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焦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供应链传新冠 帝国主义产物 全球圈地非农化破坏生态自循环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16:55:55 | 只看该作者
美军在武汉军运会做了什么 新冠病毒与他们有关系吗
2020-05-27 10:07:54发布:若雨
美国流感从去年10月份已经爆发,该流感导致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CDC主任承认有些人死于流感,其实是死于新冠病毒。美军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到武汉参加军运会,比赛完后一起生病就医,那么今年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与美军有没有关系呢?美国应该给出一个解释。新冠病毒新冠病毒
对于这件事情,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是在推特上对美进行质疑:“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零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或是受害单位,因为该市场的动物样本经过检测后,发现没有检出新冠病毒,他认为新冠病毒或更早就已经出现。武汉或许不是最先爆发疫情的地方,美军来武汉之前是不是已经感染病毒?这个值得大家怀疑。
------------------
欧洲运动员:新冠病毒可能去年世界军运会已流行
2020-05-11 11:42 搜狐
欧联网5月11日电,欧联社综合法国媒体报道,近日,欧洲参加中国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运动员纷纷表示,去年10月前往武汉参赛时就感染了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疾病。这是欧洲多名运动健将首次将武汉世界军运会与新冠病毒疫情联系在一起。

据报道,近日,法国女子现代五项世界冠军埃洛迪·克卢韦尔(Elodie Clouvel)向媒体表示,她和男友瓦伦丁·贝劳(Valentin Belaud)在去年10月前往武汉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时,就曾出现了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疾病。

克卢韦尔在接受法国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说,法国代表团在中国武汉参加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时,包括她自己和男友贝劳在内的不少人都曾出现过类似新冠肺炎症状。运动会后,她和其他法国运动员就都生了病,而且与新冠肺炎症状基本吻合,当时大家都以为是得了流感。

克卢韦尔表示,当时她觉得很奇怪,因为她有的症状此前从未有过的,而当时并不知道有新冠肺炎这种疾病。她说,有很多参加这一世界军人运动会的运动员事后病得很重。我们最近看了军医,医生才告诉我们,他认为当时我们或许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因为法国代表队的许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症状。

另一位参加了军运会的法国运动员也向媒体表示,从武汉回来后,好几天有新冠肺炎的类似症状,当时以为是得了流感。

武汉军运会聚集了100个国家将近一万名的运动员。法国国防部最近表示,在参加军运会的代表团中,没有收到任何一位参加运动会前后,甚至重返法国后发现感染类似新冠肺炎病毒症状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参加军运会的国家宣布,发现其团员感染了新冠病毒。

而意大利前奥运击剑冠军选手马泰奥·塔利亚里奥尔(Matteo Tagliariol)也有和克卢韦尔同样的经验。塔利亚里奥尔说,他参加武汉军运会时,曾出现类似新冠肺炎的症状,同住的5名运动员也出现了同样症况,很久才康复。

塔利亚里奥尔表示,最糟糕的是回国一周后,他一直发高烧,呼吸困难,吃抗生素都没用,三周后才康复,并且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随后,他的妻子和儿子也出现了和他一样的病症,没想到几个月后意大利就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

塔利亚里奥尔指出,有人问曾问他十月份武汉军运会之后是否生病。当人们开始谈论新冠病毒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可能是被病毒感染。生病时的症状和现在医生描述的新冠肺炎症状完全相似。

瑞典代表团同样有多人在参加军运会后发病,包括游泳运动员拉斐尔·斯塔克奇奥蒂(Raphaël Stacchiotti),症状主要为高烧;卢森堡一位游泳运动员朱利安·亨克斯(Julien Henx)说,同团有两人在参赛期间就生了病。瑞典政府流行病学家对此表示,这很自然地可以假设,去年11月或许新冠肺炎病毒就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开始传播。

国际医学期刊《分子流行病学和传染病进化遗传学》杂志(Infection,Genetics and Evolution)5日网上发表英国一项新的基因研究指出,从系统进化估计来看,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开始的时间,大概应该是在2019年10月6日至2019年12月11日之间。(赵曦)
--------------------
美军在武汉军运会做了什么 新冠病毒与他们有关系吗
2020-05-27 10:07:54发布:若雨 股城网

美国流感从去年10月份已经爆发,该流感导致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CDC主任承认有些人死于流感,其实是死于新冠病毒。美军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到武汉参加军运会,比赛完后一起生病就医,那么今年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与美军有没有关系呢?美国应该给出一个解释。新冠病毒新冠病毒

对于这件事情,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也是在推特上对美进行质疑:“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零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或是受害单位,因为该市场的动物样本经过检测后,发现没有检出新冠病毒,他认为新冠病毒或更早就已经出现。武汉或许不是最先爆发疫情的地方,美军来武汉之前是不是已经感染病毒?这个值得大家怀疑。

链接

备战修昔底德陷阱来那天 打败美国野心狼 中央军委禁区扫雷
7 个回复 - 2571 次查看
历史与未来的交响2015年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观后 2015年02月10日10:54 来源:中国军网 原标题:历史与未来的交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 ...
2015-2-18 01:28 - 焦典 - 世界格局大变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23:05:09 | 只看该作者
《死亡地带: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中文版序
蒋高明 · 2020-10-14 · 来源:生态家园

