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0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说健康人戴口罩难防新冠 理由引争议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7 23:3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者说健康人戴口罩难防新冠,理由引争议

时间:2020-03-17 16: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戴还是不戴,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选择难题。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各国对公众是否要佩戴口罩问题产生明显分歧。

3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全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尽管如此,当天特朗普的发布会上,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官员安东尼·弗契在回答记者关于目前应防控疫情方法是否有效的提问时,只强调勤洗手、不到拥挤的地方去,并未提及佩戴口罩。

欧美官方及媒体一直宣传,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佩戴口罩,健康人不仅没必要戴,而且没效果。《纽约时报》3月15日发布的文章称,大多数外科口罩太松,无法防止病毒吸入。德国媒体也强调,健康人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试图保护自己免受空气中的病毒侵害,是在浪费时间。

这与中国的防控经验有显著差异。在防疫初期,中国国务院疫情防控组就发布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详解不同人群如何选择口罩。随着疫情扩散加剧,媒体轮番宣传,中国公众普遍佩戴口罩。这也一度使得电商平台口罩告罄。日本公众日常就有佩戴口罩的习惯,这次疫情中更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也未因口罩佩戴产生争议。

防控新冠疫情的流行,口罩到底有没有用,成为很多人心里悬浮的疑问。欧美疫情正在继续扩散,“口罩无用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1月2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爆发下,在社区,家庭护理和医疗环境中使用口罩的建议:临时指南》中,就新冠病毒的防护指出,因缺乏有效证据证实佩戴口罩能有遏制传染病的作用,建议公众在社区环境中不应戴口罩。

但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3月3日,香港肺结核,胸腔与心脏病协会的梁子超医生等在《柳叶刀》发文指出,缺乏有效证据不应等同于无效证据,而面临COVID-19这一新情况,选择余地有限,建议全球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口罩的价值。

口罩效用分歧何在?

要了解口罩有没有防护作用,就需要清楚病毒的传播方式。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气溶胶下,还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

医学上将空气中粒径大于5μm(μm即微米,1微米=0.001毫米)的病菌或病毒传染,称为飞沫传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带有病毒的直径大于5μm的液滴,也即飞沫。当飞沫被近距离的人的眼结膜、口腔或鼻黏膜接触时,就会发生飞沫传染。大多数的流感爆发表明,飞沫传染是主要传染方式。

气溶胶是空气中分散悬浮的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大小通常在100μm以下。咳嗽或打喷嚏而排出的飞沫通过蒸发迅速缩小尺寸,形成液滴核,从而增加了充当气溶胶的颗粒数量。而液滴核的粒径一般在5μm以下,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附着于其上,形成带病毒的气溶胶,再通过空气吸入呼吸道,引发感染。

特定口罩可以阻挡飞沫传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发表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的《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文章称,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有三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则有过滤作用,可阻隔超过90%的5μm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

上述论文介绍,口罩的防护原理有三个,一是过滤,口罩材质与纺织方式使口罩缝隙小于病毒体积,将病毒过滤掉。二是吸附,口罩的静电作用,将病毒吸附在口罩外层,如所谓的添加静电滤网层。三是灭杀,口罩材质具有杀菌功能,直接杀死病毒,比如二氧化钛光触媒。

多伦多大学一篇关于甲型流感的综述文章中也表示,医用外科口罩可用于防止飞沫传播,但不能提供可靠的气溶胶防护。

更高一级的医用防护口罩可阻挡更细小的颗粒。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颗粒过滤效率超过95%,能阻挡经空气传播的直径小于5μm 的感染因子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感染因子。医用防护口罩可以阻止大部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用于在高危区域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对应的美国标准为N95口罩。

一个普遍共识是,特定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人传播飞沫,进而阻挡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因此生病的病人要戴口罩。《口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一文表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来防止其体内病毒或细菌散播至外界,从而保护周围健康人群。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Martin Weiss教授等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JPH)的文章也提到,医用外科口罩用于保护他人免受佩戴者所产生的污染物危害。

分歧在于,健康人群佩戴口罩是否有效。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网发文认为,虽然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阻止向外的飞溅物和大颗粒飞沫,但根据设计,口罩不会过滤或阻止空气中可能通过咳嗽、打喷嚏或某些医疗程序传播的微小颗粒物。另外外科口罩相对宽松,与面部有空隙,也不能完全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和其他污染物。

