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7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疫情经济危机双冲击 中国防范财政风险极其困难 国企挑大梁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2:3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山县火爆的背后: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到底有多大?
2020-07-18 21:08:58作者:罗志恒来源:持志以恒

  独山县、三都县债务问题引起了人民对地方财政的担忧。截至2020年6月末,独山县政府债务余额135.68亿元,三都县政府债务余额97.47亿元,其余为企业债务等。那么,当前财政压力到底有多大呢?

  作者:罗志恒 来源:持志以恒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哭爹喊娘甚至发不出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已不稀奇,“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再度成为重要内容。

  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有财政危机,社会危机亦不远。改革、发展、稳定均离不开财政,甚至财政行为就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第一,改革要付出艰难代价,调整体制机制、和平安置触动的利益群体,需要财政赎买。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更是直接关系到利益分配和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第二,中国仍处发展中阶段,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稳定的国际国内大局亦需要强大的国防、外交和公安队伍,同样需要财政。

  收入持续下行,减税对经济增长和税基扩大的作用不明显,民生社会福利、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等刚性支出易上难下。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宏观杠杆率高企、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等导致经济增速必然下行,难以对冲矛盾。疫情当前,经济活动在正常春节假期后近乎停摆1个月,财政必然减收,但疫情防控的支出却急剧增加,截至2020年4月19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资金1452亿元。

  在疫情之下,原本就财力紧张的地方财政承受的压力更大。增值税占比接近半壁江山,没有经营行为,就没有增值税,地方财政在原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工资、运转、民生支出都会紧张,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几个月,若是纳税人再不复工,恢复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只会更困难。

  在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背景下,中央暂“借”给了地方1100亿元,尽管年底依然要“偿还”。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政府履职和各项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会议确定,一是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3月1日至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留用约1100亿元资金,全部留给县级使用。二是加快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指导各地优先用于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按时足额支付。有缺口的地区一律要调减其他项目支出。三是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要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

  财政工作犹如在刀尖上起舞,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的表态从“加力提效”改为“提质增效”,去掉了“加力”,蛋糕不可能无限制做大,更加侧重分好蛋糕;2019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通篇透出“过紧日子”“以收定支”“勤俭节约办事业”的思想;财长刘昆在《求是》的文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提出了“财政政策新内涵”,核心仍是如何过紧日子,并提出“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前所未有”和“极不寻常”的冲击,中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417政治局会议提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文包括四部分:

  一、当前的财政形势严峻到何种程度?

  二、2020年财政形势如何?一季度财政的特点?

  三、中央对当前财政形势的态度如何?

  四、如何解决财政困境、避免财政危机?

  一、当前财政形势  1、财政未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财政税收增速低,税收增速创半个世纪以来新低。

  2019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90382亿元,预算目标为192500亿元,短收2118亿元,完成率为98.9%,为近年低点。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3.8%,低于预算目标的5%,该增速为198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2019年税收收入为15799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3%,增速1%,该增速为1969年以来即半个世纪以来最低增速。新中国历史上税收收入负增长的年份有1955、1960、1961、1967和1968年,分别为-3.6%、-0.5%、-22%、-11%和-2.6%,主要受到大跃进和wg的影响。

  在此种情景下,2019年非税收入32390亿元,比上年增加5433亿元,大幅增长20.2%,主要靠央企国企利润上缴以及金融反腐罚没收入增加。其中,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6100亿元,同比增加3600亿元,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3个百分点;罚没收入3061亿元,同比增加402亿元,增长15.1%,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约1个百分点。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大部分年份高于GDP名义增速,但2015-2019年连续五年均低于GDP名义增速,主要是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2019年国内增值税增长1.3%,增幅比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收入下降6%,主要受降低增值税税率和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影响;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6.3%,主要受降低进口环节增值税税率影响;个人所得税下降25.1%,主要受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实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影响;企业所得税增长5.6%,增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受提高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消费税12562亿元,同比增长18.2%,而消费税主要是烟草、汽车和油类三大特定商品消费贡献,2019年烟草行业贡献工商利税12056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上缴财政总额11770亿元,同比增长17.7%,创历史最高水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减税降费理论上可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扩大投资、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但减增值税并不能直接增加企业利润,且税费只是企业面对的综合成本的一部分。根本的问题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并未有实质性改善,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下行,内部政策摆动较大,土地人工能源等成本上升,弱化了减税降费降成本的效果,企业不愿意追加投资。需求不行,必然是导致营收、周转率下降、现金流紧张和资产负债率被动提高,当然也尤其考验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力。

  居民杠杆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消费意愿不强,房价大涨导致贫富分化抑制消费。因此,减税降费超2万亿却并未带动经济大幅增长。纯粹寄希望于减税降费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根本上是宏观的改革开放和微观主体积极性的提高。再减税降费和降准降息都解决不了订单不足的问题。

  2、区域分化,2019年6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2020年负增长省份将更多

  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3.5%、4.6%、2.8%、-2.1%,中部地区收入增幅相对高一些,东北地区收入下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广西、河南、浙江、河北等8个省份增长在5%以上;江西、广东、安徽、四川等17个省份增长在0-5%之间;6个省份同比下降,吉林-10%、重庆-5.8%、宁夏-4.7%、西藏-3.6%、甘肃-2.4%、黑龙江-1.6%。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连续四年下降,但土地出让和社保收入上升较快,带动宏观税负上升,高于美国近9个百分点

  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保收入之和,剔除其中的重叠部分如财政补贴社保部分,作为政府筹集的收入,2018年的宏观税负为35.2%,较2017年上升1.2个百分点。该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但高于美国的26.3%。

  从分项看,以税收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3年见顶,从2013年18.6%下降到2019年的15.9%,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2019年下降1.1个百分点,速度非常快;以财政收入/GDP衡量的宏观税负在2015年见顶,从2015年22.1%下降到2019年的19.2%,相当于2008年的水平。但是土地出让收入和社保收入却迅速上升,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分别为7.1%和6.8%,较上年提高0.8和1.3个百分点。

  (关于宏观税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主要对是对土地出让收入是否属于宏观税负的分歧,IMF计算宏观税负国际比较不包括土地出让收入。本文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属于宏观税负一部分,宏观税负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所有权从社会获得的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先转化为房企的成本,其后转化为居民和企业的成本,最终表现为政府从社会获得的收入。感谢刘尚希老师、朱青老师和梁季老师对此处的指导,刘老师认为土地出让收入属于要素收入,朱老师也认为不属于宏观税负,梁老师则认为土地属于政府垄断,不同于一般要素,至少土地出让收入中扣除开发成本的净收入属于宏观税负。)

  4、2019年财政收支差高达4.8万亿,创历史新高,考虑到专项债后的实际赤字率为7.1%

  2019年财政收入少于预算2118亿元,但支出却高于预算3630亿元,增速8.1%,高于预算的6.5%,支出预算执行率为101.5%。

  官方赤字为2.76万亿,但实际上的收支差为4.8万亿,中间的差额通过历史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解决。考虑到2.15万亿的专项债,实际赤字率高达7.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23个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足50%,“三保”困难

  2019年各省市财政收入/支出低于50%的有23个,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东北,仅8个省市财政自给率高于50%,主要是上海87.6%、北京82.7%、广东73.1%、浙江70.1%、江苏70%、天津68.7%、山东60.8%和福建59.9%。

  地方政府收支不足主要靠中央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以及地方政府一般债券。

  6、财政困难系数

  中央在给地方转移支付时会根据地方财政的风险和财力情况,财政部设置了财政困难程度系数。2019年4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将近700亿元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分配给36个省市,在资金分配表中,列出了36个省市的财政困难系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高,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度依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东部地区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高

