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0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世化西式现代化道路 美帝和平演变毛泽东中国的理论武器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18: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产生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2        来源:百家号作者:遥远的彼岸不可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人们自然不会满足于这种高度宏观的分析。因为中世纪的英国、法国、德国都确立了大致相同的封建结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过程却大不相同。其中,英国最先确立了资本主义结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大革命的风暴,比英国晚一个世纪之多;而德国的封建社会最顽固,整个取代过程步履维艰。既然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基本一样,实际上,这三个国家封建社会结构相同只能决定结构取代的第一、第二阶段相同,即城市在封建结构中的状况相同,它保证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结合为潜结构的情况大体一致。
无论英国、法国,还是德国,在十四世纪以前,城市发展的规模和程度都大致相当,然而,资本主义结构的建立有待于潜结构的壮大,并取代旧结构。结构取代的第三阶段完成得是否顺利,就要看其他条件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已经具备了最后取代的可能性。虽然旧结构已经松弛,摇摇欲坠,但潜结构要占据主导地位,还有许多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消化像海洋般的农村。资本主义结构从潜组织发展到占主导地位,意味着原来仅限于城市的市民社会要放大成整个社会。不仅其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子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成熟,更重要的是战胜农村、统治农村。

用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整个社会,用经营工商业的办法去经营农业。这个问题是以往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没有遇到过的。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产生以前,传统社会都是以农村生活为其主要特征。中世纪后期的城市虽然强大,但整个市民人口却不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城市虽然是一个潜在的新社会结构,但对农业社会来说,每一个城市只是一个小得可怜的潜组织。一个个城市星罗棋布地生长在农村的海洋之中,只有把它们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战胜农村。这个过程是不会自发实现的。把一个个的城市变成统一的城市文明所遇到的内在障碍就是城市自治。中世纪的城市既然能从旧结构中游离出来,本身就具有另一种封闭性。

有关自治城市必然带来封闭性的问题,古希腊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顾准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希腊的自治城市和城邦民主制必然形成每一个城市以自己为中心的“城邦本位主义”,即使城市间的文化是一致的,经济上是非自给自足的,但自治的外壳却使政治上难以实现统一。显然,罗马帝国建立统一的城市帝国,依靠的是罗马军团去实行民族征服战争。实际上,古代社会中那些包容众多城市的社会结构都不是依靠城市自身的放大建立的。无论是中国传统社会,还是拜占庭或阿拉伯帝国,都是如此。中世纪城市虽然性质上和古希腊罗马的城市不同,但自治带来封闭性这一点却很类似。


那么,资本主义潜结构怎样才能不断壮大,才能克服自身封闭性的障碍呢?显然,要使潜结构发展到主导地位,必须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都突破城市的外壳,伸展到农村去。因此,它必须完成如下三个转变:

第一,把城市中原来仅仅建立在商业和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推广到农村去。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以前,欧洲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农村。中世纪城市资本主义关系仅仅出现在商业流通和手工业中。


第二,市政厅转变为资产阶级政府。中世纪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自治政府,但是这些政府的总和并不等于一个资产阶级政府。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利益,对其他城市的利益它往往无动于衷。因此,它们的总和不能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城市本身具有离心倾向,资本主义政治结构的最后取代不可能通过各城市为维护自己利益建立城市同盟的方式来实现。

著名的“汉撒同盟”曾控制北方海上贸易数百年之久。但是,这些城市同盟都不关心德国的统一,没有组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府。因此,要把一个个城市中市民独立的政治力量组成一种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府,完成政治结构的取代必须通过凌驾于城市之上的统一力量,需要一种能够把他们组织起来的中介。第三,现代价值要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以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为前提。虽然个人观念和理性主义可以在城市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但不要忘记,在中世纪后期,市民充其量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现代价值在广大农村占据统治地位谈何容易。做到这一点需要宗教改革,现代思想唯有通过宗教才能深入农村、统治农村。

显然,这三个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潜结构发展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所必需的过程。只要其中之一没有完成,资本主义结构的取代就不能最后实现。那么实现这三个转变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呢?从英国圈地运动和德国容克地主向资本家转化过程中,我们看到,实现第一个转化的条件是保证资产阶级能够顺利地进行土地兼并。实现第二个转变需要强化王权来作为实现政治统一的中介。第三种转变即为基督教的入世转向,特别是新教的出现。新教的个人主义和理性与信仰的分裂,为现代政治经济结构提供了正当性基础。或者通过启蒙运动。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英国、法国和德国建立资本主义结构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正是这三种转变进行的速度和方式不同。虽然中世纪时这三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基本相同,但王权兴起的时间不同,市民力量和诸侯力量的对比不同。这些因素一般不影响潜组织要素的出现及潜结构的组成,但影响潜结构发展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的历程,从而对结构的取代的第三阶段造成重大影响。我们先看政治结构的取代。市民组织要强大起来、统一起来,作为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一定要依靠王权来作为中介。王权的强大和城市的联合可以成为国家在政治上统一的中介。

但如果王权过分强大,事物就会向另外的方向转化。王权毕竟不代表新的社会结构,它会反过来成为取代的障碍。因此,王权、诸侯和市民力量在不同时间的对比及变化,对政治结构的取代有重大影响。这种复杂的影响也会从经济结构的取代中表现出来。要使封建的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常常是先把农奴转变为自耕农或佃农,再把自耕农或佃农变为农业工人或雇佣劳动者。而农奴转变为自耕农是一个可逆过程。关键取决于封建社会中诸侯力量、市民力量、王权力量之间的对比。众所周知,市民力量的强大和王权的强大有利于农奴转化为自耕农。相反,诸侯力量强大则可以使自耕农再度沦为农奴。

因此,经济结构转化的关键是这三种力量的消长。王权和市民力量的增长对破坏封建农奴制经济有利。所以,王权的强大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转化,但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并不是这样。因为市民力量增长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的机制与王权增长引起经济结构变化的机制是不相同的,它们的作用方向也不同。市民力量的增长标志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战胜领主经济,而王权的强大对庄园的破坏则是另外一种机制。

一旦农奴摆脱对领主的依附关系,就由自己过去份地的大小来决定它是自耕农还是佃农。对于国王和市民来说,转变农奴为自耕农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转变一经完成,下一步利益会立即背道而驰。王权要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利益,以便扩大税收,巩固统治。因此,王权强大到一定程度,又会与市民利益相冲突,反过来遏制城市的力量,阻碍经济结构的取代。同样,这三种力量的不同,现代价值确立的方式和道路也不相同。

因此,这三种力量不同的增长方向,也就决定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不同道路。首先,假如王权的力量增长过快,压倒市民与诸侯力量之和,王权就可以依靠官僚系统形成绝对君主政体。那么,国家虽然统一了,却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王权虽然在早期充当了中介,后来却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王权与市民阶级的冲突会日益尖锐起来,资产阶级的政治结构只有经过一场激烈的社会动荡才能确立。显然,这是法国式的道路。



第二,王权与市民结盟削弱了诸侯的力量,但王权的力量增长不快,官僚机器也不完善,王权既充当了转化的中介,又没有能力长期停留于绝对君主制阶段。结果,经济结构由自耕农经济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很快实现了结构取代。这是英国式的道路。


第三,由于王权长期衰落,封建经济的瓦解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诸侯力量大于王权力量与市民力量之和。那么,王权就无力充当中介了,统一的国家也就建立不起来,资本主义政治结构的壮大就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以致旧社会瓦解后结构取代仍不能完成。那么,旧结构在瓦解过程中会反过来对潜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城市衰落,自耕农向农奴倒退,出现所谓“再版农奴制”。结果资本主义长期不能发展,这就是德国的状况。
(主人公网责任编辑:山鹰)


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13:49: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点儿看法
2021-03-11 21:53:34作者:淮左徐郎来源:淮左徐郎

一个时期以来,一直都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抗疫做的那么好,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却越来越低呢?

对此有人解释,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外宣传没有搞好,文化软实力不到位,因而没有取得“国际社会”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于是乎,“讲好中国故事”刹那间就一跃而上,变成了“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第一要害,似乎只要中国对外能“讲好中国故事”,“国际社会”就能敞开怀抱热情拥抱中国了。

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

我们说,“讲好中国故事”完全必要,但这样做并不是要把中国梳洗打扮、涂脂抹粉一番然后给什么“国际社会”送上门去,希望敌人和对手看上自己、喜欢自己。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国搞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遂行国际战略斗争的一种手段与方式,也应该是通过宣传工作来挖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墙角,从而在战略上打击他们。为此,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对所谓的“国际社会”要做辩证的分析

“国际社会”是国内外学界媒体动辄拿来说事的一大概念,也是一些“专家”“学者”嘴里的法宝,如同唐僧嘴里的紧箍咒,只要一念动,中国就头疼。每当这个时候,中国就成了“国际社会”的对立面,就成了被鞭笞的对象。

难道这个什么“国际社会”真的如此这般“天灵灵、地灵灵,普天之下我最灵”吗?

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众所周知,当今人类世界五花八门,各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譬如非洲的黑人世界同欧洲的白人世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的黑人社会与美国的白人社会,也是两个社会之别。如果要对全人类本着 “世界”意义进行划分的话,按地域分,应该有欧美世界、非洲世界、中东世界、东亚世界等,按人种划分,则可分为白人世界、黑人世界等,如果进行政治划分,过去有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之别,现在则可以划分为西方的“民主”世界,穆斯林世界、东方世界等。不管怎样划分,其中就是没有一个什么“国际社会”,因为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讲,分属不同世界的人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社会,譬如欧洲国家同非洲黑人国家构不成一个社会,霸权美国同俄罗斯也构不成一个社会,中国与“五眼联盟”也不是一个社会,等等。所谓的“国际社会”实际上是分裂的几大阵营相互斗争和妥协的舞台。

那为什么“国际社会”这个词却这般流行呢?

主要因为这是以美国为首西方集团的战略需要。这个集团要打着代表全人类的幌子行使霸权统治,为了给压迫全世界的勾当披上合法与高尚的外衣,所以,他们动辄就拿“国际社会”说事,因为他们能够操、控制与裹挟大部分国家。当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时,所谓的“国际社会”就将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霸权集团嘴里的“国际社会”,其实不过就是他们的擦脚布而已。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国际舞台上一切集体性活动都一概抹杀,譬如联合国这个舞台,许多国家在许多问题上都指望依托这一平台有所解决、有所裨益。从这个视角上看,一个虚拟的“国际社会”确实存在,具有相当程度的表象意义,不但不能无视,相反还要充分重视其影响与作用。

所以,对“国际社会”必须进行辩证的分析,在“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上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那些原属于第三世界的穷朋友穷弟兄,我们要讲好,要争取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对霸权集团国家普通善良的民众,我们也需要讲好说清,要解疑释惑,而对那些打着“国际社会”旗号行霸权压迫之实的家伙们,则完全无需讲什么“中国故事”,譬如兔子对老虎讲故事,不管讲什么故事,也不管讲得多么好,老虎还是要吃掉兔子,这是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其二,对西方的话语体系要批判性地看待

任何故事都有民族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正所谓“法国之乐,英国之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审美观、价值观,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伦理。讲述“中国故事”也是这样,前提必须是基于我们的价值与审美,这是基本的标尺,而不能按照别人的话语体系去编故事,搞削足适履的勾当。

但遗憾的是,在一些人的话语叙述过程中,总不自觉地要拿西方的话语体系这把尺子来衡量中国,凡事都用西方标准、西方价值观来臧否中国的东西,甚至连商业电视广告都得请老外来做,北京城区的一些地方非要用外国名字命名才显示出高贵与不凡。如果说西方人要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衡量中国,这倒可以理解,问题是如果中国人自己也跟着这样干,则未免十分拙劣和相当幼稚,如果有谁是有意为之,则用心恶毒可憎。事实上,直到今天,仍有相当一些中国人还在做“融入西方”的美梦,在他们这些人的定义里,“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为了批判西方故事,更不是批判和否定西方的价值体系,而是要把自己装扮成同西方一个模样。对这样的一些人而言,所谓的“自信”根本就无从谈起。

所以,真正讲起“中国故事”,事实上就是对“西方故事”的一种批判,因而,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就必须批判“西方故事”,批判西方的话语体系与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否则还是要把讲中国故事演绎堕落成“向西方汇报”,最终还是要成为可怜的西方“传声筒”,变相地当西方价值体系的二道贩子。

