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全球-本土”效应

[复制链接]

300

主题

308

帖子

107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7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09:5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何莎士比亚这位在英国小岛上产生的剧作家可以走过400年,还能继续往下走? 我今天解读的视角是 《经典永恒:全球-本土的莎士比亚》,其中的“全球-本土”是英文global(全球)和local(本土)的合成词Glocal。
丰富而热闹的全球“莎士比亚热”:
每7分钟就会有一篇《哈姆雷特》论文产生
讲到莎士比亚神奇之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生有赞语,“不属一时,却归永远”。在莎翁剧本《裘里斯?凯撒》中,密谋者要刺杀凯撒时,剧中人说,“从今往后多少世代,在今天尚未诞生的国度,用我们尚不知晓的语言,这崇高的一幕将被人不断搬演”。这句台词意想不到地预言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永恒。
莎士比亚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世界莎士比亚大会每5年一届,是学术界、演艺界、文化界甚至商业界的一个盛会,除此之外全世界各地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琳琅满目。改革开放后,京沪作为文化重镇,也有过好几次莎士比亚戏剧节,还有改编成京剧、沪剧、梆子戏、越剧等等丰富的尝试,翻译界也已有好几套全集版和单行版发行。
莎学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全球特别是英语世界里,莎士比亚戏剧和《圣经》并列为西方文化重要源头,也是每年出版量、销量最高的两部英文作品,是了解和研究英美文化文学者的必读。
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包括演出、教学、教材、教师、教辅等。曾经有人计算过,全世界差不多每七分钟就会有诞生一篇关于《哈姆雷特》的论文。每年还会有很多和莎士比亚相关的包括动漫产品在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
同时莎士比亚又是社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伦敦的环球剧院,演完一部莎士比亚的戏,第二天会安排一场需要购票的“谈话剧院”,观众当场与主创人员就演出进行交流问答。
身世之谜:
除了出生、死亡,尚无可以证明他一生重大事件的证据
莎士比亚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身世是谜。家乡教堂里,除了出生、结婚和死亡有记录,几乎别无痕迹;在伦敦的几十年也没有一项可靠的记录,除了署了他名字出版的一些四开本戏剧。
在伦敦的西敏寺大教堂的“诗人之角”,埋葬着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学、政治、文化人士,却只能在墙上的石雕下看到“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一行字;他埋葬在家乡斯特拉特福的小教堂里,在这块全世界莎迷的圣地,非常朴素的一块石板上写着自己留下的四句墓志铭,边上是其他人的墓地。
1623年第一对开本上有莎士比亚的头像,是现在仅存两个被认为可信度最大的头像。但研究西方肖像画史的学者指出,这幅头像很可能是一副面具。
创作之谜:
只受约九年基础教育却无所不晓,几十位剧作家中独占鳌头
他的创作也是谜。莎士比亚1585年离开家乡到了伦敦,整整7年时间里没有任何记录。“消失的7年”后,莎士比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却是因为受到了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嘲讽,说最近一位“插着别人羽毛”的乌鸦撼动了我们的舞台。借他名字中的“撼动”“长矛”之意,讽刺他抄袭他人作品。
依据记录,莎士比亚只接受过约9年“语法学校”的基本教育,但阅读全集,会发现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地理发现、最新的人文成就,无所不通;包括语言功底,庄严到国王贵族的讲话,粗鄙到街坊邻里荡气回肠的骂人,他皆能信手拈来。

