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5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合国宪章核心多边主义?掩美国控制+侵朝联合国军罪=U-C国?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21:4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义再次缺席!60票反对:18票同意,联合国“新家”就此敲定

2021-09-28 17:43:15 来源: 傲骨真心  西南头条


联合国的存在意义离不开“公平”二字,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已经觉得这种意义荡然无存。对于美国来说,绕开联合国轻而易举,甚至在有些时候联合国必须成为美国的拥垒。成为“一言堂”之后,有一些国家不堪其扰,就比如俄罗斯,明明是常用理事国之一,结果有时候连门都进不了。于是俄罗斯想要对这种不公发起挑战,结果正义再次缺席,联合国“新家”就此敲定,还留在美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俄罗斯不满美国提交新法案
在美国的挤压之下,联合国的权威性已经开始动摇。之所以敢如此放次,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自身的实力强,实力有时候就等同于话语权,虽然这个道理很野蛮,但不得不说现实就是这样。除此之外,也因为联合国的总部设立在纽约,这直接待在了美国的家门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使绊子很容易,俄罗斯在这一方面吃的闷亏最多,就签证问题,俄国就已经不堪其扰。更重要的是,就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美国一直尝试干扰联合国的判断,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行为更是引发了其他国家的不满。俄罗斯显然是受够了,站了出来向美国发起挑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众所周知,每当这个组织商讨重要事务的时候,都需要各国派代表前来。在进入联合国之前,需要先进入美国的大门,但是对于俄罗斯来说,很多时候在大门这里就已经被卡住了。因为美国存在这么一个条例,除了本土的官员,其他国家的官员进入联合国都必须获得美国的签证,否则他们没有进入的资格。美国就以此为落脚点,常常拒绝给俄罗斯颁发签证。
除了俄罗斯之外,只要成为美国的针对对象,基本都会丧失参加联合国会议的资格。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后续的麻烦可就大了。代表不在场了,如果商讨到与自己国家相关的问题,自己的国家的国家自然占不到便宜。这样的举动美国已经进行了数十年,并且给不少国家带来了困扰。如今这些国家忍无可忍,这一次就由俄罗斯带头,提出了一个新法案,想要让联合国迁移总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投票的结果令人很失败
俄罗斯提出的法案内容如下,因为美国太霸道,联合国的总部应该离开纽约。对于接下来的选址,应该挑选一个中立国,就比如日内瓦或者是奥地利,这两个国家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俄罗斯看来,如果地址真的实现了搬迁,最起码在签证问题上不容易受到阻碍。在提出这个法案后,紧接着开始了投票,只是结果很令人失望。因为反对票有60票,支持票有18票,两者差了42票,最后这一法案迎来了失败。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投票的过程当中,有72个国家选择了弃权。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国家内心其实是动摇的,他们很可能已经对美国的霸权做法心有不满,但是也受制于美国,因此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这个投票结果令人很失望,但却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阿富汗事件,很多人已经察觉到了美国的式微,但是有一句俗语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即便美国走下坡路,在现阶段依然可以给大部分国家带来威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今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国。对于不少国家来说,他们依然没有冲击美国的勇气,也许美国会碍于情面不进行战争,但对于经济或者是政治制裁手段向来不吝啬,光是这两个手段就已经很伤害一个国家的发展了。不过问题也可以从乐观的一面来看,俄国提出法案之后,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也获得了部分国家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已经有一部分国家敢站出来,向这个存在已久的巨人发起挑战,这也可以说明美国的地位正在动摇。而且这还只是开始,估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向美国发起冲击的国家会越来越多。这是美国给自己埋下的隐患,美国的发展根植在侵略之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联合国一开始选址美国?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国家。虽然一开始选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但实际上拥有话语权的还是美国,毕竟美国当是经济与军事双发达,在这两者的加持之下,根本没有国家敢笑美国发起挑战。因此,总部顺理成章的就定在了美国。不过在美国的选址也发生了争执,一开始打算选在康科德小镇上,但是遭到了赞助者的拒绝,后来只好对地点进行迁移,最后就想到了纽约。自那之后,联合国的位置就再也没有变化过。

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 23:33:13 | 只看该作者
害人害己!美国不顾反对,发射4.3亿根铜针上天,人类却陷入危机2021-10-02 13:36 明珠号 人民资讯


原来早在上世纪,作为航天领域的先行者,就曾执行过一项“西福特”计划,它主要是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信号,进行远距离通讯,这项计划旨在打造出一个无法被人为破坏的全球通讯系统,一旦成功,届时无论气候如何变化,美国的通讯信号都不会受到影响。但就是这样一项计划,让全球都站起来表态反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据悉,原来获得美国军方支持的这项计划,当初打算在1958年开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美国需要使用到直径只有0.025毫米的钢针,其长度则有18毫米。为了接收或者发射信号,美国在西福特镇修建了一个地面通讯站。这一项计划当时进行了两次才得以成功,虽然与计划中的环形铜针云还有很大差距,但美国还是借此实现了远距离通讯,与此同时,它对人类的危害也随之而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时英国天文学家在发现美国这一计划后,立即出声表示抗议,同时还号召了全球各地的天文学家一同抗议美国行为。期间苏联也曾出面,对美国污染宇宙环境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当时不少国家都出面抗议了美国行为,但后者当时已经将4.3亿根铜针发射进了太空,这为之后人类送进宇宙的探测器带来了很大危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经发射进太空的4.3亿根铜针,美国始终没有办法将其处理,最终它们只能沦为太空垃圾,这无疑加大了各国对太空探索的难度,美国更是因此还吃过亏,真的是害人害己。据悉,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曾因为与0.2毫米的太空垃圾发生碰撞,结果出现故障,太空垃圾的存在威胁性并不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作为曾向太空发射出4.3亿根铜针,制造出大量太空垃圾的“罪魁祸首”,一度引起大家众怒,不得不说,太空垃圾确实能让人类陷入危机。这让联合国都不敢对其偏袒,只能呵斥美国停止计划。但当下太空垃圾依旧是一大治理难题,要知道美国还正在进行“星链计划”和“柯伊伯计划”,未来还会有更多卫星上天。也就是说,地球周围将会有更多太空垃圾,届时“太空事故”或将也会频发,专家不得不提醒,我们还是要注重对太空领域的保护,不要过度消耗。

