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3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 培养革命接班人 习总

[复制链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22: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20-08-31 15:33:46求是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首先,我向在座各位老师,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7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下面,我就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政治常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10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发 盛佳鹏/摄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我就思政课建设多次讲过意见。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我在上海考察期间说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时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2016年,我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等等。2018年五四前夕,我在北京大学专门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年初,我去南开大学时也强调了思政课建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9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 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还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

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本身都不信,还怎么教学生?我们应该有信心办好思政课。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历史性提出来的。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在浙江工作时,我给大学生讲过思政课,当时我要求浙江省委班子成员都到大学去讲课,而且都联系一所大学,我就联系浙大。我在福建工作时也去讲过。思政课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这样的特殊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的,现在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历经坎坷,也走了些弯路,也出现了像“十年浩劫”这样的情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住,像《国际歌》中唱的那样,我们党也不是神仙皇帝,在摸索中前进肯定会有失误,不要因为有这些失误就丧失对党的信念,动摇对我们所秉持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同学生们亲切交谈,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发奋图强。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过,“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今天,我想进一步谈谈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暨南大学时同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交流。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一,政治要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

第二,情怀要深。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

第四,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还要有历史视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求要严格,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思政课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定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遵守纪律,不意味着不能讲矛盾、碰问题。有的教师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担心祸从口出,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想要有境界,语言也要有魅力,从教师的话语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要自觉做到修身修为,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统一”。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

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在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有兴趣才会记忆,这种记忆是牢靠的,没有兴趣死记硬背就是死知识。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比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同时,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不能见学生提问就发怵。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

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5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这是习近平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

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

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有人提出把思政课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这是不对的。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

以上这些,说的是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

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现在,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搞得很活跃,学校领导去讲讲话,引起社会上较大关注。这些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该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这要引起重视。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思政课专业没办法在所谓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而然成为被价值评价体系排斥的对象,甚至有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系都没有办法通过正常渠道进人、评职称,有的靠学校特批照顾。久而久之,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来源。教育部门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要求办好思政课,在这方面没有例外。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一个考验。能不能讲好思政课,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4:05:25 | 只看该作者
刘书林: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要经验和规律


  作者:刘书林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0-08-23 16:39:26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文为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摘 要】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政治保障,必须永远坚持、毫不动摇。世界观的学习和改造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永远不能动摇和放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永远守好这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教育内容决不能淡化和放弃。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现针对性、亲和性、渗透性,体现问题导向,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净化校园、课堂和教材等教育环境,保持良好的办学方向和条件。研究和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有利于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

新中国走过70多年的历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创造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研究和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有利于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
一、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发展成功的政治保障,必须永远坚持、毫不动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1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党的全面领导。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光荣的传统。在这方面,我们党从来没有动摇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70年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全面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政治方向。70年来,我国高校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人才,支撑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被我国教育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批判和清理。我国各类学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
第二,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党的教育事业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组织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同时体现在党委的具体领导。70年来,高教战线党组织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高校党委努力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及其主管部门都紧紧抓在手上,努力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每年召开的全国及各省、市党建工作会议,起到了把握方向、交流经验的作用。
第三,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长期稳定保持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从新中国之初,到21世纪的新时代,在党的文件和高校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这一主旋律教育。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一贯倡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应该“上三层楼”,即提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3个层次的觉悟。这就显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新时期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业就发展、壮大、兴旺;否则就会出现曲折和失误。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连续出现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3]29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1]3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核心部分,必须持久地加以坚持,毫不动摇,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第四,党的领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上,坚持德育第一、又红又专。70年来,各高校普遍形成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学校园文化,制定了适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校训、校歌,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风。历史虚无主义、“去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断得到清理和批判。
70年的实践历史表明,党的坚强、正确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高校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质量,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决定性要素。
二、世界观的学习和改造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根本问题,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永远不能动摇和放弃

自从新中国诞生之时起,全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社会,拥抱新生活,适应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掀起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高潮,愿意学习科学世界观,改造自己的旧的世界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新中国70年,经历国内外风风雨雨的洗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发扬,全赖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学习和追求,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家需要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的适应,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党政干部,学习和改造世界观都是思想上的根本性任务之一。毛泽东提出:“为了充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了同工人农民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现在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4]2251957年3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又是教育者。……过去几年,他们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些人并且很用功,比以前大有进步。但是就多数人来说,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完全代替资产阶级世界观,那就还相差很远。……如果认为教人者不需要再受教育了,不需要再学习了,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只是要改造别人,改造地主、资本家,改造个体生产者,不要改造知识分子,那就错误了。知识分子也要改造,不仅那些基本立场还没有转过来的人要改造,而且所有的人都应该学习,都应该改造。我说所有的人,我们这些人也在内。……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 [4]270-271当然,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属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与剥削阶级的“被迫改造”是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5]296毛泽东认为,只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 [4]273在新中国,人们世界观的改造产生了崭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活动,同时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杰等先进典型。这些集体和个人典型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用以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工作。这也可以视为世界观改造的积极成果。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引导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近几十年的实践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泛滥和表演,恰好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知识分子队伍世界观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64年3月,毛泽东与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曾说:“《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有些文章应该再写,把新的东西写进去。” [6]329这可以作为我们后人尊重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性的根据。
新时期以后,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强调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做法获得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却把“改造世界观”与“无产阶级一部分”对立起来了,忘记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也是需要改造世界观的。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的任务被淡化或取消,几乎不再提及了。有人甚至认为,提出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是对知识分子的压抑和迫害。这一严重误解和片面性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后果,使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渗透和泛滥时起时伏、防不胜防,这对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的冲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过丑化和抹黑社会主义制度的《太阳和人》等错误作品和精神污染现象,社会丑恶现象时有出现,学潮频发,甚至闹出政治风波。这些消极现象,受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批评和抵制。但由于淡化或取消改造世界观的影响,收效有限,而且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旧病复发。直到21世纪初期,高校在“大学文化”研究中,还有颠倒是非的现象,甚至出现贬低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的错误说法。在教育、新闻、出版、司法一些部门,少数关键岗位的权力并不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所谓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仍然频频泛滥,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方面出现短板的突出表现,党内的消极风气和腐败现象不断蔓延,威胁着安定团结局面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刻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坚决采取了反腐败的有效举措,强化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重新得出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都必须加强世界观改造的基本结论。2016年10月27日,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第一条就提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7]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1]51可见,在新的时代,我们党又重新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观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任务提了出来。这使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高屋建瓴的制高点。
在新时代,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等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的任务重新提上日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意义深远:第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坚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把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从心理层面提升到科学世界观的理性层面。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清理和去除思想上的非科学的成分,才能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第四,坚持对世界观的改造,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经受得起一切风险考验的必要条件。第五,坚持世界观的改造也是党内党外培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共同语言的条件。
新时代,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研究生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学习的要求,为青年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提供了健康的政治环境。在全国,一个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潮已经出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永远守好这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党政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工作的骨干,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和作风;后者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决定着未来前途和现实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同时也针对教育战线的干部。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受到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重视。70年中逐渐形成了日益提升的思想认识和相关制度。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开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初期。特别是党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军内的主导作用,这一传统就牢牢扎下了根。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就倡导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培训干部,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类的课程。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学员讲授《辩证法唯物论》,留下了一个好传统。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类的课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明确指出:“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8]179实际上提出了教育战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当时在全国大学和中学都比较普遍地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并注重培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为全国各高校培养一部分政治理论师资。一些高校和中等学校,还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员、团员在本校担任政治理论课程的助教和助理,充实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可见,新中国一经成立,在高校和中等学校就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类的课程,并建立了相应的师资培养机制。
至1956年9月,高等教育部发文正式规定高校要开设4门思想政治理论类的课程:“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时称作“政治理论课”;1961年7月,教育部又称这类课程为“共同政治理论课”。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群众性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高潮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原有基础上普遍增加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内容。总之,新中国前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与旧社会根本不同的崭新面貌,紧密配合党的革命和建设的中心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的觉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常关心共同政治理论课,并多次接见任课教师代表,极大地鼓舞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新的局面、新的挑战、新的冲击,党中央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压力的加大,不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上了日程,先后有了双学位、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增加,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新时期之初,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两大类课程。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发文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文件对于“两课”的设置也做了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文科还要加上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党中央对“两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此后课程体系又有两次改革和调整。
第一次调整形成了“98方案”。1998年4月,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讨论教育部关于“两课”设置的报告,并作了重要决定。根据“98方案”,全国高校本科生都要开设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组织编写示范教材,同时也允许各地自编教材。在“98方案”贯彻期间,教育部针对“两课”教师学位比例偏低的情况,自2000年起,采取特殊培养措施,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13所重点大学,对全国高校“两课”教师进行硕士学位专项培养。为此制定专项培养计划,编写独具特色的课程教学大纲,成功地改善了“两课”教学队伍的结构。
第二次调整形成了“05方案”。这次调整于2004-2005年进行。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新华社组成联合调查组,根据调查的结果,党中央作出三项重大决定:第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第二,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第三,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原来的“两课”正式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或简称为“思政课”。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政治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教材编写,统一列为国家“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和修订。从此,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国一本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大发展的空前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分重视,悉心指导,热情支持,热心爱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无穷的活力;反腐败斗争的胜利进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全党全民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加指明了国家前进的政治方向;习近平关于伟大斗争精神的阐述和分析,为我们投身各种富于历史特点的斗争增加了骨气和勇气;习近平在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高了丰富的方法艺术;习近平投身事业,“我将无我”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9]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10]习近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鼓舞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创新局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教育内容决不能淡化和放弃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1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胸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使得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后,借助于人民革命胜利的推动和鼓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成功,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过渡时期的任务,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在此前后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在工业、农业、科技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掀起了持久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潮,英雄模范人物辈出。
新时期以来,国家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党的十二大报告及时地指出,新形势下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制度,在我国得到完全的实现,还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但是,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每天的生活都饱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 [11]30-31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势不能丢。党的有关部门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树新风”“做四有新人”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全国人民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加深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系的科学认识。
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原因,一个时期以来,理想信念的缺失成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严峻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高级干部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社会上出现少数人质疑改革开放的性质,甚至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苏东剧变后,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时期以来,逐渐淡化和模糊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甚至在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只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敢提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生怕超越了“初级阶段”,生怕发生“左”的错误。这些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课堂、研究成果、学术研究中都有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连中国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也很少听到了。实际上,这种状态潜藏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模糊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12]“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1]5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又明确强调要对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习近平讲理想信念教育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体讲,只有讲清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二是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三是强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公民都要讲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不仅仅是对党员的要求。四是强调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涉及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要求党员的“首要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召唤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带动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群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永恒的主题,永远不能淡化和动摇。
五、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体现针对性、亲和性、渗透性,体现问题导向,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关键环节

