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1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遏阻新科技革命互联网+AI 软银 国企创新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4:0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0年历史最惨!软银2021财年巨亏900亿 孙正义“光环不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5月13日 06:25:16 来自北京








5月12日下午,软银集团(以下简称软银)在东京发布其2021财年业绩报。财报显示,由于软银投资组合中的科技股暴跌,软银旗下的愿景基金遭受历史性打击,并拖累了软银集团业绩。

财报显示, 截至3月份的2021财年,软银集团净亏损约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 , 这是该公司四十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 。

软银 愿景基金等部门扣除外部投资者权益变动后的亏损约2.64万亿日元同样创下亏损纪录 ,而就在一年前,孙正义上交了历史最好的成绩单——2020财年软银实现净利润近5万亿日元(约390亿美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软银官网截图,下同

两年前的业绩发布会上,软银董事长、CEO孙正义曾表示,在糟糕的市场环境之下,愿景基金的损失“不算坏”。与彼时的乐观相比,如今的他则显得更为谨慎。在12日下午的业绩发布会上,这位64岁的投资帝国掌舵人多次用到“defensive”一词,在他看来, 如今是软银采取防御性举措的时候,而不是曾经的激进

受全球科技股大跌拖累

愿景基金投资巨亏3.5万亿日元

软银业绩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 公司上一财年投资损失3434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23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中软银愿景基金一期、软银愿景基金二期共计投资损失35473亿日元,扣除外部投资者权益变动后的亏损约2639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00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一亏损与一年前软银公布创纪录的年度利润形成鲜明对比——2020财年,软银实现净利润近5万亿日元(约390亿美元)。

软银方面表示,集团上一财年的损失主要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大多数上市投资组合公司的股价下跌。今年一季度,软银重金布局的多家互联网企业出现了大幅度股价下跌——其中,韩国电商Coupang股价较其上市价格跌幅超70%;滴滴出行股价则在过去半年跌幅超80%;曾经给软银带来2900倍回报率的阿里巴巴股价在过去一年也下跌超50%。此外,东南亚出行巨头Grab、美国食品配送公司DoorDash和印度支付集团Paytm,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令人担忧。

这样的股价震荡也让软银这一投资帝国创下了历史性的亏损。

美国“Redex研究公司”的分析师Kirk Boodry对于软银的业绩波动公开表示,软银和愿景基金的现状不正常,投资人和市场已经开始焦虑。他表示,如此庞大的亏损金额,将促使投资人对软银未来的看法更加悲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孙正义:我们会更谨慎、采取防御

软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其投资组合包含了475家被投企业。其中,愿景基金一期在全球范围内持有投资组合82家,已上市企业22家;愿景基金二期在全球范围内持有投资组合250家,其中已上市企业14家。值得注意的是,较2021年6月相比,一期基金的投资组合数量并未发生变化,而二期则增加了159家投资组合。显然,在过去一年里,孙正义“豪赌”的愿景二期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步伐在布局全球科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软银愿景一期投资情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软银愿景二期投资情况

愿景二期也被视为孙正义的超级AI基金,并高度与其绑定。去年8月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将同愿景基金高度绑定,愿意100%为基金承担风险强,并强调人工智能仍然是公司布局的“主战场”,愿景不再是简单的投资人而是为AI革命提供“弹药”的“资本家”,旨不在赚钱而是创造未来。

与过往的“豪赌”和激进不同,12日的发布会上,64岁的孙正义将“defensive”一词挂在嘴边。他表示,如今已是软银采取防御性举措的时候,而不是曾经的激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我们应该采取的方法是防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他谈及了软银在全球各地区的布局,强调基金并未依赖某一特定区域,投资较为均衡。不过,从其投资收益来看,受中国互联网强监管、全球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由盈转亏。去年8月,孙正义曾公开介绍道,愿景基金有23%的投资在中国。

12日下午的发布会上,他则表示软银在中国的新投资会更加谨慎,也会更严格地进行尽职调查,但谨慎并不意味着“0投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截至12日收盘,软银收盘价为4491日元,较去年同一时期下跌约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14:47:37 | 只看该作者

全球连线 | 美国丧钟悲鸣哀悼百万新冠逝者
新华社

2022年05月12日 13:51:18 来自北京市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累计新冠死亡病例超过99.8万。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上周公布的统计数据已超过100万。无论如何,作为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却注定成为全球首个新冠死亡病例达百万例的国家。

哀悼场景一次次在美国重演:

2020年5月,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一千名新冠逝者信息,以悼念美国十万新冠逝者。文章标题称之为“无法计算的损失”。密密麻麻的排版,令人触目惊心。

2020年10月,两万把空椅子、两万面小型美国国旗先后放置在华盛顿纪念碑附近;