其三,对外宣传工作是严肃的政治斗争

当今中国对外发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停地喊冤叫屈——被人说成“中国威胁”时喊冤,当别人说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不可避免要斗争还是喊冤,当人家说共产党就是西方制度敌人时候更是喊冤,总之,在这等声音之下,当代中国就是苦大冤深,简直成了当代人类世界的窦娥一般,不恰当地说,喊冤俨然乎成了对外宣传的主基调,为此,多数时候都哭哭啼啼,有时简直还哭得梨花带雨、杏脸桃腮,当然,当被打得严重的时候,还要连哭带喊、撕心裂肺地嚎叫起来,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战略窦娥冤。在这种态度的诠释下,对外宣传就成了通过不停的喊冤叫屈来洗清自己的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好像就是下决心用泪水与唾沫讨回属于自己的公平与公道。

窃以为,对外宣传的主旨却完全不是这样。所谓的“对外宣传”,其实质就是舆论与思想维度的战略抗击与反击。霸权集团正在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围剿,霸权主义对中国的思想舆论与文化价值围剿是其战略围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围剿,中国抗击霸权的斗争必须多路出击,其中思想舆论与文化价值方面的反击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这样讲,目前在军事上政治上中国理应采取守势,而经济上舆论上理应采取攻势。对外宣传工作是中国思想舆论攻势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要充满活力、充满斗争精神。当代霸权集团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充满黑暗、污浊与罪恶,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宣传与弘扬自己好的一面,揭露批判对手与敌人的黑暗无道,可滑稽的是,有那么一个时期,中外文化思想交流恰恰是倒了过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对外宣传工作的一部分,“讲好中国故事”是抗击霸权斗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平台,亟须改变消极返防守、被动应对的不利状况,而要主动设置议题,主动设计套路,主动出击,专检对手要害之处狠打,积极生事、主动惹事,就是要给他来一个“哪壶不提开哪壶”, 要像斗架的公鸡那样,把全身的羽毛都炸开,以最好斗的姿态行诸于世,拿出一点应有的革命精神来,而没有必要假斯文、扮儒雅、装君子, 一副西方绅士的模样。

展望未来,中国“挨骂”的问题无非有三种解决方式:一是人家骂够了,二是不需要再骂了,三是不敢再骂了。前两种方式中国不能接受,因为第一种方式意味着中国被骂死了,第二种方式意味着中国已经符合他们心意要求了。中国所能接受的只有第三种。要造成第三种局面的出现,要么是中国打得他们不敢再骂,要么就是中国骂得他们不敢再骂。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或集团还是国家与民族,解决挨骂多半是这两种情形的混合其作用的结果。所以,从根本上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以我们自己的大“骂”而压倒敌人对中国的各种大骂谩骂,以此作为解决中国挨骂问题的一个手段。

现在,俄罗斯战略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未来俄罗斯只能孤独地远航。作为西方一部分的俄罗斯都是这样,中国的未来恐怕更将是这样。中国作为一个特立独行并有自己特定历史传承的社会,未来也只能孤独地前行,不要指望什么获得西方战略接纳,也不要指望获得他们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同西方集团之间都只能是平行的两个世界。

链接

狼外交 美逼华姐赵弟学马列 资本/人民至上 政治/新冠病毒
20 个回复 - 7115 次查看
外交部:中俄合力抗击“政治病毒”树立了国际抗疫合作典范2020年11月19日 09:58:2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今天(18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据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 ...
2020-11-19 21:30 - 焦典 - 焦点时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21:43:47 | 只看该作者
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陈昕 · 2021-03-11 · 来源:《參閱文稿》No.2013~31

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是邓英淘同志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和研究后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他为之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业。
  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是邓英淘同志经过长期观察、思考和研究后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他为之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业。
  2012年3月从媒体上得悉,邓英淘同志英年病逝,内心十分沉痛。他是我所认识的经济学家中少有的既有大格局大思想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一位,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独出机抒,生面别开。我与英淘同志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记得初次见面是为了出版他与徐笑波、姚钢、苏丁同志翻译的《现代日本金融论》。原书的作者铃木淑夫是国际货币金融理论的权威,内容分析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货币金融机制。英淘同志担任译校,他的工作为译稿增色不少。真正有机会与英淘同志深谈大约是在1991年或1992年间,那时我在香港三联书店任总编辑,英淘同志来港公干,打电话约我晤谈。见面时,他向我介绍了在港与南怀瑾先生交谈的情况,并向我谈了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想法,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跳蚤与大象”的比喻。当时全国正在讨论和思考亚洲“四小龙”模式,探讨比较多的是“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记得英淘同志很认真地对我说,中国不可能走“四小龙”道路,沿海地区当然可以搞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挣外汇,拉动GDP增长,但不宜复制推广到全国。从长期来看,靠这种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道理就在于量级不一样,中国与“四小龙”,就像大象与跳蚤,如果以人口作为基本尺度,那么“四小龙”合起来也要比中国低两个数量级。跳蚤可以跳到自己身高的两百倍,即使肌肉构造原理相同,大象再拼命锻炼,跳起身高一半都难以想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英淘同志的坦诚与灼见让我感佩。当时我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中青年经济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经典发展道路,特别是走经典发展道路的变种,即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道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墨西哥和亚洲“四小龙”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成功地打入世界市场,它们的GDP和出口增长率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无法相比的。当然,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我们的改革过程和方式会有异于西方,于是就有了“过渡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一说。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曾多次组织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中国的过渡经济学问题,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但实事求是地讲,那时在相当多人的潜意识里改革的彼岸还是那些已经现代化了的西方国家模式,只不过在过渡期基于国情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做法。我们都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在改革初中期,中国经济学家产生这样的认识和想法,是很自然的事,用不着求全责备,苛刻以求。但是英淘同志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敏锐观察到中国必须走另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改革的彼岸并不是西方国家模式,当时相当多的人对英淘同志的观点可能不以为然,今天看来英淘同志真是可以惊为天人了。
  什么是西方经典发展方式,在英淘同志看来,就是以大量耗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为基础,以大批量生产的存量型技术为手段,千方百计地增加GDP,以实现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这种发展方式,希望以此早日实现现代化。但英淘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方式只能实现全球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富裕,是“少数人的现代化”道路。因为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这一著名的报告中就曾警告,全球的油气资源很快就面临枯竭了。当发展中国家都遵循西方经典发展方式来实现现代化时,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来消耗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时,地球难以承受之重。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超过十亿的中国居民过上和澳大利亚、美国人现在同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处于非常悲惨的境遇,很简单,这个地球根本无法承受。”最大限度地控制全球油气资源,这是这么多年以来美国在全球建立数以百计的军事基地、充当“世界警察”、深深卷入中东北非冲突的真正原因,也是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的重要动因。英淘同志说得何其深刻:“西方现在的现代化,生命循环流淌的血液是石油。”由此可见,在世界资源所剩不多的约束下,大多数未实现现代化的人要按西方经典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西方的现代化方式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且正如英淘同志所归纳的是“我现代化了,你就别现代化”。
  那么,有没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呢?从1984年起,英淘同志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此进行了近30年的不懈探索。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面前,他文思泉涌,洞见连连。1991年,他写到:“目前中国在物质限制和‘消费示范’的双重压力下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面临着深刻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种可能的图景:第一,始终徘徊在高度现代化的门口;第二,由于选择了缺乏远见的、被动地应付眼前事变的政策,在近中期内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但在不远的将来又不得不做出仓促而急剧的调整,并为此付出十分沉重的代价;第三,从现在起就开始准备,逐步做出适应性的富有远见的调整。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第三种选择吗?”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统筹解决好国际经济、政治和战略格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方式选择三个问题,找到一个综合解。就此,他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即使找到了一种合理的体制,但如不能寻找到一种合理的长期发展方式,中国的现代化能否成功仍是疑问;即使在这两方面都有正确的选择,但如在国际关系方面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也会使中国的现代化难以成功。关于新的发展方式,他认为从加强生物圈质能循环中获利,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基础,是中国及世界大多数人的现代化之路,也即从加强自然循环过程而不是靠不断破坏这一过程来发展人类自身。关于体制改革,他提出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把握好市场、科层、互惠三种机制的组合变换,为未来的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关于国际格局,他指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因为后起国家争夺市场、能源而起,如今“为石油而战”,已经越来越成为“遏制中国”的观点、言论、政策、措施的公开理由。要打破西方对我们遏制,根本在于创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的跃迁。说到这里,有必要补充一句,近些年来,世界为争夺资源而引发的碰撞已日益白热化,对石油、水、土地等资源的依赖而引发的其他问题,这些都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并实践新的发展方式,其中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英淘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为了探索新发展方式,寻找多数人现代化之路,近30年来,他与同道好友风尘仆仆走遍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从长城内外,到青藏高原,从黄海之滨到塔里木盆地,聚焦国土整治、西部开发、水资源调配、新能源革命和生态建设,通过实地考察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数据和案例,推广新的科技进步成果,为新发展方式和道路做最基础的工作,并经过理论思考形成具体的发展建议。他发起组织“水资源调配与国土整治课题组”,爬山越岭,了解和解决西部调水的关键性技术环节,提出了风电提水、超长隧洞和大型桥涵技术引水,化整为零、多头并进的建议,概括出西部调水的基本方针:“高水北调,低水东调,风水互济,提升并重,东西对进,调补兼筹”,呼吁引水再造一个中国(一百万平方公里平原)。他深入塔里木盆地考察,提出了将沙漠改造成绿洲的设想:“通过配置五万平方公里陶瓷太阳能板,我们可得到净产电能4.2万亿度,淡水300亿立方米及300亿立方米地表苦咸水。依托这些基本产业,我们可在塔里木盆地开发出千亿亩沙漠作为农田、牧场和林业用地,生产出大量的生物质能,作为发展各种生物质能深加工产业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农林牧作物的灌溉和作物的生理蒸腾,还有可能兼收改造沙漠气候之效”。他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调查,认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极其广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三项合计约221亿吨标准煤,对于这样一座巨大的能源宝库,目前我们只利用了其中的百分之一二,随着储能技术和能态转换技术的产业化,其开发利用前景不可限量。他还沉到辽宁、山东、陕西等地的农村,收集农村沼气、养猪、养鱼、水葫芦种植等大量案例,总结基层在生物质能方面天人合一、循环互动、永续利用的好做法,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英淘同志的这些工作和努力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中国学人应该具有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相比那些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还坚持走西方经典发展方式道路的学者,相比那些整日固守书斋,从不深入底层接触民众,仅靠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奢谈“良心”,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的学者,英淘同志建设性的工作和负重前行的精神是一面镜子,值得仔细对照。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平均近10%的增长速度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已深深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主任史正富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借助了国际市场出现“超级购买力”的战略机遇,通过构建实施非常规的独特市场体制及战略,实现了超常规的持续高速增长;近20年来,贸易盈余占中国GDP的比重高达3%强。但是,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出口碰到了巨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依靠耗费不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的方式,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于是,又有一些人开始重新看衰中国。英淘同志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依托新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一次重大机遇。不是吗,如果我们把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余额的一部分用于西部调水、新能源开发、生态建设、国土整治,不仅可以避免美元贬值的风险,还可以启动内需,替代掉因外部环境变化出口下降而失去的那部分增长率,保持中国经济至21世纪中叶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谱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篇章。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甚至是千秋万代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兴办水利,修都江堰,哺育川西平原直到如今,世代传颂;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发展方式上的探索和实践当然也会永留史册。另一方面,在当今这个“为石油而战”的时代,把资金投入到新能源革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有利于中国缓解国际压力,顺利度过战略机遇期,在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正如英淘同志所言:“从长远说,一个水能,一个太阳能,都是多年持续利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基石就稳固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此不可阻挡,谁也甭再想制约、遏制中国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英淘同志的三部著作——《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和《再造中国,走向未来》,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并理解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之路的重大意义。这三本著作,从内容上说有内在的关联性。《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并进行理论思考。作者从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意义上,统筹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在其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理论研究中引入有关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揭示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在外部环境、内部构造和发展方式之间寻找到一种良性互动,指出中国必须走另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新能源革命与发展方式跃迁》则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具体回答了中国如何利用新能源,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重大问题。《再造中国,走向未来》收录了作者与其同道围绕水资源调配、国土整治及其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展开的调研和思考,并结合相关理论从技术和实证的层面予以具体分析,为我们超越西方经典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依据。
  英淘同志终其一生大声疾呼:“依托新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次历史性机会。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吗?应该说,舍此我们别无出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刻还说:新的生产方式体系,包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现实的技术体系看,“功成不必在我,会有人继续搞下去”。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就是靠这种远大的理想抱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靠千千万万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为多数人实现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使我们的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有过一段感人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想,多少年后,当多数人实现现代化之时,高尚的人们也会在读完英淘同志的著作后洒下一行热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23:45:15 | 只看该作者
温铁军:如何将农村5亿人市场真正调动起来,中央做出顶层设计