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党历来提倡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以及和风细雨、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工作的方法和原则,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几次怀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气,提出集中努力几年,恢复五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气。可见那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效果是好的。
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70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意义不断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桥梁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方法,疏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达到实效性的关键,只有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纽带。只有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运作,才能产生良性的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方向的条件;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够揭示教育对象思想的特点,揭示社会环境的影响,揭示教育实践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最终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方法,规定着其他具体方法的方向和要求。在长期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积累的原则方法有方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的原则等等。新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在实践中又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体现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正面教育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三贴近”的方法(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疏导的原则即根据具体情况疏通和引导的方法;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精神鼓励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同时,在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也积累了针对性、创造性、综合性、实效性等原则性的要求。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要求,也提出了许多原则方法要求,体现着时代新特点和新成果。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创新方法的“八个统一”的新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到新的境界。这些创新方法和要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0]这些方法论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纲领,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结晶。
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净化校园、课堂和教材等教育环境,保持良好的办学方向和条件

随着新中国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事业大发展,高校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具备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良好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老的名牌大学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改善,大量的新建学院纷纷动工,北京海淀区集中出现了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与中国农业大学合并)等以理工科为主的新建学院,出现了学院路八大学院的新景观。虽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但是没有起码的建筑就没有办学的基本条件。清华大学校园得到了适当地扩展,北京大学有了新校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也都建设了新校园。海淀区成为大学集中的区域。昔日荒野之地,现在充满了现代文化科学气息,变成了门类众多的大学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虽然校址迁往徐州的“不显山”,但实际上现已成为世界同类大学中专业最齐全、教育实力最大的“第一”院校。大学教育的条件迅速改善,高等教育事业以旧社会不可想象的速度和质量蓬勃发展。
1952年的院系调整适应了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新形势,特别是清华大学,为了支撑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全面抽调自己的骨干力量,支持众多工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立下了历史性的功勋;在做了极大“付出”的情况下,清华大学自身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校长的主持下,也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加重要的影响。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新校天津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其他四所院校系科合并成华东师范大学。[13]248
新中国的大学体现了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工农子弟、工农干部、少数民族学生第一次得到了享受国家高等教育的机会。所有大专院校、中等技校、师范学校学生生活费用均由国家供给。[13]247-248高校的氛围为之一变。中国的高校第一次成为劳动人民受教育的地方。
1953年11月党和政府提出学校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环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旧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清除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文化糟粕,取消烦琐、陈腐、庞杂的材料和结构;精简课程,确定新的课程体系,解决各地教科书供应混乱问题;提出参照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又要密切结合中国实际。[13]249学校的政治理论课被确定为进行系统、经常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渠道。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不论哪门课程的教师都应该结合业务技术的教育,随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13]252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经过70年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和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推进和扩大招生,高校基本建设获得了更大的投入,充实了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恢复了教材编审制度,教师和学生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仅就物质条件而言,许多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的高校。
但是相对来说,一个短板就是:有些高校干部不能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学校编的“大学文化”教材,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影响,竟然宣扬旧社会的20世纪30-40年代的“大学文化”状态,否定和贬低新中国的大学没有“大学文化”,还有个别人借否定“文革”之机全盘否定新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现实。还有的自觉不自觉地吹嘘个别不与新中国合作的旧知识分子有什么“骨气”。这些消极现象说明一些干部受西方敌对势力的宣传不可忽视。
关于校园的课堂净化问题。习近平曾经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在有些高校课堂上马克思主义“无语无声”的问题。一些敌对的思潮甚至颠覆性的舆论,一度在高校课堂上泛滥,同时占据和污染着讲座、报告会、学术会等文化阵地,毒害大学生的心灵。一些学校领导干部也有是非不分、良莠不辨的情况,为错误思潮开绿灯、甚至为之站台撑腰。这些情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受到邓小平的尖锐批评:“一段时间内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我们党一些同志把思想阵地也交出去了。” [14]1291这些情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有力的纠正。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继续思考向上、向好发展的问题。
关于教材净化问题。目前高校许多教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教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教材占主导地位。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极大地净化了学校的教材阵地。但是高校其他文科教材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在一些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教材中,直接搬用西方理论体系和概念的现象还不少。有些学校的学位论文,为了显示“学术性”,一味追求西方学术著作的话语和逻辑思路,严重误导高校社会科学的科研方向。所以,净化教材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干部的素质问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解决教材净化问题的。
关于校园物化环境建设问题。我国高校物质条件的建设本来是属于成绩比较显著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干部却出现思想上的一些奇葩。一些干部没有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竟然用搞形式主义的做法应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甚至用复古主义代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吸收。比如,许多高校树立孔子塑像成风,甚至组织师生跪拜孔子,个别的竟然鼓吹建立“孔教会”。还有的在校园里修建既没有什么审美价值,又不联系本校实际的一些塑像或“艺术品”,不顾劳动人民的审美标准,弄得劳民伤财、丑态百出、莫名其妙。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贯彻,以上在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教育部有关部门也开展了关于大学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研讨,增长了阵地意识,吸收了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参加,深入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有了很大的希望。
参考文献:[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10/c_1123408400.htm,2018-09-10.[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毛泽东年谱(第5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7]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2/c_1119838382.htm,2016-11-02.[8]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10]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J].求是,2016,(9).[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14] 邓小平年谱(下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思想教育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4:20:40 | 只看该作者
张志坤:假如蔡霞不去美国定居会怎样
2020-08-31 22:35:08作者:张志坤来源:红歌会网