  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183352亿元,中央财政收入85447亿元,占全国比重46.6%,地方财政收入97905亿元,占比53.4%;但是全国支出220906亿元,中央支出32708亿元,占比14.8%,地方支出188198亿元,占比85.2%。为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各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掌握较多的财力并向各地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为69681亿元,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为38%,即转移支付后,中央、地方实际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766和167586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6%和91.4%。

  经过这个分配过程后,中央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与支出比为48.2%,仍有51.8%的支出需要发行国债弥补。但即使有中央的转移支付,地方可支配收入仍难以满足地方支出需要,两者之比为85.2%,仍有14.8%需要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2018年决算数据看,获得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较多的省份有四川(4782亿)、河南(4260)、湖南(3745)、云南(3214)、湖北(3119)、河北(3063)、安徽(3054)、黑龙江(3043)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外,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的一大块收入来源。地方综合财力构成中,东部的公共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西部和东北地区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自身财政能力较弱。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是本级公共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公共财政收入占比偏低,更多依靠中央转移支付,自身财政能力较弱。

  其中西藏、青海、甘肃、广西公共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为11.2%、15.5%、23.4%和24.9%,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分别为84.4%、69.5%、65.9%、42%;此外,黑龙江、宁夏、吉林、内蒙古的中央转移支付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60.3%、54.1%和51.8%。东部地区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较少,除公共财政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外,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较高,如浙江53.4%、山东45%、江苏44.6%、福建37.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浙江、江苏和广东省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浙江、湖北和重庆等省市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度高。2018年全国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1372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65096亿元,占比91.2%。从分省政府性基金收入看,浙江(8737亿元)、江苏(8223亿元)、山东(7579亿元)、广东(5887亿元)和河南(3828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居于前列,前5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占全国地方本级比重为52.7%;黑龙江(357亿元)、宁夏(137亿元)和西藏(89亿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最少。从已公布的21省市2018年土地出让数据看,浙江(7749亿元)、江苏(7478亿元)、广东(5374亿元)和山东(5212亿元)依然位居前列。从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看,浙江、湖北、重庆和四川等省份的财政高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其土地出让收入与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的比值分别为1.17倍、0.96倍、0.94倍和0.88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2020年财政形势如何?

  在当前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下,防控疫情、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防控疫情、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防范财政风险,这是极度困难的,极度考验理财能力。疫情防控不仅减少税收收入,而且增加一大笔支出;防控疫情时的稳增长保就业的基建支出、民生兜底支出均不能削减,财政两难。

  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战略,投资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否会扩大?如果不扩大,增长发力空间有限。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与固定资产投资下行有关,其中基建2018年大幅下行,2019年在扩大专项债的前提下仅略反弹,与严控隐性债务及金融去杠杆有较大关系。

  经济社会短期有风险,财政短期有困难、长期有风险。何去何从?当前的战时状态只能以适度扩大财政风险来降低经济社会风险,即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均需扩大,突破赤字率3%的约束,赤字和专项债必须达到两个3万亿,投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医疗欠账等新型基建和人口流入的地区,即财政支出必须为人服务,基建投资随人走,尤其要转向对人的投资。2020的财政组合将是:1)做好收入负增长的准备,但千方百计筹集非税收入尤其是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增加消费税(主要是烟草、油)、资源税和环保税;2)赤字率3%-3.5%,赤字必须达到3.2-3.7万亿,相较2019年有0.5-1万亿的赤字增量,疫情属不可抗力和突发情况,2021年后恢复至3%以内;3)专项债达到3.5万亿,较2019年增加1万亿,政策性金融债给予配套融资支持;4)规范PPP,拓宽融资来源,提高投资效率;5)严肃财经纪律,隐性债务显性化,不能大规模增加隐性债务。

  2020年一季度财政形势主要有七大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逐月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及减税降费,交运、餐饮、住宿等影响大。1-3月各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下降3.9%、21.4%、26.1%,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逐月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税种根据上月情况申报纳税,新冠肺炎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从2月开始显现。1-3月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同比分别为-16.4%和0.1%。分行业看,一季度,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分别下降33.2%、27%、19.6%。

  二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中央及全国增速,主要靠非税收入支撑,持续性不强。一季度,地方本级收入同比下降12.3%,降幅比中央低4.2个百分点,主要是部分地区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非税收入。一季度,地方非税收入增长3.1%,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4.5%、1.1倍,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6.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包含教育费附加在内的专项收入下降5.7%,行政事业性收费下降11.5%。

  三是地方财政收入仅西藏正增长,其余30个省市区负增长,地方财政日益捉襟见肘。其中,1季度湖北财政收入-47.6%,重庆-23.2%、陕西-18%、宁夏-16.9%、辽宁-16.8%,北京、天津、江苏、广东也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1%、-16.3%、-9%和-8.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四是主体税种大幅下滑反映经济下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大幅负增长反映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较差,证券交易印花税受股市行情影响而大幅下滑。1-2月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为-19%、-10%和-6.9%,3月当月分别降至-36.4%、-32.3%和-41.6%。1-2月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同比为正增长,同比为3%、30.8%和14.8%,3月当月降至-38.5%、-39.6%和-25.4%,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更是受到全球疫情蔓延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影响,从1-2月的77.2%下降至3月-48%,下降125.2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下降与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下行匹配,1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为0.8%和-3.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是土地出让收入同比降幅小于一般公共预算,3月同比转正。1-2月土地出让收入同比-16.4%,3月为9.5%,1-3月累计为-7.9%。土地收入同比上升并转正,与地产销售、投资和价格上升一致。“房住不炒”是大基调,不能放松全国层面的调控,但是在当前经济压力巨大需要扩大内需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城市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从供给端解决高房价、满足人民群众居住需要、降低经济下行压力、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六是财政支出增速高于收入但仍为负增长,但卫生健康支出和利息支出增速为正,社保就业支出绝对额和占比最高,受3月复工复产有限的影响并未大规模基建刺激。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高于支出增速8.6个百分点,收支缺口为9300亿元。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173亿元,同比增长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111亿元,同比下降7%。从支出结构看,仅卫生健康和利息支出为正增长,绝对额为4976和1566亿元,同比4.8%和4.6%。此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837亿元,同比下降0.7%。基建类支出并未大规模支出,可能与工人并未如期返回项目有关,如农林水支出4031亿元,同比下降3.6%;交通运输支出3189亿元,同比下降16.5%。

  七是就目前的财政政策而言,仍未彻底改变过往存在的问题,且必须高度重视地方“三保”及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一是专项债规模逐步提高,但是专项债的项目收益逐步下行,导致专项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般债;二是减税降费仍侧重于增值税,而非企业所得税;三是当前地方财政形势艰难的情况下,各地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增收,部分乱象已现端倪;四是如何处理好短期的减税降费与中长期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人口流动与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税收制度等如何构建。

  对于县区财政而言,当财力遇到问题之时,办法并不多,总体上是向金融机构借钱或者向更上级财政求助。具体而言,基层的以下情况可能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各地采取的增收办法不利于真正落实减税降费,各地通过清缴历史欠款等办法增加收入极可能导致营商环境恶化。在企业本已艰难的情况下清缴历史欠款、通过事业单位等虚增收入、加大罚款力度,极可能导致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打折扣。

  二是严重干扰影响财税部门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务部门既要落实减税降费,又要增收,财政部门大量时间用于论证增收的潜力,无形加重财税部门工作。基层财政部门大量时间用于应对“三保”,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等。