2021-03-11 07:37:03来源:微信号“乡村建设研究”

导读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三农问题与县域经济等问题,再度成为热点之一。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也体现了他们结合地方实情、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

本文系“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重庆日报新媒体矩阵平台“乡村振兴大讲堂”上的演讲,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为题,针对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内容的宣讲。该宣讲活动由重庆日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共同举行。


【文/温铁军】
一、将三农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今年一号文件开宗明义强调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开篇指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这就凸显出三农工作是面对全球化挑战所必须的“练好内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建在2月22日新闻发布会中提到,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3000多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农村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在未来不确定的全球化挑战和叠加风险中,三农对国家整体安全的意义更加显化。
在国家综合安全中,首先要强调的是粮食总量安全,除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更要强化农民和市民相结合的粮食安全责任,要在贯彻“省长米袋子”的责任到位进程中,构建起“在地化”的能够分担粮食生产风险和合理收益的城乡互助体系。
其次,要保护种子安全,近些年种子的商业化体系几乎摧毁了农民的自留土种,大多数农民不再有留种、藏种、保护种子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其三是耕地安全,由于城市周边的大部分耕地被近年来房地产过度膨胀带动的“增减挂钩”政策搞成了“基本农田上山”,加之部分地区推行合村并居,导致农民远离土地,粮食耕种条件恶化,机械和劳动力上山种粮的成本奇高;越是形式主义地靠各级开会发文件来保护基本农田,撂荒地就越多。
实际上,农户只能兼顾在房屋周边的土地耕种口粮。越来越多的农民完成了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身份转变——种粮的变成吃粮的,养猪的变成吃猪的。农村群众生活方式完全市场化,平时主要从商店购入食品,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激增的内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农村春节集市 资料图来自中新网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正确政治方向
目前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根本上还是在于党中央能在新举国体制的指导下压实五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才能切实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消除贫困。鉴于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持久性远胜于脱贫攻坚,因此此次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认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这就为各部门从宏观大局出发、把以往过多强调城市化的工作重心再度转向三农提出了着眼点,上下统一思想认识。
为什么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因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资本高度同构,标准化、可集成和大规模传输不是传统发展中国家能够应对的,产业资本对不同文化有强势摧毁性,派生的文化教育体现产业资本要求,是机械化的、单一大规模量产的产业方式。工业化时代产生的欧洲福利社会主义、苏联国家社会主义、东亚社会资本主义,虽表述不同,但都强调大生产,内涵仍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阶段派生的意识形态。
虽然中国产业资本总量和金融资本总量世界第一,但在发展方向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战略直接结合。同时,国家对金融资本强化约束、严禁异化,2019年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则明确要求必须服务实体;我们认为,只有把金融供给侧改革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整合起来,才能服务于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等生态经济,而不是靠单一部门推进的提高农业产出和产量。
因此,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就要服务于国家重大转型和整体安全。据此,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之下的乡村振兴,就不能简单化地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来制定中国农业现代化标准,而是既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又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转型,推出“两山”理念下体现“空间正义”的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实现形式。
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压舱石、举国体制和政治方向这三个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就会理解我们讨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
首先应该明白,即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也没有统一模式。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演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因彻底殖民化形成资源广大的客观条件而得以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对应的则是公司化和产业化的农业政策。
第二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而致使资源愈益有限,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60%的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经营,形成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
第三种则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全程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相对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值得借鉴的是中产阶级市民为主体的“莱茵模式”与综合性合作社为主体的“东亚模式”。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城乡融合”,加强县域统筹,再次强调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由此,应该通过“深化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以重构新型集体经济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社会企业,培育组织化较高的农民经济主体。这样,才能逐渐弱化以往较多采纳主要源于“殖民地大农场”经验的美国模式的制度成本。
四、构建新格局要以“新理念”来深化改革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包括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
近年来,随着三权分置等政策的实施,农村产权改革不断推进,不少农民通过土地、宅基地等经营权流转获得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但由于很多三四线以下的县域出现房地产严重过剩,建成面积甚至超过全县人口正常需求的两倍,进而恶化了县级财政负债和金融质量,致使改革也逐渐显现出深水区的困局,因此迫切需要“两山”思想为主的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格局。
我们认为,过去在生态文明战略之前对农村产权改革的认识,往往针对的是产业资本扩张阶段从农村吸纳的平面化要素,如土地、房屋、劳动力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今天的农村产权改革已经有了新阶段的新理念,也有了适应新格局的制度创新。
生态文明战略下的生态经济需要的是空间生态资源综合性的开发,而体现“空间正义”相应的改革同样是综合性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认识产权改革中的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绿色发展生态养护,本身也在拓展生态化要素市场的空间。众所周知,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些空间生态资源也都是“两山理念”之下新的生产力要素,而且它们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立体的、综合性的、具有“非标”特点的要素资源。
所以,今天不能再套用过去几十年来与粗放数量型增长配套的简单市场观念,而是要思考新理念、讨论新格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符合“两山”理念的质量效益型的要素市场。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有大量的改革创新实践与陈旧的制度规则发生复杂矛盾,亟待各地各部门在贯彻一号文件的乡村建设行动中,加强对原有利益结构的调查;在对本单位贯彻新理念的学习之中,认真反思不符合“两山”理念的相关制度和管理规则,才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作为拉动内需的政策重点
文件与习总书记强调“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提法直接有关的表述在开头第三段,强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据此可见,补齐短板弱项要靠城乡协调,扩大农村内需靠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凸显了城乡融合战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文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这个提法显然是“抓住牛鼻子”,因为近年来农民消费占比不断下降,约四成乡村人口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城镇的五分之一。而说一千道一万,要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先要面对5亿多居住人口普遍落入“老龄化”、收入较低的困境。谁都知道乡村老年人承担了农业生产的很多劳务,但他们大致属于不被劳动力市场认可的“残值劳动力”,难以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增收。由此来看,惟有“城乡融合”才能借助“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乡村消费。因而,我们在实践中就不能就农民谈农民,就农村谈农村,而是要结合一号文件前面的综述所涉及的整体内容,深化针对性的体制改革,才能从正反两方面综合施策:
一是推动城乡两个要素市场融合需要的“三变改革”,籍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使农民在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的财产关系变化中得到长期的财产性收入,进而在与市民及社会力量联合创业创新的过程中收入真正得到提升。
二是要特别注意有关部门缺乏战略思维,为了消化县以下城镇过剩房地产造成的严重负债,人为地把医疗、教育等领域资源向城市集中,迫使低收入农民进城购房,导致农民群体的相关消费向城市转移。在这个普遍趋势下,不是农民收入低、不消费,而是很大一部分必须现金支付的“硬消费”转入城市消费统计。
比如教育,随着农村学校的撤并,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城镇,农村学生进入城镇上学,他们上学的相关消费不少,但在统计上不算农村消费,而是表现为城镇消费。医疗也是如此,医疗资源向县以上的城市集中,农民去城里看病属于市场化高消费,但也在统计上表现为城市消费。
这些年来,城镇消费不断提升,农村转移消费也做出很大贡献。这次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行动”,其中县域经济综合规划,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等政策要求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改革内容。总之,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贯彻,才可能改变资源过于集中到城市的弊端。
5亿人的庞大市场,如何真正调动起来?中央一号文件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关的顶层设计,比如在开头就强调城乡融合,强调脱贫地区有5年过渡期,保持原有政策不变,且要根据情况不断调整,这是把脱贫的长效机制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使得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再如,文件中间特别提到两个要素市场的流动。事实上,仅靠留守农民现有的收支结构,很难真正促进消费。如果能够贯彻城乡融合的政策,既支持农民进城,也帮助市民下乡创新、与农民联合创业;同时,将农村多元主体自主的合作金融、供销物流以及物业开发、康养文教等业态创新纳入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中,是可以促进农村消费的。举个例子,在长三角地区,浙江与上海完全打通,适应上海人下乡产业的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较快,以前贫困的山区居民收入高了,进入城市置业的很多,同时以上海人为主的外地市民也在大批下乡,带动城市消费向乡村转移。总之,只要城乡资源要素化流动,农村消费的增加就会是很明显的。
今天,仅靠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来提升农民收入已经非常难,即使很多地方和部门的同志非常努力,但效率也很低。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留在县域”,要“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其意在于让生产者获得“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收益。不仅如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一二三四五六产多业态融合,让农民的综合性合作社更多进入二三四五六产业,乃至村集体公司化改制、以资源性资产的股份化来入股县域平台公司,发展县域多种业态,才可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20年全国百强县名单
乡村产业如何才能惠及更多的农民?以往,乡村产业往往被有关单位认为是扶持投资人圈占资源、扩大农业外部规模的产业化,这样的做法在追求数量型增长初期也许是有效果的,但随着拉长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生产者增收不再显著,甚至因结构性过剩出现“老板跑路”、负债甩给地方的情况。
不过,除了所谓“殖民化大农场模式”之外,中小规模农业的亏损也是全球普遍现象。即便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由大型公司带动农业产业化,其中90%以上的增殖收益进入了投资者手中,直接生产者一般获得的收益不到10%。
那么,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怎么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增殖收益呢?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就是统筹布局县域经济,由“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进行“三产融合”运作。以往经验教训表明,唯有各级优惠政策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让增加的全产业收益留在县域、村域中,农民才有可能参与其中,获得更多收益。
怎样才能让产业留在县域以内?过去,县域改革的深水区是“外部资本利益”,金融、保险、物流等这些第三产业增殖环节都在外部,县域基本上得不到,因此也就不可能让产业增殖收益留在农民手里。所以,真要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就要对外部资本利益开展针对性的综合改革,即针对资源要素及收益流失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县乡村三级联合的乡村建设行动,进行全域的、多业态的、质量效益型的市场体系建设。其中,以县为单位的全域空间生态资源开发就是这个生态经济体系在地化的主体内容。这也是农业农村从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型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的重要途径,由此就需要县域综合性改革,单一农业的改革想要成功的难度很大。
在城乡融合大趋势下,促进社会下乡,带动农村发展。总之,要推进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农民收入才能提升,农村消费也才可能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5#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23:56:36 | 只看该作者
热门评论 21条
浩瀚宇宙
即使是温铁军这样的专家,阐述农村问题也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
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特点是大平原大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粮食价格低。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价格高。
中国农村之所以迅速凋敝,是因为农户种粮不挣钱。地理条件和欧洲日韩相似,粮价却比欧洲日韩低的多,实行的是美加澳的低粮价。
即使放开政策让资本下乡,也是不行的,资本是要赚钱的,在现在粮价低贱的还不如土的情势下,资本根本就赚不到钱,即使下乡,也是占着农田骗政府补贴或搞房地产。
想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农村,不客气地说,这是振兴县城,不是振兴农村。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虽然也和农字沾边,但这已经不是农村了。北上广也有城中村,难道这也算农村?
给农村铺路通网,对振兴农村有用吗?有用,但用处不大,因为农民种粮根本不赚钱,路能了网通了村里却没人了。
一边剥夺农民一边喊振兴农村,农村能振兴吗?
昨天 10:31查看回复 17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43        赞85                收藏
围观观网
浩瀚宇宙
即使是温铁军这样的专家,阐述农村问题也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
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特点是大平原大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粮食价格低。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价格高。
中国农村之所以迅速凋敝,是因为农户种粮不挣钱。地理条件和欧洲日韩相似,粮价却比欧洲日韩低的多,实行的是美加澳的低粮价。
即使放开政策让资本下乡,也是不行的,资本是要赚钱的,在现在粮价低贱的还不如土的情势下,资本根本就赚不到钱,即使下乡,也是占着农田骗政府补贴或搞房地产。
想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农村,不客气地说,这是振兴县城,不是振兴农村。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虽然也和农字沾边,但这已经不是农村了。北上广也有城中村,难道这也算农村?
给农村铺路通网,对振兴农村有用吗?有用,但用处不大,因为农民种粮根本不赚钱,路能了网通了村里却没人了。
一边剥夺农民一边喊振兴农村,农村能振兴吗?
昨天 10:31查看回复 17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43        赞85                收藏
说实话农业不赚钱是一定的,除非搞成日本那种,价格奇贵,而且尾大不掉!
有些人一听说日本模式东亚模式,也不搜点资料研究研究,张口就来,觉得好的不得了,其实思维模式和公知无异。
看看日本的情况,农业跌破200万,总人口1.26亿,大家可以算算这个比例搜到的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
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是两个概念。
即便是日本这种变态的农会加之变态的政府补贴,农村人口也不过占6%。