由于N95口罩能紧贴面部,且防护等级更高,文章认为只有N95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然而,虽然医用外科口罩的防护能力仍待试验证明,但在一些研究中它表现出与N95口罩相近的防护效果。2019年3月由美国CDC国家个人防护技术实验室研究室(NPPTL)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文章显示,在一个涉及美国2862名医护人员,长达4年的随机试验中,佩戴N95口罩与医用外科口罩门诊医护人员,流感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

另一观点认为,在无症状时保持适当距离,便不必佩戴口罩。这一观点源于威尔士(Wells)在1934年的研究,试验发现由于在正常的空气条件下,人活动(如讲话)产生的直径小于100μm的液滴在落到2米外的地面之前会完全干涸,而直径大于100μm液滴,即飞沫,将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沉降,将飞沫传染范围控制在较近距离。

然而,飞沫干涸后形成的液滴核将在空气中悬浮,在封闭的空间中传播风险升高。但在室外空旷通风处,病毒不会长久环绕。这意味着健康人在日常环境中佩戴口罩,相比于医生在医院环境中佩戴,后者效用更大,或说医生佩戴口罩必要性更高。

多伦多儿童疾病医院的泰利尔(Tellier)2006年发表在《新兴传染病》上关于甲型流感病毒气溶胶传染的综述提到,直径为5μm的气溶胶沉降时间约为62分钟,而直径小于3μm的颗粒基本上不沉降。3月13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的文章显示,新冠病毒最长能在空气气溶胶中存在3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健康人戴口罩与否,关键在于新冠病毒是以飞沫传染为主,还是以气溶胶传染为主。虽然第六版《新型冠状肺炎诊疗指南》认为新冠病毒只在特定情况下有气溶胶传染的可能,但一些文章显示,在呼吸系统流行传染病中,气溶胶传染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除了从生物体与患者身上的直接检测与动物试验,2009年上述泰利尔医生在综述中又补充了气溶胶的数学建模,得出气溶胶传染发生率很高的结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多伦多大学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综述文章虽称甲型流感主要通过大于5μm飞沫传染,且传播距离小于1米,而基于气溶胶的空气传播并不常见。但文中也提出,飞沫传播与气溶胶传播间的互相转换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特别是当颗粒粒径在5μm以下时,液滴传播可能会与空气传播混合。

引人关注的是,此次新冠疫情中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患者可以在无症状的情况下感染健康人,且潜伏期最长可达14天。而有研究显示,正常人们之间谈话5分钟产生的飞沫核数量与咳嗽相当,大约3000个。这也意味着,无咳嗽、喷嚏等症状感染者向健康人传播病毒的风险也非常大。此种情况下,近距离接触中,口罩仍能提供一定防护,阻挡飞沫中的较大颗粒,而若处于在特定环境下如医院室内产生了气溶胶,则口罩防护作用将会受限。

口罩需与手部卫生配合

部分研究指出,使用口罩与保持手部清洁结合,有显著的预防效果。

2009年由美国CDC、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大学赞助的一项关于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与疾病家庭传播的研究显示,将259户家庭分成对照组、洗手组,以及戴口罩加洗手组。结果显示,在患者症状发作36小时内,全家人保持手部卫生并带外科口罩,将使家庭感染率降低约70%。

另一篇来自密歇尔根大学的文章与上述实验不同,实验对象并没有明显的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而是在2007至2008年流感季节,对来自5所大学的37个宿舍里1178位年轻人进行为期6周的集群随机干预研究。他们被分为对照组,口罩组与口罩加手部清洁组。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佩戴外科口罩并组合手卫生组,在最后一周的流感样疾病的发病率减少了75%;仅佩戴口罩组的发病率降低得并不显著。

但上述两篇文献并不能划清单独使用口罩的效果,后者甚至称,仅仅使用口罩并不能带来好处,这表明单一的个人防护措施不能预防流感样疾病或流感的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WHO的建议,口罩只有配合经常使用酒精洗手液或肥皂水洗手才有效。

多项研究提醒,口罩防护是否有效的另一个关键是,是否正确佩戴了口罩。具体的提醒包括,不要在可能有病毒存在的空间内戴口罩。不要用手挤压口罩,挤压有可能使口罩表层的病毒随飞沫湿透口罩,感染佩戴者。另外尽量使口罩与面部有良好密合。佩戴前与摘取口罩前都要再次洗手。