  三是使用专项债库款等可能导致项目支出受阻,从融资平台借债加大隐性债务风险。部分区县目前通过上级地市财政借款年底结算、从融资平台借债、动用专项债维持“三保”。

  总体上看,二季度财政收入降幅可能将有所缓解但大概率仍是负增长,2020年财政增收极为困难,财政收入保持在0-2%增速都非常困难。疫情持续至今,2月份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4月份陆续复工,但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外部输入压力较大。一季度实际增速-6.8%,二季度内需扩大而外需崩塌下行,经济增速可能好于一季度。考虑到通缩、价格下行及减税降费,二季度财政税收形势仍很严峻,好于一季度但仍可能负增长。若无更大幅度的经济反弹,全年税收收入几乎是负增长。考虑到非税收入尤其是国企利润上缴以及反腐败力度持续推进,财政收入增速可能保持在零左右,但非税收入增速必须从去年的20%上升到30%。

  2020年能够压减的开支主要是一般性支出,2018年为18374亿元,考虑到2019年“中央带头严格支出管理,2019年除刚性和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支出平均压减幅度达到10%。要求地方2019年压减一般性支出5%以上,并力争达到10%以上。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地压减幅度都超过了5%,不少达到10%以上。”2020年实际可压减的空间在1000亿元多,可腾挪的空间不大。预计大概率仍处于8%左右的增速,支出在25.6-26万亿元。

  根据上述假设,2020年财政收支的差额将达到6.4-7万亿。假定财政赤字在3%,即赤字在3.2万亿,赤字外的缺口仍高达3.4万亿;假定财政赤字在3.5%,即赤字在3.7万亿,赤字外的缺口仍高达2.8万亿,需要动用历年结转结余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调入资金、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压减一般开支等方式弥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中央对当前财政形势的态度如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质增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以收定支”“过紧日子”,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财长刘昆提出“积极财政政策新内涵”“内涵式财政政策”。一言以蔽之,财政的艰难只能“适度扩张”“节用裕民”“好钢用在刀刃上”。

  刘昆在《求是》发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分为四个部分: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是形势所需。“一些地方收支矛盾更为突出,有的财力紧张,资金使用固化、僵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面临困难。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财政经济运行可持续。”(强调大环境变了,大环境越发地不确定,越发地不利于财政增收,积极财政政策从支出总量要转向结构做文章)

  2)深入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坚持节用裕民,在结构调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质”要求和“增效”导向,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到刀刃上。这体现了一种内涵式财政政策”。提到了六个方面:“减税降费,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通过压一般、保重点,优化财政资金配置。”“优化分配,通过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以收定支,通过明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设可持续的财政。”“注重绩效,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风险防控,通过财政风险控制体系,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风险隐患。”(强调内涵式财政政策在于减税、优化支出结构、三保、绩效管理和风险防控)

  “财政支出规模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匹配,不受管控的支出扩张既不现实,也会给长远发展留下隐患。”“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各项支出都要明确标准,不能敞开口子花钱。”“预算执行中要加大存量资金和资产盘活力度,对不具备实施条件、项目进展缓慢以及预计难以支出的项目,按规定收回资金统筹用于重点支出。”

  “收是支的基础,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合理预测,充分考虑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经济下行因素,审慎确定收入预期目标,留有余地。要防止因收入预期目标确定得过高,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支出预算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根据财政收入严控支出增幅,杜绝超越财力安排支出。”

  “工作中树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理念,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建立民生政策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机制。”(强调不能随意上马项目,避免半拉子工程浪费财政资金;部分地方政府承诺福利过高,成了事实上的负债,西方部分国家债台高筑,与大选候选人为了选票而持续提高承诺有较大关系)

  3)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并保障重点。强调的是要办的大事,需要花钱而绝对不能忽视的领域,包括:支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支持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

  四、如何解决财政困境,避免财政危机?

  短期要开源节流解决财政收支矛盾,但是可能导致恶化长期形势,比如收过头税恶化经济活力、债务攀升等。中长期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解决财政可持续性问题,避免陷入财政危机。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未来还要立足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变化、解决收入不均等不平衡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企业、科学家的积极性的角度构建新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短期方面,既要减税降费,也要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所得税,增消费税、资源税和国企利润上缴。

  第一,增加收入来源,税收方面主要是消费税(烟草行业)、资源税和环保税有增收空间。具体看,一是改革消费税,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将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纳入其中并提高消费税税率,当前尤其可以提高烟草行业消费税税率,逐步将消费税的归属权下划给地方。二是提高资源税和环保税税率,资源税的空间大于环保税。2019年资源税1822亿元,同比增长11.8%。环境保护税221亿元,同比增长46.1%。

  第二,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力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当前根据财政部规定,国企税后利润上缴比例分五类管理。第一类为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垄断特征的行业企业,收取比例2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收取比例1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收取比例10%;第四类为政策性公司,包括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中国储备棉总公司,免交国有资本收益;第五类是烟草总公司,上缴25%。

  第三,盘活现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出让股权,既能缓解当前财政收支压力,又能解决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第四,加大反腐败力度,既能整顿吏治,又能增加罚没收入,但不能为了罚款而罚款。

  第五,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确保不出现“三保”难以实现导致的社会群体性事件。

  第六,削减一般性开支,只是空间越来越小。

  第七,强化财政绩效,短期内要大幅度提高很难。

  从长期看,必须深化改革,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精兵简政裁撤冗员、深化党和国家行政体制、财政税收体制、社保制度改革。但是改革要触动利益,不论是削减支出还是裁撤冗员,均需要考虑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财政改革的“财”好解决,“政”是最难的,需要政治勇气和魄力,也要讲究艺术,如何安置改革的对象。1998年国企改革导致的下岗,通过房改和加入WTO释放的红利吸收,那么这次呢?

  第一,必须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党和国家体制、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强化绩效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解决长期大量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果政府长期大包大揽,家长制的大政府必然收支庞大。只有简政放权,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大量的事业单位要么回归非盈利机构,要么走向市场自负盈亏。但是裁减冗员精兵简政,必须配合市场化的改革,比如放开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就业的吸纳能力,否则改革将导致新的社会群体性问题。

  第二,深化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真正解决好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办多少事,花多少钱”;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从发展财政转向民生财政,更多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转向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新型基建,增加对“人”的投资与消费,促进人口数量走向素质红利。近年来我国用于社保就业、医疗的财政支出占比有所增加,用于交运、农林水等基建类支出占比有所下降,支出结构在优化,2019年社保就业、教育、医疗三者分别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2.4%、7%和14.6%,合计占比34%,但仍远低于美国、德国等发达经济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深化社保制度改革,避免社保长期过度依赖公共财政补贴。我国的社保可持续性差,且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上升,2018年依赖财政补贴1.7万亿,2019年的财政补贴更是接近2万亿。问题的解决不在于提高社保缴费率加重企业负担,而在于提高国有资产划转社保的比例和资产质量、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增强中央调剂力度、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保险)的重要作用实现多层次积累、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尽快全面放开计划生育、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

  第四,接受经济增速下行,以经济结构改善和民生改善(就业等)为新的考核机制,寻找经济新的内生增长点。放弃“保8”“保6”等过往理念,重塑“保民生”“保结构”“保信心”等理念。

  第五,适度放宽地方政府举债额度,但强化绩效管理,负债与资产匹配、成本与收益匹配,在有优质现金流的资产项目上加杠杆,稳定杠杆率而非稳定杠杆绝对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22:39:36 | 只看该作者
独山县400亿债:鬼才建筑师与黑道老板

时间:2020-07-17 09: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近日,一则视频将有“贵州南大门”之称的黔南州独山县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独山县负担的地方债务曾一度高达400亿元,对一个全年财政收入近10亿元,户籍人口35万人的小县城来说,相当于每人背上了11万元的债。

7月14日,当地政府紧急做出回应称,2019年以来,独山县新一任领导班子针对此前因盲目举债、乱铺摊子遗留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烂尾工程问题,正切实推进问题整改。

为建“形象工程”违法违规占地2.8万亩

举债2亿元打造的“天下第一水司楼”、占地1.5万亩却只进驻了两家学校的独山大学城、号称投资56.5亿打造的“盘古庄”,这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能诞生在独山都与原县委书记潘志立有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水司楼

