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去高卢,跟随恺撒上战场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308

帖子

107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0:4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志青年的富贵大路

今天的法国境内遍布古罗马遗迹,向来是罗马迷们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无论是位于巴黎城中的古罗马地下墓室、罗马澡堂、圆形剧场,还是位于巴黎市区之外的古罗马水道桥、尼姆竞技场、奥奇剧院,或是位于里昂的高卢-罗马文化博物馆,都能带领每一个有心的来者神游千年前的古罗马时代。位于法国罗讷河口省的阿尔勒是一个拥有众多古罗马建筑遗迹的地方,阿尔勒城在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到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时期经历了第二个黄金时期。这里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已在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国的古罗马遗迹不仅多,其时间跨度也几乎贯穿了整个罗马时代。不过在两千多年前,这片曾被称为高卢的土地原本与罗马并无太多联系,今天能成为全欧洲罗马遗迹最密集的国家之一,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就是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
神秘的高卢
今天的欧洲人喜欢将法国人称为“高卢鸡”,法国人也长期以此自居。这是因为在罗马时代,高卢位于莱茵河流域以西,其地理位置包括了除南部以外的法国全境。同时还包括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部、德国西部以及瑞士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西欧)。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两千多年前的高卢:“全高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比利时人住的地方;第二是阿奎塔尼亚人住的地方;第三是高卢人住的地方。他们称为凯尔特人,我们称为高卢人。”
公元前1世纪的高卢虽然是罗马的一个属省,但其落后程度却令人瞠目:森林、沼泽、河川占了比耕地要多得多的面积,大多为未开发土地。依据日本罗马史学者盐野七生的考证和推断,高卢全境有10个以上势力较强的部落,若加上各地的中、小部落,就有近百个部落存在,也就是说高卢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地区。居住在中部和北部的高卢人在外观上与罗马人也有很大区别,他们没有剪罗马风格的短发,而是留着长发,因而被罗马人称为“长发高卢”,高卢北部的地区被统称为“长发高卢人居住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些在罗马人眼中与野蛮人无异的高卢人,却被罗马统治者们视为心腹之患,很多罗马人甚至认为,那片遍地沼泽、绿树成荫的未知地带将会对罗马的统治造成威胁。
罗马人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早在公元前390年,就是这些居住在未知地带的高卢人一路南下,他们穿越意大利,攻占罗马城,这是罗马曾经最大的宿敌——迦太基的常胜将军汉尼拔都未曾做到的事。高卢人的野蛮与凶悍早已声名远播。对于罗马人而言,高卢不仅意味着蛮族的威胁,其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简单地说,高卢是罗马通往国外的大门,这扇门之外是罗马尚未染指之地,那里有广阔的土地与取之不尽的财富。但是在恺撒到来之前,罗马人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们将通过战争打开这扇门,并永远铲除“长发高卢人”的威胁。
早在恺撒的少年时代,他的家庭教师就是一位高卢人。不知是否和家庭教育有关系,恺撒从小行事就与众不同。首先,他非常高调,常穿着绚丽的华服,梳着时髦的发型招摇过市,并宣称自己是平民派的拥护者。恺撒的特立独行最终得罪当时独揽大权的苏拉,因此被迫离开罗马城,开始逃亡。19岁那年,逃亡到小亚细亚的恺撒志愿加入了行省总督米努修斯的军团,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开动战争的车轮
提及罗马时代的高卢,人们常会将其与战争联系起来。在今天位于法国里昂的高卢-罗马文化博物馆内,如战车车轮、兵器、镶嵌书、硬币、碑文等收藏品都按所表现的主题被安放在17个不同展览室里。这是一座在考古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其最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入口处设在五楼,每经一时代,便下一层楼,一路蜿蜒下来,仿若历史长河,流淌过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征程,看尽罗马文明的兴衰。博物馆中最受游客青睐的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藏品,那正是恺撒所生活的时代。