  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社会活动规律,造成了全球恐慌。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不仅通过接触实现人传人,还通过空气、实物传染,对国家、家庭、个人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为了防控疫情,各国停工停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大灾难。就在我写这篇序言的时候,尚不知道全球疫情如何收场。
  疫情爆发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因即病毒来源问题,病毒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这里我们不去分析。我们来看看外因,人体免疫力下降与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病毒大爆发的外在因素。一个很有意思的是,新冠病毒对发达国家打击最大,以美国为甚,感染人群超过了130万以上。美国的医疗条件全球最好,科学技术也最先进,拥有全球最多的的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在小小病毒面前无能无力呢?笔者的判断是,他们民众的免疫力是低下的,其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食物化学化造成的。“国家越发达,吃的越垃圾”(这里的垃圾是垃圾食品的意思),我的这个判断一直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说。
  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在公开场合说,今天反而敢说了呢。因为今天,我读到商务印书馆正在编辑出版的《死亡区域: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一书的清样,国外学者提供的证据更加印证了我的判断。请读者看看下面的几段描述:
  最后,我们在四栋工业风格的建筑物前停了下来。这些建筑一扇窗户也没有,每栋建筑都关着 3 万只鸡。接着,瓦茨把我们从正午眩目的阳光下带入了鸡舍尘土飞扬的昏暗之中。充满氨臭味的刺鼻空气立刻让我有作呕之感。我的眼睛适应黑暗后,旋即聚焦在了一张白色巨毯上—那实际上是无数只一动不动的鸡。走廊占地 20000 平方英尺,两端有巨型风扇在呼呼作响。这里看似巨大,却被挤得水泄不通。
  ......
  这时,有些鸡笨拙地跑了起来,扑腾着翅膀乱飞。看样子, 它们很享受我们闯进“鸡海”之中给它们辟出的这点空间。据瓦茨估算,每只鸡平均享有的地面不过一张标准打字纸的大小。讽刺的是, 它们在烤炉里倒是能获得更大的空间。
  这就是温室养殖,用丰盛的饲料将精心选育的速成鸡种快速催肥的集约式农业。这些鸡虽然个头很大,发出的叫声却是从喉咙根里死亡区域发出那种尖锐的“唧唧”声,听起来就跟小鸡仔一样。实际上,它们还不到六周大,所以的确是小鸡仔。只用短短几周,这种鸡就能从毛茸茸的复活节小鸡长成它们祖先的怪诞翻版。
  就连外表看来没有明显缺陷的鸡也是一副随时要倒的样子,臃肿的身体摇摇晃晃,靠相比之下孱弱可怜的两腿“钉”在污浊不堪的几厘米地面上。它们的眼睛就像淹没于一片百色羽毛毯中的小黑点。
  当我抱起一只鸡来端详时,瓦茨问我:“在体重是正常标准两倍的情况下,你能支撑多久呢?”这只鸡的胸前没长羽毛,光秃秃的粉肉摸起来微微烫手。它“唧唧”叫唤了几声,眨眨眼睛。我把它放回地面,它就一瘸一拐地走开了。地上还有一只死鸡,粪便密布的地上一小团羽毛十分扎眼。
  ......
  当天晚上,瓦茨、莉亚和我在皮卡车里熄灯静守,只待收鸡队到来。鸡棚长长的波纹状屋顶渐渐隐没于夜色之中,装饲料的巨型铁罐有如踩高跷的哨兵矗立在外。尺寸堪比家用热水浴缸的巨型风扇旁,草地被吹得尘土飞扬,狂舞劲摇。这些风扇彻夜无休,正在为成千上万只鸡降温,好让它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稍微凉爽一些。飞旋的叶片间,那片已经见惯的白色海洋若隐若现。
  ......
  灰尘突然扬起,扇叶间的画面立刻朦胧起来。一名收鸡队员用手电筒的灯光在鸡群中挥舞,开始把它们往捕鸡器的方向赶。刚刚还静如止水的鸡群顿时炸开了锅,又是鼓翅,又是乱跑。
  据说捕鸡过程已经改进了不少,过去都是直接把鸡塞进板条箱里, 然后轰隆一声关上门,连鸡的头夹在门里也不管。瓦茨告诉我:“以前到处都能看见夹断的鸡脑袋。”那时他和捕鸡人想必已经麻木了, 或者至少是迫不得已地默默接受。
  如今,捕捉过程已经完全自动化了。捕鸡器在漆黑的鸡舍里自主行驶,像收白菜一样把鸡扫进机身,然后用传送带送进板条箱。整箱整箱的鸡在铰接式货车的后面堆得老高,随后被运到屠宰场,等待宰杀、拔毛、去除内脏,用食品包装纸裹好。
  上述文字给人的感觉是恐怖、压抑、恶心、愤怒、无语。要不是美国学者现场揭露,还以为上述描写是造谣。其实,我们每天也在吃那种方式养殖出来的鸡,且养殖环境之差,很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以前在视频上看到某国大型养鸡场捕鸡用大型吸尘器,正在吃食的鸡都会被吸进去,还以为那是网友恶搞。今天读到作者的描述,才知道那是真实发生的。
  商家为了自身利益,一些做法非常隐蔽,你吃的洋快餐的鸡肉,很可能是鸭肉,因为鸭肉更便宜,鸭子生长周期更短。我曾现场考察国内某大型养鸭企业,该企业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每年产6亿只肉鸭。在像图书馆书架的架子上,有五六层之多,鸭子在工业传输带上“生活”。鸭子的任务就是吃,它们短短的一生,脚趾没有踏过一片土地,没有一次戏水的机会,也没有晒过一次太阳。它们由专门的鸭料喂养,排泄物通过传输带排放到鸭棚之外。鸭粪奇臭无比,趴满了苍蝇,这样的鸭粪上到地里,会伤害庄稼或蔬菜。对于这样的做法,公司老总津津乐道告诉我,那是科技进步,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益。我是闻着恶臭参观完工厂化养鸭场的,至今一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没有食欲。
  人类为什么要采取近似变态的方式搞动物养殖呢?资本使然。在 “集中营”式的环境下,鸡和鸭生病怎么办?只有依靠药物。一只肉鸡养殖周期40~45天,长到体重5斤出笼,期间用药花1.2元。其中经销商利润0.36元,技术员0.12元,药厂大区经理0.05元,药厂费用0.12元,实际每只鸡用药0.55元。工厂化肉鸭养殖38~40天,体重长到6.5斤出笼,期间用药1元,其中中间商0.35元,技术员0.1元,药厂费用0.1元。鸭子喝水多,药物“利用率”高达90%,每只鸭子用药0.45元。
  那就是说,工厂养殖的鸡和鸭,每只要消耗0.55元和0.45元的禽药。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要保证鸡和鸭的生长发育要求,这些基本的药是必须吃的。而提供药物的销售商等所得的费用已超过鸡和鸭本身的消耗。
  工业化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与健康代价。有一次,我与某大型养鸭厂饲料供应商,聊重金属污染问题。我的问题是:“不往饲料里面添加重金属,工厂化养殖还有利润吗?”。他想了想,回答到:“快没有了”。集约化、工厂化养鸭每只净利润只有区区五六毛钱,其利润看来是牺牲生态环境赚来的。至于隐形的人类健康成本,养殖场不会考虑。要是国家强制要求工厂化养殖企业,必须将粪便中的抗生素、重金属、激素等处理干净了(肉中残留的必须达到标准要求),才能开工养殖,估计能坚持下来的养殖场不多。
  众所周知,人类的食物是由那些自然界长期演化,并经过人类不断培育的物种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农民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传统的劳作与养殖方式被现代农业技术和大机器所取代,即人越来越懒,而农业依然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美国,充足的食物供应、低廉的食物价格,似乎保证了经济繁荣。然而,为生产严重偏离生态规律的低廉食物,美国人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从超市产品价签上看不到的。这些代价包括,农民苦不堪言;环境遭受破坏;城市居民为健康买单;政府每年需预算出大笔经费补贴农场主。
  过去70年来,美国工业化农业大幅扩张,大量化石燃料、化学药品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而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美国人的吃饭问题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今在美国,仅以种养业为生的农民占总人口的1.8%。
  美国以耗费更少的劳动力成本,来耕种更大面积的农田,得益于规模经济,得益于政府多种鼓励措施和高额补贴。这些措施不断强化,使那些作物品种单一化的大型农场更加受益。与此相伴的是,食品产业愈发集中起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目前有4家公司从数千家农户那里收集农作物,用于加工各类农产品。单一化的农业延长了“食物公里”,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粮食平均需要经过1518英里路途,才能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手中。因为生产的粮食卖价过低,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够保证效益,农民们面临着“不扩产、就出局”的痛苦选择。
  美国农业由于缺少劳动力,只有依靠农药、化肥、转基因等技术。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连年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流失、水质恶化。美国80%的玉米用于喂养牲畜、家禽和鱼类。低廉的玉米、大豆极大地刺激了大规模“集中营”式动物养殖。为生产动物蛋白,美国每年产生2万亿磅的粪便,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潜在的有害气体污染周边河流和空气。将粮食和肉食通过货车运送至美国各地,耗费数十亿加仑汽油。美国纳税人为此要缴纳各种道路、高速公路补贴税。集约化动植物种养殖模式,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消失,乡村的美丽景色一去不复返。
  “集中营”式养殖,动物生病概率是增大的,这样就需要不断向家畜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据估计,美国70%的抗生素都喂给了健康的生猪、鸡鸭和牛类。研究表明,习惯性添加抗生素可增强细菌的抗药性,导致人类的细菌性疾病更难治愈,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如今,肉类生产加工系统高度集中化,一旦有食品带有病原体,更容易发生大规模污染事件。2002年10月,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食品召回事件。由于突然暴发的李氏杆菌病导致20人死亡、120人发病,国内第二大禽肉生产商不得不召回了2740万磅鲜肉和冷冻肉产品。
  美国肥胖人群比例全球最高。肥胖问题在美国近几十年来越来越严重,并成为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虽然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但美国的肥胖人口比率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从1962年开始,美国肥胖率由13%一直上升,在1997年达到19.4%,及2004年达到24.5%,目前已达38%。虽然在过去10年女性的肥胖率一直高于男性,但在1999年与2018年之间男性的肥胖率也不断增加。
  因为食物恶化,美国的糖尿病人、癌症病人大幅度增加,其免疫力严重下降。这就回到文章开头介绍的,美国疫情最严重,分析与食物环境,尤其动物养殖环境的根本变化有关的,然而很少有人关注这个问题,或者即使有呼吁,他们的声音也被资本布局的所谓科学进步、所谓辟谣的声音淹没了。
  《死亡区域: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一书出版,深挖了上述环境与健康恶化背后的故事——动物被虐待、环境被污染、传统农业文化被消失、人类被喂养。该书的作者是菲利普·林伯里(Philip Lymbery),我跟他从没有谋过面,只在零星报道中知道这位作家。从他书中的描写来看,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可能在主流话语权里,我们都是叛逆者,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作者让利益集团编造的谎言,曝光在阳光之下,让公众知道了他们吃的是什么样的食物。林伯里是国际领先的农场动物福利组织“世界农场关怀”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的首席执行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与Isabel Oakeshott(之前是Sunday Times的记者)合著的《坏农业:廉价肉品背后的恐怖真相》(Farmageddon: The True Cost of Cheap Meat)一书当选《泰晤士报》2014年年度作家的年度图书之一,因此媒体称他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林伯里在很多重大的动物福利改革中起到主导作用,其中包括禁止欧洲广泛存在的肉牛板条箱饲喂和蛋鸡笼养等。他被称为食品工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作为“世界农场关怀”的领头人与世界范围内700家食品公司共同展开工作,每年改善将近10亿动物的生存环境。 2015年,罗马“国际金鸽”(International Golden Dove)和平奖奖给了他。 作为一名终生的野生动物爱好者,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前往塞舌尔、哥斯达黎加地区,美国和欧洲,带领读者做一场专业的野生动物之旅。他也是英国鸟类信托机构的执业鸟类环志学家。他同妻子海伦和继子卢克、搜救犬杜克和一大群之前曾待在电池笼里的母鸡,生活在新罕布什尔州乡村的一个小村子里。
  《死亡区域: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的重点在于叙述传统农业模式给环境和物种带来的冲击,进而鼓励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模式的出现。通过走访不同的地域,采访当地的居民,以几种生存环境面临威胁的物种例如苏门答腊象等为切入点,作者描述了工业化农业体系,是怎样将人类和与之相关的野生动物带入毁灭之“绝境”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商业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行为,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追求利润天经地义,但无休止地追求利润,且没有商业道德底线地追求利润就让商业变了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0%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
  马克思的话有没有过时呢?显然没有过时,时至今日依然是合理的,因为连一向中立的科学都可以被资本收买,没有什么事情是资本不能搞定的。最近几十年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食物污染事件,如欧洲马肉事件、激素肉事件、米糠油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多宝鱼事件、面粉增白剂事件等等,即使经过媒体曝光与政府整改,但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灾难还将会发生。这次疫情或许是个机遇。
  本书对中国读者也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消费者需要明白,我们食物中出现的很多化学物质,其始作俑者在于利益集团,在于所谓的“科学进步”,在于工业化种植业尤其养殖业的普及。只有自觉抵制垃圾食物,选择用生态友好办法生产的健康食物,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护自身健康,保护子孙后代健康,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目前严重的疫情背景下,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是为序。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2020年5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4 16:02: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两条消息,是对全人类的一个警讯!