来源:军武海陆空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01:15:24 | 只看该作者
郑若麟:中西舆论战中,“用对人”比“控制内容”重要得多


2021-10-03 08:20:05
来源:观察者网


作为网络百科最具代表性的百科知识搜索和共享平台,截至2019年,维基百科拥有注册用户3500多万,收录超过4600篇条目,被全世界近4.34亿民众使用,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主流媒体。
但在这些词条背后,还有一场“暗战”。
今年9月,基百科的管理机构——维基媒体基金会宣布永久封禁“中国大陆维基人”(WMC)7名编辑的账号,并撤销其他12名用户的管理和编辑权限。理由是在一些涉及香港事件的词条中,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的维基用户之间“存在冲突”,而这可能是以“宣传中国为目的”的“渗透”迹象。
事实果真如此吗?既然标榜“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为何不能容纳不同的声音?这场舆论暗战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观察者网专访驻法20多年的媒体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揭露维基百科背后的“自由密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观察者网:据外媒报道,管理维基百科的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九月份发表了一项声明,以“对用户安全的担忧”为由,史无前例地“全域禁止”7名“未经认可的中国大陆维基人”用户,并取消了12名管理员的权限资格。您怎么看这一事件?
郑若麟:这件事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两点,一是今日世界话语权的争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二是话语权的争夺主要就是对“人”的争夺。
网络时代,维基百科属于对历史进行定性的一种有力工具。过去我们靠阅读报刊来认识世界,而今天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历史名词,首先映入眼帘的几乎总是“维基百科”。因此,这一工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一件事经过维基百科的记载后,没有亲身经历过事件的人基本上便会认定这就是历史。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历史事件。因此我们可以说,维基百科正在构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点,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世界观。
维基百科的特点,就是所谓“自由的百科全书”,即不是由专家们撰写,而是由广大读者自行编写。那么理论上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都应该在其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是维基百科由一群义务参与的管理员来进行撰写、编辑、整理其内容。其中涉及中文维基的全球共有四千多名管理人员参与其中。
维基的条目理论上人人皆可撰写,只要遵循“非原创、中立和提供查证出处”三原则即可。所谓“非原创”指的是用户所撰写的内容是有出处的,引用的媒体或其他出版物的内容,而不是用户自己独创的;“中立”则是指在使用词汇时要避免带有立场;“提供查证出处”则是对所引内容做出注释,可供阅读者查询。
管理人员则执行监管职责,一旦发现违背上述三原则的条目,便可直接进行删改。这里已经出现问题的第一个坎:如何判定一个条目违背了“非原创、中立和提供查证出处”三原则?这中间便出现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这时,管理人员的绝对权限便产生了重大作用。所以,我们亦可以说,凡通过维基百科来认识世界的人,他们的历史观、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由这些管理人员所控制的。
管理员在维基百科的组织层面,是通过用户选举而产生的。由于管理员拥有比用户更大的对文章进行编辑和修改权限,因此是通过用户投票产生的。目前据相关报道称,中文维基百科共有76名管理员,其中38名来自大陆、20名来自台湾、17人来自香港、1人来自澳门。从比例上来说,大陆并不占任何优势。而对一件事、特别是涉及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事物,三方的观点可以说差异巨大。由此我们亦可一窥中文维基百科可能和潜在的倾向性。
而这次维基百科禁止7名中国大陆用户、取消12名管理人员权限,就是源于对香港某些事件的不同观点、看法和描述。在丹尼斯的声明中也承认,对事件表述相当“含糊”,因为如果真的一一拿出来的话,会形成更大的冲击。所以只好这样含含糊糊地说“未被认可”、“怀疑用户个人资料被泄露”、“用户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伤害”等无法确认的话,来排斥中国大陆的用户和管理人员。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公平、不公正的,这才是对言论自由原则最粗暴的侵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维基百科上围绕元朗事件词条的“正名”之战
如何看待今天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一场无声的思想战、话语战。比如对疫情的管控,究竟是美国更有效还是中国更有效?对于中国人而言,死亡人数不就能说明问题了吗?非也。在西方人以及西方主流媒体眼里,是美国最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维基百科应该说确实比大多数西方主流媒体更客观。
但是,在涉及更为敏感的话题时,维基百科就会变成主流媒体的某种“辅助工具”。比如在所谓的“新疆种族灭绝”问题上,在相关的中文条目上,历举所谓中国政府的“种族灭绝罪行”,就已经形成某种对中国的不利指控(因为即使你在条目上同时将中国政府的反驳——往往是放在后面——也一一列出,但阅读心理已经会让读者先入为主、且对指控罪恶事件更能接受的因素,而认定“种族灭绝更有可能是事实、中国政府只是在徒劳地辩解)。
而在法语等其他语种上,这种指责中国的倾向则更为明显。我们只要对比一下维基百科中文条目“新疆种族灭绝指控”和法文“Génocide des Ouïgours”条目便可窥一斑。中文里还有“指控”字样,意即“有人指控、但不一定确认为事实”;而法文翻译成中文根本就是“对维吾尔族的种族灭绝”,完全是以确定的口吻来撰写的条目,而且在其中也基本没有放入中国政府方面的反驳内容。阅读法语这一条目的人,基本上就会认定“中国政府对新疆维族进行种族灭绝”是一个“历史事实”。
在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在其他更多的方面也是如此。这就使得中国今天在西方主流舆论中的形象跌落至历史上的最低点之一,今天西方各种民调都证明,西方主流民意对中国均持非常负面的看法。
可以说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几乎已经被逼到了上甘岭的地步。
观察者网:其实如果对某个条目有不同意见,把不同意见同时放上去,让不同的观点、不同描述的“事实”,也就是不同的历史,让读者自己去识别,不就可以既遵循了言论自由的原则,又达到尊重事实、纪录历史的准则了吗?为什么维基百科不愿意这么做呢?
郑若麟:我刚才说,第一是舆论战已经进入到上甘岭战役时代;而第二则是,这次维基百科事件非常有力地说明,要做到尊重事实、纪录历史,第一要素就是人。维基百科非常清楚,只要把人控制在手上,就不怕“事实”和“历史”会违背维基百科意欲遵循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与他接受的外部信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谁影响谁,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当一个事件发生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人们一般都会去追逐与自己看法接近或类似的媒体,去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看法。