因为那本世世代代流传,并已被世界各国翻译发行的《高卢战记》,人们提及罗马时代的高卢,必然绕不过恺撒。有人认为,高卢战争标志着恺撒的崛起。但实际上,在恺撒就任高卢总督之前就已经有过一段事业巅峰期。恺撒在米努修斯的军团任职,等到追捕的风声过去,再次回到罗马城时已是4年之后。恺撒归国后并未逗留太久,24岁那年,他远赴罗德岛(今希腊罗德市)留学深造,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各种先进知识理念,待到27岁归国时,便决心要在罗马政坛崭露头角,做出一番事业。然而恺撒一开始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早期所任的无非是祭司、军团中的大队长等再普通不过的职位。直到公元前69年,恺撒当选为财务检察官,终于摆脱了“路人甲”的角色。在罗马,有“始于财务检察官,终于执政官”之说,这些官职被称为“库鲁斯?荷诺鲁姆”,即“光荣的职务”之意。也是从这个起点开始,恺撒一路高升,终于在公元前60年被森图里亚大会选举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
执政官(Consul)虽是罗马共和国通过选举产生的最高职务,但并不是可以大权独揽的无冕之王,按照罗马法律,执政官任期结束后,实际掌握权力的元老院就会派其去打理罗马属省,恺撒自然也不例外。当恺撒作为执政官的任期将满时,他希望能管理南阿尔卑斯高卢及伊利里亚(今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两省。但恺撒的政治对手卡托不同意,卡托与保守派们打算将其派往无仗可打,无财可敛,更无军队可以操控的意大利草原当差,这样等于变相拿掉了恺撒的权力。
所幸此时的恺撒并非孤军奋战。为了对抗元老院,他与庞培、克拉苏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这个联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就在“前三头同盟”与“元老院派”为达成各自的目标明争暗斗之际,一个机会帮了恺撒大忙——公元前59年,高卢总督暴毙。此时,恺撒盟友,在共和国中势力强大的庞培向元老院提议,建议指派恺撒为伊利里亚与高卢两省的新总督。在庞培的全力支持下,恺撒如愿以偿的坐上了高卢总督之位。
恺撒离开罗马,前往高卢赴任时没有像以往罗马执政官前往行省时那样举办连日的狂欢宴,也没有亲友夹道欢送,“他的出发既不隆重也不盛大,甚至没有引起市井罗马人的注意,简单朴素地就结束了”。在高卢等待恺撒的,不是美酒黄金,也非香车美人,而是8次大规模的军事远征与长达8年的酷烈战争。
刚抵达高卢,恺撒便厉兵秣马,紧急召集其统辖之下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军团,仿佛就是为打仗而来。恺撒用兵,颇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风范,他征兵的范围很广,即使是被视作“野蛮人”的高卢人,也在其征召之列。但问题来了,高卢人与罗马人之间始终存在等级差异,一支军队中若存在差别对待,必然会分出派系,影响士气。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的种族问题,恺撒索性一视同仁,给予军团中的高卢将士“罗马公民”的身份,如此一来,他们作战便是“为祖国而战”。
但是,根据恺撒担任执政官时罗马推出的一项限制各省行政官的法令,他没有权力发动战争,除非是国土遭受侵略。机会很快来了。公元前58年,赫尔维西亚部落南迁,途中必经恺撒管辖的高卢省,恺撒在离高卢边界10英里处集结军队,挡住了该部落的去路。这一情况引起赫尔维西亚人的惊慌,他们不知是恺撒为他们设下的圈套,慌乱之下竟然率先向罗马军队发动袭击,殊不知恺撒苦苦久等的就是这一刻!现在,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动战争,因为他是“为捍卫罗马共和国的领土而战,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高卢战记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恺撒的军团势如破竹,将赫尔维西亚部落打得溃不成军。尽管这次战争出师有名,但还是在元老院中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卡托等人气势汹汹的攻击,恺撒依旧我行我素,他的意图十分明显,即“决心与高卢省外的其他高卢部落决战到底,直到那片黑暗凶险地带完全被罗马征服并掌控”。击败了赫尔维西亚部落后,恺撒挥军直指居住在高卢北部的比利其部落,比利其人曾被誉为高卢省内最骁勇、最强健的民族,但在与恺撒军团的战斗中,他们遇到了真正的克星,最终在公元前57年被罗马军击败。恺撒军团在战胜了凶悍的比利其部落同时,也向高卢民众展现了其所向披靡的军事实力。
公元前55年,罗马共和国遭到攻击,进攻者是两个日耳曼部落,敌军一共40万人跨过莱茵河,入侵罗马的领土。在罗马人的印象中,日耳曼人身材高大,能灵活使用武器并且勇猛无比,因此,当时罗马军队对日耳曼人普遍存在畏惧感,恺撒军团也不例外。为了消除这种畏战情绪,恺撒在战前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亲自进行战争动员。据恺撒自己的《高卢战记》记载,他告诉自己的部下:“事实上,长久以来罗马人无缘无故地害怕日耳曼人,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决时打败日耳曼人。虽说是日耳曼人,不是连赫尔维西亚人有时也战胜他们了吗?两者是同样的民族,而那个赫尔维西亚不正是我们的手下败将吗?”