2022-08-13 09:03 牛弹琴 搜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很热,但这两条消息,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一条来自西方,一条来自东方,我觉得,这是对全人类的一个警讯,我们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先说西方的。
8月12日,英国宣布,英格兰八个地区,进入干旱紧急状态。此前,英格兰经历了自1935年来最干燥的7月,降水量只有往年平均的35%。
学过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英国是一个岛国,而且位于北大西洋,纬度比我们东北还高,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这种气候,一大特征就是多雨,春夏天尤其多,所以,你看英剧中很多英国人出门,都要带一把伞。
但这个本应多雨的夏天,英国没有雨。
英国,只是整个欧洲乃至西方的一个缩影。
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河的上游,已几乎全部干涸;法国著名的卢瓦尔河一些河段,甚至你都可以徒步穿越。
按照法国政府日前的说法,法国正经历有纪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超过100个市镇的供水管道缺水,只能靠水罐车来补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看观察者网的梳理,在意大利,波河水位下降,人们发现了二战时留下的炸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欧洲水塔”瑞士,一些河流也近乎干涸,政府派军队动用直升机给奶牛送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位下降,对水生动植物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在德国、波兰边境的奥得河,每天都有死鱼浮出水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地正在龟裂,我们正在目睹历史性的一幕。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CJRC)高级研究员安德里亚·托雷蒂警告,2018年的干旱,是欧洲近500年都没有经历的,但是根据他的初步判断,今年的干旱似乎比2018年的还要严重,“极其异常”。
看欧洲旱情观测站(EDO)的地图显示,在截至7月30日的十天中,欧盟约有17%的土地已进入最严重的警戒级别,47%的土地处于警告状态。
也就是说,本来降雨充沛的欧洲,在这个夏天,一半以上的大地,正在告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西方,东方呢?
我们同样不敢乐观。
就在英国宣布8个地区进入干旱状态的前一天,中国水利部也宣布,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直辖市),启动干旱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我们水量最丰沛的母亲河——长江,也在告急。
现在正是长江汛期,以往这个时候,人们都必须提高警惕,警惕长江洪水,尤其是1998年的大洪水,我依然印象深刻。
但现在,洪水没看到,干旱却来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照水利部通报的信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的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少了4成;一些地方,已连续超过20天没有降雨。目前,长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积967万亩,83万人供水受到影响。
前不久去南京,看到秦淮河水位,比以往低了很多,我当时还很诧异。但其实也不必诧异,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整个长江干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
请注意:有实测以来最低。
那意味着,这其实就是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最低,因为没有实测,那就是传说中了。
这似乎是很荒唐的一幕,长江汛期,但却只有干旱。
而且,旱情还在继续。
这两条消息,其实还关联着很多其他消息。
比如,在欧洲,由于缺乏降水,导致高温持续,空气干燥得如同火药桶,西班牙还没烧完,法国又是山火连绵。
法国消防员精疲力竭,急得法国总统马克龙向欧洲紧急呼救。最新的消息,8月12日,德国、希腊、瑞典、波兰、罗马尼亚、奥地利等国,纷纷派出消防队伍,帮助法国扑灭山火。
干旱高温还导致航运受阻,铁轨弯曲,加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乃至民生危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我们中国,南方则是高温,在一些地方,比欧洲还高的高温。
8月12日,中央气象台更是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
如果没弄错的话,这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我们也算是见证历史了。
根据这个预警,8月13日白天,陕西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部和东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部和东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40-42℃,局地可超过42℃。
大家可以看一下地图,感慨一下这个特殊的夏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极端天气,就只发生在欧洲和中国吗?
也不是的。
别忘了,我们之前也写过的,今年3月,是印度1901年以来记录到的最热的3月。在印度的中北部地区,4月平均气温,是122年以来最高的。印度至少10个城市,最高气温突破了45摄氏度。
在巴基斯坦,4月29日,东南部两座城市气温达到了47摄氏度,创下当时地球最高气温。
请注意,那是气温,不是地表温度,而且还是在春天。
我不是气象专家,但我想,最近这二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太多反常的气象。
去年,美国就经历了有纪录127年来的“最热6月”,当时全美有1238个地方,白天气温刷新了最高纪录;1503个地方,夜里气温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在加拿大,当时仅不列颠哥伦比亚一个省,短短一周内,至少报告700人意外死亡。高温引发野火,漂亮的莱顿镇被付之一炬。
动物也倒了大霉。在温哥华附近的基茨拉诺海滩,很多贝类直接在海滩被“烤熟”……密密麻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热浪同样会死人。尤其是在北欧、英国、加拿大等地,因为以前哪怕是夏天,天气也很凉爽,人们普遍都不安装空调,热浪袭来,有能力的去避暑,没能力的呆烤箱。
不要漠视这种危机,看到CNN援引专家的话说,与摧毁城镇的洪水或野火不同,致命热浪带来的紧迫感似乎并不那么强烈,但这是一个“无声杀手”,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就遭遇了噩梦。
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不知道,但一个谁都明白的事实是:气候变化。
根据世界气候归因(WWA)的研究,科学家们对比了历史气候数据与当代天气,去年在加拿大和美国测得的极端天气,约每一千年才出现一次。
千年一遇!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而且在不断见证新的历史。
以苏南老家为例,最近的这种闷热,以前似乎无法想象的。记得小时候,苏南冬天也是滴水成冰,河流冰厚得可以行走,屋檐下会垂下长长的冰凌,现在还有吗?(这句话,不接受反驳,因为我亲身经历过)
当然,我们也不用回避,气候变化,总有好有坏。
至少同样这个夏天,北京就很不错,白天也热,但早晚凉爽,还时不时下场雨。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几年,中国北方雨水特别足,甚至比南方还要多。
不好的消息是,暴雨引发山洪,引发城市内涝,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好的消息是,黄土高坡也在披绿,敦煌附近的戈壁,据说都长草了。
我之前就说过,我没有丝毫否认我国植树造林努力的意图,作为全世界最喜欢耕种的民族,我们的努力确实是惊天地泣鬼神,但我们更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人力无法想象的变化。
哦,忘了提一句了,现在长江流域干旱,但塔里木河流域在发洪水。
完全是个人观点,气候变化对西方对南亚对岛国的影响,总感觉比对中国要更大一些。当然,中国幅员辽阔,一些地方同样被波及,而且,这种巨大的负面影响,关系到我们生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印巴的超级热浪,欧洲的干旱状态,长江流域水位下降,以及北半球的持续高温、山火绵延,就是一个又一个警讯。极端天气正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面对,必须适应,更必须采取行动。
让人感叹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调门最高。但要知道,它们释放的温室气体最多,但它们的行动最不成比例,而且,还经常横生枝节,影响全世界共同行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地球,已经不起更多的折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4 16:05:10 | 只看该作者
安徽湖南贵州重庆报告:这些江河断流了!