主流媒体也是如此,当主流媒体与我们的观点、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发声的欲望和需求。维基百科就是在这时出来试图说,我来给你一个说明你观点的机会(在遵循三原则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同样脱离不了主流媒体的框架——这就是西方舆论控制高妙无比的技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维基百科就必须给你一个“自由”的发言阵地,此时撰写条目的“用户”便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一个“用户”的政治理念与维基百科相悖,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否能够被接受;但维基百科又是一个“自由”的百科全书,所以也要接受一些不同的观点。那么如何来寻找这个平衡呢?既让你“自由”,又能够使你不出我的“轨”?这时,用“什么样的人”便成了关键。
用对了人,你可以对他说,你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他心里知道,你的世界观与我是一样的,你即便再“自由”,也不会“出轨”;但用错了人,再规定你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他也无法保证你不“出轨”、或对你实施“高级黑”……这次维基百科显然是发现,它用错了一部分人。至少上述被开除的7名大陆用户和取消管理权限资格的12名管理人员,就是“用错了”。
我现在无法找到这些用户编撰和修改的条目,来证明我所说的“用错了人”的看法,但我相信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
我可以举一个法国的“用错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法国电视三台过去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叫弗雷德利克·塔代伊(Frédéric Tadéï)。他主持一档晚间大约22点到凌晨访谈节目,开始时是每天晚上一期,叫《今晚(或永远也不)》(Ce Soir, ou jamais),非常受观众欢迎。但是,塔代伊是一位非常有想法和个性的主持人,他不愿意受人控制,因此,他的节目逐渐开始“政治不正确”了。他曾多次邀请我到他的节目上去谈中国。而我当然是客观介绍中国的现实。在法国的大背景下,说中国有一点点好就是“政治不正确”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弗雷德利克·塔代伊
当然,塔代伊的“政治不正确”的地方绝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其他领域更“严重”。于是,他的节目开始被削减,从每天一期压缩到每周一期,最后被彻底关闭。显然,有人不喜欢塔代伊的节目。但他们不是去下命令让他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没用的,塔代伊是不会听从的;而且这样做的话就是“新闻不自由”了。法国的做法就是换人,塔代伊从此丢掉了在电视三台主持节目的职位。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俄罗斯人对西方这套以“控制人”的方式来控制新闻的做法了如指掌。因此,俄罗斯人在建立“法国《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时候,就专门邀请塔代伊开了一档节目,叫做《禁止“禁止”》。言下之意,法国电视台“禁止”塔代伊说某些话,而“今日俄罗斯”则“禁止任何‘禁止’”,给了塔代伊完全的自由。
俄罗斯人此举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他们确实给了塔代伊在这档节目中说任何话题的自由,但他们心中非常清楚,塔代伊知道是谁给了他这个权力,他绝不会去滥用这个权力,更不会去傻乎乎地用这个权力去侵害给他这个权力的人的利益。这就是“用人重于控制内容”的全部奥妙之所在。当然,塔代伊也会在节目中时不时小小地贬损一下俄罗斯,以体现他的“自由”和“不偏不倚”,但这绝对是“小骂大帮忙”。也就是说,只要用对了人,就要给所用之人全部的权力,他就能够充分地为你服务。
这里又要提及西方一再灌输给我们的一个虚伪概念,即规则比人重要。西方总是说,法治的根本就在于规则。然而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用人、用自己人,才是其统治的真正策略。任何一个重要的岗位,都要控制在“自己人”手中。法国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经营,今天法国政界已经基本上都是“自己人”。我曾多次介绍过法国的一个秘密社团“世纪俱乐部”,法国左右翼政党、司法界人士、媒体等控制着法国社会的主要人物,都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每周一次在协和广场边上的海军俱乐部聚餐,交换意见,统一统治法国的步骤。
所以,我要再重复一遍,用对人比控制其内容要重要得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西方的新闻自由,是“控制下的自由”
观察者网:维基百科事件对中国的新闻体制有什么启示或借鉴意义?
郑若麟:首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新闻之“自由”,是由他们的“自己人”控制的“自由”。比如在涉及到中国的信息时,就必须是“负面的”,这才是自由的。否则就是“被中国政府收买”“替中国政府说话”……我在法国看到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观察者网最近也报道一位西班牙记者哈维尔·加西亚(Javier Garcia)揭露,存在着一场“反华信息战”;大多数涉华报道都有强烈的政治偏见,客观中立是不可能的。但说出这样话的媒体人只有一条出路:放弃新闻记者职业,这正是加西亚不得不做的。维基百科如果真能实施“用户自由编撰”原则的话,那么维基百科本来是可以成为与西方主流不同的一个信息来源的。但是很遗憾,维基百科同样以“控制用人”来控制维基百科的“自由”。
其次,我们确实应该思考,我们国内也应该将“用对人”放到“控制报道内容”更为重要的位置,给予可信任的人以充分的发言、撰稿的自由,这样能够充分调动起我国媒体人和学者们的积极性和斗志,反而能够在这场国际舆论战中赢得先机、赢得战斗。
西方一直在攻击我们没有新闻自由。确实,从表层看,我们没有西方那种“自己人享有的自由”。我们往往会有一些各个层面的对内容的控制,不懂得“用对的人”就应该给其“充分的自由”,而不是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片言只语是否有“违规”之处。
我最近就遇到一件事,一位非常爱国的学者、对西方非常了解,撰写了一本深刻揭露西方的书,但却因其中有些话语“有违”某些出版规定而无法问世。这是非常遗憾的。一方面,这给予西方攻击我们“新闻不自由”以借口;而另一方面,用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所谓“关键词”,不分良莠地扼杀“越线”的优秀作品,无异于“替他人作嫁衣裳”,真正遭到损害的,是我们自己。
我充分理解,在今天激烈的舆论战、话语战中,我们有必要划出一些阵线、筑起一些高墙,以防某些“内奸”利用我们真正的话语自由来向境外提供精神炮弹,就如同新冠疫情刚刚开始时出现的众所周知的那一幕那样。但我们更应该“学习”维基百科这种“用对人”比什么都重要的理念,对值得我们充分信任的记者、学者、作者等给予充分的创作自由,甚至某种批评的自由。因为我相信,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是不会做出背叛祖国的事情的,是不会利用我们给予他们的创作自由来诋毁我们伟大国家的。只有相反,当我们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时,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国家的伟大,进而激发出更为强大的斗志。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曾经工作过二十多年的文汇报。我在法国常驻时,报社从来没有“不让我写什么”,而是给我以最充分的报道自由。我在二十多年中,也曾经写过一些被批评为“有严重错误”的文章。但由于文汇报对我的绝对信任,我是与我同期常驻法国的中国记者中写文章最多、也是获奖最多的记者之一。我想,这就是“用对人”时的效应吧。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世界话语争夺舆论战,已经进入上甘岭或斯大林格勒战役,即胜负的关键战役;我们需要建立的,恰恰就是这样一支应该得到我们绝对、充分信任的主力作战部队,给予他们以全力应战所需要的绝对的、充分的自由。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打过“三八线”、甚至可以“攻克柏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10-4 02:07:07 | 只看该作者
朝鲜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发射导弹的反应侵犯其主权 © 照片 : 朝中社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政治
02:00 2021年10月04日缩短网址 0  0  0
朝鲜外务省国际机构局局长赵哲秀表示,平壤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召开闭门会议商讨朝鲜发射导弹是对朝鲜主权和自卫权的侵犯。