如果要说莎翁抄袭,不如说他有高超拼贴、调整和改编本领。16世纪的伊丽莎白时代,文艺复兴思潮风起云涌,20万人口的伦敦城,8家剧院,几十位剧作家,每年几百部戏,竞争非常残酷,版权也正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如果没有绝顶聪明的本事不可能脱颖而出。莎翁戏剧的出处往往不只来自一处,云集从古到今多个不同的版本,通过他的融合、改编,“化腐朽为神奇”。
永恒之一:超越情节与舞台的台词和问题
莎翁作品为何永恒? 首先,他超越了简单的戏剧情节,使永恒体现在作品的台词、话题和问题中。
写绝写活女孩心思的对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十四行诗
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嵌在台词里的一首十四行诗为例,罗密欧在朱丽叶家的化妆舞会上对她一见钟情。罗密欧想用手抚摸她的脸庞,罗密欧将脸比作神龛,“若是我这卑贱之手,将神龛玷污/请让我这样来接受你温柔的惩戒/……我是双唇像朝圣信徒,满面红羞,/就等那一吻抚平我粗鲁的躁虐。”羞涩的朱丽叶婉拒,“好信徒,你错用了自己的那只手/他本应将忠诚表达得合乎礼节/朝圣者总会紧握住圣人的双手。”罗密欧步步紧逼,“难道圣人其信徒都没有嘴唇?”“亲爱的圣人,就让嘴唇替手承担责任/让他们祈祷不要让信仰变成绝望。”接着,莎士比亚把女孩子的心思写到了绝妙的地步,“圣人不动,哪怕应允了圣徒的祈祷。”姑娘已然愿意却又矜持。罗密欧呼应:“那就别动/让我来领取祈祷的酬报。”这段带有动作的诗,写尽了姑娘欲迎还羞的心思,舞台上演出十分短暂,但回读起来妙趣无穷。
人性“琉璃易碎”的深刻刻画:《一报还一报》中的告诫
《一报还一报》中有关人性“琉璃易碎”的刻画非常深刻。该戏讲述一个被认为是十分清廉正直的城市管理者,上台之后下铁令———让女孩未婚先孕者就要判死刑。他上任首日即有小伙违规被判死刑。对于他姐姐的求情,这位管理者说了正直且正确的话,但在发现女孩的美
貌后开始转变。第二天想对她动口动手时,女孩义正词严地斥责他:“骄傲的人,手里攥着一点点转瞬即逝的权力,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如琉璃般易碎,像一只胡闹的猴子,在上天面前自鸣得意,天使都为之流泪。”我借用了朱生豪先生的翻译“琉璃易碎”,而英文里对应的“little”(小小的)、“brief”(转瞬即逝)来形容权力非常形象。如果监狱里的那些贪官早点读读莎士比亚,也许就不会那么“自鸣得意”了。这段话告诫我们不要滥用权力,“做人永远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人在做,天在看。
李尔王的悲剧本人该负多少责任?“Thou”和“You”的用法
有些妙趣如果不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则无法领会。在莎士比亚时代,第二人称的用法,一个是thou,用在公对公的场合,一个是you,往往用在家庭成员之间。在《李尔王》中,当李尔把土地分给三个女儿脱掉王冠后,到两个女儿家里时,他依然颐指气使地用“thou”,还说我是国王,国王的话你们难道不听吗?中文都翻译成“你的”,只有读英文才能体会到。李尔已在私人生活中把国和家弄混淆了,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已经转变了,一字道出玄机。因此,李尔在一定程度上恐怕也得为自己的悲剧负责。
叛君者的无解两难:《亨利四世》对君权合法性的思考
这次英国皇莎剧院来演的 《亨利四世》(上下),其实是该四部曲中的第二、三部,之前的《理查二世》讲述了亨利四世如何趁理查二世不在国内,既夺权又背信弃义,杀了关在伦敦塔里的理查二世,而他当政后又没有给之前帮助他的人们兑现“封地授爵”的许诺,从而导致“叛乱”。因此,这出戏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非法手段获得的权力?同样的政治伦理在《凯撒大帝》里也有呈现。这样个人与国家、道义与法律之间的两难问题在当今世界上依然天天在上演着。需要指出的是,莎士比亚的这些两难问题都是无解的,没有现成答案又确实存在,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看,比如,他到底是支持国王反对战争还是支持人民反对国王? 没有简单的答案。