澎湃新闻


2022年08月14日 13:31:42 来自上海市






继安徽池州市青阳县报告有河流断流后,安徽安庆部分县市也报告了多条河流断流的情况。

据微信公号“安庆新闻联播”8月14日消息,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造成怀宁县境内多条主干河流断流,沿线8个乡镇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困难。怀宁县黄龙镇组织15台套大型机械、40多名工人,昼夜奋战,在皖水与珠流河交汇处的双河口河床上,修建拦河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报道称,随着上游下浒山水库开闸放水,拦河堰将为上游部分乡镇的饮用水源和提灌保苗提供有效保障。怀宁县黄龙镇党委副书记李光旭介绍,“这条围堰建成以后,可以抬高水位达3米以上,能够解决周边4个乡镇的5万亩农田灌溉以及10万名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

另外,由于持续高温干旱,桐城市挂车河已经断流,沿河稻田普遍受旱。桐城市发动沿河各村,采取挖河渗的方式,蓄水以后灌溉。“桐城市范岗镇水利站工作人员介绍,鉴于挂车河属于沙质河床,水质非常丰富,沿河各村积极组织挖机,采取淘河渗的方式,开展生产自救,以保证7000亩良田(灌溉),解决当前燃眉之急”。

安庆市水利局数据显示,8月11日8时,长江安庆站水位8.41米,比常年同期偏低5.36米。长江水位偏低,皖河上游来水偏少,使得与长江相通的皖河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部分支流河段出现断流。安庆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皖河水位偏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游来水少,河道流量小;二是长江水位较常年大幅偏低,江水不能对皖河产生顶托效应。

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提到,池州市青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0日通知称,我县7月27日起至今,无有效降水,根据县气象部门监测,8月份以来全县累计降水量1.7毫米,较常年同期(52.2毫米)偏少97%,气象干旱等级为中旱。未来一周我县仍无有效降水。青阳县方面披露,目前我县水稻受旱面积已达7万余亩,七星河、狮山河已出现局部断流情况,少数乡镇已启用备用水源和集中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供水。


另外,受连续高温天气影响,截至8月12日8时,重庆7条河流断流,1座水库干涸,47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27.60万人、8.24万头大牲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在湖南,受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洞庭湖水位连续回落40余天,跌破24.50米的枯水水位,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央广网报道称,8月13日15时,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为23.95米,处于近30年同期最低水位,预计未来一周,在无有效降雨影响下,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将继续保持下降回落趋势。枯水水位也造成洞庭湖北部部分支流和干渠出现断流现象。

在贵州,因连续受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遵义境内的赤水丹霞旅游区·大瀑布景区上游河流河水枯竭,景区于8月13日停止运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4 16:08:18 | 只看该作者
欧洲遭遇500年来最严重干旱:泰晤士河上游干涸断流,莱茵河面临断航
上游新闻


2022年08月14日 09:58:33 来自重庆








罕见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正在显露其凶险的一面。从南亚、东亚到欧洲大陆、英国和北美,大半个北半球都进入了“火炉”模式。

欧洲突然“拉响警报”或遭遇500年最严重干旱,泰晤士河源头干涸,莱茵河面临断航!欧洲极端高温最大的潜在风险或许是,北极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速。

除此之外,美国也正在面临建国2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影响多大?

欧洲突然“拉响警报”:或遭遇500年最严重干旱

据欧洲干旱观测站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盟47%的土地已处于干旱警告状态,而17%已经处于更高一级的警戒状态。综合来看,超过60%的欧盟土地已经进入干旱造成的危机之中。

中新网援引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近日,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为欧洲干旱观测站收集数据的研究员安德里亚(Andrea Toreti)警告称,欧洲或将遭遇约500年来最严重干旱。据报道,安德里亚指出,“(欧洲)2018年的旱灾非常严重,至少回顾过去500年没有发生过与2018年干旱类似的事件”,而据其经验,今年干旱“可能比2018年更极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具体来看,今年8月以来,西班牙全国水库的蓄水量持续下降,目前仅剩下库容的40%,比过去十年同期的平均蓄水量低了20个百分点。

意大利第一大河——波河的水位已降至70年来的最低。该国政府已经宣布,波河沿岸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而波河沿岸地区占意大利农业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法国则正在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干旱,饮用水、农业灌溉和能源供应受到严重影响,超过100个城镇的饮用水一度告缺。当地农民警告称,干旱若持续,今年冬天市场上的牛奶供应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一轮罕见的干旱天气,令欧洲粮食危机雪上加霜。欧盟所有的粮食供应大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在欧洲西部和中南部地区,已经近2个月没有明显降雨。

法国农业咨询巨头Strategie Grains发布的最新报告预计,欧盟2022-2023作物季的玉米产量将降至5540万吨,或将创出十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降幅超20%。

意大利种植水稻的农户表示,禾苗正在高温干旱天气中枯萎、死去,今年的稻米产量仅有去年的30%。供应世界50%橄榄油的西班牙,也未能幸免。西班牙农业部长Luis Planas警告称,今年橄榄的收成将明显低于往年,预测橄榄产量将下降三分之一。

这一场罕见的旱灾,正在对欧洲经济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欧洲航天局的总干事Aschbacher警告称,如果不注意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欧洲的损失可能达到数百万亿美元,或将超过能源危机的负面影响。

泰晤士河源头干涸,莱茵河面临断航!