  喧嚣一时的蔡霞事件看看也就过去了,但这一事件所留下的教训与警示实在深刻,以至于笔者一直都念念不忘,近几天一直缠绕于心的疑问是,如果蔡霞没有去美国定居,那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如果蔡霞没有离开中国去美国定居,可能是如下几种情形:

  首先,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如果继续留住国内,蔡霞教授不会像如今那样彻底撕下面具赤裸裸地攻击中国、中共和中共领导人,尽管这是她的真实思想与真正心理,但她一定要继续加以伪装掩盖;

  其次,继续以中央党校教授的身份活动。去美国之前,中央党校蔡霞教授可谓大名鼎鼎、声誉卓著,各地各单位曾争相恐后地邀请她授课作报告,以至于蔡教授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尽管她已经退休了,但退休了更无拘束、更活跃了,这是蔡霞这类知名学者的共同特点。所以,如果不是到美国定居,中央党校蔡霞教授还将在全国各地大讲特讲党建问题;

  最后,蔡霞教授还是要打着红旗反红旗,传播她的理论学说。长期以来,中央党校蔡霞教授一直在宣传、弘扬她一系列观点、主张,她的这些观点主张说轻一点是政治上打“擦边球”,说严重一点,其实就是和中共对着干,比如在薛蛮子、任志强问题上,她就相当公开、相当坚决地站到他们一边。人所共知的是,总体而言,蔡霞教授同当代中国中国“公知”、“右派”同属一个阵营,这是她在中国国内所展示出来的基本政治面貌,已经毫无秘密可言。这一阵营总体而言就是用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办法来活动,这也是长期以来路人皆知的事实。对于这样的行为,中国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媒体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蔡霞教授此次发生此次事件以前,只要在网上轻轻百度一下,蔡霞教授的大名铺天盖地一般扑面而来,红得简直有点发紫。尽管有人不断对此发出质疑,但根本不能奈何,根本无法撼动蔡霞教授之分毫。

  这样想来,感觉蔡霞移居美国这件事并不简单,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其一,是不是其本人早有此计

  一般人移居美国,先都要做好经济准备,都要攒足钱。蔡霞教授也是这样。虽然中央党校教授工资也不是很高,但这些年来蔡霞教授在中国党建学术舞台上相当活跃,到处作报告授课,酬金数额少不了,每次恐怕至少5千元以上,这样算来,每年都有大量的额外收入,要远远高于工资,多年下来,应该攒足了家底。

  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蔡霞教授还更要做好政治准备,她现如今在美国所发起的对中国的攻击,其实是她真实思想的表达,但如果她一直在中国,她将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个可能。要把自己真实与真正的思想体系展示和表达出来,只有到美国到西方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说,蔡霞教授很可能早就不甘心自己的政见被无情地埋没在中国,早就准备有朝一日投身西方了。应该说,这个政治准备更大、更严肃,因为以蔡霞教授之智商,她完全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再也不能回到中国了,退休金也泡汤了,共产党的党员身份更是没有了。但这一切应该都在她的预料之中,也就是说,早就做好准备、谋定而后动了。从这点上看,蔡霞教授的确比薛蛮子、任志强之流高明太多了,那两个家伙连自保都没做到,而蔡霞教授则深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辩证关系,真不愧为中央党校的知名教授。

  其二,类似蔡霞这样的人还有多少

  像蔡霞教授这样公开投身美国的事情目前还比较少见,但这件事情既不偶然、也不突然。所谓“不突然”,因为此前蔡霞教授表现足以说明问题,可谓由来已久,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可谓顺理成章、自然而言,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某个人的思想观念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不偶然”,是指类似蔡霞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中央党校里不乏其人,其它各大学、各智库中更是多得很,比她分量大的大人物、大块头比比皆是,并且蔡霞教授还是敢于露出一些棱角苗头的人,敢于公开发表言论,那些没有公开发表言论,隐藏与掩盖自己真实立场态度的人,又有多少呢?

  更令人吃惊的是,蔡霞教授还是一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红二代”,差不多整个家族都沐浴在红色之中,其“红色基因”无可置疑。但看来也没管用。联想到任志强、薛蛮子等各个都是“红二代”,这样看来,生物意义上的“红色基因”在政治上并不可靠,甚至还可能走向反面。这样一种情形,将有助于关于谁是中国共产党真正传人的思考命题。

  其三,中美关系的恶化与中国社会的分化具有多大的关联性

  蔡霞投身美国是在当前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这就使得这一事件空前突兀起来,具有了非同凡响的政治意义。某种层面说,尽管蔡霞教授无官无职,但以中央党校讲授中共党建专业教授的身份而发生这样的政治转变,某种意义上具有中国政治裂变与社会分化的影子了,虽然这个影像还很微小,但见微知著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惯常逻辑,所以这件事不能小看。常识告诉我们,外来侵略压迫会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热情,但这只是问题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的催化之下,中国社会的带路党、汉奸卖国势力也都要纷纷露出水面活跃起来了,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带来一定程度中国政治与中国社会的分化与裂化不可避免。中国社会历来不是铁板一块,现在更加不是,对此不可低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行。

  现在,蔡霞教授加入中美之间的角斗并已完全站到了美国的一边,她完全支持美国当局的对华政策,赞扬特朗普总统并要求他对中国更加严厉,当然,她自己不会承认说站到美国一边,而只会说站到真理一边,但按照她的逻辑,真理的一边就是美国的一边,二者完全等同耦合,所以说到底还是站到美国一边了。笔者以为,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把蔡霞教授这个砝码添加到中美战略斗争的天平上,可谓无足轻重、无关痛痒,但如果像蔡霞教授这样的人继续留在中共和国内,这样的政治潜伏恐怕就要有点危险了。窃以为,对中国而言,危险在于,不怕一些人跑路投靠,而怕存在内部代理,现如今美国霸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在中国找到代理人,尤其是具有学术能力和智库作用的代理人,这才是分裂分化中国顶用有效的办法,对此,如果不好深挖细究、进行有效地打击清理的话,搞打草惊蛇赶跑轰走,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重大喜讯!高中统编教材更新,毛主席文章成为开篇第一课!

东方红微网 昨天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统编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高中统编三科教材终于要与广大师生见面啦!