其实,在2019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就用多期版面曝光了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盲目举债、大搞形象工程的细节。

来贵州之前,潘志立曾在江苏海安任海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海安县城东镇党委书记等职。2010年,潘志立由江苏调任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任县委书记。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为了政绩,潘志立罔顾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的实际,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潘志立被免职时,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

2019年7月潘志立被贵州省纪委监委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2019年12月贵州省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潘志立涉嫌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一案。

这么多占地广的大项目,建设用地从哪来?据披露,潘志立平时工作作风霸道,重大事项决策基本上都是他一人说了算,很多项目只要他拍板就开工建设,全然不顾设计、预算、审计环节缺失,导致独山县违法违规占地达2.8万亩,国有资产损失10亿余元。

网友反映违规征地情况

澎湃记者发现,早在2016年就有微博网友反映独山县存在违规征地问题。

据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天下第一水司楼”的修建,让独山县影山镇翁奇村一些村民失去了土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她家的土地被征用,新修的房屋被强制拆迁,家里的猪、牛不知去向,“田土没有了,把我们农民害苦了。”

建好“面子工程”后,为了凸显“政绩”,潘志立安排8个乡镇每两个月轮流举办一次项目观摩会,每次花费在60万元至100万元左右。

“水司楼”背后的“湘西鬼才”

若论独山县形象工程之最,非净心谷景区内的“水司楼”莫属。所谓“水司楼”,即水族土司楼之意。

据公开资料介绍,该建筑于2016年9月开工兴建,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楼高99.9米,其特点是24层均为全木质框架榫卯结构。

据贵州媒体当时报道,水司楼是有望申报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建筑:一是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二是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筑;三是世界最大牌楼。

这样一幢建筑出自谁手?记者查阅发现其建筑设计师是自称“湘西鬼才”的宏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进,同时该公司也是最初净心谷景区的建设参与单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宏进

据介绍,自称“民族古建筑艺术家”的李宏进于1968年7月15日生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观音寨的一个石匠家庭。



其设计代表作主要包括:湖南张家界“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湖北恩施“土司城”、贵州松桃“苗王城”、重庆彭水“蚩尤九黎城”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宏进设计的张家界九重天吊脚楼

其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内的高48米、纯木质结构的“九重天吊脚楼”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中国“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吊脚楼。
公开资料显示,李宏进的贵州净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曾负责开发净心谷项目,他曾经为净心谷做的规划是:共三期总投资50亿元,按照国家5A级打造,建成贵州省第一个“中国国家公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5年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视察净心谷项目

不过,据澎记者在独山县政府网站上看到的一份名为《关于调整独山县净心谷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的文件则显示,在2017年,净心谷的项目业主单位已变为“贵州汇福投资开发有限司”,这是独山县财政局的下属公司之一。项目资金也显示为3亿元左右,资金来源则为“由项目业主单位自筹或银行贷款”。
目前,净心谷景区由成立于2017年的贵州净心谷景区旅游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该公司同样由独山县财政局全资控股。景区的最新回应是,水司楼已经更名“净心谷大酒店”,后期的开发运营维护将外包给其他公司。

涉黑湖南老板刘东旺与“盘古庄”

独山县另一个代表性的形象工程是占地面积一平方公里、投资56.5亿元的“盘古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盘古庄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原名为“湘企商都”,原本是一座商业综合体,由在黔涉黑湘商刘东旺开发建设。

2020年3月25日,独山县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了刘东旺等20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一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刘东旺

被告人刘东旺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犯妨害公务罪、敲诈勒索罪、故意伤害罪、行贿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骗取贷款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持有枪支罪、赌博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据披露,2014年以来,以被告人刘东旺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以贵州湘企(独山)国际商贸有限公司、贵州湘企(独山)置业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为依托,以公司经营、开发为掩护,以商养黑、以黑护商,其骗取贷款违法犯罪造成国家经济损失达4.08亿元。

从公开报道梳理来看,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与涉黑商人刘东旺的官商关系曾经“非常密切”。

根据公开材料,2015年,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曾经召开“加快推进湘企商都市场集群建设发展”会议,在会上他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湘企商都”建设发展工作。湘企集团董事长刘东旺出席了该会议。

潘志立主持“加快推进湘企商都市场集群建设发展”会议

《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从开始收受企业老板拜年的茅台酒开始,潘志立被一点点渗透,进而发展到大肆收受服务对象财物,其家人也跟着效仿,有过之而无不及。按潘志立的话来说,“什么东西都敢收,什么人送的东西都敢收”。

2016年,原规划为市场集群的“湘企商都”更名“盘古庄”,要“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商旅及精品展销,实施加大建设投资,专业分区管理运营。”据媒体报道,湘企商都项目曾拖欠500余名农名工的3800余万元工资。

当时农民工上传至人民网的举报材料

2018年1月5日,在盘古庄内召开了一场“盘古庄论坛暨经贸合作洽谈会”。 “来自贵州湖南商会的行业人士们欢聚一堂,深入探讨交流民族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盘古庄创新创业发展新方向,共同推动独山盘古庄实现新跨越、新发展。”潘志立与刘东旺均出席了该论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潘志立与嘉宾在盘古庄观看文艺晚会

湃新闻记者还从独山当地电视节目中发现,盘古庄甚至一度用于举办所谓“老板培训班”的场所,组织当地“老板”们进行武术训练,强健体魄。

盘古庄内组织企业老板进行武术训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惨!全国30个省市财政收不抵支!只有上海有财政盈余

2020-08-24 19:39:09  来源: 债市研究   作者:债市研究





  【专题】 只有上海有财政盈余。 近期31省市陆续公布上半年财政收支“成绩单”,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轧差,仅有上海市出现财政盈余,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压力最大的河南、四川、云南等省,收支缺口都在2500亿元以上。

  单纯使用财政收支轧差计算得出“财政失衡”结论过于片面,忽略了我国分税制体系下存在一次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考虑财政平衡的重点在于经过二次分配后,各省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结构问题,即关注财政自给率指标。

  31省市中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为104.28%,是唯一比率超过100%的地区。前五名为上海、浙江、广东、安徽和北京,自给率均在75%以上。财政平衡性较差的省市包括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均在25%以下,其中西藏最低仅11.28%。

  受经济下行和减税减费影响,各省市财政收入增速普遍下滑;支出增速在年初疫情和年中汛情的影响下进度偏缓。收支同时降低的局面下,上半年有10个省市实现财政自给率提升,相较于去年同期各省市自给率全面下降,今年地方资金自平衡能力反而有所好转。

  在22个公布上半年政府性基金的收支情况的省市中,有9个省市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可见部分地区的土地出让缓解了严峻的财政压力。支出方面,受益于专项债规模的扩容以及发行前置,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整体增速较快。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53.16%,小幅低于往年。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9%即可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考虑到二季度GDP增速已修复至 3.2%,下半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提速,因此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实现预算目标的压力不大。

  受专项债发行影响,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和支出缺口持续扩大。展望下半年,伴随税收持续修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有所减弱,地产融资和土地供应收紧将导致政府性基金收入存在下行压力;特别国债发行结束后,8月以来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将推动基建投资和基金支出继续提速。

  只有上海有财政盈余

  近期31省市陆续公布上半年财政收支“成绩单”,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轧差,仅有上海市出现财政盈余。其余30个省市都出现收不抵支问题。那么,如何理解各省市普遍存在的收支缺口?上半年各地财政状况到底如何?