朝鲜导弹(资料图片)
© REUTERS / 资料图片 /ARCHIVE
媒体:朝鲜宣布试射新型防空导弹

联合国安理会10月1日召开闭门会议商讨朝鲜近期发射多枚导弹一事。美国及其盟国在会上辩称,朝鲜试射“火星-8”型新型高超音速导弹违反了联合国决议。
平壤则声称从未承认过“不公正和非法”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的赵哲秀的一则声明中说:“他们告诉我们放弃自卫权,这无非是不承认朝鲜是一个主权国家。”
赵哲秀指出,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说三道四”,而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和武器试验缄口不言,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表明联合国“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链接

中方赞成票联合国安理会1929号制裁伊朗决议→孟晚舟事件?
13 个回复 - 1517 次查看
孟晚舟获释回国,是时候说出全部真相了ZAKER 头条新闻 被扣留加拿大三年后,孟晚舟已启程返回祖国。9 月 24 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出席了纽约联邦法院的网路视频聆讯,并与美国司法部门达成延期起诉协议, ...
2021-9-26 17:09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02:38:24 | 只看该作者
联合国:核大国之间的敌意将核风险提高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 Sputnik / Alexey Agaryshev
军事
00:33 2021年10月05日缩短网址 0 00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联合国10月4日电 联合国主管裁军事务副秘书长兼高级代表中满泉在联大第一委员会的会议上表示,核大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敌意将核风险提高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中国外交部:如北约真正关心核军控问题就应撤出在欧洲部署的大量核武器
© REUTERS / TINGSHU WANG
中国外交部:如北约真正关心核军控问题就应撤出在欧洲部署的大量核武器