而日本的粮食自足率是37%,大家都没想到吧!大米基本自足,蔬菜稍好,其他都需要超大量进口。

由此可见,日本的农业策略,毁掉了日本农业,由于农产品价格奇高毒害了日本经济。

农业就得必须是农业工业化模式,或者你竞争不过美国农业,人家对你是降维打击!
大的方面最终应该实现农业工业化,最好由国有企业掌握大头,但又有私有企业,保证充分竞争。
山区或者不容易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地区,应该灵活搞其他模式。合作社,个体都可以

昨天 13:27查看回复 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3        赞29                收藏
NPCHZW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开始实施。一位院士王涛(女)便积极推动种植油料作物,以便替代化石燃料。在云南选择种植小桐子。当然没有结果。王涛院士也已经去世了。
最近我听到云南的同志讲,小桐子是很好的油料作物,但原来的作物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造才能适应大规模地栽培利用。比如,为了采收方便,需要矮化植株。这种作物在农村发展起来比茶叶、蘑菇要有价值和前途,完全是一个绿色能源,市场广阔,如果认真去做,农民会有稳定的收入。而目前宣传的只有茶叶、蘑菇、柑桔,只让农民去种点生鲜菜果,乡村的干部想白了头发,还要找市场销路,放着能源作物没人宣传我是非常着急的。要让乡村振兴有底气,一定要给乡村找到有稳定前途的产业,并且让农民参与进去。至少要有股份。五级党委要重视乡村能源产业,全国各级政府,科研机构,要把能源作为重要的产业,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中去。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何种能源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千万不能照抄照搬。比如从山东、河北到湖南,有许多沼气产业,发展存在障碍,一直不顺利。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提高质量,扩大规模,成为本地用气的来源,将来也可以向城市供气。西部地区光照条件好,可以发展太阳能,进一步搞制氢。
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产业上也要破除工业不能下乡的藩篱,破除能源依赖的思想。我们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能源以及公用事业的依赖思想严重。过去农村还有些干部有自立更生的思想,自己带领农民修路,打井,修小水电。现在国家有钱了,村村通一上,各种小水电被一锅端而不是升级换代。几乎没有自力更生的想法和带头奋斗的干部了。都是等靠,靠关系找门路拉补贴。以扶贫的名义,留下了依赖的习惯。
千万不能忘记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昨天 13:51查看回复 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18                收藏
岑少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演化之眼看世界
“其次,要保护种子安全,近些年种子的商业化体系几乎摧毁了农民的自留土种,大多数农民不再有留种、藏种、保护种子资源的意识和行动。”
对农村的观察,不能脱离现实。现代育种已经是高度专门化的领域,自留土种最多在某些性状方面有可取之处,总体而言,根本没得比。
如果自留土种就行,还要花这么大力气育种干吗?
农民留种也不是保护种子资源的有效方式,好的性状不分离出来进一步利用,光留种有什么用?
昨天 13:53查看回复 5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53        赞11                收藏
guan_16142097321803
我爷爷奶奶七十多了,可以说他们已经是我们家最后一代农民了,平时田里都是他俩照看,农忙时候我爸妈和我如果在家可以帮忙,如果不在就让邻里乡亲帮忙收一下,我家的田种不了几年了,粮价太低,现在种地不仅不挣钱算上人工成本还赔钱,谁还去种?但是,我是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农村户口的,至于为啥,因为我的田就算不种也算我的一份资产,我始终坚信地是值钱的。
昨天 16:17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9                收藏
围观观网全部楼层
火腿小酱
要说顺势,企业渴望赚快钱也是大势,要不要顺着他们?金融自由化也是资本的趋势,要不要顺着他们?别人已经走过的错路还要继续走,魔怔了啊
昨天 14:02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7                收藏
你不是农村的不要想当然,这样说以我们那里农村来说,如果能力在沿海也就是工作地附近卖房子,肯定就在那里买了。
次之省会,再次之县城。
农村真正在城市没有房子的已经是少数了。谁愿意打工在沿海,子女读书在县城,父母在农村?我只能说苦不堪言罢了。
打工人能在产业聚集地买房,生活稳定有什么不好?而且有利于实体经济。

就是日本那种变态农会,政府高补贴,农村人口也就6%而已。要疏通不要堵塞,或者不利于经济运行
昨天 14:17举报        分享        回复        踩4        赞0                收藏
淮丝2019
农村产业发展是大势,但是并不容易,因为实际情况摆在这里。最近准备写一份这些年的农业发展心得,俺们村委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各级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不一而足。
昨天 08:18查看回复 9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3        赞129                收藏
黄老邪今日食脆肉皖,加豆豉。
温老,我回去农村,感觉是被遗弃的地方。
昨天 08:10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88                收藏
形守一想为祖国搬块砖
巴桥
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农业人口超过了10%
昨天 09:18查看回复 13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58        赞11                收藏
除非你有条件再去扩张殖民,不然这条路基本没希望,也不看看人家祖上干的缺德事给现在打下什么根?
昨天 11:02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65                收藏
必过必过熊
浩瀚宇宙
即使是温铁军这样的专家,阐述农村问题也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
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特点是大平原大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粮食价格低。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价格高。
中国农村之所以迅速凋敝,是因为农户种粮不挣钱。地理条件和欧洲日韩相似,粮价却比欧洲日韩低的多,实行的是美加澳的低粮价。
即使放开政策让资本下乡,也是不行的,资本是要赚钱的,在现在粮价低贱的还不如土的情势下,资本根本就赚不到钱,即使下乡,也是占着农田骗政府补贴或搞房地产。
想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农村,不客气地说,这是振兴县城,不是振兴农村。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虽然也和农字沾边,但这已经不是农村了。北上广也有城中村,难道这也算农村?
给农村铺路通网,对振兴农村有用吗?有用,但用处不大,因为农民种粮根本不赚钱,路能了网通了村里却没人了。
一边剥夺农民一边喊振兴农村,农村能振兴吗?
昨天 10:31查看回复 17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43        赞85                收藏
美国的高额补贴使得美国的可乐都用的玉米提炼出来的果糖,那玩意儿可比蔗糖对身体副作用大多了。我这偶尔看一下纪录片什么的一知半解了解到的这么个情况就把你破功了,咱指责别人“隔靴搔痒”前最好先深入研究研究,不想做功课,那就低调点讲讲自己的感受得了,装什么大尾巴狼。
昨天 12:23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3        赞51                收藏
上一页123下一页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表情加粗发表
观察者网用户管理制度逛社区有料?来写文章
全部评论 209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寒冬
其实这个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面临的抉择,
是向城市群发展还是向农村散状发展问题。要素无疑是有限的土地。就目前政策是两者兼有。但是我个人比较看好农村散装。这也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模式。城市群建设,虽然有利于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造成的一些现象又很不好。而且容易造成扩散性发展,把周围农村耕地也占用了。商业化属性加持根本没有办法向农村散装发展。农村散装发展是推动农村本地产业化发展。农作物,蔬菜,茶叶等等各色各样的因地制宜发展相应的产业。提高生产力的办法就是加快科技推动。鼓励农村大规模或者集成农场机械化。


2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淮丝2019全部楼层
123
核心肯定不是人的问题,农村发展不如人意,是因为农民不努力?是因为农村的管理者不尽职尽责?这么多年,全国上下没有不重视农村问题的,这么多年,各种政策都是鼓励支持帮助补贴,为了农村发展,可以说是推拉拽使劲招数,再把核心问题归结到人的问题就有问题了,不能忽视和否定为解决农村问题付出的巨大努力。研究经济问题,还是要从经济规律入手,不能天马行空。
9小时前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1                收藏
国家的政策下到省市都是好的,到区县,乡镇,村,三级执行的时候就逐渐发生变化,再好的政策执行者实践者都是人,人是载体,经济规律也是人作为载体。写的文章发不出来,回头单写一部分关于政策落实,和环境的体会,环境单指人形成的环境。
8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一勺锤子
浩瀚宇宙
即使是温铁军这样的专家,阐述农村问题也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
以美加澳为代表的“盎格鲁-美利坚模式”的大农场农业,特点是大平原大机械化,生产效率高,粮食价格低。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的中小农场农业和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农户经济特点是山地多平原少机械化程度低,粮食价格高。
中国农村之所以迅速凋敝,是因为农户种粮不挣钱。地理条件和欧洲日韩相似,粮价却比欧洲日韩低的多,实行的是美加澳的低粮价。
即使放开政策让资本下乡,也是不行的,资本是要赚钱的,在现在粮价低贱的还不如土的情势下,资本根本就赚不到钱,即使下乡,也是占着农田骗政府补贴或搞房地产。
想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农村,不客气地说,这是振兴县城,不是振兴农村。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虽然也和农字沾边,但这已经不是农村了。北上广也有城中村,难道这也算农村?
给农村铺路通网,对振兴农村有用吗?有用,但用处不大,因为农民种粮根本不赚钱,路能了网通了村里却没人了。
一边剥夺农民一边喊振兴农村,农村能振兴吗?
昨天 10:31查看回复 17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43        赞85                收藏
你说的人家都说腻了
8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123全部楼层
淮丝2019
农村发现是个综合性问题,核心还是人。
12小时前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1                收藏
核心肯定不是人的问题,农村发展不如人意,是因为农民不努力?是因为农村的管理者不尽职尽责?这么多年,全国上下没有不重视农村问题的,这么多年,各种政策都是鼓励支持帮助补贴,为了农村发展,可以说是推拉拽使劲招数,再把核心问题归结到人的问题就有问题了,不能忽视和否定为解决农村问题付出的巨大努力。研究经济问题,还是要从经济规律入手,不能天马行空。
9小时前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1                收藏
guan_15859048171716全部楼层
围观观网
说实话农业不赚钱是一定的,除非搞成日本那种,价格奇贵,而且尾大不掉!
有些人一听说日本模式东亚模式,也不搜点资料研究研究,张口就来,觉得好的不得了,其实思维模式和公知无异。
看看日本的情况,农业跌破200万,总人口1.26亿,大家可以算算这个比例搜到的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6%。
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是两个概念。
即便是日本这种变态的农会加之变态的政府补贴,农村人口也不过占6%。

而日本的粮食自足率是37%,大家都没想到吧!大米基本自足,蔬菜稍好,其他都需要超大量进口。

由此可见,日本的农业策略,毁掉了日本农业,由于农产品价格奇高毒害了日本经济。

农业就得必须是农业工业化模式,或者你竞争不过美国农业,人家对你是降维打击!
大的方面最终应该实现农业工业化,最好由国有企业掌握大头,但又有私有企业,保证充分竞争。
山区或者不容易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地区,应该灵活搞其他模式。合作社,个体都可以

昨天 13:27查看回复 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13        赞29                收藏
日本粮食自给率37%的原因在于,日本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如果你要求日本达到中国的自给率,那么相当于要求日本的单位面积产量要达到中国的三倍,这不是逼大牯子下崽吗?摆数据一定要全面,不然就成了断章取义了。

我并不认为日本农协制度很完美,作为一个利益集团,日本农协确实缺乏制约,已经尾大不掉了。但是这本身不能说明与农协类似的制度就一定是坏的。凡事有个度,火候很重要。

反观中国,所谓的农村,说白了只相当于城市中的一个小区,仅仅是一个集中居住的概念,在经济活动则是完全的一片散沙。中国的农民阶级处于产业链最低端,早就沦为了资本家予取予求的韮菜地。

就在我刚刚发这个贴子的时候,我们当地的农民正在怀着火热的心情种生姜,原因是去年为了应对疫性冲击而出台的刺激政策导致了部分商品价格暴涨,生姜就包含其中,很多种值户一夕之间暴富。这些致富神话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投机,其中很多人是举债投机。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几乎已经听到了他们梦想破碎的声音。

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你就会知道,除了由政府控制的粮价以外,大部分农产品收购价的涨跌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投机胜行的股票市场。生姜最便宜的时候几毛一公斤,最贵的时候可以超过十几块,中间差距近百倍!