  1. 上半年依然只有上海实现财政盈余

  早在2017年,一篇题为《中国财政的真相:25省负债,只有6省有盈余》的自媒体文章就在多个财经媒体刷屏[1],主要内容是通过比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地税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差,算出各地财政收支刚性缺口(或盈余),结果表明2017年上半年25个省市财政收支存在缺口,只有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深圳(计划单列市)有财政盈余。

  与此相似,如果根据各省公共财政收支数据简单计算,今年上半年31个省市中仅上海市小幅盈余161.5亿元,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压力最大的河南、四川、云南等省,收支缺口都在2500亿元以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但是,我们认为上述计算方法得出的“财政失衡”结论过于片面,归根到底在于对我国财政预算体系的误解。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体系中,存在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

  1994年之后,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中央的财政收入一直稳定在50%左右。为了解决地区间的不平衡,中央还存在对地方的转移支付,2019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中央预算支出的67.94%。通过这种方式,中央可以将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进行平衡。实际上,即使公认为经济财政发达的省市,每年也会从中央获得一定规模的补助收入。以上海市为例,2019年决算报告显示获得中央补助收入900.8亿元。

  我国各地财政收入状况,自古以来就是非均衡的。无论是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经济中心”洛阳的分离,还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税赋占全国的60%,都说明“转移支付”是必然的。无论从自然环境、人口密度,还是交通设施、物流交易场所集中度来看,北上广等省市都占有丰富的经济和税收资源,通过上缴税收为国家做贡献无可厚非。

  因此,考虑各省市财政平衡问题,重点不是基于一次分配中的财政收支口径测算缺口,而是关注经过二次分配后,各省市一般预算总收入的结构问题。根据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平衡表可得: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央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他支出[2]

  我们建议使用财政自给率指标反映各省市财政收支情况,即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级税收+非税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9年数据横向对比看,31省市中财政自给率排名前五的有上海、北京、湖南、浙江和江苏,占比都在70%以上,财政平衡性较差的省市包括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占比都在30%以下。大多数省市财政自给率不超过50%,对于中央补贴的依赖性较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上半年各省市财政状况复盘

  考虑到简单计算一般财政收支缺口进行横向比较的方式不够客观,我们认为纵向比较能够充分反应各省市财政变化,即对比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上半年。具体的指标口径包括:一般财政收入增速、一般财政支出增速、财政自给率。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经济放缓叠加减税减费导致全面下滑

  从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看,31个省市中只有青海、广西、河北、贵州和新疆实现收入正向增长,其余26个省市均呈现负增长,其中湖北、海南、黑龙江、天津和宁夏的下行幅度最大,分别同比下滑38.44%、26.2%、20.4%、17.1%和16.6%;22个省的增速为近十年最低值。相比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小且基数较低的青海、贵州、西藏、新疆和吉林实现增速上涨,其余26个省市均出现增速下滑。

  各地财政收入普遍下滑,主要源于疫情冲击引发经济下行,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缩减,同时为加速复工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今年以来,各类对冲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纷纷落地,包括不限于:支持防护救治免征部分个人所得税、支持物资供应免征部分增值税、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等。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主要由新增减税和新增社保费降费构成。[3]

  以湖北为例,作为年初疫情的“震中”地带,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8.8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8.4%,为全国最低增速。一方面源于湖北省受疫情严重冲击复工复产晚于全国,导致上半年GDP增速全国最低为-19.3%;另一方面在于出台多项省内抗疫机构、医务人员和困难企业的针对性优惠政策。

  再以海南为例,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26.2%,其中税收收入降幅为34.82%。分税种来看,除了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降低以外,土地相关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契税分别大幅下滑51.73%、45.88%和 29.16%,土地相关税收下挫与海南升级自贸港后地产限购不断加码、商品房销售额大幅下降有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除新疆、西藏、宁夏和黑龙江尚未公布明细数据以外,其余27个省市只有浙江和青海实现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长,剩余2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湖北、海南、陕西、贵州和陕西降幅均超过15%。由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绝大部分由税收组成,因此各省市税收状况与整体财政预算收入大体一致。

  由于上半年税收压力较大,各地方财政加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力度。绝大多数省市非税收入增速高于税收收入,只有减负任务较重的湖北和税收表现相对较好的青海、浙江、云南等地非税收入更低。有11个省市的非税收入同比增长,考虑到去年同期全国非税收入大幅上涨21.4%,高基数效应下非税收入依旧对财政起到正向拉动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支出增速普遍回落

  上半年只有7个省市实现财政支出正向增长,其余24个省同比下降,其一是受财政收入下降影响;其二是项目进度放缓。贵州降幅最大为 30.48%,较去年同期的增长21.38%大幅下滑51.86个百分点,贵州大量减支与地方债务率高企、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足及今年过紧日子的政策导向有关。支出增速最大的是河北和新疆,同比增速分别为9.09%和9.07%。相比2019年,上半年全国所有省市的财政支出增速均有所下滑,主要源于经济下行和减税降费使得财政支出空间压减,叠加上半年财政发力不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财政自给率:少数省市自给率提升

  为衡量各省市的财政收支情况,我们使用财政自给率指标考察省市自身收入对财政支出的覆盖程度,即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级税收+非税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发达地区的财政自给率往往较高,属于财政贡献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自给率较低,支出依赖中央补贴。

  横向对比来看,31省市中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为104.28%,是唯一比率超过100%的地区。前五名为上海、浙江、广东、安徽和北京,自给率均在75%以上。财政自给率高于50%的省市只有11个,绝大部分省市低于50%。财政平衡性较差的省市包括西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均在25%以下,其中西藏最低仅11.28%。

  相比于财政收支缺口的横向比较,我们更关注财政自给率的纵向变化。相比于去年上半年,10个省市的自给率有所提升,主要源于支出端收紧。相较于去年同期除山东省以外各省市自给率全面下降,今年地方资金的自平衡能力反而有所好转。其中贵州财政自给率由去年的27.08%大幅上升12.16个百分点至39.24%,四川、湖南、广东和福建均有较大程度回升。其余21个省市自给率出现下降,其中湖北、海南和山西等地降幅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湖北主要受到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拖累;海南部分源于去地产化,经济定位转变;山西则主要在于支出进度较快,上半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0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哪些省市依赖土地财政?  1)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土地财政发力

  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市公布了上半年政府性基金的收支情况,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面下滑不同,已公布的省市中9个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上海、福建、北京、吉林和江苏涨幅较大,增速分别为43.8%、30.9%、24.2%、23.7%和19.4%。由于基金收入中绝大部分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上半年占比为94.11%,因此部分地区的土地出让缓解了严峻的财政压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土地和专项债带动支出增长

  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显著大于收入,20个省市中有17个实现支出正向增长。其中7个省市涨幅超过50%,分别为贵州、云南、吉林、内蒙古、广西、甘肃和江西。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省市支出增速均高于收入增速。上半年大多数省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较快主要受益于专项债规模的扩容以及发行前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下半年地方财政怎么看?