单个口罩不能长期使用。由国家个人防护技术实验室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Appavoo Rengasamy发表在美国感染控制(AJIC)上关于气溶胶的综述提出,吸附在口罩上的颗粒可能会随空气流动二次溶解,进入呼吸道或重新扩散至外界,而潮湿的口罩内可能会有细菌滋生,因此不能长期使用。

不过,要确定口罩能否有效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有一定困难。201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在线出版的《预防流感病毒传播的口罩:系统综述》中提及,关于口罩减少流感病毒感染传播的有效性研究仍然不足,现有研究证据也存在多个局限性。

目前新冠病毒仍有诸多待解之惑,口罩对它的防护效用也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洗手与公共场合保持距离的措施被更广泛地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于减少日常触摸其他物体表面附着的病毒风险。3月13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的研究部门负责人尼尔杰·范·多雷玛伦,领衔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在气溶胶中与在不同物体表面的存活稳定性研究报告,其中提到,新冠病毒在空气气溶胶中存活最多3小时,在铜表面存活最长4小时,在纸质材料上可存活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则可存活2至3天,不过,此时病毒的毒性已大大衰减。这提示,日常中存在接触病毒的可能,要勤洗手。

美国CDC强调,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要勤用肥皂与水,或使用至少含有60%酒精的洗手液洗手。若有疫情在社区内蔓延,注意与他人保持2米(6英尺)以外距离。CDC还建议,不去拥挤的地方,其官网称在接下来8周内,组织者应取消或推迟50人以上面对面的活动。

更多人仍然选择口罩防护

尽管对于健康公众是否有必要佩戴口罩的争论仍未达成一致,但随着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佩戴口罩。

此前欧美等国呼吁民众非必要情况下不要抢购医用口罩,防止医护人员防护资源短缺。据纽约时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卫生应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尔.J.瑞安(MichaelJ.Ryan)博士在2月29日的简报会上说:“全世界的防护设备都面临严重的压力。我们最关心的是确保一线卫生工作者得到保护,并确保他们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设备。”

瑞安医生说,口罩主要是防止病人把疾病传染给别人,但健康人佩戴所受到的保护有限。“每个人都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洗手,双手远离面部,并注意非常精确的卫生。”

但口罩销售量仍然明显增加。3月11日,美国公共利益研究集体(U.S.PIRG)的调查显示,亚马逊上的大多数外科口罩、消毒剂价格飙升至少50%。

研究人员将三个多月来这些商品的平均价格与自世界卫生组织1月30日宣布全球卫生紧急状况以来亚马逊的高价进行了比较。随着疫情蔓延,大多数消毒液和口罩的价格比90天的平均价格上涨了至少50%。即使是亚马逊直接销售的六分之一的产品(而不是使用在线市场的第三方供应商)在2月份的价格也上涨了至少50%。

3月16日,一位长期居住在意大利的华人向财新记者表示,已经有更多人戴起了口罩。不过仍有一些出行的中老年人没有佩戴。

随着疫情加剧,口罩资源在部分国家已经显得紧缺。意大利国家卫生研究院传染病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意大利的口罩短缺已经成为一场危机。

目前,海外疫情继续呈爆发态势,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已超过中国,中国疫情面临从海外输入的风险持续加大。3月15日,中国之外新增确诊病例近1.3万例,呈快速增加态势。从具体数字上看,中国之外累计确诊病例87464例,死亡3289例,遍布14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累计确诊超过千例的国家已有13个,其中意大利突破2万例,达到24747例;伊朗破万达到13938例;韩国新增病例得到遏制,首次降至百例以下,累计确诊8236例居第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4:33:57 | 只看该作者
陈列平:特效药问世之前,应利用大自然力量
时间:2020-03-18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气温升高有助于缓解新冠病毒疫情吗?耶鲁大学免疫学教授陈列平近日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气温与病毒有必然联系。流行病多发于冬季,天气变暖往往会降低传染速度,原因在于气温升高后,室内通风和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借助自然的力量可以稀释病毒的浓度,进而可以减少传播的几率。他进而认为,当前抗疫的策略应当从强调居家封闭转向鼓励人们到空旷的户外活动,并开放公园等公共空间。