印度农民已经大规模抗议很久了,抗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即将失去政府的保护,成为资本家的鱼肉。而中国的农民其实早已经是资本家的鱼肉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抗议,只因为工业化的发展,青壮年农民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整体生活水平要比印度农民好不少,最关键的是能够从外部挣到钱来平衡农业生产上的损失。还不至于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展开
9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3                收藏
武汉三毛
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整体。生态是整体,人(心)也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总和也是一个整体。整体无法分,所有,整体的逻辑演绎非常困难。“一於言为二”,逻辑必须分离(分裂),必须有A、B。且A就是A,B就是B。整体论有阴阳之分,但是,阴阳之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阴阳合一。就是我们熟知的太极图。

《易经》、《论语》、《道德经》逻辑源点是什么?《资本论》从分析商品生产开始,中国的古典著作不一样。它的逻辑源点就是不可分的整体。你可以从不同维度切入,但是,你不可能终结整体(生命)的全部。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终结论在中国没有市场。

整体论是与西方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范式)。。。。。。整体(生命)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可分割。不可分割如何市场化?市场经济把人“分割”出劳动力、智力资本等等,这当然是一种异化。

但是,西方文明创造的工业文明仍然是当下世界的主体。中国文明熔融市场经济是正道。就像中国古代熔融佛教一样。。。。。。乡村振兴“绿色生活”呼之欲出,城市不应该在绿色生活方面落后。这方面新加坡经验可以借鉴。许多地区倡导“全流域旅游”理念值得借鉴。城市如何让市民生活中充满绿色,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水泥丛林不是绿色未来。



展开
10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JohnTal
我只想问一下农村的就业岗位哪里来?
人往城市跑,那是因为城里有活干。哪怕忍受着高房价高房租,只要有活干,总归能解决一点。
树挪死,人挪活,以人为本,得解决人的问题
10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2                收藏
江心秋月涌鉴伪知真,知伪鉴真全部楼层
达达尼亚
其实,农民种地不挣钱。主要原因就是对种子,化肥的依赖。就是农业对工业的依赖。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大量收益被种子农药公司截留。如同,当代版的“多收三五斗”!农村要想富,最起码农业全产业链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昨天 21:44查看回复 2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4                收藏
增收是有的,工业产品确实提升了农产品产出,是有益的,其实种子农药等支出不是主要矛盾。管关乎三农过不过得了好日子,我觉得影响最大的是政府在城市经济危机时保护城市资本的政策导向,向三农转嫁了或大或小的危机代价和制度成本。乡镇企业因城市危机转嫁而倒闭,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占地赶耕地上山,政府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甩包袱退出农村基层的刚性福利支出事项等等。这些当时的无奈举措,造成了三农的凋敝,我读完八次危机只觉得形势严峻,不再想怪谁,而是必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着手解决。而且不是全产业链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在于农村集体谈判代表,代表农民集体利益,和政府,资本谈判,防止农民被各个击破,使其不再能轻易占有和资本化自然资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农民就是这样的,总能挺过来。
11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3                收藏
江心秋月涌鉴伪知真,知伪鉴真全部楼层
零崎神织
问题是靠农民手里留的土种,全国人民就得挨饿。

不仅是粮食蔬菜种子,畜牧业我国年年从欧洲引进种猪,不然连种群都维持不了。
昨天 23:01查看回复 1        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没有绝对化说一定要靠农民自己,是根据现在的形势去找新的结合点,形势比人强,学会运用形势,调动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现在有市民下乡,农村合作社,资本下乡,乡村振兴,大学生回乡创业等等正在发生的事,虽然他们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但如果能有机结合,有益于长远的生态文明可持续战略。就能慢慢再解决诸如养殖,畜牧,种植这些领域的生产问题。当然,其实上述这些是正在同步发生的,我记得温老有说过,农民在公社被取消后,成为了规模最大的分散群体(具体定义我忘了,不好意思),单个农户实在不具有对抗资本下乡,政府占地这些侵害农民利益的事,农民需要组织起来,有集体代表,才能谈判。这也是现在农村合作社的实践经验。农业生产上形成的对“外”依赖,我认为是农民长期利益得不到保障,农村长期三要素净流出导致的。要乡村振兴,就得让农民重拾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温老说了一个很大的观点,“保护种子安全”,那我甚至认为还有好多“安全”,需要被保护呢,对吧?嘿嘿。
11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2                收藏
武汉三毛
习总书记的“两山论”深刻的意蕴是两个层面的和谐。所以也可以说,绿色生产力就是和谐生产力。美国拜登打的旗帜是“团结”,团结与和谐同一。但是,中国是和谐的文明,或说和谐源自中国。拜登追求美国内部和谐,难能可贵。这应该是世界大同的一个重要的表征。

和谐生产力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不同的维度。马克思的生产力论侧重个体(人作用于自然)的维度,和谐生产力侧重整体或体系。它的中国古代版本就是“人本论”。得人心者得天下。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第一。就是党的宗旨。

11小时前举报        分享        回复        踩0        赞0                收藏
武汉三毛
非常希望给观察网提意见。观察网我几乎天天看,但是,观察网需要转变了。观察网约80%的观察盯着美国。这非常不正常。当然,其中有些客观原因,但是,在树立“两山论”或绿色意识方面,观察网需要转型,需要升级。。。中国发展主要在自己,把80%的注意力放在美国身上,怎么能够发展自己。

“两山论”或绿色意识和温老师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因为温老师多年“不唯书”,多年扎根中国农村。这次中央一号把乡村振兴提到发展的“深厚基础”的高度,中国发展新时代正在开启。美国创造了世界的金融时代,中国开启的是世界的生态时代。

怎么让生态资源变(化)成资产?这是世界难题。拜登搞新能源许多美国地方官员告他违宪。美国在生态发展上阻力重重,中国在发展生态上得天独厚。因为生态一个根本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就像温老师说的,农村是不能“切割”的。把农村与百业切割出来,把农村等同与农业生产是“西风东渐”的百年误区。中国农村是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与中国自然(禀赋)合二为一的“生态”体系。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经典的叠加态。毛泽东的“星星之火”源自农村,习总书记的“两山论”源自农村。中国乡村振兴是中国的“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

观察网把80%的注意力聚焦在美国身上,将会让观察网的朋友养成“怒怼”的心态。一个常识是,对不理智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他置之不理。走自己的路。就是道路自信。把观察力集中的别人身上怎么能够培育“道路自信”?没有道路自信,如何理解“两山论”?如何与国家心心相印?如何“先天下乐而乐”?无“天下乐”何来心情愉悦,何来健康生活?没有健康生活未来在哪里?

“两山论”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的理念。。。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就可以与国家同心。就可以感受“天下乐”。

温老师是从资本的层面切入乡村振兴的。我(狂妄)是从人的(中国文化的或整体)视角切入的。。。我只想为朋友提供一个小小的另类(视角)。

即中国文明之所以五千年不衰,一个深层的事实是,中国积淀出了“天人合一”的叠加态,或说“天人合一”的绿色体系。这个“天人合一”的叠加态就是生产力。习总书记“两山论”就是绿色生产力论。

中国2020大疫业绩“当惊世界殊”,为什么?万众一心是也。万众一心是什么?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这个绿色生产力让中国五千年不衰,也让今天的中国在战役领域“超过美国100倍”。。。。。。未来,绿色生产力仍然会让中国战胜美国的金融大战,让中国行稳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6#
 楼主| 发表于 2021-3-14 15:10:09 | 只看该作者
毛主席: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耿来意 · 2021-03-14 · 来源:乌有之乡