  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51829亿元,同比下降7.9%。由于年初经济滑坡引发税基,以及逆周期财政政策主动减收,一季度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同比降幅达12.3%;伴随疫情后国内经济逐渐恢复,财政收入企稳回升,6月单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31%,实现增幅转正。

  预算收入完成进度方面,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53.16%,小幅低于往年。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长1.9%即可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考虑到二季度GDP增速已修复至 3.2%,下半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提速,同时上半年已完成全年大半减税降费目标,因此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实现预算目标的压力不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半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和支出分别为29888亿元和445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3%和22.9%,收支缺口走阔主要源于专项债规模扩大且发行节奏前移,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22313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59.5%。展望下半年,伴随税收持续修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有所减弱,地产融资和土地供应收紧将导致政府性基金收入趋于下行;支出方面,特别国债发行结束后,8月以来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推动基建投资和基金支出提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虽然支出进度放缓使得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赤字同比回落,但全国各省市中依然只有上海实现财政盈余。受经济下行和减税减费影响,各省市财政收入增速普遍下滑;支出增速也整体放缓。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计算财政自给率,上半年有10个省市实现自给率提升,由于支出降低今年各地资金自平衡能力反而有所好转。

  上半年部分省市地区加快土地供应节奏以缓解财政收入压力,已公布政府性基金收支的22个省市中有9个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由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构成的基金收入显著优于由税收收入主要构成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方面,受益于专项债规模的扩容以及发行前置,上半年基金支出整体较快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00:52:38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近4.8亿元背后更大的隐忧

2020年09月06日 13:31:00
来源:财经杂志






贵州省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补贴近4.8亿元的事刷屏了。有人颇为不解: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敢如此对教师工资巨额拖欠!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调查发现,贵州省大方县自2015年起即拖欠教师工资补贴,截至2020年8月20日,共计拖欠教师绩效工资、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费用47961万元,挪用上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34194万元。同时发现,大方县假借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名义,发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违规吸纳资金,变相强制教师存款入股,截留困难学生生活补贴。该县改变困难学生补助发放渠道,强制未成年学生入社入股,导致210多万元困难学生补助被违规截留。

评论此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可真复杂。说其简单,这是一个县政府违反《社会保险法》《预算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行为,性质恶劣,事实清楚,要处理并不难。相信在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重视下,在全国舆论的关注下,这事应该能很快得到解决,一些官员将承担其该负的责任。

说这事复杂,是因为这种乱象的存在,有着复杂的背景和深远的原因。单独处理一件或几件违法违规行为容易,而清醒地认识产生的原因并从源头上解决,却不那么简单。这件事暴露出一个更大的隐忧:我国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市、县政府,已面临财源枯竭、运转艰难的窘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基层政府拖欠教师工资、打白条不是什么新鲜事,媒体多有报道。特别是贫困地区,当地财政非常困难,教师和其他公职人员长年累月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工资。近二十余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级财政收入快速增加,也由于国税、地税分开征收的财税改革,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特别是广大贫困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拖欠教师工资的事基本得到解决。2002年,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做记者,曾到过大方县采访“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落实巩固状况。这是一个彝族、苗族和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县,我能感觉到当地的贫困,但更能感受到广大教师较之以前的心情舒畅,中央财政当时已对大方这样的贫困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如果单靠本县的财政,那是根本难以负担庞大的教师队伍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工资,遑论其他公共服务了。

大方县政府官网2020年1月刊发了一篇文章《大方县2019年十二月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分析》显示,该年度全县总收入完成338846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划入60830万元(中央财政划入4904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980万元中,税务部门完成53535万元,财政部门完成11445万元。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发行彩票)高达213036万元。该年度的全县财政总支出684493万元。巨大的缺口怎么弥补?原来,在县财政收入之外,该县全年收到中央、省、市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共计406024万元。也就是说,来自上级财政(主要是中央财政)各种转移支付高达46.6亿元,加上卖地等收入达到67.9亿元,而政府的税收和其他非税收入只有区区6.5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篇文章分析了大方县财政收入和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主要是煤炭、房地产两个行业受金融市场影响,融资不到位而资金链断裂,无法及时缴清税款。二是个人所得税受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及个税改革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煤炭企业核定征收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三是耕地占用税同比下降59.43%,减收3567万元,减收的原因是2015-2017年我县对耕地占用税进行大力的清理,后期增长空间小;四是随着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陆续出台,减税降费效果显著,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税收增长形成压力。”

这篇文章只简单地说明了该县全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未能涉及地方债务到期需要偿还的数额。

我以为大方县的财政收支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四十余年里,虽然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很快,但财政支出的速度同样增长惊人。像大方县这样刚刚脱贫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财税收入远不如东南沿海的发达市县,但其刚性支出却未必有着悬殊的差距。2019年末大方县户籍人口为95.68万人,常住人口为63.33万人。这样一个近百万人口的大县,各类刚性支出是惊人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要支出的项目,大方县也同样需要支出。如庞大的教师、公务员、参公人员的工资、补贴,如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费用,如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如灾害防治,等等,处处要钱。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却很差,从95万户籍人口却只剩下63万常住人口就可知,当地22万最有劳动能力、创造能力的青壮年大批外出务工、经商。

一级政府财政遇到困难,无非三条路解决:开源、节流、举债。像大方这样的穷县,投资环境不算好,受经济大形势的影响,开源是很难的。产业发展遇到问题,影响了税收,土地卖不出去,影响了政府基金性收入。再说节流,又何其难也。一家人、一个社会机构和一级政府一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穷尽办法,所能节省的支出相当有限。那么举债呢?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相当严峻,都到了偿还周期,如贵州独山县前不久爆出的巨额债务问题绝不是孤例。旧债未还,再想借新债,那是难上加难。


当入不敷出时,无论个人、机构还是一级政府,其救急的方法往往会是拆东墙补西墙,玩4个盖子盖5口缸的腾挪游戏。在大方县这类地方政府的各种收入中,最稳定、数额最大的收入是上级政府的各种转移支付,而最刚性的支出是教师的工资与补助。于是,当地政府的管事人就瞄上了教师工资与补助,能拖欠就拖欠,改变教育专项经费用途,挪用教育资金。该县成立大方县乌蒙供销信用合作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变相将其打造成一个融资机构,强行让教师和未成年人以应得的工资和补助入股。这应是当地政府想自己掌握一个方便拆借、挪用的“小金库”,以应付不时之需。

我以上的分析,没有半点为大方县政府辩护的意思。无论财政状况如何捉襟见肘,也不能拖欠教师的工资、补贴和挪用教育专项资金,这应该是一条铁律。我只想分析大方县这个样本,来提醒我国基层政府财政问题所存在的大隐忧。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使就此事处理一批干部,平息了舆论,这样的事还会在其他地方上演。而更值得忧虑的是,大方县这样的县、市不在少数,如果中央和省一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大幅减少,恐怕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拖欠教师工资还要严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23:29:53 | 只看该作者
负债高达2894亿元!贵州高速修不动了,茅台无奈接盘,股民傻了

2020年09月20日 11:28:29
来源:功夫财经



作者:今纶 来源:功夫财经

大家都知道茅台有钱,而且对贵州意义重大。贵州有困难,必须找茅台,这不,茅台又当了一次接盘侠。

9月16日,茅台集团在上交所公开发债,准备把贵州省国资委所持贵州高速部分股权(最终比例以2019年度审计报告确定)收入囊中,转让价款150亿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茅台集团不是贵州茅台,而是后者的控股股东,持有贵州茅台58%的股权。茅台集团是国家特大型国有企业,总部位于贵州遵义市茅台镇,员工3.6万余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源:天眼查

贵州高速集团的管理部门以前是省交通运输厅,现在是省国资委,属于省管企业,注册资本金111亿元,职工总数13000余人。

01

贵州高速欠钱还持续亏损

茅台集团为什么要救贵州高速?不救不行,因为贵州高速已经告急。

贵州高速虽然注册资金很高,但是赚钱能力一般。贵州高速一直在修路,而且要修很多路,但是又没钱,于是创新各种玩法去融资,去借钱,去抵押贷款。

贵州到底修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钱?负债多少?还能撑多久?还要修多少高速路?说出来吓死人。

2015年12月,贵州省88个县(市、区、特区)全部通高速,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完成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去年12月30日,随着贵州省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在世界第一混凝土高塔桥——平塘特大桥举行,标志着平罗高速全线贯通。至此,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000公里,总里程居中国第四,高速公路综合密度居中国第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贵州平塘特大桥

贵州的GDP在全国基本都是在20多名,比较靠后,但是在修高速路这个方面已经俨然是“第一世界”了。

2018年,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贵州省高速公路要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通车总里程突破一万公里,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5.7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7公里/万人。

其中,2018年至2020年要开工建设高速公路总里程1618公里,包括威宁至围仗(黔滇界)、纳雍至赫章等。

彼时,想必是一片沸腾。

但是,钱呢?借,可借了之后呢?

