市公司也被披星戴帽。

蔡廷祥等一致行动人的股票已经全部质押,目前已经被法院冻结及轮候冻结,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人员。上市公司陷入债务泥潭,诉讼缠身。

矛盾还远不止于此。后来,一位叫孙光亮的人出现了。蔡廷祥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交给孙光亮,也表示将在未来将股份转让给孙光亮。

孙光亮旗下拥有三家企业,入主后想力挽狂澜,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然而却举步维艰。

这是因为,蔡廷祥交出了股份表决权,却不肯放手公司的管理权,也拒绝向新管理层移交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所有印章、营业执照等相关证照、财务账册及凭证等资料,导致新管理层的日常生产经营受阻。


“蔡孙之争”僵持不下,*ST文化更加在公告中直言“不能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公司业绩更是江河日下,持续亏损。这才出现了上述所说的董事长和董秘不愿意接管、公司连电费都交不起的情况。

如今,孙光亮也离开了。8月13日,*ST文化还表示公司临时停工的原因是孙光亮没有配合完成公司交接工作。而两天后,公司的说法就改了,称孙光亮积极配合交接工作并未阻碍公司生产经营。

从公开信息来看,蔡廷祥的股份至今没有转让给孙光亮,最新持股比例为20.1%,仍然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孙光亮离开后,上市公司又将何去何从?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8-22 18:07
中国多个自媒体公众号 谈论财经话题被屏蔽内容
来源:联合早报
2022-08-22 05:00

(香港讯)中国疫情和经济情势艰难之际,多个财经自媒体公众号被禁。
据香港01报道,中国多个谈论财经和商业话题的自媒体公众号上周五(19日)起被屏蔽所有内容,其中包括凤凰网旗下的“风暴眼工作室”和志象网、猎云网等。
相关信息显示:“接相关投诉,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被屏蔽所有内容,账号已被停止使用”。
不过,上述公众号在其他平台的文章仍然可见。
“风暴眼工作室”近期五篇文章分别涉及博纳上市、央企在美退市、哪吒汽车首次公开募股、房地产和芯片制裁。
此外,中国自5月以来已经有多名知名学者和名人被平台禁言,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中国财经作家吴晓波、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等。
中国网信办上周五公布消息,“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
“清朗行动”由中国网信办牵头开展,内容主要包括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违法信息等。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8-27 01:10
韩咏红:不只任正非受寒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韩咏红   邮箱: hanyh@sph.com.sg
2022-08-26 05:00