其中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语文必修上册开篇文章选用的就是毛主席的作品《沁园春·长沙》!上册教材中主席的作品还有《反对党八股(节选)》,下册中依然有《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总计5篇主席作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整套教材中涉及文学家、作家、革命烈士、历史文化名人等总计100余位,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高中思政统编教材讲述“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张异宾介绍,教材采取“春风化雨”的方式,讲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革命领袖,李大钊等革命先烈,董存瑞等革命英雄,集中阐述革命文化,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点击购买,特别精工复原120枚毛主席像章大全套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古代诗文占比近半袁隆平、屠呦呦等事迹入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图所示,毛主席的文章是开篇第一课

值得关注的是,同时,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作品,其中,有《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篇(首)毛主席的文章,鲁迅《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等5篇文章,还有《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等多篇作品。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著作80余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回答记者关于“历史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如何选取”的问题时,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蓝表示,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重视发挥英雄人物的育人作用,在必修课《中外历史纲要》的上册,共有70多位、近30个英雄群体。
如开疆拓土的卫青、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倭英雄戚继光,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左权,抗美援朝中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等。
徐蓝特别提到,教材中对英雄人物的介绍除了正文的描述,还特别设置了“活动课”。“希望通过学生自己来梳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收集和整理他们的名言名句,使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感悟、认识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从而涵养同学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铭记英雄的宝贵品格,学习他们的民族气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
不得不感慨!新版教材,大量红色题材的加入是本次改版最大的亮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是喜讯!曾几何时,以毛主席、鲁迅为代表的革命题材的文章逐渐淡出学生课本,在搞经济建设的今天,我们的中小学课本充斥着“外国先进的东西”!
今天把毛主席的文章放在开篇第一位,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创!

今天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就是要告诉年轻人,也提醒我们自己:毛主席是时代的最高精神追求,毛主席是我们值得一生探求的精神宝库!

年轻人,请记住:毛主席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毛主席,毛主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他一言一行,为人民而鼓与呼,为人民而生与死。他年轻之时,提倡“一切权利归农会”,中年之时,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喊“人民万岁”,老年时候,为人民保驾护航。毛主席的一生的总结,用一句话概况,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近些年,一再号召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第一代革命领袖的革命初衷,毛主席的革命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真正为了全体国人的幸福与安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是共产党的领袖,不忘毛主席就是不忘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

因此,高中教材有这么多正能量文章,把毛主席文章排在第一位,值得点赞!这回终于做对了。希望能够借此东风,将一切歪风邪气一扫而光,那些小人丑恶行径,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人类不耻,为人民不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5#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4:49:0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部举行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scio.gov.cn   2019-08-27   来源:教育部网站
  