“病毒相当于寄生虫,需要寻找宿主才能存活。在当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情况下,对抗病毒一是不让病毒侵入人体,一是靠自身免疫力。”陈列平称,新冠疫情以来,一度有数据显示感染病人中70%是家居感染。这是因为冬天人们都在房间里,容易近距离传播。随着天气转暖,开窗通风、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病毒稀释,而阳光中的紫外线本身亦有利于杀死病毒。

陈列平目前担任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讲席教授和免疫学教授,长期从事基础免疫学机理及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曾经首创以抗体阻断PD-1/PD-L1通路治疗癌症的方法,是业界公认的免疫学权威。

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病人大部分(约85%-90%)为轻症和中症,靠自身免疫力即可自愈;转化成重症的病人,有一些病例是免疫力比较低下,特别是年龄大、有基础病的患者。还有一小部分病例是免疫过强引发炎症风暴,打击病毒的同时,导致器官损伤甚至衰竭。

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陈列平表示,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人体的天然免疫力(innate immunity),“人体中抗体,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诸多细胞因子,在病毒侵入早期常常起很大作用,如果是轻症,就可以扛过去。而增加天然免疫力的一个基本办法是锻炼身体,健身时发热,血液循环加快、都可以增加天然免疫。”陈列平称,现在对天然免疫预防新冠还没有很好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不过坚持户外运动、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都是很好的办法。

对于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陈列平表示前景不太乐观。在他看来,新冠病毒有较高的自愈率,疫苗真正受益的人群只有10%左右,原则上用治疗的方法比较好,或者是治疗与疫苗相结合。

“疫苗的临床试验是个主要的瓶颈,一个临床试验要得到有效的、安全的结果,要花很长的时间。对于新冠病毒,由于试验对象有自身的免疫力,100个人中疫苗可能有效的只有10人或更少,因此需要上千人的试验才行。而由于试验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本身也有伦理上的困难。”陈列平举例说,艾滋病研发疫苗就遇到过类似问题,疫苗完成试验的都是在非洲的易感人群,给性活跃的青少年试验疫苗,看几年后多少人感染了AIDS,而最后也没有研制出成功的疫苗。新冠疫苗研发实验的周期,一般也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才能得到初步的临床结果,“而且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阳性结果,那样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目前已广泛临床应用的流感疫苗,陈列平坦言,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比较大,“流感病毒上面的蛋白经常改变,免疫系统常常不能准确识别,只能针对每年可能流行的病毒、根据不同变化,制备成疫苗,把可能流行的先挑出来注射,有猜测的成分在里面,有效性不太理想。因此尽管有疫苗,流感还是每年都会来。相比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目前的变异不大,可能会相对好一些。”

对于进入临床试验、被戏称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陈列平表示,它的原理是抑制RNA的合成酶,在疾病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抑制病毒复制。“就像被毒蛇咬了,还没损害神经系统前,解毒药物是有效的。如果病毒已经造成很大损伤效果就不太好,因此它的适用人群会以中轻症为主,防止病人演化成为重症”。他也坦承,针对中轻症药物的临床设计很不容易。由于多数病人会自愈,变成重症的比例很小,因此实验人群规模要很大。对于对照组的管理也不好做,因为一旦出现病情进展从伦理上不能硬扛,需要采用其它措施或药物,“这会不会干扰结果,也是问题。一般来说,容易出明确结果的药是针对重症的药物,因为病人已经没有太多其他办法,受到干扰较小,容易判断用药效果。”

至于国内热议的提取康复病人的“血浆抗体”的治疗方法,陈列平表示这是免疫学最原始的做法,原理是康复病人血液有抗体。但这只适用于个例,广泛应用不可能。“治愈病人血浆里的抗体往往并不多,病人还有可能有其它疾病,会出现交叉感染等等。现在用基因工程的办法可以大量合成重组抗体,安全性有保障。抗体治疗的缺点是效果不持久,因为抗体只能在体内存在几周时间,不可能产生持久的保护。”