她还指出,2020年全球军费增至近2万亿美元。
核大国主要是指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核武器仍然是世界五个核大国确保各自战略安全的最重要工具。
据俄罗斯媒体最近推测,世界五个核大国的核武器数量虽然有所减少,然而,威力仍然很大。
不仅如此,一些新的核手段正投入使用,大量新型核武器也正在研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15:55: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代表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财政责任
时间:2021-10-05 12:0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财政责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和关切。

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上的信息,张军与当地时间4日参与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常会开幕,审议工作计划、联合国会费与维和摊款比额等问题。

张军强调,财政是联合国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当前联合国财政状况仍令人堪忧。尽管广大会员国一再呼吁,秘书长多次致函会员国表达关切,但个别主要会费大国仍然长期欠费,这是造成联合国流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张军指,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比额总体上升,发达国家总体下降。这种情况非常不合理,不符合支付能力原则。比额计算方法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宽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方案计划要始终坚持会员国主导地位,充分反映会员国利益与合理诉求。

他说,中方呼吁会员国特别是会费大国及时、足额、无条件缴纳联合国会费,履行对联合国的各项财政义务,以行动兑现承诺,保障联合国正常开展工作并履行授权。

张军称,方案预算要保持合理规模,优先保障发展领域资源,注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切实节支增效,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各机构、各部门应聚集核心职能,避免不必要的扩张和职能重叠,防止既影响效率,也造成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00:27:59 | 只看该作者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死刑问题决议 中方回应
2021年10月10日 18:11:11
来源: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网站

中国代表团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对“死刑问题”决议草案(A/HRC/48/L.17/Rev.1)采取行动前的解释性发言

主席女士:

中国同巴林代表团一样,要求对L.17/Rev.1号“死刑问题”决议草案提出表决。

死刑问题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立法和司法问题。国际社会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并无共识,很多国家都认为,处理包括死刑在内的各种刑罚的存废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国司法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中方实施“保留死刑,严格适用死刑”的政策。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打击犯罪的具体需要决定的。中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适用死刑也有严格的使用标准和核准程序。

人权理事会讨论和通过关于死刑问题的决议,应该采取客观、公正、平衡的态度,尊重各国司法主权。我们不赞成将司法问题人权化,更不赞成炒作死刑透明度问题。中方将对L.17/Rev.l 号决议草案投反对票。

谢谢主席女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00:51:2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代表团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对“叙利亚人权状况”决议草案(A/HRC/48/L.10)采取行动前的解释性发言
来源: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网站
2021-10-10 19:37
(2021年10月8日)

主席女士:

中方支持俄罗斯对A/HRC/48/L.10号“叙利亚人权状况”决议草案提出的表决要求。

中方一贯主张各方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处理人权领域分歧,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L.10号决议草案延续以往有关决议内容,单方面向叙利亚政府施压,刻意回避叙利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绝口不提外国非法军事干涉、单边制裁等对叙利亚人民人权造成的负面影响,内容不公正、不客观,无助于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无助于缓解叙利亚人民的苦难,无助于同叙利亚政府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无助于促进和保护叙利亚人权。

鉴于上述,中方将对L.10号决议草案投反对票,并呼吁人权理事会其他成员均投反对票。

谢谢主席女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00:52: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代表团在人权理事会第48届会议对“布隆迪人权状况”决议草案(A/HRC/48/L.19/Rev.1)采取行动前的发言
来源: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网站
2021-10-10 19:37
(2021年10月8日)

主席女士:

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处理人权领域分歧,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未经当事国同意设立国别机制的做法。L.19/Rev.1决议草案无视布隆迪政府为促进和保护人权所做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无视当事国政府多次明确要求人权理事会取消布隆迪调查委员会、不再设立任何针对布的人权机制的请求,强行设立布隆迪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干涉布隆迪内政,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鉴于上述,中方将对L.9/Rev.1决议草案投反对票。

谢谢主席女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5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1 01:09:41 | 只看该作者
不反华就下台!这个读过马克思的IMF总裁被美国逼入死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乌鸦校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乌鸦校尉官方账号
昨天 07:34