  原标题:2019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

  8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王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张异宾,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蓝,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刘宏杰出席发布会介绍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教育报 张劲松 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教育部今年的第二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本周末全国中小学生都将开学了,在新的学年,孩子们都会用上新的教材。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关于教材的工作。
  在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使用。到了今年的秋季开学,将实现所有年级的全覆盖。普通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今年秋季开学也将在部分省市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也就是说,从这个新学年开始,全国所有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用上了三科统编教材,高中也在部分省市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且不断推广。
  教材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专业性也特别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请来了多位重量级嘉宾,来为记者朋友们作相关的介绍。他们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王湛先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研究员,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和刘宏杰副局长。下面我们首先就请田慧生局长来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的有关总体情况。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央要求,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将于2019年9月率先在部分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下面将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第一,编写背景。
  一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强调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抓紧编好中小学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编、统审、统用。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在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统编高中三科教材,有利于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
  三是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新要求。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要在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的基础上,聚焦抓质量、抓内涵。提高教育质量,抓好教材是基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三科教材十分关注,人民群众有很多期盼。统编高中三科教材更好地适应了时代要求,回应了各方关切。
  四是协同推进综合改革。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实施好新高考,必须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编写和使用好高中新教材。
  第二,编写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材建设“一个坚持、五个体现”为遵循,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学生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满满的中国情,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精选基本学习内容,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终身发展。
  三是坚持继承创新。按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既要使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要体现时代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还要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有世界眼光的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是坚持综合协同。加强三科教材之间的横向配合,发挥学科综合育人作用。加强与义务教育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材编写设计,把观点、内容、方法有机统一,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编审过程。
  一是组建编写队伍。按照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编写经验丰富的要求,经过层层推荐、评议,并报中央批准,确定由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异宾教授担任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担任语文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担任历史教材总主编。同时组建100多人的编写团队,相关学科知名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等参与编写工作。
  二是精心组织编写。编写组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编写教材—试教试用—修改完善的基本流程,认真开展编写工作。先后组织东中西部13个省份的412所学校开展试教试用,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教材的适宜性。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教材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委会以及有关民主党派推荐的专家征求意见。同时,每科组织140名特级教师,进行精细审读,提出修改意见。
  四是严格审核把关。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审议专委会对教材编写进行了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确保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经过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新旧对比审核,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核通过,报中央同意。
  第四,关于下一步工作。
  指导各地抓好使用,发挥好教材育人功能,是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将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
  一是培训解读。实施国家、地市、县三级培训,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系统深入解读,确保所有任课教师先培训后上课。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深入开展统编教材巡讲活动,组织教材编者送教上门,面对面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二是持续跟踪。建立教材使用监测平台,定期对教材进行回访,通过点面结合,全面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同时用好三科教材意见反馈平台,实时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三是不断改进。提升教材质量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将根据各方面反映和实践发展,及时研究教材使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教材进行修订,使教材不断完善。
  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田慧生局长。大家知道,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所以2017年的时候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来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下面我们请国家教材委员会王湛委员介绍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有关审核情况。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王湛:
  媒体的各位朋友,各位同志,高中三科教材统编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重大工程,这项工作在国家教材委和教育部领导下已经完成,新教材将在新学年开始使用。我在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关于教材的审核工作。主要是从审核的原则、审核程序和审核结果三个方面作介绍。
  第一,审核的重点。
  审核主要是把关,从三个方面把关,一是把思想政治关,二是把教育理念关,三是把科学关。
  把思想政治关。重点审核以下三个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二是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理想理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选文选材的价值导向正确、正面积极,选文作者社会公认、形象良好。
  把好理念关。重点审核以下三个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育人为本。要体现高中教育的定位,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二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是注重联系实际。紧贴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科学关。重点审核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求,容量适当,难度适宜,科学准确。二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三是编排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四是三科之间的横向配合,与义务教育教材实现螺旋上升,有序递进。
  第二,审核的程序。
  国家教材委员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语文、历史和思想政治审议4个专家委员会在编写过程中全程进行编写指导,做好过程性审核,提交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并报中央同意。主要有以下几个程序:
  一是专家委员会全程指导教材编写。专家委员会和编写组共同研究、共同建设,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个共同探讨的过程。一是在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在教材框架设计、大纲拟定、初稿撰写等环节,专委会均进行编写指导。二是对重要内容表述进行指导。对学科中涉及的重大问题,专委会与编写组共同讨论,提出指导意见。
  二是专家委员会审核。一是细化审核职责。三个专委会对本学科教材进行审核,思想政治审议专委会全面参与每科教材的每个审核环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委会审核了三科教材横向配合情况。二是严格审核程序。经过初审、复审和数次复核,每次审核均由委员个人审读,专委会进行会议审核。三是全方位审核,进行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新旧对比审核,形成提交国家教材委的送审稿。
  三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国家教材委各位委员对送审稿进行认真审读,编写组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完善教材。2019年6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核通过。
  第三,关于审核意见。
  审核认为,教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导向正确,选文选材精当,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做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呈现方式新颖,编排合理,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教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内容科学,结构合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融入方式,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引导和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语文教材。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正确,选文丰富厚重,具有经典性、时代性、代表性,古今中外比例合理,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创造性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实现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统一。
  历史教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阐释之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以上是关于教材审核工作的介绍,谢谢。
  续梅:
  感谢王湛先生,下面请张异宾教授介绍思想政治教材的有关编写情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张异宾:
  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基本情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全套教材共7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册。
  第一,编写思路。
  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思想政治课程的关键作用,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贯穿一条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材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是合理设计结构:整体构建、分块安排教材内容。必修4册教材采取总分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总揽和基础,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总体了解;《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分领域进行深入阐释,让学生具体理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性必修3册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用全球视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用法律手段处理日常问题,用科学思维探索认知世界。
  三是创新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可读性。这次教材编写坚持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材料,便于学生结合实践理解理论问题、利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改进教与学的方式,通过活动与正文相互嵌套、问题情境创设、综合探究活动设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编写体例。
  教材设置单元导语、课导语、正文、穿插于正文中的各种栏目、综合探究。基本栏目有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人名言、名词点击等5种类型。部分教材设置了体现本册教材特点的栏目,例如,必修4设计“阅读与思考”,选择性必修3设计“示例评析”。这些栏目和正文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展开内容。
  为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教材设置了“综合探究”内容,必修1共有2个,其他各册教材每个单元有1个。“综合探究”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围绕议题,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重点学习内容。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的新的科学回答,不仅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整套教材系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经济、政治、法治、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详细阐述。重在引导学生系统、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理解中贯彻新思想,在感悟中建设新时代。
  二是法治教育。制度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教材法治教育的重点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制度优越性、人民获得感,增强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必修3《政治与法治》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介绍了民事权利和义务,以及与学生未来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就业创业、社会争议解决等方面的法律内容。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砥砺奋进的动力。教材注重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学生人生奋斗与建设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增强精神认同。
  教材系统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当代价值等,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重要思想,采取“春风化雨”的方式,讲述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李大钊等革命先烈,董存瑞等革命英雄,集中阐述革命文化,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教材以“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为议题,设计综合探究,阐释“国家安全,人人有责”,讲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
  我介绍的内容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张异宾主编,下面我们请温儒敏主编来介绍语文教材编写的有关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
  大家好!高中语文这次一共编了5册,分为必修教材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3册。
  第一,编写思路。
  整个教材的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强化综合性、实践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三点是这次编写中努力追求的。
  一是在内容上统筹安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按照“整体设计,自然渗透”的思路选择内容,设计学习任务。选文强调导向要正面,要文质兼美,深浅也比较适合,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在选文的比重和结构上,各方面选文的比例也有个统筹安排,照顾到各个方面,其中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是体例设计方面,主要以人文主题,加上学习任务群,作为双线组织单元。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材聚焦培养“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使这三方面突出起来。而且把这三个方面细化为若干个人文主题作为线索,发挥语文教材铸魂培元作用。另外,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另外一条线索,落实语文素养的各项培养要求。
  特别要说的是,这次高中语文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在必修上册专门设了一个以“劳动光荣”为主题的单元,引导学生去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等观念。
  三是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深度学习、读写结合作为指向,灵活设计语文的学习活动。从以前以讲述为主,转为以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注重整合情境、内容、方法这三个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方面的改动也是比较大的。
  第二,编写体例。
  现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28个单元中有22个单元是以课文为核心建构的,基本栏目包括四个方面:单元导语、选文、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改为“单元研习任务”。单元导语主要是介绍单元人文主题、选文情况、核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提示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提示学习重点难点,还有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单元学习任务主要是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实践活动,综合提升语文素养。所以,教材把写作也融入到单元学习任务中,强调读写结合,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另外教材还有两个单元叫做整本书阅读,还有4个活动类单元。这是这次教材单元的结构情况。
  第三,重点学习内容。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一共选入古代诗文有67篇/首,占全部选文总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是33首,古文是34篇。
  二是革命文化。教材选取了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作品,还有讴歌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方面的一些文章,其中包括毛泽东的5篇(首)文章,鲁迅的5篇文章等。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次教材选取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一些作品,这些课文有的是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展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有的是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精神的,包括像袁隆平、屠呦呦等这次也选进了;有的是反映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体现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的,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也作为课文选进了。
  四是国外优秀文化。教材选了十多篇外国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文化的鉴别能力。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温主编,下面请张海鹏主编介绍历史教材编写有关情况。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
  各位好,我介绍一下各种历史教材编写情况。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选套共有5册,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3册,全套是5册。
  第一,编写思路
  教材的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是精选史实、史论结合,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评判当中。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精选史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正确地看待历史与现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二是通史与专题史结合,多维度呈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必修2册教材按通史体例来编纂,以时序为基本框架,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五种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选择性必修3册采用专题史的形式编纂,呈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内容,各专题具体内容则依照时序进行表述。
  三是合理设置栏目,全面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材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个核心素养,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既体现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
  第二,编写体例
  教材每课以正文为主体,辅以一些功能性栏目。其中“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内容和学习要求,“导入图(语)”引出本课内容,“学习聚焦”提示学习重点,“史料阅读”简要补充、拓展相关文献材料,“历史纵横”进一步补充扩展,“思考点/学思之窗”强化学生对正文涉及内容的思考,“探究与拓展”重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此外,每册教材还各设一节活动课。
  第三,重点学习内容
  一是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一共涉及到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涉及到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多部,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重大发明创造50多项,还有艺术作品40多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是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必修上册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涌现的英雄人物,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有关国家主权、海洋意识教育。教材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安全的意识。
  四是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讲述了各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介绍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引导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续梅:
  谢谢张主编。大家看到,我们今天是请来了两位历史教材的总主编,张海鹏主编主要是中国历史方面的,徐蓝主编主要是世界历史方面的,一会儿记者朋友们有历史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请教两位专家。最后我们请刘宏杰副局长介绍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的有关情况。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刘宏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于教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统一使用,今年秋季学期将实现全覆盖。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教材使用情况和为做好全覆盖工作我们采取的措施。
  第一,教材使用情况。
  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投入使用后,教育部建立了全流程、广覆盖的教材使用跟踪机制。一方面,每学期组织编写组开展一线回访,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具体了解教材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开通意见收集的线上线下平台,接受各方意见建议。
  从跟踪情况来看,师生对教材整体满意度较高,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新教材,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有趣、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启发思考;教师对教材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2%,认为教材思想立意高、价值导向强,内容选材精当,呈现方式活泼,设计新颖,适教利学。主要评价有三个方面:
  一是导向鲜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比如有的老师认为语文教材“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过程性学习,用启发、指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实践”。历史教材“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面做得很好,是亮点”。
  二是内容丰富,重点清晰,便于教和学。如有的老师反映道德与法治教材“穿插了很多故事,辨析、讨论形式多样,知识丰富,学生们普遍很喜欢。语文教材“重积累、重运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历史教材“线索清晰,有利于把握历史脉络”“各个栏目有序展开,内容丰富,功能衔接”。
  三是呈现方式新颖,图文贴切,格调清新。如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让人耳目一新,大开本,版面疏朗清晰,阅读愉悦度高”“插图风格唯美,富有儿童情趣,借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术的样式,融入中华经典文化的意境和韵味,透着淡淡的民族风”“历史教材选图严谨,极具美感,艺术性强,受到学生欢迎”。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也收集到了一些意见建议。对每一条意见建议,编写组都认真研究,分情况进行处理。一方面,对于有价值的意见,积极吸收,进行修改;另一方面,对于引起疑惑的问题,及时答复,帮助教师和家长消除疑虑。在此,也感谢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对教材提出的改进意见,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将组织编写组不断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第二,做好全覆盖工作采取的措施。
  为稳妥实现今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教材衔接研究。今年即将替换教材的4-6年级,面临旧教材向新教材转换的问题。为保证这3个年级的顺利过渡,我们组织了开展了统编教材和即将退出版本教材的对比研究。其中,小学语文教材对比了12个版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比6个版本,全面梳理统编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异同,提出具体教学建议,分别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教师用好教材提供指引。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作为教材培训的内容,向一线教师讲解,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教师免费下载使用。
  二是开展教材使用前的再检验。在编写环节10个省市试教试用基础上,去年再次在北京选择两所小学,使用现行教材的同时同步试用统编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4-6年级教材,试教了每一课,再次检验教材的适用性,积累了教材使用经验,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教材。
  三是抓好任课教师全员培训。配合教材的使用,持续开展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解读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体系和重点内容,让教师在上课前能够准确理解新教材。同时,建好教材网络培训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加实时、更加针对问题的培训资源。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做好教材回访和意见建议收集工作,指导地方用好教材,切实发挥好教材的育人作用。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续梅:
  谢谢刘局长,教材的有关发布就到这里。今天是金秋新闻发布会,我这儿再发布一条消息,也就是秋季开学,全国学生营养办发布了2019年第2号和第3号预警,简要给大家作个介绍。
  第2号预警主要是提醒加大经费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安全。主要是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逐级开展隐患排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试点地区要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做到分账核算,集中支付,专款专用,并合理安排资金的拨付进度,及时支付资金,严禁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二是健全资金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编制、拨付使用、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指导学校加强财务管理,落实内控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三是做好实名信息统计,要充分利用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做好受益学生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工作。四是做好信息公开公示,要定期公布膳食补助资金使用的明细账目、原材料采购、配餐标准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五是健全监督举报制度,要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邮箱,凡是实名举报的,要及时调查核实和处理。
  第3号预警主要是要求要保障学生的用餐安全,也是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健全管理制度,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安全保障工作机制、监督考核、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二是强化部门协同。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部署开展一次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督促做好整改落实。要推动实现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三是加大监管力度。要加强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和陪餐人员健康、环境卫生、饮用水源和餐用具清洗与消毒的监管等等。四是做好督促落实。试点学校的校长要定期查看食堂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督促做好整改,要严格落实学校负责人的陪餐制度。五是加强家校合作,要通过膳食委员会信息公开公示等多种途径,让家长广泛了解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积极参与监督工作。这就是2号和3号预警的相关情况。
  今天要发布的内容就是这些,下面看看记者朋友们有没有问题。
  北京日报记者:
  刚才看到的材料中说,从今年秋季起,高中统编教材将在部分省份使用,是哪些省份能不能介绍一下?下一步具体的设想,其他的省份如何推进?能不能透露一下进程?谢谢。
  田慧生:
  今年是高中三科教材在部分省市起始年级使用的第一年。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到在哪些省市,今年率先进入高中新教材使用的是6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其他省市将根据各省新高考推进和各省实际情况陆续推进,2022年前将全部使用新教材。我们将加强指导,帮助地方用好新教材。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的选文非常受关注,我们也注意到,统编的新教材选入古代诗文占比是49.3%,这是不是意味着背诵量的增大?学生家长非常关心课业负担,是否也意味着课业负担的一种加大呢?
  温儒敏:
  这个比重上面也介绍了,高中收入古诗文有67篇(首),占全部选文的49.3%,这里面有一部分是课文,一部分是课外古诗词诵读,不是作为课文,如果按纯课文来算的话,古诗文占了42%左右。大家关心的是背诵,其实背诵数不是很多,高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才20篇,如果以三年来算,平均每个学年也就六七篇,并不是很多。
  人民网记者:
  我们知道历史教材里的英雄人物选取广受关注,也时常引发争议,我想请问的是在这些英雄人物的选取上,教材编写组是依据怎样的标准?教材如何让其中的英雄人物对学生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谢谢。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蓝:
  我们知道,英雄人物一直都是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历史教材是非常注重对英雄人物介绍的,而且始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选材。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重视发挥英雄人物的育人作用。我们把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些英雄人物体现在教材当中,比如说必修课《中外历史纲要》的上册,共有70多位,近30个英雄群体。比如开疆拓土的卫青、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倭英雄戚继光,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抗日战争中的赵一曼、左权,抗美援朝中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等。这些英雄人物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非常好的素材。
  另外,我们教材在英雄人物的介绍和叙述时是有系统的,一是正文的描述,正文要叙述英雄人物,另外在辅栏的设置上,有图片、思考点、历史纵横,还有史料研读等等,用这些方式来系统地展现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铭记英雄,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在活动课,每一个模块后面的活动课当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培养他们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希望他们能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活动课的活动拓展当中还有一个环节,叫“名言推介”,就是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在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名言名句,他们那些豪言壮语。像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还有赵一曼,她讲“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我们在教材中也提了希望通过学生自己来梳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收集和整理他们的名言名句,使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感悟、认识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从而涵养同学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铭记英雄的宝贵品格,学习他们的民族气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统编教材要把好科学关,要力保里面的内容准确。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全民开始给教材纠错,温老师也经常在微博上回复。想请问这次统编教材如何更准确,如何更科学,我们是否欢迎给教材纠错的这种行为呢?谢谢。
  温儒敏: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特别是语文教材,社会性、实践性很强,大家都很关心,都会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网络社会,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关注度很高。对于方方面面的意见,我们都会认真研究对待。对于好的意见我们就虚心接受,对的我们就认真修改。对于有误读误解的,我们就及时澄清解释。对于观点有分歧的,我们就认真沟通,在教材中采用的都是反映基本共识的主流观点。这位记者讲到的科学性,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努力这样做,而且统编教材不是编写组一个团队在做,而是有很多专家,大家一块儿来努力把它做好。我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提出意见建议,但不要炒作。谢谢大家的关心。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大家比较关心思想政治课提高抬头率、入脑入心的问题,请问此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这方面是怎样设计的?如何提高教材的亲和力、感染力?谢谢。
  张异宾:
  谢谢提问。您所说的现象我们已经关注到。这次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首先我们坚持的第一个原则还是它的政治性、科学性,强调内容要准确,要能够比较完整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当中去。同时,我们还力求让教材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采用基础教育里面已经比较成功的情境化教学,就是让看起来非常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感性,更加接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经济与社会》教材中,就以一个孩子一天生活当中所享受的产品和服务及其生产者或提供者为例,让高中学生从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来深入理解、领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就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易于理解。同时,我们在教师培训中,引导高中思政课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身边事、身边人,多使用学生熟悉、便于理解的例子,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加入脑入心,更能感染学生。
  下一步,我们将开发高中思政教材的辅助资源,提供给教师使用,采取多种措施,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春风化雨”的要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谢谢。
  续梅:
  感谢各位记者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非常重要,教材编写是个专业活,教材的报道工作同样也是一个专业活,所以也还希望各位记者朋友能多出准确、客观、科学的有关教材的报道。如果大家有拿不准的问题,可以跟我们教育部新闻办或者教材局来联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6#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4:58:15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中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
王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27日   05 版) 光明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8年4月北京市中学语文试用教材封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8年4月北京市中学语文试用教材第46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68年4月北京市中学语文试用教材插页一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教材呈现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特点。1968年的北京市中学语文试用教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著名的《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布,“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大中青年学生停课闹革命,全国停课、停产串联的人数以千万计,教育陷入瘫痪状态。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一年多,随着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入学校,特别是1968年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红卫兵运动逐渐平息,全国大、中、小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