今年入夏欧洲持续的干旱少雨天气导致莱茵河水位下降,已经严重影响航运,著名的莱茵河,某些区域水位也降到了“异常低”的水平,大型集装箱船必须将其装载量减至原来的30%,要不然就会卡在河流上,只允许轻量级的船只通行。

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7公里,根据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莱茵河,位于法兰克福西部的考布水位计的水流量降至平均水平的45%,水位比正常水平降低了75厘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现在莱茵河水位大降,面临断航,这给德国发电厂的产能增加了压力,瑞银 (UBS) 石油分析师亨利·帕特里科表示,水位大降正在挑战能源产品的运输,加剧能源危机,大宗商品供应也受到了影响。

受到干旱影响的河流,也不止莱茵河。在英国泰晤士河的源头,河水也无迹可寻。

据央视财经援引英国《卫报》近日报道,受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英国第二大河——泰晤士河源头附近的河床目前已完全干涸。有河流专家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极再次告急,400亿吨冰川融化!

当前,欧洲极端高温最大的潜在风险或许是,北极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速。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the Nature journal Communications Earth and Environment)的最新研究称,北极变暖的速度比许多科学家预期的要快得多。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这项研究分析了1979年至2021年北极圈的温度变化趋势,发现在北冰洋的欧亚部分,特别是在巴伦支海区域,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

北极如此极端的高温天气,一度令全球紧张,关于#北极已经可以穿短袖#的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此高温的天气,正在令北极的冰川加速融化。据《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400亿吨冰已经融化成海洋。

另外,覆盖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在加速融化。得克萨斯大学派驻格陵兰岛科研人员表示,受温度上升影响,格陵兰冰盖的消融总量非常惊人,甚至能听到眼前冰层融化的声音。

研究人员警告称,如果高温等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持续,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或将进一步加快,一旦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美国西部遭遇建国20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除此之外,高温还席卷了美国南部平原和东北部,打破或持平的高温纪录达359个,超1亿人处在高温警报下。而在南边的加利福尼亚州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一场因干燥引发的“橡树大火”正在扩散,已经烧毁了近75平方公里的森林,超3000人被紧急疏散,是今年加州最大的一场野火。




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USDM)的数据,美国西部大约6%的地区处于极其干旱状态,这是警告级别最高的旱灾状态,其定义是,当地农作物、牧场都面临非常巨大的损失,以及全面的水资源短缺。

另外,美国西部23%的地区处于极端干旱状态,这是相比“极其干旱状态”低一级的旱灾状态;26%的地区处于严重干旱状态,水资源短缺将经常性发生,地方政府将实施水资源限制。

意味着,当前美国西部处于严重干旱级别以上的地区已经达到55%。美国多家媒体称,这已是美国建国20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另外,美国最大的水库——米德湖也拉响警报。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7月下旬发布的卫星图像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米德湖的水位急剧下降。截至7月18日,米德湖水位仅为最大水位的27%,这是自1937年以来米德湖的最低水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6#
 楼主| 发表于 2022-8-15 15:13:20 | 只看该作者
“气候危机纪元”已至?一位气象学者的示警




澎湃新闻


2022年08月15日 07:09:41 来自上海市








“我们现在不仅在公元2022年,也在气候危机纪元三年。这是人类历史,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

说这话的人,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魏科。今年6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位42岁的气象学者对台下的观众露出一个卖关子的表情,慢慢地说道,“为什么是第三年?你往下听就知道了。”

2022年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吗?至少对许多地方来说,刚刚过去的6至7月已经是了。今年6月,全球陆地地区出现了自1850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破纪录的高温、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席卷了北半球,特别是在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

在这个酷热难耐的夏天,越来越多的纪录在不断被刷新。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越来越频繁、剧烈的气候危机绝非今年才开始发生的,也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独有,而是全球性的持续现象。

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了?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相对于上一个二十年,21世纪的前二十年各种灾害频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种风暴增加97%,而中国是报告气候灾害次数最多的国家。

这些灾害的背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全球温度正在持续加速升高。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和无关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并且将要经历更多气候危机。

“如果我们用生命来比喻气候的异常,过去自然界发生的气候异常,相当于人活一百岁就会死亡,而现在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相当于我们两周之内就会死亡。面对人百岁就会离去,我们不会担心忧愁,但若两周之内就会死亡,我们一定要去找原因,是不是要马上送入医院?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魏科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澎湃新闻通过查阅气候专业网站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对500多个极端天气事件分析数据库,以及对相关领域权威科学家们的采访,希望向读者敲响最强的警钟:人类活动产生的巨大碳排放可能正使这个星球的气候走向灾难性的新极端,科学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气候变化,许多最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我们已身处气候恶化的极高风险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加州卡马里奥,屋顶上的一名男子看着即将逼近的大火。

气候危机的形成

魏科与气象“结缘”始于1998年。彼时高考刚结束,他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南方抢险救灾的新闻。那一年,不仅是南方长江、钱塘江、闽江,连东北的松花江、嫩江也遭遇了全流域的洪水。抢险部门最后征用了在长江上行驶装煤的大驳船,用沉船堵决口。

电视里军民肩并肩,人靠着人,用身躯阻挡洪水的画面,令这个出生成长在北方的男生心潮澎湃,当即对气象和环境问题产生了好奇,填下气象动力学专业的志愿,从此与气象结缘。

真正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是2003年欧洲的高温热浪事件。据统计,持续六周的高温造成至少7.5万人死亡。那一年魏科正在中科院读博,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气候变化的问题。

博士毕业后,魏科进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工作。真正触动他出来做科普的,是几年前的一场特大暴雨。那一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才一个月。

“那天,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我的一个表哥开车回去,我们特别担心他会出事,后来真的出事了,所幸没有生命危险,然而那天晚上另一些人则没有那么幸运。”魏科回忆道。

“被淹死的人中,也有孩子的爸爸,我当时就觉得,同作为一个爸爸,我可以感受到那些家庭破碎的痛楚。那时候我就想说,假使有人可以提醒一下他们不能出去,或者说下那么大雨应该该采取哪些措施,(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当然,我不是怪罪他们。可能我们整个社会,大家还没真正把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看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那次对我还是有很大触动。”他说道。

魏科个子不高,讲起话来总是不紧不慢语调平和,脸上总带着一丝微笑,让人觉得愿意听下去。但当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他的情绪明显有一些激动。

事实上,即便在全球范围内,愿意长期坚持做科普的科学家也不多,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科普既吃力不讨好,也对职业生涯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益处。

魏科继续说道,“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今天这个社会充斥着八卦和娱乐这样牢牢占据公众注意力的东西,如果科学家不出去做点真正涉及公共利益的东西的话,公众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气候变化)。我做科普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一路走来,也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科学家。”

对于气候变化是否真的发生了,早些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此有过长期的争论。虽然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科学研究涌现,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已经不再那么多,不过仍有人对气候变化持有怀疑的态度。

对此,魏科从大气物理的角度解释,地球的气候确实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说,地球从太阳得到太阳的短波辐射,然后释放出长波辐射,这两个能量达到平衡,就使地球的气候处于一个稳定状态,只要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产生气候向某一个方向的移动,从而导致气候异常。

可以导致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同时火山爆发,都会带来全球气候的异常。若考察地球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地球绝大多数时间没有冰,而有几次大的冰期,我们现在就处于其中一次冰期中间(第四纪冰期);未来至少五万年里面,这一状态原本是稳定的,但是人类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进程。

“如果考察过去80万年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演变,我们会发现它在两个数值之间变化,最低没有低于170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比浓度),最高没有超过300ppm,但是最近一百年,人类活动已经迅速地把这一数值拉高到今天的超过420ppm以上。这种变化速度,若跟末次间冰期的那一次最快的增加来比较的话,现在的速度应该是自然过程的一百倍以上,甚至上千倍。”魏科说。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了地球现在处于一个新时期——“人类世”的地质学概念,以区别于侏罗纪、白垩纪这些时期,凸显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尽管对于这一时期的开始点在科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科学家的认可,魏科相信它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科学概念。