2021年9月,66万面白色旗帜插放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大草坪上……

数字越来越惊人,反思越来越沉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疫情如“扫描仪”,凸显美国政府抗疫不力严重损害美国民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举个最近的例子,拜登政府今年3月要求国会拨款225亿美元防疫专款,两党阵营博弈了快一个月,总算达成一致,但将金额降至100亿美元。结果,双方又因为非法移民政策再生分歧,拨款法案至今卡在参议院停滞不前。疫情发生两年多来,华盛顿如此不科学、不担当,已令人见怪不怪。

《华盛顿邮报》日前刊发评论文章说,新冠疫情撕开了美国社会肌理,全面冲击经济,广泛扰乱社会不同层面,代价沉重,创伤深远。美国应对新冠疫情为何如此糟糕?问题出在领导力和公众信心。

政府应对鲁莽且急躁,早早鼓励民众放弃防疫,将责任推卸给各州,关于戴口罩、打疫苗等防疫措施的辩论被彻底政治化,官员、政客乃至卫生机构混乱信息侵蚀公众信任……文章中剖析并罗列的美国抗疫教训,几乎条条款款都与美国制度失灵和治理无能相关。

令人震惊的是,疫情中唤起的团结和牺牲精神如此之少。”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撰文总结道,当前美国政治极化、治理无能、社会矛盾严重,新冠疫情可谓在一个“错误的时刻”到来。

  第二,疫情也如“放大镜”,凸显美国种族主义等重重积弊。

今年1月,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曾公开反思说,美国本应是应对新冠大流行准备最充分的国家,却成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不平等是重要原因。“美国有大量无法获得治疗的个体,少数族裔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高于普通人群。”他举例说。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新冠疫情使美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减少了1.13岁,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降幅。其中,非洲裔和拉美裔的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2.1岁和3.05岁,白人平均预期寿命下降了0.68岁

美国传染病学者丹尼尔·德西蒙说,与白人相比,美国少数族裔新冠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均更高。

美国纽约大学学者蒂姆·雷夸思认为,少数族裔受疫情冲击更大的原因包括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他们失业率更高,与就业相关的医保覆盖率更低,对美国医疗系统更缺乏信任。


再以美国“新冠孤儿潮”为例。研究显示,美国迄今已有约20万未成年人因新冠疫情失去了父母或主要看护者,成为“新冠孤儿”。据美国《大西洋月刊》刊文分析,一方面,美国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缺乏强有力的国家战略,恐导致数以万计的美国儿童被遗忘;另一方面,孤儿潮中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明显“更受伤”,美国拉丁裔、非洲裔和原住民儿童因为新冠疫情成为孤儿的可能性分别是美国白人儿童的1.8倍、2.4倍和4.5倍

策划:袁炳忠

监制:薛颖 颜亮

统筹:闫珺岩

记者:孙丁 刘杰 胡友松

编辑:孙浩 鲁豫 王申

剪辑:淡然

制图:鲁豫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5-13 21:05:07 | 只看该作者
特斯拉又被消协点名!马斯克个人财富已蒸发3640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年05月13日 17:27:24 来自北京








特斯拉又摊上事了!

5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发布了“五一”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发布的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涉及多家企业,包括特斯拉、腾讯、lululemon等,其中特斯拉车载屏幕深夜自动播放惊悚音频引起广泛关注。

同时,受股价持续下跌拖累,马斯克身家蒸发3640亿元,成为今年损失最惨重的富豪。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当然人家可能还是首富”“月薪2000的人,担心人家资产缩水几千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美股大震荡,马斯克成“最惨”首富

截至当地时间5月12日,2022年美国股市的崩盘已导致标准普尔500指数蒸发了超过7万亿美元的市值,该指数自去年12月底以来下跌了近19%。道琼斯指数在5月12日下跌约450点,近14%。

特斯拉股价也应声下跌,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下跌约39.3%。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个人财富以特斯拉股票为主的全球首富马斯克,其个人资产今年累计蒸发5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40亿元),是今年损失最为惨重的富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马斯克的个人财富主要来自其所持的特斯拉股票。两周前,在推特董事会接受其收购后的三天时间内,马斯克出售了超过960万股特斯拉股票,这一被视为给收购筹资的抛售套现完成后,马斯克持有特斯拉约1.63亿股股票,将近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6%。

值得注意的是,受股价走低影响,马斯克个人财富的蒸发速度十分惊人。例如,截至5月11日周三收盘,马斯克的个人资产净值为2160亿美元,一天内蒸发156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了该富豪指数排行前12位的马斯克以外的其他九名巨富单日损失总和,是排名仅次于马斯克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一日资产损失额的4.4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就在今年4月初,马斯克还登顶《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当时没人能想到,在美股持续大跌的冲击下,马斯克竟然成为今年损失最惨重的富豪。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华尔街看空美股的情绪越来越浓重,如果大跌的趋势还没有逆转,马斯克的资产必然还要大幅缩水。