  然而,教育领域的实际状况是,建国后十七年的教材就被彻底否定,不许再印,复课后的学生面临着无教材可用的局面。因此,编写新的、适应革命形势需要的全新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这时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当时中央提出的是由师生自订方案,自定课程,自选教学内容,自编教材。北京市响应中央号召,编写出了当时最早的一套中学语文试用教材。1968年2月编写完成,1968年4月出版发行。

  作为目前可考的文革期间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1968年《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 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内容还是外在形式都留下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十年文革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认识那个时代的一面特殊镜子。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残缺的“急就章”

  1968年这套《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 语文》,是文革初期为配合中央“复课闹革命”的要求而紧急编写的,属于“过渡性试用教材”,初高中加起来一共只有三册,跟此前此后的教材比起来,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残缺的。

  这三册教材,分别供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学生春季使用(当时学校春季开学)。第一本供北京市初中一年级(1968年春季升入中学的新生)使用。第二本供初中三年级使用。这一年级的学生该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忙于大串联、闹革命,根本就没有上课,此时直接升入初中三年级,这本教材就是专门为这届特殊的学生编写的。第三册是高中教材,供北京市高中三年级(原高中一年级)复课闹革命使用。这届学生跟初中学生一样,也是在该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忙于闹革命,根本没有上课,此时直接升入高中三年级。