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地球历史上自然的气候变化根本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在于时间尺度上的不同,二是发生原因的不同。这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根本问题所在。

2022年5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1年的世界气候状况报告》,宣布今天的世界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高出1.11℃,清楚地展现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

在这个变暖的世界里,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更多的太阳热量,为气候系统提供了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了各种严重的极端气候灾害,高温热浪和野火便是最明显的表现。更热的空气可以容纳更多的水蒸气——每升高1℃约多7% ——这意味着更强烈的暴雨和更大的洪水。海洋吸收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热量,而温暖的海洋则助长了更强大的飓风和台风形成。两极冰川融化和高温海水膨胀推高了海平面,使风暴进一步冲击内陆更深处。

早在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呼吁各个国家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如果以这个事件作为一个起点,魏科认为可以把2020年看作是全球气候危机的元年,那么今年就是气候危机的三年。

“当人们谈论一些重大危机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过去人们总是认为气候变化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我认为联合国的呼吁就是希望让全人类找到一个危机已至的紧迫感和仪式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气候灾害已席卷全球

“关心气候环境的朋友,这两年可能会察觉到,灾害好像越来越多,不仅种类多、品种齐全,而且愈发的严重。很多人都在纳闷,我们的世界到底怎么了?”在每一次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科普演讲中,魏科都会用这样的话来开场。

魏科去年写了一本科普书,向儿童介绍气候变化对于生物有什么样的影响,准备过程中他发现素材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几乎影响到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我本来原计划是写一册书,结果写了一套四本,还有很多的素材剩余。朋友说别写了,再写我们买不起。”魏科笑道。

虽然每一个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大多是局部的,但毫无疑问,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科学家们越来越担心的是,气候变化正使得极端天气危机变得越来越多、更严重,最终所有地方都无法幸免。

仅2022年至今,气候灾害已经席卷全球,接连不断的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全球各国新闻的头条。破纪录的高温、干旱和野火袭击了北美、欧洲、印度和巴基斯坦;暴雨和洪水席卷了韩国首尔、澳大利亚悉尼、孟加拉国、南非和巴西。

从全球范围的观测结果来看,欧洲尤其是西欧地区的变热趋势尤为明显。2019年7月,法国巴黎的气温达到42.6℃,今年7月,伦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2℃。同时,气温飙升的范围和幅度也在增加,与高温“相伴”的,是多国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干旱和野火等事件。

在北美洲,去年北美西部创纪录的极端高温天气后,今年高温再度卷土重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同期最热的。

虽然干旱和野火在美国西部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更少人知道的是,整个美国中西部地区正处于已持续了23年的特大干旱之中,这是1200年来这片土地经历过的最为严重的干旱危机。

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位于内华达州与亚利桑那州交界之处,东南距拉斯维加斯48公里,由胡佛水坝拦科罗拉多河之水而成,蓄水量接近三峡)水位已下降到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一,以至于随时会逼停美国最大水坝——胡佛大坝的正常运作,影响供电区域内7个州4000万人口的用水和发电。

至于南美洲,今年5月27日,巴西东北部地区24小时内降下了往年同期22天的降雨量。连续一周的倾盆大雨导致了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至少133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

太平洋彼岸的亚洲是近三分之二人类的家园,其正在遭受气候危机的严重程度也不亚于其他地方。

2013年,超级台风“海燕”袭击了菲律宾,气候变化加速了这场风暴潮,导致海水向内陆冲击,造成7000多人死亡。印度和巴基斯坦今年3月和4月就早早地经历了12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酷热的天气。

中国是全世界报告气候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2019年5月,西南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2020年,洪水第一次淹没了著名的乐山大佛雕像的脚趾。2021年,河南郑州更是发生了“千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事件。

在人类古老的家园——非洲,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称该国2022年4月的洪灾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大的悲剧”,这场洪灾造成数百人死亡,并导致南非一度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此前,在2018年,开普敦因为持续三年异常干旱一度引发了全城将断水的“零日”事件。

而在澳大利亚,2019年底到2020初年发生的森林大火彼时从太空中都可以辨识出来,那场绵延数月的野火造成了近三十亿只动物死亡或流离失所的生态浩劫。

这些极端天气不仅仅只是数字,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经历了极端天气事件严重打击后的社区、家庭、个人的活生生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些气候驱动的事件并不是独自袭来,还与其他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挑战混合在一起——例如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这些对世界上许多最贫困脆弱人群带来了最致命的打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 第五和第六次报告第二工作组主要作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灾害风险研究院院长姜彤向澎湃新闻表示,IPCC最新报告中最重要的结论是:“人类活动已经毋庸置疑地引发了全球气候危机;全球即将错失实现1.5度或2度升温控制目标的机会窗口;而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在全球所有地区不论时间和空间变化上都在加剧。”

姜彤说进一步补充道,“全球近一半人口处于对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的环境下。人类需要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动,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升温超过1.5度,可能造成很多不可逆的影响。”

魏科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危险状况:“我们正在面向一个未知,我们站在一个山顶上,我们知道前面一定有一个悬崖,但是我们不知道悬崖在哪,周围一片迷雾,科学家估算说,前面这个悬崖大概是在1.5度的位置,这就是临界点的概念,假使升温继续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返回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碳简报网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碳简报网站

气候变化是最大推手

倘若从全球层面对气候危机进行全局性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危机的严重性和变化速度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全球气象专业网站“碳简报”(Carbon Brief)在对迄今为止最全面的500多项气候科学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人类巨大的碳排放正使气候走向危机性的新极端。假使没有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许多最严重的气候灾害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项目总监、曾在非营利机构担任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武毅秀向澎湃新闻指出,全世界的科学家当下努力回应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某个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这样的研究又被称之为气候归因研究。

而科学家们解答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式是:通过使用天气记录和计算机模型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和气温上升之前的世界。研究人员通过评估某一个特定的极端天气事件在两个世界中发生的频率来计算出气候变化的特定影响。

上述500多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若没有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过去20年中至少12个主要极端天气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些事件横跨全球不同地区,包括了不同类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如2021年袭击北美洲西北部地区的极端高温“热穹顶”。“假使没有气候变化,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若全球气温升高2℃,这种曾经难以想象的危机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

在数据库中的500个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中,有71%被认为因为气候变化而更有可能或更严重地发生,其中包括93%的高温热浪、68%的干旱和56%的洪水暴雨事件。

举例来说,一项“快速归因”研究发现,2022年7月18日英国破纪录的热浪因为气候变化而“至少增加了10倍”发生的可能性。2021年7月在德国和比利时造成243人死亡的致命洪水暴雨,气候变化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9倍。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许多地区,假使没有气候变化,现在出现的反常极端高温 “几千年内都不会出现”。尤其是一些通常寒冷的地方升温最快。202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出现了异常高温,北极圈内小镇上扬斯克在6月竟创下了38℃的最高温纪录。

海洋吸收了气候危机的大部分热量,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和数十亿依赖海洋的人们,并导致野生动物死亡,与此同时,人类养殖的贝类也因此暴发新的疾病。科学家估计,如今几乎90%的海洋热浪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2017年至2018年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发生的海洋热浪“几乎不可能没有人为影响”。

“我们正处于(气候)破坏的时代,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弗雷迪•奥托(Fredi Otto)博士对《卫报》表示,“这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明显地看到的,但其在政策中没有被反映出来。”

最令人担忧的是,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地球平均气温目前仅上升了约1℃的情况下。科学家说,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的增压作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根据迄今为止的经验,全球气温目前正在上升至少2.5℃的轨道上,这将带来比目前地球已经遭受的更大的危机和破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月11日,韩国首尔地区普降特大暴雨。