中国是很幸运的,过去以苏联为最好的先生,靠社会主义挽救了苦难的中国;后来呢,苏联又充当了最好的“反面教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惊醒,顿悟,重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原来是如此之重要。
  中国近代以来,成为世界工业文明的失败者,在西方列强的侵袭之下,中华民族跌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谷底。
  救亡图存成为一代又一代民族觉悟者的历史担当和最高使命。
  怎样才能救中国?
  这是每一个不甘于民族沉沦的中国人共同的叩问,无数的人在找寻这一条道路,无数的人倒在了不同的道路上,更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踏着前人的血迹无畏地前行。
  这是中国民族的苦难行军,悲壮,苍凉,惊天地,泣鬼神。
  作为这一队列中的一员,毛主席于1949年6月30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所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用很长的篇幅回顾了这一段历史,他说: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国人都另眼相看了。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孙中山死了,蒋介石起来。在二十二年的长时间内,蒋介石把中国拖到了绝境。在这个时期中,以苏联为主力军的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三个帝国主义大国,两个帝国主义大国在战争中被削弱了,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帝国主义大国即美国没有受损失。而美国的国内危机是很深重的。它要奴役全世界,它用武器帮助蒋介石杀戮了几百万中国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之后,进行了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毛主席是史上最牛的历史教员,短短的几段话,讲透了百年历史。
  对于到达社会主义,毛主席自信而乐观,因为有师可鉴,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说: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国际和国内的形势都对我们有利,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作为一个经历了诸路不通而选择了俄式革命道路的伟大救国者,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救中国是坚信不疑的。
  1940年1月,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驳斥资产阶级顽固派要共产党人收起“共产主义”的叫嚣时,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说: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目。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这也就是资产阶级顽固派为什么要那样叫嚣和要求‘收起’它的原因。其实,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
  事实也恰是如此,是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挽救了中华民族的颓势,涤荡了旧社会的污 泥浊水,改变了被肆意践踏的命运,昂扬地站立了起来,奇迹般地拔地而起。曾因与毛主席的一桩公案而闻名于世的梁漱溟曾经于1955年写过一篇《告台湾同胞》的文章,他发自肺腑地说道:
  “有许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五年来经历着的事情一件一件多得数不清,这些事情综合起来正不外一件大事实,那就是中国人百多年来一直走着下坡路的命运,如今给共产党扭转了而向上,五年之间真有‘如日方升’景象,这是事实,这是不可否认的最大事实。就是眼前这最大事实,使我无法不信服中国共产党。”
  梁漱溟先生所颂扬的最大事实,是毛主席“换朝”的事实,是引领中国民族过“社会主义关”的事实。
  1950年6月14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过社会主义关的战略规划时说:
  “只要战争关、土改关都过去了,剩下的一关就将容易过去的,那就是社会主义的一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那一关。……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地稳步前进, 经过战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经过三年恢复,三年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入到了一个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新的历史时期,那就是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所追寻的最高纲领的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中国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不是靠强迫和压服,而是说服,是引导,是依赖于引领中国的历史道义和历史功勋,是深植于人民心中的信赖,用和平的方式走进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55年10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邀请一众工商界代表座谈,他诚恳地劝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他说:
  “我总劝人赞成共产,也许一时感觉不好,但将来会说好的。社会主义会有缺点的,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也要分阶段。旧的制度不行了,新的制度就要起来代替。生产力总要向前发展,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就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几千年以后看马克思,就像现在看孔夫子。”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着重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对国家当前的整体情况,他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人民所厌恶的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的六亿人民正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地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毛主席用社会主义的“神笔”,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画出了最美的图画。
  1958年4月15日,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动情地写道:
  “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
  历史所给予毛主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涯太短暂了,一万年太久,他惟有“只争朝夕”。即便只有短短的二十年里,他用社会主义的武器为中华民族献上了一份丰厚的大礼。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在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里,这份大礼怎样呢?他说: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的时代。50年代初期,中国从比比利时还要弱小的工业起步,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长期以来被耻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6位最大的工业国家之列。”
  “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中,即使把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考虑在内,从1957年-197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还是翻了一番多。”
  “尽管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存在着多方面的弊端,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记录仍然是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的时代记录。与德国、日本和苏联早期工业化的进程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在那些比较晚出现在工业舞台上的国家中,这三个国家是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的最突出的历史范例。在1980-1914年期间,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每10年增加33%。日本在1874-1929年间第10年的增长速度为43%。苏联在1928-1958年间每10年的增长速度为54%。而在毛泽东主义时期的中国,从1952-1972年,每10年的增长率高达64.5%。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像许多西方记者错误地告诉读者的,是以’蜗牛速度’向前发展。”
  “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成就几乎是在毫无外来援助和支持的情况下由中国人民独立取得的,因而这种成就就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在发展中的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国内通货膨胀的国家。”
  “在毛泽东时代,教育机构和受教育机会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大量的文盲转为成为有文化的人,并且建立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比较普遍的医疗卫生系统。在毛泽东统治的25年时间中,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将近1倍——从1949年前的35岁延长到70年代中期的65岁。这些统计材料表明,共产党革命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带来了物质上和社会上的利益。”
  毛主席给中国民族带来的有形的物质利益是举世瞩目的,而他带给中国的精神领域的巨变,更为世人所称道。1971年11月15日,智利常驻联合国代表在26届联大上发表欢迎中国代表团的讲话,他说:
  “我们可以稍为回想一下我们童年时代图画书里的中国苦力,他们是世界上最低廉、受剥削最重的人,很遗憾,他们非常类似目前不发达世界中受到蔑视、剥削和陷于贫困的千百万无产者。在中国已不再有什么苦力、官僚,万能的外国剥削者已经完蛋了。今天,一个由尊严的、巩固团结的、充满信心和革命力的自由人们组成的民族出现了。……中国从落后、破坏、饥荒、水灾和瘟疫的废墟上站起来,在短短的一些年里在农业和历史、教育和公共卫生、征服宇宙和原子方面——还有在使集体和个人的道德臻于完善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就是完成建造南京大桥这个巨大技术成就的那些人,结束了贪污、鸦片、堕落、放荡等现象,实行健康和俭朴的生活方式。刚刚获得了诺贝尔奖金的智利伟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年轻时参观过革命成功之前的中国一座城市的鸦片烟馆。他写道:‘在这里,他们在遭受侮辱,在不被当成人而被当成走兽,不被当成人而被当成牛马看待以后,在走啊,走啊,流汗流血之后,他们在这里孤单地倒在迷幻花下。’我们向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致敬——毛泽东是长征的革命斗士,是思想家、诗人,他鼓舞和经常指导他的人民,把知识变为主观的经验,并使这种经验同持久的革命态度溶合起来。”
  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独立自主,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工业化,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新生活法则,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尊严,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最大化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救了中国。
  世界是矛盾的,是相反相承的,有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有资本主义道路,有两条道路的斗争。
  1960年3月24日,毛主席在停靠天津的专列上,主持召开有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华北五省市自治区、东北三省、中南的湖北河南两省和西北甘肃省的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通称天津会议。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了十七个问题要大家讨论,其中之一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他说:
  “我们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还是阶级斗争,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斗争。几十年还是这个问题。就是在生产关系、所有制方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还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在上层建筑方面,是猖狂进攻的那些意识形态,唯心论哲学,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还是唯物论辩证法的宇宙观?”
  1962年9月下旬,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这次全会指出: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无论在现在和将来,我们党都必须提高警惕,正确地进行在两条战线上的斗争,既要反对修正主义,也要反对教条主义。”
  1963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武昌会见古巴土地改革委员会领导人托雷斯和一位工程师一行,谈到阶级斗争问题时,他说:
  “我看总有一小部分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对资本主义有兴趣。多数人不可能成为资本家。剥削总要有个对象,只能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不能是多数人剥削少数人。我们一定要依靠劳动者中的多数,只有这样,这个党才可以巩固,这个政权才有保障。”
  1965年5月,毛主席针对包产到户问题同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说过一段话,他说:
  “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基于对两条道路的判断,毛主席在晚年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思考这个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并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之一是: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毛主席在逝世之前,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之间,发表过许多讲话,重点是阐述继续革命理论,他对“阶级斗争熄灭论”进行了批判,他说:
  “自己代表资产阶级,却说阶级矛盾看不清楚了。”
  对于毛主席的这一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种被否定的状态的,也有很多人是不理解的,直到今天,才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为什么要继续革命?根本的目的,是解决两条道路的矛盾问题,是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是落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问题。
  毛主席曾说过,总有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对资本主义有兴趣”,这句话没有说错吧?他们做梦都想着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们的潜意识里,社会主义带来的是贫穷,资本主义带来的是发达,跟着美国的都富了嘛。
  这样的意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断强化,业己形成了深厚的土壤,改变的难度相当的大了。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结果被骂成狗,这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难道不是极具讽刺意味吗?免费医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地方,是社会主义的本分,是解决医患纠纷、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的良方,怎么反而会发生这么大的阻力呢?根本原因,是否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命题,这些人只对资本主义有兴趣,骨子里面,对社会主义是完全排斥的。
  毛主席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论断不是凭空得出的,它是历史的选择和结论,并已成为一种共识,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金钥匙,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力武器。而资本主义则不能,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经济,但它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矛盾,反而是制造矛盾的机器,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并没有担当起救中国的重任的,它的信誉是破了产的,资本主义会把中国带进新的危机之中。
  历史上曾发生无数要收起“共产主义”的叫嚣的,这一点都不奇怪,毛主席的回答是“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现在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
  历史是需要验证的,历史证明毛主席的结论是正确的。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任何一个共产党人理应具备的基本认知和操守,是历史的良心裁定。
  在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社会主义是“收起”不得的,“收起”了后果会很严重,过去如果“收起”了就会亡国,现在“收起”了就会走在亡国的路上。
  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中国是很幸运的,过去以苏联为最好的先生,靠社会主义挽救了苦难的中国;后来呢,苏联又充当了最好的“反面教员”,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惊醒,顿悟,重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原来是如此之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7#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3:43:32 | 只看该作者
张文茂:华西村变型和南街村成功能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张文茂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  发布时间:2021-03-23 09:48:0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答网友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问:你怎么看华西村这个典型?
答:华西是毛主席表扬过的老典型。一九六五年,毛主席在介绍华西社队企业的材料上批示过“这是农村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如果说毛主席时代的农村有最具代表性的两面旗帜,那么,一面是大寨,是艰苦奋斗、基本建设,为粮食高产而奋斗。一个是华西村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华西的成功验证了毛主席的公社工业化的战略设想。这两面旗帜,实际上是代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两个前后相接的不同发展阶段,但改开以后,一面(大寨)被污名化了,而华西却能适应新形势,继续发展,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第一村。 实际上,由小华西到大华西,华西在合并了周边的近二十个村以后,就不在村庄规模上扩张了,而是只在企业规模上扩张。华西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早以超过一般县市级的水平,并且其村庄社区也早已城镇化了,但它至今仍然号称全国第一村,绝不会同意撤村建市。
问:华西村在道路选择和制度建设上有什么示范作用吗?
答:华西的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变型。如果按毛主席的路线走,华西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发展到县(市)级地方小全面的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了。但这一质变在现行体制下是无法完成的。它只能还以一个村集体的形式存在。这一点适合所有超大规模的村集体经济,如山东龙口的南山村等。保持村级集体的性质,资产资源就是这个村自已的,经营也是自主的。你让他们改成某某镇、某某市的经济体,打死也不干。所以,现行体制下在农村集体组织母体这一方是无法扩展和升级的,只能在集体的企业层面,如以公司企业的形式进行资本扩张。此种发展趋势与毛主席规划的社会主义方向南辕北辙,使集体经济最终只能演变为小部分人的资本的集合体。所以,只要消灭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也就最终切断了、堵死了农村集体经济由初级的、小规模的集体所有制向大规模、大范围的、更高级的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发展升级的前进道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资改派们从来不怕少量集体典型的存在,更不用担心会在农村普及开来。因为在现行体制下他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在村自为战的格局下成功的注定只能是极少的个案。这是客观的、必然的规律。
问:你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答:农村集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这是因为整体的政策导向和舆论环境仍是错误的。关于三农问题主流舆论的要害是政社分设、社企分离,他们称之为“解构村社”,即把企业和资产从村社社区集体的产权归属中剥离出来。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最初是以政社分设的名义解散了人民公社体制,变成了乡(镇)政府,而社却被消灭了,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分田单干。 2. 后来,土地承包权被固化,集体所有权被虚置,集体既无土地绝对地租的收益权,也丧失了对土地使用的管理权和承包关系的调整权,统一经营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3. 进一步的做法是解构传统村社社区集体,至今仍有政策措施在积极推进。主要是通过资产股权量化到人的改制,使集体资产、企业与社区母体分离,农村社区不再是土地等资产和企业的所有权主体,而是向城镇居民社区过渡。 4. 最后,土地股权和企业股权进一步开放流转,可以进出自由,合法继承、转让,甚至可以证券化交易,如上市公司。这样就完成了由集体经济向资本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既使是目前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村,如果不是像南街那样,把握好社区集体层面的制度建设,而是一味地在企业层面股权化,那么,在现行政策和体制不变的大环境下,蜕变为资本企业是很容易的事,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真正的组织基础是乡村两级村社社区。只有像南街等村庄那样,在村社社区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起来,然后再逐渐扩大组织规模,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南的南街村是什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1. 她是个村级集体经济体。类似于人民公社时期已经取消了生产队的生产大队,但她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而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从事商品生产的经营性组织。是一个典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她自称外圆内方,是因为在她的内部,已经取消了商品交换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实现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多方面的按需分配和土地、劳动力的计划调节,只是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服从外部市场的需求和市场机制。
2. 把南街模式的范围扩大到二三十个村,即升级到一个乡镇的规模,内部实行有组织的计划生产,统一资源配置,按产业分工调配劳动力,按劳分配,全员保障,对外尊循市场机制,实行商品交换。这就是毛主席设想的人民公社,是已经没有原来的三级体制而过渡到公社核算的人民公社。 3. 把南街模式的范围扩大升级到一个县,就变成了一个县级、县域范围的地方全民所有制经济体了。各公社的独立性弱化并逐渐被县级(各种集团公司)的统筹所取代,实现在县域范围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对外还保留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的功能。此时,农村集体经济形态被地方全民所有制经济所取代,这已经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尾声了。 4. 当南街模式扩展到全国时,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毛主席所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才能到来。一国之内全部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让位于社会主义的产品经济,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障,商品货币经济消亡,只有对外贸易还保留商品交换的属性。那时,才可以宣布,社会主义在一国之内已经建成了。
5. 南街村的存在只是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是走得通的。基本的途径是由户自为战发展到村自为战,如合作化;再由村自为战发展到人民公社;再由人民公社发展到地方小全民,最后发展到全国统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是一个很长的、不断革命(或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是某种模式的固化。毛主席讲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就是指这一历史阶段。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私有化的政策导向把这种不断变革的前进基础(乡村两级集体)破坏掉了。所以要有一个重新振兴乡村的进程。
6. 当南街模式扩展到全球时,她自身也就消亡了。那时也许就是人类大同吧?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战争与革命这一助产婆。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转编自“主人公网”,有修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8#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3:50:17 | 只看该作者
彭维俊:什么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

2021-03-22 15:21:19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彭维俊




  彭维俊:什么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

  【老田按:读到彭老师这篇深度访谈,心中有无限的感慨:目前中国,一方面是农村出现大片土地抛荒,另一方面中国成为最大的转基因粮油产品进口国,饭碗掌握在别人手上,粮食安全堪忧。解散了集体农业之后,农业机械化的路就走到了尽头;只经过很短时间,农民就发现依靠种田越来越养不活一家人了,就不得不抛弃农业并离开农村了。农民被逼大量离开农业,单位土地上的活劳动投入急剧下滑到一定程度,土地抛荒就成为必然选择了。此时,最迫切需要机械化耕作的介入,但机械化所需的各种制度条件都完全不具备,这样,最珍贵的土地就“不得不”被抛荒了,农产品进口就成为唯一选择了。集体农业不仅是一个农民联合起来从事农业的方法,还是一个毛教员所说“农民联合起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平台,平台被拆毁之后,不仅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终结了,同时各种基于农民自身深度学习的技术积累过程,也一同终止了,农民和农业的“去技术化”过程就开始了。一个方面的“去技术化”,会促成另外一个方面的技术垄断地位和盘剥能力,今天跨国公司垄断的育种技术和相关农资产品供应,越来越成为榨取低水平农业剩余的强有力商业链条。这些相互关联的根本性变化,亟待反思。