新冠病毒感染未来会走向何方?除了发展疫苗和特效药物外,病毒也有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弱乃至消失的可能,“不少病毒就是这么消失的,因为从病毒的自身进化来看,只有变弱才能获得更广的传播,太强的病毒把宿主杀死的同时自身也就消亡了。”至于英国、德国提到的“群体免疫”说,陈列平表示,人群中出现大量的被感染者,形成免疫力阻碍病毒进一步传播,“这是原始的做法,也就是没有办法时的办法。现代医学还是会尽量提供对症治疗,帮助病人争取到时间,最后由免疫系统来清理掉病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14:46:2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可以不戴口罩?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2020-03-18 12:07:18A  来源:观察者网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的通知》,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
根据当前防控形势和全面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需要,我们组织编制了《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本指引从普通公众、特定场所人员、重点人员以及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代 章)
2020年3月17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科学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保护自己,又有益于公众健康。目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为引导公众科学戴口罩,有效防控疫情,保护公众健康,特提出以下指引。

一、普通公众
(一)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
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二)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四)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防护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二、特定场所人员
(一)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和单位进出口等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二)在监狱、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学校的教室、工地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
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日常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人员聚集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其他人员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三、重点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四、职业暴露人员
(一)普通门诊、病房等医务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警察、保安、保洁等。
防护建议:戴医用外科口罩。
(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患者的病房、ICU工作的人员;指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环境消毒人员;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人员。
防护建议:戴医用防护口罩。
(三)从事呼吸道标本采集的操作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镜检查、吸痰、心肺复苏操作,或肺移植手术、病理解剖的工作人员。
防护建议:头罩式(或全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或半面型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加戴护目镜或全面屏;两种呼吸防护器均需选用P100防颗粒物过滤元件,过滤元件不可重复使用,防护器具消毒后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一)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二)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三)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四)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五)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六)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3-18 21:22:42 | 只看该作者
新研究:新冠病毒可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来源:新华网
2020-03-18 18:58

新华社华盛顿3月17日电(记者谭晶晶)17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病毒能够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稳定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

研究模拟了病毒从一位被感染者身上经咳嗽或接触而传播到周围物体表面的过程,科学家对病毒在这些物体表面保持活性的时长进行了分析观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可存活3小时,在金属铜表面能存活4小时,在纸板上能存活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能够存活长达2至3天。

国家卫生研究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研究结果为确定新冠病毒的稳定性提供了核心信息。

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专家比较了此次新冠病毒与导致2003年非典疫情的冠状病毒受环境影响的异同。在两种病毒的稳定性研究中,专家发现两者的表现相似,但尚未找到为何新冠病毒的暴发更为严重的确切原因。他们认为,已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自身无症状或出现症状前已经开始传播病毒,从而使新冠病毒的防控比SARS冠状病毒更难。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和物体表面的稳定性也使其传播环境更广,助长了其在社区、医疗机构等范围内的传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0-3-24 01:46:18 | 只看该作者
每天仍检出多例无症状感染 援鄂疾控缓撤离
时间:2020-03-23 16: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症状阳性者,还不能判断武汉的传播是否彻底阻断”。

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据中疾控专家介绍,现阶段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渠道包括:各类住院患者入院筛查时,医学观察中的密切接触者,各类隔离点隔离管理的人员,对需严加保护或高危工作人员的筛查等。

3月22日凌晨,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微“武汉发布”发布通报,就三则引发争议的“新增病例”做了集中澄清,其中提到,丽水康城小区居民张某某为无症状感染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无症状感染者非确诊病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现行防控方案,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指的是,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lgM抗体检测阳性者。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并不计入确诊病例,但在网络直报中作为独立类别单独报告,不对外公布;2月5日国家疾控中心曾要求无症状感染者暂时计入确诊病例合并报告,两天后第四版防控方案再次要求单独报告。

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传染?2月4日下发的第五版诊疗方案开始提到,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第二天,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公开解释,从发病机制来讲,既然带有病毒,就可能会造成传播。病毒量多少和病情轻重有一定相关性,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就是说病毒量会比较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

2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称,根据传染病一般的传播规律和目前的数据,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有排出病原的可能,但因为他没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概率较小。

但无症状感染者引发传播仍有不小的隐患。3月22日,广东通报介绍,一名往返于土耳其的服装批发商34岁林某,1月22日至3月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差。3月9日晚,林某从伊斯坦布尔出发,经泰国曼谷转机,于当天深夜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机场检测体温正常。54岁患者金某被确诊后,疾控部门对其密切接触人士,已经回国的林某进行采样检测,林某确诊。林某在土耳其感染病毒却无症状,凸显了前期防控之难,仅凭体温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防不胜防。

不过,无症状感染者一旦被发现,会进行隔离以阻断传播可能。至今,无症状感染者处理方式仍是,集中隔离14天并做进一步的检测来进行判断。如果在隔离期间出现了症状,则将其作为确诊病例报告并公布。