  近期,一份三年前的所谓“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因为中国的排名,牵扯出一场发生在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层的“逼宫行动”
  美国白宫财政部连番出场,政客媒体疯狂造势,不惜撕破半个世纪的合作关系,要将IMF现任总裁、毕业于保加利亚卡尔·马克思学院的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逼下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此事性质之恶劣,影响之大,被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形容为“IMF政变”
  这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起步,美国阻击的火力就已经拉到满格。
  1
  9月16日,世界银行旗下道德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由美国第二大顶级律所出具的“独立调查”,指控前世界银行高管、如今的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向属下施加“不当压力”,以提高中国在《世界银行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
  这份调查报告说,当时世界银行正有求于中国进行大幅增资,时任世行高管的格奥尔基耶娃向员工施压,要求他们“对中国的数据点进行具体调整”来提升其排名。
  同时被卷入的还有当时的世界银行行长,韩裔美国人金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调查报告认为,与初稿相比,中国在2017年10月发布的《2018 年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在数据方法变更后,在190个国家中,居然整整升了 7 位至第 78 位。
  划重点,78位......
  乍一听,似乎是格奥尔基耶娃拿了中国的好处,中国也得到了珍贵的回报,俨然一次典型的“权力寻租腐败”。
  随即,世界银行宣布开启调查,要严查违规行为。作为IMF和世界银行的主要股东,美国财政部马上表示正在考虑罢免格奥尔基耶娃,财政部长耶伦也干脆拒绝了与格奥尔基耶娃的会面。
  一时间,美国上下统一口径,政客、媒体声讨格奥尔基耶娃,要求她下台的声浪不断高涨。
  这位曾经接受系统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教育、竞选过联合国秘书长的保加利亚人陷入了足以毁掉她一辈子的危机。
  然而,从报告本身到舆论发酵,一系列事变本身就疑点重重。
  首先,这份报告里说的是,与初稿相比,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提升了7位,实际上与2017年的排名相比,中国名次并没有发生变化。换句话说,是先有人想降低中国的排名,格奥尔基耶娃最多只是让中国排名保持原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仔细看看这个表,连打内战的乌克兰,营商环境都比中国高两位,就算中国位置下滑七位,让巴拿马、肯尼亚、博兹瓦纳、南非、卡塔尔、马耳他、赞比亚排到前头去,又能如何呢?
  就这,还敢拿来与中国做利益交换?!谁稀罕啊??
  一句话,排名本身就很扯淡,而污蔑中国在排名上做手脚更是扯淡上的扯淡。
  美国用这种明目张胆扯淡的分析,给一个国际组织最高领导人泼污水,还形成了一边倒的批判局面,自然有人看不惯。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一向对美元体系不满的斯蒂格利茨就公开发文为格奥尔基耶娃站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文中,斯蒂格利茨一边嘲讽所谓的营商环境排名,一边现身说法解释真相:
  “这件事情唯一一个积极影响估计就是这个排名的终结。25年前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很扯淡,几个模糊的数字就能大幅改变排名......数据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格奥尔基耶娃必须敦促手下人确保数据尽可能准确,我当年偶尔也必须这么做。”
  斯蒂格利茨还直接揭露了“独立调查报告”最双标的地方——在没有证据的地方捕风捉影,面对实锤却装聋作哑。
  中国在2018年的排名仅仅是保持不下滑7位,就说IMF总裁与中国搞秘密交易,然而2019年沙特排名提高30位,却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谁参与了这个变化。
  实际上,前特朗普大选经济顾问、现任世界银行行长大卫·马尔帕斯才是始作俑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0多岁的马尔帕斯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在美国各个政府、公司、社会机构折腾大半生连个议员也没混上,一路高喊“为什么我们的经济需要特朗普”加入懂王的竞选团队,拍上正确的马屁,进而一路高升到财政部副部长,再进一步加入经济学大牛云集的世界银行。
  此后,他不但在2018年的排名初稿中毫不掩饰地修改原有计算方法降低中国排名,结果被格奥尔基耶娃发现修正,还在当上行长后,跑到沙特营销自己改革后的《营商环境报告》,才有了后来沙特在《2020 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攀升 30 位至第 62 位。
  而就在马尔帕斯访问沙特的时候,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沙特王储下令谋杀肢解卡舒吉一案,如此恶劣,却没见半点对营商环境排名的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初,屡次得罪特朗普的韩裔前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突然提前卸任,马尔帕斯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全票通过,成为新任行长。
  这份所谓独立调查报告里,特地强调沙特排名没发现干涉证据,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暴露了隐藏在背后的马尔帕斯。
  更可笑的是,沙特排名上升的可疑情况在维基百科中一起被扣在了格奥尔基耶娃头上,明明时间都对不上,完全误导了没有细看完整报道的吃瓜群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报告出来后,一个关键证人,格奥尔基耶娃的下属德瓦拉扬就表示“我花了几个小时向世界银行的律师讲述我的故事,结果他们采纳了我告诉他们的一半”。
  一个本身就扯淡的排名,一份满是影射与偏见的14页调查报告,通过颠倒黑白、浑水摸鱼、举起大喇叭造谣,居然就能被白宫装模作样地接受,进而逼一个国际组织现任领导人下台。
  现实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中透着一丝黑色幽默。
  这背后,是看似依旧稳固的美元霸权体系,实则已经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歇斯底里的境地。
  2
  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又是世界银行,很多人想必都糊涂了。