特斯拉被点名已是家常便饭

股价“跌跌不休”的同时,特斯拉还频繁出现质量问题。5月12日,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2022年4月30日至5月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交通出行监测期内,交通出行类舆情信息主要聚焦在两个维度:一是交通工具,舆情讨论主要围绕特斯拉屏幕深夜自动播放惊悚音频的当事人爆料展开;二是高速服务区新能源车充电价格贵,网友吐槽较为集中。

其中,特斯拉深夜播放惊悚音频事件发生在四川成都。据媒体报道,当晚,郑女士驾驶一辆特斯拉Model 3载着女儿回家,在路上开了大概5分钟,特斯拉便自动启动喜马拉雅App,播放起一则历史故事。此时,空调面板开始自动反复开启又关闭,喜马拉雅App也自动切换到其他故事来播放。于是,郑女士给特斯拉客服打电话,客服告诉她需要重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当郑女士重启特斯拉后,黑色中控屏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绿色的麦克风,郑女士伸出手点了一下,环绕立体车载音响传出一句凄凉女声,“我死得好冤啊。”一时间,郑女士脊背发凉,“全身的汗毛都立起来了。”坐在副驾座位上的女儿也被吓得不轻,郑女士赶紧带着她离开车辆。

对此,特斯拉客服表示,可能是车载屏幕出现故障,因为后台检测到该屏幕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点击。经查找,惊悚音频来自车载某平台有声读物,事发当晚曾播放过一个名为《祸心》的音频,最终特斯拉服务中心为(其)免费更换了车载屏幕。

实际上,被中消协点名已经成为特斯拉的家常便饭。此前,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提到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引发的维权新问题,其中,特斯拉车主上海维权事件被点名;今年1月,在中消协发布的《2021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年度最热”维权事件。

事实上,特斯拉整车质量问题一直颇受争议,2021年《J.D.Power新车质量研究》显示,特斯拉可靠性和质量已降至每100辆车有231个问题,远低于汽车领域的平均水平,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11:14: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这十年|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2-05-13 16:20:20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中宣部12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国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了突破。

这十年,我国首次组建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了科技计划体系,解决了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建设了国家实验室,启动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权,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技部副部长 李萌:大幅度增加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的奖励的比例,全面下放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还开展了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试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十年,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有3/4以上是企业投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面有79%的项目是由企业牵头或者是企业参与的。

这十年,反映成果转化活跃度的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了3.7万亿,是2012年的5.8倍。

这十年,在资本市场上,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科技部副部长 李萌: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一步,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

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发射失利[url=]央视新闻[/url]

[url=]2022年05月13日 19:28:20[/url]








5月13日15时09分,双曲线一号第4发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5#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11:19:11 | 只看该作者
方承志:人类突破性科技创新面临“大停滞”?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方承志
2021-07-23 06:39




新世纪以来,诸多关于未来的想象都建立在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信念上:科技持续快速发展。但近日,发表于开放式论文平台Arxiv上的一篇名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突破性的动态”的论文,通过对近60年来海量论文和专利的分析,发现在各学科中,新发现颠覆旧有知识框架的比例都在降低。通过引入颠覆性指数,论文从多方面阐明,各个学科突破性创新都在快速变少。

这个发现与大众常识相悖,但实际上,不少学者近年来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斯莫林教授在其著作《物理学的困惑》里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物理学的脚步停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能流传后代的东西。”作为创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先驱,索洛教授指出,长期增长率由技术进步决定。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进步率。从大时间尺度来看,西方国家的TFP增长率在经历上世纪60年代的高峰后,一直在稳步下滑中。这与论文专利数量的火箭似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突破性科技创新越来越少?Arxiv论文中也提出了若干解释。比如,科研中“低垂的果实”(即结在较低位置,伸手可得的果实)正在耗尽,知识积累变成了负担。但个人认为,除了上述两点,科研价值观的单一化导致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也是突破性创新停滞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科技研发成了一种职业,从业人员面临着来自雇主或拨款方的考核压力,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论文篇数来论英雄。在这种压力下,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只能迎合专家委员会,才可能申请到科研项目,进而发表论文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偏偏当今世界,美国把持着科技研发方向,所谓的科研热点通常是美国感兴趣的方向。类似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特塞夫那样在苏联刊物上以俄语发表革命性论文的情况已经成了绝响。在这样一个美国人倡导的“不出版就淘汰”(publish or perish)环境中,科技工作者互为竞争者,保证论文数量的最佳途径就是追逐存量科学下的热点,在热点基础上做些拓展延伸。申请项目如此,发表论文更要如此,绝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敢去探寻“冷方向”。而科技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都是孤独的,换句话说,真理不在“热点”处。这种单一化主要由两种机制造成:一是专家审核制。现行体制下,申请科研项目通常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如果大部分专家赞同,就给予资助,否则驳回。整个流程似乎无懈可击,但这种专家审核制蕴藏了一个陷阱。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告诉我们: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样本平均数将接近于总体平均数。在现有学科范式下,专家委员会中每一个人的基础知识点虽然大致相同,但总有个人的独特见解,或者说具有随机性,但大部分人集合起来,随机性被削弱,最终结果是通过的申请都会趋向一致。二是科研成果公布和评价体制的“唯美化”。原本世界上还存在两极对立下的两套科研体系,但苏联解体后,美式标准和英文成了默认的评价体系。