有湖北人民对此羡慕不已,《湖北日报》的记者于2017年11月发文《贵州已“县县通高速”,湖北为何要等到2020年?》,该记者对比数据后感慨:“3年后,湖北高速公路密度将比贵州低2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这位记者今天来看看贵州高速集团的账本就不会发这种感慨了,修路是要钱的,贵州高速早就已经没钱了。

贵州高速是贵州省公路行业的龙头企业,截至去年末,贵州高速承建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48.61公里,占同期贵州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4.95%。

贵州省高速公路修建所需资金通常是利用中央和省补助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向银行贷款筹集。偏偏贵州修建高速路成本又高,但是车流量又不够多。

贵州高速从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9%至70%左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负债高达2894亿元。

贵州高速的营收规模去年好不容易突破200亿,但是各种硬性开支也越来越大,2018年还有4.6亿的利润,去年只有2.2亿,今年因为疫情,直接就跪了:一季度亏了8.88亿元,二季度亏了11亿元。

本来就欠了2894亿,现在还在亏,怎么办?

去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30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7亿元,税收收入 1204亿元,同比还下降4.9%。对不起,爸爸也救不了你,只好找茅台了。

其实,我很想问:贵州真的需要这么多高速路?可否停一停,缓一缓?

没错,要是贵州以前那个落后的交通状况,确实应该大干快上,可是现在高速路的里程和密度都修到全国名列前茅了,兜里没钱了,还要修?有必要吗?不考虑经济效益以及边际效应递减?

02

人口和汽车保有量摸到“天花板”

贵州是个什么情况?

我记得今年上半年开两会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孙永春建议,重视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问题,对全面放开计划生育进行试点,在适当时候放开计划生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然后我去查了一下数据,果然事出有因:2019年,贵州出生人口减少。全年出生人口49.30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出生率为13.65‰;死亡人口25.10万人,死亡率为6.95‰;自然增长率为6.7‰。

出生率还不错,但是很多贵州青壮年由于工作机会等原因,都外出打工、创业。公开数据显示:贵州省除了贵阳市区、遵义市区、六盘水市区、铜仁市区外,几乎所有的县市都在承受人口净流出的压力。

人少了,你修那么多路干嘛?何况,更多人愿意选择其他出行方式。

贵州旅游业还不错,《贵州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铁路、水路、民航的旅客运输总量都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尤其是高铁的旅客运输总量增长了17.8%,但是公路的旅客运输总量增速只有0.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同时,贵州的汽车保有量快要摸到“天花板”了,早在2018年,面对全省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贵州省统计局做过调研:2018年一季度全省共销售汽车512899辆,比上年同期减少17371辆。其中销售轿车151797辆,比上年同期减少13619辆,同比下降8.2%。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汽车消费市场总需求趋于稳定,总量需求趋于饱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两年后的2020年5月,《贵州日报》的记者拿到了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贵州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显示,目前全省汽车保有量在500万辆左右,平均大约每2.6户家庭拥有1辆小型载客汽车,城镇汽车消费趋向饱和状态,量上增长乏力。

人就这么多,车也不增长,贵州还准备拼命修高速路:今年修800公里,明年修700公里,后年修1000公里。

修路可以当饭吃吗?GDP是上去了,可是债务怎么办?

03

贵州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贵州这几年的GDP增速在全国是不错的,连续几年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可是,财政收入的增速呢?负债率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根据天风证券宏观团队在2018年的统计结果,从负债率看,共有12个省份负债率达到或超过20%,负债率最高的贵州为52%。

贵州的财政收入状况如何呢?

201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2975.6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6.8亿元。2019年,全年财政总收入3047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67.36亿元,增收仅仅40.5亿元。这个财政收入的数据还排在广西、内蒙古的后面。

其实要GDP增速保持比较高,说难也不难,就是要胆子大,敢借钱搞基建,GDP的数据就上去了。但是要做到真金白银进入财政局的库房,需要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消费者的口袋里,从客户的钱包里把钱掏出来,这个难度就大多了。

湖北的高速路没有贵州多,但是去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3388亿,差不多是贵州的两倍。

现在,贵州高速终于顶不住了,需要茅台大哥帮忙,那么,贵州修高速的速度可以慢一点吗?“到2022年,高速公路要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通车总里程突破一万公里”的宏伟目标可以缓一缓吗?

贵州的债务已经不堪重负,贵州“修高速路提高GDP”的模式也可以冷静一下了。

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767.36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921.4亿元,两者之差是不是有点大?

04

高速路必须与发展速度匹配

茅台集团很忙,今年上半年,对贵州乌江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担保金额35亿元,此前参股企业有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贵州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只有一个茅台,慎用,别把它累坏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按照贵州目前高速路的状况,有些计划缓一缓,着力练好内功,减少政府和企业的负债,同时想办法去更好更快地解决民生问题,我觉得比修高速路更重要。

虽然有专家认为:“这种资本运作更多的应该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理论上说,茅台集团为地方经济作出了牺牲与贡献,政府对于贵州茅台会有更多的支持力度,对于贵州茅台经营层面有一定的利好。”

但是,股民又不傻,9月17日收盘,贵州茅台跌幅为3.16%,大家还是很怕掉到坑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要想富,先修路”没错,但是也存在一个高速路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体量匹配的问题。如今,修路的钱不够了,修路的公司也需要茅台搭救了。我看不如真正做好实业,增加收入,努力还债,这些比修路更靠谱更受欢迎。

现在看来,今年三月,贵州省交通厅厅长高卫东接任李保芳的董事长一职,绝对不是偶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茅台的股东们早该想到贵州的高强度基建模式与茅台这个贵州最富裕公司之间迟早会发生某种关联。

难道茅台的利空会来自于高速路?说好的万事“利好茅台”呢?

贵州幸亏还有茅台,假如贵州没有茅台这个接盘侠,贵州高速2894亿的债务和贵州宏伟的高速路建设蓝图该怎么办呢?


链接

8次会死角 库存积压与贫富分化啥关系 交通公共产品靠资本?
0 个回复 - 576 次查看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2020-09-09 20:17:44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 ...
2020-9-9 23:04 - 焦典 - 焦点时评


G-W铁路是社会主义公共产品 受制于社会剩余劳动 借市场机制
10 个回复 - 3180 次查看
中国18个铁路局12个亏损 专家:盈亏外社会效益大 时间:2019-11-05 07: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高铁档案照。商合杭高铁商合段与郑阜高铁上海局管段10月24日开始运行试验,图为一辆试运行列车驶出商合杭高铁寿县站。( ...
2019-11-5 11:53 - 焦典 - 前中后三十年

---------------------------
中国18个铁路局12个亏损 专家:盈亏外社会效益大 2019-11-08
来源:第一财经


中国[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高铁盈亏话题是受关注的焦点。

据第一财经4日的报道,在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沪高铁”)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下属公司的盈利情况首次公布,其中包括18个铁路局,分别是:太原、武汉、郑州、上海、西安、南昌、济南、呼和浩特、青藏、广州、南宁、乌鲁木齐、昆明、兰州、北京、沈阳、哈尔滨、成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铁档案照。商合杭高铁商合段与郑阜高铁上海局管段10月24日开始运行试验,图为一辆试运行列车驶出商合杭高铁寿县站。(新华社)

其中沈阳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成都铁路局亏损额度最大,2018年亏损均在百亿以上,2019上半年也都在50亿(人民币,下同,9.65亿新币)以上。

上述三家子公司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负113.56亿元、负125.87亿元、负126.75亿元;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负66.95亿元、负65.17亿元、负50.56亿元。2018年只有太原铁路局、武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南昌铁路局盈利。