恺撒的这番演说处处抓住人心,当晚就在军营中迅速传播,罗马将士们的士气都为之振奋。两兵相接,恺撒军团以强悍的作战能力与极高士气将两个日耳曼部落杀得片甲不留。日耳曼人自知不是恺撒对手,立即率军撤回莱茵河彼岸的老巢,他们认为河水湍急、暗流涌动的莱茵河是抵挡罗马军队的天然屏障,打不赢就渡河保平安。然而恺撒却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既大胆又有些异想天开的决策——他命令军中的工程师在宽350米的莱茵河上建造一座大桥,命令下达后,罗马士兵万众一心,夜以继日的抱着木材填河,很快便筑起一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蛮族部落从来没有见过桥这种东西,当恺撒率领他的大军踏过桥杀入日耳曼境内时,这些部落军被吓得魂不附体,很快就被恺撒军团击溃,顿作鸟兽散。征服了这片土地后,恺撒下令焚烧和破坏了这里的部落建筑,并让残留下来的居民给他们的族人带话:不要再与罗马为敌。
公元前53年,恺撒宣布平定整个高卢,学者西蒙?贝克认为,恺撒在高卢战争期间获得了极高的民望,“每年冬季,他便会在高卢省最靠近的意大利边境处扎营。从那里,恺撒可以向罗马民众传送一些惠及民众的消息,比如为他们带去新奇的礼物和捐款之类。恺撒的重头戏是告诉他们,将在罗马城中心建造一座雄伟的新广场,其经费由从高卢获得的战利品来支付”。西蒙?贝克在其著作中写道:“由于恺撒的缘故,通往高卢的交通也繁忙起来。越来越多的求财求功名的有志青年纷纷北上,他们的目的一致:去高卢,跟随恺撒上战场。”

共和国的大军阀
在高卢度过了几年烽火岁月的恺撒与当初担任执政官时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以卡托为首的保守派依然自信满满,认为只要恺撒在高卢的任期一满,就能轻易将其搬倒,但他们不了解的是,现在的恺撒已经拥有了一件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军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要追溯到马略将军对罗马军制的改革。据西蒙?贝克所著的《帝国兴亡》一书记载,“公元前107年,马略取消了征兵中的财产资格标准,使得入伍士兵数量有所增加,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罗马军团里充斥着大量手无共和国财产的士兵。于是,这些士兵唯一的企盼和依靠就是两样东西:军饷和战利品。身在高卢的恺撒恰好可以为士兵们提供这两样东西。因此,在将领和士兵之间就形成一种危险的新型关系。士兵们不再为国家和古老的自由信念而战。他们唯一效忠的是能够给予他们利益的恩人——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恺撒已经成了整个罗马最大的军阀。他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正如历史学家塞勒斯特的那句精辟的总结:“一贫如洗的人最受权力追逐者的欢迎。他们身无分文,便也了无牵挂,他们会为获得犒赏而感到无限光荣。”
在这几年的征战中,恺撒的部队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10军团之多,而当时地方总督的标配只有3个军团。如此多身经百战的将士效忠于一方总督,这是罗马共和国建国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另一方面,尽管恺撒已宣布平定高卢,但这个地区的战争并没有因此真正的结束。公元前52年,恺撒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强敌,他就是杰出的军事首领、阿维尔尼人部落酋长维钦托利。
这一年,恺撒与曾经的盟友庞培之间的联盟出现了裂痕,罗马内部爆发了一系列政治动乱。维钦托利看到罗马内乱将至,乘机发起一场几乎所有高卢部落参加的大起义。起义军利用恺撒离开冬季营的时机,对罗马发起突袭,并在戈高维亚(今法国克莱蒙费朗附近)击败了罗马军队,乘势占领切拿布姆城,屠杀了城中所有的罗马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暴动让罗马人措手不及,驻扎在高卢的罗马军队被起义军分割,各部之间失去联系,陷入各自为战的险境。对抗高卢人的罗马军主力都布置在高卢北部,而当时北部军团去路已被切断。为了稳住局势,恺撒迅速策马南下,穿过敌区,与南部的两大军团会和。恺撒的到来使得起义军闪电攻击高卢行省的计划落空,罗马军也避免陷入被分割包围,一溃千里的惨境。接下来,恺撒便要与维钦托利这位强劲的对手决战。
战争发生在严冬,高卢省中部地区积雪已达2米之厚,恶劣的环境极为考验两支军队的意志。维钦托利与恺撒也算棋逢对手,双方几次交战,互有胜负,但维钦托利的不幸在于,他旗下的联盟军本身就不够牢靠,恺撒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离间,挑起各部落纷争,最终导致维钦托利的主力被恺撒军团包围在阿莱西亚要塞。为了迫使维钦托利投降,恺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前来解围的高卢援军,断掉了维钦托利最后一丝希望。双方胜负已定,原本兵力占据优势的维钦托利最终投降,恺撒对这场战争结局的描述也同样简洁扼要:“接下来是屠杀!”