永恒之二:留白产生对复合和复杂的多元和多角度阐释
莎翁永恒的第二点在于,他的戏剧是多层次、开放的,他到处留空。在中华文化里,建筑学上讲留空,在文学创作中讲留白,留了空和白就增加复杂性和复合性,可以让一代代读者、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不同艺术样式,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和想象去填空。正是这样的空和白,使莎士比亚既是400年前的英国人,又是当代的身边人,他作品的复杂和多层次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切入和阐释的可能性,不仅在文本的阐释,也在舞台上的表演。
《威尼斯商人》的女性主义解读:男性强权下的“父亲”与“女儿”
《威尼斯商人》描写善良战胜邪恶、慷慨战胜吝啬、爱情友情战胜了仇恨嫉
妒。1970年代开始,在女性主义视角下,一些评论开始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展现的男性话语权对女性的控制。例如:女主角鲍西娅的婚姻由选匣决定,她对侍女说,“我这个活着的女儿的意愿,却要被死去的父亲的意愿所束缚”。这句话里“活着”和“死去”对比,暗示鲍西娅的话语权被剥夺了;而女儿和父亲对比,更是阳刚与阴柔、权力与服从的对立。“女儿”在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特定的涵义。
巴赫金的复调声音:《亨利四世》里交叉的两个世界
著名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家巴赫金说,优秀小说里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声音,可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几种声音,这几种声音同时存在相互对话,他称之为“复调”。
在《亨利四世》 里就出现了这种多重声音。一方面国王、贵族庄严凛然不可侵犯,对话以诗体的形式出现,非常高贵。另外一方面,剧中也展现了伦敦最底层的社会、和妓院差不多的酒馆等。在 《亨利四世》 里面这两个世界是相互融合的。而融合的核心是主角哈尔王子,未来的亨利五世,他承上启下。剧中,他并非浪荡公子的最重要的证明,是他把对手珀西杀了,而后者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在这里展现了和哈尔王子所代表的上层社会的既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对话。珀西为了名誉可以什么都不要,但福斯塔夫却釜底抽薪地问:“名誉赶着我向前去,我冲上去了,名誉把我一笔勾销,让我完蛋了。……名誉那个词是什么? 是一阵空气。谁可以有名誉? …活人能享用名誉吗?”那么,莎士比亚站在哪一方? 很难说,因为他的两只脚各站一边。
新历史主义者和后殖民主义者的解读:《暴风雨》 中的“一主二仆”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后期的代表作品,其一幕二场,主要讲述被陷害流放到荒岛上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和两个仆人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却悄悄体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经济转型。普洛斯彼罗和精灵仆人爱丽儿订立条约,任务完成后就还她自由。可是,当爱丽儿提醒他事已做完,要“自由”时,公爵怒斥爱丽儿“忘恩负义”。在这场冲突中,爱丽儿体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强调契约关系,而普洛斯彼罗还在坚持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场主仆矛盾,展现的是社会转型期间两种不同的经济关系的冲突。