铁路局的盈亏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铁路货运、客流量大小、高铁建设投入等。

比如在高铁建设方面,一公里高铁建设成本在一亿至两亿元,一些山地多、地质环境复杂的地方,造价更高。

不仅前期的投入耗资巨大,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很高。在各种因素之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高铁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仍将持续。

不过,第一财经在文中指出,中国高铁建设不能简单的用盈亏来衡量,因为社会效益超过了盈亏本身。高铁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而且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溢出效应。

以贵州为例,随着贵广、沪昆高铁等线路的开通,铁路旅客运输量和旅游业均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旅客周转量478.9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32.3%。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高铁、城际轨道对城市群、都市圈的构建至关重要。尤其是,相比公路运输,高铁、城际[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准点和安全性高等特征,是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基础。高铁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的效率与水平,对于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协作、加速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经济效益外,还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高铁的开通不仅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还可释放平行的铁路通道货运能力,对于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加强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高铁营业总里程在2018年末达到3.0万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年均增长46.2%,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未来的高铁里程还将增加。按照规划,中国到2035年,将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省会高铁连通、县域基本覆盖。

不过,一些西部省份尤其是地广人稀的省份,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距离较远,很多地级市人口并不多,人流量小,如果也“市市通高铁”的话,那么整体效益就较为有限。对这些地区来说,中小机场显然更为划算。

民航资深专家李晓津教授分析,西部很多中小城市以及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基础薄弱,但是这些地方旅游业资源丰富,再加上距离东部又十分遥远,地面交通不方便,具有一定的航空需求。而相比高铁昂贵的造价,中小机场的造价便宜,一般只有10多亿元。通过规模不大的投资,却可以极大拉动当地的旅游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00:47:42 | 只看该作者
176城财政收入近六成负增长,这些问题需要警惕了
2020年09月23日 16:35:02
来源:新京报

三大领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战场: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

文 | 叶青

最近有媒体统计: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通过对其中176个地市今年前7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统计梳理发现:近六成负增长,20城下滑幅度超过10%。

在176个地市中,有102个负增长,其中有20个城市下滑幅度超过10%,可见地方财政面临的压力之大。

城市财政收入负增长有两种类型两大原因

这些城市公共预算收入出现负增长,主要有两种类型两大原因,既有暂时性原因,也有历史性原因。

一类是处于疫情中心或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城市,影响它们的主要是暂时性原因。比如年初疫情中心的襄阳、十堰、荆州和武汉,位居后四位。这些城市负增长的原因众所周知,“封城”或者“准封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外经济活动冻结。随着抗击疫情、经济恢复取得决定性“双胜利”,通过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经济交流等手段,会恢复原有的活力,即“满血复活”,回到原来的位置。

另外一类是一些能源重化产业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城市,也出现负增长,这更多是历史性原因,包括阳泉、鄂尔多斯、吕梁、铁岭等。比如柳州以汽车工业为主,车市行情对当地经济和财政影响大。泉州以纺织鞋帽为主,疫情之下,此类消费也受到较大影响。

后面这一类,主要是历史性的问题。它们结构单一问题的扭转,更需要从长计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把经济结构重新调整过来。

非税收入增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28个城市前7月非税收入增速梳理发现,有19个城市非税收入实现增长,占比达68%;有21个城市非税收入增速高于税收收入增速,占比高达75%。其中,有8个城市的非税收入增速超过了20%。

非税收入,包括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过高,会增加企业和民众的负担。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分析,部分地方非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非税收入跟经济关联度不紧密,因此该收入受经济影响小一些。有些地方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比如开展专项检查,带来了相关收入较快增长。另外一些地方则通过增加地方国企上缴利润、变卖资产等方式来增加收入。这些分析一语中的。

比如,今年以来,安徽黄山市财政局通过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执行水平、全面采用“非接触式”业务办理模式等举措,1-8月份,黄山市完成非税收入46034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累计完成29010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2%,较上年同期增加9420万元,增长3.36%;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65228万元。

各城市要更加重视“内循环”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

今年前7个月不少地级市财政收入负增长,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财政结构。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1998年和2008年。

要增强地方财政实力,目前的机遇就是要抓住“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对策。

此次“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之计。它有两大特点,一是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扩大内需。一般认为,我国内需在GDP中的比重过低,居民收入过低,6亿多人的月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这种情况如得不到改善,要想通过内需持续扩大经济规模是很困难的。

二是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更有力量地融入世界竞争。此次华为芯片断供事件,就说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掌握核心技术,就难以在竞争中稳操胜券。“内循环”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5-10年的卧薪尝胆,在“卡脖子”领域有更多的自有核心技术,在高端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盈利。

从地级市来说,要有自己独有的创新领域,而不能面面俱到,缺乏拳头产品、核心产业。

最近,有媒体报道,从2005年华为公司项目投资落地东莞松山湖以来,15年间,华为创新效应不断释放,覆盖从源头创新到产业落地全链条的“创新森林”在松山湖悄然生长: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及平台加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云集,优质企业不断孵化;30名院士、48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10万名各类创新人才来此筑梦;以华为终端为龙头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如今已发展成数千亿元规模的支柱型产业。

东莞利用位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区位优势,搭建平台,增强创新能力,土地的GDP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就说明了此类城市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东莞在轻工业的基础上,高端创新能力也是无可限量的。

三大领域将成中国经济的主战场

通过今年抗击疫情,可看出,三大领域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战场: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

各大城市可以在这三者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过抗击疫情,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健康的重要性。

比如,湖北省的恩施州,虽然制造业不够发达,但是,海拔高,空气好,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大都可以发展避暑基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地方,大都可以发展避霾基地。好的空气、凉爽的气候将成为独一无二的资源,特别适合老年人养老。

这些生态资源,吸引了对健康保障有兴趣的投资者。今年7月23日,恩施州利川市政府与成都一家公司签订西兰卡普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投资协议。拟投资107亿元,将西兰卡普项目建成华中地区高品质的旅游、康养、度假目的地。

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创新力度,各大中城市积极寻找适合自身优势的产业,才能够缩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与财政差距,让广大民众有好的收入,地方有好的产业,这样,经济面貌才会有焕然一新的机会。

□ 叶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3:51:19 | 只看该作者
截至8月末全国地方债 余额25万亿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0-09-26 09:59

财政部2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8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997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4798亿元,发行专项债券7199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9209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2788亿元。

2020年1至8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9584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770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31883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37499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2085亿元。

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2020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8807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428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45185.08亿元。

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1040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27835亿元,专项债务123205亿元;政府债券249125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915亿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3
8#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3:55:05 | 只看该作者
大事件!入“摩” 入“彭”再入“富”!中国国债“集齐”了!超1000亿美元要来?
来源:央视财经
2020-09-26 20:21




中国国债将被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此前彭博和摩根大通相关指数也已纳入中国国债,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全部涵盖中国债券。中国债券市场平稳发展,对外开放制度加快完善,这让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配置需求快速提升,纳入国际主要债券指数也顺理成章。

2019年,中国债券已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和摩根大通旗舰指数。富时罗素首席执行官表示,准备从2021年10月开始把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有市场机构估算,追踪WGBI指数的资金规模为2万亿至4万亿美元,完全纳入WGBI预计能为中国债券市场引入约1500亿美元指数追踪资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融人士分析,全球三大债券指数提供商中,有两家已先后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指数,此次富时世界国债指数也明确将中国债券纳入时间表,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相继推出了多项举措以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流动性也日益提升,已具备相当的市场深度与广度,长期来看,中国债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发挥日益显著的影响,在全球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也将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截至2020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2万亿元,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达2.8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40%。今年以来,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未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月均交易量超7500亿元,月均净买入量超1200亿元,目前境外机构持债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长27%。专家称,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开放发展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发展成果显著,人民币债券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将会有更多国际投资者“看中”中国债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