    二、以领袖语录贯穿全书

  在教材后面的说明中,署名为“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的教材编写者阐述了这套书的编写思想,那就是:“编写一套闪耀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新教材”,“以毛泽东思想为统帅,密切配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形势,教育学生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主席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

  这一指向首先可以从教材的插页看出来。翻开教材,首先看到是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

  除了封面和插页,领袖语录也多次出现在教材的内文中。这套教材只有选文,没有练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图书,而是具备一些教材的基本要素,有自己独特的编排方式和助学系统,选文并不是随意地组合在一起,而是按不同的主题分了几个不同的组。

  在目录中,几篇选文为一组,组与组之间用空格隔开;在内文中,各个组前面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导读”文字,这些文字前后都没有出现“导读”之类的相关字眼,但它们单独成页,版式与字号也与课文迥异,起着导读的作用。

  这是一些没有“导读”之名,却有导读之实的特殊“导读”,是只有文革期间才有的一种非常规的导读形式,那就是以领袖语录或中央文件作为每组课文的导读。它们集中放在各个单元前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对这个单元起着统领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其中既有毛主席语录,也有林彪语录。

  林彪语录在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两条,初中三年级和高中课本只有一条。这些语录内容很集中,就是以夸张的语句拼命吹捧毛主席,将之称为“最伟大的天才”。如《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初中一年级),第一组的主题是歌颂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共入选了6篇文章,其中有毛主席诗词,有林彪所作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有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给毛主席发来的致敬电,有颂扬毛主席在战士心中崇高地位的通讯,有歌颂毛主席的诗歌,有世界各国人民热爱毛主席的故事,还有一个附录,里面分别记录了雷锋、欧阳海、陈永贵、刘英俊、李文忠等人的日记或文章中,对毛主席表达敬意和崇拜之情的言论。这组文章前面的“单元导语”用大号楷体(课文是宋体)和显著字号印行的两条林彪语录:

  同样,在具体的课文前面,也有类似的导读。如在《收租院解说词》前面,就用黑体字、大字号印行了两段语录作为课文的“导读”。

  总而言之,这套教材无论是前面的插页,还是内文中各组课文的前面,抑或具体的课文前面,都印有领袖语录。这种特殊的“导读”开启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导读形式的先河,为后来的诸多教材所继承,并成为文革期间教材编排的整体特色,是教育为政治服务、政治社会化的极端表现形式。

    三、政治化的选文内容

  这套教材的课文都是分组编排的,初一年级分为三组,初三年级分为四组,高中分为六组,分组的标准就是内容和主题。三册教材的共性大于个性。组与组之间有分隔,但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有些内容存在着相互交叉。

  总的来说,这套教材的选文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领袖的诗文。三册教材都大量收录了毛主席的诗词、讲话和理论文章,以及林彪的讲话稿。本套教材的三册书中都首先收录了毛主席诗词,共11首,涉及毛主席各个不同年代的代表词作。另有毛主席不同历史时期的讲话、理论文章和语录,共计11篇。另外,这套教材还收录了林彪的3篇文章。

  这套教材以领袖文章为课文,开启了文革教材选文的先河。文革十年间的历套教材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只是选文的数量和具体篇目有所区别。

  (2)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及毛泽东思想。这是这套教材内容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把颂扬领袖的文章放在最前面。这些凸显伟大领袖个人魅力和思想的文章,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其中有当时人所写的毛主席传记。另外,全国各地、各阶层军民热爱毛主席的故事或直接向毛主席致敬的文章在教材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有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给毛主席发来的致敬电;有颂扬毛主席在战士心中崇高地位的故事、通讯;有歌颂毛主席的诗歌;有署名陈永贵,记述大寨人民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章;还有雷锋等人的日记或文章中,对毛主席表达敬意和崇拜之情的言论摘抄。

  教材还收录了世界各国人民崇拜毛主席、热爱毛主席的故事,以及国际友人论述毛泽东思想伟大意义的理论文章。多篇文章记述了苏联、阿尔巴尼亚、索马里等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1967年《毛泽东选集》1-4卷缅文版出版,缅甸共产党副主席德钦巴登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缅甸武装革命的锐利武器》,表达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崇敬之情,此时也被收入教材。

  (3)大批判文章。“批判”是文革的“关键词”,可以说十年的社会大动乱都离不开这一核心指向,它是理解当时一切社会运动的关键所在。在当时的教材中,这一倾向也得以集中展现。北京市的这三册教材都有一到两组文章是围绕着“批判”来选文的。细分的话这些批判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批判资产阶级路线及其代言人。这是毛主席当初发动文革的主要缘由,因此,教材中这类文章也非常集中。如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确指出中央存在着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为文革指示了方向。林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八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要“从组织上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司令部”,把“以中国的赫鲁晓夫为首的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批倒批臭,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其他还有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工人阶级恨透了剥削》等文章,都是以批判刘少奇为首的现任政权为目标的。

  二是批判万恶的旧社会。这类文章主要以《红灯记》《收租院解说词》等课文为代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忆旧社会的苦,凸显新社会的甜。

  三是批判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三册教材中都有批判以前教育路线的课文,如《彻底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教育要革命》《揭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罪行》等。

  这些课文的核心理念就是否定过去的一切,在政治上、思想上颠覆一切,打倒一切,从而建设一个“新世界”。

  (4)“狠斗私心一闪念”。这是此套教材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一教材这一主题(内容)是与学习“老三篇”结合在一起的。即先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三篇课文,再学习几篇展现军民学习毛泽东思想,开展“斗私批修”的亲身经历或感受的文章。如李文忠生前的思想汇报提纲《彻底地亮狠狠地斗坚决地改》,就是围绕着自己如何挖掘灵魂深处的“私”,清除内心的“私”来写的。除了李文忠的文章,教材中还有如蔡永祥的日记、《在新的考试前面——记北京某学院毕业生破私立公填写分配志愿表的故事》等课文,也都是展现了同样的内容。

  (5)表现亚非拉革命友谊,反帝反修。教材中有些几篇课文表现了中国与亚非拉各国的战斗友谊,有苏联、缅甸等国人民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的文章,也有毛泽东致阿尔巴尼亚、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贺电。还有一些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的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都是非常政治化的,讲的都是革命的大道理,更多地是一种“宏大叙事”,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四、成人化的文章体裁

  这套教材课文的文体也与以往大不相同,值得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学类文体:(1)诗词。主要有毛主席诗词(11首)和当代诗歌(《祝毛主席万万岁》);(2)戏剧(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3)故事。

  2.政论文:大字报、领袖著作和讲话稿、社论、批判稿、杂文(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实用文体:前言、致敬电文、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思想汇报提纲、收租院解说词、传记、日记。

  全套教材共74篇课文,只有少数课文属于文学类体裁。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都有所涉猎,但选文比较集中、单一。如诗歌主要是毛主席诗词,唯一的一首当代诗歌也是歌颂毛主席的《祝毛主席万万岁》。唯一的戏剧是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有少数几篇课文属于有情节的故事或散文,如《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就是一组世界各国人民热爱毛主席的小故事;《在震撼世界的喜日里》《斥“剥削有功”的反动谬论》《铺路》等文章皆选自《解放军文艺》,应该属于散文或者小说类文体,但这些文章在教材中占比相对较少。

  更多的课文是政论文和实用文体。政论文中有领袖的理论文章和讲话稿,有社论,有大批判稿,有杂文等。实用文体则有前言、致敬电文、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思想汇报提纲、收租院解说词、传记、日记等。二者在教材中大概各占一半的比例(内容上有个别交叉)。唯一入选这套教材的著名作家是鲁迅,选了他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五、色彩浓厚的封面、插图与夸饰的教材语言