普洛斯彼罗和“坏仆人”凯列班之间的关系则指向了殖民统治与殖民地人的反抗。凯列班是岛上原住民,他为流落岛上的普洛斯彼罗提供了各种生存便利,却依然成为他的奴隶,而凯列班那句“你教会了我语言,而我则学会了怎么诅咒你”,也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津津乐道的台词之一。想到当下,国际上一些对西方持有深刻反思和批评观点的著名思想家、理论家如赛义德等,都从第三世界来到西方,在那里获得学位,然后就凭借其国际视野和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传统的了解,反过来对美国及整个西方进行从内而外的更深刻的批评,十分形象地印证了莎士比亚通过凯列班之口的这句台词。
重排《亨利四世》:并非传统的“浪子回头”
最近在京沪港上演的《亨利四世》等历史戏剧,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展示的又一次多元解读,展示的是导演格雷格里?多兰眼中的莎士比亚历史剧。
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英国尽管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国力蒸蒸日上,但因女王未婚无嗣造成的王位继承危机时刻存在,随时可能爆发贵族间的混战。莎士比亚借英国历史上红白玫瑰两大家族之间的战争,借古讽今。他对历史细节并不注重,目的是要警世今人。
这次皇莎排演历史剧,导演做了历史当代化的努力。比如服装,取中性的古装,并非指向某一具体年代。他也多次强调,这不是关于战争的戏,而是关于个人命运变化的戏。在传统解读中,《亨利四世》中的哈尔王子到亨利五世形象的转变是《圣经》里面“浪子回头”的写照,但在莎剧里,《亨利四世》中的哈尔王子是伪装的浪子,是被人误解为浪子的聪明人,这从他在剧中很早就说的一长段台词中就能看得十分明白,那段台词的大意是:“你们都看错我了,你们以为我今天跟这些人混在一起?不是,我是故意这么做来迷惑你们。”事实上,哈尔王子的言行,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亚维利《君主论》里的政治策略,有深厚的政治、军事和权谋的理论基础。他的言行表明,国王要像太阳一样让别人畏惧,就不能过多露面,不能让人太熟悉,可一旦出现,就如太阳从乌云背后破云而出,光芒四射,让人炫目。所以,哈尔的形象并非一定是“浪子”到国王的转变。
对中国经典传承的启示:把经典请下神坛,即使碎片也要读经典的碎片
在全球时代,莎士比亚的传播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八个字永远不会过时。从莎士比亚的各种现代版改编就能看出,只要创新,经典作品哪怕改编成现代版都很有意义,好像莎士比亚就隐形在我们身边,每天都读着我们的报纸,上我们的微博。
在2000年的这部现代版 《哈姆雷特》中,背景变成了丹麦跨国公司,老哈姆雷特成了神秘去世的公司总裁,哈姆雷特则从德国赶回奔丧。其中一场新王和大臣躲在幕后偷听哈姆雷特与女友奥菲莉亚对话的戏,在电影中演成了前两人躲在隔壁房间里看视频监控,奥菲莉亚则在上衣内藏好了窃听器和偷拍仪,最终被哈姆雷特发现。这样的桥段,其实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向:时代变了,技术变了,但事实本质依然一样。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永恒的道理。
我们如何传承自己的文化经典呢?我认为,第一,要把经典请下神坛和祭坛。第二,要让经典出现在生活的各处,不只存在于大学课堂里和很少有人读的学术期刊上,要出现在普通的生活中。第三,要为娱乐产品奠定文化和学术基础,引导大众的整个欣赏水平逐步往高处走。
更现实的一点是,人们常抱怨,说现在是阅读碎片化时代。但是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要读的应该是经典的碎片,经典的摘选,同时更需要有人做桥梁,把碎片之间的意义内容连接起来,通过碎片看到经典的全貌,并让广大的读者观众听众领会“碎片”所传递的经典的意义和本质,这才是我们今天讲莎士比亚的意义所在。