这部分人群规模有多大?官方在每日疫情通报中未披露相关数据。2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论文,其中提到截至2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共收到国内报告病例72314例,含有889例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约占1.2%。


由于这类症状隐匿、容易漏诊,不少专家公开呼吁,为防止疫情反弹,应该重视这部分人群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解释,核酸检测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了病毒。实验室检测通常会通过咽拭子或鼻拭子检测到病毒的遗传物质,但在一些人身上,病毒可能尚未进入细胞并开始复制;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免疫学家和流行病学家Michael Mina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不计入确诊病例,会不利于建立病毒模型并了解其传播范围。

2020年3月20日,《Nature》 发表了题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的文章,文章警示,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可能占所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60%的,且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弱,这类隐性感染者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明尼苏达州大学明尼阿波利斯市传染病研究与政策中心主任Michael Osterholm表示:“了解无症状或轻度疾病的比例对于我们了解造成这种流行病的原因非常重要。”

隔离措施有助于在无症状感染者在发病后及时发现。 “无症状人群肯定没有大面积主动筛查”,武汉疾控内部人士表示,对于这一人群,暂无有效应对手段,不管是有症状还是无症状,最好的办法就是个人做好自身的防护,减少传播别人的机会。从研究层面来讲,也正在计划利用无症状感染者样本进行调查和推测。他认为,无症状感染并不是完全有害的:一方面可能带来更多的传播风险,但反过来看,无症状感染也可能产生更多的保护。

援鄂疾控队伍对当地基层疾控人员“培训”的任务也在进行当中。据国家卫健委官方平台信息,3月22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集中开展疫情防控 “疾控大培训”活动。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肯定援鄂疾控队伍的贡献,并表示“要继续下到基层,手把手教,切实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通知》提醒,各地要继续做好援鄂疾控工作队在鄂期间的各项保障工作。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疾控中心以及陕西、天津、广东等超过10个省份疾控队伍都曾驰援湖北,3月20日前,已有个别省份援鄂疾控队伍陆续返程。

在3月17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交流视频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经过此次事件后,各级疾控中心要总结在疫情识别、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运用、疫情分析研判、实验室检测、决策支撑、社区防控、援助工作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下一步防止境外疫情输入,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下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7:21:48 | 只看该作者
港大研究:病毒可在口罩外层活七日 专家吁勿重用
时间:2020-04-02 08: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2019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但因口罩紧缺,部分人士选择重用口罩。不过。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近日有研究发现,冠病病毒在环境中可长时间存活,在外科口罩外层可存活达七日,负责研究的港大专家呼吁民众不要重用口罩。

据《星岛日报》报道,该研究主要测试病毒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包括在不同物料上的存活时间。实验采用10种物料作实验,包括纸张、厕纸、木材、衣物、玻璃、钞票、不锈钢、塑胶,以及外科口罩内层和表层。

研究发现,2019冠状病毒在外科口罩外层可存活多达七日,内层则存活四日;另在不锈钢、玻璃及塑胶表面可存活四日,在钞票、木表面可存活两日,在布表面可存活一日,在纸巾则存活30分钟。

至于环境温度,病毒在22℃环境下可存活14日,37℃的环境可存活两日,56℃的环境可存活30分钟,70℃的环境则只能存活五分钟。此外,若用1:49或1:99的漂白水浸泡五分钟,病毒也会失去传染力。

参与研究的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烈文指出,病毒在外科口罩表面可存活的时间较长,建议市民尽量不要重用口罩;至于衣物,他建议市民若有所担心,则可先用热水浸泡半小时后再洗。

港大病毒学讲座教授裴伟士则指,民众戴口罩时,尽量不要触碰口罩表层,否则如双手受到病毒污染,再接触眼等部位,便有机会把病毒带到体内。他又指,2019冠状病毒变异速度较流感病毒慢,一旦研发出疫苗,相信可较长时间有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14:50:26 | 只看该作者
有学生戴N95口罩上体育课 医生急了:心肺一旦受损不可逆

2020年04月27日 20:27:16
来源:钱江晚报







杭州中小学都开学复课了,大家戴口罩上学,进校测体温,都很自觉。

今天,有家长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留言,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他们,有同学们戴着N95口罩上学,甚至戴这类口罩跑步。这位家长表示担忧,这会不会就引起很多孩子心肺功能受损啊?