  这不奇怪,因为两大国际金融机构本来就是连体婴儿,职能作用类似,连创立两者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都说,自己被两个机构的名字搞糊涂了。
  IMF与世界银行都是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为的是欧美国家重新建构二战后的世界经济金融秩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IMF通过特别提款权(SDR)帮助各国处理债务问题,维持货币与美元黄金汇率稳定,世界银行则向各个国家筹钱,然后对一些国家进行贷款援助。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负责帮助欧洲国家维持美元中心货币体系,一个负责协助美国支援各国重建(如马歇尔计划),各取所需、各有侧重。
  所以,IMF的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世行行长则必须是美国人,总部地址都设在华盛顿,就在同一条街上。
  因此,两大机构人员相互任职就司空见惯了。
  这次被美国“狙击”的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从1993年开始就长期在世界银行任职,主要负责俄罗斯业务,还担任过一阵世行临时行长,最后是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支持下,以66岁的年龄突破了IMF总裁年龄65岁的限制,出任IMF总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总之,IMF与世界银行就是以美元为中心,供欧美国家进行利益交换的两支工具。
  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脱钩,不再维持稳定汇率,全球经济周期性动荡,IMF的职能就演化为收拾危机烂摊子,世界银行则从援助欧洲国家重建,逐渐变成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扶贫。
  从一开始,两大机构就陷入了学者与政客、经济与政治、美国与欧洲的多重博弈。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美国不负责任的金融政策下愈演愈烈,全球发展中国家扶贫成绩去掉中国后基本就是零蛋,两大机构备受争议和批评。
  与此同时,中国对这两大美元体系支柱机构的影响与日俱增。
  2008年2月,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第一人。这背后是中国手握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已经从受世行援助的国家,翻身成为了世行的援助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入不敷出,债台高筑,对两大机构拨款越来越吝啬,而中国资金实力雄厚,在世界银行的权重也不断增加,中国经济与人民币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
  2018年4月,在时任行长金墉以及格奥尔基耶娃主导下,世界银行通过了一项130亿美元的增资计划,中国在世行主要基金的投票权上升5.7%,逼近日本的6.8%,排在第三位。
  美国则是15.9%。
  由于世行规定,决议要85%的投票权同意才能通过,等于说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未来如果中国份额再往上提升,而美国国会还是不愿意拨款,很可能就要威胁美国的一票否决权了。
  不久之后,担任了七年世行行长的金墉就被美国提前三年逼下台了,这件事也成为了今天格奥尔基耶娃被逼宫、算旧账的前站。
  有意思的是,金墉在卸任讲话里,还感谢特朗普政府配合,才完成了130亿美元的增资,幽了懂王一大默。
  为什么三年前世界银行会增加中国的股权呢?实际上,比起那份扯淡的排名,亚投行才是关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世界银行一直拒绝中国增资,自己的对外援助会受到影响,而中国的资金仍会通过亚投行对更多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援助,等于抢了世行饭碗,其国际地位就更加岌岌可危。
  这就叫经济规律!
  试问,中国有必要为一个本来就扯淡的排名卷入增资内幕交易么?降就降了,就算格奥尔基耶娃不为中国说句公道话,就算世界银行把中国排名垫底,中国经济该怎样还是怎样,信用崩溃的反倒是世行自己。
  中国当然不怕一个小小的排名变化,倒是美国越来越在意中国在一切指标上的排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GDP排名如此,奥运会金牌排名如此,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也是如此,而最重要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在格奥尔基耶娃被美国围攻的前一个月,其领导的IMF刚刚通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规模为6500亿美元的新一轮特别提款权(SDR)普遍分配方案,为疫情之下的世界各国提供外汇储备支持。
  特别提款权是IMF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方便各国在外汇储备不足的时候兑换所需外汇。简单理解,就是几个有钱的大佬出份子钱给小弟们过难关用,防止小弟们被美元一家独大抽血太惨,算是一种对美元中心货币体系的补充。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随后比例不断增加,如今位列美元、欧元之后。
  本次具体规模之大,相当于前五次历史总和的三倍,划时代了。
  由于人民币在一份特别中占了10.92%的份额,所以此次方案等于在全世界外汇储备中一次性增加了价值650亿美元——约4000多亿的人民币,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存在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XDR:特别提款权的计量单位
  要知道中国花了这么多年和39个国家签到货币互换也才3.47万亿人民币,还是一对一的,而这这一次就4000亿亿基本可以供任何国家使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可见一斑。
  同样,美国如果要维持41.73%的特别提款权比例,则要掏出2600亿美元,对如今债台高筑,两党为预算打得头破血流的美国而言,无疑是忍着痛割肉送人。
  更难受的是,如果美国不愿意出钱,就得把比例让出去,让给谁呢?谁有钱就必须让给谁。中国有钱,即便几千亿人民币投放国际储备,人民币汇率依旧坚挺,在SDR比例自然提升。
  这对美国才是要命的事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且随着资金盘子规模越来越大,原本只是为弥补美元不足的SDR的地位则会越来越重要,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货币,比如叙利亚里拉,维持币值稳定的压舱石,而不再过度依赖美元外汇储备。
  在人民币加入后,长远来看,SDR将会从补充角色,变成人民币国际化的间接跳板,进而直接威胁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