这种低效率的勤奋研发本质上就是科研的内卷。早期科研只是一种兴趣,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成果公布方式。但在当今世界,科技工作者成功地给拨款者树立了一种观念:科研成果就是看论文。于是,发论文成了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造就了无数的高产论文家。无数人日日夜夜琢磨写怎么论文,纯粹是个体为了获得相对于同事的些许优势,注重短期而宁愿牺牲长远利益,是一种反向帕累托优化。简而言之,科研日趋内卷化,“板凳一坐十年冷”成了笑话,导致突破性创新急剧变少。

科技研发的内卷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没有科技上的突破性创新,就没有新产业的产生,只有存量财富的世界中,人类文明的新型马尔萨斯陷阱隐约可见,博弈越来越惨烈。

中国的现代化征程,长远目标是为人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伟大复兴需要科技上的伟大突破。建设新型科学共同体,摆脱科技研发的内卷,是中国的责任,也是中国道路自信的体现。

(作者是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链接

谁胜谁负 人民创造/占有科技生产力vs资本占有人民生产力2院
7 个回复 - 8042 次查看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21-05-28 21:13:36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 ...
2021-5-29 01:02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6#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15:02:19 | 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赵永新
2022-05-14 10:19

“我是中国人,有责任研究清楚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演化历史。”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筹建中德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2016年,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当时这名刚满32岁的年轻研究者带领新组建的科研团队披荆斩棘,在东亚人群演化研究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

采用新兴技术 揭开古老谜团

在古DNA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演化研究主要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体质人类学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当今现代人的DNA进行溯源反推。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停留在形态学层面,后者则无法捕捉那些已消失的人类群体的DNA信息。

上世纪80年代,古DNA技术应运而生,并从本世纪初开始大放异彩。

“古DNA技术是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古代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中提取和分析古DNA信息的方法。”付巧妹说,该技术解决了许多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古DNA技术,我们能直接观察古代个体的遗传成分和基因的混杂模式,而且个体古DNA数据本身及其数据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群体的遗传特征,成为研究不同地区古人类和现代人演化特点和动态变化的利器。”

不惧挑战 潜心耕耘

利用古DNA技术从古生物样本中捕获内源DNA,绝非易事:生物遗骸中的DNA片段经过漫长的自然降解变得支离破碎、含量极低,提取困难;温暖潮湿的气候使样本里DNA的保存状况更加糟糕;微生物DNA的大量入侵和污染,更让内源DNA提取难上加难。


付巧妹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发出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该技术可以把仅占0.03%的人类DNA从海量微生物的DNA中吸附、分离、富集,并提取出来。

开发出新技术只是第一步。利用古DNA研究人类演化,还离不开与考古、生物信息、群体遗传等学科的密切协同,付巧妹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她带领团队筚路蓝缕、潜心耕耘,不断刷新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知。

2016年,付巧妹团队与国际团队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欧亚51个末次冰期人类个体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翔实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

真正打开东亚人群演化研究局面的,是付巧妹对田园洞人基因组的获取、解析。2013年,付巧妹就开发新技术获取田园洞人部分遗传信息。2017年,她捕获到较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精确测序。这是中国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也是东亚迄今最早的现代人基因组。

2020年,《科学》杂志先后报道了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针对中国南北方人群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及从青藏高原一处遗址中获得的东亚首例丹尼索瓦古人类DNA新突破。前者阐明了中国近万年来现代人群的南北分化格局与迁徙演化历史,后者则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时空分布。

2021年,《细胞》杂志先后两次发表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对东亚长时间尺度下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解析我国黑龙江、广西和福建等地距今约4万—300年历史中的人类古基因组,揭示了东亚4万年来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及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

这些研究提供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探索不止 奋力前行

早上五六点起床,考虑全天的研究计划;在开会间隙或出差路上,打开电脑就进入工作模式……“马不停蹄”是付巧妹真实的工作写照。

“做科研是挺苦的,但我没觉得苦。”她说,“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了解那些亘古之谜,我特别开心。”

付巧妹所在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研究为国家争光。去年,在纪念人类全基因组草图发表20周年之际,付巧妹受《科学》杂志特刊邀请,领衔人类古基因组领域发表研究综述,首次系统梳理数万年来世界范围古人群迁徙交流动态与遗传演化格局,彰显我国在更新和丰富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的研究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付巧妹正带领这支年轻的团队继续奋力前行,持续书写人类演化史中的东亚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7#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15:18:34 | 只看该作者
知网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钟南山院士多篇开源论文被知网用于牟利
2022年5月14日08:10 每日经济新闻官方账号