任正非并非无的放矢,他说了国际政要与精英都看到的风险,只不过企业家更加直白、也更具股市效应。

中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本星期对公司内部发文,悲观预言全世界经济在三五年内都不可能转好,他要求华为员工不要再抱幻想,要“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结果,这股“寒气”不止传遍了华为,整个中国股市都打了个寒颤。
任正非的上述讲话曝光后,8月24日中国三大指数集体跳水,半导体、消费电子等多个板块均受重创,沪指收跌1.86%,深成指跌2.88%,创业板指跌3.64%。有网民忍不住调侃,任正非怎么不把寒气送到高温下的重庆更好?
其实,没有证据显示是任正非的讲话拖累了股市,毕竟华为根本就没上市。不过,大家也实在找不到导致股市暴跌的其他理由,而以任正非与华为在业界的地位,任总的警告吓坏股市绝对不无可能,试想想,如果连华为都撑不下去,整个经济前景的黯淡可想而知。
何况任正非说到的还不只华为。首先,他警告未来十年会是非常痛苦的历史时期,全球经济会持续衰退,三到五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消费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华为将面对供给与市场两头受压。
任正非也要求,华为需要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2023年到2024年能否突围还不肯定,“每个口都不要再讲故事”“不要再抱幻想,讲故事骗公司,损失要从你们的粮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来,活下来就有未来。?”
他还下令,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或关闭;智能汽车要减少科研预算;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就逼其自杀;业绩差的边缘业务一定要砍掉。
虽说任正非一贯极具危机意识,此前也已“告急”不止一次,从2019年5月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以来,华为就一直以“活下来”为关键词。但上述警告比过去都具体,再考虑到华为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高达51.9%,许多人都嗅到的华为要大裁员的气息。
今年以来,中国科技大厂阿里、腾讯、京东、爱奇艺等都已传出裁员消息,幅度10%到30%不等。此前几年被整顿的中国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教育产业都尚未翻身,上半年上海等经济重镇又在疫下被封控,中国经济与消费者信心受到多重打击,哪儿都没有好消息,市场信心本来就脆弱,任总讲话只是再添“寒气”而已。
让人担忧的不只是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更包括不断加剧的中美竞争、国际地缘竞争态势,以及久拖不决的欧洲战事。这都会影响世界经济,也会影响中国,彼此又相互影响。
美国总统拜登本月9日签署2800美元《芯片与科学法》,主要内容包括为在美国制造芯片的公司提供520亿美元(723亿新元)补贴和税收抵免,并拨出2000亿美元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研究经费。芯片法案也禁止受益企业扩大在中国的制造业务,该法案剑指中国、施压台湾与韩国芯片厂商不得在中国扩产的意图不能更明显。
眼下,美国也正积极与台湾、日本和韩国建立芯片四方联盟(chip4),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的目的是将中国大陆排挤出半导体芯片全球供应链之外。中国的芯片供应被“卡脖子”,这个问题预计将持续到中国能完全靠自己的能力量产先进芯片为止。
再来就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实际上,除了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各国政要与精英对世界经济前景悲观的预言也不少。法国总统马克龙本周刚警告,世界“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可能将面临“富足的终结”。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也指出,国际经济环境已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他说,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迅猛发展,中国出口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使全球物价维持稳定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相反的,中国增长和出口放缓、一些国家相互提高关税等趋势,它们把经济韧性与自给自足置于成本考虑之上,推高了成本,并加剧通胀。
任正非并非无的放矢,他说了国际政要与精英都看到的风险,只不过政要说得较为宏观,企业家的讲话可以非常直白、也更具股市效应。
就中国而言,受俄乌战争与防疫封控措施拖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仅2.5%,全年5.5%的增长目标看起来遥不可及。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中,下层人民的消费与生活水平已经受到影响,中国经济明年能明显好转吗?还是增长放缓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蔓延到中产?这个问题讨论得不多,但很让人关心。另一方面,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美国明年中就会进入经济衰退。若中美两国经济都欲振乏力,这对谁都不是好事。
下来几年,世界许多地方都要学习过冬,不打仗已是万幸。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8-27 11:56
华尔街分析师热议鲍威尔讲话:短短八分钟 改变了一整年的预期
财联社


2022年08月27日 06:10:49 来自上海








当地时间周五早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全球注视下发表了超预期简短的讲话。虽然主办方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讲话时间,但鲍威尔仅用1301个单词8分钟左右的演讲,令美股市场6月以来的情绪短时间决堤。

财联社在之前的报道中也提及,鲍威尔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美联储稳定物价的责任”,并明确表示2.25%-2.5%的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不是让美联储停止或暂停行动的位置”,FOMC此前曾预计到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略低于4%。

受此影响,美国三大股指在鲍威尔讲话后迅速跳水。截至发稿,纳指和标普500指数的跌幅均达到2%。在鲍威尔讲话现场,端坐着英国、加拿大、日本、挪威和新西兰的央行行长,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经济问题需要烦恼。

分析师热议:降息还得再等一等 苦日子要过得久一些

在鲍威尔讲话后,各路分析师第一时间发表点评,对市场大跌的原因予以解析。

Renaissance宏观研究首席经济学家Neil Dutta:鲍威尔今天更加坦率地表达了实现通胀目标所需承受的痛苦。美联储主席明确表示,降低通胀可能需要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低于趋势水平。

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学家Brian Coulton:对于那些预期美联储将在2023年转鸽的市场预期而言,今天的讲话给予了迎头重击。这不仅意味着在接下来的议息会议上将继续大步加息,同时还会在中性利率之上(限制性水平)维持一段时间,看起来很可能指的是2023年一整年

凯投宏观经济学家Michael Pearce:按照杰克逊霍尔年会的标准,鲍威尔今天的讲话可谓是又简短又强硬,这似乎是美联储官员们近期协调一致的立场,意在反对那些揣测“美联储很快会将注意力转向降息”的想法