莎士比亚神奇和迷人,吸引不少人改行
喻荣军:去年9月,我和张冲老师在伦敦皇莎剧院参与《亨利五世》的排练,共事了一周。今天的演讲,让我再次感受了莎士比亚的丰富与伟大。昨晚在话剧中心播放了由皇莎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话剧《李尔王》,整个演出令我震撼,我感到了差距。今年是莎士比亚的狂欢年,对我这样的舞台实践者来说,莎士比亚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就是一个富矿,永远被吸引,却总也挖掘不完。我平生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莎士比亚的 《奥赛罗》,1993年,我从上海体育学院骑着自行车赶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立刻被莎剧的舞台艺术所震撼,才有以后的改行。
张冲:莎士比亚戏剧的确非常神奇和迷人。我不敢进剧场,其实是怕进去之后出不来,做文本研究已经很费心了,何况戏剧这片广袤舞台。在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的屠岸先生90高龄了,大学本科是上海交大铁道管理专业,在学英语时读了莎士比亚,于是转行做了终身的翻译。足见莎士比亚的魅力。
莎剧全球重翻重演的第一个合作者是中国
喻荣军:英国皇莎有个八年的国
际项目,他们想在全球范围内对莎士比亚全集进行重新翻译,使之更适合于排演。第一步就是和中国合作,选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1月11日,我们将上演中文版《亨利五世》。过去几年我们和美国导演合作过《仲夏夜之梦》,和英国导演合作过《李尔王》、《驯悍记》等,对比很多中文译本,发现许多译本里面有不少是故意删掉的,一些潜台词和隐喻也都去掉了,这些对舞台演出非常重要。这次,《亨利五世》的译者就是张冲老师。
张冲:至少应该是三方的翻译合作,第一是我,第二是喻老师,本子能否上台?要砍掉多少?最终是他和他的演员说了算,我们之间还要经过皇莎专家审读的一道程序。
这是我第一次和舞台有这么密切的接触,才为中国很多研究剧本的学者缺乏舞台研究感到遗憾,有很多东西在看剧本时不知其所以然,台上一演马上就明白了。其实,西方国家在学术、文学研究和剧本演绎之间已经形成良性互动,他们的导演、演员经常会去读学者对莎士比亚新批评、新理解,然后无形中把新的理解贯穿到演绎中。希望中国青年艺术家能有文本和剧场的良性互动,和听众的良性欣赏互动,这会倒逼艺术家出好作品。
皇莎选第一对开本是想回到原点,也从原点出发
喻荣军:话剧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对于戏剧舞台来说,翻译真的很重要,戏剧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本,从原始剧本,
到剧场演出,再到演出本,还要到观众,才能让最终的演出最接近于原本。
皇莎这次雄心勃勃要重翻36个剧本,他们为何要选第一对开本? 这是莎翁去世7年后才出版的,对外共印了750本,现在全球还能找到二百多本,其拍卖价每本已高达680万英镑。
张冲:我揣测,皇莎是希望能坚持原典,因为那是最原本的东西,没有别人的注释,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另外,皇莎的翻译计划长达8年,2023年正好是第一开本出版的400周年,希望能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
排演莎士比亚对中国来说能促进交流的和谐气氛
喻荣军:这让我想到《亨利五世》的观摩,感觉英国人简直不是排戏而是“考剧”。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和注解本,亨利五世是在法国死的,亨利四世是在英国死的,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发生,你都可去了解,有身临其境之感。您刚才所提及的一个个读台词,解释意思,这些考证的方式是我们缺乏的,也是和皇莎合作的收获。您觉得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排莎士比亚的戏?
张冲:莎剧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看话剧就像听歌剧一样是一种大众日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作为开放大都市,除摩天大楼外,更多要展示文化的品位,要做排头兵来提高全民族的欣赏水平。其次,莎士比亚是中西方交流的平台。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化源头之
一,像我们的论语、《红楼梦》是最体现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载体。如果外国人来和你谈《红楼梦》和孔子,你会更有亲近感,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就更容易产生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会少了些跨文化交际中的磕磕碰碰。
汤显祖等中国传统经典剧目走出去的门槛
喻荣军:皇莎在将莎士比亚带进中国的同时也渴望能了解更多的中国经典戏剧作品,他们曾在2013年把《赵氏孤儿》进行重新翻译排演。其中有一个情节是,父亲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这在中国人理解是“义”,很容易接受,但对外国人来说就很难,尤其是当代观众。所以在皇莎版《赵氏孤儿》里,他们自加了一个结尾———父亲对儿子的忏悔。这让我们思考,为何莎翁可以甩着膀子来中国,而汤显祖穿着衣服也走不出去?
张冲:首先,本土学者的翻译目前还不太被外国认可。第二,大众化程度。莎士比亚要素在400年中时时出现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而在中国,大部分经典除了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会讲一点,研究一点,和百姓日常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系。第三,语言内化。莎士比亚的英文和《圣经》的钦定本是同一时期的,牧师布道时就让它内化在听众的语言结构里了,就不觉得奇怪。但我们的传统经典如汤显祖戏剧的语言,现在已不会被用来日常交流。
3月5日,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张冲做客第98期文汇讲堂,主讲《永恒经典:全球一本土的莎士比亚》,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担任对话嘉宾,国际戏剧评论家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刘明厚任提问点评嘉宾。

来源: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测试| 主人公论坛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京ICP备14052571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