知网涉嫌垄断遭立案调查
53.35%的毛利率是个什么概念?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该毛利率在A股所有有可比数据的469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为574名,位于前12.24%公司内,超过近九成(87.76%)的上市公司。
每经记者:蔡鼎 孙宇婷 文巧 郑雨航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月13日16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法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正深陷舆论漩涡,风波可谓一波接一波。
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论文,竟也被知网用于牟利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发现,钟南山院士关于治疗新冠肺炎的开源免费论文,在知网获取需要付费。
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也未能幸免,他与多位学者的一篇联合署名文章,在知网主站也显示为收费。但该文章其实是可以免费获取的。
知网不仅利用知名专家学者论文牟利,还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卖钱。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3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每经记者调查发现,知网的毛利率高达53.35%,“碾压”近9成A股上市公司。
一边是知网的高毛利,一边是学术机构、高校等不堪重负的续订费。在“千万级别的续订费”面前,就连中科院也正在试图逃离知网构建的“知识大网”。
钟南山院士多篇开源论文在知网主站获取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在知网平台中,同一篇文章存在收费和不收费两种情况:在其外文库完全免费的文章,在主站点竟要付费下载,就连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文章,也被知网主站“套路”了。
知网收录的外文期刊文献,有两种查询途径:
1、通过官网主站点进行搜索查询
https://www.cnki.net/
主站主要收录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文章需要收费。
2、通过学术搜索站点(外文总库)搜索查询
https://scholar.cnki.net/
该站点主要收录国外出版社刊登的文章,并提供跳转链接(DOI,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至国外期刊数据库,收费情况以国外出版社为准。
以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一篇英文期刊文章“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loroqu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氯喹治疗COVID-19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初步证据》)为例,该文在知网主站点的“期刊”库中需付费4.5元获取,但在知网外文期刊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即读者可免费阅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主站点显示收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外文库提供的DOI链接,可直接跳转开放获取


但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一栏显示仅有一篇收费文章,并不会提示在外文库也收录了一篇内容完全一致的免费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主站点仅显示收费文章,该文在知网下载次数为39。


另一篇钟南山院士联合署名的文章“Strategies for reopening in the forthcoming COVID-19 era in China”也存在上述情况,在知网主站点需要收费1元,而在外文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期刊库免费阅读。
每经记者还发现,钟南山院士参与写作的前述两篇文章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该刊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在2019年宣布,NSR作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出版。
在海外完全开放获取的情况下,知网的主站点“期刊库”中,NSR(《国家科学评论》)却被标注为“CNKI独家”(如下图所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知网页面显示,NSR总下载次数为41384次,总被引用次数为6632次。


此外,每经记者还注意到,不论是收费和免费版本,其标注的版权完全一致,即:版权归《中国科学》杂志社所有,由全球知名的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版权中并未有“知网”出现。
针对上述情况,专注知识产权领域12年的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于雯竹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期刊的著作权人与知网之间的许可合同仅约定知网是中国地区的独家被许可人。这不影响著作权人对该期刊在中国以外的使用对第三方进行许可,比如许可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线发表该期刊。”但她同时强调,“即便如此,知网也应标注为‘中国独家’,否则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于律师也是国际商标协会(INTA)版权委员会和国际商会(ICC)中国国家委员会知识产权委员会委员。
此外,每经记者通过《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的公开联系方式,分别联系上该社网站主管、销售市场部和信息科学子刊,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均表示期刊文章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可以免费下载,但对知网收费以及与知网的合作内容等并不清楚。
除钟南山院士的论文外,被知网重叠收录的文献作者中不乏业界知名学者。2021年新增“最年轻两院院士”、45岁的朴世龙,他与多位学者的联合署名英文文章“No benefits from warming even for subnival vegetation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通过知网主站点搜索该英文标题,结果默认展示汉化版标题的收费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知网主站点的“期刊”库中,该文被隐去了英文原标题,并以“喜马拉雅山区高山冰缘植物并不能从变暖中受益(英文)”汉化标题呈现,需要支付2.5元购买文章。而在知网的外文总库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
在知网购买这篇文章后,每经记者将其与国外数据库免费下载的版本比较,发现内文并无差异。
每经记者搜索发现,前述朴世龙院士和钟南山院士署名的多篇英文文章,确实均可在《中国科学》杂志社官网免费下载全文。
针对上述海外开源文章在知网变收费的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尝试联系钟南山院士发表置评,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对话知网:
通过外文库搜索免费,
为何通过主站要收费?
一篇收录在知网主站点期刊库的论文“Thermo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nductor minerals in earth’s deep crust and their seismogenic significance”(《地壳深部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地震意义》),知网主站点要收费3元,而通过知网的“外文总库”,其实可直接跳转至国外数据库开放获取。
每经记者花费3元在主站下载该论文后,再同国外数据库免费获取的文章比较发现,两者的文本内容也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知网主站点搜索上述文章时,“总库”也是默认搜索展示收费的版本,并不会同时呈现外文期刊库的免费版本。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联系知网客服反映上述问题。以下为每经记者(NBD)与知网读者人工客服(以下简称知网)的QQ聊天记录:
NBD:同样一篇文章,通过知网主页的期刊途径搜索进去要收费,通过知网外文库进去,可以直接导到爱思唯尔(国外期刊)的原文出处。为什么通过主站点期刊要收费,而通过外文库搜索是免费的?
知网:您好,这个发负责老师查原因了。这个给您办理退费可以吗,3元补款回账户。一般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要查一下原因,是上网有错误还是什么。
NBD:请问什么是上网错误?我顺便查了多篇论文,都有我说的这个情况,请问这个还是上网错误吗?
知网:可能因为知网中心网站是和这个杂志社合作收录的,是付费的,外文来源这个网站不是他们杂志社的,所以是免费的。
多篇都有吗?这个好像也是爱思唯尔的,(知网)外文库的源是爱思唯尔,是免费的。知网首页的库是杂志社的源,所以是收费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具体需要负责老师那边查一下。
NBD:那为什么在爱思唯尔是免费的,而杂志社的源要收费呢?知网杂志社源收费的原因是什么?
知网:杂志社的文章,是知网和杂志社编辑部签订合同,付版权费这些还有杂志社费用等,所以收费的。
NBD:那么我作为个人读者/用户,明明通过知网外文库可以免费获取到爱思唯尔的源,我为什么需要花钱通过知网杂志社的源来付费下载呢?
知网:具体我这边是不清楚的了。
知网毛利率53.35%
“碾压”近9成A股上市公司
据每经记者梳理,凭借着在国内高校市场的占有率和不断上涨的收费,知网最近五个会计年度内的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新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同方知网净利润约为1.94亿元,毛利率53.35%。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同方股份2021年年报