气候危机的代价

今年暑假,魏科带着6岁的女儿回青岛亲戚家过暑假期间,有意识地带她在白天去街上逛逛。

“女儿很不高兴,走了几步就和我说热得受不了了。”魏科说。

今年6至7月,中国多地遭遇了持续高温热浪,截至8月11日,上海今夏气温超过40°C的天数已经达到6天,成为有史以来记录最多的一年(官方表示未来几天仍有可能达40°C以上)。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海有20次40℃以上的极端酷热天气,其中18次发生在2000年之后,6次发生在2022年。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气候危机带来的后果。

这种后果始于但绝不限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项覆盖了43个国家的732个地点的大规模研究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从1991年到2018年夏季,仅仅因高温热浪这一项,在近30年中每年就有超过10万人死亡,总计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所有大陆的死亡率都明显上升。

有些地方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和秘鲁,大约四分之三的高温死亡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在科威特和伊朗,大约66%的高温死亡也归因于气候危机,而在挪威,这一比例接近50%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热浪来袭的频率迅速上升,南欧的死亡人数也在增高。据估计,今年南欧的高温热浪已造成至少5000人死亡,超过了俄乌冲突中的平民死亡人数。

另一项研究则特别揭示了气候变化给儿童带来的严重后果。该研究发现,在过去10年里,气候变化每年导致7000至11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研究人员说,与高温有关的儿童死亡率是没有气候变化情况下的两倍。

对此,武毅秀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对高温可能会有两个比较大的两个盲区:第一是对热病的认知还不是特别充分;第二是除了关注温度之外,还应该去关注湿度。

“在IPCC的报告里提到一个湿球温度(指对一块空气进行加湿,在其饱和,即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比如说我们现在外面36至37°C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假使湿球温度达到35°C,其实人只能在户外环境存活几个小时,因为当湿度非常大的时候人体就无法再通过蒸发汗液来降温,人体立刻会产生一个更加强烈的反应而危及生命。”武毅秀说。

气候变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7年“哈维”飓风袭击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了670亿美元损失。极端天气还会破坏房屋、商业、道路、桥梁等,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计算这些损失。

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供应也正在遭受气候变化的破坏。1991年至2017年间,由于气候变化,美国损失了价值270亿美元的农作物。气候变化在2015年埃塞俄比亚的干旱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是当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影响了近1000万人。在莱索托,气候变化是2007年席卷该国的粮食危机的“关键驱动因素”。

高温还引发了森林大火,科学家估计,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大火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80% ,并向大气中排放了创纪录的5900万吨二氧化碳。

尽管上述研究和数据展现出来的影响已经十分惊人。但至今为止,归因研究还只评估了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一小部分,特别是关于南半球的国家和地区,评估还不多。尽管这些地区对气候危机所负的责任最小,但其却最容易受到影响。

气候危机的频率和强度的上升还会引发各种形式的情绪困扰,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所谓的“生态焦虑”。美国心理学会将其定义为对观察气候变化后果而产生的长期担忧。换句话说,人们担心不断变化的地球对他们和后代会意味着什么。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68%的成年人报告说“至少有一点生态焦虑”,48%的年轻人说气候变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魏科在气候变化科普演讲中

未来已至

2020年,在被魏科视为“气候危机元年”的那一年。国际社会纷纷提出碳中和的目标,希望在本世纪中叶把全球的碳排放量降低到自然界和各种方式可吸收量相等的程度。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目前,全世界的碳排放仍在增加。“这就好像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时)120(千米),你已经超速到(每小时)130(千米)了,但还在加速,并且不知道最高速会到多少,只是现在增快的速度比之前要慢。这就是今天我们的现状。”魏科比喻道。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否会继续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到来?魏科的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令他焦虑的是,大多数人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仍然是处于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中。

“很多人认为,碳减排是联合国、各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领导人、跨国公司总裁这种机构与人物关心的事情,但实际上,碳减排跟我们每个人都相关,我们是世界中的构成分子。假使我们不作为,那么整个世界的碳减排就没有任何希望。”魏科强调。




在每一次演讲的结尾,魏科都会认真地想观众们介绍以下的具体措施:比如说随手关灯、随手关电器这些入门级的,或者在家里把泡澡改成淋浴、把吹干头发换成擦干头发、把烘衣服换成晾衣服,或者我们可以更多地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更多的运动、更多的骑行、精明地购物、避免买买买的冲动、避免消费陷阱,或者我们可以回收各种资源品、捐赠我们不使用的物品、做好垃圾分类、拒绝(一次性)垃圾袋。”

魏科坦言,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这些就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或许全世界最终会意识到,现在采取行动比不采取行动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在演讲最后,魏科缓缓地问道,“我已经把气候危机的信息传递给各位,您做好思考和准备了吗?”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7#
 楼主| 发表于 2022-8-28 21:06:07 | 只看该作者
英媒文章 可持续利用野生物种至关重要
英媒文章 可持续利用野生物种至关重要
2022年08月24日 16:46 新浪网 作者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8月24日报道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9日报道,一项里程碑式的评估显示,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依靠野生动物、植物和真菌为生。但这份报告发现,很多野生物种并未以可持续的方式收获,从而危及粮食安全。专家估计,未来数十年可能有100万种动植物灭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可持续的捕鱼、狩猎和伐木造成的。现在,同一个有影响力的机构发布的一份新报告认为,可持续地利用野生物种对人类和自然都至关重要。

  气候变化和需求增加可能会将更多物种推向灭绝边缘,粮食安全因此面临危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是相当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平台。它最近所做的评估是由139个国家在德国波恩批准的,重点是如何在不损害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的情况下,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捕鱼、狩猎和伐木。

  这项评估发现,世界各地有十几亿人依靠5万种野生动物、植物和真菌来获取食物、药物、燃料、收入和实现其他目的。

  这一评估描绘了一幅对自然广泛开发的景象,海洋中大约三分之一的野生鱼类被过度捕捞,超过10%的野生树木受到不可持续砍伐的威胁,还有超过1300种哺乳动物因不可持续的捕猎而灭绝。

  这份评估说,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的行动包括,打击非法捕鱼和野生动物贸易,更好地管理森林,承认保护土地和森林的土著民的权利。

  这项评估的负责人让-马克·弗罗芒坦博士说,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口因不可持续使用野生资源而面临的风险最大,而且他们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他们常常被迫进一步利用已经岌岌可危的野生物种”。

  这份报告发现:

  约有5万种野生物种被用于食品、燃料、化妆品、药品、旅游和其他目的。

  更可持续地利用野生物种对人类和自然都至关重要,全球每个角落都有很多人依赖它们。


  未来野生物种的可持续性有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对此类产品需求增加以及狩猎、伐木和捕鱼技术进步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变革性的改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在评论这项评估时说,更可持续地利用动植物可以为保护环境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

  她说:“今天有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而不可持续、非法以及不受管制的利用物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举例而言,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是每年230亿美元的‘生意’,这让少数无良之人发财。这些人以牺牲自然和生态系统为代价致富。”

  这份全球评估报告提醒世界,对物种的直接开发利用是目前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份新报告将为决策者提供加强野生物种可持续利用的证据,并将用于今年晚些时候在蒙特利尔举行磋商,从而设定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8#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11:06:03 | 只看该作者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产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
2022年08月30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月29日电  (记者冉永平、丁怡婷)记者29日从中国石化获悉: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日前正式注气运行,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

CCUS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由齐鲁石化捕集提供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30日 14 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29#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11:08:15 | 只看该作者
五部门发文,十大领域发力!六大行动聚焦电力装备低碳发展,这些行业或迎发展
券商中国


2022年08月30日 00:20:15 来自广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月29日,工信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明确,加快构建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装备供给体系,助力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计划》提出,通过5-8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2亿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12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7000万千瓦装机需求。

《计划》重点围绕火电装备、水电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电力装备10个领域,提出装备体系绿色升级、电力装备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行动等六大行动。