记者随后联系上了这位陈妈妈,她女儿在一所公办小学读六年级,昨天回家后,女儿在嘀咕,自己戴着口罩上体育课,觉得有点闷,可有几个同学戴的还是N95口罩,他们难道不觉得气闷吗?当医生的陈妈妈一听就着急了,她说:“孩子的心肺很稚嫩,一旦心肺功能受损的话,是不可逆的。而且N95口罩完全不适合孩子戴,这类口罩只适合医生等特殊工种的人。”

心急的她立刻在家长群里提醒同学们,不要戴N95口罩,戴普通口罩就足够了。

戴口罩到底有没有标准?这位妈妈的担心有道理吗?

日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牵头起草制定的《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口罩团体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靳向煜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孩子能戴N95口罩吗

不少家长已经发现,孩子戴口罩时往往“张嘴呼吸”,还有的孩子戴着口罩呼吸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靳向煜表示,佩戴口罩就好比是给自己的呼吸系统设置了一道“过滤屏障”,这道屏障既要阻隔颗粒物、飞沫等,又要保证呼吸顺畅。儿童肺部力量相对较弱,长时间佩戴的儿童口罩首先就是要求“通气舒适”。

在口罩团体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49帕,儿童用口罩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30帕。靳向煜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N95口罩及医用外科口罩,“这类口罩的通气阻力都在300帕左右,虽然防护性能高,却不利于透气,对于儿童日常防护而言并非最佳选择。”

但通气阻力小了,是否会影响口罩的防护性?据了解,团体标准中成人口罩和儿童口罩的防护标准“一视同仁”,同样严苛。标准规定儿童口罩对粉尘、飞沫、气溶胶等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0%,细菌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佩戴口罩后对细菌防护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自主处理能力差,还规定了儿童用口罩的阻燃性能,指标参考YY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设定口罩离开火焰后燃烧时间不大于5秒。

此外,按照新标准,儿童口罩宜采用耳挂式口罩带,口罩带不应有自由端,不应有可拆卸小部件等,不应存在可触及的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儿童用口罩原材料不应使用再生料。靳向煜说,在如此严苛的安全标准之下,只要消费者选择购买合格合规的儿童口罩,安全性和舒适性可以兼得。

医生提醒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授王月丹提醒:即便是大人在佩戴N95口罩时,一次时间也不能超过4个小时,如果长时间持续使用N95口罩,会造成肺部损伤,可能会引起肺气肿之类的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的专家宗志勇、王妍潼建议:不要给7岁以下的儿童戴N95口罩,哪怕是做了特殊空气阀设计的N95口罩,因为呼吸阻力会太大,小朋友会有窒息风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何浩表示:N95口罩能过滤掉95%的微小颗粒,这势必会影响它的透气性。戴久了会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而感到困倦、头晕、胸闷。不建议孩子戴着口罩做剧烈运动,可能会引起缺氧。如果孩子需要上体育课的话,建议在通风的户外进行,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戴口罩,尽量选择可保持一定距离的运动项目,比如做操,避免密切接触。

卡通花色口罩能买吗

不少家长在选购儿童口罩时很犯愁,普通的口罩小朋友不愿意戴,小朋友喜欢花花绿绿的或者有卡通图案的儿童口罩。但这样的口罩到底是否安全、防护效果是否会打折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中规定了口罩与皮肤直接接触织物不得染色,但此条要求不适用口罩外层,口罩外层是否染色及是否有各种图案由企业自行设计,标准不做要求。

“漂亮的口罩要慎买。”靳向煜说,儿童口罩染色用的颜料最好能达到“食品级标准”,反之用化工原料染色的口罩长时间佩戴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口罩尺寸如何选择

而关于大小尺寸的选择问题,《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对儿童口罩规格也有大号(L)、中号(M)、小号(S)之分,但是很多人还是“傻傻分不清楚”。

靳向煜提示,儿童口罩不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他建议,小号一般适用于3-6周岁儿童,儿童佩戴口罩会影响呼吸,所以年龄小的儿童佩戴口罩要慎重,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随时调整。中号适用于6-9周岁儿童,大号一般建议10周岁以上儿童佩戴。

靳向煜说,由于儿童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化区别,因此按年龄段选择口罩仅作为参考,家长在选购中,给孩子试戴后选择符合脸型大小的口罩才是最佳方案。