  记得前些年,在山西参观汾阳县贾家庄的农业机械化成果展览,那些被摆放在展览馆内的系列农业机械,竟然是村庄内部木匠和铁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完成设计和制作的。老田感到极大的感佩和震惊,山西农村的农民师傅们,曾经拥有那等辉煌的创造力,这简直超出了一般人的最大想象力。农民可能缺乏文化知识,也缺乏工业化的经验,但是,只要有一个合理的平台,他们就能够在这个薄弱的基础上,去展开他们的想象力空间,逐步积累经验和提高技术乃至于制造水平,回答生产过程中间提出来的需要。

  刘集公社的机械化努力,没有山西农民那么高的雄心壮志——在村庄内部完成农机制造,他们是结合国家工业化的成绩,外购农业机械去推进相关事业的,但是,世世代代的土里巴人,热情地引入农业机械化去帮助和替代传统耕作方式,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还得到那一代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他们作为先进典型曾经拥有“为国家未来农业发展探索道路和立法”的“人民创制权”地位。很遗憾,由于人为的原因,这个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被终结了,与他们的“探索终止”相对应,中国今天不仅粮食安全堪忧,而且相关的农业技术对外依赖程度也有增无已。今天再来回顾这一段历史,不仅要给前人的探索和努力以应得的尊敬,还应该在现实的种种困境中间,学会象我们的前辈们那样,对农业相关问题进行务实的观察与思考。】

  提要:从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至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走过6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里程。地处武汉新洲的刘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典型代表,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其经验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遗憾的是,在有关地方党史中还未留下些许痕迹。2015年,受江汉大学有关专题组的委托,笔者数次赴新洲刘集采访,与原刘集公社副主任郑树芳、原刘集农业机械站副站长何成焱、原刘集机械站拖拉机手刘耀华、刘集农业机械化的带头人程金阶的养子刘耀祥等面对面交谈。以下记录的,就是这些刘集道路开拓者和见证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

  刘集地处新洲。当年搞农业机械化的刘集,称作新洲县刘集公社。1983年新洲县由黄冈地区划属武汉市,1998年撤县设区,刘集现称武汉市新洲区刘集乡。当地人喜欢“聊撇”[①],一般都把“乡”和“公社”都省了,称之为“刘集”。

  (一)刘集道路与毛泽东的缘分

  刘集的农业机械化起步于1957年,发展于1964年。据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档案记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58年4月11日晚,毛泽东在武汉参观农业机械

  1964年4月,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等,向毛泽东同志汇报黄冈地区拖拉机站保留公社核算制的情况时,毛泽东突然问道:“哪个拖拉机站办得好些?”

  姜一回答:“新洲刘集公社拖拉机站办得好。”

  王任重补充说:“他们除了搞农田耕作外,还搞运输,作用很大。”

  毛泽东说:“拖拉机站还是以公社建站为好。我们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就要以公社建站,走刘集公社的道路。湖北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对新洲刘集农业机械化的肯定。此后,新洲刘集公社办农业机械化的事迹开始“走向全国”。从1964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湖北省新洲县刘集公社社员加快收割小麦。这是社员们用脱粒机给小麦脱粒”的图片报道开始,《人民日报》、《经济研究》、《新华文摘》、《新华月报》等中央报刊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新洲刘集农业机械化事迹进行了长达15年的宣传,一直到1978年。期间,新洲刘集作为全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典型,在那些年的全国重要农业会议、农机会议、展览会、广交会,都有代表参会、农机参展。按郑树芳的说法:光是省以上报刊的宣传报道就有上百次,到北京、武汉、广州参加的省以上会议、展览就有数十次。

  1965年8月,程金阶作为集体经济办机械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刘集公社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参加这次会议的全体代表。

  8月31日,《人民日报》以《开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为主题报道了这次会议。报道说:

  会议根据湖北新洲县刘集公社自力更生办机械站的经验,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鼓励人民公社用集体的公共积累购买农业机械,用集体的力量办农业机械站,并在农机站中推行亦工亦农制度。会议提供的材料表明,这样做不仅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日益壮大的人民公社经济力量所能胜任的。

  刘集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特别关注,也给时任副总理的谭震林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会议后,程金阶按照县委的指示,向八机部销售局申请购买拖拉机,得到谭震林的支持,破例批准新洲县以公社集体的资金,一次购买洛阳拖拉机厂生产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50台。这个消息很快在全国农机界乃至农业系统传为佳话。

  1966年2月19日,毛泽东审阅湖北省委制定的《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时,新洲县刘集公社再次进入毛泽东的视线。《设想》谈到:“新洲县依靠集体经济办机械,是在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五年发展起来的。该县刘集公社甚至在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开始办机械。充分说明了大寨式的自力更生道路的无比生命力。”毛泽东批示:“任重同志:此件看了,觉得很好。请送少奇同志,请他酌定,是否可以发给各省、市、区党委研究。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五年、七年、十年的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②]

  3月12日,毛泽东回复刘少奇3月11日的来信,肯定“小计委派人去湖北,同湖北省委共同研究农业机械化五年、七年、十年的方案,并参观那里自力更生办机械化的试点,这个意见很好。”

  4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依靠集体经济和地方工业潜力,走自力更生、勤俭创业道路 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让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进一步为全国人民所认识。

  4月10日,周恩来总理派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余秋里、国家三线建设计委副主任林乎加以及国家农业部部长林枫一行,来新洲刘集等单位考察,为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作准备。

  7月17、18日两天,参加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率领下,分乘72辆小车到刘集参观考察。这些代表中有国家部、办、委领导,各中央局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农委主任,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农业机械的副书记或副省长、计委主任、工业厅厅长和农业厅厅长等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出席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会议的代表

  在刘集公社现场观摩半机械化插秧

  何成焱回忆:

  听说全国各地的领导来我们刘集参观,我们农机站的姑娘小伙既高兴又紧张,说实在话,应当说主要是紧张。代表还没来,我们就提前好几天将机器反反复复擦了一次又一次,认认真真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会出什么纰漏。这种紧张的心情,一直到各地的领导们参观结束后,才真正放下。我们的紧张是值得的,那天我们在田间地头的所有农业机械操作表演,都得到了成功。送走参观的客人们后,程金阶等社领导都露出了笑脸。

  郑树芳认为:

  这时的刘集在所有参观者的眼中,不再是三个月前在北京农展馆展出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展览中的那个黑白图片中的刘集,那个全国“发扬大寨精神、依靠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6面红旗之一的平面化了的刘集;而是一个彩色的、立体的、鲜活生动的刘集,一个地里“铁牛”奔跑、田边“水龙”欢唱的刘集,一个早稻穗长粒饱满、棉花花蕾满枝头的丰收在望的刘集……

  从这天起,“走刘集公社的道路”不再是一个号召、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样板”。

  刘耀祥谈到:

  记得父亲说过,第一个公开宣传“走刘集公社的道路”的,是1965年12月30日出版《湖北日报》,那天有篇报道,题目就叫《走刘集的道路 自力更生办机械》。说的是省经委召开的有关地委、县委城镇工作部的领导和17个试点公社的负责人参加的一次会议的事。从此以后,最初鲜为人知的毛泽东“走刘集公社的道路”的指示,从“公社建站”到“自力更生办机械”,被赋予了的一个崭新的内涵。

  (二)刘集道路算出的三本帐

  1966年7月,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以后,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化的知名度,与山西昔阳、河北遵化等全国著名的农业机械化典型一起,开始从国内走向国际。

  刘耀华回忆:

  起先,我们只是接待当时的友好国家的朋友,比如朝鲜、越南。后来,我们公社的事迹在1971年3月上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后,当时就有9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知道了我们公社自力更生办机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事了。到了1977年,就又有来自苏联、日本、印尼、英国、法国、瑞士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到我们这里来参观考察。那些年,郑树芳主任和我也都参加过接待工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世纪60年代,外国朋友参观刘集农业机械化

  1970年,程金阶被结合为新洲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在他创导下,刘集公社成立了由干部、机务员和社员组成的“三结合”机具革新小组,开展了群众性农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1972年,程金阶又走上了县委副书记的岗位,继续他在县委领导下的“农机梦”。次年,县委提出了“主攻五大项”(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机械植保、机械中耕和机械播种),“解决三弯腰”(插秧弯腰、收割弯腰和开沟弯腰)的群众性机具改革活动。应当说,这是个了不起的转变,是一个把全县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工作重点,由排灌、运输和脱粒加工向农业生产环节所作的重要转变,这就直接推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县委提出的目标,刘集公社决定将机械插秧和机械中耕列为主攻的重点,并采取了两个办法来解决。

  一个是领导上阵,成立机械插秧指挥部,所有党委成员都深入到大队和生产队田头,亲手开机子喂秧苗,与群众一起边操作、边发现和解决问题。终于,善于归纳的领导们总结出了“开车没有巧,方向要掌好,三点成一线,保证能插好。喂秧学问深,秧苗摆齐整,心灵手要巧,才能插得匀”的经验。再后来,逐年扩大了机插面积,最终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弯背几千年”的插秧历史。

  另一个就是动员群众,号召“一人攻一关,十人破一难,革命加拼命,突破中耕关”。周开全等10多个革新能手联手奋战半个月,经过10多次的试验,终于制造出轻便灵活、操作简单的1.6马力手扶单行中耕机和3马力旋式中耕机,日耕地面积可达到 3O亩。

  同时,刘集公社还注重发展半机械化农具,先后成功地研制了每天可开沟7O-9O亩的营养钵移栽开沟犁等一批简单实用的半机械化农具。至此,刘集依次走过了依靠集体力量买机械——用机械——修机械——革新机械——制造机械的艰辛历程。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刘集公社进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到1979年,全社农业机械发展到1164台,总动力4825千瓦。其中拖拉机125台,1825.9千瓦;柴油机118台,1343千瓦;电动机76台,923千瓦。此外,还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和收获机械各23台,植保机械8台,场上作业机械 61台。提水机械 237台.喷灌机械25台,机耕船 23只,运输机械122台,插秧机18台,畜牧机械26台,粮棉油加工机械279台,半机械化农具9403台(架)。刘集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机耕、机灌、机脱均为100%,机播6O%,机中耕 95%,机插 65.3%,农运55.5万公里,商运44.9万公里。[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世纪70年代的新洲刘集公社农业机械站

  这是刘集人自己算的第一笔帐,算的是自己曾经拥有的宝贝数量,以及它们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的占比。

  第二笔帐是程金阶算的,他说他在1973年曾算了一笔账:

  当时全年机械农业作业量可以代替20多万个劳力,为全县现有劳力的70%,这就为早、晚稻连作,棉花、麦子两熟的耕作模式提供了生产保障:以前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四快”(快割麦、快打麦、快薅棉花头草、快防棉花虫),用上机械后只要半个月,也就不会出现“夏至不打飞上天”(打麦子霉烂生虫)、“头荒不薅草里眠”(指棉田草荒)的现象。再从“三抢”(抢割早稻、抢插晚稻、抢管棉花)、“三秋”(秋收、秋耕、秋种)来看,由于攻克了“五大项”,用机械解决了粮棉生产环节的重大问题,从而奠定了粮棉丰收的基础,实现“一手捉住两条鱼”,就是实现粮、棉双丰收了。毫无疑问,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解放了劳动力。[④]

  第三笔帐是汤红娟、涂天向在《新洲刘集公社农业机械化概略》中计算的,他俩说: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给刘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粮食总产量1320万斤,平均亩产 1626斤,均创历史最新纪录,分别比1958年增长128%和146%;皮棉总产量269.3万斤,亩产 202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分别比1958年增长108%和100%;社办工业企业25家,企业总收入376万元,占全社农副总收入的41.3%,多种经济收入比1958年增长29倍;公社公共积累850万元,每户平均1760元,人均分配145元,集体经济日益巩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⑤]

  (三)刘集道路在老辈人心中的份量[⑥]

  2012年春,原来在刘集农业机械站工作过的几个老伙计聚在一起合计,决定举办原刘集公社农业机械站全体同仁金秋联谊会,“共同回首那段沉甸甸的人生经历和美好时光”。

  9月22日,联谊会如期举行,100多位原来在刘集农业机械站的工作的同仁欢聚一堂。那天是何成焱致欢迎词,他用这样几句话,表达了大家欢聚于此的共同的心境: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刘集农业机械站虽然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我们仍然依旧怀念她,因为刘集农业机械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有我们葱茏岁月荡漾的壮志,有我们青春灿若云霞的往事。刘集农业机械站是刘集当代农业生产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为刘集的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发挥了巨大的重要作用。刘集农业机械站以其独特的激情和魅力,积极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用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坚实的脚步,铸就了刘集的沧桑与巨变,演绎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先进典型的宏伟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2年9月,原刘集农业机械站部分同志合影

  聚会上,原刘集农机站职工朱喜桂、缪宏安夫妻的讲话有点像诗,他们用简单的词汇,说出了他们这代人的共同感受:

  那些年,我们风华正茂,英姿飒爽;那些年,我们纯朴善良,蓬勃向上;那些年,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集体力量;那些年,我们经常是一身油污一腿泥,但却是十里八乡俊男靓妹追捧的偶像;那些年,我们报酬微薄,生活俭朴,但却走在了那个年代的前列,引领了那个年代的时尚!