  作为复课闹革命后编写的全新教材,《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不仅在内容上与民国教材、十七年教材不同,而且在封面、插图等方面都与过去风格迥异。有人将之总结为“红光亮”“高大全”。

  值得注意的还有选文的语言。跟过去的课文相比,这套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具有比较夸饰的文风。它们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造成夸张、强烈的效果,以突出非常规的革命感情。

  林彪的文章或语录无疑是其中最早也最鲜明的代表。他的文章喜欢用“最”“最最”,大量运用比喻以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效果非常突出。其他很多课文也有类似的特点,辞藻华丽,修辞叠用,大段抒情,构成了文革期间课文的主要语言风格。

  “毛主席啊,毛主席!看长城内外,红旗如林;海河上下,人潮似海。在这凯歌高奏,万众欢腾的大喜之日,我们河北英雄儿女,怎能不心潮澎湃万感集,热血沸腾喜泪流。”(《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给毛主席的致敬电》,初中一年级第三课)

  “山在摇啊,地在动,湘江唱起了欢乐的歌!欢呼啊,欢呼我们伟大的舵手毛主席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那最最不平凡的夜晚,我们怎能不激动,我们怎能不欢呼!毛主席啊,毛主席,是您历尽千辛万苦,缔造了光荣、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您,驱恶雨,拨迷雾,驾驶中国革命的航船,沿着最正确的航道,乘长风,破巨浪,奋勇前进!”(《伟大的航程》,初中三年级第七课)

  这样一种感情泛滥、修辞夸张的文风,是与当时文章的内容互为表里的,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整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状态。当时全国人民,除了那些被打倒的所谓“地富反坏右”,基本上精神都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这种文风也是1958年经济上的浮夸风在精神上的延续。

  总而言之,作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的第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北京市1968年4月《中学语文试用教材 语文》填补了当时的教材空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十七年的教材被批倒之后,它的出版为复课闹革命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学习材料,使他们不至于无书可读,无教材可用,为把学生拉回课堂,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这套教材的出版也为各省编写适应文革需要的教材提供了基本的范本。后来很多省市自治区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吸取了这套教材的基本要素而编写的。

  但它的流毒也是非常深远的。从内容到形式,它都颠覆了以往教材的基本范式,开了语文教材泛政治化的先河,埋下了文革期间语文教材政治化的种子。选文政治化、成人化,“假、大、空”,语言与行文夸张、虚浮,感情与故事以虚假、夸张为美,极易养成学生不正确、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另外,这套教材缺少最基本的语文要素。教材中只有干巴巴的选文,没有写作,也没有练习,缺乏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没有配备教学参考书,教学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课文导读中除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完全没有语文能力的指导。可以说,这时期的语文教材只注重思想教育功能,不顾学生母语学习的规律和认知水平,将语文教材等同于政治教材,完全抹杀了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独特性,教育无疑是深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1

主题

4万

帖子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20
7#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15:12:35 | 只看该作者
[转载]中学历史教科书 “十年浩劫”改成了“艰辛探索”?
杭州牧羊哥哥  2018-01-22
原文地址:中学历史教科书“十年浩劫”改成了“艰辛探索”?作者:顺其自然​蔡慎坤:教科书到底改没改?作者: 简书2018-01-12
​​原文地址:中学历史教科书 “十年浩劫”改成了“艰辛探索”?作者:顺其自然
​蔡慎坤:教科书到底改没改?
作者: 简书 2018-01-12 12:07:00 查看源网址

         人教社官方和新华社的报道一口咬定有关文革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改。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胡浩)针对近日网上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删去“文/化/大/革/命”一课的传言,人民教育出版社10日晚间回应称,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专题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将在2018年3月春季学期投入使用。

人教社表示,统编历史教材按照新的编写体例,在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将“文/化/大/革/命”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重点讲述,分六段全面系统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危害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到底改没改?不妨新旧比较一下。原来课本中的“十年浩劫”改成了“艰辛探索”,是不是改了,为什么要这样改?

这是一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课本。此版课本讲述的是中国当代史,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

而新课本最大的改变是,删除了旧课本中原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改之为“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新版课本在对文革描述上,与旧版相比也有重大变化。比如在描述文革原因部分,过去沿用了十八年的旧版课文描述为: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而新版课文则改为: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将“错误认为“中的“错误”删除,只留“认为”二字。再比如旧版课文标题中的“动乱”与“灾难”两个词语,在新版课文中被一并虚无了。

在论及文革影响时,新版课本添加了一个新说法: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简单是直白又无耻的粉饰!

所谓部编新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政治三科教材。其中历史教材,由教育部会同中宣部编写审定。(请注意组织编写新教材“教育部”之后的那个机构名称)

这套部编新教材,将在2019年全面覆盖中国中小学,改变过去统一大纲下多版本教材的局面。

也就是说,这套历史教材将一统中国历史教育的天下。这本八年级下册,将在2018年寒假结束后的初二年级新学期使用。

        这个变化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忧,一场给这个民族和国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浩劫,绝不能从历史教科书中抹去或淡化,只有彻底反思那段历史,这个民族和国民未来才有希望。对于“wenge”的定论,早在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x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有过明确的界定,那份决议被认为是x史上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按照官方的历史阶段划分法,《决议》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回顾了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批评了“大/跃/进”与反x扩大化的错误。其中,《决议》最大的特点是彻底否定“wenge”,以及毛xx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决议原文称,“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x、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决议》形容“wenge”期间毛xx“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xx央之上”,使x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

这份政治文件反映出在邓/小/平领导下,对毛xx功过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通过这份决议,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x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后,高层越来越少提到这份决议,全民也没有彻底反思“wenge”,尤其是1990年以后,各种宣传中都有意无意地回避淡化这段不堪的历史。

关于“wenge”的悖论延续至今,我们看到一个怪异现状:“wenge”曾经作为一场官民共同承认的“浩劫”,后来却变成受害者和加害者共同守护的禁区。官方不准公开谈论,受害者不堪回首,加害者不愿反思,后来者不甚了了。绝大多数“wenge”史料,要么被封锁在黑箱中,要么腐烂在参与者的记忆里,老一代三缄其口,新一辈不求甚解。而那些“wenge”中出尽风头的造反派,许多都变成了既得利益者。

         在这种状况下,反思“wenge”当然就很艰难,“wenge”的历史包袱沉甸甸的,似乎只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出路。于是,反x只是“扩大化”、大跃进只是“天灾”、“wenge”不过是“动/乱”……这些重复的历史悲剧因为反思缺失而绵延不绝。特别需要指出的是,“wenge”造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断层,直接导致社会道德全面沦丧,为世风日下腐败泛滥打下了基础,也为个体良知的匮乏和反省能力的缺失创造了条件。

文革以文革的方式结束,文革也以文革的方式继续,依然无法真正终结。

不仅是因为还有人为文革招魂,有人希望抹杀这个民族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还在于一代人就是在这个记忆中成长起来的。

不论是文革的阴影还是文革对思维方式的影响,都证明文革并没有结束。文革所留下来的也不只是一大堆冤案,一大堆无辜的尸骨,一大堆人格凌辱与创伤,文革还留给一个时代一代人灵魂的黑暗。
         正如影视剧《风筝》剪掉的台词所说:总有一天,她会看到,有一部分中国人将无产、无知、无情、无法、无德、无美,最后都变成无赖,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说假话,不知自己的灵魂为何物,将诚信廉耻、正义礼让都踩在脚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责任,道德沦丧,甚至贪污腐败,唯利是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一切都是今天彼此互相揭发互相出卖,人整人人斗人的结果!​​​​


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