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网信办批评《环球时报》炒作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23: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05月16日 14:37 PM中国网信办批评《环球时报》炒作[size=0.9em]英国《金融时报》 韩碧如 北京报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对中国民族主义小报《环球时报》(Global Times)的报道提出批评,这些报道包括在台湾新总统就职典礼前夕推出一项具有好斗色彩的在线民调,以及把美国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称为“跳梁小丑”。
几个月来,《环球时报》已经与政治当权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意见不合,而北京方面此次似乎是在告诉该报收敛对中国对外政策的批评。在对外政策报道方面,受到严格审查的中国媒体一般只能转载新华社和中国外交部平淡无奇的文章。
本月,在谈到台湾民选总统蔡英文(Tsai Ing-wen)即将迎来的就职典礼时,《环球时报》似乎越线了。该报推出的这项民调询问受访者,“3-5年内”是否是武力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本月,该报一篇带有嘲讽口吻的社评谈论了特朗普,中国公众对美国大选中的这匹“黑马”很感兴趣。
中国网信办(Cyberspace Administration)的一则通报经社交媒体在中国记者中流传,通报警告《环球时报》未来不要炒作,并要求该报采编人员接受再教育。《环球时报》的一名记者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这则通告仅适用于《环球时报》网站。

网信办工作人员不愿证实他们是否发布过这则通报。
此前,中国一名高级外交官与《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爆发了不同寻常的公开争论。这名外交官曾抱怨称,《环球时报》的民族主义报道令中国政府难以缓和同其他国家(即日本)的紧张关系。
今年春天,《环球时报》涉足国内政治领域,发表社评批评那些试图煽动人们怀念文革的人。文革是一场长达10年的动乱,是由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动的。
该报还打着批评的幌子报道了一些禁忌话题,例如“巴拿马文件”(Panama Papers)泄露事件或1989年亲民主示威运动最后一名在押的政治犯。
网信办还命令《环球时报》停止展开在线民调(几年前监管机构禁止了这类民调)。尽管如此,该报上周五还是就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建议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一事调查了读者的意见。
马芳婧、Luna Lin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2:04:34 | 只看该作者
环球时报:“文革”已被彻底否定
单仁平 · 2016-05-17 · 来源:环球时报

  今年5月16日,是标志着“文革”全面发动的“五·一六通知”正式发表50年的日子。5月17日凌晨,环球网发表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的文章《“文革”已被彻底否定》,以下为全文。
  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文革”的谈论。那场持续十年的内乱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在“文革”发动5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现一些讨论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若是把这种讨论看作一种认识上的“撕裂”,恐怕与社会真实思想面貌不太对得上。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社会看待“文革”的共识远远大于分歧。
  中共中央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的权威定性,从那时起,几代中共领导人都坚定维持了《决议》的结论,党的所有正式文献也都未出现过任何异议。彻底否定“文革”,不仅是全党上下的认识,而且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当稳定的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也在爬坡过坎的突破中不断接近。从当年“被开除球籍”的焦虑,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还有不少,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是真实的,对今天所走道路的认同是真切的。公众在这个时候尤其不会把“文革”重拾为样板。应当说,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中国人对“文革”的集体认识比那个时候更加清醒而坚定。
  “文革”在中国不可能重演。十年浩劫给中国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也让许多中国人留下了永久的人生伤痛。那份集体记忆无法抹去。“文革”结束后,山西农民、棉花专家吴吉昌对新华社记者穆青动情地说:“老穆,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啥呀?”彻底否定“文革”,有助于中国社会对各种失序的危险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最近这些年,不少发展中国家持续发生内乱,但却难以撼动中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革”的惨痛教训给中国人带来了某种“免疫力”。没有人比我们更害怕动荡,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求稳定。
  舆论场变得开放后,各种各样的声音一直都存在,这样的多元化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为显著。而“文革”发动50年又是一个“难得的命题”,网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也不足为怪。这些声音虽然有的调门不算低,但它脱离了中国人的现实关切,终究掀不起大浪。
  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带领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组织上、法律上已经对“文革”做了深刻反思,对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案主犯进行公开审判,既清算了他们的罪行,也教育了更多的人。那一场大反思,奠定了中国全面走向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随后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则彻底覆盖了“文革”,它大大超越了否定“文革”的政治评判。
  可以说,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是从“拨乱反正”迈出的第一步。在思想上是彻底否定“文革”,在实践上则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30多年来,我们憋着一股劲“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发展走上正轨,生活也变好了。大家一起谋发展、向前看,这为国家的前进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我们巩固社会团结减少了不少困扰。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这个道理经实践反复磨砺变得愈发强大,获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
  “文革”那一页彻底翻过去了,改革开放的大跨度前进把中国带到全球化的前沿,我们用一心一意做实事,创造了与外部世界相比的赢局。而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无论是严惩腐败、依法治国,还是发展民生、缩小社会差距,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做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探索者、实践者。这方面,我们理应有“三个自信”。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忘“发展才是硬道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干扰或许很难避免,但只要我们有排除干扰的能力,有不为干扰所动的定力,中国的前进就不会被打折扣。
  我们早就对“文革”说拜拜了,今天可以再说一遍,“文革”不能也不会卷土重来。中国今天的格局中已根本不再有“文革”的位置,关于它是否会重演的争论,答案是非常明确的。计算机联网的时代,何须担忧算盘会不会涨价。中国人的集体思维升华了不知几个维度,人们绝不会允许“文革”那一套再追上来纠缠我们。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