  所以,不管SDR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出疫情危机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债台高筑的美国也已经无法忍受SDR规模的扩张了,主导这一史上最大分配方案的格奥尔基耶娃自然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连续在世界银行、IMF这两个美国眼皮子底下的机构让美国尴尬,给中国创造机会,这样的人物自然让美国欲除之而后快。
  但也足见这位格奥尔基耶娃的确行得正坐得端,不然在华盛顿工作三十年,天天被CIA、FBI以及无数狗仔记者盯着,居然一点私人丑闻都没弄出来,要不连家人都要搭进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别以为美国干不出来这事。用这种近乎赤裸的脏手段要挟这个级别的人物,使其不敢忤逆美国利益,格奥尔基耶娃的遭遇其实并不新奇,别说你个小小的IMF总裁,联合国秘书长照样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3
  2001年6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成功获得连任,成为第一个连任两届的联合国秘书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冷战时期,美苏不停地往联合国机构塞入自己人,导致人事臃肿、运行迟缓,贪污浪费严重。苏联解体后,美国在联合国一家独大,动辄拖欠过半的会费,本就混乱的联合国运作彻底被架空。
  1996年,声望跌到谷底的联合国迎来了安南。
  在第一个任期,安南主要对联合国的人事机构安排进行改革,削减经费、精简机构。虽然安南也受到美国处处掣肘,好歹没有动摇美国核心利益,反而帮其清除了在联合国的苏联残留,所以安南与美国关系还不错,声望也不断提高,才有了靠安南个人声望不断周旋各方达成的“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安南,几乎成了当时联合国的代名词。
  到了第二个任期最后三年,安南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除了对内整顿联合国机构,还要改革秘书长权力和安理会职权,重点是响应世界各国呼声,扭转美国单边主义对联合国基础的恶劣影响。
  对此,美国小布什政府一边继续用拖欠联合国会费要挟安南,另一手却是直接将安南拖入了涉及亲信甚至家人丑闻中。
  2004年6月,安南下属被英国媒体爆料指控性骚扰,经过调查,安南宣布没有实质性证据,但下属还是选择辞职,以缓解安南的压力。
  到了同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又发文,说安南的儿子科乔在受雇于一家瑞士公司时曾帮助该公司获得“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的合同,并在离开该公司后的四年间仍然按月从该公司领取高额薪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个薪水有多高呢?高达每个月2300美元!几乎是美国清洁工的收入,竟然赶上瑞士低保水平了,果然高薪了。
  即便是这所谓的高额薪水,实际上也是瑞士这家公司给安南儿子的竞业协议补偿,跟安南更是一分钱关系也没有。这点收入比起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中大量中饱私囊的西方和阿拉伯公司可谓“十万牛之一毛”。
  针对安南儿子的调查搞了近一年之后,《泰晤士报》对科乔·安南道歉赔钱了之,可是同时期安南任期最后几年的声誉彻底被抹黑。
  期间,美国任命了那个疯子一般的鹰派好战狂、反华分子博尔顿出任驻联合国代表,意在挟持联合国改革,安南的放手改革计划也遭遇更大阻力,改革措施大打折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博尔顿、小布什、赖斯
  比如,安南搞“千年发展计划”,划定发达国家对外援助金额要占其GDP的0.7%的目标,美国则要求统统删除,最后只保留了“千年发展计划”的口号,却不提援助指标。
  安南提出:a、一个国家可以针对迫在眉睫的威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不用联合国批准,b、对潜在的威胁的“先发制人”决定权在安理会。美国强烈反对任何不利于单边主义的决定,所以只通过了a,把经彻底唱歪。
  在人权问题上,安南希望把人权事务列为联合国主要工作,但认为主导权要在联合国,美国则要求委员会设立门槛,将部分国家排除在外,区别对待。争论的结果,联合国没能建立实质性有效的人权机构,也无法限制美国操控人权话题。
  总之,对霸权而言,有利于我独断专行的就通过,否则就横加阻挡。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通过抹黑攻击安南个人,美国达成了阻碍联合国改革的实际效果,安南卸任后,联合国深化改革无疾而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美国能够屡屡拿国际组织领导人开刀,这是因为联合国、IMF与世界银行等等国际机构总部都在美国,在美国《海外反腐败法》中都算政府机构,而且人员物资主要结算资金都是美元,甚至大部分员工都是美国人,都逃不过“长臂管辖”。
  所以即便地位之高如安南、格奥尔基耶娃,不想被美国挟持,也只能靠专业水平以及“身正不怕影子斜”个人道德来硬抗,不下台也要脱层皮。
  在扳倒安南十五年之后,眼见自己一手扶持的世界银行、IMF反可能成为压垮美元的最后几根稻草,美国自然更加豁出去了,哪怕没有实锤,只要搅乱浑水,脸皮够厚手够黑,也足以挟持当事人不再敢忤逆美国的意愿。
  上一个不听话的世行行长金墉已经辞职还要抹黑踩上一脚,还在任上的IMF总裁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作为第一个来自新兴国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女性总裁,格奥尔基耶娃遭遇美国围攻,表面上看孤立无援,保加利亚无能为力,连支持她的法国马克龙也自身难保。
  但中国与人民币的崛起已成为定局,任何人,只要具备专业素养,即便不在情感上倾向于中国,也不可不正视这一无法阻挡的现实。
  类似的道理,无论美国如何阻挠联合国改革,放纵单边主义,也无法改变日渐被孤立的现实,甚至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问题上出现184:2的空前局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哪怕格奥尔基耶娃重蹈安南的命运,只要IMF和世界银行还想要遵循经济规律,还想继续发挥经济作用,而不是完全屈服于美国政治淫威,就必然与美国这帮贪得无厌的利益集团相冲突。
  这一个个国际机构,本就是美国亲自建立的霸权根基,无论美国在如何上演一幕幕抹黑、逼宫、斩首的戏码,最终不过是自毁长城,一次次践行“不破不立”的至理名言。
  亚投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上合组织……不怕你乱来,中国已经表明态度愿意成为现有全球国际合作框架的支持者,但对面如果执意要砸碎,我们也不拦着,推到重来便是。
  参考资料:
  美国在联合国被孤立,“是送给中国的大礼”观察者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变企图 2021 年 9 月 27 日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
  马经纬.联合国改革中的美国因素分析[C].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
  中国在世界银行换到“成人桌”[J].时代金融,2018,(16):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