53.35%的毛利率是个什么概念?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该毛利率在A股所有有可比数据的4690家上市公司中,排名为574名,位于前12.24%公司内,超过近九成(87.76%)的上市公司。
那么,知网53.35%的毛利率从何而来?是什么样的盈利模式,能让知网每年揽近2亿元的净利润?
(1)用户数据库采购费动辄上百万
知网官网信息显示: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渠道商。主要市场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医院、农业技术协会等。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知网


机构用户采购知网数据库,通常一年动辄花费上百万。每经记者4月下旬在采购网站上看到,多所高校该月发布了2022年度采购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例如:
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82.5万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约107万元、浙江大学拟采购CNKI数据库预算是112万元、西南民族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116万元、北京科技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130万元……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采购公告页面截图


除了高校外,还有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2022年订购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是115万元。
(2)订阅费连年上涨
近年来,知网续订费用年年攀升也屡被学术机构诟病。
今年4月,因数据库续订费用高昂,中科院考虑暂停使用知网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据网传截图,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信息显示,CNKI数据库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较高涨幅,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成为该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因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CNKI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实际上,不堪此等重负的不只是中科院集团一家。近十年来,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都曾因续订费用上涨幅度较高而一度宣布停用知网。
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在当时的一份声明中称,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公司的报价每年涨幅都超过10%,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年平均涨幅为18.98%。[1]
“知网会根据所定专辑(子库)的情况来定价,在订购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每年有5%~10%的涨幅。”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士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知网对他所在的学校的价格涨幅,近三年平均维持在6.5%左右。
每经记者通过相关采购网查询发现,北京语言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年为44.5万元;2020年为50.5万元,同比涨幅为13.5%;2021年为56.5万元,同比涨11.9%;2022年约为65.5万元,同比涨15.9%。近三年年均涨幅在13.8%左右。
复旦大学的知网数据库采购费用,2019年约为75.49万元;2020年度约为78.48万元,同比涨幅约为4%;2021年度约为80.05万元,同比涨幅约2%;2022年度约为82.5万元,同比涨约3.1%。近三年年均涨幅在3%左右。
对于涨幅问题,上述数据库订购人士进一步对每经记者解释说:“有时也存在小于5%的时候。对不同规模学校的定价和涨幅或许不一样,应该是和销售策略、甲乙双方谈判都有关系。”
当被问及对知网所定价格如何看时,他对每经记者表示,“不合理之处是基数较高,且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涨幅,而其他中文数据库价格比较稳定。主要是因为知网在师生中的影响力,图书馆、学校不会轻易停订,所以在价格方面比较强势。”
记者发现,单纯从价格来看,与市面上的其他数据库对比,知网的确要高出一截。据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13个数据库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知网成交金额达到72.4万元,而超星数图为23.1万元,万方为13万元。从该校的采购情况来看,知网数据库的价格分别是超星数图和万方的3倍和5倍。
据上述人士表示,“知网平台汇聚的文献一方面是类型比较全,二是量比较大。相对来说,综合检索也方便一些。类型多了,他们销售的时候按专辑类型来卖,也就贵了。”
(3)查重服务贡献收入
每经记者注意到,知网的查重服务也是其收入的贡献板块之一。曾有知网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知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数据库,剩余三分之一里很大一部分靠“查重费”。[2]
论文查重是众多高校学子毕业路上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通常来说,需要将毕业论文与现有数据库进行对比,确保其文章与已有论文的重合度满足学校规定范围。
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全国有高等学校3012所。[3]而知网在学术不端查重系统的介绍中称,99%以上高校都是其付费用户。除了知网,维普和万方等国内学术数据库也是一些学校查重的合作方。
2019 年年初,青年演员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中,网友对其2783字的小论文进行查重,这篇论文当时在知网查重需要花费68元。而按照维普与万方查重系统的收费标准,同样字数的论文在维普仅需12元、在万方仅需7.8元。[4]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万方论文检测系统官网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维普论文检测系统官网