  聚会上,大家谈到以程金阶为代表刘集农业机械化的带头人,谈到当年为刘集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的一机部的边跃纲、农业机械部的赵殿英、新洲县农机局的吕经孝等同志,谈到共同创造的那些创新成果……如数家珍,感慨不已。

  在这次聚会上,大家除了喜悦,也有其它,但对于他们这些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老者来说,大家都能化解开来,就像原刘集农机站拖拉机手刘清初说的那样: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行政体制的改革下,刘集机械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那么多的车床、钻床、刨床都没有了,那么多的大小拖拉机都没有了、汽车都没有了,连厂房都没有了,但刘集机械站“团结互助、自力更生、锐意革新、致力发展”的精神仍然还在,并长期激励着我们。激励着原刘集农业机械站的每一个人。刘集机械站的这段历史永远存储在我们的心中。

  在刘集农业机械站的师傅们聚会的前一年,时任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局长的吴庆峰,在谈到与刘集农机站的师傅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撰文《浅谈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第二部分“湖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十分艰辛”中,写下了如下两段话:

  农机制造工业的衰退。1978年以前,湖北省农机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机耕船都在湖北诞生。1958年4月12日,毛主席到武汉来视察,特意到武汉展览馆观看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78年底,全省共有农机工业企业194家,职工人数达6.8万人,工业总产值4.3亿元人民币。湖北省拖拉机厂、襄阳拖拉机厂、武汉拖拉机厂、宜昌地区农机厂、武汉内燃机厂、湖北省柴油机厂、武汉柴油机厂等一大批农机制造企业,生产“东方红—20”、“东方红—25”、“东方红—40”、“襄江—40型”、“襄江—50型”拖拉机,“工农—7型”、“工农—12型”、“工农—3型”、“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及多种类型柴油机、机引农具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成为全省农业机械的主导产品。年产柴油机150多万马力,拖拉机2万多台,机耕船5000多台,机动插秧机6000多台、割晒机7000多台,机引农具5万多台套。1978年全省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1.2%(不含第二汽车制造厂),高于全国年增长13.1%的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农机工业基本上转向生产汽车的零部件,农机科研和制造急转直下。时至今日,全省没有一个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机制造企业,没有一套大型农机生产线。当今占据湖北市场主导的大中型农机和特种农机产品基本上都是外省产和外省的合资企业生产的。这与湖北昔日红红火火的农机制造大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集体农机的消失。在人民公社时期,发展农机化具备最有利的条件。那时,土地由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统一号令,可以实行统一连片种植、农机可以实行连片连续作业。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分到农户之后,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被拆开当作废铁卖了,一夜之间,农民又回到了牛耕手割、肩挑背驮的年代。[⑦]

  刘耀祥回忆:

  上世纪80年代,从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父亲,听说刘集辛辛苦苦几十年置下来的农业机械当废品卖了,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那些价值百万的集体资产在他心中的份量;我也知道,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刘集道路在他的心里地位;我更知道,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他心底的留下的难以磨灭的深深烙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世纪60年代,刘集公社党委书记程金阶(左3)向来宾介绍刘集农业机械化建设情况

  (四)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展望

  2004年以来,连续发出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列为国家政策,这就为发展当下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找到一个路径。从此,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开始推动着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加快。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9年国务院公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部制定8部农机行政规章、各地先后制定出台71部地方性农机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2010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其内容涵盖了农机管理、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生产流通、监理、鉴定、维修和法律责任等各个领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2010年2月24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京成立,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当选协会会长。政府了解农业机械化行业发展动态,农户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的平台由此建成。

  2018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协同构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提出: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这就给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省农机局从2008年起提出“培植一个主体、确保两大安全、提升三大水平、推广四大技术、建立五种保障机制”的思路。关于“培植一个主体”,吴庆锋阐释说:

  培植主体就是不提倡每家每户农民购买农机,鼓励将分散的农机手组织起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让他们去流转或承租一定规模的土地,与种养大户一样,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经过近3年的引导和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⑧]

  刘集人认为,省农机局“培植一个主体”的思路,同样契合了毛泽东提出的“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路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7年2月5日和12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201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11.44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65%,其中,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9.8%。预计2017年全国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机采率达2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山东某乳业公司所属牧场的机械化作业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5年,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⑨]

  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像刘集道路算出的三本账那样,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给他们带来的红利。

  [①] 新洲方言,简单、利索的意思。

  [②] 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8页。

  [③] 转引自《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0期,第43页。

  [④]2015年5月,采访刘耀祥的记录。

  [⑤] 《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10期,第43页至第44页。

  [⑥] 本节中的引用文字,未注明的均为未刊稿,源于刘集公社农业机械站全体同仁的金秋联谊会资料。

  [⑦] 摘自吴庆峰在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发言,文章发表于2011年5月27日《湖北农机化信息网》。

  [⑧] 吴庆峰在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发言。

  [⑨] 转引至2018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9#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13:38:13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赴福建省考察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间:2021-03-24 07:1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北京综合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综合中国央视和新华视点报道,习近平前天赴福建省考察,在武夷山市朱熹园了解南宋儒学思想代表人物朱熹的生平及其理学研究时,发表以上讲话。

习近平表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已故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提出。毛泽东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今年也是中国政府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福建之行是习近平在“十四五”规划通过后的首次国内考察。他曾在1985年至2002年期间在福建工作17年半,担任过厦门市副市长和福建省省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3-24 15:01:50 | 只看该作者
两位民盟前副主席对毛主席死心塌地的佩服说明了什么?

2021-03-23 14:41:17  来源: 淮左徐郎   作者:范南





  中国民主同盟是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中人数最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党派。民盟的老一代领导人,大都与毛主席有过接触,有些还与毛主席有过一次或多次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对毛主席的看法,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但也有各自的视角。这其中,担任过民盟中央副主席的谈家桢和千家驹对毛主席的看法是很有特点的。回顾这两位著名民主人士的看法,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毛主席和我们走过的路,仍然很有启示。

  谈家桢深刻感受到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重视

  谈家桢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来还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51年,谈家桢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此后担任了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届副主席,民盟中央第八、九届名誉主席。

  谈家桢在遗传学上取得的成就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在谈到中国遗传学的发展的时候,谈家桢认为:“我可以说,没有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就没有中国遗传学的今天。”

  他曾经十多次在各种场合见到过毛主席。最使他难忘的是,曾四次受到毛主席的直接接见。毛主席还曾鼓励他按照自己选定的研究路径,即美国摩尔根学派进行研究,不要理会苏联李森科学派的压力

  尽管毛主席多次公开支持谈家桢的“百家争鸣”。但谈家桢的研究之路还是不断遇到干扰和阻挠。不过,谈家桢仍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1961年年底,复旦大学的遗传学教研室升格为遗传学研究所,成为了国内高等院校的第一家遗传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谈家桢带领一批中青年人向着遗传学高峰攀登。到1966年,这个科研集体共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作和讨论集16部。谈家桢学习美国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

  文革期间,谈家桢受到严重的冲击。1968年底,毛主席点名要谈家桢等八位著名专家学者继续研究自己的专业。1970年,毛主席要王震了解谈家桢的研究进展。随后王震两次托人写信给谈家桢,约他一起到全国各地考察。谈家桢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代表了党中央,甚至是毛主席本人的意图的,得到单位领导的批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并没有被批准。谈家桢发现:“中国的情况常常如此:尽管当时许多人都竭力把自己打扮成最听毛主席的话,最拥护毛主席的样子,事实上,正是这些人在反对毛主席。结果是,毛主席的意思很难贯彻,毛主席的话也变得不大管用。”

  谈家桢晚年经常回忆他和毛主席的交往。他认为在与毛主席的几次谈话中,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发现毛主席知识十分渊博,学贯古今中外,在各个学科都能发表精辟的见解。同时,又高瞻远瞩,以遗传学为例,“毛泽东主席是有远见卓识的。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明天的时代将是生命科学的时代,明天的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第二点是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爱护。他特地指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而且是对整个知识界的关怀和爱护。”“从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来看,毛主席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我们要完整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政策。”

  千家驹对毛主席认识经历过曲折

  千家驹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过大学教授。解放后出任过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等职务。他于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他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千家驹曾于1948年12月在西柏坡和毛主席有过一次交谈。毛主席在得知千家驹是在大学教书的时候,说,“我是大学都没有进过,只在中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小职员,‘罕巴郎’(广东方言)8块大洋一个月,张申府便是我的顶头上司。”后来又聊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当时正在进行的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

  关于这段历史,朱连法著的《千家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是这样写的:“这次会见,毛泽东在千家驹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对中国的现状认识非常精确,尽管在两党决战中已经胜利在望,但他依然非常谦虚谨慎、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千家驹相信,由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将充满希望。”(见该书第130页)

  由于千家驹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让他降低了对既有事业目标的信心”(朱连法:《千家驹传》第249页),因而对毛主席,对共产党产生了一种偏激的、极端的情绪。他曾不顾历史事实,把1953年梁漱溟在全国政协会上与毛主席的争辩农村问题,说成是毛主席“泼妇骂街”。但实际上,梁漱溟很快认识到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向毛主席“讨个说法”式的争辩是不对的并真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后一直称赞毛主席对农业的重视。1985年5月10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北京中南海会见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陆铿,谈到梁漱溟和毛主席争辩这件事时称,梁漱溟当时是“瞎放炮”,“谈起豁达大度,我们的毛主席是第一位的”。

  1989年7月千家驹出走美国。在美国期间,他由一个“服膺马列主义达半个世纪以上”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式成为一个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的佛教徒”看似矛盾,然而可以说却正是他晚年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在美国期间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有篇《唯有和平演变才能救中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千家驹在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和平演变,两者是一回事”。有位民盟领导层的同志到洛杉矶看望他的时候,读了这篇文章,认为这篇文章说明“他是积极拥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

  后来苏东剧变,“让他(指千家驹)开始怀疑共产主义道路是否可通。”(《千家驹传》第250页)。因此,千家驹赴美后的思想变化是有脉可循。其文章的的偏激性也可想而知。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作为持有深圳特区0001号经济学专家聘书的千家驹,他在1984年5月的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有这样的发言,“对于经济特区的社会性质,千家驹毫不含糊地说:……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性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建设特区是为了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千家驹传》第223页)

  谈家桢1990年夏季访美期间,专程到洛杉矶拜访了与他同年,交谊颇深的千家驹。谈家桢平和地告诉千家驹,他对这位老朋友的境遇表示同情,希望他早日回去;即使暂时不回,也不要写或者少写太直接太犀利评论国内政局的文章。谈家桢还表示,他明白千家驹写文章的稿酬是其重要的谋生手段,但可以多写一些总结自身经验和记载中国历史的回忆录。千家驹后来公开表示:谈家桢的话他“听进去了”。

  千家驹还是归国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深表钦佩,坚信:“21世纪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的伟大的国家”。2001年9月10日晚上11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他在民主人士学习讨论时的发言,他说:“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

  2002年9月3日,千家驹因病去世。

  希望这两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和重要的民主党派负责人的经历,能给今天的人们一点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