LPL金融首席经济学家Jeffrey Roach:在1300字的讲话中,鲍威尔提到了9次价格稳定,同时将劳动力市场强健建立在价格稳定之上[应译为:将劳动力市场强健建立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本质上他的讲话将对抗通胀置于支持经济增长更高的位置。


纽约梅隆银行高级投资策略分析师Jake Jolly:鲍威尔今天仅仅花了8分钟,就关上了短期内政策转向的大门,同时强调必须避免过早宽松的历史教训。这些表态明确展现了美联储的结论:利率需要持续走高,直到牢牢处于限制性区域,然后继续保持在那里。

阿伯丁资产管理投资主管James Athey:怀疑鲍威尔今天的这番讲话,是吸取了7月FOMC发布会犯下错误的教训,当时他过早地打开了政策转向的大门。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些观点都是滞后的,而且政策的运作也存在延迟。因此,未来不需要太多的通胀下降/经济疲软,就能令他现在的看法过时。

相关阅读:

鲍威尔鹰派讲话后,市场预期9月加息75基点概率达六成,华尔街怎么看?

鲍威尔发出最强“鹰”!抗住短痛加息才能避免高通胀的长痛

鲍威尔:美联储将继续加息以抑通胀 家庭和企业将面临一些痛苦

进还是退,鲍威尔杰克逊霍尔讲话有何玄机?


链接

社会结构贫富极化 滞胀性全球债务危机 世界大动荡序幕+China
52 个回复 - 50221 次查看
美联储淡化加息前景事出有因2021年11月05日 06:35: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即将出台之际,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按部就班地宣布开始缩减购债,而在经济大幅下滑和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鹰派式微的 ...
2021-11-6 14:30 - 焦典 - 焦点时评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9-2 15:30
一周疫情居高不下 成都全市2100万人被令“原则居家”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王纬温  重庆特派员邮箱: edwinong@sph.com.sg
2022-09-02 05:00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川成都市民9月1日在一处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中新社)
[/url]





中国疫情反弹范围达到历来最广,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全都波及,重灾区西藏累计逾万起本土病例,四川省近期疫情大幅上升,其中成都和南充感染者最多。 
中国西南经济枢纽、四川省会成都新一轮冠病疫情持续一周居高不下,官方星期四(9月1日)宣布全市2100万居民当天傍晚开始“原则居家”,成都由此成为今年4月上海封城以来被封控的中国最大城市,显示疫情对经济民生的冲击继续升高,让复苏步伐蒙上阴影。
中国目前疫情反弹的范围达到历来最广的一次,大陆境内31个省市区全都波及,重灾区西藏更累计逾万起本土病例。与西藏接壤的四川省近期疫情也呈大幅上升势头,其中成都市和南充市感染者最多。
成都锦江区8月25日暴发新一波聚集性疫情,首个病例经基因测序确认是传播性和隐蔽性都更强的奥密克戎BA.2.76变异毒株。
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成都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星期一(8月29日)下午全面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时间暂定五天。新加坡驻成都总领事馆当天傍晚举办的国庆日庆祝活动也被迫取消。
成都全市星期二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各类空间密闭娱乐场所和公共文体活动场所暂停开放营业,秋季开学时间也被推迟。
成都星期三分别新增106起本土确诊病例、51起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本轮疫情暴发一周累计逾766起本土病例。 
四天三次全员核检 原则居家结束时间未详 
面对疫情居高不下,成都官方星期四上午发布通告,宣布自当天傍晚6时起,全体居民原则居家,但未透露结束时间;全市同日并将开展为期四天的三次全员核酸检测。
成都卫健委主任杨小广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形容,此次疫情传播速度快,隐匿传播多,病例活动分散,风险场所广泛,全市疫情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成都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范双凤指出,成都与周边区域人员来往频繁,8月12日以来已有逾20条传入链条。
其中最为严峻的是锦江区8月25日的疫情,原因在于前期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到游泳池纳凉游玩的人多,聚集者众且没佩戴口罩,无法有效防护。