聚焦电力装备十大领域低碳发展及应用

装备体系绿色升级行动方面,《计划》提出,加速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装备,推进煤电装备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加快推进燃气轮机研究开发,加快可变速抽水蓄能及海上抽水蓄能装备研制应用及高水头冲击式水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三代核电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电装备研发应用。加快生物质能装备以及海洋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装备的研制和应用。

《计划》要求,提升输变电装备消纳保障能力,面向电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双高”特性,以及夏、冬季双负荷高峰的需求特点,加快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加快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天然酯(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等研发突破。

加快推进配电装备升级换代,依托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电网之间柔性可控互联,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加速突破综合能源管理和利用、多电源优化互动等技术装备。

《计划》指出,要提高用电设备能效匹配水平,发展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同步磁阻电机等产品。加快推广应用高能效电锅炉、电窑炉等装备,拓展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电能替代。鼓励企业开展电机再制造,促进再制造电机产品应用。

推广应用模式创新行动方面,《计划》要求,在电力装备领域建设3-5家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典型场景应用试点,培育形成一批优质品牌。

《计划》指出,强化推广应用政策引导,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纳入国家、地方相关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能源领域首台(套)评定和评价、绿色采购等政策。并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重装”品牌。

围绕绿源、智网、降荷、新储等新型电力装备,建设满足工程应用实况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发挥重大工程牵引带动作用,鼓励具备基础和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电力装备重点领域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

同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培育风电+、光伏+等多种应用新模式新业态:

风电+,在输电线路建设成本较高的地区,发展风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淡水资源短缺岛屿等地区,培育风电+淡化海水模式;在偏远地区,推广分布式风电+智能微电网等。

光伏+,支持农(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复合开发,推动光伏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融合发展及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领域应用。鼓励在沙漠、戈壁等区域开发光伏发电站。

储能+,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推动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光火(水)储一体化供能试点。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用户,发展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引导社会资本等支持电力装备发展

在电力装备技术创新提升行动方面,《计划》要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电力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行动方面,《计划》指出,深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电力装备产品形态、研发手段、生产方式与服务模式创新变革,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在电力装备领域培育若干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和示范园区。

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电力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建设电力装备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

同时,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智能网联装备,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实时优化能力,加强工业软件模拟仿真与数据分析能力。

《计划》还指出,加速服务型制造转型,在风电、水电等领域推广远程运维服务,在核电领域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低压电器、高效电机制造领域建设共享制造工厂。

技术基础支撑保障行动方面,《计划》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要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电力装备能效提升、功能安全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完善新型储能、氢能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优化特高压交、直流装备标准,推进智能配电网技术装备标准化,持续提升用电设备能效技术标准。

而在电力装备对外合作行动上,《计划》明确,推动电力装备走出去,引导企业取得国际认可的服务资质,带动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并支持行业组织搭建走出去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还要发挥多双边合作和高层对话机制作用,加强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互认。支持企业与境外机构在技术开发、经贸往来、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计划》还指出,支持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销售服务基地,建设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品走出去。并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加快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此外,《计划》要求,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电力装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等支持电力装备发展。

多机构关注电力储能领域发展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受储能经济性诉求驱动,钠离子电池量产加速。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化学储能需求蓬勃发展。长期看,在碳酸锂供需紧平衡预期下,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显著,当下钠离子电池从实验室加速走向量产正当时。未来钠电池产业链逐渐成熟,材料成本下探;技术持续迭代,循环寿命改善,钠电池电力储能度电成本下降空间显著,储能项目盈利能力有望增强。




抽水蓄能方面,安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能源结构变化,供电安全提上日程,储能成为解决用电安全的主要手段。作为储能最重要的方式,抽水蓄能得到了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未来抽水蓄能将进入高速增长,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阶段。水利水电工程企业拥有抽水蓄能工程建设经营,有大多拥有水电运营资产,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可能性较大,未来有望充分受益抽水蓄能发展。

中银国际研报表示,光伏需求持续超预期,制造业价格与盈利预期中枢上移,建议优先布局在制造业产能释放过程中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的环节以及格局较好的紧缺环节,新技术方面建议优先布局HJT产业化进度领先的企业与在电池新技术方面宽口径储备的龙头企业。风电整体需求景气持续验证,大宗原材料价格松动有望释放产业链盈利,建议优先配置业绩增速有望匹配或超越行业需求增速的轴承、铸件、海缆等环节的龙头企业。储能有望随新能源发电上量而迎来快速发展,海外以户用为代表的用户侧储能已开始绘制陡峭成长曲线,在电池与电力电子技术、系统集成、终端渠道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将充分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30#
 楼主| 发表于 2022-11-7 17:26:56 | 只看该作者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过去8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
观察者网


2022年11月07日 11:26:14 来自上海市








(观察者网讯)当地时间11月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开幕首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一份令人担忧的气候报告。该机构指出,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的影响下,过去8年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热的8年,限制全球气温上升1.5度的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截图

报告称,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在2021年达到创纪录水平,其中甲烷的年增幅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全球各地的监测数据表明,这三种气体的浓度在2022年依然持续增加。

温室气体持续上升和热量累积也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估计,2022年的全球平均温度要比1850年1900年工业化前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15摄氏度,这意味着2015年至2022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

世界气象组织警告说,最近几年时间里,伴随着全球气温的快速上升,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速度正在显著增长,气候变化的预兆和影响变得愈发引人注目。

报告称,海平面上升速度自1993年以来翻了一倍,2020年1月以来已经上升近10毫米。从最近30年的卫星测量结果来看,过去两年半内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就占到了整体上升的10%。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融化记录也在2022年被打破,平均厚度减少3至4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图: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

由于海洋储存了温室气体产生的约90%热量,更快的升温速度同样加快海水变暖的速度。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海洋上层2000米的温度在2021年持续攀升,达到创纪录水平。这种变化趋势未来还会持续下去,而且在百年至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是基本不可逆转的。

“变暖幅度越大,影响就越严重。现在我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此之高,以至于《巴黎协定》限制1.5摄氏度升温的目标几乎无法实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说,“对许多冰川来说,其融化将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这对水安全会产生重大影响。”

塔拉斯称,尽管每年的海平面上升幅度仍然以毫米来衡量,但一个世纪的总量相加可以达到半米甚至一米,这对成千上万的沿海地区居民和地势较低国家来说是长期而重大的威胁。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同时提到,今年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变得更加严重和频繁。报告举例称,东非降雨量已连续4个雨季低于平均水平,是40年来最长的一次干旱,估计有1840万至1930万人正面临粮食危机;巴基斯坦7月至8月创纪录的降水则引发了严重的洪灾,造成上千人死亡;北半球多地还遭遇异常的炎热和干旱,多条河流水位降至最低水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8月,欧洲干旱导致易北河水位迅速下降,欧洲先民刻下的“饥饿之石”重见天日 图自《卫报》

对此,塔拉斯表示,温室气体排放最少的贫穷国家往往受到的伤害最深,但即使是那些准备充分的国家今年也遭受了极端天气的“蹂躏”,因此人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确保地球上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得到挽救的早期预警,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此外,英国路透社报道称,COP27峰会还将首次讨论对贫困国家的“气候赔偿”问题,即富裕国家支付资金帮助贫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过去十多年里,富裕国家始终拒绝在官方层面讨论气候赔偿,但随着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愈发频繁,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据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消息,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COP27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公布一项行动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民预警。目前,世界上超过半数国家并不具备这样的预警系统,古特雷斯已要求世界气象组织牵头推动这项倡议。

报道称,气候赔偿这个“争议话题”已经被提上COP27的议程。COP27主席、埃及外长萨赫迈·舒凯里表示,这一议程反映了对气候灾害受害者的团结意识,将为讨论气候赔偿的资金问题创造“制度上的稳定空间”,会谈的目标是在2024年之前做出最终的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