2018年至今
知网作为被告涉1075件纠纷
知网还存在收录高校学生学位论文牟利的问题。
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接受每经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自己的论文在3月份被收录进知网,但却并未得到任何收益。
记者查询知网官网的“学位论文领取稿酬通告”发现,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获得400元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现金稿酬,若单纯以价值相加,只有500元,这已经是知网针对学位论文支付的最高稿酬。
上述通告文末写道,“请各位确认已出版的学位论文作者速与我社联系领取稿酬”。
也就是说,作者还需要自行联系知网才能获取稿酬。
前述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告诉记者,对于报酬一事,她本人完全不知情。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有用户表示,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付费。
每经记者查询知网官网上的“中国知网会员流量计费标准表”发现,期刊全文的常规数字出版下载计费标准为0.5元/页,硕士学位论文为7.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为9.5元/本。而在去年年底调价之前,硕博学位论文分别为15元/本和25元/本。
记者随机在知网上找了一篇下载量较高的论文,署名是浙江大学陈浩的博士论文《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管理》,下载量为1810次,下载费用为9.5元/本。从理论上进行推算,上述论文能为知网带来约17195元的收入。但是,对于博士论文作者陈浩来说,只能拿到400元充值卡与100元现金奖励。
每经记者查询启信宝app发现,知网的主办单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其自身风险高达2350条,近期风险类型均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以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自2018年至2022年5月13日,该杂志社共涉及1285件司法关联案件。其中,该杂志社作为被告的关联案件达1075件,占比超83%。
从案件类型来看,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638件,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560件,侵害其他著作财产权纠纷35件,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26件,侵害作品署名权纠纷16件。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color=var(--t3)]图片来源:启信宝