成都市民程轩(化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成都今年已历经几波疫情,民众对防疫措施习以为常。尽管此次是冠病暴发两年半以来成都面临的最大一轮疫情,“(但目前)气氛并不恐慌……大家预期(封控)星期天(9月4日)应该会结束。”
他也说,周遭的亲朋戚友之前已预判城市可能面临封控,几天前也纷纷开始购买食品囤货。据他观察,目前一些超市货架上的生鲜食品已基本被抢购一空。
8月干旱限电工厂已停产 封控或波及下游产业链
成都市商务局局长张金泉星期四呼吁市民不必抢购囤积食品,全市商超、农贸市场星期五将全天正常营业,31家重点保供企业也备货充足。
在成都从事物流行业的李源(化名)受访时则说,四川8月中以来干旱限电导致工厂停产,大量货运航班因无货可载前所未见地被取消,已严重冲击当地经济和商业信心。
李源认为,成都封控将对四川经济雪上加霜,“这次是一个很大的未知……不知道影响会不会比限电更严重?”
成都世通研究院副院长朱明受访时说,之前的高温限电已冲击四川的信息通信科技、新能源车、电池基材生产等,如封控措施持续超过一周,将对这些产业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波及沿海省市的生产、下游产业链以及出口。
深圳感染传播 呈多点散发局部暴发
至于沿海的深圳,近几天日增感染者也保持在两位数,呈“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态势。
深圳官方星期三晚宣布所有离深者需持48小时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市中小学及高一高二学生星期四起开展网课。
(记者是《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9-2 15:31
韩咏红:中国防疫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韩咏红   邮箱: hanyh@sph.com.sg
2022-09-02 05:00

中国国务院不断加码要求“稳经济”,但振兴经济必要的放宽防疫措施,要到中共二十大后才能看到。“三年了,新冠都旧了。”本星期三(30日)早上,微信朋友圈里有人上传一个微博截屏,是中国某微博博主的这句留言。博主用肆虐天下的冠病病毒名称想开一个玩笑,说一句俏皮话,却让人笑不出来,反而感到无语和无力。
漫漫三年防疫路,中国还走不到尽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熬过疫情最严峻的阶段,放弃追求清零目标,并对外打开门户,中国依然强调“躺平没有出路”。防疫带来的直接与间接成本,叠加到国内外原有的其他因素,让中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如今,不仅中央政府定下的5.5%左右年增长目标难以企及,经济学者甚至担心企业投资热情与居民消费信心的下滑,将对中国的长期潜在增速形成“永久性经济伤疤”。有人担心,今年以后,中国明后年还能不能恢复到5%至6%的中高速增长?
此刻,中国西部大城市成都也进入了封城状态,2100万居民从星期四傍晚6时开始被令原则居家,居民小区接受封控管理,每户居民每天允许一人凭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外出一次,就近采买生活物资,非必要不可离开成都。官方的通告虽然没有用到“封城”这个字眼,但上述景况与封城并无二致。
成都是继今年4月的上海之后,又一个被封控的中国超大城市,对刚遭遇干旱限电打击的成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官方划分标准,中国有七座超大城市,成都排在第六位。同样在本周,中国南方的另一座超大城市深圳的疫情也再趋严峻,深圳南山、大鹏、罗湖、福田、龙岗和龙华六区全域实行管控,大型会议、展销等停办;批发市场和电影院等室内密闭场所等暂停营业;堂食暂停,其中一些街道的居民受到更严格限制,被要求“足不出户”。
另一超大城市广州,在这波疫情中发现了16起阳性个案,当地政府不敢懈怠,海珠区的一些街道和楼宇实行“足不出户”管理措施。上海本周也进一步严格管理聚集性活动,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线下会议、培训、会展等,能推迟举办的应推迟举办。
路透社引述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评估称,中国眼下有41座城市正应对疫情反弹,数目达到今年4月以来最高,这41城的生产总值占了全中国32%。目前,这轮防疫措施对经济的冲击仍微,但随着成都也进入封控,其影响将会更明显。
其实,自从2020年冠病暴发以来,中国没少经历难关,2020年初武汉封城,2021年底西安封城,到今年4月上海封城两个月,都是难熬的日子。相比之下,成都这一波疫情反弹的规模和当时的上海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上海4月1日封城之前,3月31日的单日新增病例达到4000多起(包括无症状感染者),成都本星期三(8月31日)的新增病例是157起(包括无症状感染者),但是当地政府已火速采取封控措施。
可见中国城市的管理者都格外紧张,谁都害怕成为“下一个上海”,都想尽快斩断传播链,哪怕要承受经济代价。这其中一个不言自明的因素,就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政治议程——中共二十大已近在眼前,只差一个半月就要召开。
一定要平安度过二十大,千万不要在二十大前出大事,防疫宁严勿松,恐怕是地方官员的心头要务。如果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出现疫情蔓延与大规模扩散,影响了必须呵护的稳定局面,在大会前破坏了热烈肯定清零政策的气氛,主政官员不仅原有的晋升希望将落空,甚至可能乌纱落地。
中国高层本周也间接提醒党政官员,防疫切不可此时“破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8月31日刊文,警告“面对疫情,躺平没有出路”,强调“越是坚持动态清零,疫情就能越早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影响就越小”。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国务院不断加码要求“稳经济”,但振兴经济必要的放宽防疫措施,包括对境内外人员流动明显松绑,要到二十大后才能看到。
那么,二十大后结束后,当局会立刻调整清零政策吗?看来也不会。冬季是流行病另一个高风险时刻,防疫政策松绑也许还要待明年春季。
冠病暴发以来,中国雷厉风行的防疫政策一度成绩斐然,之后却困于清零政策的成果中,还拖累了经济,如同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过,乐观者相信,以中国市场之庞大、增长潜力之深厚,美国发起贸易战中国都挺了下来,下来只要防疫措施松绑,中国经济将迅速反弹。
然而,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与病毒共存”会造成大量人命伤亡,举例证说明许多“共存国”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它下来要如何从严苛的防疫政策中退场,退场过程中又需要准备面对怎样的代价呢?这许多待解答的问题,就等二十大后再说吧。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9-2 15:35
英商会:英国经济已处于衰退 通胀率年底料达14%
作者: 林煇智  
2022-09-02 08:17