这是一场真正的定鼎之战,此役之后,恺撒集齐高卢盟军72个部落的军旗,由高卢人组成的10个新罗马军团宣誓时刻为罗马效忠,高卢省每年都会向罗马进贡4000万赛斯特斯。尽管还有零星抵抗,但在恺撒大军的围剿下,基本处于旋生旋灭的状态。高卢已被恺撒彻底征服。
纵观整场高卢战争,恺撒之所以能屡战屡胜,完成了他的长辈马略也无法达到的霸业,首先得益于罗马军团在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上的优势。相比指挥混乱,武器参差不齐的高卢人,罗马军不仅武器统一,遇到不同的情况也有相应的作战阵型对应,例如高卢人常常嘲笑罗马人个子矮,但当他们看见罗马人的攻城器械时,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庞然大物,在气势上已被罗马完全碾压。其次,在后勤补给方面高卢人也远不如罗马,例如恺撒的军团通常在会战前就会考虑军粮的供应与路线,而高卢人、比利其人和日耳曼人都只考虑在当地临时筹措补给。第三,罗马军远比高卢各部落统一团结。恺撒军团中虽然也有大量的高卢人,但前文说过,他给予这些将士罗马公民的身份,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再是雇佣兵,而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反观高卢各部,几乎每次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战斗,由于后勤做得极差,联盟不牢靠,一旦军粮紧缺,就很容易发生互抢军粮的内讧,常常未战先乱。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恺撒杰出的指挥能力、动员能力以及永不屈服的意志。正如恺撒自己所说:“只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是在战争中制胜的武器!”

不是皇帝的“恺撒大帝”
尽管在高卢的8年征战让恺撒炼成了一支支无敌军团,但另一方面,他与庞培已渐行渐远,尤其在克苏拉死后,元老院拼命拉拢庞培,“前三头同盟”瓦解,恺撒和庞培也由生死与共的盟友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公元前49年,元老院首先发难,他们发出命令让恺撒撤回罗马,恺撒接到命令后,回信希望延长高卢总督任期,元老院拒绝并发出最终劝告,表示如果不立刻回罗马,将宣布恺撒为国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恺撒撕破了脸面,要与元老院兵戎相见了。他不顾罗马的法律中军队不能渡过卢比孔河的规定,直接率领军团渡河,直逼罗马城而来。庞培以及元老院共和派议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恺撒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好在仓皇中带着家当逃离意大利半岛。恺撒兵不血刃拿下罗马城,并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选举他为独裁官。
然而此时的恺撒还不能高枕无忧,因为他最大的对手庞培还在。为了彻底消灭这个心腹之患,恺撒先后征讨西班牙、希腊,终于在公元前48年的法尔萨拉斯会战中彻底击败庞培。战败的庞培逃到埃及后即被当地人所杀,并将其首级献给恺撒。据说恺撒看见这位昔日的盟友和死敌的头颅后,竟然伤心得流泪不止。但他本人在书中对此事只是简单地写下一行文字:“我在亚历山大港,得知了庞培的死讯。”
庞培死后,恺撒对罗马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他认为帝制比元老院主导的共和制更适合罗马,并任“终身独裁官”,独揽罗马大权。遗憾的是,恺撒自己也没有等到理想实现,加冕为帝的那天。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庞培剧场附近的大回廊准备召开元老院会议时,遭到14名刺客的暗杀。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这样记述这次刺杀:“在这狂乱的14人围攻下,恺撒最终不敌,共受23处剑伤,其中胸前一剑是致命的。恺撒不愿死后的惨状展示于人,于是用披风裹住全身,最后倒在了庞培立像脚下。”
遇刺的这一年,恺撒58岁。元老院的议员们有理由为这次刺杀的成功弹冠相庆。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独裁者恺撒虽然死了,但他的理想与他将要开创的那个时代却势不可挡的到来。公元前27年,恺撒的继承者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首任皇帝,被尊为奥古斯都,从此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罗马共和国无可奈何地走向终结。
恺撒一生虽然没有真正成为皇帝,但他集行政、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的独裁统治和东方的皇帝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时,他也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在古罗马,恺撒被视为“祖国之父”,而东方人对他却有另一个更为直接的称呼——恺撒大帝。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周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