每经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案件中,原告方多是一家名为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在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纠纷案法律文书中,该公司陈述,与某作者签订了《个人作品授权书》,对涉案文章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性质为专有使用权。然而,知网未经原告擅自提供上述涉案文章的付费在线阅读、付费下载服务。
多份判决结果显示,法院认为知网侵害了世纪超星公司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判知网赔偿该公司经济损失,数额为一万至两万余元不等。
不过,部分法律文书也显示,法院判定原告尚不具有清晰、明确的诉讼主体资格,因而起诉被驳回。
目前,启信宝上已公布的法律文书共405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作为被告身份的案件为401件。
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也不在少数,包括窦应泰、陈应松、王必胜、唐效英等国内作家。目前,每经记者在知网上已经搜索不到前述作家署名的作品。
在原告为个人的纠纷案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赵德馨教授自2013年开始上诉维权,案件全部胜诉,共获赔70余万元。[5]
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向赵德馨教授道歉,并在败诉后将其论文全部下架且至今未再收录其文章。
赵德馨的妻子周秀鸾也选择了维权,法院判决知网单篇文章赔偿周秀鸾2100元到2400元不等。知网后就赔偿金额过高等问题提出了上诉。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时驳回了知网的上诉,并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对此,于雯竹律师告诉每经记者,“论文属于文字作品,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近年来出现了很多论文作者起诉知网侵犯著作权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知网主张其收录的论文作者在投稿时已与出版社签约,同意将论文被知网收录,或同意将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转让给出版社,而出版社已与知网签订许可协议。但是法院认为,作者与出版社签订的相关授权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因此该条款无效,而且出版社未从作者处取得向知网进行再许可的权利。因此,知网刊登相关论文,应当取得作者的同意(许可),否则构成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侵犯了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于雯竹律师进一步表示,“实践中,知网的常见做法是先收录文章,后经作者联系才支付许可费,相当于事后与作者和解,进行补授权。这种先侵权后补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知网:将以市场监管总局调查为契机,彻底整改
虽然知网仅早于维普、万方2年左右成立,但随着时间推移,知网优势逐年扩大,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乃至国内学术论文标准化格式亦由知网制定。与此同时,随着科研资源日渐丰富,知网在行业内话语权也更加强大。
不可否认,坐拥国内最大的学术资源库,知网在查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高昂的费用,也被不少人质疑有垄断之嫌。
北京某高校数据库订购人员向每经记者表示,“知网给学校提供的查重系统可以为学生免费查一次,但一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只能(去外边)花钱购买额外的查重次数。”
每经记者了解到,虽然知网始终声称从不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但由于担心最终重复率过高过不了关,高校学生往往会通过其他手段自费进行查重。
对于上述说法,每经记者从高校毕业生口中得到了证实。四川某高校一名2017年毕业生小张(化名)表示,学校的账号会提供一次知网免费查重的机会,后面修改完继续提交都还得查几次,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总共查重4次。小张还补充称,“查重的价格还是浮动的。越临近毕业季价格越贵。”
对于上述现象,人民网曾评论称:“知网不向学生开通个人查重业务,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提供的免费查重机会又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助推了学生不得不花钱向不法分子购买查重服务的行为。”
4月26日,世界知识版权日,人民网评论称,知网因为价格问题屡受消费方诟病,频惹众怒,甚至引发涉嫌行业垄断的质疑,按理早该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次次舆论风波之中,我们看不到中国知网的实际行动,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独大的市场优势地位,不断提高价格令各单位难堪重负;我们看不到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机构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看到的是其赚得盆满钵满。
[color=var(--t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2年5月初,每经记者就知网数据库论文收录及定价争议等相关问题,多次向知网及同方股份发送采访函。5月9日晚间,知网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称已收到采访函,但公司“现在不接受采访”。
记者注意到,近日,有网友在上证e互动上,就知网数据库续订费用合理性、大量负面舆论是否对公司盈利造成影响等问题,询问知网母公司同方股份。5月9日收盘后,同方股份回复称:“我们已经关注到知网的舆情,知网也在进行反思,并研究进行经营模式优化改善,积极进行整改。知网会将相关整改措施择机向社会公开,并做出回应。”
5月13日,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当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公司坚决支持,全力配合。公司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努力将知网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推动学术传播交流,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为广大作者和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光明日报:释放出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信号
针对此事,光明日报发表评论,作者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
光明日报评论称,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指出,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稳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常态化的反垄断监管,持续净化平台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优化创新机制,保障平台经济更加健康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平台经济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繁荣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蔡鼎 郑雨航(实习)文巧 孙宇婷
编辑:易启江
视觉:蔡沛君 刘青彦
排版:易启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1]“中科院停用”背后:“高幅度涨价”等争议漩涡中的知网。新京报
[2]因“太贵”遭中科院停用,知网凭什么能“一家独大” 。南方周末
[3]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教育部网站
[4]《垄断暴利,查重最贵,中国知网到底是什么?》。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5]退休教授赵德馨的维权之路:知识必须得到尊重。央视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8#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17:11:23 | 只看该作者
8年培养两位诺奖得主!《西南联大》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儿?
乌木说

2022年05月09日 10:21:35 来自北京市  节选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西南联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它存在短短8年时间里,诞生了:

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右一)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4 23:41:2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抽蓄机组研制成功
2022-05-14 17:38

中国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消息,由该公司研制的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抽蓄机组实现了定速发电、变速发电、变速抽水,并且运行稳定,各项指标优良,标志着该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根据中新社报道,作为中国重点研发示范项目,这一工程是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国首座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电站——四川春厂坝抽水蓄能电站研制的,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全功率变速恒频抽水蓄能机组。
该工程位于已投产的四川春厂坝水电站,利用上游已有的春厂坝水库及其引水系统、下游已有的三关桥水库新建抽水蓄能电站,安装1台变速恒频可逆式抽水蓄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0.5万千瓦,建成后年发电量1265万千瓦时,装机年利用小时2530小时。
该抽蓄电站的建设,对于中国掌握快速响应全功率变速恒频可逆式抽水蓄能成套设备设计、制造和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电,推动多能互补、协同优化新能源电力综合开发提供了工程参考实例。
该机组为高转速、卧式结构,对转子结构及运行稳定性设计要求高。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哈电电机技术人员针对要求,反复优化电磁负荷、绝缘系统、冷却系统及结构强度等,以达到最优匹配设计,完成了中国首台全功率变速恒频发电电动机的研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3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4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5-15 22:17:01 | 只看该作者
中纪委网站:知网被查给所有平台敲响警钟
2022-05-15 21:01

针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一事,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发表评论称,知网被查给所有平台敲响了警钟。
文章称,知网是否存在垄断行为,是否涉嫌行业垄断,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有待实事求是、依法规范调查得出结论。但这一事件本身,已传递多重鲜明信号。
文章称,越是头部平台,越要依法规范经营,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知网在中文学术文献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市场不断开拓,成为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学术文献数字化服务平台。但是倘若店大欺客,利用自身地位施行“霸道”操作,在法律边缘试探,甚至逾越底线,最终只会失去信任、失去市场。

  延伸阅读
  知网涉垄断经营 被中国监管局调查

文章写道,对于知网等平台企业来说,在提供便利服务、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若其搞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则会损害公平正义、妨碍创新创造。知网被查,再次给所有平台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建构更合理的运营模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3日通报,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随后,知网方面回应称,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