(早报讯)英国商会认为,英国经济已经处于衰退之中,而英国的通货膨胀率料今年年末将达到14%。这将给英国新首相带来更大的压力,要求其迅速采取行动以避免经济灾难。
彭博社报道,商团预计英国经济继第二季度萎缩之后,还将迎来连续两个季度的收缩,明年也料仅有0.2%的微弱回升。英国商会将此归咎于能源成本上升、家庭支出和实际工资下降,以及出口前景疲软、投资环境不佳和企业信心减弱。
英国商会预测,通货膨胀率将在今年冬天达到14%,到2023年底达到5%。英国商会的政策主任维奇说:“时间正在迅速流逝,政府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企业、生计和就业。随着圣诞节的到来,极端通胀压力只可能进一步上升。”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9-2 15:40
复苏步伐料二十大后才会提速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王纬温  重庆特派员 邮箱: edwinong@sph.com.sg
2022-09-01 05:00

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中国经济8月份面对疫情、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等两个细分项均继续收缩,表明制造业生产和需求的恢复力度仍需加强。
中国8月制造业活动继续低于50点荣枯线,并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萎缩,意味着川渝干旱限电导致停产、房地产市场危机,以及疫情反弹叠加,可能加大中国宏观经济失速风险。
受访分析师预期,随着干旱危机近期逐步解除,中国制造业可能很快迎来稳步反弹,但整体宏观经济的复苏进程则尚不明朗,预计须待中共二十大召开,政治体制更稳定及清零政策调整后,复苏步伐才有望在四季度提速。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8月31日)公布,中国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7月微升0.4点,也高于彭博社与路透社预估的49.2,但仍低于50点荣枯线,意味着这项衡量行业前景的先行指标已连续两个月收缩,并显露疲软势头。
非制造业PMI扩张势头8月也大幅放缓,从7月的53.8降至52.6,下降1.2点。
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中国经济8月份面对疫情、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等两个细分项均继续收缩,表明制造业生产和需求的恢复力度仍需加强。
受不利消息影响,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星期三早盘下跌,其中上证综指及恒生指数分别下跌1.2%及0.4%。
彭博经济师舒畅等解读,中国8月份PMI证实了高频数据发出的信号,即中国经济在夏季期间继续放缓。除了房地产下滑带来的压力,从疫情爆发到电力短缺等多重冲击也给经济造成拖累。
经济研究公司凯投宏观经济师埃文斯·普里查德也指出,官方最新公布的PMI显示8月经济动能进一步减弱,预计未来几个月经济也将难以取得长足进展。
中国经济今年面临多重压力,不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目前疫情反弹的范围也达到最广的一次,波及大陆境内31个省市区。据埃文斯·普里查德估算,大陆目前有41座城市正在爆发疫情,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为今年4月因广泛封锁重创经济以来最高。
中国川渝地区8月份还历经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导致当地水力发电量锐减;两地8月中分别宣布长达11天的工业限电期,部分工厂被迫暂停生产,重创中国经济复苏步伐。
四川上周宣布,随着气温开始下降和水力发电改善,断电现象将缓解。
新加坡华侨银行大中华地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随着极端高温解除,中国9月份还将面临房地产市场中的谨慎情绪,以及清零政策持续的双重不确定因素。“如果这些情绪没有明显改善,可能对整个PMI、制造业都会(继续)带来一定的压力。”
澳新银行集团经济师杨宇霆预期,中共二十大10月召开前,官方还可能进一步收紧防疫措施,并对经济活动带来干扰。
谢栋铭则认为,中国应该不会再出现类似今年4月上海封城的极端情况,未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没有像二季度那么大”。但他也预期,官方在二十大前调整清零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严格执行动态清零必然影响中国经济修复的速度。
谢栋铭也说,尽管中国政府目前已出台相当充足的经济刺激政策,但短期内在地方上执行仍面临较大挑战。他相信,随着整个政治体制在二十大召开后趋向稳定,执行政策的效率也将会提高,四季度以后并可能出现更加明确的经济复苏态势。
(记者是《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