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医务人员对口罩佩戴时间有严格规定,那么学生等在学校这类公共场合戴口罩,该多久换一个呢?靳向煜说,每个人的呼吸量、讲话次数及运动量都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使用一次性口罩一天一换就足够了,“要选择合适尺码的口罩,保证口罩密闭性,戴口罩时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向下拉伸口罩,不留褶皱。”

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科研团队提示

儿童使用口罩需注意以下事项:

①儿童口罩不适用于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

②儿童口罩分为大、中、小号。

小号:适用于3-6周岁儿童,佩戴需谨慎。

中号:适用于6-9周岁儿童

大号:建议10周岁以上儿童佩戴

注:由于儿童个体化差异较大,以上仅供参考,试戴更重要。

③儿童口罩宜采用耳挂式口罩带,口罩带不应有自由端,不应有可拆卸的小物件。

④儿童口罩鼓励个性化设计,但卡通花色口罩对染色颜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建议慎选花哨的儿童口罩。

⑤学校等公共场合日常防护,一般情况下戴口罩一日一换即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00:45:22 | 只看该作者
连续两名学生返校上体育课猝死,是戴口罩跑步惹的祸?
Real陈聪
风闻社区编辑昨天 20:53
【文/观察者网 陈聪】
疫情趋缓,多个省份相继迎来返校复课,但是在校期间,学生们的口罩防护是否可以松懈又成为了新的争议性话题。
日前,就传出两则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因为戴着口罩跑步而猝死的消息:
一是,4月24日,河南郸城县一名15岁学生在体育课上猝死。
据华商报4月30日报道,学生家长查看监控称 ,自己孩子事发时戴着口罩跑步,怀疑这就是死因。校方希望进行尸检但未被同意,经过协商,校方最终赔偿37万达成和解。

二是,4月30日,长沙市一名14岁初三学生同样在上体育课时猝死。网传的聊天截图也称,该生是在体考一千米测试过程中戴着N95口罩跑步,呼吸不畅引发的猝死。
两则消息均传得沸沸扬扬,但学生的死亡与戴着口罩跑步有无关系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社交网络上,已经有大量文章批评上体育课仍要求学生戴口罩的做法错误,指责这是形式主义。
500
自媒体报道截图
4月30日,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曹兰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戴着口罩跑步和猝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曹兰秀说,“一般来说,99%的戴口罩跑步不会导致猝死。如果学生呼吸有困难,他可以自己呼吸,他是有自我意识的。他不可能戴上口罩后突然死去。”
换而言之,感到呼吸不畅会及时停止运动、摘掉口罩,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根据监控视频以及家长的描述,曹兰秀判断认为,河南郸城县的15岁学生可能是因为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从而昏厥猝死。
不过,她也强调,具体死因要经过尸检才可得出。
另外也有卫生专家受访时表示,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疫情期间长时间的不锻炼,然后跑步前未进行充分的热身都是可能原因。
500
资料图,与本文无关
事实上,戴口罩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正常呼吸,这是无需避讳的事实,尤其是N95口罩。
北京阜外医院心外科副教授孙宏涛就撰文指出了佩戴N95口罩的诸多弊端:
N95口罩的密闭性很好,会导致呼吸不完全顺畅,呼出的气体有一定的数量停留在口腔与口鼻形成的空间里面,再反复吸入则会导致体内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而氧含量下降。
前者导致体内酸碱失调,引发呼吸性酸中毒;
后者则使得机体的血氧水平下降,严重的可能导致重要器官缺氧损害。
另外,N95口罩明显增加呼吸阻力,锻炼时戴着这样一个负担,很可能对孩子肺功能带来额外的损害。所以即便是医护人员戴也要严格遵守4小时的工作时限要求,孩子则更不能长时间佩戴,运动时更不推荐。
孙宏涛副教授给出建议认为,刚刚复课的学校暂时不要进行激烈的竞技性体育比赛,循序渐进地恢复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激烈运动时不要佩戴口罩,尤其是N95口罩。
每一年因为体育锻炼而导致学生猝死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今年,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关系,这样的事例更为引人关注。
向这些已经学生表达哀悼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学生在上学期间,身体出现任何状况,或者有家庭疾病史的要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家长更是要有主动告知的意识。
最后希望学校在审慎考虑后,再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重演。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