作者: 焦典    时间: 2022-9-12 01:31
知名电商平台疑似“跑路”!上海门店人去楼空,被曝拖欠工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寺库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的门店早已清空
作 者丨董静怡
编 辑丨陶力、刘巷
电商平台风波不断,寺库又有了新的动作。
8月19日晚,寺库宣布与HCYK Corporation Management Partner和Timing Capital Limited各自签订协议。
根据购股协议,HCYK将认购寺库3750000股A类普通股,总价为300万美元,Timing Capital将认购寺库1250000股A类普通股,总价为100万美元。
受此消息影响,寺库集团(SECO.US)的股价在周五盘前交易中飙升19.78%。
而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寺库大厦已空空如也,仅剩5层还有部分工作人员,疑似跑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2年8月17日,北京三里屯寺库大厦一楼已清空(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此消息一出就登上热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此,寺库相关人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消息纯属谣言!谁会给资金链断裂的公司继续投钱啊?”
但人们对于寺库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
从2021年开始,寺库就频繁陷入裁员、用户投诉、拖欠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纠纷。此前,该公司已经两次被申请破产重组。
因此,寺库也开始在线下收缩。
8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南京西路寺库线下体验中心,发现门店大门紧闭,已经搬空,只剩门店玻璃上的一条招商联系方式。记者多次致电均未接通。
从大环境来看,近三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不降反升。根据贝恩咨询预测,2020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达到3460亿元,同比增长48%,购买力强劲增长。发展向上的市场却没有分给寺库一杯羹。公开财报显示,2021年营收为31.32亿元,同比下滑约47.98%;净亏损达到5.66亿元,同比下跌681.82%。
风波之下,400万美元救急,能否帮助寺库走出困境?在行业人士看来,垂直类奢侈品电商网站已经很难再有生存空间。
线下收缩
8月17日,据北京商报报道,在寺库北京总部,曾经摆满了奢侈品的寺库大厦1-4层全部搬空,仅有5层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此外,大厦内还专门设立了消费者维权中心。
对此,前述寺库相关人员否认了这一说法,“我们一直是正常运营的状态,传言太离谱了。”
尽管如此,但是收缩战线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寺库线下体验中心所在的大厦保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寺库门店已经关了七八个月,不会再开了。
有顾客告诉记者,自己在今年一月份来过一次,那时门店上贴有“本店将于2021年12月23日至25日进行盘点,故闭店”的通知,但那时已经基本搬空。因此,可以看出,寺库此举与今年上海疫情并无直接关联。
事实上,曾经的奢侈品电商第一股从去年开始就频繁传出负面消息。
“我去年7月在寺库上购买了一款一万元左右的包,一直不发货,申请退款后也一直没信,客服推脱,直到今年一月才收到退款。”刘悦(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这过程里,她通过黑猫投诉、市民热线、12315等各个渠道进行了投诉。据她透露,她已经算幸运,还有很多人频繁投诉也没见到退款的影子。
在小红书上搜索“寺库”,大量是退款维权的内容。微博上也有不少网友投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截至发稿,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寺库的投诉量高达17590件,已完成的仅有9933件,满意度只有三颗星。
除此之外,有多位寺库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寺库拖欠员工数月工资、断缴社保、离职不结清工资等消息,员工只有通过仲裁维权。
资料显示,近日,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李日学新增一则限制消费令,关键案件为北京云锐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该公司相关广告合同纠纷。此前,该案已被强制执行,执行标的超371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风险信息显示,北京寺库商贸有限公司存在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2190万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企查查)
业绩低迷
2017年,作为“奢侈品电商第一股”的寺库登录纳斯达克,以每股13美元发行85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共融资1.1亿美元。
时间来到三年后的2021年12月,寺库却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原因是该股连续30天收盘价低于1美元。
一路下跌之下,8月18日,寺库收盘股价仅为0.232美元,较发行价下跌超过98%,总市值缩水至1639.14万美元。
5月13日,寺库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该公司2021年营收为31.32亿元,同比下滑约47.98%;净亏损达到5.66亿元,同比下跌681.82%,较2020年不乐观的业绩进一步恶化。
2020年财报显示,寺库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186.4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54亿元,由盈转亏。2020年第一季度,寺库营收开始呈现负增长,并不断扩大,仅在Q4有微量回升。与此同时,其净利润和毛利润出现连续五个季度的同比下降。
活跃用户数方面,2019年第一季度,寺库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89.6%,在此之后增长放缓,第四季度增速仅50.9%,而2020年第三季度,寺库活跃用户增长仅为7.5%,天花板已经显现。2021年上半年,寺库活跃客户数为56.89万,而2020年同期为65.87万,同比下滑13.6%。
截至2021年报告期末,寺库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6亿元,同比减少75.62%,不甚乐观。同期存货高达33.47亿元,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成本投入,高额存货也造成了资金压力。
不久前,奢侈品牌Prada申请冻结寺库名下1100万余元及相应价值财产,期限为一年。而在2019年,寺库曾是Prada入驻中国电商市场的首站,也是Prada集团在分销战略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今动作也令公司的压力更加大一层。
此次寺库获得的400万美元无疑是一笔救命钱,寺库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日学表示:“这一重要的注入将为寺库提供资本,以实施我们强劲的增长计划。”
然而寺库存在的问题不会因此一笔勾销。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奢侈品电商来说,最重要的是构建消费者信任的问题,在保证产品品质的问题上平台仍有欠缺。其次,奢侈品本身也是相对小众的领域,平台不能获得高额利润,也就无法做引流工作,之后的路会越走越窄。
“奢侈品电商最好还是依托一些大平台,平台本身具有一定的优质客户,同时具有巨大的流量,在这样的平台上筛选具有奢侈品需求的客户,可以保证它的可持续增长。”张毅说。
在奢侈品电商发展的路上,走秀网、珍品网等相继倒下,而以天猫、京东两大巨头为代表的综合型电商早已开始了奢侈品领域的布局。
今年,LVMH集团旗下男装品牌Berluti、奢华羽绒服品牌Moncler等奢侈品牌纷纷入驻天猫,京东618主推日奢侈品成交额同比增长93%,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占整个行业市场规模仅5%,与发达国家20%甚至30%的占比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奢侈品电商渗透率会逐步加大,但对寺库这类的奢侈品垂直类电商来说,仍面临挑战。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吴梓楹








欢迎光临 主人公论坛 (http://zhurengong.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